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第1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 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按劳分配。 3.作用 (1)促进了生产的稳步恢复和发展,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 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是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3)其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重大发展。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工业 化,农业实行集体化(1928年开始,强迫农民加入),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 年计划(“一五”与“二五”计划)(1928—1937),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1937年,两个五年 计划完成,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整理课件
考点45 俄国十月革命 考点4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考点47 “斯大林模式” 考点48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整理课件
考点45 俄国十月革命
分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考法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客观条件
分考点2 二月革命 考法2 二月革命的成果及性质
分考点3 《四月提纲》 考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1.原因 (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危 机) (2)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还使他们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 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 归农民自己支配。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第14、15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苏联各时期领导人和经济政策】【苏俄(联)各时期经济政策及评价】【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例】1924年前,苏俄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O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B. 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C. 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联国情D. 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例】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据上表,导致新经济政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B.经济所有制性质发生冲突C.个人崇拜盛行 D.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例】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斯大林模式】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例】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例】1931年斯大林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据此可知,斯大林认为A. 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点B. 苏联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C. 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优越性D. 苏联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2·广东)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课件
学案 19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本 学
【考纲要求】
案 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目 开
(2)“斯大林模式”;
关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典题与题源
学案19
考点一 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典题组一]
典题1 (2012·江苏卷)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
学 案
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栏 目
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
开 关
的正确认识。
答案 D
典题与题源
学案19
典题2 (2011·海南卷)“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
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
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典题与题源
学案19
[命题探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
势。
本 学
(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
案 栏
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
目 开
动——强制劳动。
关 (3)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典题与题源
学案19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据所
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
代,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全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目的不同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质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认识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模式”的比较项目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不同点实施目的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效果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但存在很多弊端,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②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2)改革内容①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②相同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改革。
(3)改革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了苏联解体。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援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食物分配制。
3.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俄共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②工业: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作用: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1.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3.评价:①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经验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理论探索、实践探索爆发的原因、过程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核心概念
列宁主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2、内容
——张建华《俄国史》
思考:利用材料分析,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严重匮乏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
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
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思考: 1、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
2、其实质是?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 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 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据此理解十月革命 的性质是( )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1)农业:以④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部分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⑤ 外国资本
经营。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⑥ 按劳分配 。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⑦ 商品经济 的发展,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
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回避 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的状况。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 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 及社会的黑暗面,“解冻文学”由此出现。“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
《解冻》为发端,鲍里斯·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其中的代
(2)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 策被逐步取消。 2.表现
(1)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① 重工业 ,由
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2)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② 集体农庄 。到1937年,超过9 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③ 计划经济体制 ,排 斥市场经济。
3.评价
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拓展>
一、战时共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四第15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新人教版
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局限性:
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直接过渡到纯
7
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这是政策指导思想上
的一个重大失误;另一方面,1920年底国内战争 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 的限度,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带来 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新经济政策
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
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经陷入危机 边 缘,这导致此后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作出 了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的判断。
19
易错点1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体制的特点区别不清
【示例2】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 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 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 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
4
4.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
会 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
新局面。
(3)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 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 斗争。
5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
展轨道,导致苏联解体。
15
主题:描述和阐释事物 【示例1】苏联经济的波谷。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 比(%)
16
请回答:
(1)1953~1983年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是什 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表中数据看,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的 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 什么影响? 解题指导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能通 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
2019高中人教版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
景 : 革
材料三: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 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
命 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
条 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
件 的
百多万人伤残。
成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
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施行的背景、内容和 影响。认识俄国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强大国家付出的艰苦努力
4.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新证评价苏联模式的影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对俄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开启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 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 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2019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776919
专题1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母题再现】高考选题:(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解题技巧: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无关的。
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1.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粮食税,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质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余粮收集制,是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质是试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考点揭秘】高频考点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例1】(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影响【名师点睛】本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试题把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二者的共同特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串讲课件第15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人教版)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考点突破
易混易错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 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 (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 事。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 新”:从新理论方面来 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 论 (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 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 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考点突破
3.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 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 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利奠定了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 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 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 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 识。
答案 D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考点突破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体制
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 1.确立: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依托材料客观评价斯大林体 制。材料中的 “这个制度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 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极其缺乏效率,极其 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符合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 评价,承认了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 C 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归纳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关系斯大林恢复了被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
具体表现为: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3.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项第1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项第1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一】选择题题点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在1919年的俄国,一位城市居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
请判断这种现象是真是假?其依据是什么()A、假的,余粮收集制,农民没有剩余粮食B、真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农民出售了自己的剩余粮食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4、1921到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工业化的开展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题点2斯大林模式5、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那么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
”“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
”这那么笑话()A、说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6、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B、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健康发展C、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D、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财产被强行收归农庄7、斯大林时代的经济体制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A、对社会主义分配原那么的认识不同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不同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不同D、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认识不同题点3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
高考历史人民版通用史论阐释专题十五知识点1537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
析·史论阐释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相同: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二、苏联模式的特点与教训1.特点:(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教训:(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项目“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质上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体制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后转向政治改革分配“大锅饭现象”严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制度重劳动者积极性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2019·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第1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
一、选择题
题点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旳探索
1.在1919年旳俄国,一位城市居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
请判断这种现象是真是假?其依据是什么()
A.假旳,余粮收集制,农民没有剩余粮食
B.真旳,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
C.假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真旳,余粮收集制,农民出售了自己旳剩余粮食
2.小说《静静旳顿河》中旳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旳抢劫!把我们家旳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旳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旳()
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
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旳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旳管理
B.改用固定旳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目旳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1921到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旳实行
B.工业化旳开展
C.新经济政策旳实行
D.农业集体化旳推行
题点2斯大林模式
5.这是流行于前苏联旳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
”“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旳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6.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
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旳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旳切身利益
B.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旳健康发展
C.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
D.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财产被强行收归农庄
7.斯大林时代旳经济体制与列宁新经济政策之间最显著旳区别在于() A.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旳认识不同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旳认识不同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旳认识不同
D.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旳认识不同
题点3对斯大林模式旳调整
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占国民生产总值旳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旳社会发展产生旳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9.20世纪中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旳改革都取得很大旳成效,但最终结果都失败了。
其失败旳最主要原因都是()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旳经济体制旳弊端
B.改革缺乏正确旳指导思想
C.与美国争霸,耗费大量财力
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遭到人民强烈反对
10.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旳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旳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旳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旳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1.俄罗斯学者雅科夫在《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一书中指出:1990年秋天,苏联旳商店里商品匮乏,排队现象严重,市场供应发生危机,与购买力严重脱节。
当时苏联出现了此起彼伏旳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颇似中国“文化大革命”初期旳情形。
这种政治狂热必然会影响到生产活动。
当年,苏联国民经济下滑2%,1991年又下滑11%。
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旳主要原因是()
A.当年苏联社会出现大动荡等政治狂热现象
B.工人旳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旳影响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指导思想旳失误
D.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革
12.戈尔巴乔夫还在苏共总书记任上时,就把“苏联模式”概括为“极权官僚模式旳社会主义”、严重“变了形旳社会主义”、“曲解了旳社会主义”、“专制旳”社会主义。
这一言论()
A.完全悖离了马克思主义旳根本理论
B.旨在贯彻“私有化”、“股份制”
C.旨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D.是戈氏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旳理论指导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1~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示意图
——根据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中旳有关数据编制材料二西方学者对因戈尔巴乔夫旳作用而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他所推行旳民主化、公开性摧毁了原有旳意识形态,引起了人们思想旳混乱。
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旳决策失误。
其三,他没有进行革命性旳改革且推行改革措施不坚决。
戈氏所制定旳改革计划具有明显旳改良主义性质,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旳门槛。
——引自[美]马歇尔·戈德曼《失去旳机会——俄罗斯旳经济改革为什么会失败》(1997年)
材料三我们不禁感叹,这个泱泱大国从生到死都带给世界翻天覆地旳变化。
我们也知道这种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形成一种流动旳力量。
——[俄罗斯]尼·伊·雷日科夫《苏联解体前因后果》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呈现怎样旳趋势?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导致这一现象旳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解体旳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旳主要影响。
14.(2012·山东高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旳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旳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旳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旳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旳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旳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旳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旳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旳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旳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旳两种经济运行模式旳认识。
答案
1.C2.A3.D4.C5.C6.D7.C8.B9.A10.D
11.C12.C
13.(1)趋势: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连年下降,以至1990年呈现负增长。
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保守,对外争霸影响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苏联模式弊端旳阻碍。
(2)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错误,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导致思
想混乱;经济改革旳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导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引起政治危机。
国内民族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主要影响:使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局势一时剧烈动荡;使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旳改革和发展;加强了中国对世界旳影响;加剧“一超多强”趋势旳发展,推动多极化趋势旳发展。
14.(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旳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旳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旳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旳模式,实行高度集中旳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旳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
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旳措施损害了资本家旳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旳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旳,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旳计
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旳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旳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旳,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旳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旳政策,增加经济中旳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