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谢赫绘画“六法”
浅谈谢赫“六法”对学习书画的影响及意义
法, 可分为焦 墨、 浓墨 、 淡墨 、 干 墨、 湿 墨等 。 焦 墨 作 书 有 霸悍
论 绘画有着重大 的意义 , 同时对于 我们 学 习书画也是不可或 缺 的理论指导。 它不仅是 学 习书画 的先后步骤 , 同时也是学 习每 个 阶段 自我 审评 的标 准。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笔者希望对
美 术时 空
ART EDUCATI oN R ES E ARCH
临 帖达 到任 取 一字 皆能“ 如 灯取 影 , 不 失毫发 ” , 即使成 名 后, 也是 一 日临帖, 一 日创作。 由此可见临摹 的重要性。 第二 , “ 经 营位 置” 是说绘 画 的构 图, 其对 于 中国书法 同 样 相通。我们在学 习绘 画时首先是临摹 即“ 模 写” , “ 模写” 就 要 注意作 品的构 图和构 思, 即怎样安排 物象的位置来做整体 的布 局。作 品的构 图是每 一位 书画家精心安排 的, 通过长 期 的学 习、 实践 与创作 而最终形 成 了 自己所独有 的构 图法则。 如, 宋代 山水 画家马远作 画 以构 图简括著 称 , 世有“ 马 一角”
第六 , “ 气韵 生动” 是指作 品和作 品 中所刻 画的形象具有
一
种 生动的气度 、 韵致 , 显得 富有生命力。 “ 气韵 生动” 现 已成
为 书画艺术 的生命线和 主要特 征, 这也是 我们 学习绘画所盼
望 达到 的最 高艺术水 准。具体 到书 画作 品中, 如徐 渭《 墨葡
萄 图》 , 画家 以最大 的激情 、 狂放 的笔 墨, 构成 墨气磅礴 、 气势
是书 画构 图的一种表现 , 我们 只有 对所 临作 品 的构 图、 章法 有 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 才 能在 临摹 学 习时事半功倍 。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
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
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
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
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
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
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
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
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摘要】谢赫六法是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法则,强调了作品在表现形态的更需注重描绘出作品的气息和生命力。
气韵生动并非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要求画家能够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有灵性的特质。
实践中,画家需要注重对形态的把握,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在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气韵生动不仅能够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生动性,还能够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实践中,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不断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气韵生动”不仅是绘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现和传达。
【关键词】谢赫六法、气韵生动、概念、内涵、作用、实践、要求、总结1. 引言1.1 引言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谢灵运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方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法,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气韵生动的概念不仅在文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气韵生动所倡导的作品必须具备生动活泼的气质,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气韵生动的内涵体现在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语言生动、情感生动等方面。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创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气韵生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作品如果缺乏气韵生动,往往会显得平淡乏味,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气韵生动作为谢赫六法之一,在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创作者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2. 正文2.1 谢赫六法的概念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谢灵运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气韵生动”、“神韵飘逸”、“意境深远”、“词藻华丽”、“文章气祥”、“文采飞扬”六项原则。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中的首要原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画论是中国古代论画的著作和诗文,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古代文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段的认识水平。
我国最早的画论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的《画论》、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反映出,绘画脱离了汉代之前政治功利的附庸,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了美的对象。
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也在前辈的理论基础上产生,齐梁时代美学理论家谢赫的《画品》即是较为系统化的对于绘画进行品评的专著,其中“六法”出自《画品》的序引部分,是谢赫画论中的精华,也对我国后来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时代背景谢赫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政治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艺术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说:“当一个时代十分糟糕紊乱而文人们又无力改造甚至插不上手时,文人们便会放弃对时代的责任感而转向自己的内心和形体,包括及时行乐,于是产生了人自身的觉醒,继而引起了艺术的觉醒”。
社会的动乱同时引起了政治上的变动,汉代的乡举里选制被分品论人的九品中正制所取代,而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更助长了人物品藻的风气,所有的一切都使得这个时代将内在的精神气质作为品评人物乃至绘画的重要标准,“中国画学的指导者”顾恺之的“传神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且逐渐由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扩展到山水、花鸟画等领域,成为中国绘画长久以来的艺术标准。
而谢赫的“六法论”实际上受到顾恺之的很大影响,“六法”中最重要的“气韵生动”就是在总结概括“传神论”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更精确、更完备的说法。
二、“六法”内涵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中谢赫将“气韵生动“排在首位,可以看出其在谢赫画论中的重要性,同时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我们也会发现”气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不论是顾恺之的“传神”还是宗炳的“畅神”都是就绘画作品中“气韵”的强调,“气韵”甚至“六法”或本已存在,只是谢赫将它们明确的陈述出来了。
浅析谢赫六法论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谢赫六法论郝美娜(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主要内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气韵生动;中国画;随类赋彩;精神;五色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2-0007-01谢赫,公元五到六世纪的南朝人,是大动乱中相对平和的时代。
在思想上历经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影响,社会对于自我和宇宙的思考日趋成熟,文艺思想达到思辨的顶峰,名家辈出。
谢赫的《古画品录》随之而生,这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是一本对绘画作品和作者评头论足的专著。
六法论提出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得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观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得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
“六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他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任务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的准则。
随类赋彩的“设色问题”。
三国魏晋南北朝在思想意识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期间美术发展变化多:一是出现艺术的自觉,强调情感价值;二是世人画家和观者的出现,观者的品评成为了画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三是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四是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画坛;五是宗教人物画的出现;六是西域画法的传入,也是当时称为凹凸画的阴影法;七是工艺美术和雕塑在民族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外来艺术形式,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气象;八是在美术理论方面,顾恺之的《论画》第一次提出了对于绘画艺术的较完整的认识,也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赫之六法
谢赫六法谢赫,是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
他能画时装的妇女。
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
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
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
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
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
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
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
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
谢赫的“六法论”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
虽然“六法”之间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的关系没有完全明确起来,然而由于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笔墨是表现对象的手段。
《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的二十七个画家的作品。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摘要】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线条、色彩、明暗对比以及形体结构在工笔画中的运用。
线条的应用能够体现出绘画者的功力和表现力,色彩的运用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氛围,明暗对比的表现则能够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形体结构的塑造是工笔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让人物或物体更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的理解和运用,现代工笔画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现代工笔绘画,基本概念,线条,色彩,明暗对比,形体结构,思维,技巧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运用谢赫“六法论”中的各种要素,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线条的运用可以帮助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刻画出细致而精准的轮廓和形态,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色彩的运用则可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明暗对比的表现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形体结构的塑造则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力量感和动态感。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进一步推动了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被广泛运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了“法度、意象、技法、神韵、继新、历宏”六个方面。
“法度”指的是绘画的规矩和基本原则,需要遵循传统绘画的规范和要求。
而“意象”则是指绘画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需要有深刻的内在意义。
在“技法”的部分,谢赫强调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包括线条、色彩、明暗等方面的运用。
而“神韵”则是表现绘画作品的生动感和灵气,需要富有审美感和情感。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
谢赫原文和古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
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从谢赫的《六法》引发的十点思考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0TEXT /邓明理从谢赫的《六法》引发的十点思考谢赫《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
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通过观察世界把形象、颜色表现出来。
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而达到“气韵生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
绘画有气韵,给欣赏者以音乐感。
此种感觉即所谓“韵”。
如西方美术学家说的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再说“生动”,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美学观,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
画家喜欢画龙虎、飞鸟等灵兽,画舞蹈中的人物。
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
气韵生动不仅提出了美学要求,也是对当时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和总结。
“六法”成为中国后世绘画思想艺术追求的指导原理。
在此理论指导下所以不可能产生西方那样的“静物画”。
谢赫之后对“六法”继续有所发挥。
如五代的荆浩解释“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提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
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代表性,成为典型形象,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余地。
达到“韵”者有余不尽。
今人之表现和抽象把古人原理本末倒置,反其道而行之是自我夸张表现的另外发展和与时俱进。
谁是谁非?各有所取,各有所失。
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真实,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如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
所谓形神具备,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内,这就叫“迁想”;一番曲折后,把握对象的真神,是为“妙得”,艺术上品中的“神品”由此而生。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标志性技法,笔墨原本是中国画的工具,经代代相传演进变成了表现技法和艺术境界。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色彩写生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愈来愈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必修课。
不仅因为色彩写生是高考的必考课目,更是因为色彩写生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认识缤纷世界、感悟世间万物色彩变化的实践基础。
探寻色彩写生的要点,结合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谢赫“六法”再次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美术教学的完美对接。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这是他作为品评古来人物画家艺术特色与成就的准则,因此被历代画人尊奉为金科玉律而千古不易。
究其原因,是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绘画最一般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作为品评标准,又可作为创作原理。
由于其理论水平之卓越,体系之严谨,总令后人仰之弥高。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就色彩写生教学之要领,也是与之相得一体,法法成则,点点为纲。
一、“气韵生动”——构思立意,确定色调“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也是“六法”的灵魂。
既是绘画前的构思和立意,也是作品的意境和格调,是作画者的品格、才性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体现。
我们今天的画者,多认为“形式就是内容”,“技巧就是根本”。
忘了“书乃心画”、“画乃心文”、书画如其人,品德不高,落色无法等这些浅显的道理。
因为和则生气.气韵则生动。
在画一张色彩前就要很清楚自己画什么色调。
什么叫色调统一?一幅好的色彩画,同样具有一定意境,要构思,怎样构图?画面怎样安排?确立一种意境,统一一种色调,表达一种思想。
色调和谐,画面才有生气,气韵画面才能生动。
二、“骨法用笔”——以形用笔,以色造型“骨法用笔”就是指绘画过程中笔色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对物象刻画的用笔效果。
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六朝时代所谓“骨”或“骨法”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内涵:其一,骨架。
其二,骨势。
其三,骨质。
其四,骨力。
形体骨架从宏观方面形成了笔法外形的刚正之气,点划骨质从微观方面构成了笔法内在的强劲之力,也称之为笔力。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014-2019年第16期(总第164期)摘 要:文章将立足于谢赫“六法论”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审美意象,从美学角度出发尽力追寻其“六法论”中体现的艺术美学,希望能通过细致的研究认识“六法论”所阐述的审美标准,得出其中美学分析方向,从而更好地加深对谢赫为代表的古代审美的研究。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美学;审美内涵;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J212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14-02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审美品鉴的一种美学准则,其“六法论”的理念—自描绘对象的内涵风韵、抒发画者对客观描述对象的情感至画者笔墨表达描绘对象的外在轮廓和着色,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至今仍然被美学界奉为圭臬。
谢赫的“六法论”包括: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
此理论一出,后代的许多画家自始至终都将这“六法论”作为衡量绘画成功与否的标尺,这与美学中提出的“审美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
”的观点不谋而合。
而“六法论”并不是一种固化了的审美价值观,而是一种抽象形式的美学审美参考,下面将通过探究谢赫“六法论”中的含义和内容,对这六种美学构成进行一个粗浅、简要的分析。
一、“六法论”与美学的联系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统一政权面临土崩瓦解、各个割据势力长期存在的分裂动荡的时代。
正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风雨飘摇的社会背景下艺术文化反而蓬勃发展,有识之士或以文学作品,或以美术创作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尽管当时绘画历史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但在那个时期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备的美学形式分析体系。
谢赫的《古画品录》则是最为成熟的美术品评作品其体现了美学分析和重要美学原则。
不论是《古画品录》阐述的美学精神还是审美意象,都镌刻了其时代的印记,渗透了时代的精神。
与之相关的分析美学指出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情感主义”阶段:审美价值是由与美的客体相应的情感等组成的,这也印证了分析美学与谢赫“六法论”的认识共鸣。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工笔绘画的影响尤为深远。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谢赫“六法论”仍然被广泛运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直观与具体谢赫“六法论”中的“直”、“疏”与“具体”、“粗”、“浓”、“淡”等概念,在现代工笔绘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直观与具体的表现手法在工笔绘画中尤为重要,通过精确的线条和细致的描绘,将对象的形态、纹理、细节等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不仅要求画家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底,还需要具备对对象的深入观察和把握能力,以及对绘画技法的熟练掌握。
二、疏密有致在工笔绘画中,疏密的处理至关重要。
谢赫“六法论”中的“疏”即是指画面中不同部位的虚实关系、浓淡的处理,而“密”则是指整体的饱满感和层次感。
画家在进行工笔绘画时,需要根据对象的特性和表现手法的要求,灵活地处理画面的疏密关系,以达到画面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三、背景与前景谢赫“六法论”中的“疏”与“密”观点也可应用于工笔绘画中的背景与前景的处理。
以花鸟画为例,画家在描绘花鸟的常常需要合理安排背景的布局和处理,以达到与花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效果。
在花鸟的描绘中,疏密有致的背景处理可以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
四、粗细相间“粗”与“细”是谢赫“六法论”中的两个重要观点。
在工笔绘画中,画家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地运用粗细不一的笔触,达到逼真传神的效果。
描绘一株树木时,可以运用较粗的笔触来表现树干的粗壮和粗糙的质感,而在描绘树叶时则需要使用较细的笔触来表现叶片的细腻和柔软的特性。
通过粗细相间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增加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
五、浓淡明晦在工笔绘画中,浓淡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运用浓淡的对比关系,能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力,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描绘静物时,通过巧妙地使用浓淡的对比,可以使得物体的光影、质感更加丰富,使得画面具有更加生动逼真的效果。
美术史考法分析之谢赫“六法”
美术史考法分析之谢赫“六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美术史考法分析之谢赫“六法”在中美史的学习中,我们在第三章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在这一时期我们看到一位重要的理论家--谢赫。
简述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内容。
简述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内容。
谢赫“六法”是古代中国绘画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实践,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当时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作为标准绘画规范,受到许多画家和文人们的肯定和推崇。
谢赫“六法”有如下六点内容:一、精严容正。
精是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较精致勾勒,严容正指给予每一处细节仔细的研究和详细考虑,而且要画出一个比例规则、比例精确的客观形象。
二、手缠行。
手的表现形式用线条模拟和勾勒三维的头部、躯干、四肢和脚的样子,可以利用突出的体态来表现人物的姿态,也可以选择不太突出的表情,以此来传达人物的情绪或思想的表现。
三、比例数度。
比例法指的是在绘画中将人物的身高按照现实中的比例缩小,即一寸图中,人物的身高为5寸,腹围3寸,头围2寸,数度法指根据人物的具体身体结构和肌肉状况,将人物的身体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以线条勾勒出其形状。
四、色彩鲜明。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颜色的鲜明,但在调配部分要求保持平衡,如主体色基色、次体色,以及阴阳色。
有些颜色可以强调视觉的生动性,有些则可以把远距离的地方拉近,使画面更具空间感。
五、变化分明。
这是指要把画面中的各种元素做出一定的变化,以表现画面的多样化,避免出现单一乏味的场景,可以通过变换主体、改变角度、结构调整等方式变化分明。
六、笔墨有法。
绘画的笔墨运用,是把各种材料混合形成的颜料,大体上分成毛笔和墨笔两种,其中毛笔可分为淡墨和浓墨,也可以分为直笔、斜笔、弯笔等。
使用的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拔毛、撤、拼、抹,以及把毛笔和墨笔搭配使用,以此来完成对对象的表现。
谢赫“六法”是集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精华,它不仅精确地传达了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的把握,而且丰富了绘画语言,使绘画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引领着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创新。
无论是描绘人物、自然景象还是历史事件,都可以运用谢赫“六法”,并结合实际,来发挥个人的创作力,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因此,谢赫“六法”一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在绘画领域中的独特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也为世界绘画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译文 中国画论 六法论
原文: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自古画人罕能兼之。
”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
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
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
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故工画者多善书。
然则,古之嫔擘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
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
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
”斯言得之。
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故韩子曰:“狗马难,鬼神易。
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
”斯言得之。
至于经管位置,则画之总要。
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
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
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至于传模移写,乃画家末事。
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
岂曰画也?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
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
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
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译文: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
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
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古代把绘画称为丹青或水墨,自从近代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特指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的“中国画”,以显示中外绘画的区别。
中国传统绘画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作画的特殊材料,构建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概括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魅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大量优秀作品的流传,成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
南齐谢赫(479-502年)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创作和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法”论构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即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并成为中国画欣赏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指导。
我们今天欣赏传统的中国画,完全可以依照谢赫的“六法”论,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作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它要求画面整体的形象必须完全服务于其表现对象的精神,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而不是重视物体外表的形似。
从而要求达到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即生动的表现。
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他首先阐明的是作品要能传达人物气质,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绘画“六法”论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推崇和追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谢赫六法
初的布置构图。“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
动词,指安排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
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置”
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营位置,则
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
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
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意义
❖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
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
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
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
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
之一。
赫亦称之为“传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
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
传写,流传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
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顾恺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
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
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
骨法之后,这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
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有的
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论始创时
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
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摸写
▪
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一,它包括了构图法、形体法、色彩法、笔墨法、用笔法和意境法。
这六法论是对中国工笔绘画的完美诠释,是传统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而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谢赫“六法论”依然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深入了解和掌握谢赫“六法论”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提升绘画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谢赫“六法论”中的构图法是指在绘画中对画面的整体结构和组成进行设计的一种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在构图时,可以根据传统的构图法则,如黄金分割法则、对角线法则等原则,来设计画面的视觉结构,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感。
也可以借鉴现代的构图技巧,如透视法、三分法等,来提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形体法是指绘画中对人物或物体的造型和结构进行表现的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对于人物或物体的形体处理,可以结合传统技法和现代技巧进行创新,使得画面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在形体表现上,可以借鉴现代设计的理念,如简约、立体、逼真等元素,运用于传统工笔绘画中,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现代感和艺术品味。
色彩法是指绘画中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进行探讨的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可以结合传统的工笔技法和现代的色彩理论,运用丰富的色彩搭配和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也可以运用现代的色彩表现手法,如渐变、对比等技巧,来提升画面的艺术效果,赋予画面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力。
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一,它对于现代工笔绘画的应用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现代绘画理论和技术,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使得工笔绘画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感,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推动传统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壮大。
希望更多的绘画爱好者和艺术家们能够深入研究和学习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谢赫绘画“六法”作者:刘永鹏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6期摘要: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是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原则的高度概括,一直指导着艺术家的创作和学习。
本文在《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所阐述的六法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六法”,研究它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六法创新实用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93-03谢赫在其理论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图绘六法”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虽图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以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六法”历史地位极高。
今人有云:“六朝时代谢赫《古画品录》所载绘画‘六法’,是中国绘画学津梁,无论是画家与理论家,均奉之为金科玉律。
”由此可见,其“六法”的地位在当今学术界与艺术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研习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虽画有‘六法’,罕能备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绘画有“六法”,但是绝少有人能“六法”兼备;从古到今,“图绘者”都能擅长其中一法。
这里讲到六法兼具的难度非常大,艺术家只要能够擅长其中的一法已经能够领会到绘画的要领,表现出自己所要表现表达的东西了。
“六法”以“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为客体,以“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为本体,以“气韵生动、传移模写”为主体,大略可以看成是“中心→外层→最外层”,亦即由“客体→本体→主体”构成的递进关系。
即应物象形的“物”是整个绘画艺术活动的起点和核心。
物象通过它的形体、色彩与人相互感应,使人产生创作的冲动,然后产生“模写”物的方法,即笔法、象形法、赋色法、构图法,结合各种方法而创作,最后达到气韵生动。
“六法”可分为:认识论,应物象形;方法论,随类赋彩;特征论,骨法用笔;画法论,经营位置;创作论,传移模写;鉴赏论,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表现审美心理即站在审美的高度上提出的概念,是属于审美总体的绘画学学科性即对绘画结果的主动性追求的理论,其依据的主要内容是主体对绘画客体的认识、绘画主体的情绪把握、即主客结合的最高和谐性界定,是对“物象”的主体表现,对“象形”的真、善、美性律定。
“传移模写”是中国绘画造型学硕的基础学派论,表现了中国绘画对于形艺术性,它体现了中国艺术造型的宏观性的审美学高度。
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为中国绘画的“鉴赏论”。
它显示出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美的把握的度量,是艺术家全部智慧、才识、情调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家对创作客观事物的形象的表现力度的情感要求。
“气韵生动”自谢赫以后,一直成为绘画理论的核心。
它作为“六法”中的最高范畴和中国绘画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某种程度上成了“六法”的代名词,讨论气韵生动之延体与衍体,也就等于论整个“六法”生态。
“气韵生动”在绘画中的精髓和本质就是表现一个“气”字,这一点许多的艺术家已经深得其要领。
二、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是中国绘画的“认识论”,它多被人解释为画面上所画的形要和实际对象相应,这种认识有些解读的略微浅显,是脱离了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武断性臆说。
“应物”是指人对物象的感应,即感物而动,动而生情,最终归于人的情感与物象间的一种联系和反应。
中国古代思维特别强调从感应出发的直觉判断,重物于物、人与人、人与物相感,并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信息适存的无数遗迹。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诗品·序》)”显而易见,应物并不是单一的视觉形象把握,而是统感心理的主动制控性追求,是主体意识与客体精神本质彼此相感的一个高级中枢神经感应性活动。
无论音乐、诗文、绘画,无不如此。
“象形”中“象”指事物被人所感应的部分,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事物的美性部分;“形”指人们为表现象而采取的形式,实即绘画的形态样式。
《易传》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这里的“像”即应物象形的“形”。
形之于象,尤象之于物。
象是物的美性部分,而形则是象的表现部分,即人所感觉到了的物之美的部分。
所画出来的形,即绘画,既小于象,又大于象。
“应物象形”作为中国绘画的认识论,它是绘画的主要艺术语言,它不仅表现了对于认识源的无比灵活,同时也表现了对于一切证实与反映的无比广阔与灵活。
艺术家在“图绘”时,应该研磨其“形”,统领绘画的要旨。
三、随类赋彩“随类赋彩”表现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中物象的处理,属于“方法论的色彩论”。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品种丰富,色彩妍丽,能够轻易触发人的情思,诱发人的创作激情,人们便尽力去表现它,这样可以看成是人们通过表现客体来显示人的智慧、才能、情感、意趣,表现客体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在艺术作品中将自我表现出来,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价值。
“随类赋彩”有顺从、依附的意思。
要求创作者根据物象的种类之间的差别来附加色彩,表现物象。
清王翚在《清晖画跋》中云:“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
”“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相对,作为中国绘画中客体对象的两大要素,为本体表现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也为主体表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类”是中国哲学把握事物的同构属性、认识其功能、实现主体自我的根本方法。
在“六法”中,则又是“赋”的基础,与“赋”互为因果。
统观中国画,从对物象的认识过程、观察过程、处理加工过程,直至进入创作过程,乃至创作结束,绘画都是依“类”然后“赋”象,“类”从“物”中取,“物”以“象”显的无限循环、交叉过程。
四、骨法用笔“骨法用笔”属于绘画用笔的方法论范畴,是中国绘画法则论的特殊形态。
“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的特征;用笔的骨法是中国绘画学习法则的要点。
“骨法”二字,源于魏晋时代的人伦鉴识之风以及由此而形成并盛行的相面术。
刘纲纪先生的《“六法”初步研究》汇集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提出过不少发人深省的见解。
其中对“骨法用笔”的解释是:……“应物象形”与“笔法用笔”是密切联系的……“骨法”是人的体格状貌,又是与人的“性”,即人的“操行清浊”有关的,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原来是姓名哲学、星相学的术语就成了绘画理论中的一个术语。
这是因为人物画首先必须要正确地描写人的体格状貌,即古人称为“骨法”的东西。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已开始了人物性格、精神的刻画,这在古人看来又是与“骨法”相关的。
……古人说的“骨法”,意味着我们现在所说的人体的形体比例、结构、质量感、体积感等等,即人体造型构成的各个要素。
……搞清楚了“骨法”含义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谢赫的“骨法用笔”是完全从人物画出发提出来的(《“六法”初步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骨法用笔”带有依附性和自律性成分是中国画独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实施性凝结,是中国画法论的最具体、最鲜明、最直接为画家所发挥、最易为欣赏者所感觉到的最典型的技法,其内部原因是它本身的形式内涵的博大精神和无与伦比的自律性。
五、经营位置“经营位置”为中国画的“画法论”,由于“经营位置”作为“画之总要”,所以它控制着所有绘画技法的实施。
“经营位置”指的是对画面中表现的物象进行安排构图,把物象放在画面中最合适的位置上。
“经营”一词在六朝以前曾出现很多次,都是指筹划之意。
如《诗经·大雅·灵台》咏建筑设计谓“经之营之”。
《诗·小雅·北山》谓创业为“经营四方”。
《战国策·楚》有“经营天下”句。
直到谢赫,“经营”才与“位置”联用,成为“六法”之一法,成为绘画章法构图之术语。
谢赫以前,顾恺之称章法构图为“置陈布置”。
他在《论画·孙武》中云: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怜美之体,有惊剧之则。
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置,是达画之变也。
之所以称“经营位置”为画法论,是因为“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都必须纳入“经营位置”的总法之内才能完成。
“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中包含较多的主客体内容,这些主客体内容无不必须通过用笔来实现,因而用笔凝结了中国画的全部认识方法论特征。
六、传移模写“传移模写”中国画的“创作论”,包含着移形换位的章法,按照物象的种类,质地赋色的赋法,借物体的形象用笔的骨法,这就完全包含了象形类物、赋彩成画的全部认识论、方法论、画法论的实施,即完全反映了绘画心理能进入创作动能的辩证法则。
“传移模写”作为绘画的创作论,表现了中国画家的全部气质与技能。
虽然其中包含着技术、技巧范畴,但是因为中国因情取形、因识辨象、因才赋彩之主体意念的客化活动中包含了天禀、包含了学养,所以这种创作观也完全显示出文化的更高要求。
结语“六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面目和性质,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统观“六法”的发展及创新过程,它对艺术家及艺术的创作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把握和理解“六法”的精髓及其方法,“师古而不泥于古”。
前人和现今许多的文艺学家和理论家对“六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对待“六法”要结合时代的特征和性质,大胆地进行创新和借鉴,“六法”不是一层不变的理论总结,在研习六法的过程中,当今的艺术家应该看到其中和时代相适应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它里面的一些小小的不能和时代结合的地方,“六法”需要我们进行大量地研究去学习,理解其精髓本质。
参考书目:[1]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董欣宾编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2]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周积寅编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4[3]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2011.12重)[4]西方画论辑要/杨身源编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