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
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doc
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导读:摘要:“三维目标”的内涵丰富,在教学中长期、有效地实施“三维目标”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实施遇到了一些阻碍和理由,这些理由的解决需要通过对教师、教学评价人员等的培训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升来实现。
关键词: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理由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的是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不仅体现了基础教育培养对象应达到的素质要求,同时也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
虽说“三维目标”的理念是较为成功的,但在现实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实施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实施过程中的理由也在不断涌现。
一、基础教育中“三维目标”实施中的主要理由(一)在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新理念受到忽视,流于口号“三维目标”的口号越喊越亮,但实际情况却远没有如此理想。
在很多的小学中,教师仍然紧握自己“原始”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的。
另外,升学率的压力会造成许多教师认为只是教内容,让学生考个高分就行了,那些多余的目标没有作用。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会出现跟随学校“喊口号”,上课还是老一套的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完全脱离了新的教学要求,离教学改革仍然距离很远。
(二)“三维目标”实施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不少的老师很认同“三维目标”的理念,所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也都希望能够很好的贯彻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同时也在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是,真的到了实践中,就很难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实施,总是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理由。
(三)在“三维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的误区1.认为每门科目都需要有“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很多关于课程设计或是说课的教师视频中经常会听到授课教师谈到“我是如何设计和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的”,或者将“三维目标”人为割裂开来谈“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策略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看似很有条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的教学目标都需要“三维目标”或“三个维度”。
2024年度湖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典型题题库(含答案)
2024年度湖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典型题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A.诱因B.能力C.认知D.需要2.同班同学、办公室同事容易成为好朋友。
这种现象体现的人际吸引因素是A.外貌B.能力C.互补D.邻近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4.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A.“掌握学习”教学法B.“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C.“导学式”教学法D.情景教学法5.现代社会体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制建立的因素是()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本国历史文化传统D.生产力发展水平6.教师以自身作为教育手段是教师劳动的()A.主体性B.连续性C.示范性D.间接性7.运用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A.晓之以理B.动之以情C.选好示范的榜样D.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8.教育学中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教育是指A.家庭教育B.特殊教育C.职业教育D.学校教育9.《教学与发展》的作者是()A.凯洛夫B.赞科夫C.加里宁D.马卡连科10.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课外体育锻炼B.课间操C.体育课D.运动会11.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教育法C.自我修养教育法D.陶冶教育法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A.社会B.地方C.学校D.家庭13.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包括动作概念掌握、动作示范、动作反馈和A.类化B.练习C.联想D.竞赛14.优秀班主任总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指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顽强的意志。
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1.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3. 3.为什么要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4.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5.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
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6.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7.三、知识观.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论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运用
例论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运用三维目标思想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
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阐释课程或教学目标,强调整体效应,反映了教学的系统观。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这种科学的思想,只是写在文章中,说在口头上,尚未真正运用在教学之中,一线教师,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还不知道怎样运用这种思想设计学科教学。
因此,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三维目标显得特别重要。
一、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或三种类型的目标,而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纬度思考问题,达到融合贯通的境界。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研究还是消极接受。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1]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之中。
《全日制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分为四个部分,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学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标准》对“过程与方法”提出的原则要求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所谓情感,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态度,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指学习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从教育的本质上讲,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目的,三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整体考虑,不可偏废。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核心是培养学 生相对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社会的主体的、 创造性地自我解决问题和开拓未来的综合生 存能力,使学生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 他人合作能严格自律, 体谅他人的同情心和感动心等人情性, 以及健康的身心和充足的体力, 还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就目标和目的而言, 实验教学与综合性学习课程不谋 而合。
实验教学呼唤素质教育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一点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思 想新理念。
深化教育改革, 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面。
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 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重大决策和有力措施。
培养能力的唯一途径 是实践活动, 实验教学由于其特有的实践功能, 将在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 纽带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一种贯穿于知识、能力、品质、习惯等各个方面, 对实验本质的全新的反映形式,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作意识属感性意识; 实验迁移应用意识、 和能力上的飞跃, 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
质,这种心理品质属于发展性和创造性因素。
节和基本要求。
现代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基础。
因为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 政治、 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 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与核心, 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一种理想、一 种价值观、一种境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包括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结 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社会环境等进行一系列的更新和变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还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像、 思维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全面深 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一文中强调:“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
”“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首先,把“知识与技能”只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这不是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本意。
知识重在“逻辑性”,是“认识世界”;技能重在“操作性”,是“改造世界”。
知识与技能是有关联的,然而又绝非是同一的概念,不能作为“一维”看待。
我国教育界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
从来没有人认为重视“双基”是错误的,也从来没有任何教育理论,论证过重视“双基”是错误的。
《纲要》重视“打好基础”。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从“外国引进的”。
在中国,“价值观”是与“世界观”、“人生观”联系起来使用的。
课程目标的“每一维”上都有“价值观”的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对学生更有意义,都涉及“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哲学层次的大概念。
在中文里,将“价值观”仅仅与“情感态度”相联,至少是词义搭配不当。
第三,“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维,也不妥。
在“科学方法论”中,没有这种看法。
把重“过程”这种方法,上升到与“所有方法”等价的地位,是片面的。
重“过程”可以认为是重“历史”,在“科学方法论”中,“历史”应当与“逻辑”相结合才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钟启泉教授最大的“误导”在于,他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
这绝对不是《纲要》的要求。
《纲要》是从整体上提出这些目标。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每一节课中,仅仅有40分钟,一定要落实“三维目标”,这必要吗?这可能吗?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一节课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这正是百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下面将从三维目标的不同层面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知识维度。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能力维度。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等能力。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素养维度。
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健康素养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爱的人格素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生活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通过全面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辨析与测评建议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读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辨 析与测评建议
新课程关于三维目标的阐述 三维目标的内涵与结构 对三维目标测评的建议
一、新课程关于三维目标 的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 题的依据。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 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 价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由情感、行为(态度) 和认知(价值观)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 体。
情感 行为 认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事物
(四)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基于“事物/现象”的整合 基于“测试”的整合
1、基于“事物/现象”的整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AO
AK
AP
事物/现象
KO
PO
知识与技能
AO
AK
AP
KO
能说出组成日光的7 种不同的色光。
PO
PK
根据提示进行实验, 证明日光是由7种不同 的色光组成的。
No 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etween friends.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2.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A.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B.课程管理制度C.课程的组织核心D.课程的存在形式3.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
这种现象说明心境具有()A.稳定性B.弥散性C.广阔性D.暂时性4.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5.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者是A.赫尔巴特B.培根C.康德D.夸美纽斯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7.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8.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是()。
A.研究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9.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锻炼法D.指导自我教育法10.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12.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A.兴趣B.需要C.信念D.动机1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论语》B.《大学》C.《礼记?学记》D.《理想国》1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课程计划B.学科课程标准C.教材D.教参15.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是智力技能形成哪一阶段的特点()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内化D.原型启发16.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暗示D.服从17.实验中要解决8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配置A、B、C三个容量不同的量杯,要求被试使用它们量出一定量的水。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三维目标,以实现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课程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品德与情感维度。
在知识维度上,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获取并掌握基础知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能力维度上,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新课程改革提倡项目教学,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问题解决和合作实践。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项目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在品德与情感维度上,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此外,课程改革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变成具有健康心理和高尚品质的社会公民。
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使课程改革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品德情感的塑造,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模式,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新课程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应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资源的全面配置,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等。
同时,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本文概述《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即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三维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接下来,文章详细阐述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还分析了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评价方式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深入探讨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实践策略,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解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指导原则。
这三个维度不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育的基础,它涉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基础学习成果,包括记忆、理解和应用等方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它强调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简述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维课程目标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三维课程目标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知识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和事实。
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但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拓展知识面。
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目标:1.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基本学科的基础知识。
2.科技与信息素养:包括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科技与信息素养。
3.人文素养:包括历史、地理、文化等人文领域的素养。
4.自然科学素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素养。
三、能力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各种技能和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力成为了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具备多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1.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写作、计算等基本技能。
2.思维技巧: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思维技巧。
3.创新意识:包括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创新意识。
4.实践操作:包括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操作。
5.交际沟通: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交际沟通技巧。
四、素养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具备多种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
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目标:1.道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尊重等道德素养。
2.文化素养:包括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等文化素养。
3.审美素养:包括欣赏艺术、欣赏自然等审美素养。
4.健康素养: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健康素养。
五、结论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是知识、能力和素养。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本质意义和使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也不断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本文将分别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
新课程的改革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实现: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新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2. 多元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不仅仅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3. 多元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改革要求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改革,学生将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除了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培养创新人才则是教育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1. 强化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
如何理解和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王敏勤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的老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有的老师认为:一节教材、一篇课文如果多课时处理,只在第一课时有课程目标就行了,后边几课时就没有必要了。
也有的老师认为:三维的课程目标老师知道就行了,不必告诉学生。
总之,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老师没有呈现或说明这堂课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和检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如果我们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还搞不清楚,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维的课程目标需要堂堂落实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三维课程目标的含义和作用。
一、三维课程目标的含义和作用(一)为什么叫“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叫“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而这次课程改革改为“课程目标”,这不是一个名称的变化,是有深刻内涵的。
过去“课程”和“教学”是分离的“二元独立模式”,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计划和进程。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这次“课程改革”而不叫“教学改革”,是有意识的把课程和教学整合在一起,课程中也包含了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课程仅仅被理解为官方课程文件(即所谓制度课程),教学也主要被看作是落实“制度课程”的重要途径。
于是,课程与教学就成为彼此分离的两个领域。
课程是官方制定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单向的线性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无从发挥,课堂失去了活力。
而现在要把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其次,课堂教学要成为课程的体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作者:廖传珠李育民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5年第02期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确立,是实践反思结果,也是国内外课程教学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有效推进新课改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实践运用“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单一的“知识和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思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没有成为教学的常态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往往被虚化。
这种对知识性目标的偏重及对人本价值目标的淡化现象,既背离设立三维目标的初衷,又背离教育的本质,难以适应时代对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距离理想教育目标“素质教育”,“ 人本教育”,“ 人民满意的教育”差距较大。
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必须正本清源,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升到“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才是课程教学乃至教育的根本方向。
对“三维目标”内在关系的再认识“三维目标”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与价值,地位作用不尽相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切课程目标的升华和归宿,是三维目标的灵魂,是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
“知识与能力”侧重于“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解决的是“教会”和“学会”的问题。
它对于人的知识积累,发展人的智力和能力,具备一定的谋生手段有重要价值。
对它的评价标准是成为专门“人才”,具体衡量标准是,才能、才学、智慧、成绩、成功、成就,它关注的是人的认知水平及人在各类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知识与能力”是承接其它目标的载体,在三维目标中起基础作用。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凸显,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发展指标被“异化”成“GDP”的增长。
“知识就是力量”这种思维反映到课程教学当中,就是片面强调知识目标,其它目标被沦落为知识目标的“副产品”。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性标志与亮点,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每门具体的学科目标都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具体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三维目标的关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块、三种类型。
不是要在原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首要环节..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还比较详细地对“三维目标” 作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尽管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始终围绕“三维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来展开..原因很简单;“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下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基础课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基础课教学设计三维目标引言: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师们都知道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而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是一个帮助教师达到优质教学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础课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践建议。
一、知识维度的目标在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中,知识维度的目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清楚地规定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这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并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2. 确定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考虑学生的年级水平和背景知识。
合理选择适当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提供不同风格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这包括课本、图书、影片、案例研究等。
二、方法维度的目标除了知识层面的目标外,基础课的教学设计还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应该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启发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等。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基础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通过课外阅读、独立研究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将让学生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掌握知识。
三、情感维度的目标情感维度的目标对于基础课的教学设计同样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情感特质。
以下是一些实践建议: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支持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三个维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
维课程目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首要环节。
《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还比较详细地对“三维目标” 作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
尽管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始终围绕“三维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来展开。
原因很简单,“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下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
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