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笔记整理学

合集下载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笔记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笔记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编写背景与目的 (4)二、中国经济概述 (5)2.1 经济增长与发展 (6)2.2 经济结构转型 (8)2.3 对外经济关系 (9)三、专题答疑解析 (10)3.1 经济发展理论探讨 (11)3.1.1 经济增长动力 (13)3.1.2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异 (14)3.2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5)3.2.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7)3.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8)3.3 行业经济分析 (19)3.3.1 互联网经济发展 (20)3.3.2 房地产市场风险 (21)3.4 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2)3.4.1 全球经济形势 (23)3.4.2 国际贸易摩擦 (25)四、总结与展望 (26)4.1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27)4.2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9)4.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0)一、内容综述《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专题答疑书籍,旨在解答读者在了解和研究中国经济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宏观经济篇、产业经济篇、区域经济篇、金融经济篇和国际经济篇。

每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

在宏观经济篇中,作者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等问题。

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解读,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波动和风险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在产业经济篇中,作者重点关注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

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

通过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行分析,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区域经济篇中,作者从中国地理区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经济法笔记整理

经济法笔记整理

经济法笔记整理1.宏观调控——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总结活动和经济运行总体因素实行全局性干预。

“宏观”:是宏观经济学所研究对象,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总量,结构状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 GDP),国民收入,国家预算收支,货币供给与需求,社会商品服务供给与需求,外贸进出口,外汇收支和资本的出入等各方面总量及比例关系。

“调控”: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控制的行为。

2.特征:国家主体性;对象宏观性(对象是宏观经济或经济宏观运行;目的宏观性;方式宏观性(财产调控方式,税收调控方式,金融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计划);依据法定性二.宏观调控关系1.总量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平衡(e.g.信贷政策、税收政策)2.结构优化: (e.g.产业结构——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率问题;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年龄组成、技能组成、性别组成;地区结构)3.就业充分 (*工资、劳动所得是每个人生存基础;注:并不是每个人均有工作即视为就业充分 *国家有义务承担就业机会,完善劳动保障,提高就业率)4.国际收支平衡 (目前中国要拉动内需)思考:某省政府解决本省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向全省各企业下发文件,作出承诺,企业每雇佣一名本省下岗职工,政府每月向该企业补贴200元。

问:这是否属于宏观调控?答:不属于。

根据宏观调控定义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总量,结构状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 GDP),国民收入,国家预算收支,货币供给与需求,社会商品服务供给与需求,外贸进出口,外汇收支和资本的出入等各方面总量及比例关系。

而这里省政府仅对局部地区特定人进行调控,所以不属于宏观调控。

第三章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内容第一节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经济法的原则:国家在调整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贯彻于经济法立法、司法、执法始终的准则。

(符合原则:良法;不符合原则:恶法)第二节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社会本位原则——侧重从社会整体角度协调社会利益之间关系 (本位:放在首位之意。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

经济学原理全部重点笔记(内部范围)1。

如何理解稀缺性这个概念提示:(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符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盲,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

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民收人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

简要说明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压,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

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

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4。

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包括那些内客理论的表述方式有些提示:(1)一个完整的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产业结构的演进)【圣才出品】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产业结构的演进)【圣才出品】

第10章产业结构的演进
10.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见表10-1)
表10-1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考点二: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见表10-2)
表10-2 配第-克拉克定理
要点
2.库兹涅茨定理(见表10-3)
表10-3 库兹涅茨定理
3.霍夫曼定理(见表10-4)
表10-4 霍夫曼定理
4.钱纳里标准结构
钱纳里构造了一个“世界发展模型”,并根据模型求出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得出产业结构的“标准发展模式”,反映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规律。

依据人均GDP水平,可以将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等级,如表10-5和表10-6所示。

表10-5 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表10-6 钱纳里-塞奎因的标准产业发展模式
钱纳里标准结构的提出,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组合提供了参照标准,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产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产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产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产业生态学概述一、产业生态学的产生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然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产业生态学应运而生。

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寻求一种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兼容发展的新模式。

产业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是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生态学的概念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通过资源循环和能源高效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兼容和可持续发展。

它要求转变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环境因素全面系统地纳入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是循环经济,即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延长资源使用寿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循环经济的三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三、产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产业生态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起源阶段(20世纪80年代):产业生态学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寻求一种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兼容发展的新模式。

2. 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产业生态学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这一阶段,产业生态学开始应用于实践,如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

3. 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产业生态学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

同时,产业生态学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四、产业生态学的研究意义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理论意义:产业生态学为研究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有助于深化对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

产业经济学教案

产业经济学教案

教案产业经济学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等核心概念。

3.分析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4.探讨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提升学生的产业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2.产业组织理论2.1市场结构2.2市场行为2.3市场绩效2.4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3.产业结构分析3.1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型3.2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3.3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分析4.产业政策4.1产业政策的定义与分类4.2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3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5.产业竞争力5.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5.2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5.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证研究法:指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课后作业: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共计5次4.期中考试:第8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5.期末考试:第16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2.期中考试成绩:30%3.期末考试成绩:40%教学资源:1.主教材:《产业经济学》(作者:待定)2.参考文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生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概述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

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

按照天赋本性分工;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市场集中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进入与退出壁垒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企业并购行为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企业创新行为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市场绩效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产业关联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产业结构的演进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产业组织与反垄断政策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公用事业的管制政策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产业结构政策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产业分析方法与应用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产业分析报告写作规范与范本16.1复习笔记
16.2课后习题详解。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1、名词解释a) 外延(粗放)型增长i. 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b) 内含(集约)型增长i. 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

c) 全要素生产率i. 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d) 贫困恶性循环i. 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1. 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 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e) 金融抑制i. 造成“金融抑制” 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f) 金融深化i. 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给和外汇供给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g) 人力资本i.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h) 可持续发展i.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i) 技术进步i.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 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

2. 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所用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除了“硬技术” 上的进步以外,它还包括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式扥给“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产业经济笔记整理学

产业经济笔记整理学

产业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企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2、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3、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品产业和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本身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产业结构的关联是判断产业结构与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

4、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5、产业发展:是指某一单个产业从诞生到被淘汰或进一步更新的全过程以及其对其他产业演变的影响过程,包括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6、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7、秩序型产业政策:是指与产业经济行为有关的规则性产业政策,它一般通过规定规章制度、法律或者通过诱导、说服和规劝等方式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

8、过程型产业政策:是指对产业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干预的政策,它的作用机理是对产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产业要素或产业关系进行定量的变更或调整,以改变具体的经济变量,从而保证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9、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

10、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11、产业布局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政策措施。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产业分析方法与应用)【圣才出品】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产业分析方法与应用)【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5 章 产业分析方法与应用 15.1 复习笔记
考点一:产业分析概述(见表 15-1) 表 15-1 产业分析概述
1 / 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要点
入制度,进入与退或竞争行为,包括产品定价、市场营销、
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兼并重组等行为
价格行为
指企业与价格相关的行为,包括价格竞争,即促进价格竞争 和限制掠夺定价的行为;价格协调,即价格协议和暗中合谋
非价格行为 包括产品政策、技术开发、销售行为
5 / 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要点 价值体系分析 价值重心分析
价值体系的概念
价值体系分析
新价值发现的分析 概念
微笑曲线
主要内容 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种种 活动可用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是基于产业纵向连 接关系的一组价值生产环节,实质是从原料到最终 产品的产业链条关系,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结构形 成价值体系 ①价值体系的结构分析: a.价值结构比例=价值贡献/最终产品价值 b.增加值率=价值贡献/本阶段产品价值 ②价值创造分析: 产品经过调整为客户带来新的价值,会使最终产品 价值提高,但这种提高只分配给产生贡献的链环, 即有助于创新的链环可能因创新而获得利润增加, 而没有创新贡献的链环则不会增加收益,因此是不 均等的分配。但创新可以通过扩大市场需求,使产 业链上的其他链环获得溢出效应,即通过产品数量 增加使得业务量增加,从而提升利润。 ③价值体系内的价值转移分析: 有时价值体系的改变由产业链上的竞争状态决定, 即产品对终端顾客的价值没有改变,但由于产业链 上的垄断势力分布变化,导致价值结构改变 以创意产业为例。创意产业是构造观念价值的产 业,从外观形式、提供方式等方面为顾客提供文化 上的满足,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创意的加入可以从两方面创造新价值:①通过不断 加长产业链条,构造更新更多的产业链环;②可能 增加最终产品价值,提升链条上有创意贡献的生产 链环价值 指在价值体系中附加值比重最大的链环,是最终产 品价值的核心,影响着产业链的整体活动 微笑曲线是用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描述工厂产业价 值链价值结构的模型。 ①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条附加值的变化规律:按 研发、设备、材料、零件、加工制造次序附加值依 次下降;之后按销售、传播、网络、品牌次序附加 值依次上升。形成各链环与附加值间的“U”形关 系,即微笑曲线(如图 15-2 所示)。 ②微笑曲线表明,一般产业存在两个价值重心:一 是研发和装备的价值重心,另一个是销售网络和品 牌经营的价值重心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2.国际经济关系生产的国际关系交换的国际关系3.经济关系的协调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一)。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决策是分散的——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

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三)。

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一)经济发展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70年代“滞胀时期”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持续增长达106个月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复苏、高涨充分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经济过热通胀消除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①能源危机②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经济学读书笔记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经济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学读书笔记1最近,我阅读了《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一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深感此书是一本好书,特此与大家,。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

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那样冗长又枯燥。

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

当今,时常会有报道:“xx研究所声称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

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预测是的。

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

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发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

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的。

作者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

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

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若想要经济发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

而是应该清醒地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诚然,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在刀刃上,用他们的去指引经济发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文化产业概论笔记

文化产业概论笔记

⽂化产业概论笔记第⼀章:⽂化与⽂化产业⼀、概念1、⽂化⼴义的⽂化指⼈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化指精神⽂化,即⼈们的⽣活⽅式和精神教化,它包括⼈类的知识、智⼒、情感、艺术、教育、科技等内容。

(1)⽂化即知识。

在⽇常⽤语中,常常把⽂化和知识连⽤,甚⾄直接把有知识的⼈称为⽂化⼈。

这是⼀种最常见,也是最狭义的⽂化含义。

(2) ⽂化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观等⼈⽂素养。

有⼈讲我们不能“有知识没⽂化”,就是在这种意义上使⽤⽂化⼀词的。

(3) ⽂化是风俗、习惯、观念和规范形成的社会群体的⽣活⽅式或⾏为模式。

(4) ⽂化是⼈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 ⽂化是精神⽂明对⼈本⾝的影响和塑造过程,即精神⼒量对⼈的教化过程。

2、⽂化产业⽂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 ,简单地讲就是把⽂化的内容进⾏产业化的⽣产、交换和消费。

⼆、各种学说“精神产品和服务”“意义内容”“版权产业核⼼”“⼯业标准”“⽂化娱乐集合”1、“精神产品和服务”说a 从产品的性质来定义⽂化产业,把⽂化产业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业”。

“精神产品和服务”说既强调了⽂化产业的精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强调了它的经济性。

b “精神产品和服务”说把⽂化产业划分为三个门类,即“主体⾏业”、“前沿⾏业”和“边疆⾏业”。

“主体⾏业”⼜叫“核⼼⾏业”,如⽂化娱乐业、新闻出版、⼴播影视、⾳像、⽹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前沿⾏业",指现代⽂化产业竞争所争夺的"前沿",如传统的⽂学、戏剧、⾳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边疆⾏业"包括⼴告业和咨询业等正在开发的"边疆"。

2、“意义内容”说⽂化产业是“⽣产⽂化意义内容的商品和服务产业。

”这⼀定义强调的基本内涵是“在社会⾼度⼯业化、技术化和商品化条件下,⽂化领域中出现的使⽂化产品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复制性、批量性、商品性的⽂化产出⽅式”。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圣才出品】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圣才出品】

第2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2.1 复习笔记考点一:基本概念(见表2-1)表2-1 基本概念图2-1 规模经济与不规模经济考点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基本成因(见表2-2)表2-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基本成因考点三:企业适度规模的确定1.企业规模与效率(1)规模过大的缺点①管理层次的增加和管理幅度的拉大,使信息在纵向、横向传递过程中发生“过滤”现象,信息失真现象频繁发生,导致决策失误;②规模过大也可能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摩擦加大,工作效率降低。

(2)计算公式法国管理专家格兰丘纳斯提出了一个用以计算交互关系数量的公式:n(2n-1+n-1)。

式中n为下属人数或单位数。

公式表明,当由于某些原因,下属人数和单位数增加,会引起上下级和平级之间的交互关系(表现为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数量非线性增大,从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也会非线性地快速增长。

因此,企业存在适度规模,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由“经济”变为“不经济”。

2.企业适度规模的衡量器——平均成本曲线(1)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假设:生产能力扩大和技术进步没有联系。

一般用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来考察规模经济。

其中,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不变时,平均成本的变化规律,如图2-2所示,SAC1、SAC2、SAC3和SAC4分别表示不同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超过企业存在的适度规模后又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图2-2 平均成本曲线(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反映生产能力扩大过程中平均成本的变化规律,曲线向下倾斜表明规模经济,曲线向上倾斜表示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成本在BC之间处于最低水平,称为“最佳规模区间”,B点所在的规模称为“最小最佳规模”,C点所在的规模称为“最大最佳规模”。

企业规模处于BC区间内的任何一点都是适度的。

(2)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假设:生产能力的扩大是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斯密的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1、人口必然地位生活资料多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利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码和哪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即如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克思的人口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把政经学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被后来西方经济学家采用的所谓“三分法”。 萨伊定律: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者同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他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萨伊的销售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对政治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它称为“萨伊定律”。 节制论:节制是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他认为“所谓生产升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社会发展阶段: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戈森定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知道最后达到饱和状态;2、边际效用相等规律,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 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 1、什么是“斯密教条”?它错在哪里? 1、“斯密教条”,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中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3、“戈森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市场集中)【圣才出品】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市场集中)【圣才出品】

第3章市场集中3.1 复习笔记考点一:一般集中与市场集中(见表3-1)表3-1 一般集中与市场集中考点二:市场集中度的测定指标1.市场集中度指标(见表3-2)表3-2 市场集中度指标图3-1 洛伦茨曲线2.选择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标准(见表3-3)表3-3 选择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标准3.测量市场集中度的程序实践中测量市场集中度有技术性障碍,突出体现在基础数据获取过程中。

(1)限定市场(或产业)的范围①产品的定义需求交叉弹性高的产品群为同一市场或同一产业。

a .需求方:生产交叉弹性足够大的产品的一群企业就是一个市场,但构建基于交叉弹性的集中指标存在困难。

b .供给方:采用相同技术流程或原材料的企业群为同一产业。

上述方法划分的产业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果市场和产业的差异较大,使用未经调整的、国民统计提供的集中指标可能严重误导市场关系。

因此,布朗拉等建议用供给方法划分产业,需求方法划分市场,从而避免使用产业数据得出有关市场势力的结论。

②考虑市场的地理范围a .市场范围:全国性、区域性或地方性。

b .进出口因素:区域市场很重要时,国内销售数据可能高估企业规模;进口很多时可能低估企业规模。

开放经济体中基于国内的集中度指标可能夸大实际的集中程度。

为了充分考虑开放市场,可以使用经过贸易修正的集中度,如:()n nn Q X C Q X M -=+-式中,C n 是最大的n 个企业经过贸易修正的集中度;Q n 是最大的n 个企业的营业收入;X n 是这n 个企业的出口额;Q 、X 、M 分别是该产业国内总营业收入、国内总出口、国内总进口。

③考虑产品与企业的关系市场集中指标通常假设: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清晰的对应关系,并且企业营运不会超过所在地的国家边界。

实际上,这两个条件都难以满足。

产业与市场并必然是一致的,各个部门可能生产不同的产品。

因此,集中度指标难以揭示隐藏在集团公司中的支配地位。

(2)确定具体的资源变量衡量集中度的基础是企业和市场的规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学习笔记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学习笔记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习目标 1.利用资料,总结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3.结合案例资料,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目标1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1.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________关系。

(2)影响因素:________、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

(3)意义:产业结构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产业分类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按物质产品最终用途:重工业(制造生产资料);轻工业(制造生活资料)。

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2.产业结构的升级(1)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的发展过程,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________,进而转向________。

(2)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工业内部表现为: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________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________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____________产业为主。

(3)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①________的变化和________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②从全球来看,________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拓展延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产业转型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经济学复习整理笔记

产业经济学复习整理笔记

一、名词解释1.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产业发展等问题的经济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

2.产业组织(industry organization):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3.范围经济:单一经营企业内部由于生产或分配多种产品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钱德勒);单个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比多个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更有效率.即范围经济。

4.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形成契约)的成本。

5.有效竞争: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即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6.市场集中度:用于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

7.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一定市场结构中,有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8.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指的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

二、填空题1)企业并购类型:横向(水平)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2)一个经济组织必须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3)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和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多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4)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5)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1]影响市场集中度[2]形成差别化壁垒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过头垄断市场的定价行为,其中寡头企业行为包括7)产业管制按照规制的手段划分:可以分为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8)现代企业理论的三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三、多项选择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一般方法论包括(1)系统分析方法.即把产业和产业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企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2、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3、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品产业和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本身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产业结构的关联是判断产业结构与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

4、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5、产业发展:是指某一单个产业从诞生到被淘汰或进一步更新的全过程以及其对其他产业演变的影响过程,包括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6、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7、秩序型产业政策:是指与产业经济行为有关的规则性产业政策,它一般通过规定规章制度、法律或者通过诱导、说服和规劝等方式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

8、过程型产业政策:是指对产业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干预的政策,它的作用机理是对产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产业要素或产业关系进行定量的变更或调整,以改变具体的经济变量,从而保证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9、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

10、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11、产业布局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政策措施。

12、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13、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14、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15、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16、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

17、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18、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比重比较大的产业。

19、幼小产业:是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20、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

21、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

22、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

23、夕阳产业:是指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用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改变原有的技术条件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

24、淘汰产业:是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25、“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来扼杀自由竞争。

26、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短线产业,它使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产出能力受到了限制。

27、增量调整方式:是指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对投资方向的改变,把资金投向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

28、存量调整方式:指对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实行重组或再配置,包括资产有偿转让、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企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等方式。

29、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30、现代农业的耕作技术: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生产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

31、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产业部门。

它们是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对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预见所决定的。

32、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33、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34、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二、简答1、何为有效竞争?它的判断标准有哪些?答:A、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B、判断标准: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2、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最大动因?答、A、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它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B、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C、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

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

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D、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3、试述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答、A、企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

这是因为:第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最终还要靠企业来完成;第二,企业能否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是产业能否不断发展的关键;第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的措施如果没有企业的呼应,就不能落到实处;第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第五,由于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是企业经营不善或相互拖欠造成的,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企业也负有很大责任。

B、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这一系统工程的中心环节。

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提高投入生产要素(资金、劳动、知识和技术)的使用效率,把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育开始,构成一个链条:即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开发(R&D)—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市场等)—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必须相应建立起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中介组织的作用,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在这里企业是主体和突破口,这是因为企业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是研究与开发、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是一所大学校,是教育、研究、生产的重要阵地。

4、简述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答、A、影响市场集中度。

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异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

B、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壁垒。

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

5、试述X非效率。

答、所谓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