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doc

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doc

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

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导读:摘要:“三维目标”的内涵丰富,在教学中长期、有效地实施“三维目标”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实施遇到了一些阻碍和理由,这些理由的解决需要通过对教师、教学评价人员等的培训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升来实现。

关键词: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理由

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的是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实施的理由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不仅体现了基础教育培养对象应达到的素质要求,同时也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虽说“三维目标”的理念是较为成功的,但在现实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实施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实施过程中的理由也在不断涌现。

一、基础教育中“三维目标”实施中的主要理由

(一)在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新理念受到忽视,流于口号

“三维目标”的口号越喊越亮,但实际情况却远没有如此理想。在很多的小学中,教师仍然紧握自己“原始”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的。另外,升学率的压力会造成许多教师认为只是教内容,让学生考个高分就行了,那些多余的目标没有作用。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会出现跟随学校“喊口号”,上课还是老一套的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完全脱离了新的教学要求,离教学改革仍然距离很远。

(二)“三维目标”实施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不少的老师很认同“三维目标”的理念,所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也都希望能够很好的贯彻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同时也在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是,真的到了实践中,就很难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实施,总是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理由。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其一,谨防片面的知识灌输。学习者是借助同外 界的交往来积累知识的。倘若不是自主地同知识 发生关系、重组先行知识,用来解决问题,那么 ,这种知识是不会有用的。无视学习者的既有知 识体系和经验,片面地灌输知识的“灌输式教学 ”,是不可能达于“理解”的。 其二,谨防轻视概念性知识的“体验式教学”。 因为它不能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在学校教育活动 中,关键的课题在于,如何调动学习者的实践经 验,去习得从经验中不能自然掌握的科学概念。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是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体现 了崭新的学力观,体现了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以 及学科教学的对话与修炼的本质。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 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意指应答性 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 和生活方式;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指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 统一。
“三维目标”的知识哲学
按照维果茨基的高级心智活动发展的法则,第一 ,儿童是借助同周边的成人展开集团性、社会性 的活动,特别是在教师的帮助之下获得作为历史 的、社会文化的知识的。 第二,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儿童自身的内在过 程。 通过提示不同于儿童既有观念的信息和观点,可 以唤起好奇心,激发学习的需求是必要的。我们 需要重视兴趣、动机和态度,而知识和理解的实 现,也是提高兴趣、动机和态度的一个必要条件 。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篇一: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

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

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

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

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

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

课程类别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性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平衡,课

程结构的全面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

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第一篇范文: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

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

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

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

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强化练习

【辨析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1.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求。

3. 3.为什么要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

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4.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

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5.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

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6.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

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

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一、本文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这四十年的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三个重要阶段。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体现了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追求。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以期对我国未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实践,为构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第一阶段:“双基”教学目标的提出与实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领域正值拨乱反正、重启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开始重新审视和构建课程目标,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78年,我国教育领域首次提出了“双基”教学目标,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课程教学目标开始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知识与技能双重目标转变。

“双基”教学目标的提出,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反思,也是对新时代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在“双基”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各级各类学校开始根据“双基”教学目标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推广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等,以推动“双基”教学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核心是培养学 生相对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社会的主体的、 创造性地自我解决问题和开拓未来的综合生 存能力,使学生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 他人合作能严格自律, 体谅他人的同情心和感动心等人情性, 以及健康的身心和充足的体力, 还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就目标和目的而言, 实验教学与综合性学习课程不谋 而合。

实验教学呼唤素质教育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一点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思 想新理念。 深化教育改革, 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面。 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 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重大决策和有力措施。 培养能力的唯一途径 是实践活动, 实验教学由于其特有的实践功能, 将在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 纽带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一种

贯穿于知识、能力、品质、习惯等各个方面, 对实验本质的全新的反映形式,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作意识属感性意识; 实验迁移应用意识、 和能力上的飞跃, 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

质,这种心理品质属于发展性和创造性因素。 节和基本要求。

现代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基础。因为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 政治、 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 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与核心, 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首要环节。

《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还比较详细地对“三维目标”作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尽管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始终围绕“三维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来展开。原因很简单,“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下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下面将从三维目标的不同层面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知识维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能力维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等能力。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素养维度。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健康素养等。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爱的人格素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生活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通过全面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与发展的整体关怀。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则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有人称作“三个维度”。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的重要理论。所谓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对于知识目标,新旧变化不大,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各节课都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目标有一个新的要求,叫做学“有用的知识”。

关于能力目标,我们并不陌生,很久以前,重点抓了“双基”教学,后来的教学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发展学生能力”来进行。在新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5种基本能力,即:计算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所说的方法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在新课标提出之前,我们常把“教法”作为研究重点,较少关心“学法”。新课标中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要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巴班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演变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新课改三维目标

新课改三维目标

新课改三维目标

(最新版)

目录

1.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2.三维目标的定义和内涵

3.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

4.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

5.三维目标的评价与反思

正文

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在 21 世纪初推出了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新课改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旨在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体系。

二、三维目标的定义和内涵

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简称三维目标。这一目标体系旨在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知识与技能:指学生学习后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方法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养成。

三、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

1.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辨析与测评建议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辨析与测评建议

(3-6年Fra Baidu bibliotek) 。
科学 (7-9年级)
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 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
物理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方面。
化学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方面。
生物
包括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
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写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1.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 玩 3.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演 4.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含一级要求); 视 5.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 听 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辨 析与测评建议
新课程关于三维目标的阐述 三维目标的内涵与结构 对三维目标测评的建议
一、新课程关于三维目标 的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 题的依据。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 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 价建议。”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目标、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等。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则是指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多方面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首先,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知识

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水平。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明确了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目标,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培养和提高的能力。能

力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课程标准的素质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形成和发展的良好品德

和健康心理。素质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的素质目标,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三维目标,以实现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课程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品德与情感维度。

在知识维度上,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获取并掌握基础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能力维度上,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新课程改革提倡项目教学,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问题解决和合作实践。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项目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在品德与情感维度上,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此外,课程改革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变成具有健康心理和高尚品质的社会公民。

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使课程改革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品德情感的塑造,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模式,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简述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维课

程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三维课程

目标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知识

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和事实。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

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但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课程

改革强调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拓展知识面。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目标:

1.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基本学科的基础知识。

2.科技与信息素养:包括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科技与信息素养。

3.人文素养:包括历史、地理、文化等人文领域的素养。

4.自然科学素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素养。

三、能力

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力成为了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具备多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

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

1.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写作、计算等基本技能。

2.思维技巧: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思维技巧。

3.创新意识:包括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创新意识。

4.实践操作:包括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操作。

5.交际沟通: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交际沟通技巧。

四、素养

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

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具备多种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

维课程目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首要环节。

《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还比较详细地对“三维目标” 作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尽管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始终围绕“三维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来展开。原因很简单,“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下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