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孔乙己》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导学案课型:新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津: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

资料链接:1、作者鲁迅(188 1年-19 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 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 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岀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 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 27年至1935 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

有《鲁迅全集》行世。

2、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822 6;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孔乙己》高效导学案1《孔乙己》高效导学案一、前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酒鬼形象的描绘和描述,向读者传达出了鲁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作为中学生,我们需要客观深入地了解文本,正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内涵,从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人生,正确认识自己。

二、导学环节1. 阅读题首先,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文本世界,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1)孔乙己的性格是怎样的?作为一个陌生者和酒鬼,他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是什么?(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孔乙己在什么环境下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的命运如何?(3)故事结尾的“赞”字与整个故事的氛围和主题有什么联系?2. 语篇分析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语篇分析,理解涉及到的语言手法、修辞手法和故事结构等。

例如:(1)孔乙己的形象是怎样描绘的?(2)怎样理解“他连杀水的力气也没有,那股劲头只用在茶楼酒肆中”这句话?(3)孔乙己在故事结尾处离去的方式传递了怎样的信息?3. 价值观思考最后,在理解文章的情节和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例如:(1)孔乙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个角色反映了人性的哪些特点?(2)整个故事的情节和结局中,有哪些隐含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启示?(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平凡”的概念?与“伟大”有哪些不同?三、课后延伸一次阅读学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看、反复思考。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提高和深化。

1. 文本扩展除了阅读原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其他著作,了解到更多鲁迅的思想和文化。

例如,可以阅读《华盖集》、《呐喊》等。

2. 情境推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以孔乙己的经历为例,思考人生道理,探寻自己的未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5 《孔乙己》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理解小说主题,通过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知识链接】1.小说常识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附: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②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A.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B.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C.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

为探索救国道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

他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

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全部作品结成《鲁迅全集》。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不少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醉心功名,好喝懒做,不会营生。

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深深打动了许多读者。

本文通过对《孔乙己》的导学案的整理和总结,选择了其中的6篇精选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第一篇:《孔乙己的形象描写分析》在这篇导学案中,作者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他外貌、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的描写分析,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无奈。

第二篇:《孔乙己的命运分析》本篇精选内容主要从孔乙己的命运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揭示了这个角色因为出身和外貌的原因命运的坎坷和悲凉。

这篇分析对于读者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命运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孔乙己的人性探索》作为一个普通的东北人,孔乙己身上体现了一种真诚朴实的人性。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孔乙己身上展现的善良、纯真和心灵的关注,探索了孔乙己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人性光辉的形象。

这场探索对于读者实现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孔乙己》中的社会批判分析》孔乙己正是鲁迅先生用来批判当时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

这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描绘的琴棋书画社的个别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贫富悬殊和人们的偏见以及不公平。

这种分析对于读者认识鲁迅先生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篇:《《孔乙己》中的艺术风格解读》鲁迅先生的细腻与深沉在《孔乙己》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情节设置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解读,分析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这种解读对于读者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六篇:《《孔乙己》的文化内涵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包含的哲理思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篇一设计目的:《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

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

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

“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被屈辱地记住,被残忍地忘记——《孔乙己》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使用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内容。

2、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感知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理解小说的主题。

【素养生成】一、激情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任务一、自读课文,预习检测【自学】【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独立完成任务一,完成后本组1号与3号,2号与4号互相检查正误】(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写作背景:【自学】《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编入《呐喊》。

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化与复古逆流的激烈斗争。

当时,北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

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规范书写下列词语。

荤.菜()踱.()羼.水()间.或()置辩.()拭.去()颓.唐()附和.()蘸.着()侍.候()门槛.()荐.头()不屑.()4.填空。

⑴小说的三要素是、和。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和。

孔乙己_导学案.doc

孔乙己_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用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2、品味小说深刻辛辣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征,把握小说的主旨,小说对比手法及以笑衬悲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 33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预习准备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孔乙己的作者是: _____ 人,小说集,________ 、小说的三要素;我国_____ 家_、、___ 家和革命家。

原名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 杂文集—、字________ 浙江绍兴③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和心理描写等。

2、学生互助完成生字词颓唐(tul )附和(hb分辩(bian)惋惜(wan) 阔绰(chud)荤菜(hun)孱水(chan)舀水(yao) 门槛(kan) 绽出(zhan) 打折(she)间或(jian) 哄笑(hong) 涨红(zhang)着了慌(zhdo)不屑置辩(xie)咸亨酒店(heng)拭(shi )蘸(zhan) 砚(ydin)3、A、小说主人公的姓名 _; B、故事发生的年代;C、故事发生的环境 oD、《故乡》是反映旧中国农村劳动人民命运的,着力刻画了闰土这•穷苦农民形象。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四教时 一、导语: 二、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

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蘸(zhàn)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

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孔乙己》优秀导学案

《孔乙己》优秀导学案

《孔乙己》优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2.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3. 理解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二、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体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抓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反复诵读,仔细体会,深入领悟小说语言的运用技巧。

2.研讨探究法:对人物性格、艺术表现手法、小说主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关于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故事,你能给大家讲一个吗?二、课前预习部分: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笔名是_______,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家。

本文是他在“五四” 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这是鲁迅发表的第二篇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2、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18年冬。

作者选取了社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份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 资料衔接——关于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务、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优秀8篇)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优秀8篇)

《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优秀8篇)孔乙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重点和难点: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说明: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

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

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基本教学流程:(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教师作引导,明确:(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颓唐( ) 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 咸亨酒店( ) 砚( ) 荤菜( ) 羼水() 拭( ) 蘸( ) 惋惜( ) 阔绰(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孔乙己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与交流1.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 . .. . . . . . . .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分辩: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附和: 格局: 阔绰: 污人清白: 绽出: 君子固穷: 间或: 颓唐:营生:3.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 1906 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 店,艺术地展现了 20 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 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 制度。

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3.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 “ “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一、预习与交流1.速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九年级语文下册 5 孔乙己(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5  孔乙己(导学案)(学生版)

第05课《孔乙己》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结合背景、人物、环境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学习过程】1.文题解读“孔乙己”这个名字是由描红纸上的“”而来,是“半懂不懂的话”,鲁迅先生用这个绰号作文章的题目,具有深刻的意味。

2.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集:《》;回忆性散文集:《》;杂文集:《》《华盖集》《热风》。

3.字词积累①读准字音: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蘸.酒(zhàn)咸享.(hēng)颓.唐(tú)B.舀.出(yǎo)笔砚.(yàn)羼.水(chàn)C.哄.笑(hǒng)蒲.包(pú)拭.擦(shì)D.门槛.(kǎi)木屑.(xiè)阔绰.(chuò)②理解词义: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2)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3)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4)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5)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小说情节。

1.看标题,明线索请说出我们学过的小说线索类型;读标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2.按要素,析结构。

(1)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2)概括主要内容。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
小说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无论是描写语言还是对话语言,都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如“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既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手势,又表现出人物当时的神态,这样的动词运用传神入微。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精巧的叙述视点、严谨的结构、生动的人物描写、对比和象征手法以及精炼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并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冷漠。
2.《孔乙己》这篇小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批判?B.封建制度的腐朽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讲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腐朽,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三、简答题
1.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他迂腐不堪,常常以读书人的身份自居,却又无法摆脱贫困和落魄的生活。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矛盾和尴尬,比如他明明穷困潦倒,却还要穿着破旧的长衫,站在酒店里喝酒。这些特点在课文中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众的冷漠和麻木,进一步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不仅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展现了社会普遍的冷漠和无情,从而更深远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问题。
《孔乙己》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揭露封建教育的毒害,并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麻木,从而引发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冷漠和无情。酒店里的顾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冷漠,以及他们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漠不关心,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这种冷漠和无情不仅仅是对孔乙己个人的,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它让我思考,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人们是如何失去了同情心和人性,变得如此冷漠和麻木。
2.《孔乙己》在刻画人物和环境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比如,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同时,通过对酒店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孔乙己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思想更加深刻。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一、自学导引:(我思考,我收获!)(一)、1.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下列生字词,并注音。

颓唐()附和( ) 间或( ) 不屑置辩( ) 咸亨酒店( ) 砚( ) 荤菜( ) 羼水()拭()蘸( ) 惋惜()阔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二)、1、快速阅读,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并补全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和,揭示其社会根源。

第二部分又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层:第一层(4—9节)写(情节的开端和发展)侧重于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10—11节)描写(情节的高潮)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第三层(12—13节)交待(情节的结局)(三)、精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2、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4、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思考)5、“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6、开头两段从容地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然后再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7、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掌柜对长衫客:对小伙计:说明掌柜:8、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9、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二、合作探究(你争我辩,快乐无限!)三、展示点拨(给你机会,展示风采!)四、巩固提升(相信自己,你会更棒!)《孔乙己》导学案(二)学习目标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小说中的重点字词意义;2.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中的结构特点;3.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方法,品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4.透过孔乙己的遭遇,感受旧时代社会的丑恶和旧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

学习重难点:理解小说情节安排上的特点、“以笑写泪”的妙处;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探究小说主题。

学法提示:反复朗读课文,按小说阅读的常规方法初步了解,然后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孔乙己与范进故事的比较体会主题思想。

预习指导: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鲁迅的《》,《》中主要收录鲁迅先生的小说。

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家、家、家。

《》、《》、《》都是他的作品集。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阔绰.()孱.水()绽.出()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蘸:阔绰:颓唐:营生:格局: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

探究展示:一、小说写了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二、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与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何不同?三、小说综合采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孔乙己的鲜明形象,试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说明。

四、小说主题探究:1、孔乙己为什么坚持穿长衫,说话满口“之乎者也”?2、面对孔乙己的遭遇,众人为什么始终发笑?作者用众人的笑写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效果?3、想象:假如孔乙己像范进一样中了举,众人会是一种什么表现?4、小结:综合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归纳小说的主题。

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写一段话,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要求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观点力求个性化。

)学习反思:。

孔乙己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doc

间或不屑置辩 籍贯出生年月身体状小说的二要素:故事情节通常包括:环境包括:小说根据篇幅可分《孔乙己》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 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1.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不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1 .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 .掌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和谐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导入。

一、交流感知1鲁迅的文学常识。

2小说常识。

3相关背景介绍。

4检查预习字词。

5做一个孔乙己明履历表。

明确:1鲁迅,原名,字豫才,现代、、,中国文化革命的 主将。

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 o2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

(1) 、 (2) 、 (3) 、 (4) 、 3《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 文化的战斗檄文。

4阔绰颓唐5孔乙己履历表姓名年龄学历工作单位 主要社会关系 主要缺点 主要优点“的确”和“大约”矛盾特长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经历主要工作成绩总体评价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研读共品(一) 1.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内容?2. 酒店里常来喝酒的酒客有哪几类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3. 除喝酒的酒客之外,这一部分还写到了哪些人物?4. 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学生采用“和谐互助”模式讨论,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研读共品(二)1说说孔乙己与“酒”。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 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
(2)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3.主题探究
你认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究竟是哪些头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2)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作品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五•四”运动前夕,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鲁迅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
5.语言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如:“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请再找出两例来赏析。
6.独占鳌头:
发挥想象写一篇情节生动的故事:孔已己中举后回到咸亨酒店。
3、收获与反思: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小说的文章段落可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划分)
b、从描写的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
a、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c、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孔乙己》导学案
导学案:2课时
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3.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
二、学习过程
【预习指导】
关于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手中的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著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积累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咸亨()酒店砚()附和()羼()
蘸()舀()打折()了绽()出
2.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不屑(xiè)置辩:
颓唐(tuítǎng):
分辩: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4.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课内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
d、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概括生活片断模式:
人物+事件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是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小说中的“我”一般不是作者本人。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描写:
a、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示例: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文章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最悲惨之处在文章哪一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3)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文章内容: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例如: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