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里“梦”的美学表现手法
美学视域下黑泽明的自然观——以《梦》为例
248美学视域下黑泽明的自然观——以《梦》为例文/郭钰摘要:电影《梦》是黑泽明暮年时创作的一部全片弥漫着亦幻亦真的神秘色彩的影片。
该片通过描摹八个表面各自独立,内在却有深层联系的寓意深远的梦境,展现了人类生存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实现了黑泽明创作“一部别开生面的警世之作”的愿望。
本文意旨在于用美学的观点解读在梦的语境下,黑泽明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真理的揭示和对人类因无止境的欲望而对自然大肆破坏的批判,以及他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真挚追求和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破坏毁灭的自省精神。
关键词:黑泽明梦境;美学;自然观与自然共体,融自然之心于己心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观念,世纪见证者黑泽明得以继承发扬此自然观。
黑泽明的《梦》是电影史上的杰作,他并未拘泥于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转而采用片段性叙事,用一种浸染着日本传统文化的诗意,用梦境对自然与文明,对生命与社会进行深入思考。
贯穿于影片始终、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梦”,融入了黑泽明与日本传统文化相近的自然观,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相处方式的转变,蕴含对人类命运的启示。
影片分别呈现了八个不同主题的故事:太阳雨、桃园、暴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鬼哭和水车村。
八段梦境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黑泽明暮年时对世界的整体深邃思考。
从美和美感的社会性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一个民族的性格和行动,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风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①。
日本国土狭长,四季分明,日本国民习惯于体验享受不同时节的自然之美,并让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尽可能地与自然亲近。
而日本文化将自然神化,日本先祖对自然神怀着敬畏之心叩拜祭祀,拥有着顺应于自然、同化于自然的朴素的哲学传统。
受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共同推进下,日本文化形成了崇尚自然,认为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
而黑泽明无疑得到了先辈熏陶,追求人应融入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思想,对自然充满依恋怀念的感情,在《梦》中多次展现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情感。
黑泽明电影《梦》的艺术特色浅析
[摘要]黑泽明晚年的《梦》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影片,黑泽明的《梦》在思想内容上由八个梦境串接而成,不同的梦境用了不同的电影语言表现,八个梦境表现了人的一生。
本文试着从梦的主题、梦的画面构成、梦的色彩三个方面逐一地进行解析。
谴责成年人为自己欲望的满足而对世界与自然环境的破坏。
展现了黑泽明晚年真诚的理想与愿望:对大自然及美好心灵的怀念,劝导世人回归自然,遵循自然之道。
[关键词]思想主题;画面构成;色彩运用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做无数的或兴奋或悲伤的梦,在现实中,有些梦实现了,变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但更多的时候,有更多的梦不会变为现实,只能让人永远地梦着。
这尽管给人无限的惆怅与失落,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做梦,因为没有梦的生活是灰涩的,像作家余华所说的虽然睡觉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我已没有了梦想,读起来让人感觉无限的悲伤与凄凉。
然而,这个叫黑泽明的老人给了我们些许的欣慰与温暖,因为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梦着,不仅如此,他还用他独特的影视手法向我们讲解这一独特的梦境。
之所以说它是独特的,是因为这一梦境有别于他以往的影视作品,如《罗生门》《乱》等都在以严肃、简练与坎砌的手法审视人性、批判社会,探讨人类亘古以来存在的有关伦理、道义、良知等方面的问题。
但在他80岁高龄之际所拍摄的这一《梦》中,却以其诗意而舒缓的手法向世人讲述了他的真诚的理想与愿望。
80岁的黑泽明的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从梦的主题、梦的画面构成、梦的色彩运用方面来进行解析。
一、主题特色黑泽明的《梦》在思想内容上由八个梦境串接而成:日照雨、桃田、暴风雪、隧道、乌鸦、富士山、鬼哭、水车村。
前两个梦境是从儿童的视觉角度所看到的世界。
中间五个梦境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反映的是人在成年后所面临的真实的、残酷的心理压力与社会问题。
最后一个梦境表面上看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切入,实则是站在一个豁达而智慧的老者的位置,宣讲了理想的社会与理想的生死观。
这八个梦境表面上看似乎相互独立而无联系,但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实际上自身紧密连成了一个圆,并达成了一个完满合一的境界。
实验微电影与梦的深层次解释-2019年文档
实验微电影与梦的深层次解释梦中出现的影像和场景是在监督和审查之下的无意识的一种改头换面,以间接的替代物出现,潜藏在心中的是人类的欲望和原始本能的真实面目,因此其隐喻性是由梦中事物间接替代的强烈象征性意味决定的。
而实验微电影由于其构成的符码非常之复杂,造成了含义解读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时空的自由转换和画面的超现实性,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暧昧与晦涩的象征意味。
因此,指向不明的意义碎裂,充满变异的影像时空与内容表达的超现实性,就构成了实验微电影的隐喻整体。
实验微电影的视觉风格与其他叙事性影视作品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其颠覆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的超现实性。
不同于影视故事的重现叙事,实验微电影纯粹是一个表现的世界,用夸张变形的形式和彻底虚构的内容,通过一个变幻莫测、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来表现创作者的情感内涵。
实验微电影的魔幻内容与超现实主义叙事风格,更是构成实验微电影隐喻影像的直接因素。
影片:《英格兰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1987英国,是导演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在获知自己得了艾滋病后所拍摄。
这部超现实主义影片没有故事,有人物但没有其个性得塑造,甚至没有逻辑鲜明的画面.正如影片片名所揭示的,这是一副英格兰末日的毁灭图画,是一个行将死去的诗人对末日图景的梦呓般的想象.其中昏暗混乱的画面、缤纷的意象、反常的自然和人,都使人联想成一个有关世界末日的梦。
贾曼的电影是一种极端化的个人书写,他首先是个诗人,然后再是电影导演,他不用自己的电影讲故事,而是用他的电影写诗,换句话说,贾曼找到了新的写诗的工具:这就是电影。
因此,整部电影使跳跃的,诗的,零碎而又闪烁,通篇的每个场景都充满了隐喻。
影片以贾曼自己的书写(写诗,或许就是一首叫《英格兰末日》的诗)开篇,病中的贾曼开始其在“黑暗中的记忆”与思考。
整部影片像贾曼以往的大多数电影一样没有对白,只有贾曼自己的阐述,而电影的画面正是其观念阐述的影像化。
以弗洛伊德理论谈黑泽明电影《梦》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以弗洛伊德理论谈黑泽明电影《梦》王斌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梦”既具有表象的内容又暗含深层次的意蕴,本文依此为基础来探讨黑泽明的电影《梦》。
这部电影虽然由不同的梦境组成,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有机性,从个人/人生、家国/人类两个层面,通过“我”不同年龄的零碎断续的梦境表述,既是对个人梦想的自我阐释、人生旅途的表达书写,又是对社会民族的寓言警示和人类罪恶的批判讽刺;既展示探讨了人类征战自然的贪婪和悲剧的根源,又隐含显现了人类要善待自然的愿望和“天人合一”的憧憬。
关键词:《梦》阐释批判自我家国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163-02享有日本“电影天皇”著称的导演大师黑泽明于1990年拍摄的电影《梦》是由八个不同的梦境组成的。
该片被看作是黑泽明自传性表达的一部精神电影,由日照雨、桃田、暴风雪、隧道、乌鸦、富士山、鬼哭、水车村八个梦境组成,主要讲述的分别是:日照雨里偷看狐狸娶亲、小孩在桃田里遇到桃树灵魂、暴风雪里面对死神的挣扎、隧道里第三战队与首长的对话、对画家大师梵高的拜访、富士山火山喷发和核泄漏、变异人的鬼哭和相互残杀、水车村悠闲自得的生活。
对于“梦”,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个人愿望的自我满足和装饰,梦有两个层面:“看到的”显现的梦境内容和潜在的需要解析的“梦思”,认为“梦”既具有表象的内容又暗含深层次的意蕴。
影片里面的八个梦境在内容的表象上虽有所不同,但在实质意义和内涵思想上却具有统一性和有机性,八个梦境主要表达的依次是:小孩的好奇和因好奇受到的惩罚、少年的童真与桃园砍伐者的可恶、暴风雪里面对死神的意志和坚持、战争的控诉与人类的罪恶、对艺术的追求和献身、自然的怒吼与科技的惩罚、人类的变异和自我残杀、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
在笔者看来,这部具有寓言哲理性、批判反思性的电影通过“我”不同年龄的零碎断续的梦境表述,既是个人梦想的自我阐释、人生旅途的表达书写,又是对社会民族的寓言警示和人类罪恶的批判讽刺;既展示探讨了人类征战自然的贪婪和悲剧的根源,又隐含显现了人类要善待自然的愿望和“天人合一”的憧憬。
影像作品中的梦境表达
ART E DUG AT I oN R ESEARCH
摘
要: 精神 分析 学是 弗洛伊德在从 梦境的研 究中创 立的 , 其 目的在 于让人 们理解“ 梦是 可以解释的” , 而 已经
口
讨论 过的 那些对梦的解释 , 其 实不过是 弗洛伊 德做的这份 工作的 附加物 。 因为“ 解释梦 ” 即给 予梦一个“ 意义” , 用
顺应 自然的心灵去对待一个对 象, 对待 笔者认 为 , 一名真 正 的艺术 家是不 应 的荒诞 形象 的不 协调接合 : 一只 死去 的驴 心、 那 么创 作者发 现 的美 和创 该在意 受众是 否领 悟 了他希望所传达 的信 子血 淋淋地 堆在 钢琴 上 ; 一个衣冠 楚楚 的 要创作 的 画面, 息 的。一位好 的艺术家 , 根 本就 不应该 试 男 人 沿 着 萧 条 的 街 道 无 聊 地 踢 着 小 提 造 的美 自然会是 生动和 非同寻常 的。在这
会在梦境 中与我们相遇。 他们 的灵魂在梦 态” 的方法 , 诱导 自己产 生幻觉。在 他所描 斋 ”, “ 独 与 天 地 精 神往 中与我们共 舞 , 我 们或 许可 以飞翔直 入云 绘 的梦境 中, 普通 的事物被 以一种古怪 、 不 来” ( 《 庄子・ 天下》 ) , 以这
中, 或许 可 以潜 至深 蓝 的海底 , 会 惊惧 恐 合 情理 的方 法并列 、 扭 曲乃 至变形 。达利 种 精 神 的 绝对 自由为 人 生 目的 , 进 而追 求 “ 天 地 慌, 也会 开 怀大笑 或转 去另一个 时 间和 空 对这 些事物的像 的描绘达 到 了精致入微 的 而万 物与我 为 间。然 而, 并 非每个 人都会 关 注这 些寻 常 境界 。而这 种境界就是要把人 的精 神和 内 与我 并生 , 却又 不 同寻 常 的体 验 , 有 的人感 受不 到梦 在 意识投入 “ 浑一” 的“ 未 知名义 ” 的 自然 ,
论梦境在电影中对于悬疑效果的塑造
《科技传播》97作者简介:刘子力,本科在读,河南大学。
张弛,本科在读,河南大学。
论梦境在电影中对于悬疑效果的塑造刘子力,张 弛摘 要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无意义、无意识,而是人潜意识的反映。
从中我们能认识到“梦”与电影艺术的共通之处——作为人的一面镜子,反映人内心潜在的愿望。
在中外电影的发展史上,运用“梦”这个元素的影片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悬疑电影中,梦境的使用更是对电影悬疑效果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来探讨电影中梦的运用与悬疑效果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梦境;悬疑效果;电影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0-0097-03悬疑效果的书写是包括类型电影文本在内的多数电影都会追求的一个目标。
好的悬疑效果可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带给观众精彩刺激的观影体验。
对于悬疑效果的塑造,常用的手法有紧张的叙事节奏、巧妙的悬念设置等。
而近年来电影中的梦境为悬疑效果的塑造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在人类早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往往把梦与神灵、超自然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梦境本身也有了一种神秘未知的色彩,因此与悬疑效果的塑造有着天然的契合。
梦境与电影的结合,丰富了电影悬疑效果的塑造,梦境也逐渐成为悬疑电影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1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真假边界的模糊按照德尔贝夫的观点,人们很难区分梦境与现实,并且人们容易把梦中意象当成真实事物,“只有一个有效标准可以检验我们是在做梦还是清醒的,那就是我们醒来这一经验事实。
”[1]在这个前提下,电影导演往往通过对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设置,模糊电影中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从而完成电影悬疑效果的塑造。
1.1 蒙太奇剪辑一般来说,出现人从梦中醒来的镜头,观众便会判断前面的情节是梦境。
但在一些电影中,导演会刻意地通过巧妙的蒙太奇剪辑,使观众对电影造成误判,从而让电影的情节更加扑朔迷离。
例如《未麻的部屋》里,有多处未麻躺在床上从梦中惊醒的镜头,然而前面的情节并不是未麻梦的内容,而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场景。
黑泽明的《梦》:电影媒介的疗愈作用与美学思想
黑泽明的《梦》:电影媒介的疗愈作用与美学思想黑泽明的《梦》:电影媒介的疗愈作用与美学思想导言黑泽明(Akira Kurosawa)是日本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被誉为世界电影史的巨人。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日本电影界,也对国际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电影《梦》(Dreams)被认为是黑泽明才华的巅峰之作之一。
这部电影以七个独立的段落描绘了各种梦境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本文将探讨《梦》这部电影所展现出的疗愈作用和美学思想。
第一章电影媒介的疗愈作用1.1 疗愈作用的观点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疗愈作用。
通过视觉和声音的交织,电影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它能让观众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压力和困境,进入另一个虚拟的世界,从而得到情感的宣泄、压力的释放和心灵的抚慰。
电影《梦》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表达手法,展现了一种疗愈人心的能力。
1.2 《梦》的疗愈作用《梦》通过七个独立的故事段落,探讨了各种人生命运和精神困惑。
每个段落都有独特的情节和主题,却共同展现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中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
这些故事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自由意志与命运的纠结,也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观众通过这些故事,能够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找到内心的认同和宣泄。
以第二段故事“桃源郷”为例,故事讲述了一个城市男孩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乡村,与质朴和谐的自然相遇并最终远离了那里。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崇敬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
观众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感受到自然的美和纯净,并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对内心世界的平静。
第二章《梦》的美学思想2.1 黑泽明的美学思想黑泽明的美学思想强调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环境的崇敬。
他希望通过电影来传达他对人类命运和人文关怀的思考,并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2 电影表达的美学思想《梦》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和道德意义。
其中一段故事“日和山”的主题是对战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爱。
《2024年梦的奇观缔造_论达利的电影实践与审美特征》范文
《梦的奇观缔造_论达利的电影实践与审美特征》篇一梦的奇观缔造_论达利的电影实践与审美特征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广阔领域中,有一位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富有张力的美学风格独树一帜,他就是才华横溢的导演——达利。
达利的电影作品,如同一场梦的奇观,不仅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还展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达利的电影实践出发,探讨其电影创作的独特之处及其审美特征。
二、达利的电影实践达利的电影实践独具匠心,其作品往往以超现实主义和梦幻风格为特点,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世界。
他的电影作品中充满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思考,不仅在电影技术上不断创新,还在电影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
(一)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达利的电影作品中,叙事结构常常是非线性的。
他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通过跳跃、倒叙、闪回等手法,将故事情节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推理,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观影体验。
(二)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达利的电影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非常大胆。
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他的画面常常充满奇幻和神秘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特技和特效,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三、达利的审美特征达利的电影作品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超现实主义与梦幻风格达利的电影作品以超现实主义和梦幻风格为特点,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神秘的氛围。
他的作品往往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深刻的思考与反思达利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表现形式上独具匠心,还在主题和内涵上具有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他的作品往往探讨人性、社会、历史等重大问题,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梦幻般的画面,将这些问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观众的深思。
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
镜子·窥视窗·白日梦: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镜子·窥视窗·白日梦: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导语:电影作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表达和隐喻的媒介。
在电影中,有许多隐喻形式被广泛运用,其中包括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三种形式。
本文将对这三种隐喻形式进行探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寓意和表达手法。
一、镜子:内心的映射和反思镜子在电影中常被用来映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反射的形式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成长。
镜子作为一种物理工具,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外部世界的事物,但同样也可以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
通过镜子,观众可以窥探人物的真实想法、欲望和情感,与主人公建立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系。
以《黑天鹅》为例,主人公娜儿在电影中经常站在镜子前仔细观察自己。
在她眼中,镜子是她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调节器,她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姿态,试图在他人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镜子的反射不再只是外部形象,而是逐渐映射出她内心的疯狂和破碎。
这种通过镜子映射内心世界的手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状态。
除了直接表达内心的映射外,镜子还常常被用来进行对比和反差的展示。
比如在《致命魔术》中,主人公们通过镜子的对比反应出彼此之间的欺骗与虚伪,引发了观众对真实与虚假的思考。
镜子所反射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外貌,更是他们对待他人与自己的行为态度的映射。
二、窥视窗:隔离的边界和欲望的升华窥视窗作为电影中的一种隐喻形式,常常被用来探讨隔离、边界和欲望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一道视觉屏障,更是通过窥视和被窥视的角色关系,表达对隔离和欲望的思考。
在电影《窃听风暴》中,窥视窗的形象始终贯穿整个剧情。
窗户后的人物无声地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事情,而窗户内的人则渴望通过窗户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
窥视窗只是表面上的屏障,但却有着深刻的寓意。
它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和欲望,通过窗户的存在和观察者的行为,影片表达了对社会隔离和个体欲望的思考和批判。
《2024年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范文
《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篇一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引言电影作为人类文化和艺术的表达方式,在反映和传达各种复杂情绪与情感上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在其所展示的各种元素中,隐喻形式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通过“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三个角度,对电影中的三种隐喻形式进行深入探析。
一、镜子:自我映照与心灵对话电影中的“镜子”隐喻形式,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映照和自我对话。
电影中的角色通过镜子来审视自己,探索内心世界,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和情绪起伏。
首先,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镜子”是展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重要手段。
在影片中,主角在镜前的独自反思、迷茫和犹豫等心理状态,往往通过镜子的反射效果来强化和突出。
其次,在心理变化的展现上,“镜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镜子的反射,观众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最后,在情绪的传达上,“镜子”更是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
通过镜子的反射效果,电影能够更生动地传达出角色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二、窥视窗:社会与文化的缩影“窥视窗”是电影中的另一种隐喻形式,它通常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电影中的“窥视窗”就如同一个窗口,让观众可以窥视到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的种种细节。
首先,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窥视窗”展示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电影通过展示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们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窥视窗”则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电影通过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白日梦:幻想与现实的交融“白日梦”是电影中常见的隐喻形式之一,它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幻想和想象。
在电影中,“白日梦”常常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首先,“白日梦”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体现。
《2024年梦的奇观缔造_论达利的电影实践与审美特征》范文
《梦的奇观缔造_论达利的电影实践与审美特征》篇一梦的奇观缔造_论达利的电影实践与审美特征一、引言达利,这位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著名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犹如一部绚烂多彩的梦的奇观。
而当这位艺术家跨入电影领域时,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深邃的审美特征更使得电影作品成为了观众无法忘怀的艺术瑰宝。
本文旨在探究达利的电影实践与审美特征,探讨其如何将梦境与现实交织,缔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
二、达利的电影实践达利的电影实践充满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艺术思考。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超现实主义为基调,将现实与梦境、具象与抽象融为一体。
在电影中,达利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视觉世界。
首先,达利的电影在视觉表现上极具冲击力。
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见到鲜明的达利式视觉符号,如扭曲的形态、破碎的景象、超现实的色彩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达利电影独特的视觉风格。
其次,达利的电影在叙事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使得电影在讲述故事时更加自由灵活。
同时,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
三、达利的审美特征达利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电影作品的视觉风格和主题内涵上。
他的电影作品充满了鲜明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将现实与梦境、具象与抽象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神秘的氛围。
同时,他的作品也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内涵,如对人性、爱情、生命等问题的探讨。
首先,达利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其独特的视觉风格上。
他的电影作品以色彩斑斓、光影交错为特点,通过运用扭曲的形态、破碎的景象、超现实的色彩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效果。
这种视觉风格使得达利的电影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达利的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其深刻的主题内涵上。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对人性、爱情、生命等问题的探讨,揭示出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生存困境。
《2024年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范文
《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篇一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一、引言电影,作为一门集视觉、听觉与情感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往往能够借助丰富的表现手法来传递情感与故事。
在这众多手法中,隐喻形式的运用无疑为电影注入了深厚的内涵和情感。
本文将从镜子、窥视窗、白日梦三个方面对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进行探析。
二、镜子的隐喻:自我映照与认知在电影中,镜子作为一种象征性的道具,常常被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映射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镜子的隐喻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人物外在形象的倒影,还能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窥探其心理变化。
这种表现手法常常使观众产生共鸣,进而深入思考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主人公面对镜子时的犹豫和不安,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而当镜子中的形象逐渐变得坚定和自信时,则暗示着主人公心理的成长和变化。
这种隐喻形式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还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三、窥视窗的隐喻:观察与探索窥视窗作为一种视觉上的隐喻,在电影中常常被用来展现人物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探索。
这种隐喻形式可以让观众跟随角色一起观察周围的环境,从而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窥视窗还为电影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和紧张感,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某部电影中,通过一个小小的窥视窗,观众可以观察到主人公与外界的互动,感受到其内心的波动和变化。
这种隐喻形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还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四、白日梦的隐喻:想象与创造白日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电影中常常被用来展现人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隐喻形式可以让观众跟随角色一起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从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同时,白日梦还为电影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某部电影中,主角的白日梦展现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观众可以跟随主角一起体验这个世界的奇妙和美丽。
电影中的梦境解析——以《穆赫兰道》为例
2021/4上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电影中的梦境解析———以《穆赫兰道》为例阴张路亚摘要:世界电影史上关于梦境的电影层出不穷,当然也不乏精品,不少导演也常常用梦境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大卫·林奇作为代表之一,他导演的《穆赫兰道》至今已经上映二十余年,但其热度仍不减,这足以说明该片的魅力,文章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来解析这部电影,以及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穆赫兰道》梦境对“梦”的刻画一直是导演大卫·林奇的钟爱。
大卫·林奇在他的电影中多次呈现了他对梦境的把握,他常常用梦境作为现实与自我和解的一种方法。
《蓝丝绒》中神秘而充满欲望的桃乐丝的公寓,《穆赫兰道》中怪异、凌乱、惊悚、歇斯底里的场面往往让看过的人们久久不能忘怀。
在《穆赫兰道》这部电影中:神秘的蓝钥匙、看不到面目的女尸、神秘的歌剧院、恐怖的乞丐等,完全颠覆了观众的观影心理和电影的叙事结构。
凭借影片《穆赫兰道》大卫·林奇获得2001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奖,并成功摘取2001年美国全球奖最佳导演、200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
戴安娜———“自罚性偏执狂”影片《穆赫兰道》全片两个半小时,影片充满了无序和混乱之感,让人有些费解。
但如果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戴安娜的平凡女孩的梦境,影片将近三分之二都是在描绘她的梦境,这是一个甜蜜而美好的梦:梦中戴安娜化身为从加拿大来到好莱坞借住在姨妈别墅的女孩贝蒂,帮助神秘女孩丽塔寻回她的记忆……然而在影片的最后三分之一真相揭露出来:戴安娜其实只是一个平凡的跑龙套的小角色而她的恋人卡米拉(梦中的丽塔)其实才是表演才华出众并和导演相恋的人。
弗洛伊德曾说过:“梦是(受抑制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幽静。
显然在影片《穆赫兰道》中戴安娜把自己误认为是卡米拉。
《穆赫兰道》中戴安娜和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曾在他的实证中做过研究的埃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电影《穆赫兰道》中的《梦的解析》
电影《穆赫兰道》中《梦的解析》一、关于《梦的解析》《梦的解析》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克蒙特·弗洛伊德。
书出版于1900年,这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用了一章来讲“梦是愿望的满足”,又用了另一章讲梦的伪装。
通过阅读这两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
也就是说,也就是说,一定的梦境总是用以表达做梦者一定的愿望的,不过这个愿望的满足可能是经过伪饰的,不是那么一目了然。
在《梦的解析》中,作者提到“梦的欲望的表达这种情况,在我所搜集的其他正常人的梦里,也同样常见。
我的一位了解我这一理论的朋友把它告诉了他的妻子。
有一天他对我说:“我妻子让我转告你,她昨天自己梦到来了月经,你讲讲看,这是什么意思?”我当然可以猜到是怎么回事:一个已婚的年轻妇女梦到她来月经意味着她想来月经。
因为梦是欲望的表达,我完全可以理解她希望在做母亲之前能再过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
这就是在清楚的宣布她已经怀孕了。
我的另一位朋友写信说,他妻子做了个梦,梦到她的内衣前襟上沾上了奶渍。
这也证明她怀孕了,但不是头胎,这位年轻的母亲希望第二个孩子可以比第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吃。
”①这个事例可以说明梦是愿望的满足。
在第四章“梦的伪装”中,弗洛伊德假设每个人的梦都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控制的。
一个形成梦所表达出来的愿望,而另一个力量对梦愿望进行稽查,而正是这种稽查的运用迫使梦在表达欲望时采用掩饰的形式。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伪装就是梦的稽查作用的运用。
弗洛伊德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女子梦到想去商店买一些熏鲑鱼举行晚宴,却恰好赶上商店关门。
打电话叫外卖又碰到了电话故障。
这既体现了做梦者作为自己主观的愿望,即不想让女友有勾引自己丈夫的机会,同时女友“想变得丰满些”这个欲望未得到满足内化为做梦者自己的欲望。
“它不过是用自己代替了女友的位置,或者我们可以说,她把自己与她的女友…等同起来‟。
电影_镜子与电影_梦_想象与符号_南野
学苑论坛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责任编辑:张文燕一、博德里与阿尔特曼让—路易·博德里1968年发表了《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他认为在电影院,当银幕上一个世界在眼前展开,这一事实证明了观影者的中心位置:我们的想象力才是这个世界的起源。
与之相应,摄影机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居于中心,它就仿佛是主体的眼睛。
当想象性的机制介入对电影的认识,电影制作与观看电影具有了相同的结构。
对于先验主体的确立,博德里写道:“捕捉运动,自己就须运动;追寻轨迹,自己就要有轨迹;选择方向,就要具备选择的可能性;确定涵义,就要赋予自己以涵义。
”言下之意,这个世界为眼睛构成,同时被眼睛所构成。
而与眼睛相应的“摄影机的移动似乎满足了最有利于‘先验主体’显现的条件”。
摄影机获得的影像、声音和色彩把客观现实幻觉化了,因为“影像永远是某个东西的影像”,“某种东西一旦成了影像,就一定会构成某种涵义”,(1)这样电影就成为一个先验主体的构造或创作。
博德里的真实想法是将银幕与镜子关联,他提出了镜式活动与双重认同的模式。
他实际上在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引入电影的放映与观看状态,认为在其中一种双重联系被建立起来,首先是想象秩序中自我的形成构成了第二级认同的一组关系。
他说:“被电影戏拟的‘现实’因而首先是‘自我’的现实。
由于被反映的影像不是身体本身的影像,而是已被赋予涵义的某个世界的影像,所以人们可以把认同划分为两个层面。
”“摄影机构造并规定这个世界中的客体。
因此,观者与其说是与再现之物(即景观本身)认同,不如说是与安排景观使其可见的那个东西认同,正是那个东西迫使观者看到它所看到的东西。
”(2)这段论述中,拉康原意中的镜像被电影的影像代替,从而第二层面的含义突现出来。
观者的认同更直接地进入了符号领域,主体的先验性及其眼睛也就为摄影机置换,主体被迫使为外在的意识形态语言结构。
美国理论家查尔斯·F·阿尔特曼曾有意地提出电影理论的法语派这一说法,在于他意识到法国电影批评含有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这一整套美学法则的修辞力量。
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黑泽明的《梦》
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黑泽明的《梦》《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制作的被世人称作是他的精神自传的一部电影。
可以说这是黑泽明在经历了几次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遍世态炎凉人间百态后,在80 岁高龄时创作出的一部集大成的影片,传递出黑泽明对现今世界、社会、人生最坦率的看法。
这部灌注了黑泽明一生心血的电影结构精致巧妙,内容发人深省,放至今天依然有着警醒世人的作用。
影片《梦》由相对独立的八个短片组成:《日照雨》《桃田》《暴风雪》《隧道》《乌鸦》《富士山》《鬼哭》《水车村》。
这八个梦分别描述了八个光怪陆离、互相毫不相关的梦境。
心理学家雷奈泽若指出,梦的内容如果被完全变换到银幕上去,就会造成一种晦涩难懂的电影。
因此在理解这种类型的电影时就需要我们适当运用影视艺术心理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组织原则。
当我们从整体的影片叙事结构看,发现八个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导演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晚年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思想成长的反映,体现了黑泽明在不同时期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看法。
童年时的希望之梦前两个梦描绘的是黑泽明童年时期所看到的世界,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起,就营造着梦境与现实相交融的氛围。
《日照雨》中那栋在太阳雨中伫立的小房子模仿的是黑泽明儿时在小石川的家,门边甚至挂着一块铭牌写着黑泽,而少见的太阳雨、朦胧的水雾汽、天边的彩虹等元素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童真和幻想梦境。
母亲所说的不要乱跑,下太阳雨时看到狐狸嫁女是日本传说中的禁忌,并没有阻止黑泽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在真的看到狐狸新娘后,选择拿起短刀继续寻找彩虹下狐狸的窝的行为,将孩子具有探索精神的性格呈现出来。
这和黑泽明小时候出生于武士家庭,做过军官的父亲对他的严厉家教是分不开的。
在强大的压力下黑泽明有着一颗叛逆的心,才会有冲破禁忌的原动力,以及日本武士所具有的勇敢面对挑战的坚定和勇气。
《桃田》讲述的是在三月三桃花节(也叫女儿节)的一天,我被一个小桃仙引领着看到了被砍的桃树在人偶帮助下再次盛开的场景,同样是还原着黑泽明童年时期的经历。
浅谈《野草莓》中导演对梦的展现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76浅谈《野草莓》中导演对梦的展现洪潇(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野草莓》这部电影中,主角伊萨卡做的第一个梦,导演伯格曼对梦境的独特展现手法,梦境中与现实的连接,以及通过梦境展现影片的主题。
关键词:《野草莓》;梦境;现实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法国新浪潮乃至整个欧洲艺术电影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因为他把电影提高到了与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同样的层次。
伯格曼之所以被称为“电影的哲学家”,是因为他的很多电影深奥难懂,就连他被观众公认相对简单好理解的电影《野草莓》,也混合了自然实景的拍摄和精巧的闪回,以及梦境的意象。
在《野草莓》这部电影里,讲述了主人公伊萨克这位78岁的老医生,为了接受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而踏上了旅程,回忆起自己的家庭和一生的故事。
伊萨克故地重游之时,导演用了不少精妙的闪回,带观众回到了他的青年和中年时代,为观众展现了伊萨克的初恋和婚姻故事。
如果说这些闪回串联了整个故事的线索,那么在电影开篇的第3分钟伊萨克做的那个梦,则更为重要,且定下了全篇的基调。
在导演伯格曼的镜头下,主人公伊萨克的梦发生在一条空无一人的街道上,伊萨克抬头时,看到了悬挂在高处缓缓晃动的钟,此时导演用镜头特别强调了一下,这个钟只有表盘,却没有指针,钟的下面还挂着一对眼睛,正回看着主人公伊萨克。
而此时,伊萨克又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只怀表,而怀表同样只有表盘而没有指针。
感受到诡异氛围的伊萨克在街道上来回踱步,回头时发现一个戴着帽子的黑衣人背对着他,他缓慢走上前,拍了拍黑衣人的肩膀,黑衣人慢慢回头,伊萨克看到了一张没有五官的面孔,黑衣人一转眼就倒在地上,化成了一滩水。
正当伊萨克惊恐万分时,远处的钟声响起,像是预示着重要的事即将到来,伊萨克慢慢走向前,街道的拐角处走来了一辆拉着灵柩的马车,老旧的车轮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车上没有赶车人,马车自顾自的慢慢向前,像是被一个未知的目的地所驱使着。
《2024年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范文
《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篇一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工具。
在电影的创作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通过对“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三种隐喻形式的探析,来揭示电影艺术的魅力与深度。
二、镜子的隐喻“镜子”在电影中常常被用作隐喻,反映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感变化。
电影中的镜子不仅是一个物理存在,更是一种心理投射。
通过镜子的反射,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主角面对镜子独自练习演讲,这一场景通过镜子的反射,展现了主角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同时也反映了主角的自我成长与坚强。
三、窥视窗的隐喻“窥视窗”是电影中另一种常见的隐喻形式。
它通常被用来展示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复杂面貌。
电影中的“窥视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外部世界的视角,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真实与虚幻。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通过一个公寓的窗户,观众得以窥见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百态,从而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思考。
四、白日梦的隐喻“白日梦”是电影中最为抽象的隐喻形式之一。
它通常被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幻想、渴望和追求。
在电影中,“白日梦”往往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主角在梦中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而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
这一对比使观众对主角的追求与挣扎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五、三种隐喻形式的交融在电影中,“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这三种隐喻形式往往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
它们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也可以是相互联系的元素。
在某部经典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隐喻形式的巧妙运用:影片中的镜子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窥视窗展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而白日梦则表达了人物的理想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电影里“梦”的美学表现手法
作者:李欣童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几部影片中描写“梦”的镜头进行浅显的美学分析。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是如何展现梦境的虚幻意境,观众如何能区分梦境与现实的镜头,以及这些关于梦的镜头对整个影片的作用和联系是什么。
从默片时代到现在的电影中,产生了很多超现实主义的梦的镜头。
无论是镜头的画面还是音乐等要素,都有各自对其理解的不同风格的镜头组合呈现。
现实中的梦境不管是否是被复制到电影中还是对其进行了二次化创造的结果,其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令其信服的原因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梦;隐喻;官能愉悦;叙事逻辑
0引言
现实中的梦是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反照,是无意识的行为。
就像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夜有所梦”一样。
梦在人的生活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人们对其神秘色彩也颇具吸引力。
为了解人的精神世界,很多心理学家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而当它被当做电影的一个片段被搬上银幕时,也不言而喻的吸引着众多观众。
在欣赏一部影片时,导演所呈现出的镜头往往是对剧本进行了二次化的重造和对镜头的取舍。
观众看到的画面往往是经过筛选并且最终与导演的目光合一。
正因如此,导演希望观众能得到经过他选择后的官能愉悦。
在呈现梦的画面时,导演当然是希望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梦境。
接下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电影中导演对梦的诠释。
1电影里“梦”的画面语言表现手法
在对梦的画面进行框架选择时,导演加入了自己对梦的幻想,即使是在电影的黑白时代。
早期拍摄的《野草莓》在诠释梦的画面用简单的黑白作为色彩基调,空洞的、简单的构图做为梦的场景。
构成整个梦境的这些元素,让我们觉得荒诞和可怕。
这段梦没有一句对白,配乐在其中制造起了跌宕起伏的恐惧气氛。
这与现实中噩梦的有些场景元素很吻合。
在这些元素作为镜头被组合成一个梦境时,呈现出一种死亡的可怕气息。
不管怎样,一个梦的场景更多的表现为一个简单的、空洞的段落,与复杂喧嚣的现实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色彩时代的来临无疑为电影创造了更具鲜活的表现。
在后来的很多影片中也描写了梦的镜头,而更多的是以光和色彩以及薄纱式的拍摄和制作手法来制造出一种脱离现实的朦胧感,让人产生飘渺和迷离的感觉。
镜头也多富有幻想色彩,也有了符合常理的对白。
而有些作品,除去进入梦和结束梦的镜头,展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如《盗梦空间》和《罗拉快跑》都是一部纯粹的现代电影。
熟悉的画面、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加上对话、音乐、节奏等等,这些现
实中也可找到的元素被罗列进了梦里。
似乎想表现梦与现实的零差距,甚至只是人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来回穿梭。
但《盗梦空间》作为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所谓的人能控制梦这一说法是建立在了虚构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也在传递一种信息:生活与梦都是可以被控制的。
即便这仅仅存在于电影的思维里成立。
这类影片中梦的段落就画面来说与现实是区别不大的,它更多的是通过表现一些超自然、超现实的场景或是一些闪回镜头来提醒你:这是在梦里或你才从梦里醒来。
甚至会误导你梦亦现实,现实亦梦。
2电影里梦的叙事逻辑分析
心理学家雷奈·泽若在论及弗洛伊德反复提到一个观点的根源时肯定的说,“梦内容如果被完全变换到银幕上去就会造成一种晦涩难懂的电影。
”的确如此,即便是最荒诞的电影里表现梦的逻辑和现实里的梦的逻辑总会有区别的。
做梦的人是无意识的,而看电影的人是有意识的。
所以他知道在现实的梦中没有真正的荒诞,因为梦中一切让人惊讶的东西都在睡眠的前提和无意识的幻想中被理所当然的肯定。
而看电影的观众正是处于清醒的状态来看梦中的景象才会感到荒诞和惊讶。
也许他会把电影中表现梦的场景拿来与真实的梦的场景做比较。
但是在观看电影时,他还是无意识的把表现梦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很好的区分开来。
这是因为,即便是电影里看似最荒诞的梦,也具有强烈的逻辑性。
观众正是跟随其逻辑性去观看和思考的。
如《罗拉快跑》,该片以三个梦组成,三个梦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把第一个梦看成是一种预示,那么在第二个梦和第三个梦里,女主人公想摆脱本来的结局,在到达其梦的终点的过程中是极具逻辑性的。
因为单独看这三个梦,都像是主人公有逻辑性的做着同一件事。
这里的梦的内容成了“类似梦”的现实写照。
是逻辑节奏将其拼接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影。
本来难以理解的梦,在电影中成了人对其寄予希望的东西,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给予梦中去实现。
3梦片段在影片中的作用与联系
梦和幻想往往成为了导演、作家的创作灵感的来源。
梦中怪异的场景、奇妙的牵引力、不由自主的进行某项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大脑有意识的运行产生的幻象。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梦,促使这种幻象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
心理学上,理解梦中出现的动物、人、机械、建筑等都是人的压抑和欲望的写照。
电影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个理论,把梦中出现的事物表现为一种修辞方式“隐喻”,具有象征意义。
人在做梦时,自身出现在梦中却看不见自己,无意识成为眼睛带你进入到奇妙的梦境世界。
然而你相信你在梦里所看到的场景吗?相信在梦中经历的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吗?单就影片《穆赫兰道》中其中一个小片段,导演将这两个问题很好的连接了梦与现实的关系,并诡异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例如:好奇心、害怕。
这两个心理结合在一起无疑存在矛盾,然而矛盾又充斥着事物的发展。
所以这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用在了《穆赫兰道》的一个验证梦的真实性的片段里:一个男子做了2次与日落大道(地名)有关的梦。
他与警察在快餐店里面对面坐着讲述着梦的内容,比划着梦里出现的人物事物的角度、位置等。
重
要的是他在一面墙的背后看到了“魔鬼”(长相丑陋可怕的乞丐)。
讲完这些,我们看到他动作和神情都表现的紧张和不安,因为紧接着他将验证那面墙的背后是否存在那个人。
随着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的切换,影片节奏到达一个高潮,小景别稍微晃动的镜头前,出现了一个丑陋的乞丐。
男子当场吓昏倒地。
观看的我也被吓了一跳。
这种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来回切换很容易将人吸引到影片中的场景。
梦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这种结果显然是诡异的。
但只有电影可以将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所以,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让其在梦中得到实现。
4总结
也许现实中,我们都存在这样一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
例如,梦里发生不好的事情,我们会尽可能的让自己忘记,尽可能的让自己相信那是假的,只是做梦,尽管梦里的一切那么逼真。
总之,电影中表现梦的段落,不但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欲望和压抑的情绪和性格上的弱点,带动人去思考,也带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整个影片更具有逻辑性和想象空间。
表现梦的画面更具有想象力、色彩、特效和主人公超我的表现等因素曾添了画面的丰富感,也使整部影片更具有层次感和时空感。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麦茨著(法).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梅内盖蒂著(意).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南野著.影响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弗洛伊德著(奥).梦的解析[M].赖其万,符传孝,译.九州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