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2007年第1期总第121期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Journa l o fABC W uhan T raining CollegeN o.1Jan.2007Seria lNo.12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曹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加入W TO以后,中国经济正逐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同时中国对内对外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此外,随着国际经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和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和革新有关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
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国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入手,探讨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17(2007)01-0068-0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同时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快速变革引发了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变化,从而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正逐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对内对外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此外,随着国际经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和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和革新有关教学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革。
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不断地提高大学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素质。
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较高的知识层次、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水准。
作为将来主要从事实务工作的国际贸易本科毕业生,仅仅拥有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一、引言在21世纪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我国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二、课程设置改革1.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平衡。
一方面,要系统地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2.拓宽知识领域,注重跨学科交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因此,课程设置应增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金融学、管理学、法学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贸的发展,课程内容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教师应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最新动态,将前沿理论与实践融入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改革1.案例教学法。
通过分析具体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精选案例,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2.模拟实训教学。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
如开展外贸模拟谈判、模拟操作进出口业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采用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环节改革1.加强实验室建设。
投入资金和人力,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模拟实训的平台。
2.拓展实习实践基地。
与企业、政府部门、外贸交易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汇报人:日期:•引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体系设计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CHAPTER引言01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CHAPTER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02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受到国家教育政策、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
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为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国外高校也更加注重与国际企业和机构合作,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经济。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VS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缺乏国际化视野CHAPTER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与思路03设计理念030201设计思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国际化视野职业导向性课程CHAPTER课程体系设计实践04课程模块划分涵盖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等。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
提供多样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领域的知识,如国际投资、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合作等。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包括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企业实习等。
核心课程确定介绍国际贸易流程、合同条款、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法规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技能。
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结算、国际融资等知识,培养学生处理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 . 2 课程体 系的教 学内容与外 贸实务严 重脱 节
表 1 较好地体现 了课 程体系重实践能力培养 、重创新创
国际贸易是随着市场波动 、 国家政策变动、 国内外局势变 造 的要求 。
化而时刻发生变化的。同时,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贸业务的类型和国际惯例等也都有了很大变化 。 然而 , 课程
3 - 3 教学方 式上 : 采用 灵活 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好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 结合 , 能有效实现“ 以教
为主” 向“ 以导为主” 的转变 。在课程体系的指导和启发下, 注
体系的教学内容 的更新速度却跟不上 , 严重与外贸实务脱节。
如有 的教师还在讲授 C O T E R MS 2 0 0 0 、 U C P 5 0 0 、 I S B P 6 4 5 。
1 2 】 庄佩芬.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J 】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7 ( 1 0 ) . 【 3 】 胡彩梅等. 基于“ 3 + 1 ” 培养模式的 国际 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析 【 J 】 . 经济师, 2 o z 2 ( 1 ) .
2 . 4 课程体 系的指导性不强 , 导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题成 果 《 广西独 立学院国际 贸易专业 P B L 教学模式研 究》
课程体系缺 乏思想 不能在教学过程 中起到指导性作用。 ( 2 0 1 3 Cl 3 2 ) 。
造成老师依然使用传统讲授法 , 即教学 中以教师为主 , 学生的
综合英语、 英 计算机知识及 西方经济学 、 国际贸易实
量确定课程 体系 的不科学的做法 , 仍然是教师主 导, 学生被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根据全 日制高等学校 国贸专业 4 年制本科培养 计 划要 求 , 专业 主 要 培 养 系 统 掌 握 国 际经 济 与 国 该
际贸 易 的基 本理 论 、 基本 知识 和 基本技 能 , 熟悉 通行 的 国际贸易 规则 、 法律 与 惯例 , 握经 营管 理知识 及 掌 技能 , 具有较 高英 语 水平 和较 强 交际 能力 , 能在各 类 企事业 单位 从事 国际商 务经 营与 管理 的专 门人 才 。 目前我 国高校 国贸专 业 的课 程设 置主 要依 据 国 家教 育 部 《 通 高 等 学 校 本 科 专 业 目录 和 专 业 介 普 绍》 19 (98年颁布 ) 的要求 制定 , 主要骨 干课 程包 括 : 政治 经济学 、 方经 济学 、 西 国际经 济学 、 量经 济学 、 计
组成 。
、
国 贸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的 现 有 框 架 和 主 要 内容
通识 基础 课程 是指 全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 各 专业 在
校本 科大 学生 都 必 须要 求 掌 握 的 基本 知 识 、 本 能 基 力 和基本 素 质 。 主要 包 括 “ 课 ” 大 学 英 语 、 算 两 、 计
维普资讯
第2 3卷Hale Waihona Puke 第 4期 20 0 6年 l 2月
江汉 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r l f i g a n esy Sc l c n e) on a hnU i r t oi i cs u a oJ n v i( aS e
中 国加 入世 界 贸 易朝 织后 , 贸 进 出 口权 已逐 外
际结 算 、 币银 行 学 、 货 财政 学 、 计 学 、 计 学等 , 会 统 主 要实 践性 教学 环 节 包括 : 会 调 查 、 业 实 习 、 业 社 专 毕 实 习等 。经过 多 年 的教 学 实践 。 管 有 些 高 校 根 据 尽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探析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探析摘要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存在的一定问题,在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
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
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
应用文-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型本科高校国际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的要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本专业教学思想的系统架构。
课程体系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
据,我国目前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各类高校有600余所,包括综合性重点大学、财经类大学以及地方本科院校,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也不相同,课程体系的设置自然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沿袭传统的高等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着理论研究型的方向。
二是在国外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际知识为应用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
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要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
2012年,为了避免高等教育同质化,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为培养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它既不同于重点院校的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只掌握性操作本领的岗位技能型人才,那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体现出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反映不断变化的需求,然而其课程体系设计仍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课程系统性不够,缺乏内在生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由3个学科构成: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
应用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国际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控制、学习考核方式、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教材开发在内的课程教学样式。
其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一、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进入新世纪,许多高校专业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越来越明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这是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中,还有相当部分教师仍然忽视高等的特征,仍在沿袭学科型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学仍是普通教育的简单复制。
其主要表现是:1.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忽视岗位能力需求;2.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职业能力训练;3.以教科书为平台,忽视职业活动实际状况;4.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5.以终结性评价(期末卷面)为主要手段,忽视职业能力的日常养成。
其主要弊端:一是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二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分离;三是学生职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无法客观验证。
(因为学科型教学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是“纸上谈兵”,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考核,其核心指向是看“老师讲不讲得好”)。
四是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这是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中一个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迫切性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愈加严峻,所以正确认识教育与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从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看,高等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2008年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临了中国角色历史性转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开创经贸宏图、自贸区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前沿、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贸易发展新引擎和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兴起等新形势。
文章对50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考查了该专业应对新形势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发现了总体滞后和缺乏课程创新等问题,并给出建议。
标签: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历过几次大调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一、经贸新形势(一)中国角色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发达国家谋求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主导制定更严格的国际经贸规则,WTO规则面临冲击,全球经济治理的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利用G20、APEC、区域贸易协定、“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新规则的制定,开创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开创经贸宏图2013年,习总书记正式提出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議;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得“一带一路”倡议由理论建设进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
截止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
(三)自贸区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前沿继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一共成立了18个自贸区。
2019年上半年,全国12个自贸试验进出口总值占我国同期外贸总量的10.97%;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14.5%。
“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互联网+”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一、“互联网+”对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影响1.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背景发生较大改变“互联网+”推动传统国际贸易各环节的数据化,商品的流通更加迅速,出现了批量大、数量小的情况。
通过跨境电商的平台,国际贸易中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随着新企业的加入,熟悉跨境电商贸易操作的新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
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及时调整。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改变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養时偏重传统贸易方式的做法,更加突出“互联网+”对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在掌握传统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同时,熟练运用互联网营销平台进行商品运营与推广,在互联网营销平台上从事商务活动,成为参与国际贸易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老旧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许多理论和概念会交叉,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同的课程之间就会存在重叠、关联的现象。
同时,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受教材更新速度慢的影响,课程内容较陈旧。
2.课程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受课时的影响,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课时充分,而实践课程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1]。
大一、大二学生的课程以基础课为主,大三、大四学生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但专业课也只是做简单介绍,缺乏深入了解。
这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什么都懂一些,但又不够专业,无法独立胜任工作,而企业又希望新入职的员工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之中,这种矛盾冲突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3.课程内容与跨境电商有脱节目前在教学实践方面以外贸综合模拟实验方式进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模拟软件只能按照固定流程进行,无法模拟出多变的现实市场;另一方面,模拟软件模拟的还是传统的单证外贸方式,而跨境电商的业务流程和传统单证贸易存在较大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的挑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模式。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国内外大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部分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前沿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国际经济和贸易实际操作的需求。
部分课程内容滞后,无法及时跟上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趋势,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缺乏实用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改革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和国际贸易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改革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
改革课程体系还可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和产业的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1. 增加实践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案例分析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触真实的国际贸易案例,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可以引入国际实习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在国际企业或组织中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引入前沿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新兴的前沿课程,如数字经济、国际经济法律、国际金融等,以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
3.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经济环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必须适应新的需求和趋势。
对于大学而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改革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
因此,本文将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为主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全球竞争、国际化管理等方面。
具体而言,有以下建议:1.国际货币金融学:介绍国际货币制度、货币市场、汇率形成、国际金融投资等内容,为学生了解货币金融市场提供基础。
2.国际贸易实务:介绍国际贸易实践的一些要点,例如运输、保险、报关、结汇、收汇等,这将为学生了解贸易流程提供支持。
3.国际商务管理:该课程可涉及国内外市场分析、国际经济形势预测、公司战略分析等,为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全球视野和策略思维。
4.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汇率风险管理、国际融资及投资、国际贸易融资等,该课程是培养全球经济视野、理论实践基础的重要环节。
5.国际商法:主要讲授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国际仲裁、国际私法等方面,为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提高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法律意识和经营决策能力。
二、课程管理1.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管。
通过教师评估、学生客户满意度调查等方式,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2.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招聘高水平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为学生提供更加权威、专业的教学资源。
3.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线上授课、实践活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操作性,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三、实践教学1.开展实践课程。
课外在企业、机构实习实践,设计以国际贸易、国际市场为主题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为未来的就业提供实践支持。
2.举办研讨会和讲座。
邀请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专家,举办研讨会和讲座,为学生提供国际前沿、专业性强的学术交流平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具备国际经济和贸易理论知识、贸易实务和经济管理等方
面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为了适应现代
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进行改革研究。
课程体系改革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开设实践性的课程和项目,使学生可以在
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改革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加强学
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体系改革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
综合运用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法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在课程设置中需要
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综合能力,使其具备在跨学科领域中处理问
题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加速增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各国高校纷纷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素养。
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经济学科之外,还需要强调对国际关系、国际法律、国际市场等学科的学习。
还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操作和真实案例的引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存在欠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实习、实地考察、模拟经济论坛等,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真实的经济贸易环境,培养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运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了对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市场预测等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专业实用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使学生在就业中面临较大的适应困难。
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实用性课程,例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实务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通过注重多元化素养、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专业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实用的课程内容,培养出更为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学类的一种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国际商务活动分析和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国际上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各个
环节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改
革研究,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
知识广泛而复杂,涉及经济学、国际关系、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
在课程设置上,可
以引入更多的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基础上,学习国际关系、商法、财务管
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更全面地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复杂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实践
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如实习或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
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如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等,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出多元化的素质。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摘要】本文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背景。
在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实习基地资源、引入国际化视野和结合行业需求的几点改革建议。
结合当前形势和需求,结论部分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迫切需要的,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环节、资源、国际化视野、行业需求、重要性、实习基地。
1. 引言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需更新和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化视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化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需求,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行业需求的变化也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只有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对接,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1.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的需求,因此对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局限于学校内部资源,无法真正接轨国际市场,导致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面临挑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随着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培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人才,我国各高校不断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需要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如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增加相关的新兴领域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
还应加强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实验课程、实训课程等方式,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需要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质是面向全球市场,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必需的。
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经济形势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国际市场的了解。
还可以通过增加留学项目、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需要加强实用性教学。
国际贸易是一个高度应用性的领域,学生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增加相关实用技术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操作等。
可以邀请业界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进行的。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国际视野培养;在课程内容上,需要注重实用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研究的努力,可以培养出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文-基于PBL教学模式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PBL教学模式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基于PBL教学模式下国际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为了适应的需要,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其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对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至关重要。
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PBL教学方法注重培养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习惯,能够助力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优秀外贸人才所必备的品质。
所以,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
一、当前本科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过度偏重理论,轻视相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在强调掌握理解基本国贸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求懂得怎样去进行相关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基础理论,而涉及到诸如外贸综合实验、货运代理实验等这些实践活动却太少。
虽然教师在理论上花了很大精力,学生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贸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根据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的反映,现在虽然学习国贸的大学生很多,但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贸人才紧缺的原因。
2.必修课比例大,而选修课相对较少。
国贸专业以培养外向型经济外贸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
除了有人做国贸理论研究外,还需要许多外贸人才在外贸企业和政府机构从事外贸业务、和调研等工作。
现在许多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和专业共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为主,这些必修课比例太大,使得学生没有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培养自己的特长,大家都在学同样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2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一)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原专业设置的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也与社会对人才的“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不相适应,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一,内容比较陈旧。
教材中经典理论占的篇幅大,而对近年来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被广泛接受的新理论、新方法没有及时地被补充进去,如《跨国投资与跨国经营》中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仍然只是介绍垄断优势、内部化、国际生产综合等理论,而对近年来被用来广泛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新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理论却只字不提。
其二,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这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具体来说就是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比如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比重上,理论知识讲授较多,实践部分比重太小,实务操作过程与操作技巧部分实施得太少。
经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动手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三)教学方法单一。
灌输式的教学法是我国经济学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几十年的一贯制,偶有其它教学方法,如“对话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等有效的教学方法也都未成气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却继承并发扬了灌输式的教学法。
这种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评性和独立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多数高校得以广泛运用,相当部分的高校近年来虽已建立了以内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
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条件较差、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又凸显出来,普遍存在实验实习软件的缺乏以及软件开发的非专业化问题,实验课程的机上操作难度大、软件使用不方便,一些贸易实务的操作流程仍然需要教师在黑板或纸上进行演示,难以做到人机互动。
还有很多高校无力建立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不高的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或是不清晰。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
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
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
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
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二)多种有效教学方法的推行遭遇来自教与学的阻力。
对任课教师来说,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省心、省力,课堂秩序容易控制,而新的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龄不长、教学经验欠丰富的教师更是个挑战。
如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作为组织者,讨论前要选择与课程有关、学生感兴趣的讨论题并需提供一定的资料素材线索,讨论中要表现出很好的组织管理才能以及危机解决能力,讨论后要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
因此,部分教师对推行多种教学方法存在畏难情绪,甚至公开抵触。
同时,新教学方法的推行还遭遇来自学生的阻力,学生对此陌生、不习惯,有些学生认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甚至会认为教师采用这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宣烨(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
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8)02-153-02教育创新153--2008年2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新教学方法是为了减轻工作强度。
因而对推行新的教学方法热情不高,敷衍应付,有的干脆不配合,从而影响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三)实验、实习软件开发滞后。
效果良好的实验性教学,除了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外,还需操作简单、便于学会的实验实习软件,它需要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相互配合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目前从事实验、实习软件开发的专业性公司规模普遍较小,研发能力与实践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开发出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不能满足实验性教学需要。
此外,高校现有政策对专业教师投入专业实验实习软件开发的鼓励力度不够,导致现有的实验实习软件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使用不方便。
(四)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环境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难度加大。
企业最高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由于担心接收学生实践实习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在校学生实践实习,即使通过人脉关系同意接收,但愿意接收的数量与专业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的缺口;其二,高素质实务课教师缺乏。
在人才市场,一方面,国际贸易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大多学历不高,不符合进入高校的条件;另一方面,实践经验丰富、学历又高的专业人才,又嫌高校待遇低不愿意加入教师行列。
目前该专业大多数实务课教师是由理论课教师改行而来,对理论教学轻车熟路,而对实践教学相对生疏。
三、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一)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以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前提,立足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模块,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贸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我国对外贸易方针政策,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晓现代商务信息技术,能够在政府外经贸部门、跨国公司、涉外企业、外经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实务等国际商务工作的人才。
(二)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1、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的培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
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基本要求,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初步的分析研究能力。
深的方面,要做到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贸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贸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贸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
2、调整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方面突出基础性、动态性和应用性,即在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注意及时吸纳本课程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部门的创新做法,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
在课程内容取舍上,打破传统的过分注重每门课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观念,消除各课程间的壁垒,倡导授课教师在学期开始前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以实现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
在具体授课时,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同一门课对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差异,并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修订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以确保贯彻执行。
同时注重引导教师加强学习,自觉地对知识、能力结构进行转换与更新。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1)完善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强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加大对课外专业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对实习基地、实习单位给以一定的物质补贴,保障学生能按培养方案进入与专业相关的单位部门实习和锻炼,以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
(3)加强对学生读书活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指导,提升学生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体现了对课程体系核心思想的认知程度,衡量标准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及对相关课程的理解。
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多种教学手段的态度及能力。
为此,一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国际贸易业务教学、实习软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重要性的认识及自身驾驭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
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有: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征文;组织学生到进出口企业参观、学习,实际体验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结合实际定期开设讲座,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进展和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1]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2,(03).[2]黄朴.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3]曹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01).[4]胡俊文,叶元,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5]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02).作者简介:宣烨,男,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