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把教材中有关圆柱的提积的应用所呈现的内容变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变书本知识为生活中的知识。
下面是整理的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本节课中教师没有过多地教学生,而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原形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本来很枯燥的圆柱的体积应用的题材生活化,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体会数学奥秘的积极性。
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才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通过寻找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但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如①由于中心问题空间较大,具有挑战性,中下等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的难度;②实践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花时间太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这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感知、去观察、去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画垂线,即学习42、43页例题。
42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生活中相应的实例;43页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和画垂线,再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垂直”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基础和技能来学习“垂直”,估计学生已拥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本着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最新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最新5篇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事先板书: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
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优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一:《数的认识与运算》(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和念读0-9的数字;- 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计算练习;- 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0-9的数字,让他们念读和书写数字,并在黑板上呈现。
2. 理解数字: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排序。
然后复习和讲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和大小比较的符号。
3. 认识运算符号:通过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运算练习:以口算和计算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逐步增加难度。
5. 拓展思维:通过提问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和探索,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问题思路。
6. 小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并学会正确书写和念读几何图形的名称;- 能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通过绘制和拼凑,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发展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念读和书写几何图形的名称。
2. 了解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分类,讲解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图形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自己绘制出几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命名和比较。
4. 图形拼凑:通过给学生一些图形的碎片,让他们进行拼凑,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图形,并思考图形的分类和属性。
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案
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案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的认识:数的读数和书写、数的比较大小、数的组成等。
2. 加减法:十以内的加减法、进位退位的加减法、多位数的加减法等。
3. 乘法:十以内的乘法口诀、多位数的乘法算式、乘法与加减法的关系等。
4. 除法:十以内的除法、多位数的除法算式、余数和商的概念等。
5. 数量关系:多种图形的认识和分类、相同和不同的物体比较、简单的数据统计等。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通过课件、实物、实例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课堂重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思维活跃度、参与度等。
2. 作业:通过书面作业和习题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和教辅书
2. 课件和实物
3. 练习册和作业本
4. 多媒体设备
备注:教案仅为范本,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有多少个字教学目的: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时间:一、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108498237564184学生独立完成。
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二、知识新授1、让学生自读课本p30的文章。
2、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3、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
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方法二: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4、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完成p31“练一练”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课堂。
五、报置作业二次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请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谁来说说你所带容器的容量是多少?(指名交流)2、谈话:像这些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做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表示。
(板书)二、学习新课。
1、谈话:饮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钙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
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让学生来简单描述,或上来倒出认为是1毫升的水。
)2、认识1毫升。
出示:25毫升量筒。
谈话:这是一个25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是1毫升。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感受1毫升有多少。
)我们再用这个滴管来滴1毫升的'水,数数有这样的几滴。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数数。
4、谈话:你觉得1毫升的水怎么样?(让学生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5、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计量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可进行猜测,可能有学生已经知道其中进率。
)6、出示:图片谈话:你能看着刻度说出每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水吗?(指名交流)7、出示1升水,与500毫升的水比较,估计1升水有多少毫升?(1)学生估计交流。
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案
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加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明吃掉了2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2. 让学生用手指模拟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讨论如何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三、练习(15分钟)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册子上完成加减法的练习题。
2.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讨论(10分钟)
1. 与学生一起讨论练习题的答案,让学生校对自己的答案。
2. 分享解题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多种解题方法。
五、巩固(5分钟)
1. 要求学生背诵加法和减法的口诀。
2.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家庭作业,巩固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2. 提醒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拓展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
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
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
生:特别短。
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
新课标标准小学数学教案
新课标标准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加法和减法的实
际应用。
二、讲解(10分钟)
1. 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和。
2. 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理解和运用。
2. 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通过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四、拓展(10分钟)
1. 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加法和减法题目,并与同学分享。
2. 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应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五、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
六、作业(10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加法和减法练习题,并鼓励他们在家里多加练习,加深对加法
和减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
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
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教师出示课件。
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
)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
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新授课小学数学教案
新授课小学数学教案
课时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计算题卡片、小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分钟)
老师用数字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完成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新课讲解 (15分钟)
1.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2. 演示用数字卡片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进位和借位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练习 (20分钟)
1. 学生用计算题卡片上的题目进行加法和减法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赛,看哪组能最快正确完成题目。
四、总结 (5分钟)
老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并鼓励学生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法和减法。
五、作业布置 (5分钟)
布置学生完成计算题卡片上剩余的题目,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用加法和减法解决。
六、课后作业
完成计算题卡片上的题目;
设计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简单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案
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设计
年级:一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书写数字1-10。
2. 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字1-10的大小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重点:
1. 数字1-10的书写与认识。
2. 数字1-10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1. 掌握数字1-10的大小关系。
2. 运用数字1-10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型计数珠、学习板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数学游戏或歌曲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习:教师呈现数字1-10的数码卡片,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这些数字,之后通过指导学
生用小型计数珠进行数码操练。
3. 运用:教师提供一组数字,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大小关系排列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学生可以通过手势或语言来表示比较大小。
4. 拓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字1-10,比如用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字1-10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课后作业:让学生用纸和笔写下数字1-10,并找出身边的数字,进行实地观察和认识。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书写数字1-10,理解并运用数字1-10的大小关系,能够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教学内容】:数学新课标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和重点内容;
2. 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和重点内容;
2. 掌握相关知识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和重点内容;
2. 掌握相关知识点。
【教学准备】:
1. 教材: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2. 教具:书本、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
二、讲解:
1. 介绍数学新课标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2. 讲解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实践:
1. 练习相关题目,巩固学习成果;
2. 操练解题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难点。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堂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出富有活力和启发性的数学课堂。
首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应与新课程改革背景相匹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概念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多样化地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
此外,课堂组织与管理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在课堂组织上,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进行,避免时间的浪费。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水平,合理分组,并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应设定明确的纪律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学生的纪律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还应注重评价与反馈。
教师应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评价不应仅仅注重学生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创新。
同时,在反馈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改进学习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各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组同学准备两个完全一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欣赏画面,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找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并说出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关于三角形,你学过哪些有关的知识。
学生回答,师展示。
二、分组操作和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一)1、上节课,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2、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完全一样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一起拼一拼,剪一剪,看一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4、学生小组合作,拼剪图形。
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拼剪。
5、各小组填写发现报告单,填写我们是用()拼或剪成了()。
6、小组汇报摆出的结果:7、组织学生讨论。
2024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详案(14篇)
2024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详案(1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详案篇一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历,开展数学考虑,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根据:1. 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根本方法。
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开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6---7分钟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3、指名介绍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分钟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1、布置观察任务,明确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2、教师巡视,注意搜集不同的资3、组织交流与评价随机引发考虑: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4、引导小结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二、教学目标会读写6—10各数。
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
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
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二)教学目标:会读写6—10各数。
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
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
(师板书各数)(三)学习“几”和“第几”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数字0-10,并能够正确书写。
2. 能够理解数的大小与大小的比较。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字进行计数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数字0-10的认识与书写,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大小比较的运用。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0-10
2. 计数棒
3. 随堂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0-10,带领学生认识数字,询问学生他们见过哪些数字,了解数字的意义。
二、引入
教师通过数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大小,让学生用计数棒互相比较谁的数更多、更少,巩固数字的认识。
三、展示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水杯、铅笔等),让学生用手指进行计数,逐个列举出来,学生用数字表示,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计数。
四、练习
教师让学生打开练习册,在上面进行简单的数的比较练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数字进行大小比较的方法。
五、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复习数字0-10,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册上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查阅生活中的数字,将数字书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正确书写数字0-10,并能够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大小比较和计数。
学生学习情况良好,需要继续巩固数字的认识与应用。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案模版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案模版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能够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难点: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教科书、小白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2. 学生用具:练习册、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
1. 定义加减法的概念,并分别列举一些加法和减法的例子;
2. 让学生通过观察例子,总结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二、加法运算(20分钟)
1. 讲解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2. 通过小数加法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的具体步骤;
3. 练习小数加法题目。
三、减法运算(20分钟)
1. 讲解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2. 通过小数减法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小数减法的具体步骤;
3. 练习小数减法题目。
四、综合练习(20分钟)
1. 布置综合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讲解解题思路。
五、课堂总结(10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 让学生总结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应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数学教材、黑板、彩色粉笔、数学练习册、实际物品如卡片、玩具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用实际物品如卡片、玩具等向学生展示加法和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2. 讲解加法规则:教师向学生介绍加法的运算规则,例如1+2=3,3+4=7等等,让学生对加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练习加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加法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
4. 讲解减法规则:教师向学生介绍减法的运算规则,例如5-2=3,8-4=4等等,让学生对减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5. 练习减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减法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
6. 综合练习:教师出一些综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课程: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界定上有什么新意呢?从目标结构上看,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目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四个目标是四个不同的领域,具体目标要求不同(见P2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
二、过程性目标
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形式:
经历(感受)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体验(体会)
探索《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
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
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
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第二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的操作过程,并将结果表现为一种教学系统。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也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即任务设置的缘由为什么教,到分析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任务,
明确要教些什么和怎么教,并通过预测和评价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系统,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分析教学对象
1、基本情况:
学生的年龄与学段情况、数学基础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情况。
1)在有关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如何?
(2)对有关的学习内容,学生有什么背景经验?
(3)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4)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一般态度如何?那些比较喜欢或存在反感情绪?
(5)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学媒体?等等。
2、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1)什么是起点能力
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2)如何了解学生的起点情况?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如,谁能说说你对面积了解了那些?
二是课前了解。
如在进行计算题复习课教学时,事先让学生做了八道题目,找出错的症结所在。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二、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1、为什么要这样编排?
如:二年级乘法的认识:分成二个单元,第一单元教到六六三十六。
而且是五的口诀放在第一位子。
2、这样编排的特点是什么?
如:搭配这一知识,在二、三年级都有,为什么?二年级编排到什么程度,三年级编排到什么程度,二个年级编排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二)用教材教
1、教材与课程有何关系?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2、教师应如何看待、使用教材?
(1)把教材作为样板;(2)把思想作为主线;
(3)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内容重组教材3、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更换为适合的素材。
所谓增删,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或删除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又不会影响课程标准落实的一些素材
所谓归并,归并学习内容。
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4、如何组织、呈现学习内容?
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是实现用教材教的前提。
(1)结构化学习内容
(2)回归生活世界的学习内容
(3)具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
5、教材中隐性的东西
(1)数学思想
(2)解决问题的方法
(3)编排这个内容的前知是什么,对学生的后续学生有什么帮助。
(4)学生会喜欢这个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