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各行业中,数据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了关键的工作。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正处于学习阶段的他们中,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成为了重要的一环。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概念,并能独立完成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

2. 能够使用手工和电脑工具完成对数据的图表、统计和比较等分析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分析①知识框架: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下:1. 数据的概念及采集。

2. 数据整理的方法及数据类别。

3. 图表分析。

4. 统计分析。

5. 数据的比较。

②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

2. 合作学习法:让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协作,提高信息交流和讨论水平。

3. 多元化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

③教学资源:地图、表格、电脑、多媒体等。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如通过新闻、广告、校园选举等事例引出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教师对数据的概念、数据采集及数据整理方法等知识进行介绍讲解,并且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数据图表的统计意义和表现形式。

3. 实践应用(1)数据整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境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收集数据,并通过整理、分类、比较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问卷,调查同学们喜欢的动物等,让学生整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

(2)图表分析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各种数据图表在信息呈现上的优缺点,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各种图表的表达方式和信息含义,并逐渐能够根据图表分析进行问题解答。

(3)统计分析教师提供数字,让同学们根据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复习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复习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涉及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点。

本章内容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初步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统计表、统计图等概念,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足。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统计表、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绘制和解读统计表、统计图的方法。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表、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及应用。

2.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学PPT、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素材、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统计表和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统计表、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绘制和解读统计表、统计图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解读图表所传递的信息。

教师随机挑选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统计表、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以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

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复习课课件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复习课课件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次数 1 2
3
45
小明 13.3 13.4 13.3 13.2 13.3
小亮 13.2 13.4 13.1 13.5 13.3
点拨:(1)读折线统计图可得出数据.
四、典型例题
(2)分别计算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填入表格. 若你是老师,将小明与小 亮的成绩比较分析后, 将分别给予他们怎样的建议?
小明 小亮
-8,-8,-6,-5,-6,-8,-7,-6.则出现次数最多的气温频率是( D )
A. 0.25
B. 0.1
C. 0.2
D. 0.4
点拨:频率=频数÷数据总数.
解:由题意得,出现次数最多的气温是-6℃,共出现4次, 频率=4÷10=0.4 .
【当堂检测】
1.某校订1200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身高在1.58 ~ 1.63(单位:m)这
知识点梳理: 1.频数与频率
一批数据中,落在某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称为这个组的频数. 频率=频数÷数据总数,频数=数据总数×频率.
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频率之和等于1.
三、知识梳理
2.数据的集中趋势
定义 一组数据的平均值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
一般地1,如果有n个数x1,x2,…,xn ,那么 ___x___n_(_x1___x2______x_n )___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当堂检测】
(2)从优等品数量的角度看,A种技术种植的西瓜优等品数量较多,所以 A种技术较好; 从平均数的角度看,A种技术种植的西瓜质量的平均数更接近5kg,所以A 种技术较好; 从方差的角度看,B种技术种植的西瓜质量的方差更小,所以B种技术种植 的西瓜质量更为稳定; 从市场销售角度看,因为优等品更畅销,A种技术种植的西瓜优等品数量 更多,且平均质量更接近5kg,因而更合适推广A种技术.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的“三数”和“两差”。

2、使学生掌握“三数”和“两差”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三数”和“两差”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求“三数”和“两差”2、难点:准确求出一组数学的“三数”和“两差”三、教学设计(一)本章的知识网络(二)本单元知识点1、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解总体的情况,我们经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获得关于样本的数据和结论,再利用样本的结论对总体进行估计。

2、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3、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

4、举例说明极差和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的。

(三)本章的主要内容1、求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什么?若n 个数的权分别是则: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在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 )那么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2、中位数和众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n x x x ,, , ⋯21nw ww ,, , ⋯21nnn w w w w w x w x w x +⋅⋅⋅++++⋅⋅⋅++3212211nf x f x f x x kk +⋅⋅⋅++=2211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

如果已知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那么可以知道,小于等于或大于等于这个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比较(1)、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复习与小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以达到梳理知识,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统计意识的目的。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章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回顾本章主要内容,说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说出各统计量在刻画数据特征方面的优点与局限。

会用计算器计算统计量;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数学思考:经历总结与反思的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表述各统计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进一步感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本章知识点解题。

解决办法:通过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主要知识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我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经理应聘者小王第二天,小王高兴的上职员C应聘者小王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该公司员工的收入更合适?庭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3月份比2月份节约用水情况如下表所示: 节水量(m3) 1 1.5 2户数 20 120 60 请问:(1) 抽取的200户家庭节水量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__.(2) 根据以上数据,估计某市100万户居民家庭3月份比2月份的节水量是_________.让学生举例说明本题中涉及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八下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教案、习题讲解分析教案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

八下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教案、习题讲解分析教案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教案》课标要求: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单元\章节内容分析:全章共分三节:20.1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是研究代表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本节中,教科书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引进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为了突出“权”的作用和意义,教科书通过两个例题,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接下去,教科书对加权平均数进行扩展,包括如何将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统一起来,如何求区间分组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如何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问题等.对于中位数和众数,教科书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研究了它们的统计意义.在本节最后,教科书通过一个具体实例,研究了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并对这三种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20.2数据的波动本节是研究刻画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极差和方差.教科书首先利用温差的例子研究了极差的统计意义.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提出对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的研究,并画出散点图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随后,又介绍了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方差的方法.本节最后,教科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并研究了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科书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质健康问题.由于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这个课题学习的综合性比前面两章统计中的课题学习更强。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认知及应用,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在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方面,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深化对统计图的理解,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如统计图的样品、数据分析的案例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场促销活动的条形统计图、学校运动会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信息?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材分析本课是全章的回顾与复习,是在学习完本章内容后,回顾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整理数据分析相关的概念及其关系,建立统计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感悟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学目标1.会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统计意义,能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3.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这是两种杨梅,我们关注杨梅甜度(糖度),如果我们在杨梅市场,怎样判断并做出选择?专业的杨梅质检员有检测杨梅糖度的仪器.质检员抽样调查各10 颗甲、乙两种杨梅的糖度,得到的结果分别如下(糖度越高,杨梅越甜):甲:10 11 11 12 12 13 13 13 14 15乙:10 10 11 11 11 12 12 13 14 16你对这两种杨梅的品质作何评价?,二、知识回顾(1)本章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量?这些统计量各有什么特点?怎样用它们做数据分析?(2)在数据分析时,我们是怎样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的?(3)统计一般分哪些步骤进行?请你说说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并用合适的框图表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三、当堂练习练习1 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表现分数、期末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作业分数90 分,课堂表现分数85 分,期末考分数80 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 84.5.练习2 数据2,0,-2,2,4,2,-1 的平均数是____1_____,中位数是_____2____,众数是____2_____,方差是____267_____.练习3 某米店经营某种品牌的大米,该店记录了一周中不同包装(10 kg,20 kg,50 kg)的大米的销售量(单位:袋)如下:10 kg装100袋;20 kg装220袋;50 kg装80袋。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湖北口中学朱贤芳复习目标1.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能选择合适的量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2.理解并会计算极差、方差,并会用它们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3.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

一、基础测评1、某班一次语文测试成绩如下:得100分的3人,得95分的5人,得90分的6人,得80分的12人,得70分的16人,得60分的5人,则该班这次语文测试的众数是()A、70分B、80分C、16人D、12人2、甲、乙两位同学在几次数学测验中,各自的平均分都是88分,甲的方差为0.61,乙0.72,则()A、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B、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稳定C、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好D、甲、乙两人的成绩无法比较二、典例讲析A、2200元1800 元1600元B、2000 元1600元1800元C、2200元1600元1800元D、1600元1800元1900元例2.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明从他所在的班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平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

(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明所在班的50名同学家庭中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7t的约有多少户?三、综合应用1.青山鞋厂为了了解初中学生穿鞋的鞋号情况,对永红中学八年级(1)班的20 名男生所穿鞋号统计如下表:(1)甲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2)甲班学生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学生成绩的波动大;(3)甲班学生成绩优秀的人数不会多于乙班学生成绩优秀的人数(跳绳次数≥150为优秀);则正确的命题是()A、(1)B、(2)C、(3)D、(2)(3)5、下图是八年级(2)班同学的一次体检中每分钟心跳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次数均为整数,已知该班有5位同学的心跳分钟75次,请观察图象,指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数据75落在第二小组B、第四小组的频数为6C、心跳每分钟75次的人数占全班体检人数的8.3%D、数据75次一定是中位数四、考场练兵例3、八年级一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参加答题比赛,共10道选择题,答对8题(含8题)以上为优秀,各选手答对题数如下:解:乙组选手的各种数据依次为8,8,7,1.0,60%(1)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看都是8,成绩均等(2)从众数看甲组8题,乙组7题,甲组比乙组的成绩好。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分析方法3.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和分析数据?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要举办一次运动会,需要确定参加跳远、跳绳和跑步三个项目的学生人数。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方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数据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图表分析、概率论等。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有50名学生,男生28名,女生22名,请问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例是多少?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分析家中近一个月用电情况,并提出节能建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结构图: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知识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数据的分析教案

数据的分析教案

教学设计2、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问题1的权相等,也就是重要程度同等主要。

今后我们学习要怎样学才能取得好成绩?问题2的权不同。

分析问题1、2中的加权平均数:问题1、2中的计算都可以看作是求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一般说来,如果在n 个数n x x x ,...,,21的权分别是nωωωω,...,,,321( ) 则nn n x x x x ωωωωωω++++++= (212211)相应练习:某市的7月下旬最高气温统计如下:气温 35度 34度 33度 32度 28度 天数23221(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_____,32的权是______.(2)该市7月中旬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_____,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三 )例题讲授,探索新知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2:3: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本道例题学生独立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并能根据情况解决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强调知识要点是必不可少的。

n n =+++ωωω 21相应队员数 1 3 1 4 2(1)在这五个数据中,28的权是_____,31的权是______.(2) 中国篮球队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_____,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3、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 小明的作法:18.0318.021.015.0=++=x(公顷)你认为小明的这种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在上面的问题中,三个数据0.15、0.21、0.18的权分别是15、7、10,说明三个数据在计算这个市郊县人均耕地面积时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五)课堂小结 反思升华1、什么情况下用加权平均数来求平均数答: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 2、数据的权的意义是什么?答: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4、权的几种表现形式? (1)直接以数据形式给出; (2)比例形式给出; (3)百分数形式给出.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加深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试卷(五)数据的分析含教学反思设计案例学案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试卷(五)数据的分析含教学反思设计案例学案说课稿

期末复习(五)数据的分析各个击破命题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1】为了大力宣传节约用电,某小区随机抽查了1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情况,统计如下表.关于这1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说法正确的是()A.中位数是40C.平均数是20.5 D.平均数是41【思路点拨】由题意可知排序后第5,6户的用电量都是40度,故中位数是40;用电量40度的户数有4户,故众数是40;平均数为25+30×2+40×4+50×2+6010=40.5.【方法归纳】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数据总数为奇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数据总数为偶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只一个;平均数为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1.(锦州中考)某销售公司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那么这15A.320,210,230 B.320,210,210C.206,210,210 D.206,210,2302.(德阳中考)如图是某位射击选手5次射击成绩的折线图,根据图示信息,这5次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A.7,8 B.7,9 C.8,9 D.8,10命题点2方差【例2】(德州中考)在甲、乙两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中华好诗词”知识竞赛,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两人5次测试成绩(单位:分)如下:甲:79,86,82,85,83;乙:88,79,90,81,72.回答下列问题:(1)甲成绩的平均数是________,乙成绩的平均数是________;(2)经计算知s2甲=6,s2乙=42.你认为选派谁参加比赛更合适,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列式计算;(2)由平均数所表示的平均水平及方差所衡量的成绩稳定性综合判断.【方法归纳】 计算方差:“先平均、再作差、平方后、再平均”,也就是说,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将每一个数据都与平均数作差,然后将这些差进行平方,最后求这些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其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方差.3.(朝阳中考)六箱救灾物资的质量(单位:千克)分别是17,20,18,17,18,1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方差依次是( )A .18,18,3B .18,18,1C .18,17.5,3D .17.5,18,14.(达州中考)已知一组数据0,1,2,2,x ,3的平均数为2,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命题点3 用样本估计总体【例3】 某校260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要求每人植4~7棵,活动结束后随机抽查了20名学生每人的植树量,并分为四种类型,A :4棵;B :5棵;C :6棵;D :7棵.将各类的人数绘制成扇形图(如图1)和条形图(如图2),经确认扇形图是正确的,而条形图尚有一处错误.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条形图中存在的错误,并说明理由;(2)写出这20名学生每人植树量的众数、中位数;(3)在求这20名学生每人植树量的平均数时,小宇是这样分析的:第一步:求平均数的公式是x =x 1+x 2+…+x nn;第二步:在该问题中,n =4,x 1=4,x 2=5,x 3=6,x 4=7;第三步:x =4+5+6+74=5.5.①小宇的分析是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的?②请你帮他计算正确的平均数,并估计这260名学生共植树多少棵.【思路点拨】 (1)结合扇形统计图中数据分别计算各种类型的人数,再与条形统计图中数据对照;(2)根据条形统计图及扇形统计图得出众数与中位数即可;(3)①小宇的分析是从第二步开始出现错误的;②求出正确的平均数,乘以260即可得到结果.【方法归纳】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核心思想.具体的有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用样本百分率估计总体百分率,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等.5.某果园有果树200棵,从中随机地抽取5棵,每棵果树的产量如下(单位:千克):98,102,97,103,105,这5棵树的平均产量为____________千克;估计这200棵果树的总产量约为____________千克.命题点4分析数据作决策【例4】(青岛中考)甲、乙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1)(2)分别运用表中的四个统计量,简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思路点拨】(1)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平均分即可;将乙的成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用中位数的定义直接写出中位数即可;根据乙的平均数利用方差公式计算即可;(2)结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四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取决于对数据分析的角度.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小的那组数据越稳定.6.在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国家数学冬令营集训.经统计,两人近期的8次测试成绩分别制作成统计图、表如下.如果让你选拔,打算让谁参加?统计图、表中,哪一种较能直观地反映出两者的差异?中位数乙74.6 77.6 无167 35整合集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命中环数(单位:环) 7 8 9 10甲命中相应环数的次数 2 2 0 1乙命中相应环数的次数 1 3 1 0A.甲比乙高B.甲、乙一样C.乙比甲高D.不能确定2.(江西中考)某市6月份某周气温(单位:℃)为23,25,28,25,28,31,28,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25,25 B.28,28C.25,28 D.28,313.(茂名中考)甲、乙两个同学在四次模拟测试中,数学的平均成绩都是112分,方差分别是s2甲=5,s2乙=12,则成绩比较稳定的是()A.甲B.乙C.甲和乙一样D.无法确定4.已知数据:-4,1,2,-1,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中位数为1 B.方差为26C.众数为2 D.平均数为05.对于数据组3,3,2,3,6,3,8,3,6,3,4.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4个B.3个C.2个D.1个6.某校四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数如下:10,x,10,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8 B.9 C.10 D.127.张大叔有一片果林,共有80棵果树.某日,张大叔开始采摘今年第一批成熟的果子,他随机选取1棵果树的10个果子,称得质量分别为(单位:kg)0.28,0.26,0.24,0.23,0.25,0.24,0.26,0.26,0.25,0.23.如果一棵树平均结有120个果子,以此估算,张大叔收获的这批果子的单个质量和总质量分别约为()A.0.25 kg,2 400 kg B.2.5 kg,2 400 kgC.0.25 kg,4 800 kg D.2.5 kg,4 800 kg8.(厦门中考)已知某校女子田径队23人年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13岁,但是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年龄登记错误,将14岁写成15岁.经重新计算后,正确的平均数为a岁,中位数为b 岁,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a<13,b=13 B.a<13,b<13C.a>13,b<13 D.a>13,b=139.(兰州中考)期中考试后,班里有两位同学议论他们所在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小明说:“我们组成绩是86分的同学最多”,小英说:“我们组的7位同学成绩排在最中间的恰好也是86分”,上面两位同学的话能反映的统计量是()A.众数和平均数B.平均数和中位数C.众数和方差D.众数和中位数10.(通辽中考)一次“我的青春,我的梦”演讲比赛,有五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有两个数据被遮盖,A.80,2C.78,2 D.78, 2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60%,面试按4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孔明笔试成绩90分,面试成绩85分,那么孔明的总成绩是____________分.12.(呼和浩特中考)某校五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数如下:10,10,12,x,8.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13.小李和小林练习射箭,射完10箭后两人的成绩如图所示,通常新手的成绩不太稳定.根据图中的信息,估计这两人中的新手是____________.14.为了发展农业经济,致富奔小康,李伯伯家2013年养了4 000条鲤鱼,现在准备打捞出售,那么,15.(牡丹江中考)一组数据2,3,x,y,12中,唯一众数是12,平均数是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16.已知2,3,5,m,n五个数据的方差是2,那么3,4,6,m+1,n+1五个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46分)17.(8分)某专业养羊户要出售100只羊.现在市场上羊的价格为每千克11元,为了估计这100只羊能卖多少钱,该专业养羊户从中随机抽取5只羊,称得它们的质量(单位:kg)分别为26,31,32,36,37.(1)估计这100只羊中每只羊的平均质量;(2)估计这100只羊一共能卖多少钱.18.(12分)某校八年级(1)班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每位同学都向“希望工程”捐献图书,全班40名同学共捐图书400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保、王刚两位同学在父母的支持下各捐献了90册(2)请算出捐书册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判断其中哪些统计量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状况,说明理由.19.(12分)(山西中考)某公司招聘人才,对应聘者分别进行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项测试,(1)(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阅读、思维和表达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3∶5∶2的比确定每人的最后成绩,若按此成绩在甲、乙两人中录用一人,谁将被录用?(3)公司按照(2)中的成绩计算方法,将每位应聘者的最后成绩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分数段均包含左端数值,不包含右端数值,如最右边一组分数x为85≤x<90),并决定由高分到低分录用8名员工,甲、乙两人能否被录用?请说明理由,并求出本次招聘人才的录用率.20.(14分)甲、乙两名同学进入八年级后,某科6次考试成绩如图所示:(1)(2)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②从折线图上两名同学分数的走势上看,你认为反映出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例1】 A【例2】(1)x 甲=(79+86+82+85+83)÷5=83;x 乙=(88+79+90+81+72)÷5=82.(2)选派甲参加比赛比较合适.因为甲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的平均成绩,并且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说明甲成绩更好更稳定,因此选派甲参加比赛比较合适. 【例3】(1)D 错误,理由:∵共随机抽查了20名学生每人的植树量,由扇形图知D 占10%,∴D 的人数为20×10%=2≠3.(2)众数为5,中位数为5.(3)①小宇的分析是从第二步开始出现错误的.②x =4×4+5×8+6×6+7×220=5.3,估计260名学生共植树5.3×260=1 378(棵). 【例4】(1)甲的平均成绩:a =5×1+6×2+7×4+8×2+9×11+2+4+2+1=7,∵乙射击的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3,4,6,7,7,8,8,8,9,10,∴乙射击成绩的中位数:b =7+82=7.5.其方差:c =110×[(3-7)2+(4-7)2+(6-7)2+2×(7-7)2+3×(8-7)2+(9-7)2+(10-7)2]=110×(16+9+1+3+4+9)=4.2.(2)从平均成绩看,甲、乙二人的成绩相等均为7环; 从中位数看,甲射中7环以上的次数小于乙;从众数看,甲射中7环的次数最多而乙射中8环的次数最多;从方差看,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综合以上各因素,若选派一名学生参加比赛的话,可选择乙参赛,因为乙获得高分的可能性更大. 题组训练1.B 2.A 3.B 4.535.101 20 2006.由发展趋势宜选拔乙参加,折线图反映两者差异比较明显. 整合集训1.B 2.B 3.A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88 12.1.6 13.小李 14.6 800 15.3 16.217.(1)每只羊的平均质量为x =15×(26+31+32+36+37)=32.4(kg).则可估计这100只羊中每只羊的平均质量约为32.4 kg. (2)32.4×100×11=35 640(元).答:估计这100只羊一共能卖约35 640元.18.(1)设捐7册图书的有x 人,捐8册图书的有y 人. ∴⎩⎪⎨⎪⎧4×6+5×8+6×15+7x +8y +90×2=400,6+8+15+x +y +2=40.解得⎩⎪⎨⎪⎧x =6,y =3. (2)平均数是10,中位数是6,众数是6.其中平均数10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情况,因为40名同学中38名同学的捐书册数都没有达到10册,平均数主要受到捐书90册的2位同学的捐书册数的影响,故而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情况.19.(1)∵x 甲=93+86+733=84(分),x 乙=95+81+793=85(分),∴x 甲<x 乙.∴乙将被录用.(2)∵x 甲′=93×3+86×5+73×23+5+2=85.5(分),x 乙′=95×3+81×5+79×23+5+2=84.8(分),∴x 乙′<x 甲′.∴甲将被录用.(3)甲一定被录用,而乙不一定能被录用.理由:由直方图可知成绩最高一组分数段85≤x<90中有7人,公司招聘8人,又x 甲′=85.5分,显然甲在该组,所以甲一定能被录用;在80≤x<85这一组内有10人,仅有1人能被录用,而x乙′=84.8分在这一组内不一定是最高分,所以乙不一定能被录用.由直方图知,应聘人数共有50人,录用人数为8人,所以本次招聘人才的录用率为8 50×100%=16%.20.(1)125757572.570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甲、乙两名同学的平均数相同,但甲成绩的方差为125,乙同学成绩的方差为33.3,因此乙同学的成绩更为稳定.②从折线图中甲、乙两名同学分数的走势上看,乙同学的6次成绩有时进步,有时退步,而甲的成绩一直是进步的.。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六章 数据的分析 复习题》公开课教案_6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六章 数据的分析  复习题》公开课教案_6
100
(5×6% + 3×14% + 2×51% +1? 20% + 0.5×9%)100 100
=5×6%+3×14%+2×51%+1×20%+0.5×9%
=1.985 (元)
教学
1. 本节复习题课的的容量比较大,相关计算较为繁
琐,对学生是否能准确分析数据来说是个考验。
反思
2. 本节课没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充分交
点 查,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学案,合作 众数
不 当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 学习,通过
足 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讨论提出问
题,解决问
二、学案解疑
题。
(一)第一题与第二题课前学案布置。
教师白板演示习题,集体校正答案,对学生
质疑的问题进行讲解。
学校小卖部有 A,B ,C,D,E 五种冷饮销售,
回顾数据分
析整理的知
识点,整理
成结构图,
优 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 理解各自的
平均 点 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
特点。
数 不 易受极端值影响,期中任何数据的
足 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优 中位 点
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
数不 足
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通过平板电
优 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 脑上的电子
的,积极指导学生拓展思维。
布置作业:统计一下我们班每天读课外书的
时间,并指出其中的中位数、众数,看看你的阅
读时间在班级是偏多还是偏少?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极差
平均水平 中 位 数 离散程度 方 差
众数
标准差

初中数学_《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在七年级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基础上,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形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发展数据的分析观念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2.在统计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表示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过程,会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教学重点】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全面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1.我校足球队的18名队员的年龄如表所示: 年龄(单位:岁) 12131415人数3564这18名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13岁,14岁B .14岁,14岁C .14岁,13岁D .14岁,15岁 2.有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的近期跳高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甲x 1.69m ,=乙x 1.69m ;=2甲s 0.0006,=2乙s 0.00315,则这两名运动员中 的成绩更稳定。

3.已知一组数据3,a ,4,5的众数为4,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中位数 ;极差 ;方差 ;标准差 。

〖教学策略〗学生课前完成此环节,教师批阅并在课堂展示反馈。

同时引导学生说出各个统计量的特点,以备在实际问题中合理选择统计量做出判断。

(衔接语:通过这几道题目的练习,同学们对本章有了简单的了解,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做出合理的决策引出课题:数据的分析复习课)〖设计意图〗诊断学生对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八年级数学《数据分析-课题学习》教案

八年级数学《数据分析-课题学习》教案

“三部五环”教学模式设计《20.3数据分析-----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生: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

])()()[(1222212x x x x x x nx n -++-+-=师:以上各种数据的代表与方差各能反应一组数据怎样的特征?它们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生:……活动二:联系实际,主动探索(15分钟) 提出问题:问题1、下图是一组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平均数是 .2.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 ,中位数是b ,众数是c ,则数据a 、b 、c 的方差是 .问题2、已知;某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身高的一个样本如下(单位:cm )158 162 146 151 153 168 159 154 167 159167 166 159 154 160 162 164 160 157 149 (1)试填写下面的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颁布直方图分组 频数累计 频数146 ~ 149 150 ~ 152 153 ~ 155 156 ~ 158 159 ~ 161 162 ~ 164 165 ~ 167【教师行为】1、通过问题的呈现,让学生运用知识对实际问题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2、引导各位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结果。

【教师评价】1、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一定在自己独立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再与同伴进行交流。

2、思考问题时要冷静,准确。

交流时扣关键,突难点。

【学生行为】1、独立分析思考完成各道小题。

2、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见解,纠正误区。

【小结】统计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是基础,描述分析数据是关键,得出结论是目【设计意图】 (1)让学生把刚刚复习的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中去。

(2)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身边存在的现象与问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

第6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第6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回顾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分析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解释,以便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它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帮助我们了解班级同学的阅读习惯,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改进建议。
d.能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抽象、推理和模型构建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描述现象、发现规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绘制和解读统计图,提高学生对数据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b.统计图的选择与解读:学生应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举例:根据不同数据类型选择条形图、折线图或扇形图,解读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和比例关系。
c.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学生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
-举例: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掌握从数据收集到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重点概念。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数据,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பைடு நூலகம்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分析最近一次考试的分数分布。
其次,数据分析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能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将这些零散的观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逻辑的分析过程时,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较少进行这种综合性的数据分析练习。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可视化和解读。

3. 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 数据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教师需要熟悉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b.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数据集和实例。

c. 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学生准备:a. 学生需要复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b. 学生需要复习数据的可视化和解读技巧。

c.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和示范(20分钟)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a.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问卷、实验等。

b. 示范数据整理的步骤,如数据清洗、数据编码等。

2. 数据的可视化和解读:a. 讲解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b. 示范如何解读不同类型的数据图表,如找出趋势、分析关联等。

3. 数据的分析和应用:a. 讲解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b. 示范如何应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市场调研、销售预测等。

三、小组讨论和实践(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数据集和相应的问题。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并准备展示结果。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数据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分析一组数据并撰写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要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1. 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全章的回顾与复习,是在学习完本章内容后,回顾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整理数据分析相关的概念及其关系,建立统计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感悟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会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统计意义,能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
3.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是两种杨梅,我们关注杨梅甜度(糖度),如果我们在杨梅市场,怎样判断并做出选择?
专业的杨梅质检员有检测杨梅糖度的仪器.质检员抽样调查各10 颗甲、乙两种杨梅的糖度,得到的结果分别如下(糖度越高,杨梅越甜):
甲:10 11 11 12 12 13 13 13 14 15
乙:10 10 11 11 11 12 12 13 14 16
你对这两种杨梅的品质作何评价?

二、知识回顾
(1)本章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量?这些统计量各有什么特点?怎样用它们做数据分析?
(2)在数据分析时,我们是怎样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的?
(3)统计一般分哪些步骤进行?
请你说说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并用合适的框图表示.
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
三、当堂练习
练习1 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表现分数、期末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作业分数90 分,课堂表现分数85 分,期末考分数80 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 84.5.
练习2 数据2,0,-2,2,4,2,-1 的平均数是____1_____,中位数是_____2____,
众数是____2_____,方差是____26
7
_____.
练习3 某米店经营某种品牌的大米,该店记录了一周中不同包装(10 kg,20 kg,50 kg)的大米的销售量(单位:袋)如下:10 kg装100袋;20 kg装220袋;50 kg装80袋。

如果每500 g大米的进价和销价都相同,则他最应该关注的是这些销售数据(袋数)中的(C).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最大值
练习4 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的平均数均是7,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5.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射中的总环数相同B.甲的成绩稳定
22
20432
=.=.
s s
甲乙

C.乙的成绩波动较大D.甲、乙的众数相同
练习5 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大小发生了变化,一定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的().
A.1个 B.2个C.3个D.0个
四、综合应用
例1 某商店统计甲商品试销20天中每天的利润(单位:千元)如下:
5 10 8 9 5 11
6 10 9 15
50 6 10 9 1 9 9 7 6 5
(1)请完成下表:
(2)计算这20天中每天的平均利润;
(3)计算出的每天的平均利润能否较好地反映出每天利润的一般水平?
(4)用哪些统计的量反映每天利润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
(5)去掉利润1 千元和50 千元后,再计算每天的平均利润;
(6)利润为多少元的天数较多?
(7)你觉得问题(3)和问题(5)中哪个利润更能反映每天利润的一般水平?从中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变式:该商店在统计甲商品试销20天中每天利润的同时,对同类的乙商品的每天销售利润也进行了统计,得到每天的利润(单位:千元)如下:
7 10 9 9 6 16 6 10 10 15
25 6 10 10 7 9 10 11 6 8
现要在同类的甲商品和乙商品中选择一种作为今后商店的正式销售商品,假如你是该商店的老板,你会选择哪一种?通过计算说明.
例2 我市射击队甲、乙两位优秀队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右图所示:
(1)请填写下表:
(2)请从下列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为什么?
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为什么?
③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为什么?
④如果省射击队到市射击队选拔苗子进行培养,你认为应该选谁,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1)请你谈一谈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2)对“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对数据进行分析?”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3)请结合实例谈谈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注意点.
教学反思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