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5种境界

合集下载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一)古人说,凡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三境,是晚清大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

这里他引用古人词句,形象地道破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界。

由此让人想到,读书虽无止境,然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盈内心的方式,读书是有境界的,,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

●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

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读书犹如行路。

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

●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第一境是“开卷有益”。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读书的几个境界

读书的几个境界

读书的几个境界
第一境界:比喻做学问之前,先要有思想准备,看到学海无边、知识无涯,从而激发有志青年奋斗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又感慨自己的学问之不足。

第二境界:比喻开始读书做学问为有所收获,要刻苦攻读,不怕艰苦,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标,孜孜不倦,毫不懈怠,纵然是身心交瘁,殚精竭虑,也矢志不渝,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比喻经苦读钻研,一旦你历经艰辛,九死而未悔之后,突然有所发现有所得的时候,就会体会到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快乐,其乐融融。

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

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

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
1. 眠独寂静,静心入境
这个境界是指读书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静下心来,专注于阅读。

面对繁琐的琐事我们必须有过硬的内心,培养调节心态的能力,才能真正领会到书中的精华。

2. 知行合一,融汇贯通
这个境界是指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运用到行动中去,通过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理解,将其融汇贯通,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读书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3. 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这个境界是指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奋进。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更高的境界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成为更为出色的自己。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txt‎读书的三‎重境界‎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

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

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

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境界

读书境界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可不用脑思考,否则读多少书也无益。不动脑,不思考,你就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读书的境界,这样你就得不到悟性,而没有悟性是没有什么收获的,所以读书必须象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进入这三种境界,或悟出做人的道理,或悟出疑惑的释然,或悟出对词句的理解,或悟出对写作的灵感,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读书的三种境界
当读书不再是为了谋生和解决温饱的手段的时候,读书实际上是一种高尚、纯粹的精神境界。并可以通过读书进一步达到如下三种境界。
读书可以给自己带来自尊和尊严。通过读书学习,成为大学问家,成为某一个领域里的旗帜人物,你的自尊和尊严就不必说了。象巴金、季羡林、钱学深等大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经常去看望他们。作为一般的读书人,虽没有那么高的成绩和荣誉,但是通过读书学习,你的心胸将逐渐开阔,并且慢慢地抛却自私和杂念,逐渐的变得高雅和庄重。有道是:人到无求品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敬仰的将不再是权力人物而是思想者和智慧着。正像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的悼词中所说的: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者,而是思维人物。不间断地读书修养丰富智慧,从而可以赢得自尊。
二曰“啃读”。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

精心整理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1、靠别人永远没出息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

……如果自己不站起来,指望别人依赖别人,永234、寂寞的享受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当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跑到高山顶上或大沙漠里,非常宁静,自己的眼泪就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

这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欢,那是一种无比的宁静的舒服,身体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痛苦、烦恼什么都没有了。

就是古人所谓的“空山夜雨,万籁无声”。

只听到空山里雨水拍打树叶的声音,别的什么都没有。

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

5、空灵才能自在67变,便领导人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等人是应变,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等人是人家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人家走过去了他在后边骂:“格老子你变得那么快,我还没有准备你就先变了!”8、以信仰约束自己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

9、生命的能量来自“静”1011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

……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它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12、心态好,世界才会美好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

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1314明理,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15、多跟有益自己的人交往多跟人格成熟、品行可靠的人往来,帮忙你成长,急难的时候可靠。

多和老年人往来,可以学很多经验学问。

16、忘记己恩,不忘人恩“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17。

1819我们人身体上每天的气候,从夜里十一时开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二点,都是阳气;下午属于阴气。

关于读书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篇一:12条指引方向的读书格言1、不要嫉妒别人的长处,嫉妒了别人就是自己的短处;不要忌讳自己的短处,讳谈自己的短处那自己终究不会有长处。

2、做事情不必和世俗相同,也不必和世俗相异;做事不用让他人喜,也不能让他人悲。

3、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第一是行善,第二是行孝。

4、在心胸狭隘的人眼里世界是悲哀的;而在心胸宽广的人眼里世界总是充满希望的。

5、恶毒而怕人知道,是大恶;而做善事故意让人知道,是假善。

6、在别人为难的时候帮助别人是美事;但是之后又不自夸,那他的道德就很厚了!7、是非每天都有,你不去听他自然就没有了。

8、不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就会安心;不去做狞恶之事,自然会身安。

9、给子孙留下金银,他们未必能守得住;给他们留下书籍,才是对他们的馈赠。

10、为子孙谋求更多的天地和金银不如为他们积德。

11、一个人最难得就是征服自己。

12、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子孙的事情你是管不了的。

篇二:20条精选关于读书的名言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2、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3、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4、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5、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7、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

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巴甫洛夫8、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9、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

读书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个层次。

读书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个层次。

读书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个层次。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把“勤读书”放在了第一位,他在给弟子的一封家信中还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

”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竟然兴奋地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书香之风继承有望。

“读书学圣贤”是王阳明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他后来所说的“读书学道”,又叫读书穷理。

道是什么?理是什么?王阳明主张心学,在他看来,心即理、心即道,心的本体是至善,是良知,“至善是心之本体”,“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

因此,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自己的良知,“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

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母亲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导语:阅读短文《读书的三境界》,回答后面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原文:⑴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

⑵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

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

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geming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geming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一些历史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

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

⑶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34年写成了《雷雨》。

这种天才式的读书境界,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⑷第三境界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个境界,我们自觉努力之后是可能达到的。

重要的是,要“好读书”。

“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

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

“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

⑸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

”⑹我要补充的是,最好不是“寻找一个”,而是寻找几个。

拿我自己来说,与我最贴心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作家里是陶渊明,在中国五四以来是冯至,在俄罗斯是契诃夫。

⑺前几年我沉浸在契诃夫的文字里。

读书的最高境界

读书的最高境界

读书的最高境界读书的最高境界坐看云起时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宋朝赵恒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凿壁偷光这句成语,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一名联,则己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颜真卿论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陶潜《五柳先生传》的宗旨则与之相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吕纯阳祖师说:“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既使神仙还要读书,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乎?既使神仙还要读书,我们凡夫俗子更没有虚度光阴的资格。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词意寓深刻,但是结论却太过伤感。

少年读书的方式虽然幼稚,但却是读书人成长过程之必然。

读书到识尽愁滋味之时,应当反思过去与继往开来,而不应当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之境界,说明古人还未找到读书的出路。

宋代有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在兵部礼部都做过尚书。

宋史有其传。

他关于读书有过一段朴实的高论,他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

”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但倪思最后说:“而读书声最。

”易经批判的读书的境界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百姓对于这种见仁智只能是无所适从,敬而远之。

所以读书必须要有主见,而远离见仁见智与模棱两可。

孔子读书的成果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经典阅读的五重境界

经典阅读的五重境界

经典:文本及其解读——关于阅读法学经典的五重进境许章润1、经典的解读至少需经历以下五种进境:文本解读、语境分析、意义阐释、风格赏析和谱系定位。

2、在阅读经典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知识的姿态和心情,以怎样的一种视角,并且循沿一种怎样的进路来掌握基本思路和结构,它的文本及所内含的作者那个时代的问题意识,作者本人作为时代的触须与所在文明的传声筒,他所要表达的意蕴。

通过对于文本的涵义、背景、风格和意义的逐一解读,我们几乎臻达目的。

一、文本解读1、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基本动机和总的目的,还是想追寻其原本固有的真实涵义,一种“客观的”作者本人的“说法”。

2、在阅读文本时,首先,我们要掌握其结构,包括以“章节”为帜的形式结构和以内在关联为缘的内容结构。

点评:有时候我们在单独理解一章或一节时存在着障碍,但是如果我们将章节放到文章的结构中进行剖析,作者一定是围绕着他的“客观”目标来表达这些陈述的,要么就是支持自己的论断;要么就是运用自己的核心论点对于现象进行解释;要么就是对于其他人可能提出的问题的一种回应。

3、其次,明白其问题意识以及作者是如何回答问题的,包括其主张和陈述自己主张的进路。

4、然后,获悉其基本命题,该书之主要理论和思想,从而在脑海中建立起关于本书的一个总体意象。

5、我们作为法科的学徒,在接受前人经典的时候多数不免会选取一种知识姿态,功用的抑或审美的,批评的还是崇羡的,作为个中问题之人满怀焦虑,或者置身事外一意赏析,一种自己并不自觉的对待文本的心情与态度,而它恰恰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其“含义”、“用意”、“心意”、“命意”以及“言外之意”的感知和感受,好恶或者迎拒。

二、语境分析1、接着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凯尔森、康德、萨维尼的文本呈现出这样一种结构?即为什么它们将自己的问题意识定位在此,从而各自提出自己的基本命题,并选择了各自的解释进路?其深层的背景是什么?哪些因素促使他们凝思运笔,将使命化为学思,学思呈诸字纸?等等,等等。

王国维读书的三个境界作文

王国维读书的三个境界作文

王国维读书的三个境界作文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聊聊王国维读书的三个境界。

咱先说说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就好比我小时候,有一次看到一本超级厚的漫画书,那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我。

我呀,一个人偷偷躲在房间里,把那本漫画书捧起来,就感觉自己站在了高楼之上,望着那漫画里丰富多彩的世界,心里那个好奇呀,就想着一定要把它看完,弄清楚里面所有的故事。

然后呢,到了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就像后来我迷上了科幻小说,那真是痴迷得不行啊!我为了能早点看完那些小说,吃饭都在看,走路也在看,晚上还偷偷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

那时候呀,我都顾不上吃饭睡觉,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可我一点都不后悔呀,因为我太喜欢那些科幻故事啦,感觉自己都快为它们“憔悴”啦。

最后就是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找一本特别想看的书,找了好久好久,家里都翻遍了也没找到。

我都快绝望了,结果有一天,我无意中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它,那一刻呀,真的是太惊喜啦!就好像一直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突然一回头,嘿,它就在那灯火阑珊处呢!
你看,读书就是这么有趣,能让我们体验到这么多不同的感受和境界。

咱可得好好读书呀,说不定哪天也能体会到这神奇的三个境界呢!嘿
嘿!
咋样,我说得还不错吧,这就是我对王国维读书三个境界的理解啦!。

读书三境名词解释

读书三境名词解释

"读书三境" 这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含义,通常指的是读书的不同阶段或状态。

这个概念主要来源于《论语》中的一段话,解释了学习的三个境界。

以下是对"读书三境"中各个名词的解释:
1. 三年窃师(境):
- "三年" 指的是初学时期,意味着学生在最初的三年里,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一境界强调的是对传统知识的虚心学习和尊重。

2. 三年得道(境):
- "三年" 指的是学生在进入中期时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或者个人风格。

这一境界强调的是对学术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

3. 三年知命(境):
- "三年" 指的是学生在学业上逐渐成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有了一定的见地和领悟,能够对自己的方向和责任有清晰的认识。

这一境界强调的是对人生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个概念强调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一个逐渐深化和升华的认知境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社会责任。

这种境界的提出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的一种理想化描述,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一个逐渐完善和提高自我的过程。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第一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
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第三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第四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读书作文:读书的三境界

读书作文:读书的三境界

读书作文:读书的三境界导读:我在思想的路上狂奔,书宛如阶梯,升华着我的思想。

书,永远载着我飞向一个个更高的境界。

听书上幼儿园时,就很喜欢书了。

只不过无奈于自己是“文盲”,只好麻烦父亲替我念。

每晚的听书,便成了我一日之中必不可少的享受。

那一本本厚厚的《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和《天方夜谭》,把我小小的快乐填充得满满的。

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给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昨晚听到的《丑小鸭》。

后来,幼儿园班里的`午饭与午睡之间的时段,竟发展成为了我个人的“故事会”。

那时刚接触书的我,虽无境界可言,但我却感受到了这个新朋友的力量:令我快乐,也令我身边的人都快乐。

听书,乐在其中。

看书小学的时候,我语文成绩很好,原因是我想赶紧多认点字,这样就能读书了。

爸爸给我买了本插图版带拼音的《西游记》。

中午回家吃晚饭后的午休,便总要翻开看看。

我只喜欢看孙悟空,而对于缺少孙悟空的情节是一概不理的。

因为自己姓孙,骤然觉得自己肯定是孙悟空的后人,因而学起耍定海神针来了——当然,我的金箍棒只是根扫帚。

再后来,又偶然看了《三国演义》,起初对赵云崇拜得一塌糊涂,却被同学斥以“肤浅”。

后来又自鸣脑瓜灵光,偷着买了把羽扇,却被父母训斥为“乱花钱”而没收了。

我气愤之余,大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那时,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读自己喜欢的书,充实、满足。

看书,迷在其中。

品书长大以后,爱上了小说。

我很喜欢鲁迅和沈从文——那么迥异的两个作家:一个一针见血,一个柔情似水,就这样同时被我喜欢上了。

品鲁迅笔下的阿Q,可笑又可悲;品从文笔下的翠翠,可爱又可怜。

我品到了鲁迅笔下的铿锵正义,品到了从文笔下的湘西倩影。

那文字总是能激起我心灵的涟漪,加速我思想的速度。

鲁迅先生与从文先生宛如我读书生涯中的一座山与一湾水,一起沉稳并灵动着我的性格。

在他们的文字中,我品到了缕缕馨香,得到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不管那是暴雨还是细雨,我想我已在那书香之中得到了一次人生的升华。

阅读的四个境界

阅读的四个境界

阅读的四个境界
第一重境界:“读”书都为稻粱谋。

为了某一个具体、有形、现实的目标,为了给自己的物质生活带来正价值而读书。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种读书就有点“为人”的味道,即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成果展示给别人看,从而获取某种好处或利益。

第二重境界:适心“之”所好。

温达到这重境界的人多数情况下即使还未小康或者富裕,但至少也衣食无忧,有较高的学位和一定的专长,闲暇时间也较多,也不必为了各种文凭、证书而读书,当然,最重要的是拥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拥有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第三重境界:书“无”未曾经我读。

这类人以“一物不知,君子所耻”相标榜,拼命读书。

书读得多了,有时难免会发出“书‘无’未曾经我读”的豪言壮语、慷慨浩歌。

第四重境界: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过许多本的书,经历过许多的事,结识过许多的人,“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才会知道许多书不是写在纸上的,才会读懂子路的反诘“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5种境界
作者:解玺璋
来源:《全国新书目》2008年第23期
解玺璋: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任编辑多年,对文艺评论情有独钟,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批评奖,有《喧嚣与寂寞》、《中国妇女向后转》、《雅俗》、《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恨水卷》等专著问世。

明末的张岱有一则写“西湖七月半”的小品,他把当天看月之人分为5类: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以上5种赏月之人,其心态是很值得玩味的。

其实,又何止赏月呢?以读书相比,看读书之人,或许也可以按其心态、意趣,区分为这样5种:
其一,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这种人就知道摆谱,场面摆得很大,架势拿得很足,却只有读书之名而不见其读书;
其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这种人虽然摆书在眼前,却只是为了装装样子,他们的心思并不放在书上,而是另有所求;
其三,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这种人读书不是为了自己增长见识,而是读给别人看的,读书只是他们自我标榜的一块招牌;
其四,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这种人不是不读书,甚至读了不少书,但还是扭捏作态,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或取悦于人,未能脱俗;
其五,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这种人才是真读书人,不招摇,也不刻意,含而不露,贵在知心,开卷如对师友,见字如见其人,这种平心静气的诵读,才有可能把书读到自己的心里去,才有切实的收获。

以上5种阅读心态,前4种窃以为都是不可取的,我所欣赏的,只有第5种。

有了这样一种阅读心态,我们才能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贯彻到实际阅读当中去,也才能指望通过阅读与所读之书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的、交流的关系,从而体会到宋代梅尧臣所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那样一种境界。

作为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是善解人意的,这就是古人说的:“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序》)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