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功心法

合集下载

行功功法

行功功法

行功功法行功的各种步法都要从预备式起。

预备式和行功要做到:一、松静:将要起步时,要注意松肩坠肘,含胸拔背。

松腰塌胯敛臀,头顶云领,嘴唇轻闭,舌抵上腭。

二、调息:用逆式的腹式呼吸,但要做到自然不憋气,目视前方三、五步处,以平直为宜。

三、行走时要提肛缩肾;当迈步时,先吸气,同时提肛、收腹、缩肾,呼气时放松,气沉丹田。

迈步配合呼吸,或一步一呼吸,或两步一呼吸,但都要气沉丹田,行走时则收视反听,达到神不外驰的神定心静之境地。

济阴步动作:起于预备式。

吸气时,左脚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同时右手随腰胯转动甩向身前置于左十一肋端的章门穴处,左手甩向身后置于右肾俞穴处,掌心均向上。

要求做到脚手协同一致,脚着地,吸气尽。

呼气时,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徐徐跟进,至两脚平站,与此同时,两臂从体侧弧形抬起,两掌心向下,抬至与肩同高时变为掌心向上并向面前合掌,两手指相对应,徐徐下按至丹田,呼气尽,恢复预备式。

右脚动作与左脚同,两脚交替前进100步以上。

全部动作要求安、重、舒,徐。

取其静而厚重之义,即抬腿落脚要安稳,足跟着地要重实,动作姿势要舒展大方,迈步移动要徐徐而行。

此功法主要牵动足三阴、手三阴之经脉,使阴经之气上升,阴虚之患者宜多练之。

此功适宜于脉象沉迟而细软,面色苍白无光,血色素低,常有低烧之阴虚患者,每天练一小时以上,效果良好。

济阳步动作:起于预备式。

吸气时,左脚向前迈进,脚面绷直,脚尖先着地,同时两臂自然前后摆动,右臂向前掌心向下,左臂向后掌心斜向上;呼气时,移重心至左脚,右脚轻轻提起跟进,两臂自然回落至身体两侧。

接着随吸气再迈右脚,动作同上。

如此两脚交替前进100步以上。

济阳步要求做到轻、灵、松、静。

取其轻清上浮之义。

此功法是利用四肢动作牵动手足的阳经,促进其经络的通畅,气短阳虚者应用此功补之。

乾坤步动作:起于预备式。

吸气时,左脚向前迈进,脚尖向外撇,横脚落地,身体重心前七后三,两臂尽量摆动,右手置于左肋下章门穴处,左手置于右肋后京门穴处,掌心均朝上。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注: 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基本内功心法

基本内功心法

12基本内功心法一,通天贯地法其基本要求如下:全身充分放松,双足分开约与两肩,同宽,两腿微屈,敛臂如坐高椅,小腹圆,勿挺胸凹肚,头顶如悬一线于天穹般正直,拨背,晨肩,双臂微屈,指尖向天,两掌谣对,自然呼吸,双目微闭,舌抵上腭。

意念:想象头顶上方有一灼热光明的太阳,其热流(能量流)自头顶百会穴及双掌心进入手,手,顺体内面下及肩、胸、腹、腿、足入地。

凡热流过处,都应尽可能想象出其热、光、流动的感觉特征,方可事半而功倍。

练功时间:无时无刻不可以练,长短不限,多多益善。

如在行走或工作、开会时练习的话,则双臂不用举起,垂下或放桌上,腿直均可,只需心中想着热流的运行即可。

练功反应及功效:练习"通天贯地秘法"一至数次,即可明显感觉到百会、掌心劳宫、涌泉等穴发热,发麻、心跳或如有虫蠕动,或自上而下有暖流、电麻、微风流动感,或有清凉、清新、身体沉重、轻飘感、或腹中肠鸣,失气(放屁)等等。

这些,都是大自然之精气进入您体内,发动内气的正常现象(古人谓之"得气"),完全不必恐慌,顺其自然坚持练功即可。

练习"通天贯气秘法"可治疗高血压、风湿、类风湿、失眠健忘、、肾亏、阳痿等多种慢性顽症,功效卓著。

二、快速聚气结丹秘法:混元一气法"丹"是道家气功对"气团"的称呼。

通俗地说,把"气"通过一定的方法聚集到一起,既称为"丹"、"丹"是"元精"高度积聚的产物,具有高能量,大密度、可运转的特征。

它的生成表明气功修练进入新的高一级境界。

混元一气法练习的方法如下:基本要求:双手平举在胸前,两掌心向内朝胸,指尖相对。

其他各部位要领与"通天贯地法"相同。

呼吸节律为:缓吸满--闭气闭呼......如此循环进行。

意念:想象丹田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球,发出耀眼的红色和金黄色光芒。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自然门内功心法

自然门内功心法

⾃然门内功⼼法1,内功⼼法 动静⽆始,变化⽆端.虚虚实实,⾃然⽽然.2,性功⼼法 念⽆他想,常处空寂.其寐不梦,其觉⽆扰.3,命功⼼法 神⼊⽓⽳,常注黄庭.其⾷不⽢,其息深深.4,体 念⽆他想,神⼊⽓⽳.真⼈之息以踵,常⼈之息以喉.5,⽤ ⼀⽓伸缩,循环⽆端.⽓归丹⽥,勿忘勿助,似有似⽆.6,功法原理 善调阴阳,功从中出.⽓随意动从桩功训练⽽出.7,基本功⼗五字 ⼿眼⾝法步,肩肘腕胯膝,顶项胸腰背.8,步法格⾔ 闪如清风,躲如抽鞘.9,⼿法格⾔ 扣如钢钩刺如⼑,碰如铁⽯粘如胶. 相对如婴⼉,举⼿不能逃.10,短⼿⼋字 挥 劈 撩 砍 腾 搂 闪 展.11,⽂讲⼋法,武讲⼋式.⼋法者 点横竖钩折挑撇捺.⼋式者 ⼿上四式 搂打腾封.脚下四式 踢弹扫挂.12,⾝法格⾔ ⾝似弯⼸⼿似箭 眼似流星腿似踮.吞⾝如鹤缩,吐⼿如蛇奔.活泼似猿猴,两⾜如磨⼼.若问真消息,⽓⽳寻渊源.13,软硬轻功特点 掌须断⽯,膑须穿板.踮须破⾜,翻须腾空.⼿如纲钩,⾝如铁⽯.硬则如纲,软则如胶.重则如⽣根,轻则如⾛冰.⼀腿扫去,⽊桩可断,纵腾挪移,如飞鸟穿林,⽬测悬钱,知游移分厘,⽿听脑畔,辩左右拳风,脚步进腿,能闪躲⾃如.⾝轻如燕,轻⽽有根,软⽽有硬,随意所如,⽆往不适.14,打法格⾔ ⽣擒捉拿,闪躲圆滑.吞吐浮沉,绵软巧脆,出⼿软如绵,上⾝硬似铁.出⼿起腿⼀条线,打出见影不见形.劲有明暗,法有粘闪.⼀粘就⾛,⼀⾛就打.不拘打式,⾃然⽽来.15,待⼈接物 不多⼈恩,亦不损⼈.信义侠勇,⽴⾝之本.随⼼所欲,纵横⾃如.16,⾃然门对抗秘诀 随⽅就圆,随直就横,勿拘执,勿⼤意,圆转⾃如,纵横捭阖,守如待兔,急如闪电,浪步浪步,⽆始⽆终,不及不离,⾃然⽽然.昔⽇少年武为尊,⽽今邻⾥少传⼈。

冷落多见练武场,⼈少并⾮学⼦贫。

有⼈⽢学跆拳道,喜将韩装着于⾝。

我辈武友勤奋起,弘传国粹万年春。

谢谢各位师兄关注,我们会⼀直努⼒!。

分行外功诀

分行外功诀

分行外功诀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02期一、心功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

二、身功盘足坐时,宜以一足跟抵住肾囊根下,令精气无漏。

垂足平坐,膝不可低,肾子不可着在所坐处。

凡言平坐、高坐,皆坐于榻与椅上。

凡行功毕起身,宜缓缓舒放手足,不可急起。

凡坐,宜平直其身,竖起脊梁,不可东倚西靠。

三、首功两手掩两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作响声,谓之鸣天鼓。

治风池邪气。

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转。

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

去肩痛、目昏。

争力者,手着力要向前,项着力要向后。

四、面功用两手掌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处揩之,皆要周到。

再以口中津唾于手掌,擦热,揩面上多次。

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

能令皱斑不生,容颜光泽。

五、耳功耳宜按抑,左右多数。

谓以两手按两耳叶,一上一下摩擦之。

所谓营治城郭,使人听彻。

平坐,伸一足,屈一足,横伸两手,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顾,各七次。

除耳鸣。

六、目功每睡醒且勿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

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

用两大指背曲骨重按两眉旁小穴,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摩两目颧上,及旋转耳,行三十遍;又以手逆乘额,从两眉中间始,以入脑后发际中,二十七遍,仍须咽津无数。

治耳目,能清明。

用手按目之近鼻两(即眼角),闭气按之,气通即止。

常行之,能洞观。

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

除胸臆风邪。

七、口功凡行功时必闭口。

口中焦干,口苦舌涩,咽下无津,或吞唾喉痛,不能进食,乃热也,宜大张口,呵气十数次,鸣天鼓九次,以舌搅口内,咽津,复呵,复咽,候口中清水生,即热退脏凉。

又或口中津液冷淡无味,心中汪汪,乃冷也,宜吹气温之,候口有味,即冷退脏暖。

每早,口中微微呵出浊气,随以鼻吸清气咽之。

凡睡时,宜闭口,使真元不出,邪气不入。

八、舌功舌抵上腭,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有声在喉。

十三势行功心法

十三势行功心法

十三势行功心法十三势行功心法十三势者:行拳先要做到心静,心静则”松” 如果要松,那么就要把心里的一切问题都摆脱,例如烦恼,忧伤,牵挂,包括所有”欲”的思维都要摆脱.所谓之:欲能改变人的行动,求能改变人的理智!所以心一定要”心无杂念”所谓:杂能生乱,静能生安,安能生稳,稳能生顺!所以”松”要从”心”做起.心静则神明,心静意合形自合!皆为此意也!十三势者:行拳松而不软,松要松得沉,沉肩坠肘,肩沉劲注腰,肘坠力拨根,坐胯脚生根!所以松要松得很彻底,把所有的骨头.皮肤.肌肉都要松开!能松才能刚!如何能松上面已经说明了,请认真体会!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十三势者:劲的所在,劲的所在是”意”,这个意已经包括了”心”古语云:”力从心打万斤重” 这当然不是说:意动身不动的意思,这是说:拳要动意要随,所谓之,拳未到意先到,拳不到意亦到,但劲力的起源是在脚,例如右肩靠势:未靠之前我脚下是”右弓步”,但靠出去的同时脚下已经转成了”左弓步”但在转换步法使靠势时,是有一个圆形的表现,这个”圆”的表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整体的.包括:脚底,脚面,脚根,脚尖,小腿,膝,胯,腰,身,最后达到肩来完成肩靠势!这个圆的转换幅度不宜过大,幅度太大就会产生一种长劲的概念!具体的说:靠劲在靠之前是腰蓄而待发,右靠势的腰蓄是:肩要让腰来带动回拉也就是往右后拉动而蓄劲,就像一根竹子被拉紧一样蓄着!在蓄足的时候脚下转换方向送腰达肩去完成靠势,脚下转换的方式:应该用脚尖来移动方位,如果用脚根来移动就会产生一种失重的显现!脚下转换的幅度是越小越好,越细越足,右转左的同时右脚要瞬间伸直顶腰冲肩把所有的劲都顶到肩上把对手给靠出去或靠倒在地!十三势者:形的重要,当然形是外象很多人不太注重形的本意,形虽是不重要,但正确的形还是必要的,形要处处体现个”圆” 要想处处有圆的表现那么它的所在就不能走”平劲”这个平劲是指没有”弧形”的带引.这个弧形又要如何表现呢?例如手上的弧形,每个动作肘尖都是向地下的,如果肘尖和手臂拉平了就表现不出弧形了!手上的弧形该如何表现呢?解:它的弧形是由腰来引动肩来完成的,动的不在大臂和小臂,动的是腰和肩,用腰来转动肩膀的引动力来拉动大臂和小臂,此时还须有个手掌的弧形,这个弧形的表现也是一样,在腰,肩引动了手的几个关节的同时也要用肘关节来带动腕关节走弧形,这样肘关节一引腕关节一转就完成了手上的弧形了!手的弧形上面解释的还是不太清楚,简单几句吧!肘尖向内走时腕就向外走,如果腕向里走时那么肘就要向外走!(因文字水平有限解释的不得当请多多包涵)脚下的弧形就是腰的带动,转腰换虚实一转腰时脚必动,脚动要走个圆,紧记:脚走圆不在脚下动,动的是腰.膝.胯,用腰来带胯再由胯来引动膝走个弧形!注:上面上下两处的弧形是整体的,腰一动全身百骸都动的!请认真体会!十三势者:眼神的表现,眼不可以只看手,眼要随身而动,身到那里要就要跟到那里,眼看要从近到远,再从远到近,从缥缈的眼神到迷惘的眼神,迷惘的眼神是随形而动的,永远都注视的对手的,也就是”佛”的眼神,这个迷惘的眼神在没有习惯时感觉是很模糊很缥缈视线不清,当然这个眼神要有一个”意”的所在,太极本就是意,用意去看用心去搓摸!这个眼神一定要配合意来使用,心的静意的清是可以看透一切的事物!而上面说的”迷惘” 这就像你看到一样你很喜欢的东西一样看到了入迷,已经失去了方向一样,只有专著的注视它,它走你走,它不动你不动.这种形式在文字上比较难表达出来,具体的上面也说明了!(也许是本人的水平问题,表达不好,请多多指教)十三势者:行功心态的表现:行拳不一定要心求功夫,有求必有失,我们的功夫都在无意中求吧!心态要无求无欲,一切都要随自然而行,强求无过是身外之物,失的可是内在问题!心态要宽容,不必去强求一样,自然的去行拳,用意去领悟拳势的本意和概念!用心去强求是远远不够的!十三势者:行拳发力的表现:太极虽是慢柔之术,但发力动作还是有的,我们发的是自然力,不是拙力,而自然该如何去发?这就是一个问题,自然的力发自心内和整体的配合,整体的配合就是在弧形的表现,上面已经注解了弧形的表现,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主要的自然力还是在腰间而发!发力的不是用手去猛然发力,所以说”先天之力脊背生”!十三势者:行拳的呼吸与气:这个呼吸很多人都说要配合什么什么,才能练成内功,何为内功?不可思议!呼吸本是人的生命之源.控制了呼吸,那里还有气可言,呼吸畅通才是真正的养气之道,太极拳以慢来补足气的缺乏,用自然的行拳方式来做到呼吸畅通,所谓:”气神畅通脉相连”所以说呼吸是自然的,该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不需要去控制它的一呼一吸!一切自然而行!十三势者:虚实的分清:该怎么分清虚实呢?首先要分清了外虚实,重心虚实,手足虚实,劲的虚实,这里开始说虚实的注解吧!虚实,我们虚时也要有实的存在,如果一虚就空那就不是阴阳相济了!虚是为了实而虚的,虚时应该有五分的实,虚是用来做一种承受的能力,这个虚要配合松才能做到一种承受力,如果不去配合松就不可以做到承受力了!被击打的地方要虚下来,虚就要松,软似棉花,那怕千斤重!开始已经说到了,虚里有五分实,那就是:软似棉花,弹如球了!这就是虚里实的概念!这个虚里实该如何去应用呢?注解:软似棉花,弹如球,这里说的是,虚是要配合松和引化还有就是随,处处虚实不能空!被击的时候我们要松沉,松为化劲,沉为蓄劲,蓄劲而待发,拳论也说到,边化边打,这虚实也就是如此,虚了就要化,化了就要打!而打也不能打个”全实” 打个全实就不符合了!拳论也说了”独阳不长” 实里也要有五分虚,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打的同时,我们还是要带有虚,有虚才能有防,所谓攻防兼备!为什么要实里带虚呢?那就是为了防,你打人家,人家不一定就站着给你打吧?你能打人家,人家就能还击,所以实里有虚才能防之!虚的概念上面已经注解了,就不多说了!现在再说整体的虚实:其实外虚实也就是一个整体的,太极本是一个整体的圆形,就太极图里已经可以看出了,阴阳鱼里黑中有白,白中也有黑,所以说这个虚实是分不开的,都是一个整体化的.如果硬要把它分开了就不行了,所以它整体的虚实还是在腰,腰是主宰那么虚实的主宰也就在腰!用腰来转换变化虚实,所以虚实要在腰来分,正确的说,虚实是分不开的!那里都有虚也有实,实里有虚,虚里有实,你说那么是虚,那里是实呢?所以说呢,这个虚实是一个整体,处处都是虚实,根本就不可以分开!不过虚实的作用和应用还是需要去领悟和体会的,上面已经注解了虚实的应用和作用了。

十三式行功心解

十三式行功心解

十三式行功心解【武氏原作】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太极内外行功十大要诀!劲由内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

太极内外行功十大要诀!劲由内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

太极内外行功十大要诀!劲由内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

一、心静用意(一)以意行气陈鑫所着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运动气机图,说明心如将军发令,意为传令,气为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正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因之谓以意行气,所以练太极拳要用意,行气,不能用力。

每一动作,先要意动,然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所以说︰太极拳的锻鍊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

我们日常用语所说的心,如说心里想要怎样怎样,做事要用心等等,这个「心」字可以说指的就是「脑」,有时把「心意」连称为一词,因之以意行气,也可以说以心行气。

所以太极拳的用意,可以解释为脑的想像作用。

「心」古称主思虑,也就是脑的代称,「意」字可解释为「意识」,即精神现象,所有如知觉、记忆、想像,都是「意识」,与「心」字同义,所以「用意」就是用脑来想像。

因之太极拳的用意,如果说意欲行气,就要作行气的想像,久而久之,这个想像力就能支配生理作用,真的有气在行,这就是以意行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不太容易,先要心静,心静则意专而诚,才能见功。

因此练太极拳的天天盘架子,天天想像气随着动作的屈伸向外内收,经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由脑脊髓神经的发出冲动作用到达肌肉,使之放松与收缩。

这样日日锻鍊,先由用心注意而成自然,渐渐练架子每一动作,祇要意念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产生气的活动,这就是做到了意到气到。

陈鑫说︰「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又说︰「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能用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

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

道家功气功内家武功常用心法----“内视”机理

道家功气功内家武功常用心法----“内视”机理

“内视”机理道天同源“内视”是道家功、气功、内家武功练习中常用的心法,“返观内视”贯穿练功始终。

“内视”的作用是什么?一、收摄心神,排除杂念,帮助入静二、调整阴阳1、内视的理涵和物质性“内视”这一行为是违背现代生理学理论的,现代生理学的视觉是外视的,不可能内视的。

常人也不能内视,闭着眼睛什么也不能看到。

因为现代生理学中的眼睛的视觉机理是建立在现代光学体系之上的,所以眼睛只能外视,只能有光才有视觉。

内视行为多是闭着眼睛<也可开眼内视的>,这样就有悖于现代生理学了。

“内视”这词汇在中国文化里才有,世界各国是无法找到这种行为的,故现代哲学体系把它列到唯心论里头去。

内视:能看到东西吗?这里我说说一次练功情景:某日晨早,我在公园山顶练功,当时很快入静进入虚无状态,也不知练了多久,眼前看到一个老人,穿灰衬衫在一处坪地打太极拳。

我用意去看一下这坪地<未睁开眼睛>,周围环境很熟悉,是通往公园山顶的必经之处,但离我练功地有两公里远。

那老人在打云手,动作有些僵硬,我就象站在他身旁看着那么清晰。

我以为自已也是在这坪处练功,微微睁眼睛看看,是在山顶。

就认为是练功中的幻觉,提醒自已不要留恋这些境景。

内视一下体内,感觉体内光芒通透,接着又进入虚无状态。

往下练这老人仍有几次闪出身影来,都是在打太极拳动作,我没有再着意去看它,让它模模糊糊消失。

练完功,我往回走,走到这坪处,竟然真的有个穿灰衬衫的老人在练站桩。

我闭目黙念了一下,刚才练功时的那老人身影仍印在脑海里,确实是眼前这位老人。

我就站在侧旁等他练完,待那老人收功后,我问他刚才是否在打太极拳,打杨式太极拳?那老人说是,我就比一下他打的云手,他云手时有个往下一捊的习惯,他说他是那样打的。

我指着公园山顶说刚才我在那内视到他在此处打太极拳,那老人说不是吧,在那里看不到这里啊。

象这样的练功现象,很多练功的人在高度入静时都有过。

对于内视到光团、血管、经脉更是常有。

有个功友说,他一段时间额门到前脑那片都象有盏灯挂着,在黑夜里能照着看到东西。

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

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

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以心行气.误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云身。

误令顺逐乃能便利从心。

)气之所至。

心与意亦俱至。

是为以心行气.惟心、意、手、足。

均要沉着.则气始可收敛入骨。

气能收敛入骨。

而技艺日精。

并能行气周流全身。

气运全身。

处处需要顺逐。

不可有丝毫阻滞。

明乎此变化从心。

不逾矩焉。

(精神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换得灵。

乃有圆活之妙。

所谓变转虚实也。

)拿住丹田之气。

头顶项竖。

则精神自然提起。

因而动作如意。

绝无迟钝笨重之弊。

是即所谓头顶悬也。

遇敌时。

心意与气劲换得灵通。

自无拙力。

无拙力乃能圆活如意。

既得圆活之妙。

变化转侧。

虚实无不得心应手矣。

(发劲须沉着松净。

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

支持八面。

)放劲时须要沉着处处又要松劲。

不许羼杂意念。

而后始净。

意志专一。

无论敌来袭击。

上下前后左右皆能随意应付。

盖我之精神专注。

意与气无不俱到。

头顶项竖。

立身方能中正。

气沉丹田。

百骸自然舒适。

意定桩稳不惟撑持八面已也。

(行气如九曲珠。

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炼钢。

何坚不摧。

)行气周流全身。

如同串珠。

圆转灵通。

四肢百骸。

虽极微处。

苟心意所注。

未有不立至者。

由脊而颈而颅顶。

回光而下。

由胸降至丹田。

皆太极图也。

太极用内劲。

不尚拙力。

吐放之劲。

似若无力。

实如百炼之钢。

虽至坚极刚。

挡之无不摧折。

(形如抟兔之鹘。

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

动若江河。

)动作之形如抟兔之鹰。

旋转无定。

其神意又如擒鼠之猫。

静如试敌。

蓄势待机。

动则一发便至。

静如山岳巍巍不动。

言其沉着结实也。

动若江河。

涨落不时。

言其滔滔不断也。

(蓄劲如张弓。

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

步随身换。

)蓄势待敌如拉满弓。

发劲迅速尤如放箭。

我用粘沾以化敌劲。

曰。

曲既已化敌。

乘隙直攻。

是谓曲中求直。

有隙可乘。

蓄劲尽可发出。

松肩含胸。

气贯丹田。

遇敌放手。

其劲由脊背催出。

力贯甲梢。

姿式方向转动步法。

随身变换。

(收既是放。

放既是收。

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

十三势行功——掤式行功

十三势行功——掤式行功

⼗三势⾏功——掤式⾏功太极混元摄卫⼗三势⾏功(⼀)掤式⾏功⼀、功法起式1、⾝体⾃然站⽴,两脚跟靠拢,脚尖外撇。

头顶天,脚踏地,两肩向下沉,⾝放松,顺其⾃然站⽴。

头顶“百会⽳”两阴之间“会阴⽳”和靠拢的脚跟“⽔泉⽳”三点要成⼀垂直线。

下颏向下收,两眼向前平视,⼼平⽓和。

然后调息,先⽤⼝⿐同时向外呼排除脏腑内浊⽓,再⾆尖轻顶上腭闭住⽓门,⽤⿐轻轻吸⼊清⽓。

2、⾝体重⼼微向右移,左脚向左平⾏横开半步,先落脚尖,然后脚跟向外转,形成左脚尖向前,微向⾥扣时脚跟再落地。

3、⾝体重⼼随之向左移,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翘起向⾥转,形成右脚尖向前,微向⾥扣时再落脚尖。

两脚微成内⼋字,脚下踏实⽣根,感觉下盘两腿内侧发紧有⽓感上升⾄“会阴⽳”。

然后,上⾝从头顶向下放松,肩向下沉,肘向下坠,腕向下垂。

含胸,松腰、松胯、两膝放松,全⾝⾃然松,松、松、松,上盘⽓向下降⼊丹⽥,下盘⽓上升回归丹⽥。

⼆、右顺步掤1、接预备式,⾝体重⼼移于右腿站实,左腿屈膝提起,收放于右腿内侧;2、上动不停,重⼼微下沉松⾄右脚,⾝体先微右转后左转450,⾯向左前⽅;左腿随⾝转动向左前⽅顺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肩微右拧,两臂向右⾃然松沉拧裹;3、紧接上动,⾝体重⼼向前移,左膝前⼸,左脚微外搬向前落地踏实;同时,两臂由右下⽅斜向左前上⽅再向后下⽅划弧,左逆右顺缠松落于⾝体左侧;右腿屈膝提起,与两臂同步逆缠⾄左腿内侧,脚尖虚点地⾯;4、紧接上动不停,⾝体重⼼下沉松⾄左脚,右腿屈膝微向上提,向右前⽅逆缠,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臂不动,随⾝体重⼼微向下松沉;5、紧接上动,⾝体先微左转后右转450,⾯向正前⽅(右前⽅);重⼼随⾝体转动由左向右移⾄右腿,脚尖向前落地踏实,成右⼸步;两臂依次由左后下⽅向上向前(右前)⽅左顺右逆缠划弧掤起,随后松⽓松⾝⾃然落于⾝体两侧。

三、左顺步掤1、接上式,⾝体重⼼后移于左腿站实,右腿随之屈膝收回,松落于左腿内侧;2、上动不停,重⼼微下沉松⾄左脚,⾝体先微左转后右转450,⾯向右前⽅;右腿随⾝转动向右前⽅顺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肩微左拧,两臂向左⾃然松沉拧裹;3、紧接上动,⾝体重⼼向前移,右膝前⼸,右脚微外搬向前落地踏实;同时,两臂由左下⽅斜向右前上⽅再向后下⽅划弧,右逆左顺缠松落于⾝体左侧;左腿屈膝提起,与两臂同步逆缠⾄右腿内侧,脚尖虚点地⾯;4、紧接上动不停,⾝体重⼼下沉松⾄右脚,左腿屈膝微向上提,向左前⽅逆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臂不动,随⾝体重⼼微向下松沉;5、紧接上动,⾝体先微右转后左转450,⾯向正前⽅(左前⽅);重⼼随⾝体转动由右向左移⾄左腿,脚尖向前落地踏实,成左⼸步;两臂依次由右后下⽅向上向前(左前)⽅右顺左逆缠划弧掤起,随后松⽓松⾝⾃然落于⾝体两侧。

修行心法十决

修行心法十决

修行心法十决大道至简,修行之人,通晓老子的心法十诀,足矣!1、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2、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3、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4、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5、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6、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7、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8、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9、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10、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武功心法

武功心法

练太极拳十大要领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第一大要领虚灵顶劲气沉田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

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

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

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太极拳的招式

太极拳的招式

太极拳的招式太极拳对于我们来讲是有强身健体的效果的,那么大家有了解过太极拳有哪些招式吗?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的招式,欢迎大家阅读!太极拳的招式:1、起势。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聘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左右野马分鬃。

(1)预备姿势:两脚幵立,与肩同宽,膝部稍微弯曲。

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

(2)抱手收脚: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掌心相对,右上左下,右手大体与肩平,在右胸前做出“抱球”的姿势。

接着左脚跟抬起,转向右侧,眼看右手。

(3)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两脚保持约20厘米距离。

(4)弓步分手:上体挺直,继续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前后分别向左上和右下两个方向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手。

3、白鹤亮翅。

(1)跟歩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于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后坐转体:重心后移,右脚踏实,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两手开始交错分开,右手上举,左手下落;眼看右手。

(3)虚步分手:左脚稍向前移,前脚掌着地,成左虚步;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按至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体转正,眼平视前方。

完成姿势胸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功心法
第一节:开启穴位
1.气贯长虹:两脚并行开立,大于肩宽,两眼平视远方,舌尖抵上颚,嘴微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两臂徐徐侧平举,两掌外旋上举,抬头望长空,舒展两臂,拉拔脊椎;转腰左右三次,打开劳宫穴、百会穴,涌泉穴,拉开胆经、肾经、膀胱经。

2.凤凰回头:两掌交叉合抱于腹前(男左掌在里面,女右掌在里面),左转腰,重心移右脚,回头后视右脚跟;右转腰,重心移至左脚,回头后视左脚跟;左右转腰三次,打开两肾,任督二脉,保养护理脊椎、颈椎、腰椎。

3.怀抱八卦:两掌在胸前开合(开时看右手,合时看前面),马步分掌,蹲起反复做三次。

打开膻中穴、肺经。

4.狮子摇头:向右转,左右云手三次,打开肩井穴、丹田、肾俞穴,按摩内脏,促进血液循环。

5.翻江倒海:做到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穿,打开全身穴位,左掌腋下反插,右掌肋下反插,眼看右掌,两掌平云做一次;右掌肋下反插,左掌肋下反插,俯身,活络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两掌肋下反插,眼看右掌,俯身仰身,两掌平云做一次。

6.金鸡独立:右金鸡独立:挑掌、托掌、蹲,右手按好,提左腿,挑掌、托掌,主要打开涌泉穴、玉枕穴,促进小腿平衡,神经系统的平衡,肌肉的控制能力,两拳环打,拳眼相对。

第二节:太极桩功
左、右弓步:右后脚尖打开45度,左脚向前偏左落地,脚尖向前,两脚横向距离是肩宽距离。

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主要训练步法的沉稳,功架的准确。

先做左弓步:1揽雀尾双按、2搂膝拗步、3玉女穿梭(左手在上面)、4揽雀尾挤(左手在外)、5揽雀尾棚(左手在外)、6野马分鬃(左手在上)、7斜飞势(左手在上)、8单鞭、9闪通背、10双峰贯耳、11打虎式(左手在上)、12穿抹掌(右手穿抹)、13弯弓射虎(左手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