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五十年回眸
中国桥梁发展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统治时间最长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再到隋唐时期,战乱与统一周而复始。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在朝代更替过程中缓慢提高,也逐渐具有了符合自身文化与内涵的特色。
期间由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座座形式多样的桥梁,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和天灾人祸的考验,直到今天,许多古代桥梁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历程始于原始社会结束于清代,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在我国浙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木梁柱结构的建筑,从形制来看,它们采用了榫卯和藤索连接房屋构件的方式。
从时间上来看,这些建筑建造于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所以可推测,当时的人民已经初步掌握了不同性能材质的组合使用方法,已经具备了建造木梁木柱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距今约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形成了群居的文明,陕西西安的半坡村曾发现了一处总面积高达五万平方米的大型氏族聚落,聚落中住房密集分布有序,周围还有宽达5-6米用于防卫的壕沟。
考虑到在不需要进行防御或警戒的时候村民方便快捷的越过壕沟出入村落,不排除当时就有使用人造桥梁的可能性。
原始时期先民受限于的材料加工、造桥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建造的桥梁必然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例如桥梁的强度与耐久性不足以承受几千年间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破坏,如今已难觅踪迹。
但是他们在桥梁方面的努力与行动,为以后的桥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周秦时期从周革殷命到列国纷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直至秦始皇一统中国,其间跨越500余年,这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
西周时期,生产资料及土地私有制的逐步形成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些著名的桥梁开始出现。
但这个时期人们还无法做到遇水架桥,依然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渡河状态。
到了春秋末期及战国初期,随着冶炼技术日益成熟,铁器丰富了桥梁的选材列表,同时各种建筑物的兴起也对石材的利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了石材的投入使用,原本单一的木柱梁桥形式得以升级,石柱、石梁、石质桥面等全新的构件相继出现并运用到桥梁的建设之中。
谈我国桥梁的发展及其施工新技术
收 稿 日期 :0 20 -9 2 1— 71
作者简介 : 闫
晟 (9 4 , , 理 工程 师 18 .) 男 助
第3 8卷 第 2 6期 20 12年 9月
闫 晟 : 我国桥 梁的发展及 其施工新技术 谈
・ 0 2 9・
图 2 钢 吊箱整体 结构 示意 图及苏通
{ 日厢
i g p ras rn o tl.
Ke r s rh ga hc ve ,A tCAD,tn e ,b mb o t n ai gp r ,c n t c in lf n ,p u gn lt y wo d :o o r p i iws u o t u nl a o- u r ct ot n l a o sr t ot g l g i g p ae u o i
1 桩长 8 ) 9m且桩径 为 15m 和 16m的大直径超 长钢管桩 [ ] 中国桥 梁工程五 十年 回眸 ,0 6年 3月 2 . . 3 20 0日. t :/ e. ht / w n p
a 钢管桩卷制 : 内外螺旋焊接方式 。开平一 整板一切头一 [ ] 徐永煌. . 采用 4 索鞍 无预偏 悬索桥 索塔 纠偏施 工控制技 术[ ] 城 J.
限接 近 于 设 计 理 想 状 态 ( 图 1 。 见 )
第i 阶段塔顶偏位 △ f 测量
第 1 阶段塔顶 偏位 △ 预 测 与塔顶偏位限值 6比较
该时期基本 五代 ) 这 个 :
阶段是我 国桥梁发 展 的鼎 盛时期 , 个时期 经济 贸易迅速 发展 , 这 科学技术 十分发 达 , 桥梁 也 随之有很 大发展 , 赵州 桥 、 桥 、 如 虹 万 安桥 和湘子桥等都是这个时期建造 的桥 梁 , 在桥梁方 面辉煌 的成 就令世界瞩 目; 、 元 明和清是我国桥梁发展 的饱和期 , 该时期并 无
我国桥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关键词目录我国桥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前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处于落后时期,桥梁工程方面也就没有太大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
一般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中、小桥、立交桥,形式多样,实用效果不断提高,跨越大江(河)、海峡(湾)的超大桥梁建设也相继修建,为公路运输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服务。
随着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的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快捷、高精度的计算分析手段,我国广大的桥梁工程师和工作者,不断推进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
1 我国桥梁的发展历程1.1 古代桥梁的发展1.1.1 萌芽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中国最早的桥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有独木桥和数根圆木组成的木梁桥,此为中国桥梁的雏形,进入周朝,已建有梁桥和浮桥。
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1.1.2 初步发展阶段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
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
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
进入秦汉后,建筑材料的丰富化使得以砖石结构为主体的拱结构出现。
进入东汉末期,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1.1.3 辉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两晋到宋朝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名桥。
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卒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 m,宽9 m,拱矢高度7.23 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2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
桥梁的发展史
香港青马大桥横跨青马湾海峡,与香港新机场相连, 耗资9.15亿美元。该桥跨度为1377m。名列世界第五,与江阴长江大桥是“姐妹桥”。
日本明石海峡桥,横跨日本内海,使日本神户与淡 路岛紧紧相连。这座大桥全长3190M,中央跨度1990m将于 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级地震,是世界第一的悬 索桥。
华夏第一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八五”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 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径钢悬索桥。大桥由桥塔、主缆、锚旋和钢箱梁等主要部件组成。大桥全长3071 米,主跨1385米;桥面宽33.8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通航净空为50米,可通行五万 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轮。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两根主索,各长2400多米,直径近1米,每根重1.4万 多吨,主索用127根直径5.3毫米的钢丝搅成索,再由169股钢索组成主索。主桥每边有85个吊杆,每个吊杆2根,用以连结主索和桥面。 两岸索塔标高为196.236米,相当于65层搂高。北塔基长43.5米,宽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长的基础桩。北锚的混凝土陈井平面长69米,宽51米(面积相当于一片足球场大)。沉入地面5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沉井。江阴长江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正式开工,1999年10月1日胜利通车,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时,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出现了架 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
建于1706年的沪定铁索桥跨长约100m,宽约2.8M,由13 条锚固于两岸的铁链组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 渡此桥,由此更加闻名。
灌县的安澜竹索桥建于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 索桥,全长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径约61m,全桥由细竹蔑编粗五寸的24根竹索组成,其中桥面索和扶挡索各半。
中国桥梁结构的发展史
1.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古代桥梁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 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现在尚存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
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 各孔跨径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
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
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图1[列米尼桥示意图]3.为罗马时代建造的列米尼桥示意图4.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
11世纪以后,尖拱技术由中东和埃及传到欧洲,欧洲开始出现尖拱桥,如法国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维尼翁桥,为20孔跨径达34米尖拱桥。
五十年回眸:是非功过“三门峡”
工程 中 , 由于泥沙 问题处理不 当影响生 态环境 的典型教训 。
候起 , 作为 新 中国抗击 自然灾 害的特大
峡的错误归结为不应该修水 坝。文章 中
在描 述黄万里教授敢于坚持对修建黄河
二 、 i峡的错误不是水坝 的 -l 错误
当社会各界对于 三门峡工程进行深 刻反思 的时侯 , 经常有人把它归 因为我
维普资讯
l 特别策划
lpca R p r e i e ot S l
五十年回眸 ●
是 非功过 ‘● ‘ 一 " . ▲ 门峡
_中 国水 力 发 电工 程 学会
15 9 7年 4月 1 3日,令 人瞩 目的三
拦 沙”变为 “ 滞洪排沙” 、最后改为现在
而 ,在 2 世纪 5 年代建造 的三门峡所 0 0 遭遇 到的一切 , 其根本原 因不 是水 坝本 身的问题 , 而是 由当时的政治环境 所造 成的政治教训 。
上游河段的泥沙淤积 已经开始威胁到上
游重要城市 的安全 。 后来 , 经过 多方研 究 , 次改造 ,才从原来设计 的 “ 几 蓄水
的“ 蓄清排浑” 大 坝最初设计方案和实 。
现在 有 一些 人 ,完 全 不顾 历 史事
门峡大坝正式 开工。 在三 门峡 开工5 周 0 年之 际, 本文将通过对三 门峡建设后半
个世纪 的是非功过的 回顾 , 表示对 中国 水利水 电历 史上这一重大事件 的纪念 。 自从第 一届 全 国人大二 次会 议上
资料记载 ,在 2 0世纪 3 0年代 ,为 了治 理黄河水 害 ,荷兰 、英 国、挪威 的水利 专家都 明确 指出黄河建坝仅能 限于 “ 削 减洪水 ” ;带有 明显掠夺特 色的 日本水 利 专家 ,也不敢不把 “ 库不排沙 ,寿 水 命短 ” “ 、 泥沙无法解决 , 全盘 工程失败 ” 说 在三 门峡工程 的前边 ,进而 强调 “ 分 期开发” 美 国人 的认 识就更透彻: ; 他们
中国桥梁五十年回眸
中国桥梁五十年回眸一、引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
中国古代木桥、石桥和铁索桥都长时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任桥梁发展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例如,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五十年(汉宣帝甘壺四年)就建成了跨度达百米的铁索桥,而欧美直到十七世纪尚未岀现铁索桥。
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建于1629年在贵州境内的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
法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
世界科技史家英国李约瑟博上指岀:这两本书直接启发了西方人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近代科学技术,也使欧美各国率先进入现代桥梁工业新时代。
不幸的是,中国自十三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起,科技就停滞不前,到十七世纪明朝时已开始落后于西方。
淸朝政府又奉行闭关自守的愚昧政策,夜郎自大,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惨败,使中国遭到列强的侵凌,蒙受了百年耻辱。
回顾旧中国的桥梁,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京汉铁路郑州铁路桥和兰州市黄河桥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
我们唯一能引以自豪的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兴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
该桥由他带领一批留学生自行设计和监造,但实际施工仍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下部结构和沉箱基础工程,上部结构钢梁则由英商逍门朗公司承包制造和安装。
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水平, 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
当时水平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赵祖康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建造了几座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上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
这支队伍也是解放初期我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力呈:,后来组建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桥梁工程领域我们也派岀了很多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他们的预应力混凝上和钢桥技术。
中国公路桥梁发展史
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竣工通车 于1991年12月1日, 总长8346米,主桥 长846米,跨径423 米,通航净高46米
它是目前世界上第 四大双塔双索面斜 拉桥,呈“H”形的 主桥塔高150米 南 浦大桥是我国自行 设计、自行建造的 双塔双索面、迭合 梁斜拉桥
日本穿过大 厦的高速路
悉尼大桥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 这座大桥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
者座于赵 李用 州 春石 桥 是头多位 一建年于 位造前河 著的的北 名单隋省 的孔代赵 工拱,县 匠桥是的 ,世赵 它界州 的上桥 设第, 计一建
1400
赵州桥
使还 上 面 赵 古加 的 坡 州 老大 四 度 桥 的了 个 非 的 赵洪 小 常 设 州水 拱 平 计 桥的 洞 缓 有 至流 , , 许 今量 不 十 多 十。 但 分 独 分这 节 便 到 坚些 省 于 之 固精 了 车 处 。心 石 马 : 的材、 设,行多 计减人米 和轻上长 高了下的 超桥;赵 的的桥州 技重拱桥 术量两, ,,肩桥 50
1912—1949年 全国通车的道路仅8万公里
全 国 三 分 之 一 的 县 不 通 公 路
中国近代道路
我国公路发展大致经 历了四个阶段。
1 从建国初期至改革 开放的1978年
2 从1978年至1985年。 3 第三阶段为“七五” 时期。国家明确交通 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 的瓶颈产业,国务院批 准设立公路建设专项 基金和车辆购置附加 费,专门用于公路建设。
Hale Waihona Puke 道路伴同人类活动而产生,又促 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展,是历史文 明的象征、科学进步的标志。
卢沟桥
北京城外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一 座中外闻名的桥梁。卢沟桥全长260多米,桥两侧200多根 护栏石柱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那些很难数清的 石狮,是卢沟桥上最有趣的景致。
中国桥梁发展史
桥梁发展史日期:2010-12-21 来源: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收藏打印[字体大小:大中小] 更多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古代桥梁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现在尚存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
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
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
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图1[列米尼桥示意图]为罗马时代建造的列米尼桥示意图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
桥梁的发展历史
桥梁的发展历史1 桥梁发展史我国古代桥梁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之国度”之称,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桥梁发展史已有三千余年。
中国的桥梁遍布在神州大地,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面八方。
中国古代桥梁直到现在仍有保留下来的,其结构、形式几乎包含了所有近代桥梁的结构、形式,较高的建筑质量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桥梁的存在不仅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更发展成了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
我国享誉世界的主要古代桥梁有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玉带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和五音桥等,这些古代名桥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桥之国度”这一称谓。
2.2 现代桥梁18世纪初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第一台蒸汽动力火车应运而生。
于是很快铁路便在世界各地通行起来,且成为了世界交通的领导者。
桥梁作为铁路运输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铁路的高速发展,桥梁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桥梁被大量破坏,造桥钢材短缺,人们不得不利用积累的经验推广新型桥——斜张桥、预应力混凝土桥等。
交通网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线路交叉出现的频次不断增加,为了不影响既有线路的正常使用,转体斜拉桥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近年来,我国在桥梁方面屡创佳绩,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瞩目的桥梁,比如东海大桥工程、高铁跨高铁的沪昆客专转体斜拉桥和杭州湾三座大桥。
这些桥梁的修建不仅体现出了我国桥梁技术的成熟,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创新的民族精神。
2.3 展望未来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大跨、轻质桥梁、美观、环保等要求会成为未来桥梁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
21世纪,高强度钢、玻璃钢、铝合金、碳纤维等太空轻质材料的大量运用,使桥梁建筑的主要材料不断更新,桥梁结构、形式也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随着桥梁专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桥梁专业人才不断涌现,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增加,为桥梁结构的设计创造了条件,使采用轻质的梁型变为可能。
壮阔五十载奋进再出发
壮阔五十载 奋进再出发本刊记者/王博2019年,于城市轨道交通,注定不平凡。
跨越50年的波澜壮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走到了“知天命”的阶段。
知天命一词,出自孔子,形容人到50岁的状态,为大雅的叙述方法。
所谓“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努力作为。
回望过往的50年,我们看到的是城轨交通行业一幅幅的争先画面。
这颗挂满了丰硕成果的行业巨树上,有着无数前辈的艰辛付出和坚守,也有着更多后辈的奋勇争先。
简而言之,我国城轨交通开通运营的50年,不是因为年份而凝聚了荣耀,而是因为荣耀映衬了年份。
回顾中国城轨交通50年来的发展,经历过缓慢爬坡,经历过飞速狂奔;有过小心谨慎,有过大干快上;迷茫过,执着过……然而,一直贯彻着发展历程的,是属于中国城轨交通的那股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气神,是那股坚信“我一定能行”的信念,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中成功突围的勇气和魄力。
壮阔五十载。
前些日子整理素材,翻出来一份很久远的报告,名为“城市轨道交通世纪回眸与展望”。
其中大多为十余年前的数据、资料,据此分析得出的行业展望,早已被中国城轨交通的迅猛发展印证了“不准确”。
然而,“全自动运行将成为21世纪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加快发展城市铁路”、“大力发展轻轨”等观点和论述,放在今天仍是热点、焦点,甚至是一致认可的发展导向。
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这位撰写者确实高瞻远瞩,对城轨交通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到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在这份报告撰写后的十多年,我国城轨交通仍然处于相当于其时状态的行业形态。
一边是显而易见的快速发展,一边是若隐或现的“停滞不前”。
回首我国城轨交通开通运营50年,始终无法绕过这一道坎。
就像2018年中国城轨交通交出的成绩单,既有连续保持三年高速度、高质量的增长,为中国城轨交通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提供强大助力,又有年度新增仅一城、运营里程增长同比乏力等“不尽人意”。
回眸奋进的年华 五十年走过辉煌岁月──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五十周年
,
在9 0 年代一 系列 改革 中 逐 步 推行 资 产 负债 比 例管理 和风 险管 理 意 义最 为深 远 这是 我 国金 融 宏观调 控方 式 的重 大 转变 对 促进商业 银 行建 立 现 代 执 行货币政 策和 综合运 用 多种手段 调控 经济 全局方 面 无疑是 一次 成功 的实践 金 融企业 制度 建立社 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制将 产 生重大 影响
, , , , 、 , , 。
1996
,
2 年1
月又正式 实现 了 人 民币经 常项 目下 可 兑换 在 不到 1 0 年的时间里 我 国的外 汇 管理 体制 发 生 了 巨大 变 化 使外 汇管 5 年 风雨 历 程的磨 砺 特别是改 革开 放 0 2 年的洗礼 中国 人民银 行正 不断 地走 向成熟 目前 事实证 明 经过 0
,
“
”
,
,
“
、
、
”
,
全 面地 稳 定下来 震动 了全世 界
,
,
。
第 一个 五年计 划开始 为适 应计 划经 济 发展 的要 求 加 强 了 人 民银 行对 全 国金 融活 动的统 一 领导 和 管理 中 国
人 民银 行 成为 既是 国家 金融 管理和 货币发 行的机 构 又 是 经营 货币信用业 务经 济组 织 集中央 银 行和商业银 行 职能 于 一身的 大 一统 的银 行组织 管理体 系 这 对支 持 当时计戈 口 经济的建设 和发展 起到 了重要 作 用
, , , ,
1 9 4 8年
2 1
1
,
,
,
。
经济 发展 和 维 护社 会稳 定 中作出 了重要 贡献
, , ,
。
新中 国的金融 业是 在解放 区 建立 解放 后接收 国 民党官僚资本的基础 上改 革发展 起来的
中国桥梁发展史
中国桥梁开展史中国桥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开展到了巅峰时期。
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国的桥梁技术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出现距今仅100多年历史,而且是由外国人建造的。
从钱塘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己设计现代桥梁的历史还缺乏70年;从南京长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大型桥梁的历史仅34年。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桥梁的成就才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桥梁建立的伟大复兴时代。
梁桥的新生梁桥作为最简单实用的桥型,在桥梁史上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古代曾被拱桥的光环所湮没,但却是现代桥梁的始作俑者。
现代梁桥技术中,钢板梁桥和钢桁架梁桥出现得最早,以后,混凝土桥梁以其经济性和便于维护的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开展。
中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广泛采用,成为长桥和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桥型。
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最大跨径62米,桥长1722米,是中国当时最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公路桥。
八十年代以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成为中国公路桥梁的重要桥型。
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汉江桥是首座跨径超过100米的连续梁桥,跨径100米以上的连续梁桥还有广东省广州大桥、江门外海桥、惠州东江桥、湖南省常德沅江桥、贵州省思南乌江桥、天津市永定新河华北桥、湖北省宜城汉江桥、宜昌乐天溪桥、江苏省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等,其中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的最大跨径到达165米,外海桥的连续长度到达880米。
作为现代梁桥的分支——连续刚构、斜腿刚构等新桥型在八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1年中国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腿刚构桥——浊漳河桥建成,此桥是邯〔郸〕长〔治〕铁路上的一座大型桥梁,位于山西省黎城和潞城交界处,跨越两岸陡峭的浊漳河,主跨到达82米。
1982年底,另一座更大的钢箱型斜腿刚构桥落成。
这就是位于陕西省安康水电站铁路专用线上的安康汉江桥,主跨达176米,是当时世界跨径最大的钢斜腿刚构铁路桥。
我国桥梁的建设成就
我国桥梁的建设成就1. 上海东海大桥 (2005)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在广阔海域建造的大桥,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将为今后的跨海大桥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为了使洋山深水港尽早开港,提高上海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设计创新东海大桥的二座斜拉桥采用创意的设计,主航道桥采用单索面和结合箱梁桥面配以倒 Y 型桥塔的布置,而颗珠山桥则采用平行索面的结合梁桥面,桥塔的上横梁则采用轻型的钢管横撑。
施工创新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东海大桥建设者面对海上环境恶劣、大型预制构件的整体吊装以及保证 100 年使用寿命等挑战,按期完成了任务。
通过研制海上混凝土及各项防腐技术和设计措施,提高了在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海域施工必须采用 GPS 定位技术,建造大型耐风浪的施工平台, 在施工管理上也要通过创新加以变革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
上海卢浦大桥(2003)主跨达 550 米的上海卢浦大桥是一座世界纪录跨度的钢拱桥。
设计创新上海卢浦大桥大胆地采用了倾斜的箱形拱以获得“提篮拱”的美学造型.与古典的桁架拱相比,箱形肋拱可能更具有现代气息。
施工创新300 米以上拱桥一般都采用桁架拱以减小拼装重量以利悬拼施工.侧倾稳定性的分析看,平行拱面也可获得足够的稳定安全系数,而在倾斜的拱面上进行重量达 480 吨的拱肋节段悬拼,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卢浦大桥的施工单位采用巨型临时塔吊和扣索系统,并通过大量压重措施,同时引进了国外的吊装设备克服了困难,使拱肋得以合拢。
在施工中将有多次体系转换,将临时扣索的拉力转移到水平的系杆拉索中去。
施工全过程的控制技术应当是一项非常具有特色的创造性工作。
3. 润扬长江大桥(2005)主跨 1490米的润扬长江大桥南汊悬索桥是中国最大跨度悬索桥.施工创新主要的挑战来自基础工程.50 米深的北锚碇采用嵌岩的地下连续墙。
对于平面尺寸为 69m×50m 的巨大桥梁基础是一个挑战性的任务.运用信息化的施工方式,对连续墙体和周围土体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正反演分析,保证了基础施工的快速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正江网上收集中国桥梁五十年回眸项海帆 范立础于1999年一、引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
中国古代木桥、石桥和铁索桥都长时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桥梁发展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例如,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五十年(汉宣帝甘露四年)就建成了跨度达百米的铁索桥,而欧美直到十七世纪尚未出现铁索桥。
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建于1629年在贵州境内的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
法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
世界科技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了西方人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近代科学技术,也使欧美各国率先进入现代桥梁工业新时代。
不幸的是,中国自十三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起,科技就停滞不前,到十七世纪明朝时已开始落后于西方。
清朝政府又奉行闭关自守的愚昧政策,夜郎自大,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惨败,使中国遭到列强的侵凌,蒙受了百年耻辱。
回顾旧中国的桥梁,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京汉铁路郑州铁路桥和兰州市黄河桥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
我们唯一能引以自豪的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兴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
该桥由他带领一批留学生自行设计和监造,但实际施工仍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下部结构和沉箱基础工程,上部结构钢梁则由英商道门朗公司承包制造和安装。
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
当时水平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赵祖康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建造了几座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
这支队伍也是解放初期我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后来组建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李正江网上收集二、向苏联学习,建设跨江大桥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桥梁工程领域我们也派出了许多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他们的预应力混凝土和钢桥技术。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铁道部筹建了山海关、丰台、宝鸡和株州桥梁厂。
交通部组建了北京的公路规划设计院、西安的第一设计院和武汉的第二设计院以及从事施工的公路一局和二局。
各省的交通厅也都建立起公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队伍。
1952年政府决定建设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
为此专门设立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全面学习研究苏联在钢桥疲劳、焊接、振动,以及桥梁上下结构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中国第一片预应力混凝土也在丰台桥梁厂基地研究试制,并于1956年首先在东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为23.9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一座20米跨度的京周公路桥也同时建成。
武汉长江大桥采用了苏联最新的管柱基础技术,管柱有振动打桩机下沉,穿过覆盖 ,然后钻孔嵌岩 ,形成一种新型的深水基础。
上部结构钢桁架采用胎具组拼,机器样板钻孔的新技术。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是五十年代中国桥梁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 苏友好的结晶,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技术和第二座南京长江大桥的兴建以及桥梁深水基础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4年建成的南宁邕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按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梁桥,具有特别的意义。
五十年代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的实现,使中国桥梁界初步具备了高强度钢丝,预应力锚具,管道灌浆,张拉千斤顶等有关的材料、设备和施工工艺,为六十年代建造主跨50米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 型钢构桥——河南五陵卫河桥,主跨124米的广西柳州桥以及主跨144米的福州乌龙江桥创造了条件。
最后还要特别提到按苏联标准图修建的 包兰线东岗黄河大桥。
这是一座三孔53米的铁路钢筋混凝土肋拱桥,于1956年建成。
此后,又在1959年建成了主跨88米的太焦线丹河桥。
李正江网上收集三、“文革”时代的圬工拱桥1957年的政治运动以后,我国进入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年代 ,历时二十年,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建筑材料的贫乏和资金的不足使中国的交通建设陷入了困境。
少用水泥和钢材的圬工拱桥成为修建大跨度公路桥梁的首选桥型,宝贵的钢材主要用于三线的铁路建设之中。
1959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桥,主跨50米,是当时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也是首次用苏联夹木板拱架技术施工的拱桥。
采用钢拱架施工的洛阳龙门桥,主跨90米,位于著名的龙门石窟,于1961年建成。
主跨达112.5米的云南长虹桥是在满堂木拱架上用分环、分段、预留空隙等工艺于1961年建成的大跨度石拱桥。
1972年,一座超过世界记录的石拱桥——主跨116米的丰都九溪沟桥在四川建成,使我国的石拱桥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另一种由民间建造的拱桥——双曲拱桥于六十年代诞生于江南水乡无锡县。
由于这种桥梁的施工采用化整为零,预制拱肋和拱波,再组合拼装起来与现浇混凝土拱背层形成拱圈,使桥梁结构比较轻盈,适宜于软土地基上建造,是农村小跨轻载桥梁的合理桥型,为农村地方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左”的形势下,经过“政治”炒作,这种桥型被称为“革命桥”,强行推广于大跨度重载公路干线桥梁。
虽然经过设计人员的不断改进,努力克服双曲拱桥在施工中稳定性不足,断面抗弯性能较弱等缺点,但双曲拱桥的构造和施工特点使它仍然难以适应大跨度和重载以及软土地基条件,在使用若干年后出现了不少病害,影响了桥梁的寿命。
在“文革”年代建造了许多双曲拱桥,其中著名的有:1972年建成的主跨76米长沙湘江桥,1974年建成的主跨116米湖南罗依溪桥,以及早在1968年就建成的中国最大跨度双曲拱桥——河南嵩县前河桥。
在地质较好的地区建造的一些双曲拱桥,至今仍在使用。
为了克服双曲拱桥的弱点,同济大学创造了一种桁架拱桥的新桥型,得到了浙江省、江苏省和河南省同行的支持,先后建成了浙江余杭里仁桥(主跨50米,1971年),江苏苏州觅渡桥(主跨60米,1973年)和河南嵩县桥(9×50米多孔桁架拱桥,1976年)。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亦创建了钢架拱的新桥型,在中、小李正江网上收集跨径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都为中国公路桥梁建设作出了贡献。
四、八十年代中国桥梁技术开始崛起1976年,史无前例,同时也是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开始复苏。
交通建设作为先行官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特别是率先开放的广东省,成了八十年代初桥梁建设的一块宝地,引来全国许多省市的桥梁工作者投身于那里火热的工地。
六十年代已传入中国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斜拉桥的信息终于在七十年代初于四川、上海和山东同时开始修建实验桥,其中四川云阳汤溪河桥于1975年2月首先建成,是中国第一座主跨为75.84米的斜拉桥。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平行钢丝拉索的产品,该桥采用钢芯缆索制成斜拉索,而另一座主跨54米的上海新五桥则用粗钢筋为拉索。
1980年建成的四川三台涪江桥,主跨已达128米,斜拉索采用24Φ5高强度钢丝组成,外涂沥青后缠包玻璃丝布,待全桥完成后再用三层环氧树脂缠绕三层玻璃丝布防腐,工艺十分繁复,是早期斜拉桥采用的拉索防腐系统。
1982年,上海泖港桥(主跨200米),和山东济南黄河桥(主跨220米)相继建成。
前者也用多层玻璃丝布的拉索防腐工艺,至今仍继续使用,而后者改用铅皮套管压注水泥浆的新防腐工艺,却在15年后被证明防腐已失效而被迫于1997年进行换索。
1987至1988年间建成了多座斜拉桥,如海南西樵桥(L=124.6米 ),天津永和桥(L=260米),南海九江桥(2×160米),重庆石门桥(200+230米)和广州海印桥(L=175米)。
拉索的防腐系统改用PE 管压浆工艺,其中广州海印桥的拉索于1997年发生断索事故,调查表明管道压浆工艺未能保证拉索顶部的饱满,造成拉索锈断,被迫在使用仅12年后全面换索。
唯一例外的是东营黄河桥(L=288米),该桥的拉索采用由日本进口的新一代热挤PE 护套的成品拉索,也是我国第一座采用钢塔和钢桥面的斜拉桥。
在上述斜拉桥经验的基础上,上海桥梁界迎来了兴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的机遇。
由于李国豪教授的大力呼吁,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决定自主建设并采用了同济大学推荐的结合梁斜拉桥方案。
上海南浦大桥的胜利建成是一李正江网上收集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它增强了中国桥梁界的信心,促进了九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高潮。
主跨423米的上海南浦大桥的建设还带动了我国预应力工艺和拉索生产的自主化。
柳州建筑机械总厂在上海同济大学和上海建工集团基础公司的合作下开发了OVM 锚具,成为国内预应力锚具的主流,替代了国外VSL 公司的产品。
上海浦江缆索厂为南浦大桥研制了新一代的PE 热挤护套成品拉索,以后也成为国内斜拉桥拉索的主要供应商。
在斜拉桥迅速发展的同时,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984年建成了主跨111米的湖北沙洋汉江桥和广东顺德容奇桥(3孔90米),前者用挂蓝悬浇施工,后者则用5000KN 浮吊预制组拼而成,开八十年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先河。
随后,1985年又建成了哈尔滨松花江大桥(7孔90米),1986年又建成了主跨达120米的湖南常德沅水桥。
1988年,广东省同时建成了采用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的七孔110米江门外海桥,和主跨达18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番禺洛溪桥。
可以说,这两座桥代表了八十年代我国梁式桥的最高水平。
八十年代,在拱桥方面出现了两种新型的结构——钢管混凝土拱以及无风撑的下承式系杆拱桥。
前者以四川旺苍东河桥(主跨115米,1990年建成),和广东高明桥(2×100米中承式拱,1991年建成)为代表;后者则以芜湖元泽桥(主跨75米,1991年建成)和广东惠州水门大桥(三跨40+60+40米,1991年建成)为代表。
无风撑拱圈的侧向稳定性由吊杆的非保向力效应保证,反映出国际的新潮流。
最后,还应当提到1982年建成的陕西安康汉江斜腿钢架桥,主跨176米的这座铁路钢桥是迄今世界同类桥梁跨度之冠,它代表着全国铁路系统设计、施工、科研单位的集体智慧和水平。
总之,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的桥梁技术在梁桥、拱桥和斜拉桥的全方位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中广州洛溪桥,和上海南浦大桥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起着示范的作用,为九十年代更加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精神和物质基础。
李正江网上收集五、九十年代中国走向世界桥梁强国之列在八十年代所取得的成就鼓舞下,中国桥梁工程界在九十年代开始了向世界先进水平攀登。
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是第一次攀登。
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现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