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采访(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细节可以使新闻的形态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效果。 细节可以使新闻的形态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效果。 • 中外学者对细节的重要性都进行过论述。美国学者 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 细节。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也曾说: 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清华 大学新闻与传播院副院长李希光认为,记者赢得读者 的信任来自作品中细节的选择和运用。记者坐下来写 作时,我们不是让读者去阅读你的故事,而是让读者 观看记者的所见,让读者感受记者的感觉,闻到记者 闻过的气味,品尝记者吃过的饭菜。要让记者笔下的 细节唤醒埋藏在读者心底的记忆、故事和情感,引起 他们的共鸣。
如何扑捉细节
首先,细节深深地贮藏在生活母亲的怀抱里。不弯下腰, 不扎下根,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休想捕捉到鲜活明亮的 细节。 其次,细节,要靠记者全神贯注、绞尽脑汁地去细心捕 捉。 再次,作为记者,要扩大材料收集范围,尽可能多地 采访知情者,注意从被采访者仿佛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 动作中,发现捕捉到关键的细节。 最后,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融 洽的氛围,让被采访者没有拘束,消除紧张,这样,往往 可以从“题外话”中获得报道需要的“点睛”素材。
• 小贴士 观察有先动后静的原则。动的事物稍纵即逝, 需要高度注意。及时捕捉,牢牢记住。动态的事 物最能打动读者。例如人物典型手势,关键的动 作,精彩引话,时间戏剧性的瞬间变化等等。要 首先抓住,然后,再顾及静态的事物。 观察人物,一般的秩序是:面部、体态、服 饰、语言、举止。一些有关记忆法则的书,将人 的面部分为:头、脸、眼、鼻、嘴、胡、发、耳。 对于建筑物,可按概貌观察(形状、建筑风 格、色调),数量统计(高度、宽度门、窗数 量),细节观察(柱子、台阶、装饰、门窗设计) 及内部观察的顺序来进行。
• 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有留心观察对象的“动态”和细节,才 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有留心观察对象的“动态”和细节, 能把所观察的事物看“ 看出特色来, 能把所观察的事物看“活”,看出特色来,写出的报道也才会 生动,感人,富有“立体感” 生动,感人,富有“立体感”。
比如,同是采访上海一次工业产品展览会,一位记者在现场是这 样观察和报道的:“‘上海市工业系统创优质产品展览会’昨日在上 海工艺展览馆正式展出。这次展览,将促进工厂企业生产更多优质产 品,进一步推动‘创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使‘质量第一’的方针更 加深入人心,把工业生产切实转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 而另外一个记者则是这样观察和报道的:“在南京西路的一个大 院子里,我们看到许多人正仔细观看一项新奇的表演:一种布质雨衣 用自来水长时间喷射,没有渗水现象;水洒在布面上,好似荷花叶上 的露珠,滚滚下落。还有一项表演是用这种布做成一只袋形圆盆,里 面放着水,也是点滴不漏。用这种布制作的雨衣就是中外驰名的‘大 地’牌雨衣,它和其他优质产品共1007项一起,在今天开幕的‘上 海市工业系统创优质产品展览会’上,与广大观众见面……” 两则报道,前者把观察的事物看“死”了,因此读起来枯燥无 味;后者把观察的事物看“活”了,自然耐看多了。记者是否善于观 察事物的“动态”和细节,其结果是泾渭分明的。
•
人物典型之所以典型,在于其鲜明的个性。 人物典型个性的展现,首先需要我们发现并提炼 出恰如其分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主题。而发现、 提炼、表现人物典型主题的过程,又离不开一个 重要前提:细节的开掘与运用。记者应当千方百 计地深入发掘、敏感地捕捉到那些最能体现人物 个性特征和本质的事实,特别是那些感人的细节。 穆青说:“获得细节,处理好细节,这是记者的 思想水平、新闻敏感、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等能 力的综合反映。”堪称至理名言。
• 细节是新闻的基本元素,基本元素观察准 确,才能保证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 细节真实详细,也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新 闻事件的全貌。更重要的是,注意细节能 把新闻写生动、写形象,让读者读新闻时 让读者读新闻时 有身临其境之感。 有身临其境之感。 • 例子: 1975年10月22日,合众国际社记者查 德·格罗沃德随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华 访问,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之后,他写 了一篇视觉新闻:《基辛格——三面人》, 报道是这样写的:
视觉采访
捕捉细节
• 有人称直接观察为视觉采访,而视觉采访 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写视觉新闻。“视觉 新闻”这个词是日本共同社在一份材料中 提到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学会写视 觉新闻》中说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 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 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 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 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 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善于观察
• 新闻采访,有两种最主要的途径:一是 访问;二是观察。 • 观察,是指记者不通过采访对象,直 接用心去观看和体察事实。
• 观察能再现一些十分有价值的场面和情景,使 观察能再现一些十分有价值的场面和情景, 新闻充分视觉化: 新闻充分视觉化:
人口爆炸中的上海(题) 6月半,交通高峰时期。在争先恐后拥上黄埔江渡轮时, 数十人被挤倒、践踏,甩在后面。超载得十分危险的渡轮吱 吱呀呀地离开码头。当他们抵达彼岸时,又开始等候,这一 回是等公共汽车。待他们拼命挤进只有立足之地的人群时, 车子已经开动,车门不住地向吊在外边的胳膊和腿猛撞。 这座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最拥挤的城市就这么开始 了一天的生活……
这是一篇通过视觉观察写就的优秀新闻。亨利·基 辛格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间可能很长,过程可能由 一系列故事组成,而作为随行记者,理查德经过自己的 观察、思索,只截取了几个生动的细节,就淋漓尽致的 刻画了基辛格作为学者、外交家和丈夫的三重性格。使 读者看到作为学者,亨利·基辛格在学术问题上坚持自 己的看法,一旦自己的观点占了上风,便立即表现出宽 宏大量的外交家风度来。作为丈夫的基辛格,处处显出 对妻子亲切的感情,但不失外交家的身份。 • 《基辛格——三面人》为什么写得好?是因为合众 国际社记者理查德·格罗沃德抓住了亨利·基辛格的性 格特点,通过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细节,把亨 利·基辛格的多重性格展现出来。 •
The End
• PPT前期制作: PPT后期加工: • 资料整合: 刘远冰 • 演 说: 刘锦红 郑晓媛 林晓曼 张倩荧 袁惠萍 刘伟霞
张 慧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杨 珊
•
当北京文物局王延洲指着一件古物,说那是一个龙 头时,前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立即摇头:“不对,是猫 头鹰!” “是的,是猫头鹰!”王说。 当王说一具古动物的角是犀牛的角时,基辛格教授 又摇头了。 “不对!”他说。 “对!犀牛角!”王说。 这时,一位中国专家挤到前面对王说那是一幅古代 牛角。 外交家基辛格立即满面春风地对左右的人说,他先 后八次访问中国,每次都是王充当他的向导,王既忠于 职守,又有学问。 作为丈夫的基辛格转向妻子南希,请她同他一道, 在两个武士陶俑前合影——这两个武士佣同真人一样大 小,它们是去年秦朝帝陵墓出土的……
这里所引用的是英国记者的一篇视觉新闻 的导语,它是用于记者敏锐的观察与细心的体 味。
• 在视觉采访中,眼睛是记者采访的重要器 官,记者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世界,区分 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既慧眼识 宝。记者如果没有慧眼识宝的能力,就不 能判断新闻的价值,抓住新闻的本质。 • 观察要注意细节,采访人物不忘从采访对 象那里获取感性细节、故事;采访事件不 忘观察现场细节、现场气氛、人物表情、 群众反映等等。如果是经济报道,数字也 可以说是细节,是具有说服力的事实。
• 如果记者采访时没有抓住细节的意识,他可能不会注 意这些细节,也不认为这些细节有什么新闻价值。而 抓住这些细节,你会发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缀” 其实代表着丰富的含义。 • 我国载人飞船首次发射,这一重大新闻令世人瞩目, 当时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云集着诸多媒体记者,有关 航天员的一切活动行踪,是航天活动组织者设置“关 卡”最严密的地方,在酒泉的东风航天城,各路记者 从近在咫尺的航天员公寓面前走过,也很难探得一点 动静。他们不可能靠近宇航员,更不可能在戒备森严 的环境下寻找面对面采访他们的机会。所有的记者面 对同一个新闻现场,只能用眼睛看新闻人物的出场、 亮相、讲话、登船,并用眼睛看飞船升空。在千百人 的眼睛注视下写报道,如果想写出你的特色惟有观察 得比别人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