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冯氏家谱_中有关冯国璋的几件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史料・

《冯氏家谱》中有关冯国璋的几件史料

吴秀华 辑

去岁进行河北地方文献的调查搜集工作,发现了民国时期曾任代理大总统的冯国璋的家谱———《冯氏家谱》。该谱为手抄本,由冯氏后人保存至今,长31厘米,宽23厘米,共计159页,保存完整。该家谱为乾隆年间重修本,至民国六年(1917),由冯国璋出资再次重修,其堂叔冯甘棠负责具体修订。这部家谱对了解河间冯氏家族的来源及冯国璋军政生涯颇多帮助。

冯国璋(1857—1919),字华符(一作华甫),河北河间县诗经村人。早年弃文从武,后得到淮军统领刘淇保荐,进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官。1893年,经人推荐,成为中国驻日本公使裕庚的军事随员前往日本。在日本期间,冯国璋与日本士官学校的军事人才广泛接触,编写了几部兵书。1896年冯氏回国,受到正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袁世凯的赏识,被委以编练新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从此,冯氏追随袁世凯,成为袁世凯的心腹爱将。随着袁世凯在清末民初政坛的日渐显要,冯国璋的地位也日渐提高。袁世凯死后,冯国璋成为北洋军人的领袖之一,先后任江苏督军、副总统、代理总统。1918年因与段祺瑞矛盾激化而下野,1919年因肺病死于北京私寓,安葬于家乡诗经村。“文革”期间,他的坟墓被红卫兵掘开,尸棺中并无其真身,只有由景德镇烧制的冯氏身着军服的瓷像一具,后冯氏的真身被从其外祖母的坟地中挖掘出来,被弃于荒野。

《冯氏家谱》由两个部分组成:序言部分、人物传记部分。

序言共六篇,分别是:

①《歙州总族谱事略》

②《重修冯氏家谱序》。

两文均由冯国璋的堂叔冯甘棠分别于民国十年十一月和民国六年十二月撰写。前文叙述冯姓渊源,后文说明此次修谱的原因,是由于堂侄冯国璋有憾于前人所建之祠,所修之谱“缵续经理乏人”,“凋残破败”,因而出重资重修祠堂,纂修族谱,目的在于使冯氏“宗祠、宗谱与天地、日月、山岳、河海以俱长进。”

③《重修冯氏家谱序》

由冯国璋于宣统元年仲夏撰写,序约五百字。内容谈的是冯姓的来历、修谱对家族发展的意义、在此之前冯姓先人续修家谱的情况、自己不能亲自主持修谱的原因、修谱对后人产生的激励作用等。冯国璋曾是一名秀才,他的序言言简意赅,讲究章法。

④《冯氏家谱序》

⑤《冯氏源流考》

均由河间冯氏第十一代传人冯晓升(曾任山西府经历)于道光三十年撰写。前文序列举了几位冯姓名人及冯姓的地理分布,特别是指出了河间诗经村冯姓的来历:是由于明永乐年间奉命从南京北迁,“因沐毛公(诗经村是汉代毛苌训释《诗经》的地方)风教,不弃诗书”而定居于此。后文考证了河间其他冯姓的来历,及与诗经村冯姓的关系。

⑥《冯氏家祠缘起》

民国档案2003・411 

由冯春棠(冯国璋之父)等人撰写。据当地人言,冯国璋当政时,冯氏家祠建造雄伟,另有迎宾馆等建筑,绵延数里,“文革”中其府第被天津东风大学、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及当地政府征用。由冯国璋出资建造的“家祠”也被红卫兵毁坏。

人物传记部分按世系和支系编排,记载了冯氏家族男性成员的姓名、履历、任职等,另有配偶的名字及生育子女情况。对有功名者,记载非常详细,而无功名者记载非常简略。《冯氏家谱》记人起于明代嘉靖年间,止于民国六年,历时四百余年,共记载了冯氏十六代传人,所涉人物八百余人。始祖为明代嘉靖年间的冯禄(冯禄之前的家谱因失火而无存),冯禄乃明初宋国公冯胜之后,向北迁徙者正是冯胜后代中的一部分人,冯国璋为河间冯氏第十三代传人。

河间冯氏最初务农,至七世时始出现文、武庠生。在冯国璋之前,河间冯氏为庠生、太学生、廪生、监生、贡生、举人、教谕、训导、知县、巡检、八旗教习、千总、游击、守备、都司等官职者,近五十人。可见河间冯氏在清末已繁衍成为一个望族。由于冯国璋在民国期间官高位重,因而冯国璋之后的子侄辈从军者颇多,不少人从北洋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在各地担任军职,更有一些人留学日本、德国的军事院校,堪称河间冯氏最显耀的一个时代。

《冯氏家谱》最具文献价值的,当属对冯国璋军政生涯的前期和中期的详细记述,特别是从中可看到他与李鸿章、袁世凯的特别关系。据谢巍编撰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载,只有近代无锡人薛明剑编有一本《冯国璋年谱》(见该书第61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但该年谱“仅列大纲,未竟业。”这使得《冯氏家谱》对冯国璋中前期人生经历的记载显得非常珍贵。

《冯氏家谱》现交由河北省图书馆保管。

(1)重修冯氏家谱序

家谱之作,日方自龙门,其后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人有传,皆所以纪其本所、缘始、经历,昭示来兹,而不敢忘也。夫葛 相庇,宗社无陨义也,吾冯氏系出周之毕公,其后封于冯,遂为姓。周以仁义开基,历年最久,则吾族自周至今,历秦汉唐宋以迄有明,绵延数千百年,以至于兹,其间保世滋大流传至各省者,不知凡几。自明嘉靖年间,始由南而北,由合而分,或仕或隐,经迁徙,遭兵燹,迨至今而始克光明昌大者,则皆累代之 蛊蓄蕴结涵濡于仁义之所致也。然年湮代远,同居一地者已不解支流之奚自,而散处四方者更未识渊源之所由,将欲使族人皆晓然于支分派别之因,复兴起其木本水源之义,则家谱之重修顾不重哉!溯自乾隆十九年甲戌诫奄公起而修之,至嘉庆十八年蔚天公接修,后至光[道]光二十五年曙屯阝公复加修纂,至十二世而止,至今又阅数十寒暑矣。岁时既久,蕃息日增,国璋数十年来从事于天津、山左、保定,勤劳王事,教育军旅,有志不遑。今年春始得于趋朝退食之余,旁稽远考,悉心核对,续修至十六世,并将前之遗者补之,误者正之,而后昭穆之序,根蒂之分,皆得厘然在目而无憾焉。诗曰:凡今之人,莫如我同姓,则此后之为子孙者,宜如何奋发以承宗祀,如何亲亲以敦睦谊,促家族进化之主义,长合群自治之智能,以寅绍我先人丕基于勿坠者,是又不得不有望于后之人也。是为序。宣统元年仲夏十三世孙国璋谨序。

(2)冯氏家祠缘起

原自道光二年,合族查得礼齐、庆瑞兄弟两家车门首空基一段,村册上名是冯三,同族人皆以为系族中公地,欲在此修家祠。因两家出入不便,礼齐、庆瑞与合族商议,自用钱另买当间庙南坑沿上空基一段相抵。阅二十余年,至道光二十二年,礼齐、庆瑞兄弟二人自出钱创立家祠一处,正殿三间,东西配厢各两间,虎坐南门楼,外院东西游廊各二门,南大门左右耳房。自修以后,人总以此地基太高,不吉。适逢连年歉收,村中败落,因此族人外人皆议迁修,苦无地基。迟三四年,曙散步己之南场,见西南隅大有兴旺气象,遂商之合族,以此地借与族中,暂为迁修,规模虽小,尚望后世子孙发科发家者,再议另买地基重兴广大之功焉。同治十三年春,鉴堂、得山、晓千、云锦、德成、春棠、允泽等经理迁修。光绪三十二年春,

12 2003・4民国档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