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必修1
最新-高考历史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五年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 精品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1.(2018广东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2.(2018年广东文基)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话正确的是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2018江苏)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4.(2018年广东文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5.(2018广东文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2018安徽文综高考)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A.“怎么会这样?”B.“糟糕的战争!”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7.(2018高考四川文综)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8、(10年广东卷)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9、(10年上海历史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状态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苏、美、英、法,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2. 1955年,印尼万隆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前言: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辉煌。
总结:1.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3.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2015-2019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无)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考点】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解析】材料中的“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说明中共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而采取静观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西方国家不支持国民党,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美国对中国还没有实行外交孤立,排除C项;中共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排除D项。
【答案】A2.(2018·江苏单考·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考点】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理念【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A项正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中“198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排除。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江苏单科·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河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河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
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A . 参加日内瓦会议B . 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C . 发起上海合作组织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 (2分) (2017高二下·张家口期末) 1949年初解放军进驻北平时,东交民巷各兵营仍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领事馆区是国中之国。
在举行入城式时,毛泽东特别批准让军队游行穿过东交民巷。
1950年1月6日,中央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征用美、英、法、荷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
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各国设立了大使馆。
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A . 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B . 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C .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 . 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3. (2分) (2019高二下·汕头期末) 从1952年到1954年,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被称为“和平统一战线”的对外政策,并将“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的目标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实行这一政策主要因为()A . 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比较严峻B . 社会主义阵营力量不断壮大C . 中苏签订了友好合作同盟条约D .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胜利4. (2分)(2017·宜春模拟)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国内的“大西洋主义派”打出了“重返欧洲”和“回归文明世界”的旗帜,提出“一边倒”外交,认为俄罗斯应该努力“步入最积极发展的民主国家行列,以便在这些国家中占有历史以及地理给我们确定的应有的位置”。
“一边倒”外交()A .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B . 大大压缩了俄国的外交空间C . 旨在谋求与关合作主宰世界D . 实现了与西方的全面伙伴化5. (2分) (2019高一下·吉林月考)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配套K12]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考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 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广东文综·17)表 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2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2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一致,故B 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2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2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数据不一致,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共19张PPT)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国际关系最 突出的特点: 两大阵营的 对立和激烈 斗争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 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 有信心。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 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 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 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意义: 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的界限,反映了 国际关系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周恩来曾经指出:世 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李爱华《邓小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阐发》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 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程标准】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二 战 后 世 界 形 势 图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 黄色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 红色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 绿色是正在谋求民族独立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含解析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湖南益阳调研)“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A.放弃“一边倒”政策B.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解析:D “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通过的,基于此可知新中国初期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正确。
2.(2017·黑龙江大庆质检)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解析:A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体现了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中苏结盟、“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等体现了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一边倒”),A项正确。
3.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D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戴高乐认为,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B、C三项错误,D 项正确。
4.(2017·北京顺义区期末)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
此现象(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B.说明“和平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D.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解析:D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又分别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共同倡导该原则。
2018版人教版必修一历史导与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3)中国的方针及其作用:“ (4)影响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高中·历史
【概念理解】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概念总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 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 ,而且也是规范国际关系 的重要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A.“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A
B.“另起炉灶”
D.对外开放
“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
和……”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正确。
高中·历史
3.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 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的风范及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历史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1)以 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 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新中国诞生。
高中·历史
2.内容
政策 不承认 “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
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习题(1)
人民版必修一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推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正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排除;推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是亚非会议的影响,不属于“共同影响”,排除AB;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与“20世纪50年代”不符,故C错误。
2.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这一政策()A.率先为印度和老挝所接受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C.打破了外交僵局1/ 7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下图是联合国大厦的一幅大型壁画,图中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被称为联合国的“黄金法则”。
下列外交方针、政策最契合其精神的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必修1 专题23 新中国初期的
【课堂讲解】本课首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然后要明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要通过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的学习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激烈。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方针政策:(1)“另起炉灶”。
①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含义: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①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温馨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1.从国际上看由当时国际局势决定。
当时世界处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美苏双方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分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敌视新中国,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2.从国内看由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
当时国内的革命、建设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为新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外部条件。
核心讲解:对比新旧中国在外交上的不同点,然后在对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谈谈你的感想。
【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 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 民族独立 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印度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使学生能够把外交方针的制定与成就的取得与当时国内外的环境相联
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和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的回顾,领略老一辈革命家在外交活动中所 展现的风范及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历史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一边倒”
首先清除 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平等互利 的 西方国家 残余势力,再考虑与_________ 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建立外交关系 坚定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高中·历史
3.成就
(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中·历史
单元概览
【时空坐标】
时空定位·单元主题
高中·历史
【主要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活动,逐渐打开了外交 局面。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国际上影响深远。
高中·历史
史料探究
探究主题1 新中国成立初三大外交政策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年江苏卷)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2.(2018年新课标I卷)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7.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
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答案】A【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热点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1-真题分课汇编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含解析)
《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广东文综·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考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解析】这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材料反映的是指出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故排除A 、D 。
中国并不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C 错。
【答案】B2012年题组1.(2012·上海单科卷·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 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 )A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 .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 .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解析】材料讲话意在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A2.(2012·福建文综卷·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考点】新中国外交【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 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
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
【答案】A1.(2012·山东文综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重难点精讲】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1:新中国外交方针及成就 【史料】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 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指出:我们 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 结的产物。“一边倒”的外交决策,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 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史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和平相处,体现了包容性;“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 代内容”体现了开放性。 【史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周恩来 史证:史料表明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家达成了和平协议,说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取得了一致,正是 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重难点精讲】
【解题技巧指导】
图表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解答图表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1)读懂图,要“三读”:读标题、读内容、读标注。充分利用和挖掘图表信息,尤 其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图表蕴涵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 (2)进行知识的迁移,展开合理的想象。 (3)要通过对数据、图片等信息的把握,理解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发掘其本质、 特征或内涵,将图表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下表反映了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情况表阶段时间人数第一阶段1950-1953年1708名第二阶段1954-1956年5853名第三阶段1957-1958年1654名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A.对外交流受到国家关系的影响B.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C.派遣留学生是落实“一边倒”政策D.世界格局转换影响对外交流【答案】A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取得的重要外交成果是A.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B.重返联合国C.实行对外开放D.参加日内瓦会议【答案】D【解析】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D项正确;A是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C项错误。
3.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
这里的“它”A.使新中国外交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B.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局面C.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D.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答案】C4.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A.风俗习惯B.宗教信仰C.社会制度D.不同目标【答案】C【解析】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故C项正确;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符合“存异”内容,故A和B项错误;不同的目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5.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
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A.“另起炉灶”政策B.结盟政策C.睦邻友好方针D.“求同存异”方针【答案】D6.下面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据表年份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国家10 9 1 0 0“屋子”扫干净了,但“客人”迟迟不来的理由是A.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B.西方国家采取封锁包围政策C.中苏结盟严重威胁西方国家D.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够壮大【答案】A【解析】由上述表格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1950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9个之多,但是之后与我国的国家几乎没有,这就是“屋子”扫干净了,但“客人”迟迟不来,究其原因,与我国建国初采取的“一边倒”方针有关,我们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就意味着我们与资本主义阵营敌对,所以出现了上述现象,故选A;新中国成立开始,西方国家就采取封锁包围政策,但是1949、1950年建交国家并不少,故排除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由于中国的实力很弱,所以谈不上威胁西方国家,故排除C;D与题意关系不大,故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考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 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广东文综·17)表 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2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2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一致,故B 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2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2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数据不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英建交【解析】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故A项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显示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上海单科·3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美苏争霸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D.重组大国关系【考点】初登国际舞台——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求同存异”方针)【解析】这段话反映出,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与亚非国家在共同基础上展开合作。
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中国在亚非会议上倡导求同存异,故C项正确;新中国建立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与重组大国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2014年题组1.(2014·四川文综·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新中国外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尤其是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其中互不干涉内政,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精神,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故B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还处于对抗中,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4·广东文综·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党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很显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列强,与题干“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示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是我国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重要原则,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当时还没有放弃“一边倒”政策,故C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含义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题干“亚非拉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4·江苏单科·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解析】“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会议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出席的会议,故A项错误;除了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等国家也出席了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大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联大”会议包括世界各主要国家参与,故D项错误。
【答案】C2013年题组1.(2013·广东文综·17)Array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考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解析】这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材料反映的是指出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故排除A、D。
中国并不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C错。
【答案】B2012年题组1.(2012·上海单科·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解析】材料讲话意在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A2.(2012·福建文综·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考点】新中国外交【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
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
【答案】A3.(2012·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答案】A二、非选择题1.(2014·浙江文综·39)(节选)(9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