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岩石爆破作用理论
第五章 岩土中爆炸的基本理论
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续)
岩石密度与纵波波速乘积。 岩石波阻抗 ρc p :岩石密度与纵波波速乘积。表征岩石 对纵波传播的阻尼作用, 对纵波传播的阻尼作用,它与炸药爆炸后传给岩石的总 能量及这种能量传给岩石的效率有直接关系, 能量及这种能量传给岩石的效率有直接关系,是衡量岩 石可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石可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认为炸药的波阻抗与岩 石的波阻抗相匹配(相等或相近) 石的波阻抗相匹配(相等或相近)时,爆破传递给岩石 的爆炸能量最多。 的爆炸能量最多。 岩石的碎胀性: 岩石的碎胀性:岩石破碎后因碎块间孔隙增多而使总体 积增大,这一性质即为岩石的碎胀性。 积增大,这一性质即为岩石的碎胀性。其值为碎胀后的 体积V 与岩石原体积V之比 之比, 体积 1与岩石原体积 之比,即:
二、爆炸荷载下岩石的强度特性(续) 爆炸荷载下岩石的强度特性(
★动载下岩石强度(岩石动态强度): 动载下岩石强度(岩石动态强度): 提高加载速度,就提高了岩石的应变率, 提高加载速度,就提高了岩石的应变率,岩石由弹塑 塑性向脆性转化,弹性模量增大,强度也随之提高。 性、塑性向脆性转化,弹性模量增大,强度也随之提高。 岩石的动态强度和加载速率有关,速率越高, 岩石的动态强度和加载速率有关,速率越高,强度提 高越大。影响程度抗压强度高于抗拉强度。 高越大。影炸药在岩石中的爆炸时, 炸药在岩石中的爆炸时,最初施加在岩石上的是冲击荷 在极短的时间内上升到峰值压力,而后又迅速下降, 载,在极短的时间内上升到峰值压力,而后又迅速下降, 爆炸载荷的整个作用过程很短。在此冲击荷载作用下, 爆炸载荷的整个作用过程很短。在此冲击荷载作用下, 岩石内激起爆炸应力波。冲击压缩岩石,造成岩石破坏。 岩石内激起爆炸应力波。冲击压缩岩石,造成岩石破坏 爆炸应力波在距爆源不同距离的区段内可表现为: 爆炸应力波在距爆源不同距离的区段内可表现为:爆炸 冲击波、爆炸应力波和爆炸地震波。 冲击波、爆炸应力波和爆炸地震波。在爆源近区是冲击 具有陡峭的波阵面并以超声速传播, 波,具有陡峭的波阵面并以超声速传播,波阵面前后的 岩石状态参数(压力、密度、温度、岩石质点移动速度) 岩石状态参数(压力、密度、温度、岩石质点移动速度) 都发生突跃变化。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消耗大、 都发生突跃变化。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消耗大、衰 减快。随着距离增大,冲击波衰变为压缩应力波, 减快。随着距离增大,冲击波衰变为压缩应力波,波头 变缓,以声速传播,能量衰减较慢。随传播距离增大, 变缓,以声速传播,能量衰减较慢。随传播距离增大, 应力波又衰变为周期性振动的地震波。 应力波又衰变为周期性振动的地震波。
岩石的爆破破碎机理2008
岩石的爆破破碎机理2008-07-09 17:39一、岩石爆破破碎的主因破碎岩石的炸药能量以两种形式释放出来,一种是冲击波,一种是爆炸气体。
但是岩石破碎的主要原因究竟是冲击波作用的结果还是爆炸气体作用的结果,由于认识和掌握资料的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1、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日野熊、美国矿业局的戴维尔)当炸药在岩石中爆轰时,生成的高温、高压和高速的冲击波猛烈冲击周围的岩石,在岩石中引起强烈的应力波,它的强度大大超过了岩石的动抗压强度,因此引起周围岩石的过度破碎。
当压缩应力波通过粉碎圈以后,继续往外传播,但是它的强度已大大下降到不能直接引起岩石的破碎。
当它达到自由面时,压缩应力波从自由面反射成拉伸应力波,虽然此时波的强度已很低,但是岩石的抗拉强度大大低于抗压强度,所以仍足以将岩石拉断。
这种破裂方式亦称“片落”。
随着反射波往里传播,“片落”继续发生,一直将漏斗内的岩石完全拉裂为止。
因此岩石破碎的主要部分是入射波和反射波作用的结果,爆炸气体的作用只限于岩石的辅助破碎和破裂岩石的抛掷。
2、爆炸气体的膨胀压理论(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村田勉等)从静力学的观点出发,认为药包爆炸后,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这种气体膨胀时所产生的推力作用在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引起岩石质点的径向位移,由于作用力不等引起的不同的径向位移,导致在岩石中形成剪切应力。
当这种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就会引起岩石的破裂。
当爆炸气体的膨胀推力足够大时,还会引起自由面附近的岩石隆起、鼓开并沿径向方向推出。
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冲击波的作用。
3、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C.W.利文斯顿、φ.A.鲍姆,伊藤一郎,P.A.帕尔逊、H.K.卡特尔,L.C.朗和N.T.哈根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岩石的破碎是由冲击波和爆炸气体膨胀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两种作用形式在爆破的不同阶段和针对不同岩石所起的作用不同,爆炸冲击波(应力波)使岩石产生裂隙,并将原始损伤裂隙进一步扩展;随后爆炸气体使这些裂隙贯通、扩大形成岩块,脱离母岩。
岩爆的原理
岩爆的原理岩爆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发生剧烈爆破的现象。
岩爆的原理主要涉及岩石受到应力的作用,导致弹性能量积累并达到临界点时,岩石发生应力释放和有序破裂。
下面将详细解释岩爆的原理。
在地壳深处存在着许多岩石,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的作用。
这些力有地球内部热液的高温高压、地壳运动的挤压和拉伸力等,使得岩石遭受了极高的应力。
当岩石的应力达到其抗压强度极限时,岩石会突然破裂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岩爆。
岩爆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及周围环境的条件。
岩爆的原理可以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弹性能量积累:当岩石受到外部应力时,其会发生弹性变形,形成应变能。
岩石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决定了其储存弹性能量的能力。
长期以来,岩石受到复合应力的作用,使得其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弹性能量。
2. 应力释放和有序破裂:当岩石内部积累的应力超过其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应力释放和有序破裂。
岩石断裂面的扩展和错动会导致岩石内部应力的剧烈释放,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 管道效应和波动扩散:当岩石发生破裂时,由于断裂面的错动,会形成管道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能量沿着断裂面向外传播,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爆炸波。
同时,在岩石内部和周围会产生巨大的应力波、压力波和剪切波,使得岩石周围的岩层也受到了破坏和变形。
4. 能量释放和喷发:岩爆的释放能量通常以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爆炸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和高压热气体。
这些高温高压气体会迅速膨胀并向周围环境释放,形成岩层喷发和崩塌的现象。
岩爆的原理是复杂的,涉及岩石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等多个方面。
岩石的类型、温度、压力和湿度等条件都会影响岩爆的发生和规模。
同时,随着岩石内部应力的增加和释放,岩爆也会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为了避免岩爆的发生和减小其危害,对于有潜在岩爆危险的地质环境,应采取措施进行预警和监测,同时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来增加岩石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岩爆带来的灾害。
岩石的爆破破碎机理2008
岩石的爆破破碎机理2008-07-09 17:39一、岩石爆破破碎的主因破碎岩石的炸药能量以两种形式释放出来,一种是冲击波,一种是爆炸气体。
但是岩石破碎的主要原因究竟是冲击波作用的结果还是爆炸气体作用的结果,由于认识和掌握资料的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1、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日野熊、美国矿业局的戴维尔)当炸药在岩石中爆轰时,生成的高温、高压和高速的冲击波猛烈冲击周围的岩石,在岩石中引起强烈的应力波,它的强度大大超过了岩石的动抗压强度,因此引起周围岩石的过度破碎。
当压缩应力波通过粉碎圈以后,继续往外传播,但是它的强度已大大下降到不能直接引起岩石的破碎。
当它达到自由面时,压缩应力波从自由面反射成拉伸应力波,虽然此时波的强度已很低,但是岩石的抗拉强度大大低于抗压强度,所以仍足以将岩石拉断。
这种破裂方式亦称“片落”。
随着反射波往里传播,“片落”继续发生,一直将漏斗内的岩石完全拉裂为止。
因此岩石破碎的主要部分是入射波和反射波作用的结果,爆炸气体的作用只限于岩石的辅助破碎和破裂岩石的抛掷。
2、爆炸气体的膨胀压理论(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村田勉等)从静力学的观点出发,认为药包爆炸后,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这种气体膨胀时所产生的推力作用在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引起岩石质点的径向位移,由于作用力不等引起的不同的径向位移,导致在岩石中形成剪切应力。
当这种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就会引起岩石的破裂。
当爆炸气体的膨胀推力足够大时,还会引起自由面附近的岩石隆起、鼓开并沿径向方向推出。
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冲击波的作用。
3、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C.W.利文斯顿、φ.A.鲍姆,伊藤一郎,P.A.帕尔逊、H.K.卡特尔,L.C.朗和N.T.哈根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岩石的破碎是由冲击波和爆炸气体膨胀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两种作用形式在爆破的不同阶段和针对不同岩石所起的作用不同,爆炸冲击波(应力波)使岩石产生裂隙,并将原始损伤裂隙进一步扩展;随后爆炸气体使这些裂隙贯通、扩大形成岩块,脱离母岩。
第五章 岩石中的爆破作用原理
二、爆轰气体压力作用下岩体中的应 力状态
药包爆破时,在药室容积没有发生变化以前,爆轰
气体压力可以视为是恒定的。由它引起的应力状态 是均匀的,它与时间无关,只决定于该点的位置, 表现为静的应力状态。 当在岩体中密封的集中药包爆轰时,由于药室周壁 岩石被高压冲击波压缩和粉碎,药室容积被扩大, 被密封在此容积中的爆轰气体以准静态压力的方式 作用在岩壁上,在岩体中各点的主应力 和 的 1 2 作用方向如图 5—8所示,该应力分布状态与图5—7 中的应力分布状态极为相似。
力 ,压力以极高的速度冲击药包四周的岩石,在岩石 中激发出传播速度比声速还大的冲击波(或叫爆炸应力 波)。在离药包稍远的地点,由于波的衰减,这些非弹 性过程终止,而开始出现弹性效应,衰减后的冲击波已 变成只能引起岩石质点振动而不能引起岩石破裂的弹性 扰动,这种弹性扰动以弹性应力波或地震波的形式向外 传播 应力波按其传播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 岩体内部传播的,叫做体积波;一类是沿着岩体内、外 表面传播的叫做表面波。
第四节 单个药包的爆破作用 一、单个集中药包的爆破作用 (一)爆破的内部作用
当药包在岩体中的埋置深度很大,其爆破
作用达不到自由面,即在无限介质中的爆 破,这种情况下的爆破作用叫做爆破的内 部作用 。 这种情况如图5—9所示。按照岩石的破坏 特征,大致可将它分为三个区域。
1.压碎区(压缩区) 这个区是指直接与药包
二、应力波反射拉伸破坏论
这派观点从爆轰的动力学观点出发。认为药
包爆破时,强大的冲击波冲击和压缩周围的 岩石,在岩石中激发成强烈的压缩应力波。 当这种应力波传到自由面时,从自由面反射 而成拉伸应力波,当这种波的强度超过岩石 的极限抗拉强度时,从自由面开始向爆源方 向产生拉伸片裂破坏作用。这派观点完全否 认了爆轰气体膨胀的推力作用。
岩石爆破破岩机理
岩石爆破破岩机理论文导读:岩体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应力波或冲击波,它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岩石变形乃至破坏。
炸药爆炸首先形成应力脉冲,使岩石表面产生变形和运动。
爆生气体膨胀力引起岩石质点的径向位移,由于药包距自由面的距离在各个方向上不一样,质点位移所受的阻力就不同,最小抵抗线方向阻力最小,岩石质点位移速度最高。
破碎的岩石又在爆生气体膨胀推动下沿径向抛出,形成一倒锥形的爆破漏斗坑。
岩体中爆炸应力波在自由面反射后形成反射拉伸波引起岩石破碎,岩石的破坏形式是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而产生的,岩石是被拉断的。
同样,反射拉伸波也加强了径向裂隙的扩展。
关键词:爆炸,气体膨胀,应力波,爆破,自由面,径向裂隙岩体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应力波或冲击波,它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岩石变形乃至破坏。
炸药爆炸首先形成应力脉冲,使岩石表面产生变形和运动。
由于爆轰压力瞬间高达数千乃至数万兆帕,从而在岩石表面形成冲击波,并在岩石中传播。
1、爆生气体膨胀作用炸药爆炸生成高温高压气体,膨胀做功引起岩石破坏。
爆生气体膨胀力引起岩石质点的径向位移,由于药包距自由面的距离在各个方向上不一样,质点位移所受的阻力就不同,最小抵抗线方向阻力最小,岩石质点位移速度最高。
正是由于相邻岩石质点移动速度不同,造成了岩石中的剪切应力,一旦剪切应力大于岩石的抗剪强度,岩石即发生剪切破坏。
破碎的岩石又在爆生气体膨胀推动下沿径向抛出,形成一倒锥形的爆破漏斗坑。
2、爆炸应力波反射拉伸作用岩体中爆炸应力波在自由面反射后形成反射拉伸波引起岩石破碎,岩石的破坏形式是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而产生的,岩石是被拉断的。
岩石爆破破碎正是爆生气体和爆炸应力波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为冲击波对岩石的破碎作用时间短,而爆生气体的作用时间长,爆生气体的膨胀促进了裂隙的发展;同样,反射拉伸波也加强了径向裂隙的扩展。
岩体内最初裂隙的形成是由冲击波或应力波造成的,随后爆生气体渗入裂隙并在准静态压力作用下,使应力波形成的裂隙进一步扩展。
第五章岩石爆破理论
2019/11/20
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16
a n = 1.0
标准抛掷爆破漏斗
b n > 1.0
加强抛掷爆破漏斗
0.75 < n < 1.0
c 减弱抛掷爆破漏斗 (也称加强松动爆破漏斗)
d n < 0.75
松动爆破漏斗
2019/11/20
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17
第三节 成组药包爆破时岩石破坏特征
5 爆炸气体扩展应力波所产生的裂隙。
2019/11/20
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12
爆破的外部作用,其特点是在自由面上形成了一个倒圆锥形爆 坑,称为爆破漏斗。
爆 破 漏 斗
2019/11/20
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13
爆破漏斗的几何要素 自由面:被爆破的介质与空气接触的面,又叫临空面。 最小抵抗线:药包中心距自由面的最短距离。爆破时,最小抵抗线方向的岩石最容易
f(n)具体的函数形式有多种,各派学者的观点不一,
我国工程界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前苏联学者鲍列斯阔夫
提出的经验公式:
f(n) = 0.4+0.6n3 Qp= (0.4+0.6n3)kbW3
适用于集中药包抛掷爆破装药量的计算
2019/11/20
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28
上式计算加强抛掷爆破的装药量时,结 果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是,当最小抵抗
2
爆生气体膨胀作用理论
爆炸应力波反射拉抻 作用理论
爆生气体和应力波综合 作用理论
爆轰波冲击和压缩着药包周围的岩壁,在岩壁中激 发形成冲击波并很快衰减为应力波。 此应力波在周围 岩体内形成裂隙的同时向前传播,当应力波传到自由面 时,产生反射拉应力波。当拉应力波的强度超过自由面 处岩石的动态抗拉强度时,从自由面开始向爆源方向产 生拉伸片裂破坏,直至拉伸波的强度低于岩石的动态抗 拉强度处时停止。
第五章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
第5章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第1节 爆破破碎原理炸药在岩体内爆炸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为了达到低能耗、高效率破碎岩体的目的,并能有效地控制爆破产生的各种危害,就必须了解爆炸荷载作用下岩体的变形与破坏规律,分析爆破破碎原理,指导爆破设计与施工。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爆破参数和有效地控制爆破作用。
由于炸药的爆炸反应是高温、高压和高速的瞬态过程,岩体性质和爆破条件复杂多变,加之爆破工作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给直接观测和研究岩体的爆破破坏过程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迄今为此,人们对岩体爆破作用过程仍然了解得不透彻,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爆破理论。
尽管如此,随着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先进的爆破测试技术以及模拟爆破试验,对爆破作用原理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提出了多种岩体爆破机理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体的爆破破坏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爆破作用的基本原理1. 爆破破坏作用的基本观点爆破破坏作用的观点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种:(1) 爆轰气体破坏作用的观点。
从静力学的观点出发,认为药包爆炸后,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
这种气体膨胀产生的推力作用在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引起岩石质点的径向位移。
当药包埋深不大时,在最小抵抗线方向(即地表方向),岩1石移动的阻力最小,运动速度最高。
由于存在不同速度的径向位移,在岩体中形成剪切应力,当这种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动态抗剪强度时就会引起岩石破裂。
在爆轰气体膨胀推力作用下,自由面附近的岩石隆起、开裂,并沿径向方向推出,如图5—1。
这种观点不考虑冲击波的破碎作用。
(2) 应力波破坏作用观点。
从爆炸动力学的观点出发,认为药包爆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冲击、压缩周围的岩体,造成邻近药包的岩体局部压碎,之后冲击波衰减为压应力波继续向外传播。
当压应力波传播到岩体界面(自由面)时,产生反射拉应力波,若此拉应力波超过岩石的动态抗拉强度时,从界面开始向爆源方向产生拉伸片裂破坏,如图5—2所示。
岩石爆破机理
岩石爆破机理岩石爆破机理是指通过引爆爆炸剂,利用高温高压波来破坏岩石体的一种技术。
岩石爆破主要应用于矿山、铁路、公路等工程领域,在工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岩石爆破的机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能量释放阶段。
当炸药引爆后,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使炸药的体积瞬间膨胀,形成高压气体。
这些气体以极高的速度向四周扩散,并向岩体传递动能。
其次是能量传递阶段。
高速扩散的气体和爆炸波经过瞬时的相互作用,使高温、高压的爆炸波向周围的岩石体传递能量。
能量在岩石体内迅速传播,导致岩石内部出现严重的应力集中,有些区域的应力值甚至超过了岩石强度的极限。
最后是破裂扩展阶段。
在超过岩石强度极限的作用下,岩石裂缝开始扩展,形成一个新的界面。
裂缝的扩展会引起更多应力集中,导致更多岩石的破碎。
随着裂缝的扩展,岩石的破坏面逐渐增大,最终整个岩体被炸碎成了可便于运输和处理的小块岩石。
需要注意的是,岩石爆破的机理涉及许多参数的影响,如炸药种类和量、爆轰波的能量、岩石强度和裂隙结构等。
合理的设计和选择炸药量以及爆破参数,是保证爆破效果和决定爆破成本的重要因素。
此外,岩石爆破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爆炸噪声和振动等。
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多的破坏,需要在爆破前进行周围环境的评估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岩石爆破机理是应用基本物理原理实现大规模岩石破碎的一种技术。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参数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同时也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作为一种高效的矿业采石或建筑物拆除方法,岩石爆破在减少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上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爆破理论
岩石爆破理论5岩石爆破理论5.1岩石爆破破坏基本理论炸药爆炸引起岩石破坏,这是一个高能转化释放、传递作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岩石受力情况极其复杂,而历时又极为短暂,因此要正确地解释岩石爆破破碎机理,就极为困难,人们已作了多年的努力,仍没有一个确切全面的唯一的解释,而是各执一词。
但将多类解释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归类,可概括为三大假说:5.1.1 爆生气体膨胀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从静力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岩石的破碎主要是由爆炸气体产物的膨胀压力引起。
(1) 炸药爆炸时,产生高压膨胀气体,在周围介质中形成压应力场。
炸药爆炸生成大量气体产物,在爆热的作用下,处于高温高压的状态,而急剧膨胀,这些膨胀气体以极高的压力作用于周围介质,而形成压应力场。
(2) 气体膨胀推力使质点产生径向位移,而产生径向压应力,其衍生拉应力,产生径向裂隙。
很高的压应力场,势必使周围岩石质点发生径向移动,这种位移又产生径向压应力,形成径向压应力的传递;质点在受径向压应力时,将产生径向压缩变形,而在切向伴随有拉伸变形生产,这个拉伸应变就是径向压应力所衍生的切向拉应力所产生。
当岩石的抗拉强度低于此切向拉应力时,就将产生径向裂隙;岩石的抗拉强度远远地小于抗压强度(常为其1/10~1/15),所以拉伸破坏极易发生,而形成径向裂隙。
(3) 质点移动所受阻力不等,引起剪切应力,而导致径向剪切破坏。
质点位移受到周围介质的阻碍,阻力不平衡在介质中就会引起剪切应力,若药包附近有自由面时,质点位移的阻力在最小抵抗线方向最小,其质点位移速度最高,偏离最小抵抗线方向阻力增大,质点位移速度降低,这样在阻力不等的不同方向上,不等的质点位移速度,必然产生质点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剪切应力。
在剪切应力超过岩石抗剪强度的地方,将发生径向剪切破坏。
(4) 当介质破裂,爆炸气体尚有较高的压力时,则推动破裂块体沿径向朝外运动,形成飞散。
上述破坏发生将消耗大量的爆炸能,如果爆炸气体还有足够大的压力,则将推动破碎岩块作径向外抛运动,若压力不够就可能仅是松动爆破破坏,而没有抛散,甚至只是内部爆破。
5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精品文档
9/29/2019
44
0.75<n=r <1;<900
(4)松动爆破漏斗 W
n < 0.75
9/29/2019
25
二、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 1.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的实质 (1)传递给岩石能量大小的相关因素
岩石性质、炸药性能、药包质量、炸药埋置深 度和起爆方式。 (2)爆破后炸药能量分配
1)岩石的弹性变形; 2)岩石的破碎和破裂; 3)岩石的抛掷; 4)空气冲击波和对气体做功。
出的;
(2)当一定炸药和岩石条件下,爆破破碎岩石 的体积与所用的装药量成正比。即
Q qV
(5-24)
9/29/2019
31
2.集中药包的药量计算 (1)集中药包的标准抛掷爆破
Qb = qbW3
(5-28)
(2)集中药包的非标准抛掷爆破
Qf(n)qbW3
(5-29)
式中:f n ——爆破作用指数函数;
1-铵油炸药;2-浆状炸药;3-含铝浆状炸药
9/29/2019
29
3.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的实际应用
(1)改进炸药性能,研制新型炸药
(2)用弹性变性能系数E b 评价岩石的可爆性
(3)爆破漏斗理论在工程爆破中进行爆破设计
9/29/2019
30
§ 5.4装药量计算原理
一、体积公式
1.体积公式的计算原理 (1)体积公式是布若伯格根据爆破相似法则得
9/29/2019
9Hale Waihona Puke ②环状裂隙的形成当爆炸压应力波通过破裂区时,由于岩石受到 强烈的压缩而储蓄了一部分弹性变形能。当压 应力波通过后,这部分能量就会释放出来,从 而引起岩石质点的向心运动而产生径向拉伸应 力。如果这个拉伸应力值高于岩石动抗拉强度, 就会在岩石中产生环状裂隙(即岩石出现卸载 拉伸断裂)。
5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炸药爆炸能量利用率
区分: 爆炸压力
2019/9/18
爆轰压 力
爆轰压力是指炸药爆炸时爆轰波波阵面(C-J面)上的压力。
炸药完成爆炸反应以后,爆轰气体产物膨胀作用在炮孔壁上的压力。
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32
自由面在爆破中的作用
① 反射应力波。 当爆炸应力波遇到自由面时发生反射,压缩应力波变为拉伸波,引起
哈努卡耶夫把岩石按波阻抗值分为三类:
(1) 第一类岩石属于高阻抗岩石。其波阻抗为15~25MPa·s/m . 这类岩石的破坏,主要取决于应力波,包括入射波和反射波。 (2) 第二类岩石属于中阻抗岩石。其波阻抗为5~15MPa·s/m。 这类岩石的破坏,主要是入射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3) 第三类岩石属于低阻抗岩石。其波阻抗小于5MPa·s/m。 这类岩石的破坏,以爆生气体形成的破坏为主。
炮孔堵塞的作用:
(1) 保证炸药充分反应,使之放出最大热量和减少有毒气体生成量.
(2) 降低爆生气体逸出自由面的温度和压力,提高炸药的热效 率,使更多的热量转变为机械功。
(3) 在有瓦斯的工作面内,除降低爆炸气体逸出自由面的温度和压 力外,炮泥还起着阻止灼热固体颗粒(例如雷管壳碎片等)从 炮孔内飞出的作用,提高爆破安全性。
Q p(0.40.6n3)kbW 3 1W/
25
W25m W25m
松动爆破的装药量公式可以表示为:
Q s(0.33~0.5)kbW 3
2019/9/18
第五章 岩石爆破理论
21
延长药包装药量计算
A
2019/9/18
延长药包垂直于自由面
Qkbf(n)W3 1
W ld 2 le
拉伸应力 2达到极大值时 1和 2的方向
5岩土中爆炸的基本理论
这种学说以爆炸动力学为基础,认为应力波是引起岩 石破碎的主要原因。这种学说忽视了爆轰气体的破坏 作用,其基本观点如下:爆轰波冲击和压缩着药包周 围的岩壁,在岩壁中激发形成冲击波并很快衰减为应 力波。 此应力波在周围岩体内形成裂隙的同时向前 传播,当应力波传到自由面时,产生反射拉应力波当 拉应力波的强度超过自由面处岩石的动态抗拉强度时, 从自由面开始向爆源方向产生拉伸片裂破坏,直至拉 伸波的强度低于岩石的动态抗拉强度处时停止。
二 爆破破坏作用分析
★1、应力波的动态破坏作用: *(1):压应力波作用产生径向裂隙; *(2):稀疏波作用产生环向裂隙; *(3):应力波反射拉伸破坏作用; 霍金逊效应 反射拉伸波使径向裂隙延伸 2、爆生气体的似静压破坏作用 *(1):爆轰气体的似静压作用产生径向裂隙; *(2):爆轰气体的压力释放产生环向裂隙; *(3):爆轰气体的“气楔”作用使裂隙延伸; 3、应力波和爆轰气体的共同作用
1)耦合装药时传入岩石中的爆炸载荷 (1)爆洪波参数:根据流体动力学爆轰理论, 可以建立炸药正常爆轰条件下的爆轰参数 计算式,目前普遍采用的炸药爆轰参数的 简明(近似)计算式如下:
式中Qv为炸药的爆热;ρ 0 为炸药的密度; D为炸药的爆速; p、u、c分别为爆轰波 阵面的压力、产物密度、质点速度和声速。
1)等效波阻抗法 右图所示为应力波垂直 通过k+1 层岩石介质的 传播。在层面1上有应力 和速度连续条件
式中, z1为第一层介质 的波阻抗,后面类同。
改变波的相位因子,可确定同一瞬时界面2的质点速度。 正向前进的波乘因子 , 负向前进的波乘因子 于是,有
式中,
d1为层厚;λ1为波长。
由式(1)、(2),得到 同理,在界面2上有 将式(4)代入式(3),并 进行矩阵运算 同理,根据界面2、3 上的连续条件,有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 界面k和k+1,可得到 联立以上方程,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动力学、断裂、损伤力学和计算机模拟爆破技术的发展。
爆破理论的发展仍滞后爆破技术的要求。从总体上看,理论研究和生产 实际仍有不小的差距。再加上爆破过程的瞬时性和岩石性质的模糊性、
不确定性,致使爆破理论众说纷纭,争论不止。
理论观点存在争议和分歧。在爆破理论日益发展又众说纷纭,相互矛盾 的情况下,从发展角度研究各派爆破理论的主要论点、依据,找出共
5.3.2 半无限岩石介质中的爆破作用
岩石中的装药若W<Wc,除发生内部作用外,自 由面附近岩石也将产生破碎、移动、抛掷,形成 爆破漏斗——即外部作用。 外部作用的两种形式: 霍布金生效应; 拉伸波引起径向裂隙的延伸。
1) 霍布金生效应
压应力波传播到自由面,一部分或全部反射回 来成为同传播方向,正好相反的拉应力波,这种效应叫 Hopkinson。
最小抵抗线(W)——自药包中心到自由面的最短距离。
最小抵抗线是爆破作用岩石移动的主导方向。
Wc为装药的临界抵抗线。
5.3.1 装药的内部作用(若W>Wc)
可认为药包处在无限岩石介质中,药包爆炸后,自由面上
看不到爆破的迹象,爆破作用只发生在岩石内部,未能达
到自由面——即内部作用。 将在装药爆炸作用处形成(空腔、压碎区、破裂区、震动 区)如图5.3 所示。 ①压碎区——岩石被各向压碎;
用岩石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解释,图5.1。
图5.1
图5.2
上述四种情况是由低应力到高应力对应不同的应力波,药包在炮孔中 爆炸首先形成的是冲击波随后衰减为非稳态冲击波、弹塑性波、弹性应力
波和地震波,其解释类似,图5.2。
5.2.2 爆炸荷载下岩石的本构关系
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p、T、 )状态之间的关系, 为岩石的本构关系。 即岩石的状态方程:p=p( ,T )。
程并未作实质性的说明。
2)爆破理论确立阶段
这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和爆炸气体膨 胀压破坏理论开始,到70年代明确提出爆破作用三个阶段为止,历时十余
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
① 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 合作用理论已经确立。
② 在爆炸破坏主因是冲击波压力还是爆炸气体膨胀压方面展开激烈的争论,
3)爆生气体和应力波综合作用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岩石的破坏是应力波和爆轰气体共同作用 的结果。它综合考虑了应力波和爆轰气体在岩石破坏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更切合实际而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其基本 观点如下:
爆轰波波阵面的压力和传播速度大大高于爆轰气体产物的压力和传播 速度。 爆轰波首先作用于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在岩石中激发形成冲击波 并很快衰减为应力波。冲击波在药包附近的岩石中产生“压碎”现象, 应力波在压碎区域之外产生径向裂隙。 随后,爆轰气体产物继续压缩被冲击波压碎的岩石,爆轰气体“楔入” 在应力波作用下产生的裂隙中,使之继续向前延伸和进一步张开。当爆 轰气体的压力足够大时,爆轰气体将推动破碎岩块作径向抛掷运动。
0 Du P P0
E 1 ( P P0 )( v0 v) 2
P B( 4 1)
式中:
B
0C p 2
n
n
Cp Cv
(鲍姆认为:当冲击波波速达千米以上时B为定值,即n = 4)
求解 以上四个方程有五个未知数(P、u、、D、E),必须先
用实验方法测出一个参数,然后解其它。
在争论中各派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 ③ 争论的结果: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爆破过程的三个阶段论
逐步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④ 利用现代测量仪器,例如高速摄影机进行的观测,大大丰富和完善了爆 破理论的内容,初步揭示了破坏的本质现象。
3)最新发展阶段
爆破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之一是裂隙介质 爆破机理的产生。随着实验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爆破理论和爆破技术的 研究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各学派虽然仍在不断完善 自己的观点,但这已不是研究的主流,代表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① 裂隙岩体爆破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岩体结构面对岩石爆破的影响和控制。 ② 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的引入。
鲍姆把炸药爆炸荷载作用下的爆源近区岩石视为“可压
缩流体”,该处无剪应力存在,由此给出岩石的本构方程为:
p1 B 1
4
5.2.3 岩石中爆炸冲击波
岩石中冲击波 邻近药包的岩石失去刚性,变成似流体介质,产生塑性 流动破坏。岩石中冲击波也遵守三个基本方程:
0 D ( D u )
5 岩石爆破作用原理
§5.1 岩石的动态特性和可爆性 §5.2 岩土中爆炸应力波 §5.3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5.4 爆破漏斗及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 §5.5 装药量计算原理 (教材目录) 5.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5.2 岩石中的爆炸应力波
5.3 药包的内部作用与外部作用 5.4 装药量计算原理
5.5 影响爆破作用效果的因素
5.2 岩石中爆炸应力波
装药在岩石中爆炸时,最初加载的是冲击荷载,迅速上
升到峰值并下降,过程很短,在此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内激
起应力扰动,然后以爆炸应力波的形式在岩石中传播。
5.2.1 冲击荷载在岩体内引起的应力-应变
爆炸冲击加载,在距离爆心不同距离的区段内可表现为 不同的波传递:爆炸冲击波、爆炸应力波和地震波。
图5.6。
①反射拉伸应力波造成自由面附近岩石片落; ②反射拉伸应力波引起径向裂隙延伸; ③自由面改变了岩石中的准静态应力场。 通过以上对岩石破碎机理的分析可知,岩石的爆破破碎、 破裂时爆破应力波的压缩、拉伸、剪切和爆生气体的膨胀、 挤压、致裂和抛掷共同作用的结果。
1)早期发展阶段
1613年德国人在弗雷斯帕格(Freisberg)矿山首先用炸药掘进坑道,
开创了爆破采矿的历史。应该说从炸药用于爆破作业起,人们就有了计算
炸药量的方法,也就出现了早期爆破理论。这一阶段比较著明的理论有炸 药量与岩石破碎体积成比例理论;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和流体动力学理 论。 直到20世纪60年代日野熊雄的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早 期爆破理论发展阶段的结束。 综观早期爆破理论的特点是,出现了炸药量计算公式,但是对爆破过
论研究中引入损伤力学方法,提出了岩体爆破机理的损伤力学观点。
说明: ① 对于不同性质的岩石和炸药,应力波与爆轰气体的作
用程度是不同的。
② 在坚硬岩石、高猛度炸药、偶合装药或装药不偶合系 数较小的条件下,应力波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 ③ 在松软岩石、低猛度炸药、装药不偶合系数较大的条 件下,爆轰气体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
4)岩体爆破破碎的损伤力学观点
在岩石爆破机理的研究中,主要围绕爆破动力学问题展开,对于 岩石破坏准则仍沿用岩体静力学方法,采用拉应力破坏理论、莫尔破坏理 论等。 这种简化处理可用于解决不含地质结构面的均质岩体破坏问
题。然而,大量的调查统计发现,岩体爆破过程中80%以上的破坏面是
沿着岩体各种原生结构面产生,岩体破坏问题难以从岩体力学角度进行分 析。 考虑到岩体中的各类结构面虽然仍具有一定的强度,但相对于岩石强 度而言却小得多,加之其所占空间体积又小,因而近年来在岩体爆破理
学习要点:
1、了解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的几种假说; 2、熟悉药包在岩石中的内部作用; 3、掌握药包的外部破坏作用与爆破漏斗的形成;
4、熟悉爆破漏斗要素与爆破作用指数理论;
5、掌握装药量计算原理。
5.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5.1.1概述
从爆破理论的发展过程来说,存在着3个阶段。
即:早期发展阶段;理论确立阶段;最新发展阶段。
1)爆生气体膨胀作用理论
该学说从静力学观点出发,认为岩石的破碎主要是由于 爆轰气体的膨胀压力引起的。忽视了岩体中冲击波和应力 波的破坏作用,其基本观点如下:
药包爆炸时,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这些气体产物迅速膨胀并 以极高的压力作用于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形成压应力场。当压应力在
切向衍生的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将产生径向裂隙。
识,无论是对爆破理论的研究还是指导工程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60年代出现的信息论、控制论;70年代发展起来的突变论、耗散结构 论、分形理论和非线性理论;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混沌学和分叉理论,
使爆破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5.1.2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关于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的假说,可以归结为4种: 爆炸应力波反射拉伸理论(动力学观点) 爆生气体膨胀压力破坏理论(静力学观点) 爆生气体和应力波综合作用理论 岩体爆破破碎的损伤力学观点
大多数岩石存在 D=a+bu ; a、b 为常数,有表可查。
冲击波作用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装药半径的3~7倍,衰减很快 变成压缩应力波。
衰减规律:
r
按指数衰减
r r0
P2 P r
——对比距离;
——为压力衰减指数,对冲击波近似取3。
5.2.4 岩石中爆炸应力波 冲击波入射压力
初始径向应力峰值 耦合装药
③ 计算机模拟和再现爆破过程,用以研究裂纹的产生、扩展;预测爆破块
度的组成和爆堆形态;供计算机模拟用的爆破模型不断涌现。 ④ 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研究方法开始进入爆破理论的研究。
5
总之,
爆破理论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爆破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 爆破理论的研究更实用化,更系统化了。主要表现在:岩体结构力学、
②破裂区——岩石应力波作用区,形成裂隙组;
③震动区——在破裂区外围的岩体中;
4 3 1 2
2Rk
2Rc
2Rp
(a)
(b) 图5.3 无限岩石中炸药的爆破作用
a)有机玻璃模拟爆破试验结果;b)无限岩石中的爆破破坏分区。 1、扩大空腔;2、压碎区;3、裂隙区;4、震动区 Rb—空腔半径;Rc—压碎区半径;Rr—裂隙区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