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大变革的时代》
(说课)大变革的时代
小结与回顾
变
土地私有 地主
开垦大量荒地
社 土地国有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会 性 奴隶主 质 发 奴隶 战俘 生 平民等 变 化
土地制度改变
占有大量土地 社会阶级改变 出售土地或 雇佣劳动力 社会矛盾改变
农民
租种或购买土地耕种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 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 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 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天下 勇于投身改革的人, 之公 理也 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 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 法运动。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接族位免奖承 派的和除励认 官特田徭耕土 吏权宅役战地 治。,;,私 理建废根生有 立除据产, 县没军布允 制有功帛许 ,军大多自 由功小的由 国的授人买 君旧予,卖 直贵爵可。
一 商 鞅 变 法 的 内 容 :
一 教 材 分 析
A.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 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 史作用。 (2)、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 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 能力。
一 教 材 分 析
三 教 法 选 择
问题探究法
合作讨论法
以史实为基础 以问题为主线 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 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
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课前:自学——质疑——总结 课中:合作——讨论——对话
四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大动荡的时代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 ● 铁农具的使用 石器 木器、骨器 青铜器
【附说课步骤方法要求】人教版历史七级《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级《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课,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这个大动荡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建立在经济上的表现,它喻示着整个社会性质的转型。
同时本课为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同时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结局、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并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量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等更多课堂活动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引导学生培养探索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高度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与实例
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无论是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在发生巨变。
而面对如此之大的变革,教师们如何设计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引领学生进入这个时代。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与实例两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帮助学生迎接大变革的时代。
一、教案设计1.背景引入:讲述本次课程的背景,包括主题、目标和意义。
教师必须明确本次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以便于学生掌握。
例如:在讲述科技的时候,可以引入:“我们正处在两个世纪人类历史的交汇点上,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技术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在未来,机器智能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没有人能够逃避这次变革的影响。
”2.概念明确:教师讲解重要概念,例如科技、科学、、大数据等等。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之间关联和作用。
3.案例分析: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来说明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例如,利用来进行癌症研究等。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进行科学研究,并讲解实际应用场景的优缺点。
4.小组讨论:教师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城市规划等,从而加深对科技运用的理解和掌握。
5.作业: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作业,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本次课程的知识和概念。
例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未来各种行业中的运用前景。
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未来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实例1.讲解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讲解、大数据等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例如,的一个应用场景可能是自动驾驶技术,而大数据能够帮助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数据,从而带来更多的收益。
2.案例演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一些的应用场景,例如、虚拟现实等。
学生可以从中更好地理解技术以及其将如何影响他们的未来。
3.小组活动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小组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隆尧实验中学班步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一教材第二章的第七课,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这节课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秦王扫六合》,因此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我们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变迁都非常重要。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二、学情分析1、有利因素: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不利因素: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掌握商鞅变法;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学会评价历史人物2、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感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分组合作及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非一帆风顺的。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各位老师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涌泉中学卢莉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大变革的时代》。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七课,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这节课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秦王扫六合》,因此本课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我们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变迁都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一)有利因素有巨大潜能和发展空间(二)不利因素认知活动自觉性较差认知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掌握商鞅变法;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学会评价历史人物过程与方法由感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分组合作及探究式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四教法学法(一)教法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图片、视频、材料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
使用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二)学法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相对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立木为信故事引题用成语故事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开门见山渗透本课重点商鞅变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找一找》,看看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那些变革?(通过小活动《找一找》解决“动脑筋”巧妙地总括、整合全课,使学生初步产生生产发展的概念)(二)变变变变背景呈现一变:生产工具的变(多媒体提供各个时期的劳动工具,提问:假如给你一块试验田,让你亲自耕种,以下四种生产工具,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二变:耕作方式的变(多媒体提供图片。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讲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的历史教师,我叫于丽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包括列国纷争、生产变革、社会变革和文化勃兴,本课所学习的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是大变革的核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春秋战国时期。
(二)课标要求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初步理解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材内容安排和教材处理教材内容依次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和商鞅变法。
教材将都江堰安排在了商鞅变法的前面,而都江堰修建于商鞅变法一百年后,所以我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时序原则,将都江堰调整到商鞅变法之后学习。
用于进一步体现商鞅变法后,秦国重农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和问题情景,学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广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
(2)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都江堰的巧妙设计。
(3)通过图示演示的方法,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揭示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生产工具的改进、闻名世界的都江堰,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
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018-2019-初中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历史同行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请各位指教。
一﹑关于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二单元中重要的一课,最能体现出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变革,同时也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通过简要介绍三个内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
让学生了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从而认识当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从而加深理解本课的课题:《大变革的时代》。
2﹑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在众多变法中效果最明显,是中国历史较为成功的变法,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重点。
3﹑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材仅说明出租田地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统治代表了奴隶主统治,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这样的陈述使学生很难理解。
因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二﹑关于教学目的分析。
4﹑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以上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观评价变革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5﹑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让同学们认识到:改革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勇于投身于改革的英雄,定会受后人的敬重。
《大变革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时代》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flash动画、ppt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大变革的时代_说课稿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的重要一课。
教材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才使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勃兴局面,才能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教材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二、教学目标:1、三维目标改变过去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情况,教会学生使用历史规律和历史方法指导学习,由学会到会学;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单纯学习历史知识的情况,注重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自身发展,从会学习到会做人。
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进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以及探究式学习。
〖2021年整理〗《大变革的时代》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动力,这种变革不仅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这样封建剥削方式出现,随之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过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过渡】(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过渡】:基于对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①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预设问题,化难为易,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②讲述法(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封建制的形成,学生难于理解)③多媒体演示法(可增大教学容量,化抽象为形象)(2)学法指导为了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分析《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学习内容,主要介绍了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商鞅变法揭开了统一国家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商鞅与反对变法贵族的辩论为主题,采用角色扮演和辩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境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意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激进学生与时俱进、树立敢于创新和积极实践的精神。
4、重点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包括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所遇到的重重阻力,特别要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5、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因果关系有较大的困难。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系统的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他们的历史常识大都来源于影视作品、故事书以及部分语文教材,有强烈的求知欲而缺乏足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
初中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范文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说课稿:《大变革的时代》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
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
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单讲述三次战争(特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
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
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