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_生物论文
小学自然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 ,其根本特征是变革 、
进 步和 超越 。 社会 发 展的 历程 来看 ,创新是 一 切人类 活 : 和 再现 的 应是 在人 类认 识 史上产 生 过重 大影 响 , 从 对于 学生 动 的核 心所 在 ,是 人的 本质 力量 发挥 的 最高 表现 , 了 创 有 的创造 性 心理 品 质培养 具有 典 型意 义的 知识 和技 能 。 例 如在学 习小 学六 年级 地球 的 自转和 公转 一课 , 本 课 要通 过 学生 对地 球运 动 的认 识 , 使其 了解 昼夜 的成 因和
新价值 , 其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走向创
新 的人 生 。
小学 自然课以它 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
起 着重 要作 用 。 先 , 首 自然 课 中的 知识 涉及 天文 、 理 、 地 生
那些 “ 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 向全体学生 、“
往往 不能 透过 事物 的 物 、化 学等 诸 多学科 , 识 的交 叉所 带来 的神 秘 感容 易调 ; 展 示 。学生 在 完成 探究 发现 任务 后 , 知 动 学生 的积 极性 。其 次 ,自然课 教学 中有 大量 的 实验 和实 践 活动 , 些具 体生 动 的活 动更 容 易激 发学生 的兴 趣 使学 这 外 在表 现抓 住 本质 , 不能 进行 准确 的抽 象和 概括 , 时 也 这 教 师要 认真 组织 学生 进 行研 讨 , 助他 们形成 概念 , 成 帮 完
维普资讯
教育广角 特 别关注
■ 霍 向东
什 么是 创新 ? 简言 之 , 创新 就是 作 为活 动主 体的 人所
完 成 发现 知识 过程 的 活动 。 这一 活 动本 质上 是人 类原 始发 现 过程 的 高度 浓缩 , 教 育意 义上 的重 演 。适宜进 行 重演 是
浅谈小学自然课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自然课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自然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自然课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有效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是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方面。
例如:在自然课《风》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我故意饶了个大圈子,问:什么是自然?说出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同学们很踊跃.当提到风时,我就顺话题问: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有的说用扇子扇,电风扇,等等,我说用手扇,同学们开始演示,课堂气氛很活跃.又问:风是什么?生答:是空气,是空气流动.那教室外面的风是什么在扇哪?我问.学生答不出来.大家从书上找找答案吧.教师和学生一起做风的形成演示器,同学们很感兴趣,纷纷表示自己也要制作一个风的形成演示器,我告诉了他们制作演示器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当老师布置作业,同学们很兴奋。
二、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任何发明和发现,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之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
如教《电路》一课,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电路、电池连接后,让学生动手思考:运用两节电池,两个小电珠,两个开关连接成一个电路,连接的方法越多越好。
如此,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两只小手也不停地忙起来,最后,大家设计的成功电路有好几十种,这些都是儿童的“异想天开”,都孕育着创新的火花,我们应该爱护备至,勤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以来旧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在教《磁铁的性质》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回归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回归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回归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回归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它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科学素质,有着重要得意义。
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担负着光荣的使命。
对于如何教好自然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点儿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教好《科学》这门学科的知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所以刚开始就满腔热情告诉学生:“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紫百态的鸟兽虫鱼------这一切,构成了神奇的自然。
”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了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我又告诉学生:“自然课将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秘密;指导我们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让这些规律为人们服务。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去大自然求知自然知识,有它的独特之处,它不象语文那样琐碎,需硬背,也不象数学那样深奥,需理解记忆。
比较奥妙,仅用口头传授和学生的练习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
学生对一些抽象的自然知识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相信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
因此,注意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感性体验。
对于自然知识中的问题,总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答案求规律。
例如,教学《树叶》时,先提问:“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各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回答:“树叶的颜色是绿色的,形状是椭圆形的。
”我并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把学生带到野外去。
让学生仔细观察树叶后再回答前面的问题。
这时,学生发现:树叶的颜色不仅是绿色的,还有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紫百态,有椭圆的,还有锯齿形的,针形的,扇形的,心形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实践中认识的,因此,理解的透彻、记得牢固。
自然课上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然课上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江都市实验小学沈爱玲小学自然的教学要求之一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自然教学大纲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而确定的这些能力培养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自然执教者所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在自然教学中,除了注意培养观察、实验等能力外,在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作了以下积极的探索。
一、要给与激励学生自由创新的学习环境自然课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情吸引着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心中有数不清的“为什么”,希望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满意的解答。
可是由于在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提问的习惯,有的学生想提问但不知道怎么问,还有的学生不但不会问而且更不敢问。
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在精神方面营造一个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其学生在学习探索中能自由地思索、尽情地想象,创造性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将是自然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意识教育值得特别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为了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将自己置于解决问题主人的地位,我常将一些探索性的课题或在开头导入,或在课中,或在课的结束部分向学生开放性地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
例《风》一课的导入,“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风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又如《空气的污染》一课,“为了让我们生活在更加清新空气的环境中,你们已经对该市区收集了一定的事实数据,假如你们是本地区的负责人或是市长先生,你又该怎样治理我们的市区环境呢?再如《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一课结束时,“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过程用语言表达要讲很多,如果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那就更方便了,你们能根据书上的插图设计一幅水的运动全过程的图表吗?你的设计能使大家看得一目了然吗?……在物质方面,尤其是在学生动手实验探索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处在愉快心理气氛中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必须提供实验器材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提供必需条件,与此同时,还要给学生安排探索创造的时间,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实践的欲望。
小学自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自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铜川市印台区阿庄镇湫洼小学王勇培养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教育的需要。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总是墨守成规,事事按照传统的规矩做、书本教的方法做、别人的方法做、家长和领导的意志做,那么绝不会有大的作为。
因此,如何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就成了我们所有的小学自然教学工作者共同探索的课题。
我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氛围──激发创新。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就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蹲下来看孩子,信任、接纳、宽容孩子,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全神贯注地看,聚精会神地听,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说,有条有理地评,有根有据地做,标新立异地创”的状态。
如: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之后,可告诉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你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之类的激励性话语,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就会使学生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
这才是真实的课!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
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甚至装着“无知”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
二、质疑──鼓励创新。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1、强化问题意识。
目前我们传统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学生产生了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把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缺少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自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何在自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桐城市孔城镇向前小学胡伶俐小学自然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
开好这门课还有利于落实“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
”但是,由于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如何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教学这门课研究不够,而未能发挥教学这门课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在农村如何开设自然课的教学研究与实验。
要搞好自然实验教学,除了充分发挥现有实验仪器作用外,还应动员师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创设观察、实验条件,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观察和实验。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一、要明确整体目标。
坚持《大纲》和教材的整体观点,自然教学必须要有整体教学目标,既要加强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的教学,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养成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熏陶,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上述总目标具体到一堂课时,可能难以面面俱到,那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其地位作用,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当地的教学条件等,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及具体的自然活动课中。
二、实验的基本作法(一)因地置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到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代替天竺葵学习“扦插”。
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
浅谈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 9期 20 0 8年 9月
中小 学教 学研 究
Ta i s r rn a d .ISh l e hg e a hoPm ra K e c o cn R e c f y n MI o s d
祛 学 陋 笔
浅谈在小学 自然教学 中如何培 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研 究 和创新 能力 。因此 , 为教 师 , 作 自然 ( 学 ) 的 科 课
第 1 1课 《 物 的启 示 》 课 时 , 学 生 讲 鲁 班 发 明 锯 的 生 一 给 故 事 , 及 电 灯 、 箭 、 机 等 的 发 明 史 , 学 生 向科 学 以 火 飞 让
家 学 习 , 小 立 志 。在 教 学 中 我 还 有 意 识 地 向 学 生 介 绍 从 身 边 的发 明创 造 事例 , 多用 三 角 板 的发 明 : 前 。 如 以 人 们 生 产 出 来 的 是 单 一 的 三 角 板 ,有 时 要 用 量 角 器 量 某
路 来 解 决 问 题 , 时 a — 生 一 ,= L 此 = b —
x +y +z x+y +z
可 这 地 上
以正 好 分 完 这 1 马 , 许 将 马 杀 掉 或 卖 掉 。” 过 1匹 不 通 样 的改 造 , 问题更 具 严格 的数 学 意 义 , 时也 巧妙 使 同 隐 藏 了解 决 问 题 必 须 寻 找 的 “ 位 1 , 应 地 , 按 单 ”相 再 述 两 种 解 法 解 决 这 一 问题 也 就 不 会 再 有 什 么 歧 义 。 解法一 : 果老人再有一 匹马 , 如 即共 有 1 2匹 马 , 老 则
一
教学 一定 要 转变 陈 旧的 教育 观念 ,注重 培养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意 识 , 适 应 新 时 代 的要 求 。下 面 谈 谈 我 以 在 小 学 自然 教 学 中 是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小学自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书记最近一个时期曾多次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求,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有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因此,学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授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
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提高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有关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自然科学学科的方式,本文旨在运用理论的分析及丰富的事例探讨在小学自然教学中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老师,教师除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人生观外,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
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育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教程。
一、启发——创新孔子在《论语》中进一步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
由此,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许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
通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才是创新。
按照创新过程进行教学,这也是创新,启发与创新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表现以下两种:(一)引疑导析即教师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自然]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自然]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自然实验中不同的教例,阐述了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自然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
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建立民主、 和谐 的学 习环 境
育 者 所希 望 的吗 ? 我 鼓 励 他 继 续 探 究 , 自 己的 想 法 写 把
课 堂 教学 不仅 是 知 识 传 递 的 过 程 , 是 师 生 情感 交 也 融 , 际 交 往 、 想 共 鸣 的 过 程 , 设 一 种 师 生 心 理 相 人 思 创 融 、民 主 交 往 的 良好 课 堂 气 氛 是 促 进 学 生 自主 创 新 、 提 高 课 堂教 学 效 率 的 重要 方 式 。例如 : 学《 铁 》 , 轻 教 磁 时 在
等 民主 的 课 堂 环境 中 学 生 的 思维 最 大 限度 地 活跃 起 来 ,
机 等 。 经 常进 行 这 样 的 训 练 , 生将 会 潜 移 默 化 地 受 到 学
充 分 发挥 创 造 力 、 象力 , 极 主 动地 参 与 教 学 活 动 。 想 积
二 、 给 学 生 自主 探 究 的方 法 教
学 生仿 效 教 材 中 几种 发 明 创 造 的 思 维 模 式 构 思 一 件 小
发 明 。 有 的 学 生说 可 以 根 据 壁 虎 的 尾 巴 具 有 再 生 的 功
能 , 明一 种 吃 不 完的 面 包 , 的 学 生说 可 以 根 据 变 色 发 有
龙 的 体 色 能 随 环 境 变 化 这 一 功 能 发 明 变 色 军 装 、 色 飞 变
亲 自下 水 , 根本 谈 不 上能 力 的发 展 的 。 实践 活 动 不 仅 是
创 新 精 神 的 熏 陶 , 会 变得 更聪 明 , 富有 创 造 力 。 将 更
五、 开展 多种 实践 活 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科学。
因此科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观察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在设计实验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
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如教学《水变热了》一课时,教师设计一个神秘的魔术,学生对魔术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的学生就利用了这个现象,设计了很多我们生活实际需要的物品,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2、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材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
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
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引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对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要真正完成此项教育任务,全面落实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主阵地就是自然教学课堂。
尤其作为起始年级,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上述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着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入门。
因此,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1.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
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
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1.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
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等流程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
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低年级课程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
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
如丰富多彩的植物、各种各样的动物、地球上的水、看不见的空气、光和颜色等。
一年级的《各种各样的纸》、《沙子和泥土的比较》、《磁铁能吸铁》等课也都是以孩子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培养兴趣。
浅谈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浅谈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者:聂有礼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09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教师,自然(科学)课的教学一定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下面谈谈我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
一、在挖掘和利用教材中。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自然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学习人教版自然教材(下同)第十二册第11课《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电灯、火箭、飞机等的发明史,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
在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发明创造事例,如多用三角板的发明:以前,人们生产出来的是单一的三角板,有时要用量角器量某一角度时,可能又忘记带了,给我们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现在人们生产出来的多用三角板,解决了这一问题。
让学生懂得,创造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勤看书、勤动手、勤动脑,是可以创造出新东西来的。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
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究。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然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有了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
教师应该欢迎、鼓励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
[小学自然]浅谈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素质
江泽民主席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21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小学自然,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增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素质。
小学自然沿海版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自然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可以用来发展人的创造力,也可以用来堵塞人的创造力;运用之功,全在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本文以作者教学(沿海版五、六年级)中的自然教材进行研究、作例子,谈自然教学中培养儿童创新素质的一些做法。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需要加强的方面,它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在自然教学中,在想象的天空中,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自由翱翔,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是教学中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自然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自然实验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自然实验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崔尽忠自然学科的任务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它在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自然课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即通过对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研究和实验等具体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自然科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更深层面的是让学生在熟悉操作和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实验教学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小学自然的实验教学,从实验的基本原理指导到实验的操作过程演示,教师必须做到细致和规范。
学生通过观察、模仿、领悟甚至做出评判和得出新的见解,这是间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以发散性、求异性和反常性思维方式去做相关实验,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实验成果。
使实验潜在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理了论为本,激活想象与创造。
教学《沉和浮》,把不同物体放人水中做“沉”、“浮”实验。
经过指导、演示、分析,学生归结出哪类物体在水中是“沉”,哪类物体在水中是下“浮”。
又继续设疑:铁钉在水中是下沉,为什幺乌江河中那幺大的铁船不下沉?在什幺情况下“船”才会下沉呢?便指导学生做“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和“使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船)下沉”的实验。
学生做出各种能浮在水面上的形体(姑且叫“船”),每做一种“船”,他们便向“船”里放物体或给“船”钉孔,看着“船”漫漫下沉。
学生是反复造型,反复实验。
实验结果出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中,要尽量地激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去完成实验内容。
以便获得属于自己的创造成果。
创设情境,开放实验培养学生,不能“画地为牢”,提倡推陈出新,大胆实践。
《摩擦力》这一课,重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谈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谈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 爱好也就愈强烈。
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
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一定要一丝不苟。
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
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
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
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我在课堂教学,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
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刚刚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自然课,自然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
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
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
“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 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
如何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摘要:生物实验孕育着大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各种因素。
在实验时,丰富的生物事实作用于感官,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感官刺激;各种需要回答的课题,为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源泉;各种实验器材使用功能的改进革新,为学生创新操作活动提供了条件;各种自然生物规律应用于实际,为学生创造想象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不断出现的各种错误、失败,为学生创新精神增添了动力。
因此,教师应把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每个创新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操作能力,才能昂首迈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生物实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操作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我国社会发展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四大发明有力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明显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原因在哪?归根结底还在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严重束缚了创新思想,产生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由这样的人才创造的文明也就可想而知了。
只有从教育创新入手,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求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摒弃了以往知识的灌输形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实验过程胜于重视实验结果,重视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并合作,是否能完整、准确的进行表达。
因此,生物课,尤其是生物实验课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
如何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技巧呢?以我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探索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一、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创新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 1造性思维的发展。
加强自然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加强自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加强自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从学生探究的角度出发,小学自然中的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实验;第二类是让学生积累事实的实验;第三类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
例如《毛细现象》、《渗透现象》等课的实验就是这三类实验的范例。
俗话说:眼观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动手实验这一教学手段,符合儿童喜欢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需要经过动作思维感知建立具体形象才能进行抽象思维的认识发展规律。
现代的创造教学观也认为,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
这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其实,实验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外显过程。
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一、让学生自己准备器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电路》这一课时,我打破旧框框,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导线、小灯炮、开关、电池),在上课时展示。
我发现有的小组器材不仅齐全,而且种类多,如:导线、开关有几种不同型号,甚至有的开关、灯座是自制的,电池也有大有小。
我表扬了器材准备齐全的小组,再让没准备齐全的小组补齐器材。
课堂气氛热烈,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学帷幕也就这样悄悄地拉开了。
二、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创造精神也更能得到培养。
这就是说培养创造精神必须营造一个宽松的实验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不怕失败和出错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动手的实验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反之,教师过多干预的实验环境则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试想,一个在课堂上缩手缩脚、不敢动手的学生,怎么会有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哪里又会有创造精神呢?三、精神上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心理学认为要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必须相信学生人人都是创造之才,鼓励一切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意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设想或小制作,要热情支持,具体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自然实验中不同的教例,阐述了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自然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
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
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
下面以沿海版教材自然第五册《磁铁的性质》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例。
《磁铁的性质》这一课的认知目标是:知道磁铁的4个性质。
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例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4个特性:磁铁能吸铁;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磁铁的同性极相斥,异性极相吸;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
然后让学生熟记这4个特性。
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例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
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
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
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
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
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
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以上三种不同的教例,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
教例一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例二中学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扶”得太多,“放”得太少,课堂上虽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主
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教例三的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
因此,我国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应当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要把课堂当作实现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场所,要重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沿海版教材《溶解现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
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又如:在教学沿海版教材《浮和沉》这一课时,我先把木块和石头放进水槽的底部,再请一位学生把清水倒入水槽,用手把浮起的木块按下,再放开,又把沉下的石头拿起再放下,让同学们观察沉与浮的现象。
学生见后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
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
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
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我在教学沿海版教材第三册《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
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又例如,我在教《磁铁的性质》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
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
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
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自然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
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
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和配合。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要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精神,为我国培育好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