历史教案 Word 文档
初中历史社团活动教案word
初中历史社团活动教案word
活动名称:探索古代文明
活动对象:初中生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持续4周
活动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各个文明的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3. 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活动内容及安排:
第一周:埃及文明
-介绍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学生分组研究埃及文明的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并展示研究成果;
-制作埃及文明展板,展示在学校的相关场所。
第二周:中国古代文明
-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
-学生分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并展示研究成果;
-进行中国古代文明的现场体验活动,如描绘古代书法、制作古代陶器等。
第三周:希腊罗马文明
-介绍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学生分组研究希腊罗马文明的哲学、政治、战争等方面,并展示研究成果;-进行模拟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模拟古代论坛、模拟古代战争等。
第四周:阶段总结和展示
-学生就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展示本次活动的成果;
-举办学校历史文化展,邀请家长和其他同学参观。
活动评价:
-通过学生的参与、表现和展示成果来评价活动的效果,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
-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做好活动的总结和改进工作。
活动准备: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展示材料;
-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场地;
-安排相关活动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希望本次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的范本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的范本
教学目标:
1. 掌握秦朝的建立及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2.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3. 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2.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教学准备:
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
2. 激发学生对秦朝兴起和统一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探讨。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过程,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2. 分析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探讨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秦朝的兴起和统一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秦朝统一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秦朝兴起和统一的文章,总结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复习准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秦朝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历史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第三课时: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第四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第五课时: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六、教学内容:1. 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第七课时: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第八课时: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第九课时: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第十课时: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十、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展1.1 史学的定义与功能解释史学的概念探讨史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与作用1.2 中国史学的起源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分析《春秋》和《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1.3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史学的特点与演变探讨中国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与变革第二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与创新2.1 先秦时期的史学分析《春秋》和《左传》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探讨诸子百家对史学的贡献2.2 汉代史学的发展介绍《史记》和《汉书》的编纂背景与特点分析东汉时期的史学创新与传承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探讨史书编纂与史学研究的变革介绍《三国志》和《晋书》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第三章:中国史学的中世纪发展3.1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分析《隋书》和《资治通鉴》的编纂与意义探讨唐代史学的繁荣与传承3.2 宋元时期的史学介绍《宋史》和《元史》的编纂背景与特点分析宋元时期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局限3.3 明清时期的史学探讨《明史》和《清史稿》的编纂过程与价值介绍明清时期史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第四章:中国史学的近现代转型4.1 近现代史学的背景与挑战分析近现代社会变革对史学的冲击探讨近现代史学面临的理论与方法论挑战4.2 近现代史学的创新与转型介绍梁启超、王国维等近现代史学家的重要贡献分析近现代史学在研究方法、理论与编纂方面的变革4.3 当代史学的挑战与发展探讨当代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当代史学的未来发展机遇与方向第五章:中国史学的重要领域与研究方法5.1 政治史与经济史研究分析政治史与经济史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介绍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5.2 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探讨社会史与文化史在中国史学中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5.3 区域史与比较史研究介绍区域史与比较史在中国史学中的应用与价值探讨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第六章:中国史学的重要流派与学派6.1 儒家史观与史学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史学的的影响探讨儒家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6.2 道家史观与史学介绍道家思想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分析道家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特点6.3 其他学派与史学探讨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对史学的贡献分析这些学派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第七章:中国史学的资料与文献7.1 历史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种类与特点分析不同文献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价值7.2 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法介绍现代史学资料整理与研究技术的进步7.3 文献资料的利用与批判分析如何利用和批判历史文献探讨文献资料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中国史学的教育与传承8.1 史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学教育制度分析近现代史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8.2 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探讨史学教育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分析史学教育对历史传承的贡献8.3 史学传承与现代社会探讨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史学教育在培养历史传承人才中的重要性第九章:中国史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9.1 中国史学的国际传播分析中国史学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探讨中国史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9.2 国际合作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介绍国际间史学合作的重要项目与成果分析国际合作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9.3 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史学探讨全球化对中国史学的挑战与机遇展望中国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方向第十章: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10.1 面对新时代的史学挑战分析新时代对中国史学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史学发展与创新10.2 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介绍新时代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分析这些创新对中国史学的贡献10.3 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展望展望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前景探讨中国史学在新时代的作用与意义重点解析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世纪以及近现代史学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与创新,包括《春秋》、《史记》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中国史学的重要流派与学派,如儒家、道家等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历史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以及文献资料的利用与批判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史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面对新时代的史学挑战与未来发展展望。
高教版历史中国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中国历史课题:中国历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归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文明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讲授:1. 中国历史的分期: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历史分为远古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几个阶段。
2. 政治制度: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等,以及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经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以及经济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也要介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海禁等。
4. 文化传承: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如文字、文学、艺术、科技等,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也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5. 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介绍一些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文景之治、唐太宗治国、郑和下西洋等。
三、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文明古国?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同时请同学们举出一些中国古代的重要事件或人物。
2.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部编初中历史教案word
部编初中历史教案word学科:历史年级:初中课题: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2. 掌握夏商周三代的主要事件和特点;3. 能够分析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2. 夏商周三代的主要事件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夏商周时期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迁;2. 帮助学生掌握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有何不同?”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三代的主要事件和特点;2. 教师分析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其变迁和影响。
三、讨论(15分钟)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举例说明。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夏商周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的文章。
教具准备:1. 课件PPT;2. 板书内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3. 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夏商周三代的主要事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讨论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和表达水平。
初中历史教案文本
初中历史教案文本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变革和社会发展。
3.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其所做贡献。
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 政治、文化、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3. 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革。
2. 对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并谈论该时期的重要性。
二、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5分钟)老师通过PPT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一些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特点。
三、探究政治、文化、社会的变革与发展(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
四、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20分钟)老师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小组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结合历史背景和事件进行总结,最后向全班展示。
六、课堂检测(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或简答题考察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堂反思(5分钟)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感想和建议。
教学作业:整理今日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参与。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探究。
七年级上册历史《夏朝和商朝》word教案文档【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夏朝和商朝》教案【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七年级上册历史《夏朝和商朝》教案【三篇】【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夏朝和商朝》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
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谈话导入新课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
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
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
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完整word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八 年级 历史 科第 一 单元(章)导学案课题:《 土地改革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28份)人民版(优秀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初中历史教案word版
初中历史教案word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主题:中国古代文明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能够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主要内容。
2. 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3. 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难点:1. 不同朝代文化的对比和分析。
2.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PPT2. 教师备课笔记3. 学生用书4. 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利用PPT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有哪些特点?”Step 2: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Step 3:活动设计1. 分组学习: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
2.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生动历史。
Step 4:讨论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总结中国古代文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Step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文章,总结重点内容并谈谈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反馈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教具PPT、视频资料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定义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3.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4. 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5. 唐宋时期的科技和艺术繁荣6. 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补充材料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容和特点。
部编初中历史教案word
部编初中历史教案word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原因;(2)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源,直观展示三国鼎立局面;(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原因;2. 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评价;2. 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问题?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 教师提问:在这种背景下,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原因;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三国时期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格;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背景、过程及影响;2. 学生分析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评价其优点和不足;3. 教师总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四、地图展示与讲解(10分钟)1. 教师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源,直观展示三国鼎立局面;2. 教师讲解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学生观察地图,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案doc
初中历史教案doc主题:中外历史对比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特点;2. 掌握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历史概况;2. 中国近现代史和西方近现代史的比较;3.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点:1.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2.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理解并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2. 学生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解读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2. 问答互动;3. 案例分析;4. 小组讨论;5. 视频展示。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的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对比中外历史的发展特点;2. 教学主体(40分钟):讲解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历史概况,比较中国近现代史和西方近现代史,分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3. 案例分析(15分钟):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所展现的不同特点;4. 总结(5分钟):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自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教学作业:1. 阅读《中国历史概要》和《西方历史概要》资料,对比中外历史的差异和联系;2. 就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对比中外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本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初中历史教案文本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文本模板
课题:古代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文明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
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起源
2. 各大文明的代表性特点
教学难点:
1. 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 古代文明的影响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教具、图片资料等
2. 课堂活动设计
3. 学生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大古代文明的遗迹和文物,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二、学习古代文明的概念和起源(15分钟)
1. 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三、了解各大文明的代表性特点(20分钟)
1. 分组讨论各大文明的代表性特点
2. 展示各大文明的主要成就和遗产
四、探讨古代文明的联系和交流(15分钟)
1. 分析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 讨论古代文明的相互影响及其意义
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并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初步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古代文明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中国历史初中课本全套教案
中国历史初中课本全套教案第一单元:先秦时期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2. 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了解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特点等。
(2)夏朝:了解夏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商朝:了解商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4)周朝:了解周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1.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秦朝和汉朝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形成。
2. 教学内容:(1)秦朝:了解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的主要政策等。
(2)汉朝:了解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等。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1.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 教学内容:(1)三国: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晋朝:了解晋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南北朝: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等。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1. 教学目标:掌握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2. 教学内容:(1)隋朝:了解隋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唐朝:了解唐朝的建立、盛世景象、文化和科技成就等。
第五单元:宋元时期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 教学内容:(1)宋朝:了解宋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
(2)元朝:了解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等。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1. 教学目标: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2. 教学内容:(1)明朝:了解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科技和文化成就等。
(2)清朝:了解清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等。
第七单元:近代前期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了解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全册教案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萌芽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2.多媒体教学设备;3.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
二、学习(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明的定义和主要特点;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教师讲解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文明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学生互相交流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较为 passsive,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下节课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明的相关知识。
历史整篇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案标题:初中历史课程——中国古代史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2.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和兴趣。
二、课堂讲解(4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重点介绍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复述课堂内容,提问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45分钟)1. 教师继续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后续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就某一历史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2.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整个中国古代史进行回顾和梳理。
2. 学生复述课堂内容,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心得体会。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还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word202初中0教案:历史课堂案例分享
Word202初中0教案:历史课堂案例分享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了解历史,透过历史看今天和未来,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分享一节历史课堂的教案,以供教师们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2.探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国之间的关系;3.分析魏文侯在冀城之战中的决策和成败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战国时期的"列国"结构,以及列国之间的关系;2.分析魏文侯在冀城之战中的决策和成败原因。
三、教学策略1.教师讲解 +学生互动:在对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和"列国"结构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关注列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回答教师的问题,以巩固自己的知识和了解同学的不同看法。
2.情景模拟:在研究魏文侯在冀城之战中的决策过程时,让学生角色扮演成魏文侯等人物,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式,模拟出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和问题。
四、教学流程1.课堂互动教师通过问答、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铺垫。
2.课堂新知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制度、政治关系等重要内容。
3.情景模拟教师将魏文侯在冀城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并给学生分配角色,模拟历史人物面临的决策环境和问题。
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研究历史人物的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根据模拟情境分组讨论,并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展示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课堂总结教师通过总结讲解和情景模拟等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展示等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经过这样一节课堂,学生不仅了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各国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分析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和问题。
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了对历史的印象。
微盘初中历史教案word
微盘初中历史教案word
教学内容:古代中国的初级社会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初级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初级社会的定义和特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初级社会的衰退和转变。
教学难点:初级社会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初级社会如何影响后续社会的发展。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教学工具、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和遗址,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发展水平。
2.讲授:介绍初级社会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初级社会的衰退和转变。
3.讨论:分组讨论古代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初级农业社会转变的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4.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初级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初级社会的特点和影响,并展望后续历史发展的方向。
6.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初级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在未来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体验和互动环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教案模板范文(教案模板范文)。
教案名称,丝绸之路的传播与交流。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实验器材和文物复制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二、讲授(30分钟)。
1.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地和发展历程。
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 丝绸之路的交流与传播。
探讨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分析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鼓励学生发言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实践(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丝绸贸易、制作丝绸制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丝绸之路的交流与传播。
五、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下节课可以通过教学游戏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湖一中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执笔: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学案编号:12
课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课型:讲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说出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时间,地点,结果,标志;
2牢记西安事变背景,时间,地点,结果,意义.
重点难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
1.长征的起止时间、意义?
2.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学生自学
一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驻中国东北的日本东关军,精心策划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日军完全占领了中国东北。
知识点2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二选择题
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的一段路轨,从此,柳条湖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在中国近代史上却备受关注,这是因为(C )
A。
这里风光秀美
B。
这里有中国第一段铁路
C这里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地
D.这里是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
2.如果请你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下面表述最符合史实的是(B )
A。
杀死蒋介石抗日 B.逼蒋介石抗日
C,联合蒋介石抗日D。
联合蒋介石反共
3,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那么当时的中国可能出现的局面是(C )
①中国内战规模扩大②日本趁机吞并中国③亲日派上台,有利于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④全国形成抗日救亡高潮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
4.蒋介石屠杀过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劝说张、杨释放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这样做的根本出发点是( D )
A。
对蒋介石宽容些
R改善国共双方的对立关系
C。
粉碎亲日派扩大内战中阴谋
D。
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共同抗日
5.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评价正确的是(A )
①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②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起了重大历史作用③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④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
C。
①②③D①④
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宣言的内容是(C )
①全国民众行动起来②开展民族革命战争③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A。
①B,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
四、组内合作
1、同桌互学互助。
完成自学任务。
2、小组展示。
五、班级展示
1、学生出示、展示目标导学答案。
2、小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六、达标测评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革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1)蒋介石的这封密电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给张学良的?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
(2)密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沈阳城,不久,东三省沦陷。
(3)这封密电造成的直接恶果是什么?
2 (D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
(2)与这个历史事件有关的两位民族英雄是谁?
张学良、杨虎城
(3)他们通电全国,提出的要求是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权。
扣押的人物是蒋介石。
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由此,我们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什么?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以民族利益为重(或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
(5)中国共产党对此事件的态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大敌当前,应该以民族利益为重,维护民族利益。
3有同学说:张学良“捉蒋”是英雄,可敬;“放蒋”太轻率,可惜;“送蒋”更是误了自己的一生,可叹!你的意见如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提示:看法不必强求于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13课全民族抗战开始田湖一中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执笔: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学案编号:13
课题:全名族抗战开始课型:讲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七七事变时间地点,过程,标志,结果,影响。
2.南京大屠杀时间地点
重点难点
七七事变时间影响
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
1 说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标志;
2说出西安事变背景,时间,地点,结果,意义.
学生自学
知识点1 七七事变
1937年7 月7 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知识点2 淤沪会战”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并下达总动员令。
在上海地区同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
知识点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至此,国共两党史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知识点4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共杀害中国人共30多万。
1..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C )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受辱,它为日补侵略者在这里屠杀中国同胞而饮恨,这座城市是(D )
A 北京B上海 C 广州D南京
3.“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相同点是(A )
A。
都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B中国军队都未作任何抵抗
C。
蒋介石都下了不抵抗命令D都在南京制造了大屠杀
4.有的数字可以忘记,有的数字却永不能忘。
在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尿的死难人数是(C )
A。
十万人以上B。
二十万人以上C。
三十万人以上D四十万人以上
5.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投人70多个师的兵力,在上海同日军展开了三个多月的战役,这场战役是(B )A。
台儿庄战役B淞沪会战C。
百团大战D。
平型关战役
6.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红军分别改编为(A )
①八路军②新四军③游击队④抗日义勇军
A ①②⒏③④C②③ D ①④
7.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 )
A。
红军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B。
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
C,新四军参加对日作战D.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
四、组内合作
1、同桌互学互助。
完成自学任务。
2、小组展示。
五、班级展示
1、学生出示、展示目标导学答案。
2、小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
阅读下列材料: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
——二十九军司令部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上述命令发出的大致时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
(2)上述命令的核心是什么?
命令二十九军全军将士坚决抗击日军的侵略
(3)列举在保卫北平的抗战中,英勇牺牲的爱国将领。
佟麟阁、赵登禹
(4)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如何应对?请分别举出一例。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红军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国民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
9.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发动了两次事变,请写出这两次事变的名称。
因这两次事变引发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分别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不到主个月,东三省沦陷;七七事变,激起了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中华民族经过8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