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公共政策的概念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规制政策,比如,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制 社会性规制:比如,对产品安全方面的管制 规制政策经常导致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引起冲突 自我规制性政策 与规制性政策不同,自我规制性政策主要依靠被管制的群体主动进 行自我内部控制而非依靠外在的控制来达成目标 自我管制性政策主要出现在一些特定的职业或行业上,比如,一些 特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自律。其所涉及的管理事务一般与特定 群体之外的人群没有明显的利害关系,但好的管理却可能对内部每 个人都有好处。 再分配性政策 再分配性政策是指那些涉及到不同群体间财富、收入、权力转移的 政策,其目的不是财富或权力运用方式的改变,而是财富或权力的 重新分配 其典型是在穷人和富人之间进行财富转移的政策,比如,通过所得 税(累进税率、负所得税)来进行财富转移 再分配性政策从制定到维持都非常困难 实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material and symbolic policies): (JEA,P11) 一些政策可能只具有象征性意义,比如,义务教育法 一些时候,政策到底是实质性政策还是象征性政策要看政府是否真的想执行 该政策。 涉及公共物品的政策和涉及私人物品的政策 扩建道路 vs. 基本医疗服务 二、为什么要研究和分析公共政策
•政策存在不同的侧面,同时,不同的政策领域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造成学者们对政策过程的不同理解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资料《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完整版资料请百度输入:北京大学2012年行政经管专业考研资料全集,志在飞翔上传,免积分下载即可!目前网络上最完整最新的资料全集,你下载看看吧,具体看压缩包里的文档解压说明!本书重点讲解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框架;第二,政策制定基本过程分析;第三,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理论工具和量化工具。
陈老师认为,中国目前公共政策研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因此他提出了在转型时期的“利益政策学”研究思路。
什么是公共政策第一,什么是公共政策:某类政策主体依据一定的政策目标,对社会中的利益进行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客体是基于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是社会利益的权威性表达,本质是要分配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过程趋向就是利益取向,包括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利益实现,当然,公共政策还肩负着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
第二,什么是公共政策分析:政府为解决各类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以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1 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A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从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分析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分析方法由四种,对决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规范性分析,决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规范性分析B 沃尔夫分析模式政策过程角度:收集数据资料——建立变量——建立模型——提出方案——评价——分析执行过程C 邓恩分析模式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根据解决的问题种类可以分为三种分析方法: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
因为信息元和分析方法的多重关系,可以分为预测分析,回溯分析和综合集成分析2 综合框架就是制定问题,选择方案,实施分析和效果评价(德洛尔)3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规范,政策效果,政策环境,政策信息4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必要多样性,分解综合性,民主原则5 历史沿革:拉斯维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林德姆罗姆提出“政策分析”,德洛尔的三部曲让政策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认为政策科学应该以实证为基础而不是行为科学或者经管科学,另外坚持历史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育明考研: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押题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串讲(第一章)
北大行管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大行管考研状元。
2008年,郭同学398分;2009年,冯同学418分;2010年,葛同学398分;2011年,周同学384分;2012年,王同学402分,2013年,郭同学402分。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资料: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串讲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公共政策(在形式上)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突出公共性,意味着公共政策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政府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增进者。
第一节:公共政策本质公共政策的概念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陈庆云的定义就是把人家的“价值”替换成“利益”公共政策的本质(育明教育注:本章是陈庆云的利益政策学的内容,11年真题考察过)“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在对伊斯顿的定义作过修正之后,公共政策就被看作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了。
那么,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1.虽然有了上面的定义,但陈庆云认为他对伊斯顿的修正还包括对公共政策职能的扩展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社会利益,还要实现和增进社会利益,换句话说,利益的分配是需要基础的,是动态的,不增进利益又去分配什么呢?2.所以,伴随并对应着社会利益的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公共政策的过程相应的以完整的姿态出现。
只有把选择,整合,分配,落实,增进这几点结合了起来,才是“动态的”3.利益选择:选择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利益,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致的利益,自然不可能完全公正4.利益整合: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把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正式措施,以实施各种目标及其实施手段,实现社会
公平、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的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及其实施措施正被政府采取,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实现政府的功能,以平抑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及分歧,有效控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应只是法律的强制性执行,而是应从道德准则和宪法原则出发,加强对公共政策的监督和评估功能,使公共政策更加精细、完善。
此外,公共政策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为各行各业制定法规和政策,最大限度地充分释放政策效用,建立最低政策标准和保障。
公共政策的实施和实施的成果,不仅要有能有效治理社会问题的效能,而且要
真正做到持续和有效的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社会发展及困难群体需求,结合分中心化施政,有效匹配、协调公共政策,并相应实施后续政策及服务,以更好地覆盖所有层次,加强监督执行效果。
公共政策实施只有在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各方有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有
效执行,以实现全面发展。
各个政府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的沟通机制,加强政策协同,缩短政策传导时间,提升公共政策的实施效率,实现完善公共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已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2019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的专业一: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
2019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的专业一:公共管理学第一部分:简答题1、组织设计权变理论2、行政责任及其内涵3、“搭便车”、“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内涵4、公共财政职能第二部分:论述题1、监管的有效性为什么体现在民主监管上,为什么说监管是政治过程?(反正是围绕民主监管这个核心论述)2、政策合法化的内涵和意义在11月7号发布的《政府管理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业务课考试说明》中,规定专业一包括“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的基础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的考试说明中的“公共政策”包括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
今年的公共政策就是公共政策分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去年公共经济系并入到公共政策系,但今年黄恒学老师一个人肩挑公共经济系、公共政策系两个系主任。
从题量上看,今年的题量减少了将近一半,而且直接取消了名词解释,简答题每道题二十分,论述题每道三四十分。
可见,北大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考研主要考察理解、论述的能力,淡化了对记忆性知识点的考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淡化,而是从基础知识出发,更加强调理解。
其实是对基础知识强调。
行政学原理赵成根老师在课堂上说过:“北大学生和其他学校学生的差距在于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专业一考察“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的基础知识”的目的所在。
死记硬背不理解算不上基础扎实。
从题目上看,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将近各占一半。
在行政管理题目中,除了“公共财政职能”、“行政责任”这样很基础的题目外,像今年的“民主监管”、去年的“詹宁斯说的公共利益是千百种集体利益的混合物”、“渐进决策模型”是赵成根老师《行政管理原理》这门课的重要内容(都是期末考试考过的真题),去年很多人以为“渐进决策模型”是公共政策的题目,这是错误的,赵成根老师非常强调这个点,关于他的课件和课堂笔记、录音中多次提到这个点。
关于“民主监管”,赵老师在讲“管制”的时候提到“管制是利益分配过程”,今年肯定有很多人把“民主监管”理解为“民主监督”去答的,实际上“监管”就是“管制”,就是利益分配过程。
行政管理考研北航行管严强《公共政策学》内部讲义
第二章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体第一节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与构成一、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具体性、对应性、公共政策代理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的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构成的能动体系。
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具体性。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有对应性。
(1)第一层面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这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客体就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作为政策问题的社会公共问题。
(2)第二个层面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对公共政策象,这种政策客体主要是处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的应由具体政策来规范、制约社会成员与社会事件。
(3)第三个层面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公共政策盾。
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代理性。
5、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能动性。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他们在不同的层次上参加到政策活动之中,决策核心、中心和边缘。
(思想库就属于决策的中心层范畴)6、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具体社会历史性。
(社会民公共政策主的发育程度、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的程度、供人们参与公共论辩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二、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P40—45)1、政策行动个体和行动群体;2、制度内主体与制度外主体;3、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与评估主体;4、政策的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
第二节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具体行动主体一、以个体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1、政党组织代表;2、政府部门官员;3、利益团体代表;4、研究机构代表;5、大众媒介代表;6、公众代表。
二、以组织机构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P52—55)1、政府组织机构;2、社会组织机构;3、国际组织机构。
北大行管考研《公共政策分析》重难点分析
北大行管考研《公共政策分析》重难点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基础班讲义——19所行政管理专业考研院校备考必须征服的基础知识储备!第一章导论1、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2、公共政策的特征(简答题,需要记住)3、公共政策的功能(简答题,需要记住)4、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定义,需要记住)5、公共政策分析的综合分析框架(综合框架重要)6、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简答)7、公共政策分析原则(简答)8、德罗尔对公共政策学科发展的贡献(德罗尔的主要观点和范式)第二章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社区(核心章节)1、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认定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重要)3、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重要)4、社区、市场、政府、第三部门的特点、优缺点各是什么?(核心知识点)5、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逻辑(重要)6、政府与其他部门关系的类型划分(了解)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1、什么是公共政策系统2、公共政策主体有哪些3、公共政策客体有哪些4、什么是公共政策环境?它的构成?5、什么是公共政策工具?其分类?(重要)6、公共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模型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构建1、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或基本要素(重要)3、公共政策问题的特性(重要)4、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罗威和邓恩的分类)5、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6、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7、两种基本的政策议程及其区别8、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9、了解: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了解)2、全体一致规则和多数规则的特点和缺陷(理解)3、政策方案规划的特点、原则和研究途径(了解)4、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评估-方案优选5、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广义和狭义,重要)6、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了解)7、公共政策法律化的内涵、政策法律化应具备的条件第六章:政策执行长期以来,政策科学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科学,人们片面的认为正确的制定政策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导致长期以来在政策过程链条上缺少执行这一环节,而事实证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1)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途径(重要)一、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代表人物及模型:普雷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史密斯:政策过程模型(1973)霍恩和米特:系统模型(1975)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综合模型(1979)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特点:1、首先预设一个所要取得的明确目标(目标假定),研究的基点是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没有出现成功的结果,政策执行研究的价值是怎样使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内容
1
政策调整建议
根据政策效果评估结果,提 出政策调整的建议,为决策
者提供参考。
政策终止或延续
根据政策效果和评估结果, 决定是否终止无效政策或延 续有效政策。
政策学习与改进
总结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 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进政 策制定和实施水平的提高。
03
政策执行与监控
推动政策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执 行,同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
策的贯彻和执行效果。
02
政策资源配置
组织和调配资源,确保政策实施 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得到保障。
04
政策调整与完善
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和反馈,及 时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确保
政策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评估与调整
政策效果评估
政策网络分析是一种用于揭示政策制定和执 行过程中各种行动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方法。 它关注政策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并分析这些互动如何 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政策网络分析 ,决策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政策的动态性和 复杂性,从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5
公共政策的挑战与改革
环境政策
针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气候 变化等方面的政策,以维护生态平衡 和可持续发展。
外交政策
涉及国家间关系、国际合作、国际安 全等方面的政策,确保国家在国际舞 台上的利益和地位。
不同类型公共政策的特点与实例
社会政策特点与实例
具有福利性和公平性,如社会保障政策、义 务教育政策等。
经济政策特点与实例
THANKS
感谢观看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关 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 问题,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
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
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采取的措施,旨在满足公众利益的要求,以实现共同和长期目标。
它可以是关于政策的计划、规定、法律、政策以及通过政府采取的行动。
政府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工作可以分为认识论和实践论。
公共政策的认识论以调查为基础,总结、分析、解释、推理、叙述等,认识到各种关于公共政策的知识,勾勒出公共政策的概念、原则、发展趋势和体系,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基础阶段。
公共政策的实践论涉及动作和活动,也是形成公共政策的基础,例如,政府要实施公共政策,就需要形成相关规章和政策,制定预算,审计账单,把各种项目和规则应用于实践,管理、运用和维护有效的公共政策体系。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公众的福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和考虑多重利益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公正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实施措施,以实现公众利益的诉求,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战略,从而达到良性的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的福祉。
它不仅注重公共政策的正义性和有效性,而且非常重视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的工具,对政府实现辉煌的职责和使命至关重要。
- 1 -。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公共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并推动社会进步的方针、原则、目标和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可以理解为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制定并实施的方案和措施,旨在解决公共问题、调整社会关系并提高社会福祉的工具。
公共政策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 政策制定者: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他们通过立法、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方式制定政策。
2. 目标和目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是解决公共问题、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动社会进步,以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3. 内容和措施:公共政策的内容和措施包括政府的财政支出、法规制度、社会福利措施、行政管理措施等,旨在实现政策目标。
4. 影响对象:公共政策的目标对象包括全体公民、特定社会群体、企业组织等。
不同的政策可能涉及不同的受益者和责任主体。
二、公共政策的作用公共政策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作用:1. 社会调节功能:公共政策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例如,税收政策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
2. 问题解决功能:公共政策通过针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公众关注的各种问题。
例如,环境保护政策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3. 公共利益维护功能:公共政策旨在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例如,消费者保护政策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4. 社会发展推动功能:公共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例如,产业政策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1公共政策概念、特征和功能
政策分配和调整利益关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如社会 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区域发展 政策等等; 二是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的政策,具有这 样作用的政策很多。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怠
(二)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 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 论指导实践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 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 也就是说,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怠
伊斯顿强调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把指导行 动的准则等同于行动本身。
拉斯韦尔和卡普兰认为政策是一种“大型计划”, 犯了同威尔逊一样的错误,“计划”可以是政策, 但政策并不仅局限于计划或方案,计划只是政策的 一个子类;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怠
埃斯顿和戴伊或者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政策,或 者是仅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
安德森和弗里德里奇相对来说较全面,并强调政 策是一个“活动过程”。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怠
但是,西方学者的政策内涵表述,基本上概 括了它的主要含义: (1)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 划和规划; (2)政策是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过程;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不是 自发或盲目性的行为; (4)政策是对社会所做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学 则 怠
1.政策与理论 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理论是政 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 含义: (1)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决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 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 (2)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理论的正确与 否在于它是否真实地提示了客观事物规律性、揭示了事物 固有的因果联系。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内容
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政府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并借助一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来达到解决这一问题所指定的方法和措施。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政策的主体: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力机关。
在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主要代表,是实施公共政策的基本力量。
公共政策的主体不仅仅限于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也可以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
2. 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手段: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是通过行政程序、行政机制、行政方式来推动政策的实施;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立法、司法活动来规范、指导、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 公共政策的目标:公共政策的目标是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始终。
4. 公共政策的对象:公共政策的对象主要是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矛盾运动而引起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并有一定的表现形式。
因此,了解社会问题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性质和特征,从而为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公共政策含义与内容的简要介绍。
总的来说,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北京市考研公共管理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核心知识点整理
北京市考研公共管理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核心知识点整理北京市考研公共管理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核心知识点整理导言: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参加北京市考研公共管理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的核心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供考生参考。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与特点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特定背景下对公共问题作出的决策和实施的行为。
公共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 公共性:公共政策是为了解决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普惠性。
2. 政府决策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权力行使的表现,是政府对社会问题采取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
3. 多元性:公共政策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需要协调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4.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以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形成、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1. 议程设置:政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确定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并将其列入议程。
2. 政策形成:政府通过调研、决策讨论等方式制定相应政策的方案和目标。
3. 政策实施:政府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执行和监督。
4. 政策评估:政府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调整和改进政策。
三、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公共行政管理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组织、计划、领导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行政管理包括公共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
1. 公共组织管理: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权责配置、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管理。
2. 人力资源管理:指政府机关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激励、考核等方面的管理。
3. 财务管理:指政府机关对财务预算、资金分配、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管理。
4. 绩效管理:指政府机关对工作绩效的评估、反馈、激励等方面的管理。
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
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具体包括:
(1)管理政策。
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
(2) 分配政策。
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
(2)再分配政策。
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
(4)立法政策。
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公共政策的概念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陈庆云的定义就是把人家的“价值”替换成“利益”公共政策的本质(易研教育注:本章是陈庆云的利益政策学的内容,11年真题考察过)“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在对伊斯顿的定义作过修正之后,公共政策就被看作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了。
那么,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1.虽然有了上面的定义,但陈庆云认为他对伊斯顿的修正还包括对公共政策职能的扩展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社会利益,还要实现和增进社会利益,换句话说,利益的分配是需要基础的,是动态的,不增进利益又去分配什么呢?2.所以,伴随并对应着社会利益的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公共政策的过程相应的以完整的姿态出现。
只有把选择,整合,分配,落实,增进这几点结合了起来,才是“动态的”3.利益选择:选择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利益,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致的利益,自然不可能完全公正4.利益整合: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把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5.利益分配:往往是使一部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另一部分人失去利益。
6.利益落实:其实就是政策的执行程度,也就是分配后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了。
好的政策不能落实的例子很多,这也是后来人们对政策执行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识加深的根本原因。
7.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社会利益。
后者更多地是效率问题,前者往往是公平问题。
8.最后,陈庆云说如果不考虑非政府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可以被界定为政府为了实现在特定时期的目标,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教育资深行政管理名师独家解析教育专业课辅导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考研专业课对每个科目都收集了重点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教育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教育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考研专业课资深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
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
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教育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教育名词辨析答题示范】:例如“工资就是薪酬”。
(教育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
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
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
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
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
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
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教育答题示范】: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
(不能缺少)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
(主体部分)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
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
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
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
这一点是我们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
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
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
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教育论述题答题示范】例如:结合公共财政相关理论,论述收入分配领域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阐释“公共财政”的定义,阐释公共财政的职能,市场失灵理论,并详细阐述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二,分析目前“患不均”,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4-5条。
第三,结合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提出化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政策主张。
【论述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紧扣理论。
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
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
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
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
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
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
(这是主要的部分)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教育答题示范】例如: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给出一段描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材料。
请运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失灵,是否存在政府失灵?运用什么政策工具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第一,明确案例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
然后阐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表现,阐释政策工具的定义和种类。
第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结合材料具体说明为什么在房地产市场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以及运用什么政策工具。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
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有各专业案例分析库,可以供考生练习答题。
【名师结语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及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
考研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
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
本资料由易研教育团队独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