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的变迁习题及《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讨论题等环节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实际例子,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表现。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水平。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以实际例子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
2.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
呈现一些实例,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的地理意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
-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填海造陆、河流改道等实例分析
(2)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举例: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为例,让学生分析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联。
举例:以填海造陆为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进而影响海陆变迁。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海陆变迁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4)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如马尔代夫的海平面上升问题。
举例:分析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地壳运动涉及板块运动、地震、火山等现象,学生难以理解其内在联系。
举例:通过动画演示地球板块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图表、填海造陆前后的对比图片等。这些辅助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例子,用于案例分析。
3.投影仪:保证教学课件的展示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的形成、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等,让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
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的原因;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海陆变迁实例、图片、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资料;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其他实例,如:地中海的变迁、孟加拉国的形成等。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道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的变迁习题及《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海陆的变迁选择题1.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C.地球上有山脉分布的地带D.地球上有高原分布的地带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国家有()。
A.加拿大B.美国C.俄罗斯D.日本3.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A.牛顿B.魏格纳C.哥白尼D.哥伦布4.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5.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A.我国地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B.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C.我国地形多山D.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答案:1.A2.D3.B4.B5.AB《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宋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习目标1、会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1、“沧海桑田”的具体含义。
2、怎样观测地球上的海陆轮廓的巧合给我们认识地理、了解地球带来了什么启迪?3、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分布,特别是火山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一)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32——P38,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上找到相关的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各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自学导读(1)---------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和--------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3)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
(4)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在--------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5)在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西岸和-------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7)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拼合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
选择题
1.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
C.地球上有山脉分布的地带
D.地球上有高原分布的地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国家有()。
A.加拿大
B.美国
C.俄罗斯
D.日本
3.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魏格纳
C.哥白尼
D.哥伦布
4.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5.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A.我国地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B.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C.我国地形多山
D.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答案:
1.A
2.D
3.B
4.B
5.AB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宋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
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