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

合集下载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设计者:嘉兴市实验小学吴建伟【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杠杆。

选用撬棍撬木箱这个杠杆类工具的代表来研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示意图,对于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能有较直观、清晰的认识。

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常常不同,教材借此引入多种事物进行是否杠杆类工具的推断,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具备初步识别杠杆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借助研究杠杆的好工具——杠杆尺,通过多次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数据的过程来分析:杠杆怎样做才能省力,怎样做就不能省力?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简单机械类别里的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并且,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像撬棍那样有一根坚硬的杆,能围绕一支点旋转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杠杆按省力情况可以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过程与方法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能够通过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认识杠杆的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每组学生: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2、教师准备:撬棍、重物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图片:公路突然塌方,需要紧急抢修,而重型机械短时间内不可能到,抢修人员只能徒手来搬动这些石块,人多倒是也有可能搬动,遇到人少只有一人时,石块实在是很难搬动,同学们,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尽快把这些石块移开吗?2、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想法。

小学科学12《杠杆的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12《杠杆的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12《杠杆的科学》(教案)引言: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杠杆的科学。

杠杆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机械装置,它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举起重物。

通过学习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将能够理解力的作用和如何利用杠杆来完成工作。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并能够解决与杠杆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杠杆的定义和原理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用来移动或举起重物的简单机械装置。

它由一个杠杆臂和一个支点组成。

2. 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原理是基于力矩的平衡。

力矩是力乘以与支点的距离,可以表示为M = F × d。

当杠杆在支点处平衡时,力矩的总和为零。

二、杠杆的三类杠杆根据支点、力和负载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1. 一类杠杆:- 定义: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力被施加在支点的另一端,负载位于支点的同侧。

- 特点:一类杠杆可以增加力的效果,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例如,撬起重物的杠杆就属于一类杠杆。

- 示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一类杠杆的作用。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木板和重物,找到合适的支点位置,将负载提升。

2. 二类杠杆:- 定义: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力被施加在支点的另一端,负载位于支点的相对侧。

- 特点:二类杠杆可以增加力的效果,并改变力的方向。

例如,使用剪刀剪断纸张时,剪刀就是一个二类杠杆。

- 示例:让学生用一个木棍做成剪刀的形状,用纸张作为负载,体验二类杠杆的原理。

让他们发现只需要少量的力气就能够剪断纸张。

3. 三类杠杆:- 定义:支点位于杠杆的一端,负载被施加在支点的另一端,力位于支点的同侧。

- 特点:三类杠杆可以增加速度和距离,但不能增加力的效果。

例如,使用夹取东西时,夹子就是一个三类杠杆。

- 示例:让学生用两根木棍和弹簧夹子制作一个夹子模型,并用它来夹取小物品。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可以理解三类杠杆的特点。

三、杠杆的应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引言: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物理工具,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杠杆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实验一:杠杆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坚固的木棍作为杠杆。

2. 在杠杆的中间位置放置一个支点。

3. 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

4. 观察杠杆是否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当两侧的物体重量相等时,杠杆保持平衡状态。

这是因为杠杆的平衡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如果一侧的物体重量较大,可以通过调整另一侧的距离来实现平衡。

实验二:杠杆的力矩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杠杆的力矩,了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坚固的杠杆和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

2. 将物体放置在杠杆的不同位置,并测量每个位置的力矩。

3. 计算每个位置的力矩,即力与力臂的乘积。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

力臂是指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杠杆的力矩原理,即在平衡状态下,力矩的总和为零。

实验三:杠杆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如杠杆原理在建筑、机械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实验步骤:1. 观察并研究一些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杠杆装置,如剪刀、秋千、门铃等。

2. 分析这些装置是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其功能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杠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剪刀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剪切功能,秋千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平衡和摆动,门铃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按下按钮后的响应等。

这些实际应用充分展示了杠杆的潜力和灵活性。

结论:通过对杠杆的实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杠杆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科学教育理论: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

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水平也较不强。

家长和某些教师因为观点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实行实际观察、操作。

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即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实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简单操作导入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课件(共8张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课件(共8张PPT)
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就是 F 1 × L1 = F 2 × L2
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在衡研的究 。杠杆平衡时,我们总是让费杠杆力在水杠平位杆置:平衡用,这力样做点是为距了支便于点测量近力臂,〔可阻直力接读点出〕距,但支在实点际远中,。杠杆也可能是倾斜着平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用力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不到支省点的力距离也不费力的杠杆:
杠阻杆力静 点止:不杠动杆或克匀服速阻转力动的都位叫置杠用杆平力衡。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杠杆平衡的条件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杠杆平衡。在研究杠杆平 衡时,我们总是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 于测量力臂〔可直接读出〕,但在实际中,杠杆也可能是 倾斜着平衡的。平衡时的表达式:
杠杆的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三个重要位置:
支点:支撑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用力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用力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杠杆平衡。 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用力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杠杆平衡。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杠杆平衡。 支点:支撑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杠杆平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

(学具中有)操作方法:(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

(自备)操作方法:(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材料:1根长竹筷(称)、螺帽或钩码(重)、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盘(称)、砝码(50g)、剪刀。

(自备)操作方法:(1)如课本P9图片,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实验材料:1根轴、1根销钉、24个钩码、2段棉线、1个底板和1个长支架。

(包含在学习工具中)(或机械实验盒中)操作方法:(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实验材料:添加1个轮圈。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第一课使用工具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教科版杠杆的科学优秀教案2

教科版杠杆的科学优秀教案2

2.杠杆的科学【教材简析】在本单元第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聚焦板块:认识杠杆。

这个板块分为二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撬棍撬石头情景来帮助学生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三要素。

其次,教材呈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并且可以通过这三个点来判断身边的工具是否属于杠杆,具备初步识别杠杆类工具的能力。

探索板块:借助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秘密,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来感知杠杆的省力情况,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研讨板块: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发现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拓展板块: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材另外没有安排拓展内容。

如有时间,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杠杆类工具,并且判断是哪种杠杆。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深层次思考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有些孩子认为工具都是省力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比如使用筷子吃饭时,筷子是费力杠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探究目标1.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借助示意图,识别杠杆类工具。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生活中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习惯。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范文二份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范文二份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范文二份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及结构。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杠杆的概念和结构。

2.理解杠杆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杠杆的作用和原理。

2.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实物杠杆、齿轮组成的简易机械装置、绳索、计时器、试验台。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先通过运用杠杆原理问一问题的方式,导入杠杆的定义和结构。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它有什么作用?学生:……教师:杠杆原理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杠杆的科学。

2.展示杠杆实物,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教师:请看这个实物,这就是杠杆。

它一般由一个刚性杆和一个支点组成。

这个刚性杆的两端分别是支点和力臂。

力臂是从支点到我们的力点的距离,而力点是我们进一步施加力的位置。

3.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实验展示。

教师:这里我使用了一个简易的机械装置,它由两个齿轮和一个杠杆组成。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机械装置是如何工作的。

教师示范:先将这个装置调整为平衡状态,然后我们用手轻轻地拨动其中一个齿轮,看看会发生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我们会发现,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一个小的力作用在齿轮上,就能带动另一个大的齿轮旋转。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同学们,现在轮到你们操作了。

请你们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来操作这个装置。

(分组,学生操作实验)5.进行讨论及总结:教师:通过这次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教师:非常好。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杠杆的原理可以帮我们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

这就是杠杆的作用。

6.进一步探究: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尝试用杠杆原理解决其他问题。

比如,如果我们想要移动一块很重的石头,应该怎么办?学生:……教师:很好,可以用一根杠杆来帮助我们。

但是,你们需要考虑一下力点和支点的位置,以及杠杆的长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杠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杠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杠杆科学杠杆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科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传递,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从杠杆的原理、应用场景和实验介绍三个方面来讲解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杠杆。

一、杠杆的原理杠杆是由支点、负载和力组成的简单机械装置。

杠杆的原理是基于力矩平衡,力矩是力与力臂的乘积。

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矩则决定了一个物体的转动效果。

要使杠杆平衡,支点两侧的力矩要相等。

当我们需要施加小力移动大物体时,可以通过增加力臂的长度来实现。

二、杠杆的应用场景杠杆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以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来介绍杠杆的应用。

1. 门的开关门是一个常见的杠杆应用。

门的支点是门的铰链,人们在门的一侧施加的力矩可以使门打开。

因为门的铰链离门的较重一侧较近,所以即使用较小的力,也可以轻松地开启较重的门。

2. 梯子的运用梯子也是一个常见的杠杆应用。

当我们把梯子靠在墙上时,我们施加的力矩可以帮助我们支撑身体的重量。

如果我们把梯子靠的更远,就需要更大的力才能保持平衡。

3. 输水管道的安装在安装输水管道时,我们经常使用杠杆原理。

通过拉杆和支架的杠杆作用,我们可以改变输水管道的高度和方向,以确保水流到达目标位置。

这种应用使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用较小的力轻松调整管道。

三、实验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杠杆原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下面介绍两个简单的实验。

1. 实验一:平衡秋千制作一个小型的平衡秋千,用木棍作为杠杆,放置两个小物体分别在杠杆的两个不同位置。

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使得杠杆保持平衡。

记录下物体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

2. 实验二:书本的移动用一本较大的教科书和一支铅笔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

将书本放在桌子边沿上,用铅笔作为支点,用手轻轻按住杠杆的一侧,观察书本的运动情况。

然后调整支点的位置,再次进行实验,观察书本的运动变化。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杠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分类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与力臂的关系,杠杆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3. 杠杆的作用: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力的传递和转换。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

3.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转动原理。

作业设计:1.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并描述其作用。

2. 绘制一幅杠杆的示意图,标注出力、力臂和阻力。

第二章:杠杆的平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 判断杠杆平衡的方法:观察杠杆两端的力与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杠杆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平衡。

3. 学生演示如何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验证杠杆平衡的条件。

2. 根据给定的力臂和力,判断杠杆是否平衡,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杠杆的力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臂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力臂的长度。

教学内容:1. 力臂的定义: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2. 力臂的作用:力臂的长度影响杠杆的平衡状态。

3. 测量力臂的方法: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力臂的长度。

教学活动:2. 教师演示如何测量力臂的长度。

3. 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杠杆的力臂长度,并分析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生活中常见杠杆的力臂长度。

2. 根据给定的力臂和力,计算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杠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

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这个点就是……。

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杠杠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杠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设计者:嘉兴市实验小学吴建伟一、教材和学生学习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二课时,教材分为两部分:1、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出问题,利用生活经验,借助工具解决问题,从而引入对“杠杆”的探究。

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建构“杠杆”的概念。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教材是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我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变,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模拟撬棍撬大箱子”的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相互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科学实证意识。

(二)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对于杠杆,其结构和原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的学生平时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或曾用到过杠杆及运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对于杠杆他们存在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一小部分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甚至也知道像撬棍一样的机械就是杠杆,但大部分同学因为没有进行过深入探究,对于杠杆结构以及杠杆原理的认识还是很浅层次,很模糊的。

二、教学设想作为“杠杆”专题的起始课,整堂课的教学围绕“撬棍”展开,体现“情境引入——探索原理——建构概念——拓展应用”的设计理念。

整个教学设计包括四个板块:第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出“撬棍”问题;第二,以模拟撬棍撬大箱子的实验为载体探索杠杆的科学原理,重点是归纳出能用较小的力能将重物提升起来的杠杆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的工作原理并建构概念;第三、再体验用撬棍撬起大箱子的活动,巩固、丰富学生对杠杆的认识;第四,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为这一专题还有第二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为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对杠杆工作原理的探究上,所以对于杠杆尺和变形杠杆的探究放到下一课更为合适。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像撬棍那样有一根坚硬的杆,能围绕一支点旋转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 册《杠杆的科学》课件 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课件PPT带你探索令人着迷的杠 杆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什么是杠杆?
杠杆是一种能够通过悬臂或支点的力和物体的重力之间的作用产生机械优势的简单机械装置。
杠杆的分类及构成
一级杠杆
悬臂一端加力,另一端承受重力。
通过调整人的位置和重量,实 现动态平衡。
钳子
用于夹取物体,通过杠杆原理 提供力臂和力矩。
指甲钳
通过杠杆原理压制指甲。
杠杆原理在建筑和工程中的应用
1
起重机
利用杠杆原理提供力臂和力矩,实现
门铃杠杆
2
重物的升降操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过按下门铃杠杆,启动机制以发出
声音。
3
楼梯
楼梯的结构利用了杠杆原理,使步行 更省力。
杠杆原理在机械和科技中的应用
撑竿跳
运动员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撑竿 将自己弹跳到空中。
杠杆原理的优缺点
优点
提供力矩,使力量效果更加突出。
缺点
有限的受力范围,需要合理控制力臂长度。
二级杠杆
力和重力在支点两侧分别施加作用。
三级杠杆
力在支点一侧,重力在另一侧。
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
杠杆原理基于平衡,通过调整力臂和力矩来实现力的放大或方向的改变。
杠杆原理的历史背景
杠杆原理由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首次提出,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得到广泛应用。
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游乐场上的跷跷板
1 汽车刹车系统
杠杆原理用于增加驾驶员的制动力,在短时间内停止车辆。
2 摄影器材
相机的镜头和快门机构,利用杠杆原理完成焦距调整和快门控制。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机械的概念,对杠杆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杠杆的定义: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3.探究杠杆的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并能够进行分类。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支点用力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学生能够:
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习并掌握杠杆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杠杆的相关教材和实验器材
计算器和测量工具
教学步骤
步骤一: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
教师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杠杆的结构和作用原理,并引发学生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兴趣。

步骤二:杠杆的计算和应用方法学习
教师教授杠杆的计算和应用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杠杆的力矩计算和平衡条件,以及杠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设计原则,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步骤三: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杠杆相关的物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步骤四:物理学和工程学兴趣的激发
教师通过展示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对杠杆的计算和应用方法的应用和表现能力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况
学生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实验和工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设计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金塔县南关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