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

合集下载

第七章商业信用

第七章商业信用




第二节 商业· 信用的成本 一、商业· 信用成本的含义:指企业放弃现 金折扣而产生的商业信用筹资的机会成本。 二、商业· 信用成本的计算 例:A公司2007年5月1日从B公司购买价值1, 000,000元的商品,后者提供的信用条件 为“2/10,N/50”,设市场利率为15%。 问A公司是否利用现金折扣?


解: (1)计算商业信用的机会成本
% (2)比较 因为机会成本18.37%大于市场利率15%, 所以应利用现金折扣。


第七章 商业信用筹资
第一节 商业信用概述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指商品交易中由于 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二、商业信用的形式 1.应付账款 (1)免费信用 (2)有代价的信用 (3)展期信用






2、预收账款 3、商业票据 4、应计费用 三、商业信用的特点 1、它是一种非常方面的筹资方式; 2、它是建立在企业财务信誉基础上的一种 筹资方式。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企业以商品形式提供给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即通常所说的赊销商品。

商业信用有如下特点:1、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2商业信用贷出的资本是处在商业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一定阶段的山坡资本,3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信用形式,它和商业信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成分。

和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有如下特征;1、银行信用债权人是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

2、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3银行信用所动员的货币资金,可以续短为长,为企业需要长期资金提供信用支持,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短期性的局限。

银行信用在现代经济信用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正因为有了银行信用,才使得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商业信用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

第二章:信用学习要点:一、关于信用的本质信用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用的本质应理解为:第一,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它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

这是借贷的前提。

这种出借不是转让,更不是赠予,而是一种暂时的让渡使用权。

出借品的所有权并未转移,所以借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按约定期限如数偿还。

实物借贷须按质按量偿还实物;货币借贷则按价值量偿还。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借贷活动中仅仅偿还本金是不够的,因为借贷双方之间是一种经济关系。

借者之所以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贷放者之所以愿意出借,是因为从中可获得收益。

当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后,各种借贷活动都以支付利息为条件。

第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这是指价值运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支付过程实现的。

贷出的货币或商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只是让渡使用权。

借贷行为发生时,并没有进行对等的交换,而只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第五章商业信用

第五章商业信用
勒、红杉
• 〔3〕商业信誉价值的资本属性 • 商业信誉是一种有形资产 • 可口可乐的信誉力气 • 〔4〕完成进程的层次性 • Case:企业信意图愿〔行为才干〕----企业的实践信誉行为----利益相关者关于信誉
信誉
1.4 商业信誉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 商业信誉是一种延期付款和延期交货所构成的信贷 关系,是一种社会经济交往的调理剂和动摇剂
〔2〕信誉体系、制度的树立关系到国度竞争力和 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信誉关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有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 效益,同时也是国与国之间交往,国际经济部门间 经济运转的有效支撑工具,是一个国度物质、肉体 文明水平与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标志。良好的企业 信誉记载有利于企业取得数量更多、本钱更昂贵的 融资,有利于企业在产品和效劳的销售进程中赢得 竞争优势。
2.2 企业诚信缺失的缘由
• 〔1〕利润最大化思想的误导 • Case:根源—--未能平衡好自利与利他的矛盾
博帕尔中毒事情,1984年12月3日,含有博 帕尔化工厂厂消费的农药成分的毒云掩盖了 全城,事先市民们仍在睡梦中。人们从朦胧 中被毒气熏醒,得不就任何协助,约1万人 躺在了博帕尔市的大街上,再也没有起来, 10万人不同水平地中毒。
1.5 树立商业信誉的意义
• 〔1〕浪费买卖本钱 • Case:信誉环境好,网上买卖、电子商务、直销等方式的少量采用必将浪费少量的买 • 〔2〕扩展买卖范围和份额 • Case:温州,义务等地信誉缺失对中央经济的负面影响
• 〔3〕规范市场次第
• Case:中国的冒充伪劣产值年平均在1300亿左 右,国度税收年损失250多亿;广东八家地产商 结成诚信联盟,发布诚信宣言,为行业开展营建 良好的环境
风险投资信誉
〔3〕信誉树立的意义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商业信用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业活动中所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和信用评价体系。

它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经济活动和市场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信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历程,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信任。

首先,商业信用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企业或个人的信誉和声誉。

一个具有较高商业信用的企业或个人通常会受到市场的肯定和认可,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商业信用体现了企业或个人的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也是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等各方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

其次,商业信用还包括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广泛开展,各方需要一种评价企业或个人信用水平的标准和方法。

这种评价的结果通常以信用评级或信用分数的形式呈现,从而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商业伙伴的信用状况。

商业信用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信任。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往往需要一定的信任基础。

如果一个企业在过去的交易中表现良好,及时履行合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连续性,那么其商业信用就会逐渐增加。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一再违约或提供劣质产品和服务,其商业信用就会受到损害。

因此,企业需要保持良好的商业信用,才能获得持续的市场支持和合作机会。

商业信用不仅与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关,还与行业的整体信用环境和市场的运行机制密切相关。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商业信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市场参与者通常会倾向于与有较高商业信用的企业合作,以减少风险和提高效率。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监管和评估,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为了提升商业信用,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和连续性。

其次,企业应注意维护与客户、供应商等各方的良好关系。

及时履行合同、支付款项,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都有助于增强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中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中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中的名词解释商业信用是现代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它是指商业交易中的各种经常性信用行为,包括买卖双方信任对方遵守合同约定的能力,以及及时履行货款和交货的能力。

商业信用是商业运作的关键,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市场繁荣。

本文将对商业信用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信用评估信用评估是商业信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商业交易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商业主体是否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还款能力和履约能力。

信用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报告、信用评级和信用报告等。

调查报告通常包括商业主体的信用历史、财务状况和市场口碑等方面的信息,而信用评级则是对商业主体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合作伙伴。

而信用报告则是对商业主体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供其他商业主体参考。

二、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商业信用中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方主体向另一方主体提供的信用购买限额。

信用额度的设定通常基于信用评估结果和商业主体的实际情况。

在商业交易中,一方主体的信用额度体现了其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同时也对交易双方的风险和利益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商业主体会根据其与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和交易历史确定信用额度的大小。

三、逾期付款逾期付款是商业信用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指的是在约定的时间内未能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付款。

逾期付款可能源于交易主体的经营困难、付款意愿不强等原因。

逾期付款不仅影响到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动,还可能打击商业信用的稳定性和市场信任。

因此,及时催款和合理的风险控制对维护商业信用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商业主体会对逾期付款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追加利率、延长付款期限、采取法律手段等。

四、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信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服务,以解决资金流动问题。

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减少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提高资金周转率。

在供应链金融中,通常采用的融资方式包括应收账款贷款、保兑仓融资和订单融资等。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是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是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是商业信用是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其在商业交易中的信誉和信任度。

商业信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维持商业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商业信用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首先,商业信用可以理解为债务关系中的一种信任度。

在商业交易中,企业往往需要从供应商等其他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偿还相应的货款。

而供应商在提供产品或服务之前需要对企业的信誉和信用进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按时付款。

这就是商业信用的一个方面:供应商对企业按时履约的信任度。

商业信用也可以解释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

企业经营需要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是提供资金的主要渠道之一。

金融机构在考虑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时,除了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外,还会考虑企业的信用记录。

如果企业在过去的贷款或信用卡使用中表现良好,金融机构会更愿意向其提供贷款,因为他们相信企业会按时还款。

这是商业信用的另一个方面: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的认可。

除了债务关系和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外,商业信用还包括企业之间建立起的信任和信誉。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互惠互利的方式进行交易。

这些合作关系不仅建立在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也建立在企业的信用上。

如果企业在过去的合作中表现良好,按时履约并满足对方的需求,他们将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和推崇。

这种信任和信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商业机会至关重要。

商业信用不仅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有关,还与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商业道德有关。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有效管理其财务状况,准时偿付债务,建立良好的商业道德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将更容易获得供应商、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企业的信任。

商业信用的形成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信誉。

另外,商业信用也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关。

一个企业如果具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市场份额。

其他企业更愿意与信誉良好的企业合作,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企业会按时提供产品或服务,并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或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属于一种信用关系。

2、可转让信用证:由银行对受益人的信任发出的信用证。

它通常包括保兑行对开证行承担不可撤销的保证付款责任。

3、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

4、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商业银行是以安全性为首要目标的。

安全性和效益性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安全性是效益性的前提,效益性是安全性的保证。

从总体上看,资产质量是否稳定,盈利能力是否强大,资金运用效率是否高,流动性是否充足,是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如果商业银行失去了安全性这一根本,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5、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商业银行是以安全性为首要目标的,同时又具有效益性。

从效益性上看,商业银行就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工厂”。

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盈利性与风险性的关系,微观目标与宏观目标的关系,资产负债管理与资本管理的关系,自我发展与外部监督的关系。

6、商业银行风险类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第三节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1、商业银行业务分类按贷款对象的性质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抵押贷款和证券投资贷款等。

2、商业银行业务分类按贷款种类分为: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消费贷款、票据贴现、证券投资贷款等。

按贷款方式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信用贷款、凭证式贷款等。

按贷款用途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按贷款对象的期限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

按贷款方式的不同,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

3、商业银行业务特点: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是货币资金的信用业务,这些信用形式和内容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信用创造性,二是周转性,三是直接偿还性。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两种信用形式。

它们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一、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在金融活动中所形成的信用体系。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通过接受存款、发放贷款、提供信用证等服务,创造了信用活动的前提条件。

银行信用的核心特点有以下几点:1. 可信性:银行信用建立在法律合规和稳定经营基础之上,具有强大的市场认可度。

银行信用的可信性能有效地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保障。

2. 债权特性:银行信用具有债权性质,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借款人通过与银行建立信用关系获得资金支持,银行则要求借款人按时偿还本息,确保债权得到保障。

3. 流动性:银行信用的流动性高,通过各类银行间结算机制和支付清算体系,银行信用得以快速转移,促进了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二、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各类经济主体在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信用体系。

商业信用主要基于商品销售和商业合作,具有以下特点:1. 信任关系:商业信用建立在经营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基础上,通过多次交易建立信用关系,进一步缩小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

2. 贸易周期:商业信用常常具有一定的贸易周期,即在约定的交易期限内,买方可以先享受商品或服务,而以后再支付货款。

商业信用的贸易周期能够提高交易的灵活性和流动性。

3. 近期交易:商业信用多以近期交易为主,即买方在短期内支付货款。

这种信用方式能够推动市场的快速流通,促进商品交易活动的频繁进行。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

1. 信用支持:银行信用为商业信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商业企业通过向银行融资,获取银行信用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空间。

2. 交易结算:银行信用为商业信用的交易结算提供了便利。

商业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可以通过银行的支付清算机制,实现资金的即时结算,减少了交易中的支付风险。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金融学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金融学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金融学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关的信用形式,包括赊销、分期付款和预付定金等形式。

商业信用证是商业信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商业信用证业务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

银行在开立信用证时,往往要求开证申请人交足一定比例的押金,但可以收取手续费,成为银行获取收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进口商所交纳的押金在减小信用证风险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一定量的流动资金来源。

商业信用证是银行传统业务之一,因为其背后有商业行为,所以一般认为该项业务风险较小。

金融学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金融学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金融学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在金融学中,商业信用是指一种经济交易中的信任关系,它涉及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用借贷行为。

商业信用是商业活动的基础之一,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经营灵活性,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1. 商业信用与现金流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客户而以延期支付或分期支付的形式收取货款的交易方式。

这种信用交易将现金流转化为账期,延缓了现金流出的时间,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

同时,商业信用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即延期收款的风险,可能存在客户无力或无意愿按时支付货款的情况。

2. 商业信用的好处和挑战商业信用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销售增长。

通过提供延期支付的方式,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并促使他们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增加销售额。

其次,商业信用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提高客户忠诚度。

最后,商业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本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相比于外部融资,商业信用可以减少融资费用和手续费。

然而,商业信用也存在一系列挑战。

首先,信用风险是商业信用中的重要问题。

企业必须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以减少坏账的风险。

其次,商业信用可能导致企业流动性问题。

如果过多的销售额以账期方式进行交易,企业可能面临短期现金流的压力。

此外,商业信用也可能引发欠款纠纷和法律争议,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成本和资源来解决。

3. 商业信用的评估和管理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和优化商业信用的效果,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评估和管理。

首先,建立客户的信用评估体系是必要的。

通过收集客户的财务报表、交易记录、信用报告等信息,企业可以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确定是否应该授予账期交易。

其次,建立严格的信用政策和流程是必要的。

明确合同条款、支付期限等,并确保客户清楚了解和接受这些条款。

同时,企业还应定期监控客户的信用状况,并采取适当措施应对潜在的信用风险。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以及商业实体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信誉和信任关系。

商业信用可以在买卖、金融、合作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商业信用是基于准时履约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双方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保护。

商业信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付款信用: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向供应商支付货款或服务费用的能力和意愿。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准时支付款项,就能够积累良好的付款信用,这样在今后的交易中就更容易获得信任和优惠条件。

2. 交货信用:指供应商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交付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一个供应商如果能够按时、按量、按质地履约,就能够树立良好的交货信用,这有助于获得更多的订单和合作机会。

3. 合作信用:指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过程中遵守合作协议、保守商业机密、诚实守信的意愿和能力。

一个企业如果具备良好的合作信用,就能够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建立稳定、持久的伙伴关系,共同发展。

4. 信用评级:指金融机构或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和评级。

信用评级可以帮助企业吸引投资和获得融资,也是其他企业选择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重要参考依据。

商业信用的好坏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商业信用可以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相反,信用不良或信用丧失会导致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合作关系。

为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商业信用,企业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履约: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和条件履行承诺,包括准时支付款项、按时交付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等。

只有履约,才能获得信任和信誉。

2. 诚信:企业必须诚实守信,不得有虚假宣传、欺诈行为,要坚持真实、透明的经营原则。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任。

3. 沟通: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进行沟通,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提供及时的反馈和信息。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名词解释商业信用是一种用于评估企业及个人的信贷活动和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

它反映了企业或个人的信誉和可靠性,对于开展商业活动、借贷和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于商业信用常用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信用分数(Credit Score):信用分数是银行、信用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状况计算的分数。

信用分数较高代表借款人较具信用可靠性,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贷款和更有利的贷款条件。

2. 信用报告(Credit Report):信用报告是一份记录个人或企业信用历史的文件。

它包含有关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活动、债务、还款记录等信息。

信用报告由信用局根据个人或企业的信用信息来制作。

3. 延期付款(Deferred Payment):延期付款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可以延迟支付款项的一种方式。

通常,商家会与消费者达成协议,延迟支付或分期支付欠款,以便消费者能够更灵活地管理资金。

4. 逾期支付(Late Payment):逾期支付指在约定的支付期限之后支付款项。

逾期支付可能会导致信用分数下降,并且可能会对未来的信用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5. 冒用身份(Identity Theft):冒用身份是指他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欺诈行为或盗用个人信息。

冒用身份可能导致个人信用受到损害,并可能导致金融损失。

6. 信用额度(Credit Limit):信用额度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个人或企业提供的最高可借款金额或信用购买额度。

借款人只能在信用额度范围内借款或进行信用消费。

7. 个人破产(Personal Bankruptcy):个人破产是指个人无力偿还债务,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债务问题。

个人破产会对信用记录产生长期不良影响,使借款人在未来的借贷活动中面临困难。

8. 商业风险评估(Business Risk Assessment):商业风险评估是针对企业的信贷活动进行的评估。

它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历史、行业前景等因素,评估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商业风险的大小。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的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起的信任和信誉,用于评估企业在商业交易中的偿债能力和可靠性。

商业信用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的体现,它可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商业信用通常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历史、财务状况、行业地位等进行评估和分析来确定。

信用评级机构根据一系列的指标和标准,如企业的还款记录、利润能力、流动性、市场份额等来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

评级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例如AAA、AA、A、BBB等。

商业信用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供应链关系、商业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信贷利率等。

一个良好的商业信用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和信贷条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商业信用需要遵守合同规定,按时支付账款,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财务健康和透明度,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等。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行业组织、参加商业活动、分享行业信息等方式来增强商业信用。

总之,商业信用是企业在商业交易中建立起的信任和信誉,它对企业
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需要积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商业信用以获得更好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商业信用》课件

《商业信用》课件

业信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商业信用与供应链金融结合
03
将商业信用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更灵活、高效的
融资方式。
商业信用的未来展望
商业信用成为经济全球化 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商业信用将成 为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支撑,促进国际贸易 和投资的发展。
商业信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
商业信用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 完善,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
06
商业信用的未来发展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商业信用的发展趋势
1 2
商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商业信用的广泛应用,未来商业信用体系将 更加完善,包括信用信息共享、信用评级、信用 监管等方面。
商业信用与金融科技融合
金融科技的发展将为商业信用提供更多数据和风 控支持,推动商业信用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商业信用促进消费升级和 经济发展
商业信用的普及将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 ,推动形成更加健康、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经 济发展格局。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
若客户违约或市场需求变化, 可能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和资金
占用。
销售点信用
定义
销售点信用是在销售现场为客户提供信用服 务的信用方式。
优势
刺激消费者购买意愿,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 有率。
特点
通常由零售商提供给消费者,通过延期付款 或分期付款方式销售商品。
风险
若消费者违约或市场变化,可能导致坏账和 资金回笼问题。
03
商业信用的风险与控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第九章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

第九章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

第九章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第一节资本主义信用与信用工具资本主义的信用就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资本主义信用的形式是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

一、商业信用1.定义: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提供的信用。

2.商业信用产生的必然性:产生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得到广泛发展。

3.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期票:是债务人开出的、在一定时期内向债权人支付现金的保证书。

汇票: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给持票人支付现金的命令书,即命令债务人将一定款项付给第三者(即债权人的债主)1.商业信用的特点首先,借贷对象都是职能资本家,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其次,借贷的形式是商品,提供信用的过程就是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过程;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

2.商业信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作用:是整个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基础,对于扩大和加速商品周转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起重大作用,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银行信用。

局限性:受个别资本数量的限制;受个别资本归六方向的限制;受个别资本归流是否顺畅的限制。

这表明,它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必须有新的其它信用形式加以补充,银行信用逐渐产生发展起来了。

二、银行信用1.定义:是银行资本家以贷放货币资本的形式提供给职能资本家的信用。

银行资本家可提供数量多、时间长的贷款;贷款范围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2.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体现的借贷关系不同,是银行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借贷的对象是货币资本,从而使商品买卖分开了;行信用的运动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上也产业资本的运动不完全一致了,有时甚至相反。

3.银行的职能:充当货币资本借贷的中介人。

4.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5.银行利润:借款利息和存款利息差额,再扣除工资和其它经营管理费用就是银行利润。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信用1.定义:是以政府和国库收入作保证,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接信用关系。

商业信用已成为个企业普遍使用的短期筹资行为。

(一)商业应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有赊销商品形成的、以记账方法表达的商业信用。

赊销商品是一种最典型最常见的商业信用形式。

在此种情况下,买卖双方发生商品交易,买方收到商品后不立即支付现金,延期到一定时间一会付款,这样课满足一定程度的短期资金需要。

2、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根据购销合同的要求,在进行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时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

3、预收货款
预收货款是指卖方按合同或协议规定,在交付商品之前先向买方预收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方式。

商业信用的作用范文

商业信用的作用范文

商业信用的作用范文商业信用指的是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所积累的良好信誉和信用记录。

它在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商业信用的作用。

1.促进商业合作:商业信用使得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时更容易建立起互信关系。

在商业合作中,买方企业借助商业信用来选择值得信赖的供应商,而供应商则借助商业信用来决定是否向买方企业提供货物或服务。

商业信用可以降低合作风险,加强合作双方的互信,推动商业合作的进行。

2.增加销售机会:商业信用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销售机会。

有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可以吸引更多新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关注。

同时,商业信用也是企业与客户进行买卖交易的基础。

客户会通过查看企业的信用记录来判断其信誉是否良好,决定是否进行交易。

有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往往更容易吸引客户,增加销售机会。

3.获得更灵活的贷款和融资机会:有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可以更容易获得贷款和融资机会。

商业信用是银行和金融机构评估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依据之一、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能够证明其还款能力强,风险较低,借款利率和额度往往也更有竞争力。

此外,商业信用也有助于企业向供应商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信用担保或保理服务,提高企业的融资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4.降低交易风险:商业信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

有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往往会以公正,诚信和稳定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

企业的商业信用记录会体现企业的履约能力,还款记录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其他企业更好地评估商业合作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因此,商业信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风险,提高交易的顺利进行。

5.提升企业声誉与品牌价值:商业信用对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价值有重要影响。

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往往会被视为具有诚信和稳定性的企业,增强了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有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可以吸引更多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并进一步巩固其品牌价值和地位。

这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总之,商业信用在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信用是货币

商业信用是货币

商业信用是货币商业信用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的前提条件。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于赊卖赊买的商品交换中是与商业信用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无处不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也就无处不在。

所以商业信用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的前提条件对。

1)概念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2)区别:商业信用是直接信用、信用制度的基础、有规模和方向的限制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主体、不受规模和方向的限制3)联系:通过票据贴现和抵押等将商业信用纳入银行信用的管理轨道(一)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以赊销、延期付款和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的方式提供给个人、工商企业等主体的信用。

(二)联系:商业信用是一切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出现,反过来又会使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替代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区别①两者的主体不同。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因此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

银行信用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因此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债务人可以是个人工商企业也可以是政府和其他机构。

②两者受到商品流转方向限制不同。

商业信用一般情况下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它受到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而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因此它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约束,克服了商业信用方向上的限制。

③两者的信用期限不同。

④两者受到产业资本规模的约束不同。

商业信用说的俗点就是赊销、银行信用就是存贷,商业信用必然依附于买卖行为,属于直接信用,在方向、规模和期限上有局限性一种是货币信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信用缺失及社会信用建设摘要:本文对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企业、个人信用行为的分析表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主要来自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契约不完全等原因,而其根源是不合理的信用制度安排和不健全的法制体系。

“信用”一词已成为近几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信用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信用缺失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抑制消费需求;信用缺失扰乱市场秩序,加剧市场失灵的程度,使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作用失去作为的基础;信用缺失使企业风险向金融企业转移,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等等。

因此,必须对我国社会信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社会主体的信用行为,剖析社会信用缺失的形成机理,提出社会信用建设的对策。

一、负面示范作用:政府信用行为解读按照信用主体划分,社会信用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

其中,政府信用居于主导地位,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受政府信用的影响和制约。

一般来说,国家具有双重目标特征:一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以增进全体人员的福利;二是确保统治集团垄断租金最大化。

作为国家代理人,政府行为受国家双重目标的约束,一方面通过法律建设、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和设施建设等方式积极建立和保护有效率、低成本的交易秩序;另一方面有可能牺牲经济效率,确保统治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在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是确保地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目前分级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预算收益最大化是地方政府的直接目标取向。

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公共品提供便利和给予银行委托代理人某种特权方式,换取银行对当地企业的支持。

当不良贷款对地方税收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就可能达成共谋。

近年来屡屡出现的企业以破产方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很多是三方共谋的结果,至少是企业的逃废债行为得到了地方政府或银行的默许。

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干预司法,造成不利于银行的判决。

即使银行赢了官司,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地方政府的失信行为,还表现在直接介入了经济活动和权力寻租。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其职能主要在于制定和维护市场交易的规则和秩序,但我国转型经济中的地方政府却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一旦亏损,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弥补,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二、逃废债务—产权不清晰与银企博弈的结果:企业信用行为解读企业相互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是企业信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企业逃废债行为给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企业的逃废债行为,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

少数企业的逃废债行为不仅扰乱了本地区的信用秩序,而且还影响该地区的信用。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得不到足够的惩处,就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欺诈现象充斥市场,银行不良资产迅速蔓延扩大,地区金融风险由此形成。

企业逃废债还会引发对金融的抑制效应,在逃废债行为盛行的经济环境里,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增加了银行贷款损失的概率,挫伤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预期,银行的理性选择便是“惧贷”、“惜贷”,被迫减少贷款的投放。

企业相互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突出的原因,首先要从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特征来分析。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了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

企业维持重复博弈和建立信用的前提是剩余控制权的确立,只有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组织和人才有内在的足够的激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进而才能建立起信用。

我国目前的现实是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稳定和欠清晰,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由此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

而私营、民营企业也不讲信用,也是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产权没有得到可靠的保障。

人的行为是由预期支配的,产权是通过预期而影响人的行为的。

一个人即使有了法律上的所有权,但如果他预期这种所有权随时可能被剥他就不会象真正的所有者那样行为。

由于意识形态和政府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缺乏安全感,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也就只能追求“短平快”,不可能为建立信用而投资。

其次要从银企间信息和交易契约来分析。

对信用的需求来源于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一方知道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

信用就是指掌握信息的一方不骗对方的承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从事交易的双方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是不相同的,这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

信息不对称容易带来道德风险。

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均极为突出,这就为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而我国金融部门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还缺乏强有力的监测,商业银行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极为突出,加上金融账户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拥有的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预警、信用奖惩、信用保险、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信用制度在我国还不健全,为债务人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原因即信用制度不完善形成的契约不完全在我国尤为突出。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政府为了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通过行政或政策性手段要求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或优惠贷款,而这些负债约束对于国有企业是软的,可以长期占用不还,并且银行通过法院判决获得国有企业债权的偿还率很低,所以在这样的信用制度安排下形成了国有企业的“赖债机制”。

虽然1994年起实行了。

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分离,但由于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信用制度改革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受以往信用制度安排的影响较大,国有企业的“赖债机制”依然部分存在。

而这种“赖债机制”形成了较大的示范效应,其他非国有企业也学习国有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出现了信贷市场中比较普遍的违约行为,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关系扭曲。

信用制度的严重扭曲,使我国信用契约的不完全性更加突出。

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发生契约纠纷的可能性和重新谈判(或缔约)的事后成本,从而大大增加了信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使契约双方无法通过契约的最优设计,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来规范行为主体的信用行为,导致契约主体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契约双方面临超常的信用风险,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信用市场的运作效率。

第四要从我国的社会制度特点来分析。

制度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部分构成。

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人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契约关系、信用关系和信用意识在我国没有充分发育,目前的非正式规则的社会商业信用伦理不健全,社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较低,形成了挥之不去的“信用道德困境”。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伦理约束基本上是无效的。

作为正式规则的社会信用法制也不完善。

一是现行的法律对契约关系的保护、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

二是在案件审理上存在地方行政干预的问题。

一些地方法院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在司法中存在随意性和不公正性,有意偏袒企业,损害债权人利益。

三是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案件执结率低。

四是诉讼过程中收费过高,而受偿率、执行率低,造成很多债权案件“输了官司赔钱,赢了官司也赔钱”,不仅抑制了金融部门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对违约者利益的反向维护,助长了违约失信行为。

三、供给不足与制度滞后:个人信用行为解读个人是信用度最高的社会信用群体。

个人信用明显高于其他社会主体信用的原因,一是个人不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二是个人信用信息相对对称。

但随着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个人信用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信用文化遭受破坏,出现社会性信仰危机。

这就是所谓“格雷欣法则”——在经济转轨时期,信用市场中失信者驱逐守信者,失信者得利,守信者遭殃。

二是个人信用市场供给不足。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底,全国已发放的个人消费信贷总额达6990亿元,较1997年底增加了6818亿元,增长约40倍,占银行总贷款的比例从0.3%提高至6%.而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占整个信贷比重近年来一般为20%到40%,有的高达60%.尽管目前中国内地的个人信用业务仍处在萌芽期,但其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汇丰银行、美国运通等正通过参股、收购等手段加紧进入中国市场,主要目标是内地个人信用市场。

三是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滞后。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入消费信贷市场时,大多显得畏首畏尾,其原因主要是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导致贷款成本过高。

目前银行需要逐个审查贷款人的收入信用状况,需要付出相当高的零售业务经营成本;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贷款的利息收入尚不足以弥补业务经营成本。

四、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要规范信用行为,必须首先消除制约我国信用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解决目前信用市场中信息严重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的问题,而要解决契约不完全的问题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信用制度。

可以通过最优的制度安排,纠正制度缺陷产生的问题,将其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加强制度建设,尽快改革与信用相关的社会经济制度。

产权边界不清,人们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用。

产权边界不清,还会导致一大批企业“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他们可以坐收不守信的好处,却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因而对社会信用的构建极为不利,、因此,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才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内生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精心培育和开发企业的信用资源。

同时,应完善个人身份证和企业标准代码制度。

积极推行个人金融实名制,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

我国已经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依靠法律手段,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人设置一个基本金融账户,并同时配置一个社会保障号码,结合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对个人收入状况、个人社会福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纳税记录进行详实记载,为建立个人资信档案和评估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账户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类账户的性质,规范账户开立和使用的行为。

统一开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存储所有单位和个人的银行账户信息,并与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连接,实时监控各类存款账户,及时发现和纠正存款人违规开户行为,防止企业的多头开户,遏止利用银行账户进行逃贷、逃债的行为和逃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建立以全国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为基础的支付信用监测系统,记录和反映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正常支付信息和各种无理拒付、签发空头支票、逃贷及涉嫌逃税、洗钱的不良支付信息,分析评估存款人的信用状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好转。

(二)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理念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

信用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其威慑力虽然没有正式规则的约束大,其建立也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非正式约束真正建立起来后,其效果则是持久而深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