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竞赛试卷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共60分)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这一年属于公元前A. 19世纪前期B. 20世纪后期C. 21世纪前期D. 21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与公元后相反,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属于晚期,故C正确;其他时间标记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不行黜陟(官职的升迁或降黜)而藩国自析”。
这评价的是汉武帝实行的哪项措施A. 颁布“推恩令”B. 平定“七国之乱”C. 实行郡国并行D. 用察举制选官【答案】A【解析】材料出自《汉书·诸侯王表》,意思是说中央不刻意打击,诸侯国就自己解体,显然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作用,故A正确;B是汉景帝行为;C是汉高祖行为;D属于选官制度。
3.三省六部制经过长期发展,到隋唐时期才得以确立并完善。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A. 决策B. 审议C. 执行D. 司法【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正确;A是中书省职责;B是门下省职责;D属于司法机构负责。
4.下图是中国某朝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图,结合所学可判断其形成于时期A. 秦始皇B. 明成祖C. 康熙帝D. 雍正帝【答案】D【解析】雍正皇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故D正确;其他选项皇帝在位时期均没有设置军机处,排除A、B和C。
5.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设置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
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A. 设立内阁负责奏章票拟B. 派遣通判监督地方长官C. 派遣文官担任地方知州D. 设枢密院分理全国军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权力制衡”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全国军务归枢密院管理,以削弱宰相的军权,故D项正确;内阁制度创立于明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C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干“中枢机构”不符,排除。
安徽省阜阳市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学科竞赛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学科竞赛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________B. 纺织家黄道婆改进的新式纺车C. 《诗经》关于养蚕缫丝的记载________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2.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________B.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________D. 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调节经济4.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
这一现象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人________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________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5.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 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 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C. 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6. 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及答案(共10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一)【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就气流状况而言,下图为()A.低气压B.高气压C.气旋D.反气旋2.关于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中心气流下降②中心气流上升③过境时多阴雨天气④过境时多晴朗天气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与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有关的天气系统是()A.准静止锋B.快行冷锋C.反气旋D.气旋4.下图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后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B.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5.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A.紫外线区B.可见光区C.红外线区D. X射线区6.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7.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吸收作用B.散射作用C.反射作用D.保温作用8.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9.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也愈大B.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10.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因为()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B.地面的反射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11.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12.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13.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14.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5.下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6.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17.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他的()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18.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19.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支冷暖性质不同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A.赤道附近B.南北纬300附近 C.南北纬600附近D.极地附近20.关于中纬西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北半球为西南风②南半球为西南风③在中纬西风影响下降水较少④中纬西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1.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 D.信风带22.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①夏季北移②冬季南移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25.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反气旋的影响D.气旋的影响26.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的是()A.东亚的东南季风B.东亚的西北季风C.南亚的东北季风D.南亚的西南季风27.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B.锋面总是倾斜在暖气团一侧C.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别不大D.锋面过境时一定出现云雨、大风天气28.冷锋过境时,当地的气温和气压变化情况是()A.气温下降,气压升高B.气温、气压均下降C.气温气压都升高 D气温升高,气压下降29.当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A.连续性降水B.天气晴朗,气压下降C.气温湿度骤降,天气晴朗D.狂风暴雨30.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几天内天气变化情况如下:开始两天晴转阴,接着出现强大的西北风,风停后转晴,气温下降,判断是()A.冷锋过境天气B.暖锋过境天气C.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天气D.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二、综合题31.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后回答:(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33.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_____辐射,②____辐射,③_____辐射。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及其答案(共10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地理考试试卷(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A.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D.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2.南京大屠杀的遇害者达()A.20多万人B.30多万人C.40多万人D.5O多万人3.抗战时期,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在()A.陕甘宁边区B.南京C.重庆D.河北平山县西柏坡4.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是()A.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B.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C.单纯军事打击为主D.单纯政治诱降为主5.抗战时期,汪伪政权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政权B.汉奸傀儡政权C.亲英美派政权D.官僚资产阶级政权6.下列各项,不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A.晋绥B.晋察冀C.皖东D.海陆丰7.抗战以来,取得最大胜利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A.淞沪会战中B.太原会战中C.徐州会战中D.武汉会战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有()①具有空前的广泛性②国共两党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成文的共同纲领④国共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9.抗战初期,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抵抗日本侵略B.是否依靠人民群众C.是否合作抗战D.是否积极抗战10.日本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方式有()①强占耕地②掠夺工矿资源③掠夺金银现款④掠夺劳动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1.徐州会战的主要指挥者()A.谢晋元B.李宗仁C.何应钦D.张自忠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C.中共改编所辖部队D.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3.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抗日战场的共同点是()A.积极抗战B.进行会战C.实行全面抗战路线D.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方法1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中国取胜的根本是()A.国共两党精诚合作,维护统一战线B.反对“亡国论”和“速胜论”,坚持持久抗战C.利用中国战争的正义性,争取外援D.发动全国人民,实行人民战争路线15.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几次战役接连失败,最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军队的将领指挥不力B.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C.国民政府的战略指导思想错误D.国共两党的军队没有很好的配合作战16.下列战役中国军队取胜的有()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战役③枣宜会战④豫湘桂战役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7.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A.宣传法西斯主义B.培训反共人员C.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D.促进中日亲善18.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B.维护英美在华利益C.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D.防止抗战成为人民的抗战19.我党在敌人后方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是()A.晋察冀B.晋绥C.晋冀豫D.井冈山20.下列对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分析,不正确的是()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军队在正面和敌后同日军交战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两战场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D.两战场的爱国官兵都作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21.下列对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的解释,正确的是()A.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B.以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歼敌手段C.反对以阵地战阻击敌人D.突出人民作用而不要以军队作战22.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目的是()A.实行粮食统治B.增加苛捐杂税C.掠夺地矿产D.肃清抗日力量23.抗日战争中,下列城市失守的先后顺序是()①上海②徐州③北平④武汉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24.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政局的表述,不正确是()A.亲日派彻底投降B.国民党放弃抗日,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C.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D.日伪加剧对沦陷区的掠夺和残暴统治,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25.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是()A.社会性质决定的B.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C.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题,共25分。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 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 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答案示例
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 影响;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 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 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 然后再阐明主题。有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 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 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 威”。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温情与敬意重要的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2题评析
使得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更高的情感认知升华,从 而落实核心素养的最高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
2019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I 第 42 题,在传承中 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试题设计突出了历史解释与 时代价值的结合,重视镜鉴性,体现学科性,明确 方向性,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意义重大。我们要 抓住机遇,构建以历史解释为轴、关注价值引领的 情景体验式课堂,以期在教学、备考中有所斩获。
些方面借鉴美国人的政治智慧 ? 我们从中可以借鉴美国人的政治智慧,包括权
力制衡、法治精神、理性精神、实用主义精神、务实、 创新等。美国在独立后对自己国家政体的选择是由 美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只有适应国情的制度 才是最好的制度。
通过感悟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政治文明 的渐进性与多元性特点,以此坚定“四个自信”,
原题(括号内容为试题省略的《国史大纲》原文, 本文作者所加。)如下: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 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 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 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 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 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
怎样对历史“略有所知”?钱穆给出的答案是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温情”即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护,对本国历史心怀温情,就 是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本国历史。“敬意”就是尊敬 之意,对本国历史心怀敬意,就是要高度认同本国 的历史文化。这是发人深省的。五四运动后,文化 认同问题成了中国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五四新文 化运动中,部分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的现代化药方, 往往是要剥去民族文化的身份,接受西方普世价值 的洗礼。本国历史既是一部祖先艰苦奋斗、英勇抗 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先民伟大创造、开疆拓土的历 史,唯有热爱和尊敬自己的历史,才能坚决捍卫民 族权益,立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温情” 与“敬意”是我们理解历史最重要的态度。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承智班)(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3.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4.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材料表明A. 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B. 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C. 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D. 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5.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
”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 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B. 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D. 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6.(题文)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2019年福建省泉州永春县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测试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9年永春县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测试高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二、最佳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最符合题目要三、非选择题(共3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6.(14分)(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
(2分)背景:商品经济和长途贸易的发展;白银本身的优点和市场的需求;宝钞通货膨胀被百姓所抛弃;赋税改革的推动;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27.(14分)(1)不同: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反侵略)性质。
(2分)原因: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是主要任务。
(6分)(2)影响: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民主化);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6分)28.(12分)评分标准:提出问题4分,至少从两个角度结合史实予以解释8分。
示例1:问题:为何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
(4分)解释:其一,历史传承。
秦朝继承秦国都城,西汉长安与秦朝咸阳隔渭河相望,东汉洛阳的都;城史可追溯至东周,唐朝继承隋朝旧都,明清继承元朝旧都。
其二,经济因素。
宋代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定都北方的经济条件充足。
其三,国防因素。
古代王朝的主要威胁,前期主要来自于西北边疆,后期主要来自于东北边疆,定都北方有利于巩固国防。
2019年最新题库 高一历史竞赛决赛试卷
高一历史竞赛决赛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只交答题纸)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生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⑤至今依然残留的封建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制约因素A.①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6、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7、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的中日谈判中,李鸿章说:“贵国何必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腾回答:“尚未下咽,饥甚。
”此对话说明了①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本性②汉奸卖国贼的奴才嘴脸③谈判中要有一定的策略④李鸿章以退为进的方法为保住清政权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8、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1840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9、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现状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10、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2019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学科竞赛)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度6月份考试(学科竞赛)高一学年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40每题1分,41—50每题2分,共50小题,计6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B.人们非常重视祭祀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中描绘的城市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汉B.隋唐C.北宋D.元朝3.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司母戊大方鼎等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回答A.新石器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农民土地私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6.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扩张的时代”,主要是因为A.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B.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C.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D.狂热的宗教传播和宗教征服7.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钟表的制作技术日臻完善C.火车的发明引发了一系列技术创新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8.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竞赛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学科竞赛高一学年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 30小题共60分)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宗法制3. 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4.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
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C项正确;受分封的地方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发,并不是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故D项错误。
中外朝制度2.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答案】C【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
3. 下列两幅图为我国古代农业工具.两幅图体现的共同信息是A. 小农经济的个体性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 农业灌溉工具发达D. 农用动力开始变革【答案】B【解析】图片左面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灌溉工具筒车,右图是耕作方式工具,二者都体现出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故B项正确;A属于小农经济模式,不是耕作方式,排除;C只适用于筒车;农用动力开始变革是铁犁牛耕的发明,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提质增重”竞赛历史试题1 含答案
高一级“提质增重”考试历史试题(一)(总分:100分时间: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
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
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5.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D.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6、《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
注曰:“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
仕于诸侯为左官也。
”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
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竞赛试卷】2019-2020学年(高中)高一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高一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100分)1.《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A. 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B. 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 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D. 提倡工商皆本2.明朝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的积极作用是()A. 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B. 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C. 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D. 佃农与市场发生联系,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3.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封建制度的衰落 C. 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D. 民主思想影响4.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
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A. 泉州B. 广州C. 南京D. 上海5.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正确的是()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商品经济活跃③商品经济占主导④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6.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科技人员的内迁B. 军工企业的激增C. 民营工业的发展D. 战时需求的刺激7.分析下列表格数据:1840年前与1865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 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 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 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D. 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8.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一年之内,不准续添。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练1 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外社会剧变的精彩瞬间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D[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的,是特定社会需要的产物,故D项正确。
]2.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A[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也与实业救国无关,故B、D两项错误;提倡民主、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故C 项错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出现的时代背景都是挽救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
]二、以唯物史观灵活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革新3.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促进社会风俗的同一化A[根据材料“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知,礼乐制度可以引导人们相亲相敬,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A项符合题意。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四阶段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四阶段素质测试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选择题和判断题1—35题的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材料题和问答题在答题纸上作答)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在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xx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灵渠3.徐州汉邦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A.秦朝B.汉朝C.三国时期D.唐朝4.右图为唐代长安城示意图,下列有关唐代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彻底打破B.出现了夜市C.草市有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政府取消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5.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是晋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据此推测乔家大院的修建时间可能是A.唐B.宋C.元D.清6.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A.专卖政策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海禁政策7.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8.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包括A.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陆续兴起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的推动9.近代民族工业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与近代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竞赛试卷(2019.5)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90分1.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
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A. 控制农业生产区B. 加强对东方的控制C.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防止地方离心力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西周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
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这一分封布局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 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 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3.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这说明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
这一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B.减缓了统治阻力C.有利于文化专制 D.阻碍了西学东渐7.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 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 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8.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
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
由此可见“春秋笔法”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9.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
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
对此演变,合理的说法是A.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 B.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C.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 D.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10.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
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11.表1为历史典籍中关于宋代的某些记载。
这些记载反映出宋代表1A.社会习俗受商业冲击彻底改变 B.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C.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D.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12.表2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表2A.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B.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C.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D.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13.“古代希腊的经济史研究在这100年的争论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史料的基础扩大了,碑铭、考古与文献等史料,新的理论与方法被综合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不仅工商业的研究继续受到重视,而且农业、土地制度、信用、交通、奴隶制等都得到深入研究,一些老问题被从新的角度加以解释。
”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对于古代希腊的研究缺乏辩证思维 B.史料的丰富推动史学研究不断拓展C.史学成果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更新 D.老问题解决取决于新史学研究方法14.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
这说明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15.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
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
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
由此可见A.中体西用不合时宜 B.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C.官僚集团内斗严重 D.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16.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
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17.据不完全统计,1896—1898年.北京、上海、直隶、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先后设立学会、学堂、报馆达300余所。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政治变革的要求 B.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D.传媒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8.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答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
这一规定旨在A.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 B.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C.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D.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19.20.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 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0.32.公元前5至4世纪期间的雅典,演说、诉讼成风。
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演说。
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
这说明A.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 B.雅典民主政治发达C.演说影响了公民的理性判断 D.雅典城邦蕴含危机21.《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
这种做法 A.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D.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22.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
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3.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
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
可见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24.公元前559年诸侯集会,面对晋国执政范宣子的责难,姜戎首领驹支反驳道,“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随即赋《小雅・青蝇》而退,范宣子连忙道歉。
这主要反映当时A. 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汇B. 中原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大C. 民族认同得到了显著加强D. 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25.明代首辅权重,面司札监的权力又在内阁之上,明武宗时期,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这表明明代()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宦官拿握决策权力C. 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D. 君主专制受到抑制26.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已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
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就真正存在那样密切的亲属关系。
这说明周王朝()A. 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B. 重视血缘关系,用于治国理政C. 制定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D. 讲究礼贤下士,广泛网罗人才27.《周礼》记载“以脤膰(祭礼用的肉)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下列封国中应以“脤膰之礼”对待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8.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
这对中国的影响是()A. 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B. 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C. 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D.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9.下表是清代乡村行政区划的五种类型简表。
表3据此可知,清代A. 政府对农村的严密控制B. 农民负担沉重C. 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D. 迷信思想盛行30.表4 秦汉考古中所出土农具表如表反映出秦汉时期A. 铁农具得到普及B. 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C. 冶金技术的进步D. 粗放耕作仍然是主流31.以唐朝为界观察,唐以前的江南一带没有长期割据并立的政权。唐朝瓦解后,江南一带割据政权有五个,且这些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北方割据政权。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A. 江南比北方更稳定B. 北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割据局面C. 江南经济发展很快D. 政治重心由北逐渐向南移动32.观察下图,从图中反映出A. 农耕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区B. 清代中原地区植被保护较好C.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 治理黄河的艰巨性与长期性33.撰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