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加工工艺学课件------第二节+大豆蛋白质

合集下载

《大豆蛋白完整版》PPT课件

《大豆蛋白完整版》PPT课件

食用大豆蛋白对血脂浓度的改变(净变值*)
4 2 0 变 -2

百 -4

比 -6 -8
-10 -12 -14
总 胆 固 醇
VLDL HDL LDL







胆 固 醇
油 三 酯
*净变值:以摄取大豆蛋白食物期间的变化减去摄入对照食物期间的变化
摘自:Anderson,et al.N Engl J Med 1995,333:276
大豆蛋白与健康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市场部
蛋白质的基本知识回顾
1、蛋白质的作用 2、蛋白质的构成-氨基酸 3、蛋白质的来源 4、蛋白质的评价方法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液和胃肠道的脱落细胞 消化道中的氨基酸 血液中的氨基酸
结构 作用
调节 作用
运输 作用
能量 作用
缺乏蛋白质的后果
肿瘤中的血管形成
肿瘤血管形成 肿瘤退化
肿瘤生长与转移 肿瘤血管形成抑制
女性青春期食用大豆蛋白和成年后乳 腺癌发病率的关系
1
0.9
0.8
0.7
发 病
0.6
率 0.5
0.4
0.3
0.2
0.1
0 〈1次/月 1-3次/月 1-3次/周 〉4次/周
摘自:Wu et al., Carcinogenesis 23(9):1491-6
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利用率
两种评价指标的比较
蛋白质功效比值(PER)
反映蛋白质利用率 基于动物实验,不能反映人体真实的需要 过量估计某些氨基酸的需要
蛋白质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记分(PDCAAS)

大豆蛋白制品加工PPT课件

大豆蛋白制品加工PPT课件

五、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1、 凝胶性
大豆蛋白质分子之间依靠-S-S-键和共价 键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有持水能力 的网状结构。凝胶是水分散于蛋白质中 的分散体系,或多或少具有固体性质。
加热
冷却
溶胶
凝胶原
凝胶
75-100 ℃
加热
过热125℃
异溶胶
影响因素:蛋白质溶胶的浓度、加热与冷 却温度及时间、pH值、有无盐类等。
第六章 大豆蛋白制品加工
第一节 大豆的化学组成与蛋白质特性
一、大豆的结构与化学组成(营养特性 ) (一)大豆的结构 1、种皮: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 构成,
约占大豆籽粒质量的8%。 2、胚:约占大豆籽粒质量的2%。 3、子叶:约占大豆籽粒质量的90%。显微结构:
散在白色袋状细胞内的黑色团块为蛋白体,白 色的细小颗粒圆球体内为脂肪。
是一种优良的膳食纤维。
(三)酶及抗营养成分
1、脂肪氧化酶
(1)在焙烤食品生产中,能够改善面粉 的色泽和质量。
在面粉中加入1%活性豆粉后,脂肪经脂 肪氧化酶的作用所生成的氢过氧化物, 对胡萝卜素有漂白作用,使制品增白;
将面筋蛋白质的巯基-SH氧化成-S-S-, 从而改善面团的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 pH值7~8时,活性最高。
脑磷脂具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3)不皂化物:含 0.5~1.6%,主要是 甾醇类、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以及生育酚。
3、碳水化合物 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5%,可分
为可溶性与不溶性两大类。
主要成分为蔗糖4%、棉子糖1%、水苏糖5%、 毛芯花糖等低聚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除蔗糖外, 都难以被人体所消化,棉子糖和水苏糖是双歧杆 菌增殖因子。大豆中淀粉含量很低,几乎不含葡 糖糖。

大豆加工新技术PPT课件

大豆加工新技术PPT课件
此外,辅照技术、高压处理技术、无菌包装、气调保鲜、微波技术
18
2.7 超临界萃取技术
原理:< 温度、压力>
➢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物质接触 ➢依次萃取成分 ➢减压、升温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 ➢被萃取物质析出
CO2超临界萃取技术应用较大 VE回收率≥80%(现行方法60%)
19
3 大豆加工利用研究新动向
23
(二)强化营销、搞活流通,建立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氛围 扩大知名度 实施名牌战略
24
(三)加强集成、协力攻关,构建科研开发新体系
产品开发方面:
传统豆制品的工业化及产品的多功能化 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25
工艺研究方面:
油脂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 大豆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 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工艺创新
中国大豆食品加工新技术
•前言——中国大豆食品的发展简历 •大豆食品加工技术现状 •大豆食品加工中高新技术的应用 •大豆加工利用研究新动向 •找出差距,定位研究方向推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
1
1 大豆食品加工技术现状
1.1 全脂大豆食品加工技术
➢ 粉状制品的加工改变了传统工艺 ➢ 豆奶加工从包装、风味及脂肪氧化酶的脱腥
➢ 纺丝法大豆组织蛋白的应用正在国外流行。
10
辅料
原料 粉碎 调和 挤压膨化 干燥 成品
挤压膨化法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的工艺
11
2.4 生物工程技术
酶工程的应用
➢大豆肽
原料蛋白 调浆
升温至反应温度并调pH值 酶反应器 灭酶 中和脱苦
喷雾干燥 成品
大豆复合多肽生产工艺 12
豆渣
调浆 酶反应器

大豆蛋白工艺.pptx

大豆蛋白工艺.pptx
– 大豆蛋白产品类型
• 大豆分离蛋白 • 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 • 水解大豆蛋白
食品的蛋白质强化
• 焙烤食品
– 作用
• 蛋白质营养强化 • 改善保水性 • 减少脂肪含量
– 大豆蛋白产品类型
• 全脂大豆粉 • 脱脂大豆粉 • 磷脂大豆粉
食品的蛋白质强化
• 乳制品
– 作用
• 蛋白质营养强化 • 增强乳化 • 改善质构 • 调节粘度,提高产品稳
•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 是蛋白质含量(干基,6.25×N)不低于 90%的大豆蛋白产品。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是利用大豆蛋白的溶解度 随pH不同而明显变化这一特征
SPI工艺流程
卧式螺旋卸料沉降式离心机
大豆浓缩蛋白
• 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 SPC)蛋白质含量(干基,6.25×N)不低 于65%的大豆蛋白产品。
强化营养保健形象,提升公众认知度
• 大豆蛋白是由于其加工特性被肉制品厂家广泛应用而进入市场 • 提高凝胶、乳化等加工特性,获得性能更好的肉制品和其他食品加工配料,
成为70-80年代大豆蛋白研发的重点 • 这一销售策略所产生的市场份额增长缓慢;另一个问题是大豆蛋白在消费者
心目中的形象不佳 • 如何让大豆蛋白食品直接进入零售市场?如何让富裕阶层消费者更加愿意食
云梦蛋白有限公司 杜邦漯河双汇蛋白有限公司 杜邦郑州蛋白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光合生物技术公司
益海(防城港)大豆工业有限公司
宁波索宝食品有限公司
大豆蛋白的技术特征与流程
大豆蛋白产品
…以溶剂浸出脱脂豆粕为原料, 通过不同方法进一步加工后所 得产品
溶剂

豆制品加工工艺-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技术

豆制品加工工艺-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技术

豆制品加工工艺-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技术
大豆浓缩蛋白又称70%蛋白粉,原料以低温脱溶粕为佳,也可用高温浸出粕,但得率低、质量较差。

生产浓缩蛋白的方法主要有稀酸沉淀法和酒精洗涤法。

①稀酸沉淀法
利用豆粕粉浸出液在等电点(pH4.3~4.5)状态,蛋白质溶解度最低的原理,用离心法将不溶性蛋白质、多糖与可溶性碳水化物、低分子蛋白质分开,然后中和浓缩并进行干燥脱水,即得浓缩蛋白粉。

此法可同时除去大豆的腥味。

稀酸沉淀法生产浓缩蛋白粉,蛋白质水溶性较好(PDI值高),但酸碱耗量较大。

同时排出大量含糖废水,造成后处理困难,产品的风味也不如酒精法。

②酒精洗涤法
利用酒精浓度为60%~65%时可溶性蛋白质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酒精液与低温脱溶粕混合,洗涤粕中的可溶性糖类、灰分和醇溶蛋白质等。

再过滤分离出醇溶液,并回收酒精和糖,浆液则经干燥得浓缩蛋白粉。

此法生产的蛋白粉,色泽与风味较好,蛋白质损失少。

但由于蛋白质变性和产品中仍含有0.25%~1%的酒精,使食用价值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还有湿热水洗法、酸浸醇洗法和膜分离法等。

其中膜分离法是用超滤膜脱糖获得浓缩蛋白,反渗透膜脱水回收水溶性低分子蛋白质与糖类,生产中不需要废水处理工程,产品氮溶指数(NS)高,因此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③大豆浓缩蛋白的用途
可应用于代乳粉、蛋白浇注食品、碎肉、乳胶肉末、肉卷、调料、
焙烤食品、婴儿食品、模拟肉等的生产,使用时应根据不同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选择。

大豆制品-粮油部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件-08

大豆制品-粮油部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件-08

五、组织化大豆蛋白(TVP)

组织化大豆蛋白是指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使蛋
白质原始结构发生变化,然后重新整齐定向排列
并凝固形成了纤维状组织结构的大豆蛋白制品。

TVP产品
肉类填充料
仿肉制品
六、大豆蛋白制品的应用

焙烤制品:面包、蛋糕 增白、保鲜、上色,营养互补

肉制品:午餐肉、火腿
乳化持水、减少蒸煮过程中的脂肪水分损失
层,并通过搭桥(-Mg-或—-Ca-)使蛋白质分子
间连接起来,形成主体网状结构,将水分子包容
在网络中,形成凝胶。

豆浆蛋白质凝固必备两个条件:
1、热变性:改变蛋白质的构型,使多肽链展开 2、凝固剂,压缩水电层,破坏水化膜,形成网络 结构。
豆浆加热还能消除大豆中的有害因子,且 蛋白质与脂肪结合形成少量脂蛋白,使豆浆 产生香气。
蛋白质含量≥50%
二、全脂大豆粉 (脂肪18%,蛋白质40%)
三、大豆浓缩蛋白(SPC)
去除豆粕中低分子可溶性非蛋白质 成分,制得的蛋白质含量70%以上的 大豆蛋白制品。
四、大豆分离蛋白(SPI)
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不但除去低分
子可溶性成分,还除去高分子不溶性非蛋 白质成分,主要采用碱提酸沉法。
三、豆奶粉生产 1、真空浓缩
浓缩后的固形物含量控制在14~16%
2、喷雾干燥
料液温度45~50℃,进风温度150~160℃,
排风温度80~90℃
1空气过滤器 2加热器 3热风分配器
4干燥室
5过滤器 6泵 7喷头 8旋风分离器 9风机 10料液槽
第四节 大豆蛋白制品
一、脱脂大豆粉

由脱脂豆粕粉碎而成,脂肪含量≤ 1.0%,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课件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课件

件下可减慢变性速度。因此用有机溶剂沉淀蛋白
质时应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如利用丙酮沉淀蛋白
质时,必须在0~4℃低温下进行,丙酮用量一般
10倍于蛋白质溶液体积。蛋白质被丙酮沉淀后,
应立即分离,否则蛋白质会变性。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第二节 传统大豆制品的加工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一 传统大豆制品加工的理论基础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二)消泡剂 1、油脚 2、油角膏 3、硅有机树脂 4、脂肪酸甘油脂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三 豆腐的制作 原料 清理除杂
计量
浸泡
水洗
磨浆 过滤 煮浆 点浆 蹲脑
成型 豆腐 四 豆腐渣和黄浆水的综合利用 (一)豆腐渣的综合利用:提取膳食纤维;发酵
生产核黄素等 (二)黄浆水的综合利用:发酵生产面包酵母,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3有机溶剂引起变性:用醇类等亲水性溶剂 处理,蛋白质变性程度高;反之则反。
此外,还有强酸强碱引起的蛋白质发生氨 基酸链断裂而变性等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极性强的有机溶剂能破坏蛋白质的水化层而 使蛋白质沉淀。在等电点时沉淀效果更好。常用 的有机溶剂:丙酮、乙醇
注意事项:
常温下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变性,低温条
4乳化性:以原大豆经研磨制成豆乳,其中油脂并 不分离,蛋白质的乳化性起决定作用。
大豆蛋白质的提取加工
5吸油性:使油脂含量较高的产品不走油, 在贮藏期间保持稳定。
6发泡性:分离大豆蛋白在10min内可使体 积增加至620ml/kg,但时间再长,体积则 开始下降。
7漂白性:生豆粉中含有较高的脂肪氧化酶, 可以分解产中,就是利用大豆蛋白质的亲 水性原理,在水的作用下制成豆浆。然后 通过煮浆,使豆乳中的蛋白质分子的部分 肽键失去折叠状态,再借助凝固剂的作用 使大豆蛋白质粒子沉淀聚集成网状结构, 形成一种似固态的凝胶体——豆脑。

豆品工艺学2012

豆品工艺学2012
34-28


(2)离心分离
浸提完成后,需要将蛋白质提取液与残渣分开。


(3)酸沉淀
将合并的蛋白质提取液加入 10% ~ 35% 的食用盐 酸溶液,当全部提取液达到等电点时,立即停止搅 拌,静止20~30min,使蛋白质能形成较大的颗粒 而沉淀下来,沉淀速度越快越好。 酸沉时的搅拌速度和加酸速度是关键,控制不好, 容易出现 pH值虽然达到了等电点,蛋白质凝聚下沉 却极为缓慢的现象,且沉淀物含水量高,上清液浑 浊,结果不但会降低蛋白质的酸得率,而且后续工 作操作不利。
豆渣 大豆 浸泡 磨浆 煮浆
盐卤或石膏 黄浆水
点花
压榨
划块
腐乳
后期培菌 配料
腌坯 食盐
前期培菌
接种

发酵菌种
豆腐
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碱溶酸沉淀 法、膜分离法及离子交换法。
34-25
34-26
(一) 碱溶酸沉淀法
1. 生产原理 大豆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溶于稀碱液,因 而将脱脂豆粕粉的水分散体系调至碱性可 使蛋白质溶出。离心分离后不溶性的纤维 等物质被除去,将得到的蛋白质溶液的 pH 值调至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使蛋白质沉淀 出来,再次分离除去可溶性成分,剩下的 沉淀再经洗涤、回调 pH 、改性杀菌和喷雾 干燥即得大豆分离蛋白粉。
34-5
大豆蛋白质可与甘油三酸脂形成脂 —蛋白络 合物,因而有吸油性。 在肉类制品中加入大豆
蛋白可起到吸收脂肪或结合脂肪的作用,因此可以 减少蒸煮、烘烤、或煎炸时食物中脂肪和汁液的损 失,而且有助于维持食品外形的稳定。

大豆蛋白制品的吸油性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密 切的关系,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粉和大豆 分 离 蛋 白 粉 的 吸 油 能 力 分 别 为 84% 、 133%和154%。

豆制品加工工艺学课件------第二节+大豆蛋白质

豆制品加工工艺学课件------第二节+大豆蛋白质


蛋白质具有两亲结构,在蛋白质上同时含有亲水 基团和疏水基团,聚集于油-水界面,促进形成油水乳化液。形成乳化液后,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 其表面的蛋白质稳定,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 破坏。
5.2 吸水性和保水性

水化作用指蛋白质分子通过直接吸附及松散结合, 被水分子层层包围起来。

大豆蛋白质上有许多极性基团,由于这些极性基 团与水分子间的吸引力,致使大豆蛋白质分子在 与水分子接触时,很容易发生水化作用。

大豆蛋白质的基本知识 大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大豆蛋白质的溶解特性 大豆蛋白质的变性 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一、大豆蛋白质的基本知识
表 常见食物中氮与蛋白质之间的换算系数


注意:
大豆中除蛋白质之外,还有低聚肽、游离氨基酸、 酰胺等非蛋白肽含氮化合物,因此做全氮分析时 乘以换算系数后所得蛋白质的含量比实际量高。

食用蛋白质凝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加热凝胶和 钙盐等二价金属凝胶。

凝胶性可以赋予食品良好的质构特性。
5.5 吸油性

吸油性指蛋白质具有提高物料的脂肪结合作用, 从而减少蒸煮时的脂肪损失。
5.6 起泡性

起泡性是指大豆蛋白质在加工中体积的增加率, 可起到的酥松作用。蛋白质的发泡性,可以赋予 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在一般情况下,接触到大豆蛋白质的量时,要作 为粗蛋白理解。
大豆蛋白质的分类

1. 蛋白质的溶解特性

清蛋白(5%) 球蛋白(90%)

2.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贮藏蛋白(11S球蛋白、7S球蛋白)
生理活性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等)

大豆制品的加工技术

大豆制品的加工技术

大豆制品的加工技术第一节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各地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品种也不同。

大豆子粒由种皮、子叶和胚3部分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由于细胞组织形态不同,其构成物质也有很大差异。

1 种皮种皮位于种子的表面,对种子起保护作用。

种皮从外向内有4层形状不同的细胞组织构成,最内层是糊粉层。

大豆种皮除糊粉层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外,其余部分几乎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构成。

种皮约占整个大豆子粒质量的8 %。

2 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3部分构成,约占整个大豆子粒质量的2%。

胚是具有活性的幼小植物体,当外观条件适宜时便萌发而开始新的生长。

3子叶子叶又称豆瓣,约占整个大豆子粒质量的90%。

子叶的表面由小型的正方形细胞组成表皮,其下面由2或3层稍呈长形的珊状细胞。

珊状细胞的下面为柔软细胞,是大豆子叶的主体。

显微结构测试表明:白色袋装的细胞为细胞壁(cu);细胞内白色的细小颗粒为圆球体(spberosome),内部蓄积有中性脂肪;散在细胞内的黑色团块为蛋白体(PB),其中储存有丰富的蛋白质。

.4大豆子粒的化学组成大豆子粒及各部分的化学组成参见表10—1。

表10-1 大豆各部分的化学组成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1 碳水化合物大豆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约占总质量的25%,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成分为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毛芯花糖等低聚糖和阿拉伯半乳糖等多糖类。

成熟的大豆中淀粉含量为O.4%~0.9%。

另外,在成熟的大豆中不含葡萄糖等还原糖。

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分为可溶性与不溶性2大类。

在全部碳水化合物中,除蔗糖外均难以被人体消化,其中有些碳水化合物在人体肠道内还会被菌类利用并产生气体,使人食后有胀气感。

因此,大豆用于食品时,要采取措施除去这些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1)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其中的低聚糖,包括水苏糖、棉子糖(蜜三糖)和蔗糖等,大豆中的低聚糖含量因品种不同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蛋白质凝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加热凝胶和 钙盐等二价金属凝胶。

凝胶性可以赋予食品良好的质构特性。
5.5 吸油性

吸油性指蛋白质具有提高物料的脂肪结合作用, 从而减少蒸煮时的脂肪损失。
5.6 起泡性

起泡性是指大豆蛋白质在加工中体积的增加率, 可起到的酥松作用。蛋白质的发泡性,可以赋予 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蛋白质具有两亲结构,在蛋白质上同时含有亲水 基团和疏水基团,聚集于油-水界面,促进形成油水乳化液。形成乳化液后,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 其表面的蛋白质稳定,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 破坏。
5.2 吸水性和保水性

水化作用指蛋白质分子通过直接吸附及松散结合, 被水分子层层包围起来。

大豆蛋白质上有许多极性基团,由于这些极性基 团与水分子间的吸引力,致使大豆蛋白质分子在 与水分子接触时,很容易发生水化作用。
球状蛋白发生解聚成为 更小颗粒的亚基单位
(2)酰基化对大豆蛋白溶解性影响

常用化学改性方法有酰基化、磷酸化和糖基化
(3)中性蛋白酶对大豆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常用的蛋白酶有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 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
蛋白质酶解为多肽和小分子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

当大豆蛋白质所处的微环境发生变化,其分子原 有的特殊构象发生变化,并导致蛋白质的物理特 性、化学特性、功能特性及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即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

研究大豆蛋白质的溶解特性,对于大豆食品的加 工和大豆蛋白质的利用有重要意义。
豆浆和牛奶的分散体系

其中大部分成分是水,脂肪在其中呈乳浊液,蛋白质在其 中呈胶体溶液,而乳糖、无机物等以真溶液的形式存在。
3.1 大豆蛋白质溶解特性的含义

大豆蛋白质的溶解度是指处于特定环境下的大豆 蛋白质中可溶性大豆蛋白质所占的百分比。

在一般情况下,接触到大豆蛋白质的量时,要作 为粗蛋白理解。
大豆蛋白质的分类

1. 蛋白质的溶解特性

清蛋白(5%) 球蛋白(90%)

2.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贮藏蛋白(11S球蛋白、7S球蛋白)
生理活性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等)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二、大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3 大豆蛋白质的增溶改性

蛋白质结构决定功能特性。大豆蛋白改性技术, 通常采用物理(热、超声波、机械能等)、化学 (化学试剂等)和生物学(酶制剂等)等方法, 使大豆蛋白氨基酸残基和多肽链发生某种变化, 引起蛋白质大分子空间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变化, 以改善其功能特性。
(1)超高压均质对大豆蛋白溶解性影响

热变性主要表现为溶解度的变化。
大豆蛋白的热变性 温度开始于55-60℃
4.2 化学因素与蛋白质变性

常见的化学变性剂是酸碱和有机溶剂。
4.3 冷冻变性
分子间-S-S-键
五、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大豆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 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如乳化性、保水性、吸油性 和凝胶性,是大豆蛋白质本身固有的物化性质的 反应。

吸水性指干燥蛋白质在一定湿度的环境中达到水 分平衡时的水分含量。

保水性指离心分离后,蛋白质中残留的水分含量。
5.3 粘性

指液体流动时表现出来的内摩擦,它是调整食品的 物性方面的重要参数。

蛋白质溶液的粘度受自身结构、加工条件(温度、 pH等)的影响。
5.4 胶凝性

当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形成一个有规则的蛋白 质网时,此过程称为凝胶作用。

5.7 成膜性

大豆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成膜性,可以在其他食品 表面形成薄膜,阻止食品中的水分和风味物质的 散失。
NSI氮溶解度指数(%) 水溶性氮 100% 样品中总氮
水分散蛋白质 PDI蛋白质分散度指数(%) 100% 样品中总蛋白质
3.2 大豆蛋白质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

将大豆或低温脱脂大豆粉碎后,用足量的溶剂溶 出可溶性物质,并将不溶物滤掉,定量滤液中的 含氮量,以横轴为溶出液的pH值,纵轴为氮溶解 指数,绘出一条大豆蛋白质溶解度与pH值的关系 曲线,即为大豆蛋白质的溶解特性曲线。

决定蛋白质功能性的因素有蛋白质本身的性质 (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形状、氨基酸组成和序列、 电荷分布和净电荷、表面疏水性、空间结构、分 子的柔性和刚性)、所处体系的性质(温度、pH 值、离子强度和离子对种类、脂类和糖类、食品 添加剂等)以及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相互作 用。
5.1 乳化性

乳化是指将两种以上不相溶的物质,其中一种液 体以微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形成均匀分 散体系的性能。

能引起大豆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物理 因素,如加热、冷冻、高压、辐射等;化学因素, 如稀酸碱、酒精、丙酮等,还有表面活性剂、重 金属盐等。
4.1 大豆蛋白质的热变性

大豆蛋白质的热变性主要是在较高的温度下,肽 链受充分的热震荡,保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 键(主要是氢键)受到破坏,蛋白质分子内部的 有序排列被破坏,原有在分子内部的一些非极性 基团暴露在分子的表面,因而改变了大豆蛋白质 的一些物化性质及生物活性。

大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包括:

超离心沉降法:蛋白质在离心力下沉降速率不同 凝胶电泳法 光散射法
三、大豆蛋白质的溶解特性

当将大豆蛋白质用于流质食品的生产时,其溶解 特性,及在各种条件下的溶解程度和溶解稳定性, 是加工中的首要问题。同时,溶解性也是发挥大 豆蛋白质机能的共同前提条件。

大豆蛋白质的基本知识 大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大豆蛋白质的溶解特性 大豆蛋白质的变性 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一、大豆蛋白质的基本知识
表 常见食物中氮与蛋白质之间的换算系数


注意:
大豆中除蛋白质之外,还有低聚肽、游离氨基酸、 酰胺等非蛋白肽含氮化合物,因此做全氮分析时 乘以换算系数后所得蛋白质的含量比实际量高。

形成气泡的方法有三种,振荡法、鼓泡法和搅打 法,搅打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影响大豆蛋白质起泡性的因素

脂肪、糖类:脂肪具消泡性;糖增加泡沫稳定性 蛋白质浓度:9%发泡效果好,22%起泡性与泡 沫稳定性效果好 pH 温度:30℃最佳

5.7 调色性

大豆蛋白制品在食品加工中的调色作用,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漂白,二是增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