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案)
nx x x x x n +++= 32120.1.1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是数学。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学(自学指导)。
二、检查自学1.有6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2,则它们的和为_______。
2.四个同学把压岁钱存入银行,存入的钱数分别为1180元、350元、420元、880元,平均每人存入______元。
3.已知某5个数的和是A ,另6个数的和是B ,则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4.像这样,对于n 个数x 1,x 2,x 3,…x n ,则就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 拔”.5.某校规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三部分构成,它们依次占60%、20%、20%。
小明本学期三部分的成绩分别为90分、80分、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_.像上面的几个题中60%、20%、20%就是90分、80分、85分的权,权表示数据的重要程度。
若n 个数,x 1,x 2,x 3,…,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3…,w n ,则n nn w w w w x w x w x w x w x +++++++= 321332211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三、例题解析例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四、当堂训练:1、某公司欲招聘公关人员,对甲、乙候选人进行了面视和笔试,他们的(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教案:平均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能够在计算平均数时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一段相关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荧光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个有关平均数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兴趣,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导入(10分钟)教师写出几组数字,如:12,15,18,20。
请学生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1. 将给定的一组数字相加。
2. 将相加的结果除以数字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示范(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数字,如:5,8,10,12,15。
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
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组数字的平均数计算,例如:9,11,13,15,17。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对对方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拓展(1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班级里每个人的身高,如何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请学生尝试解答。
巩固(15分钟)学生解答以下问题,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平均数是什么意思?2. 求平均数的步骤是什么?3. 你能给一个求平均数的例子吗?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平均数练习题,并写下他们的思路和解决过程。
期望的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运用;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 (5分钟)教师使用幻灯片或板书呈现几个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为什么会使用平均数?有哪些实际应用场景?Step 2: 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 (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带领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并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再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
Step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计算任务。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Step 4: 解决实际问题 (2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手机销售量、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并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Step 5: 归纳总结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Step 6: 完成作业 (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反思:在这次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平均数》教案设计(附带学习单)
《平均数》教案设计(附带学习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实际应用案例。
2. 学生准备学习单,内容包括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演示:教师用PPT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计算。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5. 应用: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用平均数的方法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习单:教师检查学生完成学习单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际问题解答:教师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学习单:1. 填空题:(1)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__________。
(2)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__________。
2. 选择题:(1)下列哪个数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A. 12B. 13C. 14D. 15(2)小明的成绩是85 分,小华的成绩是90 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___分。
A. 87.5B. 88C. 89D. 913. 解答题:(1)某班有50 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 等,请计算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2)一家商店进购了3 个苹果、4 个香蕉和5 个橘子,请计算这些水果的平均数量。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平均数的认识》教案《平均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识别平均数,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1.教学内容:平均数的认识,包括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难点:正确区分平均数与总数,理解平均数的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2.讲解:通过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
4.总结:通过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均数。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出示一张某班级的期中考试成绩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分数更能代表这个班级的平均水平?为什么?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强调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值。
同时,讲解平均数与总数的区别,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
3.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
例如,让学生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家庭的平均月支出、比较两个商店的商品价格等。
4.总结:通过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均数。
同时,强调平均数的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性质,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这一点。
五、课后作业与思考题1.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学校的平均升学率、比较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平均数教案优秀4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4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小猫老鼠大象乌龟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
(板书:统计)【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
(为比较总数预设)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
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
(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一三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一三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壹五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一三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平均数》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成绩,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会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平均数》教案设计
《平均数》教案设计平均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计算平均数,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平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数。
2. 教学难点: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小黑板、教学PPT。
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23, 28, 37, 35, 42,请学生观察。
2. 提问:你们能用一种方法来概括这组数据吗?3.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平均数的概念,并解释平均数的概念是一种概括数据的方法。
Step 2 讨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20, 18, 15, 25,请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平均数的规律,并总结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Step 3 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为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组数据。
2. 学生利用小黑板计算出所分配数据的平均数。
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4. 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思考问题。
Step 4 平均数的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使用平均数的情境,如班级人数、小组作业分数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找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并讨论结果。
Step 5 练习和巩固1. 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2. 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并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困惑。
五、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什么,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具体案例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数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过基本的数学运算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习题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学生教材、习题集、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均数。
你们是否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呢?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有5个人,他们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分,我们想知道这5个人的平均成绩,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把这5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很好!你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小明这一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别是3小时、4小时、5小时、2小时、1小时,我们来计算这一周小明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将这五个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正确!我们将这五个数相加得到15小时,然后再除以5,得到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
大家能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其他的平均数吗?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班级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55cm、160cm、165cm...直到175cm,请你们计算这3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学生:把这30个身高相加,然后除以30。
初中教资试讲平均数教案
初中教资试讲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景: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需要求平均数?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示范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让学生尝试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互相交流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否合理?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展示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2. 练习环节: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平均数》教案3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平均数知识点详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掌握平均数的应用方法,能够解决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数学概念计算方法;2、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正文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平均数。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在我们研究某个问题时,常常需要求出这个问题的平均数。
比如,在一个班级里面,我们想要知道这个班的学生的平均身高或者成绩,那我们就需要使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什么是平均数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2、概念讲解平均数,又称作算术平均数,是一个样本中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样本中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个数3、计算方法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来看一下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比如在一个班级里,有10个同学的语文分数分别为70,72,73,80,85,90,92,93,95,98。
这些同学的总分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将这10个同学的分数相加来得出这个答案,即:70+72+73+80+85+90+92+93+95+98=848。
这些同学的平均分数又是多少呢?通过应用平均数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平均分数=848÷10=84.8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数为84.8分。
在实际运用中,有时我们需要排除一些不具有代表性的极端值。
假设一组10个数的数值中有一个异常数据(即在数据中相差过大的数据),我们可以按相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在计算的时候需要将这个异常数据去掉并计算其余的9个数据的平均数。
4、实际应用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应用它,比如:1.在考试中,通过计算学生的平均分数,来判断一个班级的整体考试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2.在经济领域,可以用来计算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平均工资、平均收入、平均消费等。
3.在人口统计、医学及其他几乎所有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会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解释其意义。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如: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推断数据范围等。
具体内容包括: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具体操作和深入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比如数据的完整性、极端值的影响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对这些细节的关注。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说明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有效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价值。
(2)正确计算平均个数,或者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出现错误。难点举例:在计算平均成绩时,确保将总分正确地除以科目数量或学生人数。
(3)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不同情境,分析数据的内在规律。难点举例:如何根据平均数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以及如何根据平均数预测或估计其他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本课(节)课题
4.2
平均数
第
课时/共1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
、知识目标: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能力目标:会视具体问题用适当的方法秋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感受计算平均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王大爷为了估计某水库中鱼的条数,第一次捕捞出120条鱼,做上标记后放回水库中,过了一段时间后,第二次又捕捞出300条鱼,发现其中带有记号的鱼有10条。
你能帮他估计这个水库中共有多少条鱼吗?在这个问题中,你运用了怎样的统计方法?
2、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应该怎样估计呢?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合作学习
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
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
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
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
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
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
表示,读做“拔”,计算平均数公式:
=
指出:在实践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0.2千克来估计100棵苹果树上苹果的平均质量,用1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154个来估计10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
3、做一做p78
练一练: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路段的汽车流量,交警记录了一个星期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记录的情况如下表: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汽车辆数
00
98
90
82
00
80
80
那么这一星期在该时段通过该路段的汽车平均每天为
辆。
三、学以以致用,体验成功.
、讲解p78例1
方法:直接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计算,这里的,,…指的是什么?等于多少?
方法:15个数据中有几个6,几个7,几个8,几个9,几个10?
=15与这些相同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所求的平均数的算式还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2、由上例中的方法概括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
3、讲解p79例2
分析:第题只需求一般的平均数,学生容易理解.
第题涉及加权平均数,不妨以801班为例,表中相应的3个数据为=80,
=84,=87,给定三个项目的权的比为15:35:50,即表
示::=15:35:50,因此可设=15,=35,=50, 加权平均数
5×80+35×84+50×87_
5×80+35×84+50×87
=
4、课本课内练习第1,2
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例题和学生板演练习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本作业题1,2,3,4,5,6和作业本上作业
教后整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