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新变化与新挑战-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策略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策略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策略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青年学生中的首次系统介绍。

该课程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多个方面,是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入门课程。

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复杂,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编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介绍,也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在进行内容整合时,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可以将课程内容按照理论知识、历史背景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 教学方法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和实践等方式,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教学资源整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学术期刊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课堂上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及对策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及对策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及对策一、教学方式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培养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等。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上,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讲解教材内容来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讲授模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厌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以笔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局限于表面,难以深入思考和拓展。

3.课堂互动不足传统的讲授模式往往使得课堂互动不足。

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机会和平台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难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这种情况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孤立和被动。

二、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

1.多元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可以尝试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课程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一些与社会实际结合的教学内容,通过类比、例证等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引导,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社会情况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3.多层次的评价方式除了平时的课堂表现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多层次的课程评价方式,如开放式问题解答、小组研究成果展示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策略基本原则与改进对策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策略基本原则与改进对策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策略基本原则与改进对策一、基本原则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讲解原理,强调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让他们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3. 知识精讲,案例深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

4. 突出问题导向: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通过问题引发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实践育人,综合素养: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二、改进对策1.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选取生动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适当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入一些新颖的素材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6. 加强课外拓展,拓宽学生视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调研,开展学术讨论和思想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教学困境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学生普遍缺乏对其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内容内容枯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较为专业化和理论化,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加上教学方法陈旧,导致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

3. 学生对理论课程实用性认识不足学生倾向于追求实用性、直接的知识,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较为理论化,学生缺乏对其实际意义的认识,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对策探析1.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学生对实用性的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创新教学方法为了缓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增加课堂气氛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实践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健全课程评估机制学校和教师应当建立起健全的课程评估机制,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

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

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与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主观认识、客观条件以及历史惯性等原因,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认清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以改进,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文化多样性、价值多样化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就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因为,在价值多样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被混为一谈,进步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的界限被模糊,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和明确指向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教育‛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政治理论与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境,如学生缺乏兴趣、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困境分析1. 学生缺乏兴趣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性较强,加之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因此学生往往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冷淡。

2. 教学资源匮乏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涉及到众多历史文献、论著等资料,而教学资源又相对匮乏,尤其是一些古籍文献在校园图书馆中并不齐全,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教学内容难度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所涉及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尤其是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理解。

二、对策探析1. 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通过案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校可以加大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扩充相关的图书馆藏书和电子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使抽象的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

4. 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更具创新性的评价方式,如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一、教学困境分析
1. 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素养各有差异,导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困难,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2. 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一些教学机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于陈旧,只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表面知识,缺乏对当今社会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

3. 缺少教学资源支持。

某些学校和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难以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助,导致教学效果有限。

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一些学生对于政治理论课程缺乏兴趣,加之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对策探析
1. 差异化教学。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引导他们逐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 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大纲,将一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和理论纳入教学内容中,增强学生对理论和现实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开设网络课程和资源平台,提供更多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支持教学工作的开展。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本科院校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基于以学生为本的“雅典式”教学模式则是教学改革中一个新的突破口。

标签:“雅典式”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雅典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原理”教学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全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原理”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各高校的“原理”课程一直为公共必修课,凸显了国家、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逐渐由一元主导转变为多元化共存,各种社会思潮充斥其中,特别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选择大学课程时更看重计算机、英语及专业课等对自身职业发展有直接作用的课程,而忽视了一些具有潜在影响力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对教学方式反感,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参与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无趣,课堂变成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讲的状态。

三、“原理”课采用“雅典式”教学模式的探索1.对“雅典式”教学模式的理解“雅典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理念是驱动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形式可以表现为学生小组任务、小组项目,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讲授,采用小班教学,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及对策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及对策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及对策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的重要课程之一。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缺乏参与度,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的反思1.教学内容抽象化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哲学理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学生参与度不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合作,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

3.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

二、对策的提出1.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问题中去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中学习,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结语通过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及对策的提出,我们相信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当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本文期望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全面融合与深化发展:思政课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理论教育,而是逐渐与其他专业课程实现有机融合,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上。

注重实践与体验:传统的思政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改革后的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

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积极拥抱新技术。

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突出国际化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引入国际前沿的思政理论、案例和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注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正朝着全面融合、注重实践、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突出国际化视野以及关注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等方向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新课程改革便是其中的一个体现。

在2023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1.教师素质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来支撑,而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而且要具备探究精神、教育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教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得到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传统以教师为主、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学科融通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融通,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交流,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升华。

然而不同学科间的融通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而当前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重视学科分数,轻视跨学科融通”,使得融通的实践难以落地,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道难题。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机遇1.学科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形式不仅包容多个学科知识,同时更强调实践教学和“天地课堂”,通过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也符合21世纪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问题和创造解决方案。

2.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改革又推崇教育开放,课程内外融通互动。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育灌输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出具备现代素质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3.前瞻性的课程设置当前社会快速变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不断涌现,这使得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变得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一、课程教学困境1.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困难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较为深奥,而且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原理和历史材料,学生们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消化。

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和思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而这正是目前大部分学生所欠缺的。

2.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形式多样,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这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

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离自己较远,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辨精神。

二、对策探析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适当简化和精炼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减少冗长和抽象的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

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2.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我们可以结合当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形式,使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增加视听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辨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外阅读、小论文撰写、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度和实用性,我们可以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基层,了解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

具体来说,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健康意识。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帮助学 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运 动兴趣和习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弘扬爱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借助体育赛事、运动员事迹等载体,激发学生 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内容
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特征、 难点及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次演示将探讨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相 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 特征
1、课程目标明确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体育人才。这一目标不仅学生的体育技能 培养,更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体教结合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体教 结合面临着诸多痛点。例如,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无 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教 学质量;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缺乏锻炼意识和能力,导致身体 素质下降。
除了上述难点和痛点之外,体教结合还面临着一些堵点。例如,体育设施建设 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体育产业规范程度低,缺乏标准和 规范的管理制度;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风险高,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
总之,新时代课程思政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 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 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建议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探 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 力。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课程思政的投入和支持,共同推动思想 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一、课程内容既定且范围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其内容非常庞大,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大量知识点。

而且,因为考试范围相对较大,教师也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上课时向学生详细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而不太能探索性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对策:通过“先识别、再深入、再拓展”的方法去应对这个困境。

首先,教师应该对课程范围进行简要介绍,并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以核心概念为主线,逐步深入讲解课程内容,将其分解为可消化的小部分,以方便学生掌握。

第三,在授课中融入实践案例等形式,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结合实际意义来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材语言晦涩难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由政治出版社出版,内容翔实详尽,但却常常因其语言枯燥难懂而遭到批评,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对策:教师应该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讲课,尽量把复杂的概念和知识串联成一个故事展开,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参考资料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可能偏离许多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甚至包含了大量错误的认知。

这会造成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难度。

对策:教师需要在课程中谆谆教导,向学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作用,并通过讨论和对各种不同想法的批判来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思路。

同样,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观点和提问,特别是那些反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点,仔细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正确的观点。

四、教师教学能力有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因为其内容庞杂,理论性极强,既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各领域的理论,又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素。

如果教师对上述科目没有深刻理解,会让学生很难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间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教育改革的影响1. 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教育应当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服务,通过培养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基本教育的公平与素质教育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应当实现公平,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基本教育的普及,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并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3.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二、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1. 基础教育的发展与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然而,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压力仍然存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亟待加强。

2. 高等教育的积极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崭露头角。

然而,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3.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未来发展方向1. 建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中国教育将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与改革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制度和改革一直是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提出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 教育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改造和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教育具有明确的社会目标,即发展全面的社会主义人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 教育的公平性与普及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倡导公平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提出要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以平衡各个地区和群体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种结合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生产力和劳动素质的劳动者,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通过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改革1. 教育内容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需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更新。

在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内容应当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解。

此外,还应关注现代科技和创新教育,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

2. 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现代教育制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此,应当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3. 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评价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应对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高校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困境,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路径。

1.学生缺乏兴趣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普遍较低。

他们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象和当前的发展趋势,较少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

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往往比较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较少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

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实际情况的分析。

3.教学内容单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往往只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对于当下社会的理论分析和对于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性,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4.教学手段陈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手段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应对路径1. 多角度切入,增加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比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事件解读等方式,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互动性。

3.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通过讨论会、小组研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互动,激发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

4. 更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理念新生态新任务

“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理念新生态新任务

“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理念新生态新任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适应新的理念和新的生态环境,更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本文将从新理念、新生态和新任务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理念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时代。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更新理念,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更加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构建全新的理论教育理念。

理论教育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化。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各异,需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提供定制化的理论教育服务。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论教育资源。

理论教育要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和交流,打破传统的教学壁垒,使理论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这样既可以提高理论教育的亲和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理论教育要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理论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开放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优质的理论教育资源,促进理论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新生态互联网+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生态环境。

新生态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更加促进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了学科交叉和融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可以借助这一机遇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提高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互联网+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

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0.01.006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胡利敏(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准确把握民族复兴新使命㊁时代发展新变化和学生发展新需求,从政治意识㊁理论素养㊁思维创新和发展方式等方面领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内涵,坚定政治信仰,加强品德修养,丰富理论知识,树立创新意识,树立互联网思维,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㊂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主体;高校;新时代O S I D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0)01-0032-04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㊁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系统工作者㊁党政干部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㊂新时代有新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必须不断促进自身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为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㊂一㊁准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九大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16㊂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16㊂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发展走向新的征程,人民需求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客观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面临的新形势㊂(一)从历史方位中把握民族复兴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㊁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16㊂我们要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2]㊂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㊂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㊁为国育人的职责使命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必须密切关注新时代的新变化㊁新特点,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使命进程中明确新要求㊁新任务㊂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㊂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㊁信念,不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保持与时俱进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人才培养方向同 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4]376,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㊂(二)从全球视野中把握时代发展新变化当前,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社会信息化㊁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嬗变,不同性质国家间意识形态之争日趋尖锐化,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较为强烈的冲击,这些冲击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㊂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与精神塑造性,在社会生活中支配㊁调控和规约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根基[5]5㊂面对时代赋予的责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自然承担收稿日期:2019-10-20;收修日期:2019-11-27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B K S 022);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 K L -2019-1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0-Z Z J H -397)作者简介:胡利敏(1981 ),女,河南长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㊁思想政治教育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0卷 第1期 2020年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0N o .1J a n .2020着维护和倡导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一重大政治使命㊂因此要直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谁培养人㊁培养什么样的人㊁怎么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自觉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积极寻求科学的方法㊁合适的路径,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能够建构㊁根植㊁内化,以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㊂(三)从个体发展中把握学生新需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指出: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㊂所谓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㊂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㊂ [6]9同时他也指出: 思想 一旦离开 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㊂ [7]286当前,社会环境空前开放㊁个体选择自主性空前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需求内容和接受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教育主体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体价值,把关照大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 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㊁情感交流的共鸣点㊁利益关系的交汇点㊁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8]432,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感㊁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民族复兴融为一体,为中国梦贡献力量㊂二、深刻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内涵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切实发挥好引领作用,必须深刻领会时代要求,结合时代特征,把握主体发展新内涵㊂(一)主体发展的核心 政治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㊂正如恩格斯所说: 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㊂ [9]306 如果放弃在政治领域中同我们的敌人做斗争,那就是放弃了一种最有利的行动手段,特别是组织和宣传的手段 [9]306㊂习近平站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角度,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政治意识发展的战略定位㊁重要意义㊂他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0]86,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11]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其政治意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㊂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必须要把政治意识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 四个意识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㊁坚定政治方向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政治意识坚定性的加强,是确保人才培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㊂(二)主体发展的基础 理论素养邓小平曾明确指出: 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㊂ [12]21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153㊂这 两个巩固 实际上指明了当前和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所肩负的战略任务㊂习近平2012年12月在‘在广东视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学习稍有放松,就有可能落伍㊂只有时不待我地学习和实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科学知识贮备,才能胜任肩负的责任,才能把工作做好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主要从事的是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㊁提升理论素养㊁夯实理论功底更十分必要㊂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勤于学㊁敏与思,认真读原著㊁学原文㊁悟原理,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㊁观点㊁方法,摆脱少知而迷㊁不知而盲㊁无知而乱的困境,提升理论话语的深度和底气㊁针对性和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对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㊁入心㊁见行见效㊂(三)主体发展的重点 思维创新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说: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㊂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㊂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和精神过程,是与时俱进㊁知难而上的科学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生机的源泉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深刻改变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语境,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㊁思维方式㊁行为方式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面临诸多事物的变化,创新是必然要求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㊁实践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只有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及时发现社会生活与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才能做到 沿用好办法㊁改进老办法㊁探索新办法 ,做到因势而谋㊁应胡利敏: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势而动㊁顺势而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㊁亲和力㊁吸引力和实效性㊂(四)主体发展的途径 自我提升和组织帮扶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著名论断㊂在这个论断中关于人的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实践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二是人的发展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㊂从主体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途径包括自我提升和组织帮扶㊂首先是自我提升㊂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㊂ 知是基础㊁是前提,只有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才能克服本领不足㊁本领落后的问题; 行 是重点㊁是关键,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就必须躬身实践,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㊁悟真谛,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就真本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㊂其次是组织的帮扶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从事的是意识形态工作,党委要发挥自身作用,加强组织领导㊁强化责任㊁落实保障,通过在政治上充分信任㊁工作上大胆使用㊁生活上真诚关心㊁待遇上及时保障,来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成长㊂三、主动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切实发挥好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㊂因此,主动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就要把握大好时机,苦练内功㊂(一)坚定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㊂在社会信息化㊁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 承担着传播知识㊁传播思想㊁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㊁塑造生命㊁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13]㊂必须深切感知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诉求,深刻理解自身工作的历史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做到守土有责㊁守土负责㊁守土尽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摄力和引领力,引导大学生增强 四个自信 ,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㊂(二)提升理论素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㊁实施者,其理论素养和理论功底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必须时刻保持时不待我的学习心态,尽一切可能充实提高自我,要下真功夫㊁苦功夫㊁细功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研读,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㊂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才能明道㊁信道,心明眼亮㊁领悟真谛,才能在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的 元意义 和 本性 理论联系实际, 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3],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给予学生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㊂(三)加强品德修养师者,人之模范也 ㊂在学生眼中,老师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㊂因此,作为担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崇德正心,注重品格塑造,涵养道德情操,要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奉献精神,自觉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对学生有教无类㊁因材施教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只有以德立身㊁以德立学㊁以德施教,通过自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以自身高尚的人格感染和引导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㊂(四)树立创新意识世情㊁国情㊁党情的变化,客观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必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因事而化㊁因时而进㊁因势而新 的要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注重破解难题㊁补足短板中坚持与时俱进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期许,及时把准大学生成长中的思想脉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创新,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㊁亲和力和针对性㊂要深入挖掘各种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和潜力,第40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月使各类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合力育人效果㊂要把互联网新媒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平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新网络正面引导教育方式,传播正能量㊂(五)树立互联网思维今天,以网络为基础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㊁以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的现代科技资源颠覆了仅靠 一支笔㊁一张嘴㊁一块黑板 的传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㊂教育形态从静态向动态㊁从平面化向立体化㊁从现实领域向虚拟领域的转化,促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把握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联性㊁互动性强的特点,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联网 的教育形式[14]㊂着力提升网络应用能力,推动校园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学会运用政治语言㊁大众语言㊁国际语言,推出有态度㊁有温度㊁有厚度㊁有力度的网络文化产品㊂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网络评论能力,掌握从理论上㊁笔头上㊁口才上进行多元表达的本领,有效增强网络发文㊁发声的感染力㊂通过网宣能力的提升,把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讲清楚㊁讲透彻,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刘艳.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O L].(2018-01-31)[2019-09-20].h t-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2018-01/31/c o n t e n t̠5262659.h t m.[14]孙保营.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互联网思维 的培育与运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1):100-105.T h eN e wS i t u a t i o n,N e w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N e wR e q u e s t s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a r x i s t T h e o r y E d u c a t i o n i n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 h eN e wE r aHU L i m i n(S c h o o l L i b r a r y,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y a n g46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t h en e we r a,i f t h em a i nb o d y o fM a r x i s t t h e o r y e d u c a t i o n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w a n t s t o p l a y a l e a d i n g r o l e,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a c c u r a t e l y g r a s p t h e n e w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m a i nb o d y o fM a r x i s t t h e o r y e d u c a t i o n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b a s e d o n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p o s i t i o n,g l o b a l v i s i o n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 d e e p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n e wc o n n o-t a t i o n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r o mt h e c o r e,f o u n d a t i o n,k e y p o i n t s a n d p a t h s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 t a k e a d v a n t a g e o f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 y t o p r a c t i c e o u r i n t e r n a l s k i l l s,t a k e t h e i n i t i a t i v e t o i m p l e m e n t t h en e w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s t a n t l yp r o m o t e o u r o w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s t r i v e t ob e c o m e a ne x p e r t i n t h e f i e l do fM a r x i s t t h e o r y e d u c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M a r x i s t t h e o r y e d u c a t i o n;t h em a i nb o d y o f e d u c a t i o n;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n e we r a(责任编辑:蔡宇宏)胡利敏: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门类和核心课程,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及胡锦涛总书记的关注和指导,它不仅牵动着高校中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而且受到
了更多的社会大众的关注。

至2007年7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成为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蓝本”。

时隔仅半年,该书的2008年修订本诞生,标志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最终完成。

毋庸置疑,该书的出版发行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新变化、新挑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之进行探索已是十分紧迫、必要和意义重大。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新变化
我们认为,别开生面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
所出现的最突出、最重要的新变化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新变化。

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看,总体内容有了变化。

众所周知,过去在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彼此独立的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相互割裂分开进行。

而现在它们已整合为一,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成内容。

在新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是“三位一体”,囊括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

从微观层面看,具体内容也有了变化。

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添加的新内容,是过去教学内容中不曾包括的。

即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具体内容上也进行了大的改动,增加了许多新内容。

所以,从教学实践活动看,教学内容较以前大大增加,变得更加的丰富、充实,且深刻、系统与完整。

(二)教学环境的新变化。

这种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整个社会开放度、透明度的提高及由此引发的“思想大一统时代”的结束与“思想自由信仰多元化时代”的开启。

在改革开放之前,在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政治体制之下,全社会、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比较一致趋同,马克思主义绝对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若磐石。

但自改革开放后,这种“思想大一统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思想自由信仰多元化时代”开始降临,且日益凸显。

当前,中国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已具有了差异性、多元性,因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济地位不同等而不同。

就大学生而言,在思想自由信仰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其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彼此差异,具有个体性、多样性、差异性特征。

如今的大学生,并不是完全置身于“四堵墙围成的象牙塔”
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相反,他们的社会参与度、政治参与度都比较高,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往往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去甚远,甚至
完全对立。

他们对书本上的观点和教师的主张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常常会抱着审视的眼光进行“辨伪索真”。

他们思想活跃,探索欲强,所提问题往往敏感且尖锐,对错误思想甚至近乎反动的观点也敢直言不讳,常令教师窘迫甚至尴尬,增加了
教学的难度。

(三)教学客体的新变化。

教学客体是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这种变化并非指学生的生理年龄与体态特征,而是指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学生知识文化水平与结构的变化。

由于中学教学改革与大学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衔接上的非协调性及不同省、市、自治区中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差异性,致使大学生在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结构与水平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一是文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

文科生在中学已学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而理科生则不然,因此在“文理科混编”的教学班中,对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的学习态度、兴趣及理解、接受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二是文科生之间的差异。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文科大学生,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三是从大学生总体看,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中学均未学过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文科生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不懂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而理科生既不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
不懂得哲学,真是“一张白纸”。

大学生现有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功底,无疑对大学教学实践活动会产生直接影响,表现为积
极或消极两方面。

(四)教学目标、任务与要求的新变化。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总方向是再次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政治功能与特色。

长期以来,人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称为“政治课”,确实是不无道理,更显合理和切合实际。

回顾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一度被淡化,遭到否定、排斥和抵毁。

在“政工队伍砍一半,生产往上翻一番”的错误导向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竟砍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学时上也是一再减少。

在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上,混淆颠倒了思想性、政治性与生动性、趣味性的关系,忽视了思想性、政治性,突出了生动性、趣味性,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无可奈何地一味迁就迎合学生,为了吸引讨好学生,甚至打诨骂趣,讲“段子”。

很显然,这是与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初衷相违背的,是极其错误且危险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主导和全党全国人民行动的思想指南。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和检查自己,应切实将政治性、思想性放在首位,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新变化,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使得我们再也不能因循守旧、循规
蹈矩、按部就班、安于现状,而必须与时俱进、图变谋新、锐意进取,使得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不再是轻车熟路,“一本讲稿用几年”已不再可能。

概括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新挑战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新挑战。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成败。

教学观念作为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时代性、变动性的特征。

教学观念所面对的新挑战突出表现在:(1)必须否定和抛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当成两门独立课程、教学活动互不关联的“二线单兵作战观念”,树立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构成一门课程,教学活动必须整体推进、协同配合的“联合作战”观念。

(2)必须否定和抛弃传统意义上那种教学过程仅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观念,树立和实施教学活动必须把文化知识传播与思想进步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观念。

文化知识传播仅是手段,思想进步和能力培养才是教学活动的目的。

教学活动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播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际结果,即是否促进了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校要培养的人才不是只具有知识而没有动手能力、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事实上,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播与获取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摆在首位。

(3)必须反思和纠正过去一个时期内混淆和颠倒思想政治性和生动趣
味性、忽视思想政治性的错误,把思想政治性摆在第一位。

生动趣味性固然重要,但决不能让它冲淡了思想政治性。

(二)教学时间的新挑战。

这一挑战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增多与教学时间的减少之间的矛盾。

过去,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高等院校中彼此独立的两门课程,在本科院校教学时间最低为54课时,事实上两门课实际授课时间在100课时以上,这还是被各个院校一再压缩后的情况。

现在,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仅为54课时。

由于受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影响,事实上各个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时间都小于54学时。

至于新生,如果在新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由于开学稍晚,一般都是第四周开始上课,教学时间往往仅有45学时。

在如此短的四五十课时内,要把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严密完整而又概括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完,无疑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严峻挑战。

至于说还要讲深讲透、讲活讲新、深入浅出、富有成效,那更是难上加难。

无怪乎一些教师感叹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法讲。

”实践证明,在教学任务所规定的四五十课时之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完整、准确、生动地“灌输”给学生,无疑具有巨大的困难。

教师只能进行“取舍”,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支离破碎,学生掌握不够完整,更谈不上准确、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