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接受:《浮生六记》的被理解与被接受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
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游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过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这本书的结束,沈先生也带着我们去领略了庵里的美景与落魄,空旷与葱郁。
从这些游记中,我看到沈先生红色性格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为人,凡事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随着别人,即算是谈论诗品评画,无不都是带着‘人家喜欢的我舍弃,人家舍弃的我偏捡起来’这意思。所以风景名胜,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所得。”
红色性格指的是与红色相关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有分量感,透露出坚定、坚强、热情而奔放的性格。红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个性、喜欢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爱出门游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红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孙悟空。它勇敢、果断、爱憎分明、敢于冒险、不屈不挠。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经。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时刚愎自用,有时在人际关系欠柔和、冲动等。
与红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随意自在,不会感觉被约束,然而,红色性格的人一旦过“度”,也是让身边人不自在,因此,我们需要修心。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2
读完全本之后,我个人认为,要把《浮生六记》当作功利的书籍来读的话,可能就会失望了。因为沈复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贤德兼备、乐善好施,当然这些优点很好,但是他同时也不思进取,贪图玩乐,要不然最后也不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了。同时他学问也并不太精,要不然书的开头也不会说自己有语法错误希望大家原谅。
而这本《浮生六记》便是集毕生玩乐经验所集齐,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态度。
这本书由狗粮开始,就是讲述与芸娘的爱情故事,芸娘死后还魂那篇简直读的我泪流满面。后来便是许多山水园林之所闻所感。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成名作,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巅峰之作。作品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一个官僚家庭的兴衰变迁,通过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阅读感悟和心得。
首先,通过《浮生六记》我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渺小的。就像作品中描绘的那样,沈复虽然出身高官之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的一生仍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曾经历过科举失利、家族遭遇灾难、父亲逝世等等,这些都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自己的经历的反思,沈复对人生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把一切希望和梦想放在美好的生活上。这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给我很大启发,让我认识到追求功名利禄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好家庭、事业和个人成长,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其次,通过《浮生六记》我理解到人生的苦难和坎坷是难以避免的。作品中沈复的家族遭遇了许多不幸的事件,但是他并没有境界的沉沦而是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虽然屡次受挫,但是却不被打倒,他依然热爱生活,积极寻找活着的意义。他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意味着只要有一个知己相伴,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保持内心的
坚强和勇气。通过对沈复的故事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和适应。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坚持乐观的态度,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相信自己的力量。
浮生六记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启示
浮生六记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启示
浮生六记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启示
有学者称《浮生六记》为“晚清小红楼梦”,著名学者林语堂、俞平伯对此书大加赞赏,爱不释手,多次批注推荐。
《浮生六记》是沈复写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自传体随笔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文章写的率真洒脱,文辞绮丽,记录了作者一生的际遇,或欢乐,或悲愁,或闲逸,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淋漓流淌于笔端,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养生记道》里有这样一段话,被很多人喜欢引用: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论短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
岁月,潇洒度时光。”
描绘了一副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类似于竹林七贤那般诗酒唱和,潇洒率真。
观望一下文学写的感情,大多以悲剧收尾,白娘子被关了雷峰塔,罗密欧和朱丽叶殉情而死,唯一一对终成眷属还得化成蝶才行。人,终究是脆弱渺小的,每个人在残酷现实前都无力(尤其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幸福只能相对而无绝对。也许就是沈复前半生的幸运,使得其后半尤为显得凄凉。其实《浮生六记》目前仅存四卷,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他与妻子的生活部分,其实红尘的生活,也如浮生六记一样,骨子里的性格,和现实的生活也是很相接近,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读《浮生六记》有感:何以慰寂寥? (2)
读《浮生六记》有感:何以慰寂寥? (2)
《浮生六记》以其细致的写照,勾画出了一段浮躁而又充满感伤的人生旅程。书中所描述的生活,及其里的繁杂而又精彩,令人难以忘怀。回顾苏东坡的人生,不禁让人不由得心生深沉。这位文学宗师在无尽的情感中书写出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每一句话都是一次反思人生的旅程。
沉浸在书中生活之中,我穿越回苏东坡天下间走一遭,便为书中情节所吸引,从繁花似锦的桃花源故事里,到悲壮辽阔的洞庭大波,每一个生动的场景,都让我慢慢地明白更多有关人生的真谛:“尘世游,荣与辱皆如浮云,福寿俱在今朝,惜福把
管今,健壮不必称遐”。这正是苏东坡对人生的完美概括,也
是他这一生最珍贵的遗产。
在苏东坡痴迷的文字里,也包容了一份厚重的人生感悟。书中描述苏东坡及其朋友周围的满满心事、深情留言,让人流连忘返;此时此刻,站在书中的山巅,感受着爱与痛的双重表现,沉默的叹息,在文字的传递中铭刻着洪洋的情感,给了有限的时光以无限的空间,令我胸中发出“何以慰寂寥”的叹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如书中的苏轼,只要自己拿起笔砚,就能将情意浓浓的文字给每一个乐观自强之人,以此让我自己不失乐趣,也能慰寂寥。当我把人生的路盘拨得清晰,才会看清自身的行踪,把握住自己的生活脉搏,持之以恒,也许就能真正找到自己满意的人生答案,使自己在众多苦楚与惆怅中,宁弃昨日,绝复来日,向前行进,不负韶华,勇往直前。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与感悟(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与感悟(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与感悟【篇1】
去年游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观不雅观我都已忘怀,可是唯独对其间一个字记忆犹新。该字为上中下构造,上面一个宝盖头,中心一个“弗”字,下面一个“林”字。导游讲解这个字道出了一小我糊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宝盖头代表着财产,“弗”是佛心,“林”指好的糊口情形。一个幸福人应该有必定的物质根本,丰盛的精神糊口和一个美好的糊口情形,细想之后,我深觉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记》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鸣二十年有余,虽志趣相投、举案齐眉,但其间糊口贫寒困难、流离失所,甚至难觉得继、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现实了局为这一对令人钦羡的夫妻蒙上了悲剧色彩。
沈复《坎坷记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从何而来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报应罢了,而我并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许,爽气爽直不羁,成效转成了扳连。阿谁既按时代,既定的人和事,我们已无法评说,只可怜了芸这个聪颖会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时还得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劳,末了因赶制绣品呕心沥血而逝。
最好的爱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贫贱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这不幸源自物质根本的匮乏。
不外,这世上又有几人能拥有完满的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与感悟【篇2】
《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沈复,他生平简单通俗,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也没有风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会画画,能以此糊口。他周边是简简单单几个家人,为着柴米油盐而奔波。具有文艺情怀的他,也会泛舟烟湖,吟诗作画,并且好在娇妻芸也是个文艺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怀,也能唱和,虽然糊口在贫困傍边,却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艺术世界里。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感悟(篇1)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读《浮生六记》有感:何以慰寂寥?
读《浮生六记》有感:何以慰寂寥?
《浮生六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面对宿命无可逆转的憾事,怎样才能慰寂寥。众多凄美悲壮的故事,使人感受到真实生活中难以克服的困境无一不在,把心安放去接受一切,从而正视它,终将获得“慰寂寥”的心灵启示。
从困境中走出来,要凭借勇气和无私的精神,而不是放弃与抗争。洛阳的席文、开封的僧人、冉闵的奉物、南阳的李娃,他们都是书中描绘出的“真正的勇士”,他们能放弃旧尊,以崇高的心量安身立命,无怨无悔,大爱无疆,这样的精神犹如灯火,照亮了生活的方向。
一些英雄豪情,一些苦难曲折,更多的是一种安静、安然的信念,以一个淡然的心境去迎接生活中的任何艰难,才是真正的“慰寂寥”。比如,洛阳的洪迈,当离开家门,奔赴西域,他
没有流泪,只是一声叹息:“好!弥留之际,不可不居。世间
万物,皆有定数,唯有英雄,可以无涯。”因此,这里的意思
应该是:无论我们遭遇着什么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也要始终不变,内心的坚强不屈也要坚持下去。
像醉后走入花园,看到苍松苔藓,七绝诗句:“此恨绵绵无绝期”,读者不禁感叹:大千世界,你们可以无憾放手,却又能
带着淡淡的恨意慰寂寥。这就是书中传递的信息:不管你处于什么环境,怎样的挫折,慰寂寥的永恒之路始终在走,只要你有勇气和决心,去追寻那份慰寂寥,去支撑你走出沧桑,这里便是为之而行的方向,慰寂寥乃生命的意义。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7篇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7篇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精选篇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
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汇编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8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遇到一本好书很难,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好多时候是硬着头皮读也读不下去。《浮生六记》是近半年来发现的又一本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炎炎夏日,作者温婉细腻、宁静淡然的文笔,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丝丝真情像山间一股清泉缓缓流过心田,让人爱不释手。“六记”顾名思义,分为六个篇章,作者从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闲情雅趣、四方游历见闻一直写到人生坎坷、养生悟道。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第一章“闺房记乐”,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之间从两小无猜到洞房花烛再到婚后生活的点滴真情,一篇篇读来,让人感受到无数岁月沉淀后的温柔静谧,也让自己想起曾经拥有过的种种美好,不禁反问己身,这些美好我们也都曾有过,为何一日日过去怨怼多于相爱之情呢?
作者沈复,清乾隆年间人,一生不仕不第,后因家庭变故穷困潦倒,他留下的这本书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在当时的社会里并不起眼。在那个时代里,谁会去关心在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细腻丰富、美好纯粹。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谁会去关心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穷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诚如路遥先生所言:“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温婉娴淑、知书达理,不仅与作者举案齐眉,更是作者的红颜知己,两人品读诗词歌赋、修剪木兰花竹、结伴游历山水、对月虔诚许诺,愿下一世你为男来我为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们身上是那样真切动人,这样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会心向往之吧。也难怪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这样的女性,有谁会不喜欢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1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感悟
《浮生六记》读后感心得感悟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先秦诸子、秦汉文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介普通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感动于书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真情”与“真趣”。拂卷,感受书中主人翁心无羁绊、洒脱真挚的个性。全书共六记,描绘爱情美好、记录童年趣事、承载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风景还有中山奇遇和养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带给我的三美。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
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1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通用12篇)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通用1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的读后感(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1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落与接受:《浮生六记》的被发现与被理解
摘要:关于沈复的《浮生六记》,已经有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过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浮生六记》被理解与被接受的曲折过程,探究蕴涵
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时代精神的失落、生活方式的失落、文本的失
落、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同时也探讨文本中的生命之美、生活情
趣之美、人的发现之美、文体的含混之美。这不仅仅是文本的的失
落与发现,而是一种生命范式、人生态度的失落与发现。
关键词:沈复《浮生六记》失落发现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吴县人,生于一七三六年(清乾隆二十八年),约卒于清嘉庆年间①。原书总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两卷已亡佚,现仅存前四卷,虽然后来不断有人说发现了亡佚的后两卷,但经过众多学者的艰辛考证,已证明是后人托名伪作,不足为信。沈复的《浮生六记》从发现到被人重视,经历颇为曲折,就像作者的起伏人生一样,经过了一个从失落到发现、到被重视的曲折过程,对文本和作者沈复的解读和研究也是如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浮生六记》文本解读、对沈复本人的研究,探讨蕴涵于其中的诸多方面内容,以期得到一点研究的启示。
一《浮生六记》的失落
从现存的文字来看,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本伤心之作,这里的伤心失落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失落,还是沈复所代表的整个时代的失落。前人有“幽芳凄艳,读之醉心”的评语,可谓是言之确凿。这种失落不仅是就文本的艰难发现过程而言,还是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文本的解读、对作者沈复的认知程度的概括。这种失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代精神的失落、生活方式的失落、文本本身的失落、独特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
(一)时代精神的失落
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记》饱含着人生的得与失,作者沈复坎坷艰辛但又是快乐的一生在其灵动的文字中展现了人生的美好、人生的无奈,原来大喜和大悲之间仅仅是一线之隔;生的快乐、死的无奈在这个看似柔弱的书生眼里,充满着命定的色彩,家族赋予他的使命、时代的要求,迫使他走上仕进之路。然而在那个看似繁花似锦的盛世中,在那个被无数历史学家标榜为盛世的时代,对于个人的命运,却是极不仁慈的,它要你在权威下低头,经过标准的考试鱼贯而入其瓮中。可是,又有几人能在榜上独占鳌头。沈复即是其中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色,他只是千万个沉寂在榜单背后的装饰品和陪衬。
文人士子失意的悲叹声中有他;纵酒狂歌的玩世不恭中有他;沉醉低迷、流连于秦楼楚馆的潇洒中有他。他有着当时所有士子的影子,而他却因一部残卷特立于众人之中,不能不说是历史给予他的厚报。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时代精神的失落、科举文化在他身上的失落。
然而,他却并没有在这众多人为之伤心落泪的地方停留半步,也没有多①关于沈复生卒年的具体考证详见陈毓罴、江慰庐、丁志安等人的研究论文。
想,对他而言,现实是沉重的。既然书中不能有黄金屋、千钟粟,那么就得另谋它法。他去经商、去做师爷(入幕),只想“布衣暖,饭食饱,一室雍雍”,颐养天年,除了孔孟那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外,沈复还要养家糊口,失去了传统文人人生的依托、安身立命之所在的沈复在商业活动繁荣的江南一带,并不像其他商人一样如鱼得水,并不具备经商的天赋,总在赔本;做个师爷也不得长久,他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底层文人,他不去做那无果的呼喊以示人生的不公,他也不在文字中发牢骚以暗示世道的不平,只是掉转过头来,一心谋划自己实在的人生。他知道科举、功名对他而言只是虚空,时代的车轮不会顾及一个渺小生命的哀伤。所以,在这个时代精神行将落幕的时代(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的中后期),这是个一切看似静止不变但又沉闷、蕴含着变革的年代。科举失落了、文人失落了,对于沈复而言,仕进的生命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二)人生及生活方式的失落
然而,即使沈复明白了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也不能挽留惬意的生活在他的生命中多停留半步,现世生活同样与个人前途一样充满着不幸与哀伤,而且生活的哀伤与失落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言,更具有攻击性。沈复的生活如同他的仕途一样辛酸坎坷:时刻存在着的不安定因素、饥寒无定的生活、人事的难以把握、人心的不可预测。人活着会经历的所有波折,沈复一件没落:爱妻早逝、独子夭亡、生无可恋、兄弟猜疑、父母嫌恶、命途不济,该有的苦都有了,而他不曾后悔,因为他也有过快乐,也有过幸福,可是沈复的幸福似乎永远都是易碎的玻璃杯,他的精神和心里的不安定感总是流于笔端,即便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这样追忆快乐生活的文字也不能逃脱宿命的阴影。这颗敏感的心灵总在担忧美好的失落,在这种担忧与不安中回味过往:盆栽被猫打碎、儿时的快乐光景总被外物搅扰,现实总在和他作对,以致文字中处处隐藏着不可知的命定和玄机。
说到沈复的生活,可以用“精致”二字来形容,他与妻子芸娘诗酒唱和、夫唱妇随的默契羡煞旁人,两人相敬如宾、吟诗品茗、栽花种草,完全是小资的生活情调。在家给充裕的光景中,他们悠游自在、怡情养性;然而,随着家庭的变故,世道变迁,二人的生活开始变得穷困潦倒。精致的生活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叫做雅致闲情,但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涩中,它就是一种罪恶、一种负担、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落寞,沈复正是如此。命运的窘迫让他从顶峰荡到谷底,但他并未忘怀,在时光的缝隙里,他还会忆起往昔那美好精致的生活。然而,这种精致生活方式的失落,让这种追忆更加悲痛彻骨,这种曾经拥有、已而失却的滋味,只有沈复一人知晓,诉诸文字对他而言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了!
(三)文本与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
这些残缺不全、充满失落感的文字,只是一颗渺小心灵的轻微颤动,比起那历史的车轮轰隆隆的行进声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沈复自己呢?也并没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野心,写作这《浮生六记》,只为了记录自己的“浮生”、“浮生的细微琐事”,记录这一辈子所有的快乐和苦痛。他所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没有司马迁写《史记》的宏大视野,没有那样理直气壮、气吞山河的历史担当,更没有宏伟的思想建构。沈复什么也不为,只为了自己的感情能够得以舒展。他写下那些不入流的闺房琐事、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只是在向自己的心灵作一番沉痛的告白,在这颗心的深处有着太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