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历史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旧人教版)
近年高考 屡有涉及
1.(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A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2.(2000山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几次变化。宋代科举制度比唐 代有所发展,表现为 D 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 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3.(2001上海)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 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B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2003江苏)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 了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5.(2004文综)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回答: (1)材料一主要涉及什么问题? 防止藩镇割据历史重演,解决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等弊端,以 强化中央集权。 (2)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集中军权:用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了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又 置“三衙”与枢密院使相互牵制,此外,还立更戍法、扩编禁军;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派文臣任 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路设转运使控制财政,派文官主持地方司 法。 (3)与材料二、三、四涉及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又有何具体关系? 因果关系。 认为“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因而把青壮劳力尽 可能编人军队养起来由朝廷控制,这就造成冗兵; 为了抑制武夫,用文人治国,因而通过科举、荐举、恩荫等 途径放手召官,这就造成冗官; 注重相权、地方权的分解和相互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造成 机构臃肿。这一切都造成冗费。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引言分析1.这一时期从907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368年元朝的灭亡。
①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
②这一时期除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外,主要的政权有:A.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B.契丹族建立的辽,C.女真族建立的金D.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③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④这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2.这一时期东西方发展的政治特点:①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②亚洲各主要国家发展不同,总体上仍领先于欧洲。
3.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①民族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②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过程;③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达到再度大一统;④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⑤文化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于世界各国。
高考范围5.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①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②中央集权的强化③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③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②宋辽的和战③西夏的建立④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①金的建立②辽和北宋的灭亡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①蒙古的兴起②成吉思汗的政权建立和征战③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③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理学③教育④文学近五年高考试题(一)全国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7.宋太祖从地方军从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3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一、政治1、概况: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二、经济1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农业:增加耕地(圩田)经济作物(桑柘、茶树)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1、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②结果(宋太宗):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3、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文人知州地方通判(兼监察)牵制●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4、危机和改革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⑴历史背景:●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⑵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①主要内容: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三历史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精品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引言分析本章引言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交待了这一时期建立的各个政权及存在时间。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
这一时期除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外,主要的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这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这一时期从91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368年元朝的灭亡。
第二层指出了本时期东西方发展的政治特点: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亚洲各主要国家虽发展不同,但总体上仍领先于欧洲。
第三层指出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战争曾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完成,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达到再度大一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文化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于世界各国。
★第一节五代十国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五代的更替;十国;五代十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统一趋势的加强;周世宗改革。
二、能力培养目标1.比较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阐释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周世宗改革促使后周强大的史实,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之间连年混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这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学要点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五代十国2.五代十国的统治特点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三、统一趋势的加强和周世宗改革1.统一趋势的加强2.周世宗改革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
重点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成就;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精品】高中历史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备课资料
关于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1206年春,于斡难河源头举行大聚会(忽里台,quriltai),建九斿白旗,即帝位。
出身晃豁坛氏族的巫师阔阔出(号“帖卜腾吉里”,意为上天代言人)上言:“如今地上称为古儿罕的各国君主都被你征服,其领土都归你治下,因此你也应该有普天下之汗的尊号。
上天旨意,你的称号应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的意思,南宋人赵珙说是“乃译语天赐二字也”(《蒙鞑备录》),拉施都丁《史集》说是蒙古语“坚强有力”。
近人多采伯希和之说:此字源于突厥语tengiz,意为“海”,成吉思汗意即像海一样广大的皇帝。
最近的研究证明,此字当来源于古突厥语Chingis,意为“可怕的”“强健的”。
成吉思汗以本部落名称为国号,称“大蒙古国”。
从此,统一在大蒙古国治下的漠北各部百姓,尽管各有自己原来的部落氏族名称,都以“蒙古”为总名,逐渐融合为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上册)》。
【精品】高中历史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备课资料
关于宋词
宋初的词风深受唐末五代婉约派词风的影响,连文坛革新领袖欧阳修的词,虽清新明丽,但内容主要仍是风花雪月、情恋相思之类。
柳永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创作新调,语言口语化,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内容上也还是离情别意,灯红酒绿。
除范仲淹曾写过边防征战内容的词外,整个词坛都为婉约派所垄断。
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的苏轼,在词坛上更是突放异彩,创豪放派词风,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不仅将词的内容扩大到各个方面,而且不受过分严格词律无原则的束缚,自由抒发情意,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苏轼写爱情题材的词作,又以婉约见长。
词终于取得了与诗同样的地位,使宋词与唐诗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放光芒。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
高中历史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五节金的
.
●备课资料
关于女真族的发展和猛安谋克制
女真先世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
女真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龙江流域的南北地区,后来黑水靺鞨有一部分向南迁徙。
当契丹建国后,在译名上始被称为“女真〞。
……
在女真氏族社会的氏族部落中,出现了私人家族的家兵和部落兵——猛安、谋克。
开始是非常设的,后来发展为常设的军队,猛安、谋克长成为军职的氏族贵族,并进而演变为生产、政治和军事相结合的地方行政组织。
《金史·循吏传·序》记载:“金自穆宗号令诸部不得称都孛堇,于是诸部始列于统属。
太祖〔即皇帝位前一年〕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由以夫计的军事组织改革为以户计的地方行政组织,标志着这种制度是为建立国家而制定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专心.。
高中历史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二节北宋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北宋的建立。
2.掌握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和影响。
3.掌握北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德育目标1.学习北宋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学生认识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
2.学习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学习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3.自制投影图片:《五代更替简表》《科举制发展情况表》。
●教学方法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谈话法:围绕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作用和影响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开展一些双边活动。
3.阅读法、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内容,可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看书,然后,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头绪比较少,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抓住本节的重点内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作用,多分析、讲解。
2.对本节的难点问题: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和影响,可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讲解。
3.对重要而又琐碎的知识点,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适当制作图表,帮助学生记忆。
4.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考纲导读1.更多关注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元朝的统治、民族融合;宋元文化。
2.识记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宋辽、宋夏、宋金的和战;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3.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地位;忽必烈统一全国与推动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宋元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地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一时期民族间的和战关系,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及其深远的影响。
●考点扫描2004——2006年高考试题考点统计●考点精析要点1 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例1】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日:“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日:“……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太祖之“意”是( )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材料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教材,结合材料,我们可清楚地知道题干中所叙述的事是“杯酒释兵权”。
根据宋太祖的表述可知,他对开国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并不满意。
这样可以排除选项B ;而选项A 和选项C 的真正用意是解除他们的兵权。
故答案选D 。
【答案】D要点归纳:①国家分裂,十国的一些政权仍割据一方。
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开始了统一南北的进程,至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政权北汉,才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混乱的局面,但没有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
与北宋同时存在过的政权还有契丹(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政权。
②武将权重,中央集权不巩固。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第一节五代十国高考试题集锦1.(1995年上海卷)前秦、北魏、后梁建立者的民族依次是A氐、鲜卑、汉 B羯、氐、匈奴C匈奴、氐、汉D党项、羯、氐2.(1997年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唐主(南唐列祖李弁)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
”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为之害深矣,不忍复言。
使彼民安则吾民安矣,又何求焉!”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列祖弁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荒芜)而不艺(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
民有向风来归者,授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
……(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木(棵)者,赐帛50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两万,皆五年勿收租税。
摘自《十国春秋》材料三:(弁元五年)分遣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四:(李弁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摘自《钓矶立谈》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弁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
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基础网络完善方法:实行,防止考官舞弊。
增加名额: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开辟了道路.②是北宋的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高考试题集锦1.(2000年全国、天津、江西卷)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军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2.(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3.(2000年山西文综卷)宋代科举制比唐朝有所发展,表现为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 C以八股取士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4.(2001年广东、河南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阶段特征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叙述的是从朱温907年建立后梁到1368年元朝灭亡共460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各封建王朝.唐灭亡后的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五个朝代;与其并存的先后有南方和山西的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建立辽.960年北宋建立,开始统一活动,相继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中国境内处于辽、宋、夏先鼎立.女真兴起后,灭辽和攻宋后,又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峙.蒙古建国后,势力渐强,开始统一活动,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时期.我国反复处于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局面,各民族政权先后并立,少数民族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宋代和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了藩镇割据.在与各少数民族关系中,宋朝不时处于屈辱状态,但汉族仍保持了主体民族地位.封建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高度发展,对外交往也有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出现了许多位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文化成就.重点难点1.正确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宋朝是继五代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王朝.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多称为“弱宋”.如何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呢着名宋史专家邓广铭、漆侠都认为,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漆侠曾形象地说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总趋势,经历了两个马鞍形,从战国经秦汉是第一个高峰,魏晋时期下降,唐代又逐渐上升,宋代发展为高峰,元代又降下来,明清恢复发展.宋朝的历史地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政治方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是藩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大国,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为汉唐两倍,垦田也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善或发明于宋代,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教育、哲学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总过程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极其重要的阶段.2.关于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君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集中军权;分割宰相权力、削弱和分割地方长官权力,加强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等.宋太祖用不杀戮功臣等不流血的措施,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铲除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兵变换代的主要支柱,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举措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伪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产,生了很多弊端,特别是宋太宗以后的诸帝,对已矫枉过正的东西不能适可而止,因而积重难返,出现了明显的弊端.第一,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守内虚外”,削弱了边防,因而边患迭起,时时受到辽、西夏侵扰.第二,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北宋被视为“积贫积弱”的王朝.3、宋初割据局面是怎样解决的自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达到顶峰.但五代十国时期也孕育了统一因素.经过长期的战争,士族地主势力受到扫荡,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从而大大减少了分裂割据的因素,增长了统一的基础.后周柴荣的改革,大大抑制了藩镇,加强了皇权,增强了国力,并开始了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北宋建立后,先确定了完成统一的正确策略,根据“先南后北”的策略,宋太祖、宋太宗在十几年中,陆续消灭了南方和北方的十国,从而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藩镇割据.与此同时,在政治、经济上宋太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派文臣做知州,改革军制和军队,从而将军权集中于皇帝,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军事基础.4.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应从三个方面认识:1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2变法的内容,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政治危机. 3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被废除. 5.南宋海路贸易发达的原因促成南宋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①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产品的增多,为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北方战乱.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和相互征战,使我国与中亚、西域的联系受阻,南宋只有通过海路去发展对外贸易.③南宋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当时已能造出适应海上航行的大海船,而且已经普遍使用指南针.主观上:南宋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措施,并把它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6、关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自东汉末豪强地主的恶性发展,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分裂割据的因素一直存在.唐代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军阀拥兵自重,使藩镇割据发展到顶峰.历代统治者都力图解决这一问题,宋太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采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治理的办法,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问题.要联系东汉以来的相关史实,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7、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从秦汉时南方开始开发,三国时吴在南方的经营,东晋、南朝在江南的发展,隋唐时经济重心与北方并驾齐驱,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要注意这一历史进程的综合和总结.8、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是后唐的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后唐明宗死后,石敬瑭企图夺取帝位.为了乞求契丹支持,石敬瑭竟向小自己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上表,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臣,还答应在灭唐之后,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打败后唐.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则把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义、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蓟今河北蓟县、涿今河北涿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武今河北宜化、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各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契丹.当时的契丹,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自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契丹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契丹占幽云后,紧接着攻灭“渤海”政权,吞并渤海地区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再次扩展疆域,使统治区内增加了广大农耕土地和众多农业人口.这对契丹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不能不发生重大影响. 9、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随着女真族社会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原来的猛安谋克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的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组织,突破了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三百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由于实行了“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称为猛安谋克户,它是女真族的基本社会组织.金太宗吴乞买统治时期1123—1134,随着中原占领区域的扩大,金朝统治集团通过括田,搜刮北方土地变为“官田”.这些官田一部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其余分赐给女真贵族,还有一部分土地分给迁到中原地区的猛安谋克户.猛安谋克的上层分子,把分得的土地佃给汉族农民耕种,这部分女真人就成为新的地主阶级.一般猛安谋克户分得的土地,规定自行耕种.这就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第一节五代十国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五代十国的更迭;五代十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统一趋势的加强和周世宗改革.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比较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分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通过周世宗改革促使后周强大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政权之间的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而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却获得较大发展,这充分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2.五代十国后期,出现统一的趋势,后周世宗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不仅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也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成就;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的不断加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战国起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长达2300多年.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五个时期.1.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前475-220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581-907找学生列举已学过的封建时期包含的朝代,起止时间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情况.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封建社会的第四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五代十国的概念:对照教材中的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地图.①时间:907~960年;②空间:北方:五代:黄河流域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南方:十国:南方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和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的北汉.2.五代十国的统治特点①北方政权更迭频繁,②混战不已,③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阅读P139史料: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实质是什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影响: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②各割据政权之间的混战不休,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局势相对稳定,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大量南移,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③南方许多国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回忆:江南经济的开发开始于何时发展情况如何①开始于三国吴汉族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北方农民大量南迁.比不上北方,大量土地未开垦,产量也很低.②西晋末年,北方重新陷入混乱,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直到南朝.北方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③南朝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④隋朝大运河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更有利于对江南开发.杜甫诗云:“稻米流脂……”也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2.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①农业:A.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B.国王钱鏐时,吴越修筑扞海塘即钱氏扞海塘,抵御钱塘江潮水侵袭.C.圩田继续发展,粮食作物产量提高.D.南方普遍种植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②手工业:A.南方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B.南方制茶业很普遍,南唐茶场很多,建州茶用作贡品.C.造纸业和印刷业都很发达,成都、金陵是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③商业:A.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B.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不少国家允许中原商人入境经商.C.楚国的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④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人口也超过北方.三、统一趋势的加强和周世宗改革1.统一趋势的加强①人民渴望统一,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②分裂割据带来的关卡林立、商税苛重等,已成为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的严重阻碍.③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④各国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都设法削弱地方势力.2.周世宗改革①政治上:A.严明法纪,惩治贪官;B.抑制藩镇,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②经济上:A.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大为增加.③军事上:A.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淘汰老弱.B.作用:后周的军队大大超过其他割据政权的军事力量.④评价: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的形势,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思考题:结合课本内容想一想北宋建国以后,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④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①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②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①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③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军权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2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A.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B.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影响: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C.地方上财政困难.D.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思考题: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①积极的影响: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的影响: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C.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科举制度的发展1.北宋科举制的完善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2.北宋科举制的作用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②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③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与唐朝相比,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表现在对科举制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如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等,同时不断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补充知识1、北宋皇权加强、相权分解及其消极影响.北宋加强皇权,采取了平行线系列措施,其中,集中行政权主要体现在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上.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从而达到加强了皇权的目的.封建皇权的不断加强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在政治上导致暴政、腐败、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等现象;在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思想文化上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科技发展.2、宋朝科举制度在防止考官考生作弊方面采取的措施.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锁院”制度.即在主考官、副考官等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此外,还有“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别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及其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二历史 5.1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在 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去后 周皇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陈桥兵 变”。
2、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 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注意:只是结束了分裂局面,不是统一, 此时我国北方还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宋初针对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弊端实行一系列措施加强 中央集权是必要的,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又决定了庞大的 官僚、军事机构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为克服封建统治 的危机实行了王安石变法,虽有成效但终失败。因此不 能简单地将北宋前期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而要透
高二历史 5.1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
过现象发现本质的东西。 强和封建
高二历史 5.1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
强和原封建则:“强干弱枝”,“内外相
1.材料一:一日召赵普问日:“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 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日: “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 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使北宋的政权的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 作用。
小结: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隋文帝时创立,“诛州岁贡三人”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完善科举制,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
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用高官主考,以
集中行政权:分相权,从行政、军事和财政三方面,把相
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地方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 理地方政事,同时设通判一职,两者相互制压。
高中历史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四节辽、
.●备课资料关于契丹族的发展及契丹的政治制度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关于族源,传说“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主要活动在上述两河流域。
……唐末国势衰微,契丹族日益强盛,自迭剌部夷离堇、辽的始祖耶律雅里拥立遥辇氏阻午可汗以后,掌握了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大权,迭剌部也成为遥辇氏后八部中最强大的部落。
其子孙不仅相继担任本部夷离堇,也一直掌握着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大权。
天复元年〔901〕,遥辇氏最后一任可汗痕德堇可汗开始当政时,耶律阿保机也担任迭剌部夷离堇。
他在此之前已经屡立战功,当年又连破室韦、奚诸部,随后又被任为总理军政事务的大迭烈府〔部〕夷离堇。
次年攻掠河东、代北,第三年讨伐女真,又劫掠河东、蓟北,契丹日益强大,阿保机也升任为最高官职于越,总知军国事,成为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手下的实际掌权者。
此后阿保机又击败唐刘仁恭军,大破室韦,声威大震。
天祐二年〔905〕,他与唐河东节度使、割据河东并与朱全忠争夺天下的晋王李克用结盟。
次年,积极进行篡位的梁王朱全忠,也派使臣与阿保机互聘,阿保机的声望日益高涨,超越了遥辇氏的痕德堇可汗。
阿保机在南征北战中俘掠了大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隶,罪犯家属也常被降为奴隶,契丹的奴隶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反映在政治制度上,部落里的许多官职早已逐渐成为某些家族的世职,接着阿保机破坏了八部酋长三年受代一次的规定而拒绝受代。
天祐三年十二月,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及日益增高的声望,八部酋长会议罢免了“不任事〞的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推选实际掌权的耶律阿保机为新可汗。
天祐四年正月十三日〔907年2月27日〕,正式举行即位仪式,从而开始了耶律氏契丹时期。
同年四月,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王朝。
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后,继续扩展势力,逐渐建立与完善契丹的政治制度,以契丹制〔国制〕统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史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单元阶段特征:(1)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民族关系上: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民族政权并立,政权更替比较频繁,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在隋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南移完成。
科技文化上:中国科技出现新高峰,继续领先于世界。
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和新发展。
(2)这一阶段东西方国家的情况是: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而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亚洲各主要国家虽发展不同,但总体上仍领先于世界。
第一节五代十国(高考不作要求,略)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课时)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北宋的建立和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及其影响;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认识北宋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安定的愿望。
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双重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1)情境设置法;(2)讨论法;(3)比较分析法;(4)讲述法。
导入新课:唐朝是何时灭亡的?唐朝灭亡后,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学生回答:907年。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政权是哪个?学生回答:北宋。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学习北宋的政治。
板书: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1.北宋的建立:960年,陈桥兵变。
赵匡胤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陈桥兵变的情况。
2.北宋的局部统一:学生活动:观察教材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图。
教师说明:北宋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的方针,与宋太宗一起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之一:叙述式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我们知道,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我国的农业、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农业上体现出了农业商品化的加强和全国经济重心已经从北方移到南方的特征。
在手工业方面体现出了有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手工业品具有民族特色;边疆地区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等特征。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以及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大家还记得当时农业发展的特点吗?[生]农业商品化的加强和全国经济重心已经从北方移到南方。
[师]那么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生]有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手工业品具有民族特色;边疆地区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师]很好。
那么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的特点是什么呢?[生]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出现了纸币和交通的发达。
对外贸易的特点有:设有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外贸港口世界闻名。
对外贸易兴盛,以海路为主。
[师]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以及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
[板书]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教师讲述]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一样,我们也通过制作表格的方法来学习。
请大家先看书,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教师讲述]填写得非常好。
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的发展以两宋商业发展为主。
商业的发展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前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好的发展。
大家还记得么?[学生回答]北宋时期,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技术的新发展,开垦梯田,粮食作物种植推广,引进占城稻,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有:矿冶业有重要的地位,煤大量开采,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丝织业有新发展,以两浙、四川为中心,花色品种繁多。
制瓷业的水平超过前代,有五大瓷窑,景德镇生产青白瓷。
造船业:技术世界领先,造万石船,海船有隔离舱。
[教师讲述]很好。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具体表现在:商业活动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了“坊”“市”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都可以进行事业活动,这是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由于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因此行会的地位更加重要,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组织更加严密;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农村中的一些集市发展为固定的市镇;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可投影显示“交子”图片)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也都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因此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立机构,专门征收商税,而且商税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南宋的临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达到百万,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昼夜不绝。
辽的南京(今北京)、西夏的凉州(今武威)、金的燕京(今北京)商业都很繁荣,而且,辽、西夏、金都曾与宋有互市贸易。
金朝后期,银币成为流通货币。
[教师提问]元朝时,政府又开凿了运河。
请问元朝的运河是怎样的?元政府是为什么而开凿的?[学生回答]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元朝的运河从杭州可直达大都的积水潭,全长三千余里。
元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为了运输粮食。
[教师挂图或投影显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或者投影显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隋朝运河与元朝运河对照的投影图。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隋朝的运河比较迂回曲折,而元朝的运河截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
因为元朝的统治中心在大都,可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却在江南,北方的粮食都要南方供应,因此元朝开凿运河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
元朝运河的开通确实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也保持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沟通。
我们在学习隋朝运河的内容是就知道,运河至尽仍然对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起着一定的作用。
(可投影显示现在运河的图片)[教师提问]元朝时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它们各有什么特色?[学生回答]元朝著名的城市有大都、杭州和泉州。
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业繁荣。
杭州但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泉州是世界著名港口。
[教师讲述]对。
当时的元朝首都大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计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它既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商业大都会,那里,来自欧、亚、非诸国的使团和商队络绎不绝。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
泉州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教师过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外经济交流的加强。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五个问题,对外经济交流。
同样,大家先看书,然后来填写这张辽、宋、夏、金、元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表。
[板书]五、对外经济交流辽、宋、夏、金、元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表[学生看书后填写][教师提问]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两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那么两宋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第一,两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第二,两宋政府鼓励外商的政策;第三,两宋政府,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第四,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教师提问]很好。
那么两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甲回答]原因是:第一,两宋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第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生乙回答]还有,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学生丙回答]还有,两宋政府对生产的重视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教师提问]很好。
另外还应该有: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能够较快地运用与生产领域。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两宋的对外贸易有一个特点是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第一,两宋的造船业比较发达;第二,原来丝绸之路必经地区,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了。
[教师讲述]很好。
两宋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发达的对外贸易,与汉唐相比,对外贸易的通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西北陆路转向了东南的海路。
这主要是因为:一、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这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
二、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我国的沿海口岸,这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三、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
宋朝每年有沉重的“岁币”负担,军费、官奉开支很大,财政入不敷出,需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源。
为此,宋政府一方面鼓励对外贸易,一方面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并且进一步完善始建于唐代的市舶使制度。
北宋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
四、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五、从地理条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教师提问]当时中国的进出口货物主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出口的货物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宝等。
[教师讲述]那时与两宋交往的国家主要有高丽、日本、阿拉伯、东南亚各地等五十多个国家,到中国来的外国商人有很多。
南宋时,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
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泉州。
[教师提问]辽、金主要与哪些国家有交往?[学生回答]辽、金主要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经济上的联系,并在边境设置榷场,另外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都同辽、金有贸易关系。
[教师提问]元朝时的对外贸易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元朝和高丽、日本贸易密切。
高丽的人参等土特产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
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到高丽。
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来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那时侯,中国同欧洲、非洲也有交往。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大都。
元朝的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是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教师讲述]在元朝时,与亚洲地区交往的国家主要是高丽和日本。
当时和欧洲、非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空前繁盛的。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制造等重大发明,都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欧洲。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对于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极大。
我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也将他在欧洲的见闻写成游记,这是中国人第一部详细记述欧洲的见闻录。
[教师提问]从两汉到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都比较发达。
那么我国从两汉到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后,甲回答]对外贸易,既有陆路又有海路。
先以陆路为主,后以海路为主。
[学生乙回答]对外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
[教师讲述]很好。
从两汉到宋元,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有: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时,出现“丝绸之路”,中国的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如南宋海外贸易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明朝时有广州、泉州、明州、福州。
那么,为什么从两宋时,陆路贸易地位下降,而海路贸易地位却上升了呢?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
其二,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其三,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其四,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长途运输。
②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是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
对外贸易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无偿赠送的,返航时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③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东学西渐)。
④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的后半部分。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商业也发展得极为繁荣。
特别是两宋和元朝,商业活动已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繁荣的城市东京、临安、大都、泉州等;农村的集市成为固定的市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对外经济交流也极其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