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
视觉人类学

一、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刻板印象分析我是一个喜欢看动漫的人,而众所周知,日本动漫在动漫行业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而看了多年的动漫,不难发现很多框架较大的动漫都会涉及到中国。
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有了一个刻板印象。
(1)中国人出场男人唐装女人旗袍的复古印象。
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印象了,在国内已经被大多数人给遗忘的古典服饰好歹还是被日本人给记住了。
这种刻板印象却突显了国人的悲哀,日本人的和服至今依旧是一种正式的正常的穿着,而在国内却是鲜少见到唐装旗袍,这些东西都是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真正的只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已了。
再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这些复古服饰呢?即使在现代甚至是未来背景的动漫中(如《叛逆的鲁鲁修》《四驱兄弟》等),中国人依旧是穿着复古,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一个古代的文明国度?发人深思。
(2)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只有乡村没有城市。
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在怎样的一部动漫中看到的始终只是中国那么一个乡村,更甚者中国角色是从深山老林出来的。
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中国的落后所造成的,虽然地大物博,虽然中国人自己自信满满,但是外国人却始终是把中国划归了落后的国家。
(3)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充满了神秘感。
在绝大多数提到中国的日本动漫中,中国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古老的令人好奇的国度,而其中的中国角色也会拥有一些神秘的能力,切换到中国的场景也经常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
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的刻板印象。
总之,从日本动漫中可以发现许多日本人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或好或坏。
我们也需要反思反思这种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了。
二、浅谈孙明经孙明经,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一个被尘封的记忆,一段没能载入历史的遗憾。
孙明经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影视建设而奋斗,他参与了国家电影、广播、摄影高等教育的创建工作,创建了国家电影、广播、电视、摄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几门课程,同时也建设了其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的大学教师和高级人才,还拍摄了可观数量的教育电影及科学考察照片(亲自摄制科考及教育电影63部,负责组织摄制110部,照片数千个胶卷)。
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

2 0 0 9年 7月 2 7日—3 1日, 号称人类学 民族 学奥运会 的“ 国际人类学 与民族 学联合会第 1 6 届 大会 ” 在 昆 明召 开 , 有来 自国 内外 的三 千 多 学 者参加。大会分为若干论坛 , 影视人类学是其 中 规模最大的论坛之一 , 有l 8 个专题组 。“ 视觉表 达和跨 文 化观 察 暨庄 学本 百 年诞 辰 纪 念研 讨 会” , 是“ 国际人类学与 民族学联合会第 1 6届大 会” 影视 人类学论 坛引起 较大反 响 的专题 组之 由中山大学 人类 学系 、 广东美 术馆和 中央民 族大学联合主办 , 笔者和法 国亚威农艺术学院雅 克 ・ 德冯 特 ( J a c q u e s D e f e r t ) 教授 、 摄 影 理 论 家李 媚教授共同主持。本专题组有来 自中、 法、 美、 日
而且还存在一个 本土视觉经验逐 渐被转 向的问 题 。而在这个转向与建立的过程 中, 东西融合是 个 主要 趋 势 。此 时也 正值 中 国人 开 始 接 受 西 方文化 , 向西方学 习的初期。大量以西方现代科 学为背景的照片开始 出现。作为一 种依托 于体
一
质人类学的摄影 , 庄学本 的照片不仅为我们呈现 了一种非常特别 的摄影观看方式 , 同时, 也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复杂的本土视觉现代性 图像文本 。 中央 民族大学殷会利在 《 从庄学本影像论当代少 数民族文化建构中的“ 看与被看 ” 》 以早期庄学本
2 0世纪以来 , 民族学人类学学者运用近代西 方科学体系对西部少数民族进行 的研究 , 都严格
出, 人类学 、 民族学 调查 的建构性叙 事建立 在描 述性叙事基础上 , 民族志摄影是重要 的描述与记 录工 具 。庄 学 本 的 民族 志 摄 影 并 未 经 过 正 式 的 人类学训练 , 但所完成 的摄影 却具有 真实 、 平 等 的描述性效果和建构性意义 。他的摄影 与 2 0世 纪三四十年代的 中国民间文艺学、 民俗 学调查 的 学界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 , 也与 当时汉人政权 与 边地原住 民上层社会 的权力竞争和政 治建构有 所关联。本文以庄 的摄影 与 日记文本为 中心 , 试 图使他的民族 志摄影 的建构性意义 和局限更清 晰地呈 现 出来 。 日本 法 政 大 学 文 学 部 千 野 明 日
人类视觉认知与发展心理学

人类视觉认知与发展心理学人类的视觉认知是指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以及这些感知如何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
它是人类与外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石。
在视觉认知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机制。
视觉认知在人类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早期婴幼儿阶段,视觉认知帮助婴幼儿建立对于自身和外界的感知和理解。
婴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环境的人和事物,逐渐培养自己的视觉认知能力。
例如,当一个婴儿看到一个人露出笑容时,他们往往会感觉到快乐,并且试图模仿这个微笑。
这种模仿行为有助于婴幼儿学会理解和使用表情符号。
随着儿童的成长,视觉认知逐渐与其他认知能力相互作用,促使儿童在认知和学习能力上有所进步。
儿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学习书本上的图像来扩展他们的视觉认知。
例如,当一个儿童学习认识不同的动物时,他们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来区分不同的动物,从而建立起视觉上的记忆和认知。
视觉认知在成年人的心理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年人通过视觉认知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理解复杂的信息。
当一个人被面临一个问题时,他们会使用视觉认知来分析和整合相关的信息。
例如,在购物时,人们会使用视觉认知来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外观和品质,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视觉认知的发展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环境和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接触和体验不同的视觉刺激,人们的视觉认知能力会逐渐提高。
例如,艺术家通过长期接触各种艺术作品来培养自己的视觉认知能力,从而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
视觉认知的发展还受到基因和大脑结构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不同人之间的视觉认知能力存在差异,这与个体的基因和大脑结构有关。
例如,一些人具有更好的空间认知能力,可以更好地识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这种差异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和大脑结构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视觉认知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用于探索视觉认知的特点和机制。
对视觉及其历史的定义ppt课件

(美)刘易斯.海因:《白宫前面的报童》。这是一个对比,好把冲突的主题表达出来。
• 视觉消费是中国当代城市的狂欢表象。 • 视觉生活是中国城市转型的尖锐现实。
我们生活在各种镜像当中。
消费视觉生活:一个时代的标志。
消费的特征是体验经济的来临。
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在体验 经济这么一个潮流下,只有视觉生活才能成为它 的表征,而视觉生活的核心则是体验,从个人的 体验到众人的体验,或者反过来,从众人的体验 到个人的体验。
不是设计的个性化,而是体验的个性化造就了今 天的消费环境。
今天的生活方式与消费市场的定位是:
品味代替品牌,符号代替产品,体验代替使用, 行为代替购买,文化代替潮流。
不是说有了品味就可以没有品牌,有了符号就可
以抛弃产品,有了体验就不再顾及使用,有了人 性化的行为模式就可以不用购买,有了文化就可 以忽视潮流。我们的意思是说,假如品牌缺少了 品味,品牌就不能成其为品牌;假如产品缺少了 符号存在的方式,产品就有可能成为无根之木无 源之水;假如人们光顾着使用而缺少了独特的体 验,使用本身就可能就消灭使用;假如购买缺少 了人性化的行为方式、购买就可能日益成为偶然 的行为;假如浪潮缺少了文化的底蕴,浪潮本身 就有可能成为一场稍纵即逝的泡沫。
欧仁.德拉克洛瓦:《萨丹纳帕路斯之死》,1827年。 这张画从具备了所有吸引人们目光的因素:性、屠杀、绝望,猎奇等。
程丛林:《1968年某月某日雪》,1979年。算是当时“伤痕绘画”的代表作。但在形 却只能因袭过去的传统。请注意其中的仪式和场景。
张鸿翔:《长街行》,1984年。虽然画的是革命党人的题材,但在戏剧化和场景方 和程丛林的如出一辙。视觉的场景化和戏剧化是达到其宣教目的的必要条件。
空间视觉的概念

空间视觉的概念空间视觉是指人类通过眼睛观察自然界和生活环境时,对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状、大小和方位等特征的感知和理解。
它是通过视觉系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使得人们能够获得对实际物体和场景的深度和立体感的感受。
空间视觉是人类视觉系统的一种高级功能,它是通过眼睛、大脑和视觉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的。
空间视觉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双眼视差、视角和运动视差。
首先,双眼视差是空间视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两只眼睛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当两只眼睛同时看到一个物体时,它们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会有略微的差异。
人脑通过将这两个视觉信息进行比较和融合,就可以计算出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这种通过比较双眼视觉信息的方式被称为立体视觉,它是空间视觉的基础。
其次,视角也是空间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
视角是指观察者从不同位置或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或场景时,对其外貌和结构的感知。
不同的视角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信息,通过多角度的观察,人脑能够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物体和场景的空间表示,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关系。
最后,运动视差也对空间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观察者相对于物体或场景移动时,不同位置的物体或景物会在视网膜上产生不同的投影。
观察者可以通过这种视觉信息来感知物体或景物的远近、大小和相对位置。
运动视差的感知对于人类在空间中进行定位和导航非常重要。
除了双眼视差、视角和运动视差,空间视觉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透视、光影、阴影等。
透视是一种通过线性透视规律来表达物体深度的画法,通过对物体的线条和造型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使画面具有立体感。
光影和阴影也是空间视觉中重要的元素,它们通过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使得物体在视觉上产生明暗变化和立体感。
空间视觉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空间视觉可以判断物体的远近、大小和位置,从而进行活动的协调和安排。
在工程设计和建筑方面,空间视觉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对空间结构和尺寸的感知,确保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美观度。
论视觉人类学的三种观看模式

论视觉人类学的三种观看模式作者:陈华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摘要:视觉人类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种主导性观看模式:第一种是以进化学派为代表的“殖民凝视”模式,它侧重观察,强调“客观”性,但这种观看模式在赋予人类学家至上观看权威的同时,又将作为观察客体的“他者”视同物般的存在,无视观察对象的主体性及差异性;第二种是以功能结构学派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参与观察法”,它强调“反身”性,重视人类学家与土著居民之间的互动,但如何调和集“参与者”与“观察者”为一身的人类学家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个难题;第三种是在全球数字化时代兴起的“虚拟”和“共享”的观看模式,它在强调参与和观看的民主性的同时,又导致了人类学家观看主体权威的消解。
因此,在不同的观看情境中综合运用不同的观看模式,能有效地缝合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的裂隙。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观看;凝视;参与观察;虚拟;共享中图分类号: C958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5004405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1)最突出的特征是强调视觉与人类学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有万年的肉眼观看史、千年的镜像反观史和百年的机械观看史,视觉同观看密不可分。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可以等同于观看,但观看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理活动,它还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活动,无论是肉眼之看,还是作为人的眼睛延伸的机器观看,它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选择行为。
因此,观看方式无疑是型构视觉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维度。
视觉人类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看模式:第一种是“殖民凝视”模式,这种观看模式侧重观察,强调“客观”性,但在赋予人类学家至上观看权威的同时,又将作为观看客体的“他者”视同物般的存在,无视观察对象的主体性及差异性,形成了对“他者”的刻板印象,这种观看模式主要体现在以泰勒、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学派身上;第二种观看模式以功能结构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式观察法为主导,它强调“反身”性,重视人类学家与土著居民之间的互动,但如何调和集“参与者”与“观察者”为一身的人类学家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种是在全球化时期,传统人类学意义上的研究领域已逐步收缩和消亡,同时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虚拟社区成为人类学家新的观看场所,作为观看主体的人类学家的权威业已被解构和去中心化,人人都可成为“人类学家”,都是观看的主体,这时期的主导观看模式是“虚拟”和“共享”的观看,但这种观看模式在强调参与和观看的民主性的同时,又导致了人类学家观察主体权威的消解。
第一印象作为影视人类学研究议题的价值

人类学成果通常被当做长期田野作业的产出,长期的田野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保障了对田野点相关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保障了研究者对其文化的反思。
在这样的学科传统下,与第一印象相关的知识在无形中被忽略。
人类学工作触及三个维度,即人类学学科、作为具体个人的研究者以及具体田野点。
第一印象的文本以人类学者的个人印象及其阐释的形式呈现,它出现在三种知识维度交会的边缘地带,彰显学科、自我和田野。
第一印象遭遇短期陌生经验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就是借助影像、声音和语言文字媒介,对遭遇陌生者的短期经验进行人类学研究;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涉及的概念主要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即具体自我与田野点的对立;第一印象影视人类学有关文本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首先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具体而言,即呈现(presentation,事物本来的样子)与再现(representation,对象化的事物)的对立,另外,在主客交互的界面上,它体现为主体投影于客体,相对性呈现于感觉和思维两个方面——印象的相对性和逻辑(秩序)的相对性,即主体在陌生他者的客体中发现熟悉的自我主体。
如果以第三只眼看人类学田野就会发现,在特定空间里,本地人、外来者(人类学家)各自呈现、各自背负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
对于人类学家而言,这里所说的文化习惯包括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以及难以剥离开的自我,即人类学者作为个人的文化承载。
而民族志文本的产出,即人类学家通过各种媒介对该地他人的再现,包含了具体田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具体的(人类学家的)自我。
短时段下他者与自我自如呈现本个案执行地点是云南丽江古城,时间为2009年8月1日至5日。
13位参与者在丽江古城留居四天。
前三天,参与者各自独立作田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准备一个会议文本;第四天,参与者聚在一起,逐个作会议发言,分享各自的经验。
参与者文化背景各异:分别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专业背景也略有不同。
其中,Adel Andalibi(伊朗)、Hans Frode Storaas (挪威)、Itsushi Kawase(日本)、Joceny Pinheiro(巴西)、Metje Postma(荷兰)、Nadine Wanono(法国)、Sandra Sykorova(捷克)、李荣荣、李昕和鲍江等10位是人类学学者;谭乐水、井迎瑞(台湾)和木小桥有纪录电影电视的背景。
视觉人类学中视觉构词法视野下的视觉符号体现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16视觉人类学中视觉构词法视野下的视觉符号体现商世民 莫国雄(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摘要:视觉人类学的视觉构词法将视觉元素划分为各类词性。
视觉名词能体现内容的真实性且进行明白易懂的传播,视觉动词在调动观者参与感的同时富有丰富的故事性,视觉形容词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拥有更多想象空间。
通过对各类视觉词性分析,阐述摄影作品开发视觉符号的可行性和优势。
关键词:视觉构词法;视觉符号;摄影视觉人类学内容庞大,在我们研究这个宏伟体系的过程中,可跟随语言构成方法来理清其分类。
通过语言最早开始萌芽产生的洪荒原始内容寻起,发掘出人类语言的先天属性和发展脉络。
一、视觉名词——抽象刻画人类创造的视觉词汇中,最早的就是视觉名词,岩画和陶器上的点、线、面和图腾,最开始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对于经历的记录。
内容的真实性。
在影像技术发展迅速地现代社会,作为视觉名词类的静态事物拍摄,占有大量范围。
从客观角度分析,摄影强调真实性,照片的内核特质应该是真实。
因此在视觉符号设计过程中通过摄影照片可以将情感充分表达,并能够给受众更加直接的视觉冲击。
这样可以将照片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缩短,并且能够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力。
明白易懂的传播。
在语言学习中,我们最早学习的就是各类名词。
相对于其他词性,名词是最简单易懂的。
而视觉名词类摄影作品,就是摄影师利用各类摄影器材与生活环境的一种对话。
社会的整体环境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这是由于摄影能直接高效真实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予以呈现,这是绘画或者其他的媒体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而言,摄影的特性也能使受众更直接的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使观者能更加明白视觉符号传达的内容。
二、视觉动词——过程演绎紧随着视觉名词出现的就应该是视觉动词。
这类动词的基本功能除了描写,还在于表述。
丰富的故事性。
在视觉动词中,摄影与绘画都可以传递生活中的美丽、优雅、紧张、神秘、劳作、幸福、耻辱等和生命中的一切。
人类视觉与听觉感知与认知的角度

人类视觉与听觉感知与认知的角度人类拥有复杂而强大的感知系统,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感知方式。
视觉感知是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而听觉感知则是通过耳朵接收声音波动,转化为可识别的声音信号。
本文将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探讨人类的感知与认知过程。
一、视觉感知与认知视觉感知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图像信息,人们能够观察和辨认周围的事物。
视觉感知主要依赖于眼睛的各个部分,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
当光线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图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这个图像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而进行图像的处理和理解。
视觉感知除了包括图像的接收和处理,还有对于视觉刺激的认知。
认知是人类对于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处理的过程,而视觉认知则是指人们基于视觉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我们能够通过视觉感知到苹果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并能够认知到这是一个苹果,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听觉感知与认知听觉感知是通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让人们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耳朵是人类的听觉感知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当声音波动进入耳朵后,会经过外耳、中耳的传导,最终到达内耳。
内耳中的耳蜗内含有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它们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的听觉皮层。
听觉感知与认知跟视觉类似,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接收和分析,还包括对于声音的理解和认知。
人们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到不同音调、音量和声音的来源,并能够理解和解释这些声音。
例如,当我们听到电话铃声,我们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到这个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并且能够认知到有电话来电,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三、视觉与听觉的相互关系视觉和听觉是紧密相关的感知方式,它们互相补充并影响着人类的感知与认知。
视觉和听觉在感知对象上有所不同,视觉主要关注外界的物体和形状,而听觉则关注声音的音调和节奏。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
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可以分为经验、理性和直觉。
1. 经验法:人类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这种方法基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官信息和具体经验的观察和研究,例如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实验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经验法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它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具体和直接的证据,但也可能受到感知误差、个体主观偏见和观察局限性的影响。
2. 理性法:人类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
这种方法基于逻辑推理、演绎和归纳等思维方式,通过分析概念、提出假设和推导出结论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理性法强调逻辑和合理性,它的优点是能够提供逻辑严密和普遍适用的结论,但也可能受到前提假设和推理过程中的隐含偏见的影响。
3. 直觉法:人类通过直觉和灵感来认识世界。
这种方法基于直觉和个人主观体验,通过内心的感知和洞察力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直觉法强调直觉和创造性,它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创新和非传统的见解,但也可能受到个体主观意识和对个人经验的过度依赖的影响。
这三种方法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通常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理解和解释现实。
认知层次的五大维度

认知层次的五大维度
认知层次是指人们对自身、环境和社会的认知水平。
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了多个维度。
以下是认知层次的五大维度:
1. 感知维度: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过程。
它是认知层次的基础。
在感知维度中,人们能够感知到自身的身体感觉、周围环境的声音、气味、触感等。
感知能力对人们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2. 注意力维度:注意力是指人们对某种信息的关注和集中。
在注意力维度中,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信息上,同时忽略掉无关的信息。
注意力能力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记忆维度:记忆是指人们储存和回忆信息的过程。
在记忆维度中,人们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感受储存在大脑中,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回忆和提取。
记忆能力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4. 思维维度:思维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过程。
在思维维度中,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判断力和创造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思维能力对人们的决策、创新和解决问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5. 意识维度: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主观感知和体验。
在意识维度中,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动机,并通过意识的调控和协调来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意识能力对人们的
情感管理和自我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认知层次的五大维度,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人的认知结构。
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这五大维度的平衡和协调都具有重要意义。
视觉

视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它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据估计,信息总量的70%~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可见视觉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时的重要性。
为了了解视觉的特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视觉产生的外部条件,即光的特点,然后需要了解视觉产生的内部条件,即视觉器官的特点,其中包括眼睛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最后我们还应该知道视觉的一些基本现象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一、视觉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
这种说法有点笼统,光是具有一定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它的频率范围为5×1014~5×1015HZ,换算成波长为380~780nm,在幅员辽阔的电磁辐射中,人眼所能接受的光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的很小一部分,称为可见光,约占整个光波的1/70,在此范围之外的电磁波射线,如红外线、紫外线,人眼是看不到的,如图:在真空中,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当它通过液体、固体、气体等介质时,速度下降。
由于介质的数目不同,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
人眼接受的光主要来自光源及其照射在物体表面而反射的光。
光源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在宇宙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此外还有各种人造光源,如白炽灯、霓虹灯、蜡烛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遇到单色光,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定光带(即一定的光波频率宽度)的光。
太阳光就是一种混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色散后的光不能继续分解,叫单色光,它们具有单一的波长。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所接受的光线大多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这些物体不能自行发光,而是反射太阳或各种人造光源的光。
例如,星星就是一个不能发光的物体,我们平时看到的浩瀚苍穹中美丽的星光,其实是星星表面反射的太阳光。
总之,当我们讲到视觉刺激物—光的特性时,既包括光源的特性,也包括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
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
人类的五种感官

人类的五种感官人类作为高度进化的生物,具备了五种基本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这五种感官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让我们能够感知和认识世界,享受美食、音乐和艺术的乐趣,体验交流和互动的愉悦。
本文将就人类的五种感官进行探讨,分别从感知方式、生理机制、感知范围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视觉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通过眼睛和视觉系统,我们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形状、颜色、运动和距离等。
视觉是我们最主要的感知方式,占据了我们大脑感知功能的很大一部分。
视觉感知的生理机制是通过眼睛接收到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再经过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最终形成我们所见的世界。
视觉范围广阔,我们能够看到的事物包括了自然界的美景、建筑物、艺术作品等。
视觉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对事物的辨认、交流和表达中,也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二、听觉听觉是人类的第二重要感官,通过耳朵和听觉系统,我们能够感知声音的强弱、音调、节奏和方向等。
听觉感知的生理机制是通过耳膜将声音振动传递给耳朵内部的听觉器官,再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听觉范围广泛,我们能够听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的语言、音乐和其他各种音响表演。
听觉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对语言交流、音乐欣赏、环境识别以及警戒反应等方面。
三、嗅觉嗅觉是人类的一种化学感知方式,通过鼻子和嗅觉系统,我们能够感知气味、香味和臭味等。
嗅觉感知的生理机制是通过鼻腔接收到的气体分子刺激嗅觉神经,再传递到大脑嗅觉中枢,形成我们所嗅到的气味。
嗅觉范围较小,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嗅觉可以帮助我们分辨食物的新鲜度、警觉危险气味和感受花香等。
此外,嗅觉还与我们的记忆和情绪密切相关,能够唤起美好的回忆和情感。
四、味觉味觉是人类的另一种化学感知方式,通过舌头和味觉系统,我们能够感知食物中的甜、酸、苦、咸和鲜味等。
味觉感知的生理机制是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解于口腔中的唾液,刺激味蕾,再通过味觉神经传递到大脑味觉中枢,形成我们所尝到的味道。
视觉听觉和嗅觉三大感官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视觉听觉和嗅觉三大感官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视觉、听觉和嗅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官之一,它们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视觉、听觉和嗅觉三大感官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视觉的重要作用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外界的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
视觉的作用十分广泛,它能够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辨认事物、识别颜色和形状等。
首先,视觉帮助我们感知世界。
通过视觉,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人物和物体,从而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例如,当我们走在街上时,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到路面的情况、行人的动作以及建筑物的外观等。
这种感知能力使我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作出反应,保证自身的安全。
其次,视觉帮助我们辨认事物。
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辨认出不同的事物并将它们与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的时候,我们能够立即辨认出它是一只猫,并将其与我们以往对猫的记忆联系起来。
这种辨认能力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类、识别和判断。
此外,视觉还帮助我们识别颜色和形状。
通过视觉,我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和理解。
例如,我们能够识别出红色的苹果和绿色的草,还能够分辨出圆形的饼和方形的砖块。
这种识别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周围的事物。
二、听觉的重要作用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耳朵接收声波的振动,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声音信号。
听觉的作用也非常广泛,它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交流、感知环境和欣赏音乐等。
首先,听觉帮助我们与他人交流。
通过听觉,我们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并理解其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听觉来接收语言信息,从而进行交流和沟通。
例如,当我们听到别人说话时,我们能够听懂他们的意思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这种交流能力使我们能够与他人更好地合作和交流想法。
其次,听觉帮助我们感知环境。
通过听觉,我们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从而感知到环境中的各种声响。
视觉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_理论说明

视觉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视觉艺术作品是通过视觉感知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视觉艺术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绘画、摄影、雕塑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品,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色彩、构图以及主题和表现形式。
这些基本要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效果和艺术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重点探讨视觉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并对其进行理论说明。
首先,我们将从色彩的角度出发,介绍色彩理论与应用;其次,我们将讨论构图原则与技巧,以及它们在创作中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分析主题和表现形式对于视觉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详细的关于视觉艺术作品基本要素的理论说明。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要素的原理和应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视觉艺术作品,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视觉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2.1 色彩色彩是视觉艺术作品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艺术家可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义。
颜色可以创造出强烈的对比,增强视觉效果,也可以通过柔和和谐的色彩搭配传达出平静与宁静。
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色彩可以用来描绘主题、创造氛围以及引导观众的情绪。
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和协调性能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并对人们的情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艺术家需要深入了解色彩理论,掌握如何使用各种颜色来实现他们想要传达的意图。
2.2 构图构图是指将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来创造出有吸引力和平衡感的整体形式。
艺术家通过摆放、排列和平衡元素来建立视觉结构,并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美感。
良好的构图可帮助引导观众关注主题并使其更易于理解。
例如,通过运用对称或不对称的布局、线条和形状的组合,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产生视觉冲击。
视觉-感官之魅力所在

视觉-感官之魅力所在视觉-感官之魅力所在观看3D图像的起源可以回溯到男女所共有的基本需求:渴望被魅惑。
而对立体3D的渴望则包含了沈浸于现实之美以及超脱到梦幻般境界。
那么对过往事件的回忆以及未来的想望又何尝不能以三度空间的方式来表现呢?可以确定的是,只有以双眼、从些微不同的角度来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时,人们才能够体会到现实世界的空间感-也就是以三度空间的方式。
大脑会依据双眼之间的距离差异来处理图像。
因此大脑从左右眼所得到的部分影像来建构出完整的3D图形。
事实上也可以刻意分别为左右眼来制造两组画面来欺骗大脑,也就是所谓的影像分离(image separation)。
如果人为画面的质量够好,那大脑便会建构出一组三度空间的图像。
在我们继续探索3D视效技术诸多主题之前,我们应该先说明一下几个常让人混淆的术语。
3D术语2D以高度及宽度两个维度来呈现。
3D以高度、宽度及深度三度维度来呈现。
一般来说,「3D」是指实际三度坐标系统的的的立体空间呈现。
不过「3D」这个术语常会被营销部门用在实际上只能算是二度空间、而非以投射方式来展现物体形象的显示方式上,尤其在IT产业又更为常见。
这也可说是以2D方式所投射的3D成像。
4D由于「3D」这个用语的常让人混淆以及误用,某些软件与硬件产品会标榜「4D」来说明他们与那些「以2D方式所投射的3D成像」是「不一样」的。
Stereo 3D由于「3D」这个用语的常让人混淆以及误用,所以这里用「stereo(立体)」来表达左右眼视角差异所形成的图像。
「Stereo」这个用语则是衍生于由左右耳音源差异所形成的立体声音响技术。
立体3D的历史这里有些故事可以说明立体3D让人着迷的历史有多悠久:大约在公元1500年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对于「双眼视觉」现象方面的光学研究(数据出处:Peter Hohenstatt: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K?nemann Verlag,1998)。
说说了解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说说了解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我们与外界交流和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这五种感觉,我们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并对周围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
接下来,本文将深入探讨每一种感觉,并讨论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视觉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光线来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运动。
视觉帮助我们辨认事物,进行空间定位,以及捕捉细节。
我们的眼睛能够感受到七个主要的光谱颜色,即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些颜色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并在设计、艺术、媒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听觉听觉是我们感知声音和声波的能力。
通过耳朵接收到的声波,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自然声音等。
听觉帮助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了解世界的声音特征,并提醒我们周围的变化。
同时,音乐也是通过听觉传达给我们的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和表达内心。
三、嗅觉嗅觉是我们感知气味的能力。
通过鼻子中的嗅觉感受器官,我们可以辨别出各种花草、食物、化学品等的气味。
嗅觉可以激发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和感受。
此外,嗅觉还是我们判断食物是否新鲜或危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让我们想象一下,没有嗅觉的人将会失去多少乐趣和警觉性!四、味觉味觉是我们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
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我们可以辨别出食物的甜、酸、苦、咸、鲜的味道特征。
味觉不仅帮助我们选择和享受美食,也可以让我们区分毒物和有害物质。
此外,味觉与嗅觉密不可分,当口腔中食物的气味和味道结合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食物的美味。
五、触觉触觉是我们感知物体质地和温度的能力。
我们的皮肤充满了触觉感受器官,可以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压力和触碰。
触觉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硬软程度、平滑度和温度变化。
在人际交往中,触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握手、拥抱等可以传达情感和建立联系。
综上所述,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类视觉系统和视觉艺术的关系

人类视觉系统和视觉艺术的关系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也是感知世界的最重要途径。
人类视觉系统由眼睛、脑部和神经系统组成,它们的协作使我们能够看到世界各种各样的图像和形状,同时也支持了视觉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类视觉系统和视觉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视觉系统的角度来看,人类眼睛是一个高效的光敏器官,它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将收到的光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视觉中枢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从而生成一个具有形状、颜色、深度和运动信息的图像。
这个过程发生在脑中数个区域,其中最关键的是视觉皮层。
视觉皮层可以把进入眼睛的信号分解成简单的元素,比如线和角,然后把它们组成更复杂的形状、模式和空间关系。
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视觉艺术是指通过视觉形象创造或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的一种形式。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设计等,这些展示了不同文化、时代和思想的审美理念和创造力。
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艺术家的选择和组合元素,来表达他们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信息。
这些元素可以是线条、颜色、形状、质地和空间关系等,它们可以被调整、改变、组合和重复,形成各种视觉形式和效果。
通过视觉艺术创作的结果,我们能够在视觉上获得惊喜、感动、美感等体验,这些体验对我们的情感和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视觉系统和视觉艺术的相互作用视觉系统和视觉艺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视觉艺术家需要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便能够选择合适的艺术元素和技术,使他们的作品更加精细、生动和有力地传达信息。
例如,艺术家可以使用彩色对比和暗示来指导人们的情感反应和注意力,他们也可以使用线条和形状,来传达对象的质地、深度和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同时,视觉艺术对人类视觉系统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
通过对视觉艺术的观察和欣赏,人类视觉系统获得了大量的视觉刺激和信息,这有助于优化和提升人类视觉系统的感知、处理和解释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作者:邓启耀来源:《学术探索》2013年第01期摘要:看或被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
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在场观看?观看者和被观看者处于什么关系?透过我们的观看,呈现的是自己文化的影像记忆,还是现实人文的多重镜像?我们的图像如何具有我们的文化特质等问题,本文结合2009年在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研讨情况,对“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也看我;我看人怎么看我”三个视觉人类学角度做些论述,以期和学界同仁分享大会研讨成果。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我看人;人看我;我看我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06-062009年 7月27日—31日,号称人类学民族学奥运会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在昆明召开,有来自国内外的三千多学者参加。
大会分为若干论坛,影视人类学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论坛之一,有18个专题组。
“视觉表达和跨文化观察暨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影视人类学论坛引起较大反响的专题组之一,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美术馆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笔者和法国亚威农艺术学院雅克·德冯特(Jacques Defert)教授、摄影理论家李媚教授共同主持。
本专题组有来自中、法、美、日等国的40多位学者参加,根据论文内容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我看人:谁是我?谁是他者?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第二单元为“人看我,我看我:本文化持有者自述和视觉分享”,第三单元为“我看人,人看我: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对视与对话”。
研讨会开始,笔者作为执行主席做《我看人看我》的专题主持开场白,笔者认为,看或被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
问题是,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在场观看?观看者和被观看者处于什么关系?透过我们的观看,呈现的是自己文化的影像记忆,还是现实人文的多重镜像?我们的图像如何具有我们的文化特质?已故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我看人,人看我”的人类学观察,从视觉人类学角度可以在不同的断句情况下理解: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也看我;我看人怎么看我等等。
这是本专题组研讨主题策划的一个结构性考虑。
一、我看人:谁是我?谁是他者?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研讨会是对尘封半个世纪的摄影大师庄学本影像的多学科学术研讨。
庄学本作为中国现代影视人类学的杰出先行者和摄影艺术家,他的摄影考察以及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丰富性以及文化、艺术品质,无疑值得后人发掘与研究。
本次会议研讨主题为:20世纪初中国的西部开发和边地摄影、庄学本与中国人类学摄影、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他者观看的多种方式、民族学: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人类学考察、中国历史中的影像人类学考察、人类学考察与摄影方法等。
参加本单元研讨的学者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通过庄学本的摄影,从不同学科背景进行了视角不一的阐释。
庄学本影像的重要发掘者李媚首先介绍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庄学本特展”和刚刚出版的《庄学本全集》(2009),她在《观看的观看——庄学本拍摄的肖像阅读》中,通过从庄学本肖像的阅读,寻找庄学本影像的来源以及审美趣味。
同时通过庄学本与爱德华·柯蒂斯(Edward S. Curtis)的北美印第安人,C·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1922—1949年之间在中国西南、西北部进行的人类学影像考察中肖像的比较,对他们的观看以及我们当下的观看与情景进行分析。
从而对观看的伦理,观看的观看做了自己的阐述。
20世纪以来,民族学人类学学者运用近代西方科学体系对西部少数民族进行的研究,都严格遵循学科规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些严格的学术规范,也掩盖了那些鲜活的面容和动人的故事。
所幸的是,摄影家庄学本用数千张照片和生动的游记,为我们保存了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瞬间。
为此,中山大学麻国庆在《视觉的表达与鲜活的多民族生活世界的再现——以庄学本的田野调查和摄影作品为例》谈到,从1934年开始,庄学本就先后在当时的四川、青海、陕西、甘肃等地考察并摄影,1939年又在西康省考察。
他的照片中,保留了藏族、羌族、彝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纳西族、苗族、傈僳族的大量影像,同时,他还完成了《羌戎考察记》、《西康夷(彝)族调查报告》、《良友·新西康专号》、《康藏猎奇记》、《康藏民间故事》等脍炙人口的游记。
这些充满张力的照片和生动活泼的记载,提示我们在当今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要更加关注和尊重影像及其背后那些生动的人生、那些社会自身所拥有的活力。
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民族志影像在影视人类学中也具有重要位置。
邓启耀的《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分析了庄学本十年的民族志摄影作品,认为其数量巨大,质量上乘,系统性强,堪称经典。
从人类学角度观之,其作品竟然在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都有影像“书写”的探究;其独特的影像民族志风格,对于丰富人类学“语言”的视觉表达,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从庄学本的影像和记叙里,我们看到一个对“化外”异域和“他者”世界充满好奇的摄影爱好者是如何成长为一个站在独立的民间立场,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类学摄影家的。
庄学本出于对边疆问题上存在的那种认知空白和书写空白的激愤,促发了自己“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边疆”动机,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些基于强烈国家民族意识的作品,竟然成为中国影视人类学或民族志摄影的重要奠基之作。
中央民族大学付爱民《以庄学本早期探索为起点的少数民族影像志建立方法研究》,以庄学本少数民族影像志拍摄探索为案例,归纳早期民族影像志的成功经验,从调查记录、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民族与区域景观、盛装服饰符号、体质特征形象、宗教仪式与民俗活动场景、典型人物肖像、生产生活器物八个影像志建设科目的成就探索当代少数民族影像志的建设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人类学与民族学调查中的建构性叙事——以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为个案的研究》指出,人类学、民族学调查的建构性叙事建立在描述性叙事基础上,民族志摄影是重要的描述与记录工具。
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并未经过正式的人类学训练,但所完成的摄影却具有真实、平等的描述性效果和建构性意义。
他的摄影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调查的学界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当时汉人政权与边地原住民上层社会的权力竞争和政治建构有所关联。
本文以庄的摄影与日记文本为中心,试图使他的民族志摄影的建构性意义和局限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日本法政大学文学部千野明日香《简论庄学本〈康藏民间故事〉》分析了庄学本在康区考察中搜集的民间故事,中央民族大学张亚莎《“西康女子”涂面习俗考述——庄学本影视人类学带来的启示》结合藏文古籍、古代绘画等资料,讨论青藏高原古代族群中的“赭面”习俗。
她欣喜地看到,这一缺乏民族学佐证的遗俗,在庄学本的摄影中看到了。
中山大学王建新《图像资料与人类学研究——本土经验及若干现象初探》总结性地肯定了图像资料在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认为,图像资料可以提供有关人类活动最直观的说明材料,其反映现实状况的逼近程度、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可能给予读者感官和认识的冲击也是一般文字材料很难企及的。
因此,作为研究人类各种活动及其结果的学科领域,人类学不但无法避开图像资料的使用,而且围绕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还派生出一些新学科,如影视人类学、视觉人类学等,并通过对当今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图像资料利用中一些现象的批判分析,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科发展壮大的理论反思。
关于观看与被观看关系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蔡萌在论文《互为他者身份认同的摄影关照》中认为,当摄影开始真正在中国人手中传播的时候,不仅存在一个新视觉经验建立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个本土视觉经验逐渐被转向的问题。
而在这个转向与建立的过程中,东西融合是一个主要趋势。
此时也正值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向西方学习的初期。
大量以西方现代科学为背景的照片开始出现。
作为一种依托于体质人类学的摄影,庄学本的照片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摄影观看方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复杂的本土视觉现代性图像文本。
中央民族大学殷会利在《从庄学本影像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建构中的“看与被看”》以早期庄学本人类学摄影作品为例,分析其观看方式所代表的对少数民族文化场外关注的审美意象,并与当代民族文化变迁结构相对比,归纳少数民族摄影的传播效力和文化变迁的导向力,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当代建构中如何借助看与被看的文化关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构的良性发展。
作者指出,由于现代视觉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看与被看的关系是研究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在当下发生剧烈文化变迁的主要线索之一。
以人类学考察为目的的摄影行为以“看”的角度表明了外界对民族文化的视觉评价,其价值观影响到了民族文化自身的建构与发展。
关于谁是“他者”及其与国家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关系,四川大学龙成鹏在《他者的景观——1941年庄学本西康影展及其评论》中,提及1941年庄学本在战时陪都重庆等地举办的“西康摄影展览会”。
这是一次官方性质的影展,展出了西康省政府顾问庄学本在西康拍摄的有关风光、物产和民族的照片以及一些调查所得的统计图表。
西康传统上是“西番”、“罗罗”等族聚居区,是华夏的“他者”,在大多数“内地人士”眼中是“蛮荒”之地。
但在“抗战建国”和“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的背景下,这个地方显示出了它的独特意义。
影展主办方希望通过精心挑选的照片和富有成效的展出方式,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西康,揭示西康的美丽和富饶。
影展引起政界、知识界的广泛关注,留下了很多评论。
这些评论肯定了影展的功绩。
人们相信西康影展揭开了西康的“神秘”面纱,让他们得知西康“真相”。
不过,在具体谈论到西康真相时,人们各自描述出的西康又存在差别,甚至有的论述完全相反。
这些评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他者”的西康在观众眼中的矛盾性。
不过,这次论争在思想层面也反映了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复杂性。
台湾世新大学陈学圣通过民国期刊中的少数民族的报道,比较分析民国时期不同的摄影取向。
他在论文《民国期刊中的少数民族——从王小亭到庄学本》中指出,民国期刊,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的画报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纪实摄影的起源,当时的摄影者与画报编辑共同发展出了本土纪实摄影的雏形,其中王小亭与庄学本都曾经对川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做过摄影报道。
不过王与庄虽然拍摄的年代接近,却代表着纪实摄影发展中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向。
从王小亭的“他者”到庄学本的“同胞”,中国纪实摄影在20世纪30年代其实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复旦大学顾铮也是通过民国时期的一本画报,试图重新定义“国家”。
他在《重新定义“国家”——从庄学本在〈良友〉画报上的作品说起》里,尝试通过对于庄学本拍摄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少数民族摄影作品的考察,包括与他在1949年之前拍摄的少数民族摄影进行比较分析,来呈现这两个不同时段里的作品的区别,通过这种区别来寻找1949年之后中国少数民族表征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