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面试试讲教案—人教版数学( 四上)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 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 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加法结合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大家还记得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应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加法运算中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认识的李叔叔这节课又来到我们的课堂上了。

李叔叔骑了三天自行车,谁能算一算他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生活动】: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列式计算三天的总路程。

3.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答案。

4.教师提示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把这个式子变一变,更简便地运算呢5.学生写出新的式子。

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得数相同。

【寻找规律】再比较下面的两组算式,你发现了(69+176)+28=69+(176+28)155+(145+207)=(155+145)+207【总结规律】大家发现了什么,【归纳】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表示规律】那我们怎么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规律表示】 a .用图形表示:(+)+=+(+) b .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 a 、 b 、 c 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a , b ), c , a ,( b , c )【规律理解】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表示什么意思,三、练习巩固,运用新知.【练习巩固】现在请大家完成书上"做一做"第2题。

做一做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130+(70+4)=(130+)+【深化练习】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往往难以把握运算的顺序和步骤,这是教学的难点。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总结交换律、结合律和加法性质的特点和应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练习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加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讲解加法结合律:以三个数字为例,如(2 + 3) + 4 = 2 + (3 + 4),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加法运算可以改变计算顺序而不影响结果。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和作用。
3.加法性质:讲解0在加法运算中的特性,任何数加上0,结果不变。如a + 0 = a。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高他们的运算技巧,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1)完成课本第32页的练习题1-6,要求学生在家长监督下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2)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加法问题,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将问题及解答过程记录下来。

2024年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精选5篇)

2024年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精选5篇)

2024年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精选5篇)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在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时;在笔算加法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遍,所得的结果不变。

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在理解、运用运算律上是比较容易的。

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本质,上出彩却是不简单的。

听了徐老师执教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让我感受到了徐老师饱满的激情与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徐老师跳出教材的束缚,去除生活化的情景导入,重组教材,直接利用加法的意义、利用简单的计算来引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本质特征。

如:让学生摆一摆原片来表示“1+2”与“2+1”,得出这两个加法算式都表示把一个圆片和两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三个圆片。

徐老师始终引领学生围绕加法运算率的本质特征“加数不变”、“加数的位置变”而“和不变”以及“加数不变、位置也不变”、“运算顺序变”、“和不变”来展开探究活动,在“变”与“不变”中,凸显运算律本质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的过程。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研究一般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乘法运算律提供了模板。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带有小括号)该如何读,还是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人教版2本节课以“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这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经学生为主的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等方面。

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1. 引言本教案主要介绍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的概念和应用。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通过学习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学生将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加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其中a、b和c的和的结果不受加法的运算顺序影响,即(a + b) + c = a + (b + c)。

这一法则允许我们在进行多个数的加法运算时,不受括号位置的限制,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2.1 加法结合律的原理加法结合律的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推理来说明。

假设有任意三个数a、b和c,根据加法的定义,(a + b) + c就是先计算a和b的和,然后再将这个和与c相加。

同样,a + (b + c)就是先计算b和c的和,然后再将这个和与a相加。

根据加法的交换律,两个和是相等的,即(a + b) + c = a + (b + c)。

2.2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举例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有三个数,分别是5、7和3,按照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计算顺序: - (5 + 7) + 3 = 12 + 3 = 15 - 5 + (7 + 3) = 5 + 10 = 15可以看到无论是先计算(5 + 7)还是先计算(7 + 3),最终的结果都是15。

这说明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无需关注加法的运算顺序。

3. 简便算法简便算法是指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和规律,来加快加法运算的速度。

通过学习简便算法,学生将能够更加快速地进行加法运算,提高计算效率。

3.1 十进制数的简便算法针对十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简便算法:3.1.1 进位法进位法是一种简便算法,适用于两个多位数的加法运算。

具体的步骤如下: -从加法运算的最低位(个位)开始,将对应位的数相加。

- 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则需要进位,进位的数为1。

- 将进位的数添加到下一位的计算中,继续进行相加。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要点,而有的学生在运用时还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教学导入,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或情境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
-重点细节:
-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强调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强调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加时,可以改变加的顺序而不影响结果。
-简便计算的方法: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过程,如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结合在一起先算。
-实际应用: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用具体例子解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效果较好。但在讲解难点时,可能还需要再细化一些。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对比和错误分析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易错点,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可以在活动前给出更明确的讨论要求和指导,确保学生们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说明学生在数学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多练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觉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我也意识到,要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复习和巩固,还需要给出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因此,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运算定律详解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运算定律详解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运算定律详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结合律和交换律。

2. 练习运用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单的加法算式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运算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件讲解:通过教师幻灯片课件讲解,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2. 情境教学法: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情景和场景,让学生在游戏和齐偶活动中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帮助和检查,培养团体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或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概念进行初步理解。

2. 课堂讲解:将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用图形、数字等形式进行阐述和说明。

3. 练习环节: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目和场景进行练习,如通勤路线比较题、花店布置题等。

4. 合作学习环节:让同桌分组合作进行练习和检查,呈现出优异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要点:1. 结合律:a+(b+c)=(a+b)+c。

结合律是指,当进行加法运算时,先把其中的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将这个和与剩下的一个数相加,结果是一样的。

例如,2+(3+4)=(2+3)+4=9。

2. 交换律:a+b=b+a。

交换律是指,进行加法运算时,可以将相加的任意两个数的位置互换,结果不变。

例如,2+3=3+2=5。

六、教学效果评估:1. 课堂练习题:通过教师给出的加法算式,学生进行运算验证。

2. 家庭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练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 成绩评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结果及考试成绩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既能理解概念,又能掌握应用技能。

2. 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3. 教学效果评估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加法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加法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加法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原理。

2.能够从各种类型的问题中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3.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和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

二、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原理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将加法结合律运用于复杂情况中。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回忆与加法结合律相关的内容,如何用加法合并数字。

2.新课讲授首先介绍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原理,然后教授加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在各种类型的问题中。

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生活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3.讨论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一起解决一些与加法结合律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互相协作中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训练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上课所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

同时,在讲解中也应该注意抓住一些基本技巧,如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和快速估算等,使学生会灵活使用这些技巧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加法结合律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总结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以增强其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也应该在作业布置时注重难度适宜,避免因难度过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仅仅要重视掌握其基本理论,更应注重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评价语贯穿课堂调动气氛)上课之前,胡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牛顿故事:牛顿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

一天,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落在他身边,在大家看来这可能是件很常见的事情。

但是牛顿很善于思考,他就在想,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是向天上飞去呢?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专心的研究和思考,牛顿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小结:牛顿的故事教会我们要善于观察,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脑袋,进入今天的课堂。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的是:1 / 6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探索加法交换律(1)情景引入大家会骑自行车吗?李叔叔在假期的时候,进行了一次自行车旅行(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列算式? 40+56=96(千米)还可以怎样列式?56+40=96(千米)这两个算式算的都是什么?得数都是多少?他们得数相等(板:和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啊?(生:等号) 40+56=56+40 这也是一个等式,大家来读一读。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展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概括推理的才能。

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拟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展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39+47 83+15 420+18047+39 15+83 180+4202.口答.(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

做黄花多少朵?(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二、学习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根底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1.教学加法的意义.(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学生独立解答:137+357=494(千米)加数加数和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一」设计说明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

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

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 )+2036+( )=64+( )a+700=( )+(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230+270=300+200(2)60+80+40=60+40+80(3)48+d=d+48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探究新知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_小学四年级教案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_小学四年级教案

一、基本信息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时间:2个课时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应用加法结合律;2.掌握加法简便算法;3.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小学生加法练习册;2.教材准备:《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加法结合律”和第10课“加法简便算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导入新知(5分钟)1.引入主题:老师出示两个算式96+9+4和96+(9+4),问学生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Step 2 学习加法结合律(15分钟)1.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定义:a+(b+c)=(a+b)+c。

2.举例说明加法结合律的应用:96+(9+4)=96+13=109,(96+9)+4=105+4=1093.让学生举一些加法算式,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Step 3 小结加法结合律(5分钟)1.教师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并与学生一起默写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Step 4 练习加法结合律(1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加法结合律练习,每小组从小学生加法练习册中选择2-3个练习题进行解答。

2.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Step 5 整理知识点(5分钟)1.学生回答两个算式96+9+4和96+(9+4)的结果应该相同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要点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Step 1 复习加法结合律(5分钟)1.老师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让学生大声读并解释。

Step 2 引入简便算法(10分钟)1.出示两个算式52+36和52+30+6,问学生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2.引入加法简便算法:先把个位数相加,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把相加的结果合并。

3.举例说明加法简便算法的应用:52+36=50+30+2+6=80+8=88Step 3 学习加法简便算法(15分钟)1.出示加法简便算法的步骤:先把个位数相加,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把相加的结果合并。

加法结合律(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加法结合律(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加法结合律(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46+( )=75+( ) ( )+38=( )+5924+19=( )+( ) a+67=(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304+215=51985+632=( ) 215+304=( )2.板演: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3.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板书:(48+50)+49 48+(50+49) =98+49 =48+99=147(人) =147(人)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提问:(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48+50)+49=48+(50+49)(4)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32+40)+19○32+(40+19)(75+25)+40○75+(25+40)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5)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①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②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③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6)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不变)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板书: (a+b)+c=a(b+c)3.教学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得出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 +b)+c=a+(b+c).特点: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4.教学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1)教学例3:计算480+325+75.提问: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板书:(2)教学例4.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可以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这里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板书:(3)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教师概括: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算简便应考虑,哪些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把这些数移在一起,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的和.练一练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提问: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40+8),然后算(36+40)+8这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三)巩固反馈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91+89+11 78+46+154168+250+32 85+41+15+59(四)作业练习十一第8~10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学生过去对加法结合律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新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习例2,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讨论,逐步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并掌握它们的特点.第三部分学习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通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加法应用了什么定律,怎样应用的定律.只有真正理解定律的意义,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本节课的练习目的明确.围绕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运算.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例 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48+50)+49=98+49=147(人)48+(50+49)=48+99=147(人)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48+50)+49=48+(50+49)(32+40)+19 32+(40+19)(75+25)+40 75+(25+40)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a+b)+c=a+(b+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相同点:计算结果--和不变不同点: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后,仍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例3例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法结合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法结合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六年制中小学数学第七册第24页教学目的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

2.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略的运算。

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3.体会“形成问习题一提出假如一验证假如一形陈规律的解决思路,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形成疑问,提出问习题1.老师出示准备习题:37+26+6⑶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习题的异同。

同:加数雷同,得数雷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习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雷同吗?(雷同)3.讨论:方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学生答复的情况可能有如下两种:A、不能用文字概括,而结合详细式习题说出结合律。

老师引导:①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雷同)②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数,后两数)③结果如何?(得数雷同即和不变)B、基本能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

老师适当引导。

4.老师根据学生答复,板书猜想。

问习题:这个猜想正确吗?猜想是从准备习题中汇总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

(二)验证猜想,形陈规律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习题来证明。

(13+8)+5女生完成3024+(73+6)13+(8+5)男生完成3024+73+6报告答案:得数雷同,符合猜想。

2.上述两习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

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习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

报告结果,找到许多式习题符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例2:张教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2元。

他一共用去几元?A、口头列式:(27+18)+12 27+(18+12)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C.判断,得数会雷同吗?(雷同)D、计算结果。

得出(27+18)+12=27+(18+12)(板书)4.揭习题:从式习题到生活实例,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

《加法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加法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案:《加法结合律》课程: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学年:2023-2024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掌握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

2. 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加法结合律的讲解和示例。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具,如纸、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例子。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即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示例的计算,理解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加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加法结合律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练习和巩固等环节,让学生理解了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补充和说明:加法结合律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三个或更多个数相加时,可以任意改变加法的顺序,而和保持不变。

这个性质在数学运算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允许我们在计算时更加灵活地处理数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导读: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会备课的校长不是好老师!老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承与积淀,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备课为基础,没有一个优秀的备课教案、教学设计,那么再优秀的老师也难展示出优秀的教学水平。

为此,小编末宝给带来了此份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咯,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材第49-50页例3-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一3-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5+()=65+()()+147=()+27456+74=()+()a+200=()+()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70+380=390+26030+50+70=30+70+50a+800=800+a□+△+○=○+□+△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课1.教学例3。

(1)教师:我们观察下面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

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12、13和14这三个数相加,先把12和13相加,再同14相加;或者先把13和14相加,再同12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2.比较两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1)这两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

)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吗?(2)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加法结合律(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加法结合律(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加法结合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的结合律;2.能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加法的结合律;3.能够运用加法的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1.加法的结合律;2.运用加法的结合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加法的结合律;2.运用加法的结合律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学板书、卡片、小球、计算器;2.教学材料: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使用卡片或小球进行问答,让学生回忆加法的定义和性质,以此引出加法的结合律。

2. 引入新知教师播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视频并简要介绍其含义和范围。

3. 探究新知例子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算式:3 +4 = 75 +6 = 11然后将两个算式加起来:(3 + 4) + (5 + 6) = 18接着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得出正确结果。

教师再通过卡片或小球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公式直观感受加法的结合律:(3 + 4) + (5 + 6) = 183 + (4 + 5) + 6 = 18可以看出,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例子2:教师让学生观察以下两个算式:1 +2 +3 +4 + 55 + 4 + 3 + 2 + 1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得出相同的结果。

再次通过卡片或小球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总结:无论是什么数相加,只要顺序变了,其结果都是相同的。

4. 引申拓展在学生理解加法的结合律后,教师可以出几道练习题给学生练习。

例子3:甲、乙两人都有8块糖,乙比甲多了2块糖,他们两人有几块糖?解:甲和乙两人共有的糖数为:8 + 8 = 16乙比甲多2块糖,所以乙有10块糖,甲有:10 - 2 = 8故,他们两人一共有16块糖。

例子4:两只小熊一起采了6个苹果,第一只小熊采了3个苹果,第二只小熊采了几个苹果?解:首先,第一只小熊采的苹果数为:6 - 3 = 3然后,我们根据加法的结合律可以得出:第二只小熊采的苹果数为:6 - 3 = 3因此,第二只小熊共采了三个苹果。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教案

新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结合律,知道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

知道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数学探究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和归纳加法结合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和归纳加法结合律。

教学方法交流研讨、分组讨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使用“学乐师生”AA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一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师:你们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快的算出答案?(凑整)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数,计算就能简便,如何应用算式来表达运算过程,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一组加法题的简便计算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新课学习1.加法结合律(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们又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三堆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师:我们一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师:你是怎么算的?(请2位同学上来板演)(8+4)+6 8+(4+6)=12+6 =8+10=18(个) =18(个)师:你是怎么想的?师:你真善于观察。

这样算比较简便,同学们赞同这种算法吗?师:连加时,把能凑成整十、百的数先计算比较简便。

师:为了把计算顺序表示得更明确一些,我们把第一个算式先计算的部分也加上小括号(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有三个加数,左右两边的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点是计算的顺序不同。

)师: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那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媒体出示:(8+4)+6 = 8+(4+6)师:无论先把8和4相加,再同6相加;还是先把4与6相加,再与8相加,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面试试讲教案—人教版数学( 四上)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的例4一例5,练习三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抿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添上适当的数。

35+()=65+()
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求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

小组讨论: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汇报: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

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
汇报: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1班的人数。

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48+(50+49)。

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个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板书:(48+50)十49=48+(50+49))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

)
学生回答后,共同归纳整理:4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

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1)这三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
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
提问:“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再看一看教科书第14页的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a+b)+c=a+(b+c)
5.练习。

完成第15页“做一做”上面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6.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学习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325+75);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2)学习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3)比较例4、例5。

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例3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而例4,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4)做第15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5、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0+9)=(口十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加法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选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

如37+8,先把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和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例4:480+325+75例5:325+480+75
=480+(325+75)=(325+75)+480
=880=880
教学设想:本课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但运用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所以采用了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即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照顾差生的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