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的伦理思想探析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具有积极意义。
这句话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
”意思是说,一个有德行的政治家必然有好的言辞,而一个有好的言辞的人未必具备德行。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即是指一个政治家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以德作为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种方式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个政治家如果以德为准则进行政治活动,必然会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他会坚持依法治国,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他会重视人民的权益和福祉,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和差距,让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其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提高政治信任。
一个政治家如果能够始终以德为准则进行政治活动,他的言行一致,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他会坚持诚信,信守承诺,言行一致,使人民对其充满信任。
只有政治家以德立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政治的合力,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
再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一个以德为准则的政治家,会树立起勤政为民的意识,努力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
他会注重权力的行使,强化规范和约束,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程序和腐败行为。
他会尊重市场规律,倡导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只有政治家以德为准则,才能够实现政府的良好执政和高效运转,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
最后,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伦理观念。
通过为政以德道之以德,能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激发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政治家的文化素养和责任感,使其更加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具有积极意义。
一个政治家如果能够始终以德为准则进行政治活动,他将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治信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道德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探析
道德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探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政治伦理思想。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下面将就该主题进行探析。
一、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德经中最为人熟知的思想之一便是“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强调了政治领域中的谦逊与自律。
在道德经中,“无为而治”并不代表政府不应该做任何事情,而是强调政府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
这种思想与现代政治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倡导政府应该尽量少干涉个体的自由。
二、道德经中的平衡思想道德经中提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政治伦理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认为,政府应该追求社会的平衡和和谐,避免过度偏向某一方面,以免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满。
这一思想在现代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醒政府要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道德经中的仁爱思想道德经强调了“仁爱”在政治伦理中的重要性。
仁爱是道德经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政治伦理中,仁爱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该关注民生,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一思想在现代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启示,提醒政府要关注社会的底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道德经中的智慧思想道德经中不仅强调了政治伦理中的道德原则,还提出了智慧的重要性。
道德经认为,一个有智慧的统治者能够正确运用智慧来处理政务,使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这一思想在现代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醒政府要重视智慧的培养和运用,以应对复杂的政治挑战。
五、道德经中的廉洁思想道德经中强调了政治伦理中的廉洁思想。
道德经认为,一个廉洁的政府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这一思想在现代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醒政府要坚持廉洁从政,杜绝腐败现象,以保持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启示意义。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道家思想中的“以德”是指以德治国、以德行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而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德为政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德为政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在一个以德为政的社会中,政府会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政策,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政府官员也会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样的做法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以德为政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当政府以德为政,公正无私地行使权力,人们会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更加信任和支持。
政府也会更加关注民生,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这样的做法能够建立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政府与民众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三,以德为政可以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
一个以德为政的政府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高度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担当。
通过坚持公正、平等、合作的原则,以德为人,以德治国,政府可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样的做法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德为政可以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个以德为政的政府会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鼓励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也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做法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德为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它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以德为政,将德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德行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2009-ff-2fl号上旬刊又教费孑L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管建莉(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南京211156)摘要: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主张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为政以德"的精华部分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必要性基本内容现实意义孔子在谈论学问及国事的时候,始终是把伦理思想同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其鲜明标志就是他所讲的"为 ,政以德"."为政以德"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就是"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这就是说,"为政以德"的要义有三:一是"明明德以亲民".就是为政者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德亲民,以德化民.二是"本仁心以施仁政", 就是要求为政者本着仁义之心,实行仁义之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兴民之利,除民之害.三是为政是为了"保民",而不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名利和地位,为政者要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一,"为政以德"的必要性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他认为,首先,为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对百姓的道德言行进而对社会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社会治乱首先表现为民德民风的好坏,而民众对道德的情愫取决于为政者对道德的情感态度.因为统治阶级倡导的道德从实质上说是体现统治集团利益的道德,若统治集团的成员都不能自愿践行,何望百姓自觉遵守?再者,为政之人同时就是教育者,化人之人,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化人者必先白化.居上位者能厚爱而不弃亲族故交,老百姓就会亲近仁德,而不至冷淡无情.总之, 孔子坚信只要为政者能自觉地行仁践义,百姓就会心悦诚服.自愿地讲仁重义.其次,是由道德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孔子日:"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就是说,用政令来规范人民,用刑罚来强制人民,人民虽然会服从,但并非产生了自觉羞愧之心,只是为了免于受罚而已.即使不敢为非于政令和刑罚规定的范围之内,也会作恶于政令和刑罚不及之处.只有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使人民有了知耻之心,人民就会自觉改恶从善.从而起到政令和刑罚起不到的作用. 孑L子指明了道德在为政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与政令和刑罚相比,道德教化虽然缺乏强制性,不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政令和刑罚终究有涉及不到的地方.而且终究是要人去遵守的,而靠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得到的却无所不在.只有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 使人民有了自觉的知耻之心,才能保证政令畅通和刑法的执行.也就是说,孔子认为,道德是比政令和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的约束方式.二,"为政以德"的基本内容"为政以德"的内容相当丰富,对于为政者应具备的道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端正其身.孔子认为,为政即正民,为政者的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感化民众的过程.政治被赋予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既然为政者是正人之人.而正人必先自正."自正"有两层含义,一是修练自己的德性,二是坚持原则办事公道.简言之."自正"即严己垂范.孔子在《论语》中不厌其烦地论及"自正"的重要意义:"其身正, 不令而行.""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上行下效,只要在上位的统治者重德贵义,言为师,行为范,即"先有司",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能"不令而行".总之,为政者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政时必会得心应手,一帆风顺,"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反之,自己不正,必不能正人.因此,为政者正与不正,关系到全部为政活动的成败.进而关系到国家兴废存亡.2.严于律己.由于为政者处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过失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危害大影响坏,因此,为政者必须做到严于责己,学习他人的优点,警戒他人的缺点.如果不慎犯错,决不能文过饰非.律己与宽人是辩证的.是二而一的关系,为政者在律己的同时,还要能"薄责于人", 对他人"赦小过".3.正直无私.为政者必须作风正派,不循私情,一切出于公心,不被廉价的奉承所障蔽而错用奸妄之辈,也不抱个人成见而不纳善言.他必须以谋公利为己任,因此,"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为政者大公无私,所以容易与其共事,但他不容易被取悦,因他对不属正道的谄媚之语不屑一顾.君子为政,原则坚定,爱憎分明,敢于公开表达对好人之爱,对恶人之恨. 4.务实立功.孔子反对空谈,主张事功,他的事功思想没有一己之利,而在于为天下,为国家,尤重利民.为政者应当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他决不夸夸其谈,而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甚至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多行少为耻.要"敏于事"就得有真功夫.所以, 不怕人不知,只怕己无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不愁做不了官而愁无做官的真本领.为政不图虚名,而重实绩.三,"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无可否认,孔子倡导"为政以德"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若摈弃孔子德治思想中的阶级反动性和唯心主义,不难发现其中积极的历史作用!l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点马凌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41000) 摘要: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之说.并把自己的诚信思想建立在这个理论平台之上.他确立了"信"德的地位,确立了"惟义所在"的诚信思想原则.同时孟子在人才选拔和教育上也很强调诚信.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孟子的诚信思想也有其时代局限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孟子诚信思想基本内容特点局限性一,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先秦社会以来,诚信就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并为人们所大力提倡.孟子便是大力提倡诚信的一代思想家.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孟子,针对当时社会诚信缺失之状况,不仅大力呼吁人们讲诚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丰富了中国传统诚信道德的内容.和x,l-现实的重要借鉴意义.1-孑L子的"为.mZ以德"的思想使为.mZ者确立"民主官仆"思想.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社会公仆成为社会主人,真正的社会主人却变成奴仆.人们在思想上逐"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在为政步积淀形成了"官主民仆者的思想里深深扎根,而且统治着普通百姓的头脑.因此.为政者心安理得地以天生的统治者和"民主"自居.他们中的一些人多多少少实行一点"为政以德",也似乎是 "主人"对"奴仆"的一种赏赐,是一种高贵者对低贱者的 "慈善"态度和"德行",而不是~41-x,l主人的应尽义务和必要服务.而普通百姓对于特权者,除了敬畏,顺从和顶礼膜拜以外,往往也是希望特权者从上面赐予"德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崇拜,"清官"情结.不就是这两方面融合的结果吗?我们应当通过科学的分析批判.摒弃"官主民仆"型的"为政以德",确立"民主官仆"型的"为政以德". 我们的干部们应当自觉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树立科学明智的权力意识,增强"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实践国家对干部职业道德的要求,即:"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一tk,全意为人民服务,反x,l-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并且将当代社会公正论的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为政以德"贯彻到分配公正,用人公正,办事公正等方面去,使之更具操作性,产生更显着的效果. 2.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使为政者摈弃"伦理政治"型.确立"综合协调"型以儒学为主干和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伦理本位,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也是这种伦理政治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社会中,这种伦理政治适应封建宗法的政治制度及家族一村落一国家三位一体的行政体制的需要,发挥着服务于特权政治,并为这种特权政治进行"上应天命.下合人情"的粉饰的作用,因此历久而不衰.现在时代不同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摈弃"伦理政治"型,是"为政以德"现代转换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由于伦理与政治, 经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我们在指导思想和实践的重大失误,因而在摈弃"伦理政治"的过程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以政治代替了伦理.由传统的伦理社会的伦理,滑向了政治社会的伦理.而到了建立市场经济的阶段, 又出现了"以经济社会伦理取代一切"的倾向.这种经济社会的伦理,既表现为伦理与政治的分离,使政治放弃了对伦理的要求,同时又使伦理失去了政治的有力推动和保障.于是"一手软"的现象,伦理的疲软,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继续推进包括"为政以德"在内的传统伦理转换时,不仅应该扬弃传统的"伦理政治".而且应该扬弃以政治代替伦理,以经济代替伦理的现象.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通过伦理实体,经济实体,政治实体的系统整合,在全新的基础上实现伦理,经济,政治的"三位一体",使这三个方面在整体之中,在整体的制约之下综合协调地发挥作用.形成强大的系统"合力".以推动人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3.确立"法德互补"型.孑L子的道德论具有明显重视德治的倾向.他在提倡 "为政以德"的时候将德治作了一个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毫不掩饰地认为德治比法治好.这种"重德轻法"型的"为政以德"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行之不远的,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然而它在当今的现实中却还有其一定的影响.在当代,"为政以德"的正确性,有效性,必须一方面建立在社会主体首先是国家的干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有赖于主体像康德所比喻的那样,自觉地把"至善"的道德义务当成对自己的"绝对命令",虔诚地加以服从和自觉地付诸实践,通过法令与道德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使"为政以德"得到正确有效地执行,充分发挥其约束力与调适性,从而收到促进"法德互补",政通人和,国家兴旺的良好效果参考文献:[1]论语疏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3]理明,赵炳起."为政以德"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语》德治观述评.学海,1998.5. [4]周安伯.论"为政以德"的现代转换.南京社会科学,1998.12.77。
“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及内在逻辑
“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及内在逻辑
“为政以德”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政治理念。
它指出,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正直、公正、诚信的道德品质,以及足够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
“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以“德”为中心
的政治管理思想,把道德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公正、公平、宽容、诚实、诚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它强调,政治家应该把做人当做根本,把做事当做辅,把服务当做政治的本质,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为政以德”的内在逻辑是,政治家必须拥有正直的思想和行为,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政治职责和职责,并以不懈的努力和高尚的品质,为民众谋取利益。
这种以德治政的思想,强调政治家不仅要具备知识、技能和能力,更要有正义、公正、诚实和诚信的道德素质,以此来建立政府的威信,赢得民众的尊重和信任。
“为政以德”的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新时代政治建设的基本理念。
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为政以德”的理念融入实践,落实到日常政治活动中,使之成为指导政治实践的重要理念,发挥它的政治智慧和内在逻辑,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和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59文化纵横“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依据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伴随着西周宗法封建政治走向末路以及观念文化的衰落,同时又面临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以及西周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全面解体。
西周的宗法封建社会是一种倚靠周王室实力、血缘情感纽带与礼乐教化维系的天子与各级贵族组成的政治共同体。
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基于血缘亲情而形成的政治忠诚已然不再可靠,各级贵族间的感情日益淡薄,并且由于各种利益纷争,各贵族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嫌隙与隔阂。
此外在礼乐教化层面,随着诸侯与大夫实力的增强,他们对天子和其他贵族的依赖程度减弱,此时已无让各级贵族严格遵循礼制的社会情境,再加上西周本就有较为注重人事的传统等原因,原始宗教逐渐丧失了超越世俗的魅力,无法再维系人心的稳定。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由分封制度而形成的宗子维城、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已然由于世代的增加而导致的亲情疏远,以及权力欲望的膨胀而土崩瓦解,西周所设计的那种“道德之团体”[]也由此荡然无存。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及国家政权发展的需要无疑为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产生和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西周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的从周思想旨在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承袭了西周时期的德治思想。
从商朝到西周,“德”与“德治”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
“德”是周人对人之心态与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政治生活的价值准则,实现“德治”是西周的政治价值追求。
此外,“德”也被周人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原则,例如五常之道,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诚(敬)之道;勤勉,不图安逸的原则以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即主张以德为本,重视礼治,强调正己,教化爱民。
孔子的德治思想包涵了十分深刻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本文将基于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分析,进而思考其德治思想对现今治国理政的当代价值。
“为政以德”: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从美德政治学的角度看
[ 收稿 日期 ] 2 1 0 0—5—2 8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美德政治 学的功 能及其 限度” 0 B X 5 ) (9 Z 0 1 [ 作者简介 ] 詹世友( 94一) 男 , 16 , 江西余干人 , 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 中心研究员 , 南 博士生导师 。 王涵林( 9 7一) 男 , 17 , 江西金溪人 , 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 南 0 9级博 士研究生 。
・
9 ・ 9
成王、 周公 的“ 小康之世” 。 而在孔子之世 , 却是礼崩乐坏 , 子弑父 、 兄弟相残 , 苛政猛 于虎 。所以 , 孔子立 志要 对现 实政治进行 道德化 的规范 和重 建, 一方 面力图恢复西周 的礼治秩序 , 另一方 面也发现这是 非
序, 就要制定礼义刑罚 , 民有常 。孔子 的政 治正义伦理 的设 示
“ 同” 大 是符 合人 类生存 之大 道 的 , 特征是 “ 其 天下 为公 ” 2 ;.
在官 员运 用上 , 只有德能是 唯一 的标准 , 排斥任何 财富 、 出身 、
计充分正视 了这一点 。所 以, 的公 平衡量义 、 正义 公正制裁 义
[ 摘
一
要 ] 孔 子 在 社 会 理 想 上 憧 憬 “ 同” 世 , 现 实的 政 治 治理 上 则 向往 以 亲情 关 系为 主 轴 的 家 国 大 之 在
体 的 周 礼 之 治 , 图使 政 治 社 会 成 为一 个 “ 德 的 团体 ” 所 以 , 为 政 以德 ” 为 其 政 治伦 理 思 想 的 核 心 。 力 道 , “ 成
21 00年 0 7月 第 4期( 总第 4 8期)
为政以德意义
为政以德意义以政以德意义论述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政以德的概念政以德是指政治行为和决策应该以德为基础,即在政治实践中要坚持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政以德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公正、公平、公开、公正为宗旨,以廉洁、诚信、忠诚、奉公为准则,在治理过程中注重道德伦理的约束和引导。
二、政以德的意义1. 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政府如果能够以德为先,遵守道德规范,就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2. 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政府以德治国,能够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3. 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以德为先,注重廉洁奉公,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的需求。
4. 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
政府以德为本,能够树立起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良好形象,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
三、政以德的实践路径1.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政府以德为本的落实。
2. 加强政府官员的道德教育和培训。
政府官员作为政府的代表和执行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政府应该加强对官员的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推动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
政府应该主动向公众公开政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消除腐败和不公的空间。
4. 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
政府应该与民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听取民意,解决民生问题,增加政府的民意基础。
四、政以德的挑战与对策1. 治理能力不足的挑战。
政府要以德为本,需要具备良好的治理能力,但目前政府的治理能力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政府应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治理能力。
2. 利益诱惑的挑战。
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面临着各种利益诱惑,容易受到腐败的侵蚀。
政府应该建立起有效的防腐体系,加强监督和惩治腐败行为。
3. 公民道德素质的挑战。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为政以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看来,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政治家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即必须通过自身的品行、言行和治国方式来展示道德榜样,这就是“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
为政以德的内涵为政以德的本质是依靠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国家的治理必须尊重人的本性、灵魂和社会关系,必须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调节人的行为举止,以达到以治理的目的。
为政以德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尊重人的本性和灵魂孔子认为,人有善恶之分,同时也有道德意识和思想信仰。
因此,国家的治理必须尊重人的本性和灵魂,使人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能力。
2. 建立道德规范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一套道德规范,以此来调和人的行为举止。
这些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
3.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一位领导人如果要求其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就必须先以自身的言行表率为例。
领导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举止,才能感染和影响他人。
4. 审慎用人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领导人必须审慎地选择和使用人才。
这些人才必须是品德高尚、道德观念正确的人,他们必须遵循为民服务的理念,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为政以德的实践孔子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政治家。
他对于为政以德思想的实践,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实践。
其实,孔子一生中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也都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实践。
他关注重视了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大力发展文化。
他还非常注重实践,被称为“行知派”,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同时,他也遵循“立言立行”的原则,经常把自己的思想与实践结合,以数据和成果证明自己的理论。
为政以德的时代价值由于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中强调了道德、公义、忠诚、信任等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而且在其他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理论内涵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理论内涵黄亚薇(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是中国哲学智慧的源头7水。
孔子作为儒家的始祖,为政之道是政治伦理思想的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视域中,所谓政治,与道德和伦理密不可分。
他总结和继承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智慧,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强调政治生7中道德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思想,成为中国历代政治思想的主O,成为积淀在人民心中的珍贵政治遗产。
酌古准今,“以德治国”思想中的真知灼见,仍熠熠生辉。
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仁政孔子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春秋末期。
晚周衰乱之世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生存状况及人们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矛盾、斗争和冲突现象的集中爆发,特别是社会中各种“怪、力、乱、神”现象的盛行与泛滥,直接促进和激发了孔子持续不断的政治理论反思活动。
站在维护统治阶级[立的孔子,力的理论于社会政治,他总了统治者的统治经验,提出了“以德治”的政治思想,并以了理政治思想#孔子以道德治国之道,指出“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之”吓&叫《论语•:政》)#了象深长的行治仁政以人、人,得到人的与持,体现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政以,无天下归之#在政治生活中于,政者行治和政,人发的#:“道之以政,之以刑,无;道之以德,之以礼,。
”(1)()1)(《论•政》)体现出治理国时德治与治的天之别。
孔子,道德和礼规范治理国家的治国之。
“德治”不仅要求为政者人,,行政,政者人的典范和人的象。
"以德治国”思想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是积淀在人中的珍贵政治遗产,中政治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为政要“修身正己、克己修德”,以身作则是前提。
孔子认为,政之道重在求诸身,他在“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中首先提出了为政者必须以身作,人先,君子自重威。
孔子强调政者的模作。
子曰:“政者,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311)(《论语•颜渊》"“苟其正身矣,于从政乎何?不能身,人何?”(1)(33+)(《论••子路》),政必先,做,言传身教,就能够足不出户天下治,使途、归于道。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论语》以言行为中心,以政治、伦理、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经典著作。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德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的“以政为政,以德为本”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以德为基础,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存在着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是缺乏道德约束。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缺乏道德约束,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腐败、贪污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不断强调以德治国,加强道德建设,推动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除了政治方面,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例如,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的行为和选择。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义务,这导致了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
因此,我们应该从《论语》中学习,注重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另外,《论语》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教育机构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只顾追求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格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从《论语》中学习,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经典著作,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注重道德修养,推动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试析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现代价值
试析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现代价值(一)孔子思想与爱心培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回忆和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得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一些人自私自利,对他人缺少宽容,缺少同情,缺少关心。
尽管人人都在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可还是看到许多心的沙漠与荒原。
物欲的不断膨胀使一些人变得刻薄寡恩,麻木冷漠。
一些人心之原已蔓草丛生,掩盖了他们那颗本具仁爱的心。
孔子思想从发生改变人心性上启程,著重以人为本,特别强调社会中个人品质的不断完善,以培育仁爱之心为个人五育的显然内容,孔子这种特别强调人的自觉意识的教化方法,不仅在以小农经济居多的封建时代充分发挥了巨大作用,坚信在以工业经济居多的现代社会依然新颖可取。
心病还须心药去医,人的心性不能获得改建,谈论发生改变社会风气亦就是徒然。
我们须要回首历史,从孔子那里自学,著重修成心,著重自律,言世间,清骨气,使一颗颗沉沦的本真之心逐步散发出仁爱的光辉,点亮华夏大地,以心温暖心,以爱呼唤爱。
否则,错位传统,一厢情愿爱心,只可以逗留在表层上,难以奏效。
(二)孔子思想与行为自律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不著重自我道德健全,引致外在犯罪行为不当,缺乏必要的规范。
一些人稀奇古怪礼貌,不谈诚信;在家不谈儒家思想,工作缺少敬业精神。
一事当前,全凭自己褒贬行事,不回去韦松是非曲直,无人知晓行当行及之事,无人知晓止当止之事,缺乏约束,缺少自律,尽管各种规章条文多如牛毛,还是很难规范现代人那颗我行我素的心。
孔子重视个人行为规范的培养,以“礼、义、忠、信”等教育后学,言简意赅,切实可行。
当今时代,我们不应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之,事实上,今天重提的“明礼”、“诚信”也没有走出传统道德的范畴,只有继承古代道德传统,才能促进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人们的一切行为如果能遵循孔孟倡导的“义”的本质是羞恶从善的,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义”字已为古人高度认同,而在今天,人们“义”的观念比较淡化,缺乏自律,不以不义为耻辱,比如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腐败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究其原由是腐败者廉耻之心的丧失,见利忘义,违背了圣人“见得思义”的训导。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论语》中多次强调了“政以德”,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必须以道德为基础。
这一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政府必须以正义和公平为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和稳定。
其次,政府官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为民众服务的心态。
只有站在人民立场思考、解决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最后,政府必须坚持诚信原则,言行一致,讲究公正廉洁。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正规、透明、廉洁的政府机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
《论语》中的政以德思想仍然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远的启示和警示。
一方面,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和良知,坚持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的宗旨。
不管是决策制定还是实施过程中,都要注重方便民众和为民众着想,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不能违背人民的期望。
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努力做到心胸宽广、正直廉洁。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和尊重,并保持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在治国理政中,必须坚持诚信原则,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使权力不被滥用和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个人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自律精神,做到知耻而后勇,自勉可励。
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家庭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尚。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培养下一代德才兼备的根本途径。
家长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政治道德问题依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政府官员在权力面前迷失了方向,只顾自己的私利,忽视了人民的权益。
在一些地方,腐败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另一方面,一些公民对政府的疑心和不满也在增加。
只有通过政以德的治国理政方式,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公执法,保护人民的利益。
为政以德读后感
为政以德读后感《以为政以德》是一部关于政治与道德的著作,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观点,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于政治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力。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以为政以德》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首先,孟子在书中提出了“以为政以德”的观点,他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来自于其对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的维护。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政治权力滥用、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孟子的观点提醒我们,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应该建立在对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的维护之上,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以道德为基础来行使权力和管理国家。
其次,孟子在书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和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的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孟子的观点提醒我们,道德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和社会都需要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为和处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和进步的社会。
最后,孟子在书中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宇宙是密切相关和相互依存的。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孟子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以为政以德》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重要启示意义的著作,它对于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和探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孟子的理念,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和进步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1 概述朱熹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中国古典汉语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行政伦理思想是他在政治理论和社会活动中的特色理论之一。
他曾说:“施政贵在忠而明”,这说明了他对施政的观点和态度,也说明了他在行政伦理思想中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论述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以期加深人们对其理论与思想的理解。
2 伦理思想朱熹主张“以道德修政,以德治国”,认为治国应以道德为基础,将道德融入社会实践,以赞扬责备的方式来加强政府的工作,以健全法律制度,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他认为“外表明心,言语辨情”,认为行政者应以榜样的行为和权威的措施来管理国家,以确保政策的真实性和可执行性,起到责任制的作用,达到施政忠诚的目的。
他认为“主管好官,才可统臣”,认为政府要以自己严格的道德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机构,将各级部门归司承理,才能使每个部门主管负责,集中力量达到规范治理的目的。
3 价值观朱熹认为,“施政应视德而行,重礼义而行政”,以履行劳动者的道义和职责为根本,从而确立并坚持“忠厚”、“明理”、“兼略”、“择善”、“士民融合”和“重君臣之礼”等价值观,考虑到施政应既考虑到政府赋予人们合法权利,也考虑到个人合法权利,使其兼顾道德和法律。
他认为,“施政服从德,尊敬礼义”,注重礼节、坚持传统的礼义,强调政府首先要按照正确的伦理标准来处理政治事务,以使政治秩序稳定,保持社会的和谐。
4 结论朱熹绿“以道德修政,以德治国”的行政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和谐、宽厚、公平的精神,深刻、智慧地指明了治国治民的价值观以及施政服从德、既遵守法律又认定道德的行政准则,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指引。
通过认识和理解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让我们今天能够在坚定正义、克服腐败、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维护民生方面有所表现,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启示-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启示-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影响非常久远。
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他被誉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鲁论》半部中的评价。
他的为国理念主要是以德治为原则,以仁爱为核心,以教民、富民、举贤任能等为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时代、社会和家庭分别构成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
原来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兼并,民不聊生。
孔子理性地看到了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生活奢侈、敛聚民财、滥用职权等现象。
因此,他承担了规划社会、议论时政的重大责任。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但仕途坎坷,只得另辟蹊径,投身于教育事业。
由此可见,为政以德思想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治国平天下的路线。
(二)社会背景孔子出生在鲁国,受到西周文化的熏陶,对周礼十分钦佩。
鲁国地势封闭,国民以农业为主,虽不大但地位尊贵,以推行周礼为鲁国的治国方略。
当时战争连续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孔子深刻洞察社会现实,抨击、呼唤德政、战争、渴望安宁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
孔子认为,只有善政,才能赢得;只有得,才能得天下,继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三)家庭背景孔子出生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后来到鲁国避难定居。
孔子家道中落,地位低微,生活拮据。
然而孔子没有自甘,十五岁就发奋学习,渐渐小有名气。
他有很多机会与当权者结交相识,有为官的便利条件,以此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和理想,这就是孔子忠君爱民的为政思想产生的原因。
二、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孔子认为,管理的至高境界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就是,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治,以德服人、治理国家,这样群臣百姓才可能支持你、拥护你和爱戴你。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论文摘要:本文从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现实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礼治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坏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为政以德”思想,是孔子为春秋时期新兴的封建领主阶级提出的一条“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线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
当时以齐桓公为代表的“五霸”到“七雄”等诸候强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已有百余年历史,新的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已经初步确立,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促使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使自夏商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天命”基础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在各诸候国已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之潮流,周王朝的统治,已从自周穆王起的“王道衰微”沦为摇摇欲坠的境地。
这一时期,其实是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封建领主阶级的初级革命时期,作为封建领主阶级中的保守知识分子,孔子对春秋社会现实是有深刻认识的,他既看到了周王朝的衰亡已无可救药,更看到了新生阶级的蓬勃生力,而且对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持欢迎态度的,因而他非常赞赏齐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对管仲的改革从总体上是加以肯定的,且认为管仲的改革,不仅仅使齐国富强,人民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社会进步了,因而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称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同上),对能善用管仲实施改革的齐桓公也大加赞扬,称其“正而不谲”(同上),同样,对子产在郑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刑罚改革,也都基本予以肯定,称子产“其行也恭,其事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同上),真正一个“仁人”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 也就是敬畏感。孑 L 子说君子畏“ 天命” 、 “ 大人 ” 、 “ 圣人之言 ” .
并非 恐惧 之 “ 畏 ”, 而是“ 敬畏 ” 的“ 畏” 。也 就是 说 , 这 种 感 受 与 现 实 的恐 惧 心理 是 不 一 样 的 , 它超 出 了怕 的范 围 。 现实 的怕 是 有 对 象的怕 , 孔 子 讲 敬 畏 是 从 一个 没有 对 象 化 的 “ 畏” 中来 的 . 亦 即从
就 是 宇 宙 存 在 的本 根 , 因此 , 它不能与“ 我心” 相等 同。
换句话说 , 天命 秩序 是 宇 宙 秩 序 的核 心 . 而 人 类 社 会 的存 在
德施万 物其实 是无差 别的 , 也 就是具 有普 遍性 的 , 它 主 要 是 依据 了这样 的逻辑 : 在 人 类 社 会 与 自然 界 当 中 。 天 心 之 爱 是 无差 别普遍的 . 它 进 一 步 的 自我 发 展 与 扩 充 就 是 无 限 的 爱 。众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成 都 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1 7 4 5 ) 摘要: “ 为政以德” 是孔子政治伦理 思想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 , 而 其 中 天心 之 德 是 无 差 别 的 , 具 有 普遍 性 的 , 也是 “ 为政 ” 的本原根据 。
“ 天” 是 非 实体 化 、 非对 象化 的 , 只 能依 靠 个 体 的 信 仰 或 感 怀 去 体 知 。 但是 , “ 知天” 之 后 孔 子 仍 然 以个 体 所 处 的 人 伦 社会 作 为 最终 的 归
去体知 . 这 当 然 与 西 方 通 过 理 性 去 探 寻 的世 界 本 原 之 思 维 方 式 是不相同的。
1 “ 为政以德” 的逻 辑 进 路
宗 三 等新 儒 家 所 说 的仁 心 中可 以发 现 天 心 , 但不是发明天一 1 2 , 天 的 内在 性 不 是 从 存 在 论 确 立 的 ,而 是 仅 仅 是 在 认 识 论 的意 义 上 说 的 。内 在 仅 仅 是 一个 通 道 , 而 不 是 天 的 寓所 之 所 在 。 天 的寓 所
而“ 敬” 有两层意思 : 一是敬畏 , 二 是 敬 爱 。敬 有 畏 的 因素 是 畏 之
此, 万 物 的 自然 发 展 之 外 , 找 不 到有 特 殊 性 的天 命 。爱 本 身 就 要 求统一性 , 使 不 同 的 部 分 得 以 结 合 而 达 到 美 满 。在 天命 中 , 天 心
宿点 , 并 没 有 一 直停 留在 形 而上 的层 面 , 正 是 这 种 意 向 性 的 超拔 与 实 质 性 的 返 回 , 使 得 儒 家的 信 仰 或 感 怀 是 伦 理性 的 , 而 不 是 宗教 性
的。
关键词 : 为政 以德 天 心 伦 理
信 仰 宗教
中 图分 类 号 : D 0 5
第1 1 1卷 4期 Vo . 1 1 第 N o . 4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d a nd W r i t e Pe r i od i c al
2 0 1 4年 4月 Apr i l 2 01 4
‘ ‘ 为政 以德 ’ ’ 的伦 理 思 想 探 析
刘 浩 渤
体之位格的中心。 我们必须假定 , 在 人 作 为 一 个 思 维 与 意 志存 在
之前 , 这 个 天 心 就 是 已经 存 在 了 , 因 为它 是 前 者 的根 据 。这 样 牟
能把这个 “ 德” 讲通 , 进 而“ 德政 ” 才 有 可 能 。不 难 发 现 , “ 为 政 以
德” 还 有一 个更 为深 层次 的本 体论 基础 , 这就 是 “ 天” 。但 是 , “ 天” 又是非 实体化 、 非对 象化 的 . 只 能 依 靠 个 体 的 信 仰 或 感 怀
日: “ 为 政 以 德 ,譬 如 北 辰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 ( 《 论语 ・ 为 政》 ) 。“ 居 其所 ” 明显 是 指 居 于 天 地 之 正 位 , “ 政者, 正也 ” ( 《 论
的 生 成 及 发 展 也 都 从 天 心这 里得 到动 力 。 圣 人 与 天地 参 , 不 是 仅
仅从 人 的 角 度 来 说 的 , 它更体现天心爱万物的一种动能。这样 , 天 心 在 宇 宙 与 存 在 秩 序 中 就具 有 本 体 的地 位 ,这 地 位 是 宇 宙 整
语・ 颜渊》 ) 。“ 德” 的概 念 意 义 就 比 较 广 泛 了 , 其 内容也很复杂 ,
然而 “ 德” 的根 据 却 是 天 。换 言 之 , 只 有把 天作 为 “ 德” 的本 根 , 才
则 属 于 宇 宙 秩 序 中极 其 重 要 的 一个 部 分 。 这 个 秩 序 .在 孔 子 看
来, 是政治 伦理的根据 , 但 它 并 不 是 道 德 主 体 的新 创 造 . 而是 对
那 个 创 造 结 果 的 自觉 意 识 , 也 就 是 承 接 天 命 而 知天 的结 果 。
2 “ 敬天” 而“ 知天”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5 7 8 ( 2 0 1 4 ) 4 — 0 0 5 7 一 O 2
致事物朝向其本根 , 这 就 是 天 命 在 宇 宙 中实 现 的 秩 序 , 万 物 与 人
“ 为政以德” 是 孔 子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最 为 核 心 的范 畴之 。子
所 周知 , “ 天心 ” 一 语 出 自《 尚书 ・ 咸有一德 》 , 其 中有 “ 惟 尹 躬 暨
汤, 咸有一德 , 克享天心 , 受 天 明命 ” 。 孔 安 国作 传 , 谓“ 一德 ” 乃
“ 纯一 之德 ” , 认为这 句话 的意思“ 所征 无敌 , 谓 之受 天命 ” 。 因
以 仁 心 而 体 验 天命 或 知 天 就 意 味 着 . 人必须首先能够“ 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