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地调查、地图解释和理论分析等。
研究对象包括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幔是由岩石和熔融岩浆组成的,地壳是岩石构成的。
3.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球自转偏向。
公转使得地球形成了季节和年份。
4.地球的热平衡与气候带地球热平衡是指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达到平衡。
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5.地球上的陆地地球陆地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陆地有大洲和岛屿两种形式。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的居民总数。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不均等。
2.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是指人口聚居、工商业发达的地区。
城市问题包括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等。
3.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城市化引发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农业与农村1.农业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
2.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现代农业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农业区位与农业区划农业区位是指农业的经营条件和特点。
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的农业区位特点,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域。
4.农业区位与农田水利农业区位的不同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式和规模。
农田水利是人为改变地形和地貌,提高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四章工业与城市1.工业体系与城市分布工业体系是指工业分类和分布规律。
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江沿河地区。
2.工业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53523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1人口的数量变化2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3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4[记忆]5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6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7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8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9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10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11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12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13 提高人口素质14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15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6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17点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18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19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2021222324252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7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28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则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岩石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具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地理坐标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方法,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地球的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等。
4.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等经纬线和符号图示可以表示出各种地理要素和地貌特征。
地图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分布规律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征太阳系是由一个恒星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构成。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2. 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由于地球内部的不断分化和地壳的运动,使得地球具有了三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的外部层,由气体组成。
它不仅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还能够保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4.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流动等。
水圈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三、人口与资源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2. 资源与资源的利用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等。
资源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四、经济地理1. 经济活动与地域联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利用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地球的运动形式3.太阳辐射与地球的温度分布4.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5.中国的气候带及其特征6.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征7.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8.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战略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要求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对策第三章中国的农业1.农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农业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单季稻作与双季稻作的特点与分布5.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布局6.中国农业的资源基础和条件7.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粮食安全与粮食问题9.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工业1.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工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4.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和特点5.工业集聚区的特点和类型6.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7.工业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工业化的地方与全球化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1.交通和通信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5.交通运输的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7.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中国的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城市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区域特点和空间分布4.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特征5.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6.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7.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8.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等级体系9.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和任务第七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资源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资源问题的形成和演变3.中国资源环境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与开发利用5.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6.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7.生态环境的地理概念和特点8.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9.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对策第八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1.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分类2.中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影响3.中国海洋资源的潜力和开发利用4.中国的海洋保护与海洋环境管理5.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海洋权益保护6.中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维护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2.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规律和影响因素3.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特点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5.经济全球化对地区差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对策这些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地理时应当重点掌握。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1)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
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
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
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2、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3、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4、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5、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6、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7、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8、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尼泊尔、锡金、印度、不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1. 自然地理
- 地球及其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固体地壳、流动的岩石软流圈和外层空气组成的大型星球。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它们相互作用并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 自然地理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 气候和天气: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而天气则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气候状况。
2. 人文地理
- 人口与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影响。
- 经济地理:反映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
3. 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于获取、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准确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
4. 地理学的其他知识点
- 地图读图技巧:通过图例、坐标等方式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 地理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调查、统计分析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含最全的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 内外力与地貌
1. 地球的内外力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内力包括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包括风、水、冰等。
3. 地貌是地球外部形状的总和。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有植被、动物、土壤等。
2.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四章: 气候与气象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 水资源与利用
1.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些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 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方法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地球倾斜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球时区
- 地理坐标与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 世界标准时间及地球时区的划分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
- 地球的构造与内部圈层分布
- 陆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地球的外部
- 大气圈的组成与性质
-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 地表水循环与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
-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 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农业和工业
-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 工业的种类与分布
- 工业化进程与环境保护
第七章:交通与通信
- 陆上、水上、空中运输方式- 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 通信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八章:地球与地图
- 地球与地图的关系
- 地图的种类与使用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7509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3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4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5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6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7灾害,人口政策等。
8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9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011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13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15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161718第三节人口迁移19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20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43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44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4546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47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48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4950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Array社会:教育。
家庭婚姻。
宗教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第二章城市与环境64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65城市区位因素66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67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68河流,供水,运输,军事69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105106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1.地球与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是地球上大气体的包围层,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和臭氧层等。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由地壳和地壳下部分组成。
地壳由岩石构成,包括地表的岩石和地下岩石。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气候是地球其中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向等。
-植被是地球表面生长的植物总和。
-水文是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科学,包括湖泊、河流、地下水和水库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岩石颗粒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动物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多细胞有机体。
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城市是指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分工较为明确的区域;乡村是指比较集中和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与发展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发达国家人口少。
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精细化农业与经济地域的关系:精细化农业是指以地域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的现代农业。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有限,其中大部分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能够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只有0.3%。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有些地区水资源匮乏。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和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数量多发频繁,而且影响范围广泛,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和火山喷发多发于板块交界带,洪水、飓风和干旱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
4.国际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國際合作與地理環境保護:國際間通過制定國際環境保護法律、建立國際環境組織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在應對氣候變化、砂漠化、污染等方面進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 2 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 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快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后快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 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比较稳定,一发达保持较低水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些国家的人口俄罗斯、德国、国家平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数量还会逐渐日本减少人口增长很政治上的独立,民族人口增长开始发展快,世界新增经济的发展,医疗卫趋于缓慢,很中国、印度、中国水平较高人口中,发展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多国家实施人巴基斯坦家中国家占到死亡率下降口控制措施80%以上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点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亚、非、拉等洲的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 死亡率 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口诀:欧 (北 )美摩登全 “现代 ”,亚非拉发展忙 “过渡 ”,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 “过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 ]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1. 洲人到美洲、非洲 二战 本主义发展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前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3.东亚、 南亚人被招到美开发地区线开辟洲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二战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2.南亚、 南欧、 非洲人到 后2.定居移民减少, 流动 西亚打工工人增加(外籍工人)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 20 世纪 80 年 1.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有组织 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代中期前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地进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 世纪 80 年1. 内地到沿海自发迁移2. 山区到平原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 [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以上)、大城市( 50~100 万)中等城市( 20~50 万)、小城市( 20 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 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 [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理解记忆 ]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 :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大气污染工矿企业 [排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 危害人体健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池等)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噪声污染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活动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 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 农业生产的位置(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