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评让·艾什诺兹传记三部曲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作者:田耘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5期摘要:让·艾什诺兹,1947年在法国出生,是当代法国新一代小说代表人物,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7部作品,1979年出版处女作《格林威治子午线》,一举拿下费雷翁奖,1999年,凭借《我走了》成功斩获了龚古尔奖。
他的主要叙事风格是反讽,其风格也引起了各国评论家的讨论,认为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叙事风格。
他把反讽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法国当代反讽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状及对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让·艾什诺兹;反讽;不确定性让·艾什诺兹在1999年带着他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从那开始,他的作品开始由中国翻译家翻译,出版中文版,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了他的作品。
艾什诺兹的写作风格在法国本地乃至世界各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忠实读者,书一出版就可万人空巷。
在中国,让·埃什诺兹的小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翻译成中文,但由于对其创作背景及叙述手法研究甚少,翻译的版本很多都不能表达出原作的精髓,所以本文将深刻探讨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
一、体裁的多变让·艾什诺兹的小说情节常常给读者一种真实却又不切实际的感觉,但读者又能感受现实感。
在把他的作品读完之后,你就会发现他的小说体裁真是多变,看得出来他对各种各样的小说体裁都热爱有加,比如《格林威治子午线》(1979)像黑色小说、《切罗基》(1983)像侦探小说、《出征马来亚》(1986)像历险小说、《湖》(1989)像间谍小说,《我们仨》(1992)则融合了历险和科幻叙事,由此可见他的小说体裁风格涉及之广。
而且,让·艾什诺兹擅长在一部小说中糅合多种体裁和人物关系,比如在《格林威治子午线》中除了有间谍,还有杀手,还有冒险家,《我走了》也是结合了历险和侦探故事。
书写如刀,影像如针----谈小说《事件》与电影《正发生》
书写如刀,影像如针----谈小说《事件》与电影《正发生》(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小说《事件》的作者安妮·埃尔诺立志使用简明但手术般精准的语言----正如她的一部访谈集标题所示“书写如刀”----让数以千计与她一样陷入困境的女性看到了为自身权利不屈斗争、勇于发声的希望。
改编自这一小说的电影《正发生》的导演奥黛丽·迪万也力求在影像世界中,以针孔般的精细再现这一事件,使直观的视觉体验给观众带来无情的真实在内心上产生的刺痛感。
从而,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对同一故事的展现达到了同样的创作目的----寻求妇女们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事件》;《正发生》;电影改编;自由一、安妮·埃尔诺与《正发生》2022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
安妮·埃尔诺是当代法国文坛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包括《位置》、《耻辱》、《事件》、《一个女人》和《悠悠岁月》等。
这些作品均带有自传性质,她在作品中大胆地描述自己的私人生活,包括亲子关系、父母离世、堕胎、婚姻、两性生活等。
她在《位置》和《一个女人》中描述了父亲和母亲的一生;在《耻辱》中回忆童年在社会底层的生活;《悠悠岁月》则带着拯救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愿望,使用清单式的写作忠实地记录了从二战后到2006年法国总统大选所跨越的60多年时光。
2021年,她的同名自传体小说《事件》由法国导演奥黛丽·迪万改编拍摄成电影《正发生》,该影片荣获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法国卢米埃尔奖最佳影片奖以及美国第32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国际影片奖。
1920年,法国颁布禁止堕胎的法律,堕胎者和实施堕胎手术的医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事件》这部小说就主要讲述了在1963年,故事的叙述者尝试寻找堕胎的方法,她首先选择在图书馆查找堕胎的相关资料,却发现只能在医学杂志上找到这个词,但其上的文章并未给出任何有用的建议,顶多谈论到“有罪的堕胎”这个话题。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科幻小说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增分型专练
2022届高考科幻小说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增分型专练考点:1. 刘慈欣《山(节选)》2. 加西亚•马尔克斯《普通的一天》3.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节选)》4.星新一《滞货倾销一空》5.纳尔逊·邦德《来自奇怪正方体的声音》【考点研究】一、科幻童话科幻童话是把科学幻想和童话故事、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科学为依据,用幻想来描述科学事实的童话故事。
科幻童话既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又有很强的幻想性、虚构性。
这种文学体裁要借助形象思维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气氛,来展示科学的未来面貌。
二、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
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
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
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
“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四、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原则与表现手法1.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2.表现手法——象征3.表现手法——荒诞4.表现手法——意识流【考题对接】一、刘慈欣《山(节选)》山(节选)刘慈欣(前情梗概:一心想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同学攀登珠峰,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
部编版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
语文部编版选必上第三单元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随后波及欧美各国,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追求细节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由于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高尔基称其为“批判现实主义”。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等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
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米考伯主义】《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为“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夫妇儿女众多,负债累累,被关进债务人监狱,两人哭得肝肠寸断。
临行前,米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克令一便士,他就高兴;如果花二十镑一克令,他就苦恼。
”刚说完这番至理名言,米考伯又向大卫借了一克令先买酒喝,立刻就高兴起来。
这句话也正是作者狄更斯父亲在他入狱前对他说的原话。
米考伯太太对丈夫的能力始终深信不疑,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忠实地伴随丈夫度过了充满艰辛的日子,终于等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作用: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虚构与“真实”透视出对世界的观照
虚构与“真实”透视出对世界的观照作者:杨大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6年第11期杨大忠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以新奇的构思、奇异的情节以及深奥的哲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使读者产生奇妙的感悟,这是博尔赫斯作品能够享誉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方面,《沙之书》可谓代表。
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我”从一个神秘的奥尔卡达群岛人手里买到一本神秘的“沙之书”,想要穷尽书中的秘密最终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不得不将这本带来无限烦恼的“沙之书”放入图书馆。
“沙之书”在小说中代表了“无限之物”,可以对此作出多种解读:“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
”(见《教参》第142页)但在笔者看来,小说《沙之书》其实展现了渺小的生命个体面对未知世界无穷无尽的知识时的无奈与困惑:想要探索却无从下手,想要穷尽却无可奈何,最终只能怀着畏惧的心理远而避之,但这种躲避并非消极,而是自身的无能为力,只等留待他人或后人对今人未知的世界继续进行深入探究,这是明智的做法。
这本“沙之书”有两个神秘之处:(一)特征神秘;(二)来源神秘。
许多教学同仁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到“沙之书”的神秘特征,却忽视了它的神秘来源。
“沙之书”的神秘特征可以概括为:“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具体说来可分为七个方面:1.具有异乎寻常的重量;2.里面的文字,“我”根本不认识;3.页码的排列根本不按正常的数字顺序(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
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4.曾经看过的图案却再也找不到(铅笔绘制的铁锚);5.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
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6.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无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7.里面的插画没有一张是重复的。
与特征相比,“沙之书”更为神秘的则是它的来源。
“沙之书”是“我”从一个奥尔卡达群岛人那里买来的。
浅谈《梵高传》和《艾活传》中的虚实叙事交融
浅谈《梵高传》和《艾活传》中的虚实叙事交融薛秋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以传记小说《梵高传》和传记电影《艾活传》为例浅谈非虚构文学中的虚实交融。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传记一、前言传记依然是一种跨越了史学与文学的边界.有着双重身份的存在。
不论其中的历史因素有多少,他都是一种独立于单纯的历史描述的存在。
诗意的,但是非虚构的文学样式。
它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就传记本身来说,他的着眼点和价值并不在此。
在文学的范畴里,他的价值体现是虚构与非虚构的结合所创造出的美。
《梵高传》和《艾活传》笼统的来说都是表现了一个可能与时代大环境没有太多沟通的落魄艺术家个体。
虽然也是按照编年体的顺序再现人物生活中的事件。
但是有时候却在意私人的细节超过了时代背景。
在私人的时间轴上进行的考据与核查.可能无法展现出时代的全貌,但是以此为基础.才能成为恰当的传记。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是传记文学这一脱胎于历史学的特殊文本的内在规定性.可以说。
没有历史的真实性就没有传记文学。
”①《梵高传》作为传记小说,《艾活传》作为传记电影,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名人正传.两者在叙事和对材料的选择和虚实的使用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但是两者作为非虚构的存在,依旧有着相通之处。
二、《梵高传》。
传记小说的虚与实欧文斯通的写作生涯是从写剧本开始的.以后转向人物传记小说的创作。
他一生写了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1934)。
其他还有杰克伦敦、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
《梵高传》是他完成的最早的一部传记,当时年仅26岁,几经退稿终于得见天日。
传记作家总是面临着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摇摆,《梵高传》为他的传记写作定下了基调:他写作“传记小说”。
他喜欢选掸传主青少年时代具有戏剧性的生活转折点下笔。
戏剧性的情节会使得传主的形象更为鲜明。
并且引起阅读的兴趣,有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作品的“小说情趣”之风格。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四专题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有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①________ 就是因为没有推行垃圾分类或者垃圾分类推行不得力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从国际经验来看垃圾分类倒逼源头减量的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在经济增长和消费膨胀的条件下垃圾产生量②________ 同时分类得到的各类垃圾也必须有足够的设施加以处理和利用离开现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城乡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都无从谈起垃圾分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必须③________ 才能使垃圾不再“围城”【答案】出现“垃圾围城”, 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 将高标准的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根本依托【解析】语段的内容是垃圾围城的原因和处理垃圾的方法第一处是错误的观点根据文末“垃圾围城” 可以得知有人认为没有垃圾分类导致垃圾围城所以第一处填写出现“垃圾围城” 第二处根据前文内容可以得知垃圾产生量不可能下降第二处应填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最后一句是下结论如何才能使垃圾不再“围城” 根据前文“分类得到的各类垃圾也必须有足够的设施加以处理和利用”和“离开现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城乡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都无从谈起”可以得知垃圾分类应有足够的垃圾处理设施所以第三处填写将高标准的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根本依托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②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D【解析】(1)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做“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故选D【答案】A, D【解析】(2)A项属编著D项具拟写【答案】C【解析】(3)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 “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答案】(4)①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②于是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许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③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解析】(4)①过超过及追上赶上②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③猥自谦之词犹“鄙” 当任、充当东宫指太子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A. 上片写景叙事“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B. 运用移情手法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 下片深情寄语“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 劝诫语重心长“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答案】C【解析】(1)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错误“诗书事业青毡犹在”是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答案】(2)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②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解析】(2)第一问辛词中“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是幻想的一种情状写从此以后只能在回忆中想象兄弟到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由此可见两句诗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辛词中“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笑谈清软”是虚写诗歌由实到虚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李诗中“何当”为设想之词“巴山夜雨”是眼前实景诗歌虚中有实写了诗人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A. 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度最高B. 文化传播中中国哲学观念中级难度的“中庸” 成为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C. 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D. 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在这一类别的传播力度上应加强【答案】C【解析】(1)C项因果关系牵强从原文看金砖四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动机与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答案】B【解析】(2)B项“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是无中生有原文中无此信息【答案】(3)①纠正文化推广方式与接触渠道偏好错位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较多的是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而外国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了解中国文化活动因此应把互联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②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别意识强化传播的对象化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金砖国家则对中国娱乐性的文化更感兴趣③加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解析】(3)此题要求概括“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对于英法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浅表层次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种整体结构的认知需求了他们对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会从更抽象、更深刻、门槛更高的文化内容着手认识中国”“在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选择方面互联网(62.9%)成为首要信息渠道调研发现社交圈中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4.1分社交圈中没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3.6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比较多但是线上的活动数量少种类偏单一”概括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小说节选部分中的主要人物韵梅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3)小说中老三瑞全只是在韵梅匆匆一瞥中提到并没有充分描写可后面的文字却围绕老三从瑞宣和韵梅两个人铺开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A. 小说开头特意写领粮人们身着“奇装异服” 红呢子破风帽、耳帽儿、旧棉袍、皮坎肩简单几笔的勾勒写出了沦陷区百姓生活的艰难B. 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用的笔墨并不多但还是能够写出抗战时北平的艰难形势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并鲜明地表达了全民齐心抗敌的主旨C. 小说写瑞宣听到老三瑞全的消息后采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的手法表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态度真实地表现了瑞宣的个性特点D. 小说长于叙事巧于剪裁择选抗战时北平普通百姓的一次领粮情景中与祁家有关的内容来写突出了韵梅夫妇对老三的牵挂和盼望【解析】(1)B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文字有两处“一夜飕飕的西北风地上头一次见了冰”和“那蓝得像宝石的天” 从这两处描写来看说“表达了全民齐心抗敌的主旨”有些牵强【答案】(2)①奔波劳碌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不能怕冷要走出家去为家人领粮②崇拜英雄小说最后写韵梅想象在海边、山上都有个结实的、勇敢的老三表现出她对抗战英雄的崇敬③见识不多她一生没出过北平城连山、海都没有见识过④做事小心谨慎不敢随便告诉别人在街上看到老三的事情【解析】(2)由“一清早韵梅须去领粮看着地上的薄冰她想找出她的手套来可是她并没去找她不能怕冷她知道这一冬天苦难还多着呢不能先教一点冰吓倒”可见她为了一家人操劳奔波吃苦耐劳由“老三在外边打敌人不单没被敌人打死反倒公然地打进北平在马路边上大踏步走着!韵梅的眼亮起来腮上红了两小块她无须再怕任何人任何事老三就离她不远一定会保护她”“韵梅闭上了眼心中浮起比三海大着多少倍的海与蓝石头蓝树木的蓝山海边、山上都有个结实的、勇敢的老三”可见她对敢于打仗的老三这样的英雄充满崇拜之情由“她一生没出过北平城对于山她只远远地看见过西山与北山老那么蓝汪汪的比天色深一点她可不晓得山上的东西是不是也全是蓝颜色的对于海她只见过三海公园的‘海’ 不知道真正的大海要比三海大多少”可见她见识不多没出过北平城不知道真正的山、海的样子由“回到家中多少次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老人们可是她晓得这不是随便说着玩的事必须先和丈夫商议一下她的话像一群急于出窝的蜂子在心中乱挤乱撞她须咬紧了嘴唇把唇咬痛才能使那群蜂儿暂时安静一会儿……好容易到了就寝的时候她才得到开口的机会”“一定不说”可见她性格谨慎即使心中高兴万分也坚决忍住不告诉他人【答案】(3)①将表达的重点落在了人们得知老三还活着并且回到了北平这一消息后的反应这样安排有利于从人物反应的角度突出表现瑞宣和韵梅对老三的牵挂和他们的小心谨慎②表现了抗日英雄给了人们安全感让人们感动、兴奋、振作③将老三写得富有神秘感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想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解析】(3)围绕老三从瑞宣和韵梅两个人铺开来写是侧面刻画老三的形象通过老三在瑞宣和韵梅想象中的样子让读者更具有想象的空间从“老三在外边打敌人不单没被敌人打死反倒公然地打进北平在马路边上大踏步走着!韵梅的眼亮起来腮上红了两小块她无须再怕任何人任何事老三就离她不远一定会保护她”“多少次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老人们”“他真愿和韵梅谈讲老三说一整夜也好但是他必须把老三的过去全盘想一过儿以便谈得有条理老三是祁家的也是民族的英雄他不能随便东一句西一句地乱扯”可知当他们得知老三还活着心中便感到踏实、高兴想说老三但又觉得不能随便谈一个“英雄” 展现出他们对老三的牵挂以及做事谨慎的性格特点同时还透露出人们对于抗日英雄的信赖感受到抗日英雄活着带来的振作和兴奋感6.(1)选出下列句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6.(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结构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6.(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师道尊严”作为尊师重教理念在道德层面的集中表达不仅是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尊崇也是对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尊重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B. 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职业的“去魅化”导致教师专业权威不断被解构教师职业声望有所下降C.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对民族信仰的树立至关重要如何重振“师道尊严”就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D. 教师知善恶、明是非、能担当、有格局、有境界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解析】(1)A项递进关系不对第一段原文是“不仅是对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是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尊崇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答案】B【解析】(2)B项文章没有论及“师道尊严”的发展演变【答案】D【解析】(3)A项“在作者看来”错这是《礼记学记》的观点第二段原文是“出自《礼记·学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B项因果关系于文无据C项“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需要”错第四段原文是“教师职业声望有所下降”故选D7.(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7.(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7.(3)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A. 马一浮读书之多无人能及曾经读完36 400余册的《四库全书》这为他的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C. 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D. 马一浮诗歌造诣极高又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书法亦精纯被评价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答案】B【解析】B项理解错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不是在马一浮赴美期间而是在他于日本学习期间.原文为“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答案】B, D【解析】A项才智高与母亲启蒙早并无绝对关系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C中不应该有偏题之嫌疑因为正是由于热衷才跑到了西方但也正因这样才体会到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歧视促使他回国转而醉心于儒学并对中西之学有了更好的认识.E项作者不是完全认同马一浮的说法从文章中“其观点值得商榷”可以看出.【答案】①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②引用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③引用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④文末引用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⑤多处引用丰富了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作用分析概括的题目要求对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的作用进行概括实际就是分析引用的作用一般从内容方面分析.如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等.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题目问“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 该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材料的作用.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主要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马一浮是传主文中多次引用材料有熊十力的评价有沙孟海的说法还有梁漱溟的评价最后引文末的赞语.每次引用都有表现人物形象的侧重点这样就丰富了传主形象对于侧重表现的地方要结合所引内容进行概括评价.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根据下面的材料给“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魔幻现实主义是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这种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答案】(魔幻现实主义是)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的一种以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中的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提炼信息给“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提取有效信息时应注意把握能反映“魔幻现实主义”本质属性的语言如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是“魔幻”而不失其真实魔幻现实主义产生领域是“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等等然后找到它的属概念“文学流派” 组织成“种是属”的句式即“魔幻现实主义是……创作手法”9.(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9.(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生命力蕴藏绵延不绝形神兼备B. 生命力孕育绵延不断形质兼美C. 生存力蕴藏绵延不绝形神兼备D. 生存力孕育绵延不断形质兼美【答案】A【解析】(1)生命力事物具有的生存、发展的能力生存力草木等生命体滋长存活的能力本领此处用于“汉字” 应选择“生命力”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此处指“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和“文字”的关系应选择“蕴藏”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故此处选“绵延不绝"和“绵延不断”都可以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形质兼美外形和内在都完美此处用于形容“汉字” 应选择“形神兼备”故选A【答案】C【解析】(2)原句有如下错误“甚至于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中“针对”用词不当应改为“对” “书写的能力却在退步”和“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是现阶段青少年中存在的两种情况应是分句关系“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是状语应删去“随着” 据此分析可知 C项正确故选C。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述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转型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转型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而对中国新文学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是西方文学思潮。
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今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些文学思潮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推手。
其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五四”时期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道输入中国文坛。
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被人为地忽视。
实际上,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活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文学形象。
1917—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
他们的作品,如《天狗》《沉沦》等,抒发现代青年情感压抑的苦闷,深刻描写“五四”时期的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以对传统的全面反叛和对偶像的彻底破坏,直接反映了“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已经觉醒了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
30年代以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我们仍可以从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以及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中,发现许多作家依旧在以饱满的激情,讴歌光明,赞美自然,抒发个性,颂扬反抗。
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卡尔维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卡尔维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卡尔维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是意大利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虚构风格和对真实与虚构边界的思考而闻名。
在他的小说中,他常常以诙谐的方式将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融为一体,挑战读者对事实与幻想的界定。
本文将探讨卡尔维诺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边界,以及此边界对于人们的认知和阅读体验的影响。
一、小说中的虚构元素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中,虚构元素是他构建故事的基础。
他巧妙地创造了各种奇幻的场景、人物和情节,让读者陷入一个充满意外和幻觉的世界。
例如,在《看不见呼唤》中,卡尔维诺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城市,展示了主人公对于未知和想象的追求。
虚构元素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中往往扮演着引导情节发展和触发读者思考的角色。
二、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
他将诗意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难以分辨故事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这种模糊性给人以挑战和启发,激发了读者对于现实与想象关系的独特思考。
例如,在《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中,卡尔维诺通过创造一连串的故事和叙述层次,混淆了小说中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
这种边界的不确定性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三、边界模糊对人们的影响卡尔维诺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边界模糊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对于人们认知的一种挑战。
这种模糊性要求读者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并且引发对真实世界和现实感知的思考。
例如,在《城市与城市》中,卡尔维诺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由城市构成的虚拟世界,通过对城市的极致想象,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真实世界中的城市生活。
边界模糊的效果使读者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意义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四、阅读体验的无限可能卡尔维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哲学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通过挑战和打破现实与虚构边界的方式,卡尔维诺开启了一扇通向无限可能的门。
《虚假的事实》: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 年第 2 期,第 106~115 页。
·10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0+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虚假的事实》:印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族自我的“寓言”
分割’。它给在此之前凭借某种社会契约共同生活不同教派的信徒们带来了折 磨、灾难、创伤、痛苦和暴行。它用一条武断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连夜划分的边 界拆散了无数的家庭,使人们根本无法知道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是生是 死。”a对于这场灾难,小说中既有整体场面的概述,也有具体人物遭遇的生动 描写。但作者不是以再现这场灾难为目的,而是以艺术画面探索分析:印度的独 立为什么要付出这样的代价?这样的代价给独立后的印度以什么样的启示?这里 有殖民统治者分治政策的责任,也是印度传统中的狭隘教族意识、落后的等级观 念,和认识局限的遮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耶谢巴尔在印度被称为“当代最有造诣的印地语小说巨匠之一。”a他一生 创作了14部中长篇小说、200余篇短篇小说和大量的政论、时评、回忆性散文, 以他对文学的贡献获印度国内的多种文学大奖。他的小说继承了普列姆昌德的现 实主义传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表现社会现实问题,贯穿他创作始终的基本思 想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现印度独立前后几十年人们 的生存环境及其抗争,作品中刻画的主要是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形象,尤其 是刻画了一批思想进步、主张民族团结、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富有自我牺 牲精神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将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虚构性有机结合,以现实主义 的描绘和风格,对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寄予极大的关注。创作于50年代的长 篇小说《虚假的事实》(1957~1960)是耶谢巴尔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 作特点。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东方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后,东方民族作家创作的后 殖民文学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可以在后殖民语境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虚构之瘾: 为何每个时代人类都需要文学故事
虚构之瘾:为何每个时代人类都需要文学故事作者:戴维·罗布森来源:《海外星云》 2018年第13期听起来,这像是完美的暑期大片。
一个英俊的国王拥有超人的力量,但性格中存在令人无法忍受的傲慢,注定了一场浩劫即将降临在他的王国。
一位朴实的徒步旅行者上场,向他发起了挑战。
国王结束较量学了乖。
之后,两人英雄相惜,结为好友,在五湖四海一起执行一个个危险的使命。
这个故事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足以说明此乃不凡之作。
这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刻在4000 年前的古巴比伦泥板上,是现存最古老的伟大文学作品。
完全可以假定,这个故事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因为在之后的1000 年里,这部诗作还有新版本被创作出来。
更让人吃惊的是,今天居然还有人在阅读、欣赏这部史诗,而且叙事中许多基本成分都能在之后很多流行故事中见到,包括温暖人心的兄弟情谊。
研究文学达尔文主义的学者对这些新旧叙事中的共同特征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好故事,以及从荷马的《奥德赛》到《哈利波特》,如何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有些叙事如此受欢迎。
逃避现实吗?虽然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在书写出现之前就存在讲故事的形式,不过完全可以假设,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文学叙事都是人类生活的中心。
一些洞穴壁画就描绘了有可能配合口述故事而出现的戏剧场景,比如来自三万年前法国肖韦岩洞和拉斯科岩洞的壁画。
密歇根大学的克鲁格说:“把洞里看一遍,你会发现很多不同的画像,总像是在述说一个跟狩猎探险有关的故事。
”这些叙述对于当时的人类族群来说,恐怕包含着重要的经验教训。
一些上个冰河世纪的故事,今天可能仍在流传。
今天,我们可能不会聚集在篝火旁听故事,但据信,普通成年人至少有6%的清醒时间,是在各种屏幕上全神贯注于虚构故事中度过的。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在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纯粹的逃避现实,但是心理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已经发现,这么做有许多潜在好处。
普遍认为,讲故事是认知游戏的一种形式,锻炼大脑,让我们模拟周遭的世界,对不同的策略加以想像,尤其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下的策略。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摘要】本文将对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进行探析。
在我们将介绍让·艾什诺兹的背景及其重要性。
在我们将分别从叙事结构的多样性、人物刻画的独特性、叙事语言的特点、叙事节奏的变化以及情节设置的巧妙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我们将对探析内容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对让·艾什诺兹小说的价值进行评价。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让·艾什诺兹小说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让·艾什诺兹,小说,叙事风格,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叙事语言,叙事节奏,情节设置,探析,重要性,多样性,独特性,特点,巧妙性,总结,展望,研究方向,价值评价。
1. 引言1.1 介绍让·艾什诺兹让·艾什诺兹(Jean Echenoz),法国著名小说家,生于1947年,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方式而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等,而且风格多变,让人过目不忘。
让·艾什诺兹的作品常常具有一种幽默而讽刺的风格,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冷峻描绘,让读者在阅读之余,也不禁感慨人生的荒诞和悲喜。
他对叙事结构的创新和挑战常常让人眼前一亮,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不同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让·艾什诺兹的小说更注重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虚实结合,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使得作品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让·艾什诺兹是一位独具匠心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叙事风格上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反思,是当代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1.2 概述叙事风格探析的重要性在文学研究中,对作品的叙事风格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性。
叙事风格是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让·艾什诺兹是一位以叙事著称的作家,其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叙事结构、独特立体的人物刻画、精致细腻的叙事语言等特点。
真实与虚构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探讨
真实与虚构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探讨《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一部热门小说,以其深刻的叙事和感人的情节而闻名。
这本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故事,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和影响。
本文将对《追风筝的人》中的叙事方式进行探讨,以揭示胡赛尼如何运用真实和虚构元素来吸引读者并传达深刻的主题。
首先,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亲身经历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与主角产生共鸣,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阿米尔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与过去的纠葛,进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联系。
其次,虽然《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小说,但它基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阿富汗历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真实性。
胡赛尼在小说中融入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细节,让读者对阿富汗的现实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真实的背景和细节,胡赛尼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世界中,让他们更能够体验到角色的命运和所经历的困境。
尽管小说中运用了许多真实元素,但胡赛尼也巧妙地编织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哈桑这个角色。
哈桑是一个既真实又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他不仅代表着阿富汗无辜受害者的形象,也是阿米尔内心的一部分。
胡赛尼通过哈桑这个角色,表达了对友谊、忠诚和勇气的讴歌,同时也反映出了社会不公和种族歧视的问题。
此外,胡赛尼还在小说中运用了一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通过将故事分为不同的部分来推动情节发展。
在每个部分的结束处,胡赛尼都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让读者渴望继续阅读。
这样的叙事方式增加了小说的紧凑性和吸引力,使得读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故事中。
最后,在《追风筝的人》中,胡赛尼还通过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来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氛围。
无论是描绘角色的内心矛盾,还是刻画战争和破碎家庭带来的苦难,胡赛尼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情感和情绪,使读者感同身受。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让·艾什诺兹(Jean Echenoz)是法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编剧。
他的小说风格简洁明了,虚实相间,幽默诙谐,充满了想象力和戏剧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析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
一、简洁明了的风格让·艾什诺兹的小说具有简洁明了的风格。
他的句子简短而有力,常常使用意象和隐喻来刻画人物和场景,令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我短暂的一生》中的一句话:“七十年代有一个人叫做斯坦,他是个红角虫收藏家,也是个赛车手。
”这句话简短明了地介绍了这个人物的两个重要特点,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另外,艾什诺兹情节设计也是精简而又紧凑,每个情节都极富戏剧性,令读者紧张、着迷。
二、虚实相间的叙事手法让·艾什诺兹的小说采用虚实相间的叙事手法,他善于运用虚实糅杂的方式,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意味深长的氛围。
例如,《你放心,我会活下去》中,让·艾什诺兹巧妙地用镜头前进、倒退的方式展示了主人公曼迪的记忆,通过回忆体的形式,让读者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体验她的恐惧和不安。
三、幽默诙谐的口吻许多让·艾什诺兹的小说都采用了幽默诙谐的口吻,给读者带来一种轻松、欢快的阅读体验。
例如,《闲荡人生》中的幽默十足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夏尔斯一再尝试在各种领域取得成功,却总是失败,使读者感到非常滑稽。
让·艾什诺兹的幽默不是简单的嬉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人生的荒诞和无常。
四、凸显人物的个性特点让·艾什诺兹的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凸显他们的个性特点。
他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往往有着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我短暂的一生》中的主人公卡罗尔,他是个吉他手,对音乐充满热情,但却内向、乐观,擅长用自己的方式看待生命,而这些都是通过让·艾什诺兹深入分析人物内心、回溯他们历史经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百年孤独(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1
《百年孤独(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百年孤独(节选)》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手拉着一个孩子,怕他们在混乱中走失。
一路上他碰到镶金牙的江湖艺人和六条胳臂的杂耍演员。
人群散发出来的屎尿恶臭和檀香味混合在一起使他感到窒息。
他像疯子一样到处寻找梅尔基亚德斯,想让他来揭示一下这场神话般的恶梦中的无穷秘密。
他向好几个吉卜赛人打听,但他们都听不懂他的话,最后他来到梅尔基亚德斯经常搭帐篷的地方,在那里遇到一个神情忧郁的亚美尼亚人,那人正在用西班牙语叫卖一种隐身糖浆。
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推推搡搡地穿过看呆了的人群时,那人已经一口喝下了一盅黄澄澄的东西,他赶上去问了一句话。
吉卜赛人用诧异的目光扫了他一眼,随即化成了一摊刺鼻的烟雾腾腾的沥青,他的答话在上面飘荡:“梅尔基亚德斯死了。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听这消息竟怔住了,他木然不动,极力抑制着悲痛,直到人群被别的把戏吸引而散去,那忧郁的亚美尼亚人的沥青已经完全化成了蒸汽。
后来,其他吉卜赛人也证实,梅尔基亚德斯在新加坡沙滩上死于热病,他的尸体被抛入爪哇海最深的地方去了。
孩子们对此消息不感兴趣。
他们缠着父亲带他们去看曼菲斯学者们惊人的新发明。
据张贴在一顶帐篷门口上的广告上说,那是属于所罗门王的。
孩子们一再要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就付了三十个里亚尔,带他们走到帐篷中央。
那里有一个浑身长毛、剃了光头的巨人,他鼻子上穿着一个铜环,脚踝上拴着一条沉重的铁链,正守护着一只海盗箱。
巨人一打开箱子,里面就冒出一股寒气。
箱里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中间有无数枚小针,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小针上,撞成许多五彩缤纷的星星。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看懵了,但他知道孩子们在等待他马上作出解释,于是他大胆地嘟哝了一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约恩·福瑟《忧郁症I》中的后现代表征
第44卷 第2期2024年05月Journal of Hebei Minzu Normal University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44 No.2May.2024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因其“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而荣获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新易卜生”“21世纪的贝克特”。
虽以戏剧创作享誉当世,但福瑟文学生涯的起点却是小说。
他在1983年以长篇小说《红与黑》(Red ,Black )出道,在近十年之后才开始创作戏剧。
福瑟的戏剧、小说、诗歌形成了其创作世界的有机整体。
至今,中国出版了两部福瑟的戏剧,其译者邹鲁路认为福瑟的小说成就同样值得关注,“如果略过福瑟在其他文学领域的创作不谈,不可能真正理解福瑟在其他文学创作旅程的整体脉络,并最终达到进入福瑟戏剧世界,以及透彻理解其戏剧作品奥妙的目的。
”[1]90《忧郁症I》(Melancholy I )是福瑟于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它于1996年同时获得马尔瑟姆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Melsomprisen)和萨默尔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Sunnmorsprisen),同年,他出版了续篇《忧郁症II》(Melancholy II )。
后现代主义是以“解构”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在文学实践中,“解构”表现出“反体裁”的倾向,“在后现代文学中,高雅与通俗、小说与非小说、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写实都没有确定的界限和标志。
”[2]137这部作品在文类、“叙事”、文本三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表征,不同手法的运用和结合使作品更深刻地探讨了人作为个体的孤独与挣扎。
一、解构文类20世纪以来,受解构主义的冲击,文学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打破,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并存的文学形式——传记小说(biographical novel / biofiction)。
它结合了传记和小说两种文类,属于小说化的传记或传记性的小说。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评让·艾什诺兹传记三部曲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评让艾什诺兹传记三部曲
孙圣英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9)005
【摘要】作为新新小说派的代表,法国作家让·艾什诺兹是一个兼具传统性与现代风格的作家.他继承了法国新小说的种种客观性特征,同时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叙述方式上重建了传统小说的可读性.这一点在他的传记三部曲《拉威尔》、《跑》以及《闪电》中表现得尤为清晰.新小说对客观性和画面感的重视启发了艾什诺兹的冷叙事基调,而传统小说对可读性的追求则赋予作家一种热叙事的激情.在此基础上,他以富有个人特色的幽默、凝练的语言,将传记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独特张力感,创造了一种既冷静、客观而又清新、自然的艾什诺兹新传记小说风格,开拓了新的小说发展之路.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孙圣英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的愚比情结 [J], 戴秋霞
2.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评让·艾什诺兹传记三部曲 [J], 孙圣英;
3.艾什诺兹“传记三部曲”中的机械和反机械原则 [J], 赵佳
4.让·艾什诺兹小说中的都市群像与生存追问 [J], 戴秋霞
5.法国当代作家让·艾什诺兹的符号化写作 [J], 孙圣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
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让·艾什诺兹(Jean Echenoz)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受到广泛赞誉。
本文将探析让·艾什诺兹小说的叙事风格。
让·艾什诺兹的叙事风格十分简练明快。
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节和思想,不废话,语言精炼。
他的句子通常简短有力,没有冗余的修饰词,言简意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他的小说《我在巴黎见到了吉尼维芙》中,描述主人公如何逃避追捕,他写道:“他扛起背包,喘了口气,一屁股坐上自行车,向下骑。
”这样简捷的叙述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紧张的情绪和动作的迅速。
让·艾什诺兹善于使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
他在小说中经常使用幽默的对白和描写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他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嘲笑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例如在他的小说《关门吧,蛤蟆先生》中,描述主人公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时,他写道:“只管漂亮地过好每一天,就另外没别的好要求的了,什么都要求会诱发焦虑和忧愁。
”这种幽默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让·艾什诺兹善于使用冷峻的描写手法。
他的叙述风格几乎没有感情色彩,专注于客观描写事实。
他用平静的语调来描述战争、疾病、死亡等严肃的话题,不渲染情绪,没有对事情进行价值评判。
例如在他的小说《灭绝》中,描写一场灾难后的情景时,他写道:“大街上房屋都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悲伤和绝望的呐喊声。
”这种冷静的描写方式使读者得到直观的感受,可以自行思考和评判。
让·艾什诺兹的叙事风格常常出人意料。
他经常使用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和结尾,让读者感到意想不到。
他不按照传统的叙事结构来构建故事情节,常常跳跃式的叙述,让读者无法预测下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他的小说《我在巴黎见到了吉尼维芙》中,最后的结局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主人公突然死去,这种突如其来的情节转折让读者震惊不已。
让·艾什诺兹的叙事风格以其简练明快、幽默讽刺、冷峻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特点而著称。
电影: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以马克·费罗为中心的讨论
电影: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以马克费罗为中心的讨论王慜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2(6)23
【摘要】在影视史学诞生之初,西方史学界就对电影的真实性和虚构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虚构的电影应该如何应用于历史研究,这个问题成为历史学家们争议的焦点。
在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马克·费罗看来,虚构的电影不仅可以作为史料供历史学家研究,也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对电影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一段不同于官方书写的历史。
【总页数】4页(P5-8)
【作者】王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1
【相关文献】
1.真实与虚幻之间--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
2.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
3.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浅论杜拉斯文本的非虚构性
4.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对《银幕上的奴隶:电影与历史视界》的文献再考察
5.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浅议当代伊朗电影的叙事风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者认为 , 艾什诺兹的小说场域其实是被不同 方 向的小 说 张力 同 时作 用 的结 果 , 他 的作 品 总 是
在 对叙述 的质 疑 与 重构 、 对 情 节 的爱好 与 对 形 式
游戏 的偏 爱 、 对普 通规则 的遵 守与颠 覆 、 建 立 和谐
完整性 的愿 望与对 碎片化 的倾 向等 矛盾 的原则 中 间摇摆 转换 J , 作为 统 一 整体 的小 说 在作 者 对 相 互矛盾 的 审美取 向的共 同作 用 下 呈现 为 对 立 、 分
[ 摘 要】 作为新新小说派的代表 , 法 国作 家让 ・艾什 诺兹是 一个兼具传 统性与现代 风格 的作 家。他 继承 了法国新小说 的种种客观 性特 征 , 同 时又进 行 了更深入 的探 索, 在叙 述方 式上重 建 了传 统 小说 的 可读
性。这 一点在他 的传记三部 曲《 拉威 尔》 、 《 跑》 以及 《 闪电》 中表 现得 尤为 清晰 。新 小说 对客观性和 画面感 的 重视启发 了艾什诺 兹的冷叙事基调 , 而传 统小说对 可读性 的追求则赋 予作 家一种 热叙 事的激情。在 此基础
第3 9卷 第 5期
2 0 1 3 年 9 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0 2 [ 作者简介 ] 孙圣英 , 女, 山东l 临 沂人 , 国际关系学 院外 国语学院法语 系副教授 , 博士。
《 跑》 以及《 闪电》 三部作品则构成独特 的传记小 说三 部 曲 。 自 2 0 0 6年 以来 , 艾什 诺兹 就开 始 对传 记这种文体感兴趣 , 他 的传记三部 曲是真实与虚 构在新层 面上 的重新博 弈。在这三 部传记小说 中, 冷叙事与热叙事所构成的叙述张力 , 以及传记 性与小说性复合而成的文体张力是其特点。这一 独特风格与艾什诺兹对传统和现代的继承与接受
让 ・ 艾什 诺兹 ( J e a n E e h e n o z ) 1 9 4 7年生 于 法
国南方的奥朗 日, 自1 9 7 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 格 林威治子午线》 后, 至今 已发表 l 3部作品, 其 中, 《 切罗基》 获得 1 9 8 3 年美第奇奖 , 《 我走 了》 获得 1 9 9 9年龚古 尔 奖 。作 为法 国后 “ 新小 说 ” 时 代 的
[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5 1 7 0 ( 2 0 1 3 ) 0 5 - 0 0 7 4 - 0 5
艾 什诺 兹是 一个充 分 吸收 了法 国文 学精华 又
一
、
艾什诺兹 : 传 统与现代
独树一 帜 的当代 作 家 , 一个 热 爱 传 统 又 活在 当下 的作 家 。有 评论 家 认 为 , 艾什 诺 兹 的小说 让 人 想 起虚 构文学 的黄 金 时 代 , 即作 家可 以尽情 地故 作 单纯 地讲 述 故 事 和 意 义 的 时 代 j 。他 本 人 也 承 认: “ 福楼 拜 启 发 了 我对 文 学 的绝 对 钟 情 。 ” _ 3 与 此 同时 , 他 也不 加 区分 地 借 用 了各 种 文 学 类 型 的 特点, 包 括 历 险小 说 , 黑色小说, 间 谍 小 说 等 等 , 完全 是 一 个 体 裁 的 跨 界 者 、 漫 游 者 。也 有
上, 他 以富有 个人特 色的幽默、 凝练 的语 言, 将传记 的真实性与小说 的虚构 性完 美地 融合 在一起 , 成功地构 建 了一种真 实与虚构之 间的独特 张力感, 创造 了一种既冷静、 客观 而又清新 、 自然的艾什诺 兹新传记 小说 风格 ,
开 拓 了新 的 小说 发展 之路 。
代表作 家 , 他 的作 品几 乎 全部 都 由法 国午夜 出版 社 了普 通读 者 的喜爱 , 被 认 为 是 继 罗伯 ・ 格 里 耶之 后 最 为重 要 的先 锋 小 说 家 之 一 。在 法 国 , 《 格 林 威 治 子午 线》已经 成 为 法 国 2 0世 纪 下 半 叶 文 学 景 观 的重 要分 界线 , 作 家本 人也 被 认 为是 “ 冷静派” 小 说 或“ 最低 限度 派 ” 文 学 的代 表 人 物 , 成 为 当下 文 学批 评研 究 的重 要对 象 和热 点 ¨ J 。迄 今 为止 , 国
裂的效果 , 其 中文体与叙事是较 为明显的张力维 度 。他 的作 品题材 广泛 , 《 格 林 威 治子 午 线》、 《 出 征马来亚》 以及 《 湖》 分别具有黑色小说 、 探 险小
说 和间谍 小说 的风 格 , 《 我 走 了》, 就 像 是 侦 探 小
说、 历险小 说 和爱 情小 说 的结 合。《 拉威尔》 、
内关于艾什诺兹的研究论著只有寥寥数篇 , 而且
基 本上 以介绍 法 国评 论 界 的 部分 观 点 为 主 , 如作 家 的不确 定美 学 、 体 裁 的游 戏 与 非 游戏 以及 地 理 叙 事风格 , 无 论在 原 创 性还 是 深 度 方 面都 与 艾 什
诺 兹本 人 的文学地 位相 去甚远 。
Vo 1 . 3 9, No . 5 S c ot ..2 01 3
真 实 与 虚 构 之 间 的 张 力
— —
评让 ・ 艾 什 诺 兹传 记 三 部 曲
孙 圣 英
( 国际关系学院 外国语 学院, 北京 1 0 0 0 9 1 )
[ 关键词] 让・ 艾什诺兹 ; 叙事 ; 文体 ; 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