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_李华龙

合集下载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如在制剂过程中会出现分散不良、结晶、沉淀等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因此,为克服药物难溶性问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技术方案,在药品制剂中应用增溶技术,提高药品的生物利用率和治疗效果。

增溶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将难溶性药物转化成易溶性药物的一种技术手段,常见的增溶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 载体技术载体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与可溶性的载体混合,在药品制剂过程中形成药物–载体复合物的一种技术。

载体有多种选择,如水溶性或不溶性的聚合物、碳酸钙、硬脂酸甘油酯等。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提高药品的生物利用率。

2. 聚合物技术聚合物技术在制剂中广泛应用,其通过聚合单体、聚合阴离子、嵌段共聚等实现药物的溶解。

聚合物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优化选择。

例如,亲水型聚合物可以用于增加水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疏水型聚合物可以用于增加疏水药物的溶解度等。

3. 磷脂复合技术磷脂复合技术属于一种生物学方法,它利用磷脂与药物形成复合物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磷脂还可以提高药物在生物體內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以及增加透过细胞膜的通透性,实现药物转运和吸收。

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物理方法,它通过高强度能量来克服药物的结晶难度,使结晶的药物转化为溶解的药物。

等离子体技术具有增溶速度快、溶解度高的优点,但其对药物的结晶形态和晶体性质有较强的影响。

以上技术可以根据药品的性质和制剂的需求而灵活应用。

应用增溶技术的药品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类型:1. 口服制剂口服制剂是最常见的制剂,但由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复杂环境,药物的溶解度通常较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口服制剂中应用增溶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2. 经皮制剂经皮制剂是一种特殊的制剂,它能够穿透皮肤,直接进入身体内部。

由于皮肤成分的特殊性质,经皮制剂通常要求药物具有较高的疏水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的药物,难以通过口服、注射等途径达到有效浓度,因此需要采用加工技术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目前较为常用的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包括物理增溶、化学增溶和纳米化增溶等方式。

物理增溶是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状态,如减小药物粒径、缩短药物颗粒之间的距离等,提高药物在溶剂中的表面贡献,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常用的物理增溶技术包括:研磨法、混合法、溶剂挥发法、超声波法等。

其中,研磨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物理增溶方法,将药物粉末与一定量的惰性载体(如硅酸、聚乙烯醇等)混合后进行研磨,可以有效地减小药物粒径,提高药物的表面能,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化学增溶是指通过化学物质的作用,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从而提高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常用的化学增溶技术包括:盐基化法、脂肪酸酸化法、络合物制备法等。

其中,盐基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增溶方法,将药物和酸或碱进行反应,生成药物的盐类,从而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将苯巴比妥酸(pKa值为4.5)与苯巴比妥(pKa值为8.1)反应,生成苯巴比妥钠盐,其溶解度可以提高至5倍以上。

纳米化增溶是指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粒子,通过表面积增大、溶解度增加等效应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常用的纳米化增溶技术包括溶剂沉淀法、高压均质法、胶束法等。

其中,溶剂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化增溶方法,将药物和溶剂混合后加入水中,通过超声波或剪切力促进药物在溶液中的成核和生长,可以得到较为均匀的药物纳米粒子。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可以缩短药效快速,降低剂量和毒性,提高药效和安全性。

例如,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常用的神经保护剂,但其溶解度较低,参数变异度较高,极易造成临床用药不便和药效不稳定。

通过纳米化增溶技术制备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子,可以显著提高乙酰半胱氨酸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稳定性。

中药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的研究

中药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的研究

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进展摘要:药物难溶性成分的研究对于医药界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中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先了解相关的名词含义并分别从微乳的结构特点、增溶药物的机理、筛选增溶微乳处方的方法、增溶作用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然后,以清开灵注射液制备工艺对增溶性辅料增溶作用的影响及环糊精包合对穿心莲内酯的增溶作用进行相关应用方面的研究;最后,就传统的和近年来增溶的方法:调节ph值、应用增溶剂、应用助溶剂、应用混溶剂、改变药物的晶型、微粉化技术、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混悬剂、渗透泵、自微乳化技术(SMEDDS)和主药分子结构上导入亲水基团,进行综述。

关键词: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研究正文: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开拓与更新,药业市场不断由国内转到国外,为了进一步适应这种变化,药物行业不得不与时俱进的要增强各种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目前,由高通量药物筛选而得的活性物质约有40%是水难溶性,以致口服后在胃肠液中溶出度小,吸收缓慢,而影响疗效发挥,溶解性是药物研究以来的重要课题。

下面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其一;增溶剂的增溶原理及其在制剂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增溶剂制剂的增溶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活性剂是指能明显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化合物的总称。

包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是液体制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溶、乳化和润湿等作用。

增溶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

其二;制剂新技术在水难溶性药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根据文献,综述了水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新技术、缓/控释制剂新技术、增溶一缓释制剂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结果:增溶新技术包括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主药分子结构中导入亲水基团、合成磷脂复合物、加入嵌段共聚物增溶剂、制成微乳等;缓/控释制剂新技术包括骨架型制剂和渗透泵型制剂;增溶一缓释制剂新技术包括固体分散体制剂、包合物制剂和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

其三;为中药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配方提供参考。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1. 引言1.1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体内难以溶解的药物,常常导致药效不佳或者吸收不良的情况。

为了克服难溶性药物的缺陷,制剂增溶技术应运而生。

制剂增溶技术旨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主要包括纳米化技术、固体分散剂的应用和微乳液制剂的制备技术。

纳米化技术能够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粒子,增加其表面积,提高其溶解度。

固体分散剂则是通过将药物固定在分散剂上,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微乳液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释放系统,能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在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减少药物的剂量,提高药效。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提高制剂增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拓展更多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难溶性药物的临床应用。

制剂增溶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2. 正文2.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溶解度非常低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慢,生物利用度低,需要大剂量使用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难溶性药物常常伴随着生物利用度低、波动性大、溶出速度慢等问题,给药的方式和频率受限制,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生物利用度较低,药效延迟;(2)溶解速度慢,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3)药物浓度波动大,难以维持在治疗范围内;(4)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发挥治疗效果;(5)对制剂的要求高,需要通过增溶技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这些特点使得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寻求有效的增溶技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增溶技术及其在难溶性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2.2 常见的增溶技术常见的增溶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学生:***学号:***班级:***联系方式:***指导老师:***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摘要:目的:综述难溶性药物增溶制剂技术及应用。

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结果:难溶性药物随着制剂技术的改进及新剂型的应用,可通过环糊精包合或复合、固体分散体、微粉化、加增溶剂或助溶剂、成盐处理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

结论:随着药学领域中新制剂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难溶性药物的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这一限制逐渐被克服,难溶性药物也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药剂学增溶微乳环糊精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前言目前,多数通过高通量筛选(HTS)或从中药材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往往存在生物溶解度小、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开发成为新药的可能性。

据文献报道,目前至少有40%的药物因溶解度问题而使其使用受到限制[1]。

因此,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1.增溶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为增溶剂,通过形成胶团,将药物包裹其中增加溶解量。

有非离子性、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副作用大,极少用于药物的增溶;阴离子型增溶剂,主要用于外用制剂;非离子型,这种类型应用最广,可用于内服、外用、注射等途径[5]。

增溶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是影响增溶量的主要因素之一,HLB在0—10之间为亲油,在10到18之间为亲水,常用有吐温、司盘。

两种表面活性剂可混合调节HLB值,每种药物都有自己适合的HLB值。

2.助溶剂助溶剂因与难溶性药物能形成无机或有机分子络合物、有机分子配位物、螯合物、可溶性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复合物,这些复合物较之原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大大增加。

可分为三类:有机酸及其盐,常用的有抗坏血酸、水杨酸、柠檬酸等有机酸及其盐;酰胺类,如乙二胺、烟酰胺、乙酰胺等;水溶性多聚物,常用的多聚物有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

7.磷脂复合物 难溶性药物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可使药物的脂溶性显著增强,由于 磷脂与细胞膜的高度亲和性,可促进药物分子与细胞膜结合而促进吸 收,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江波等[9]制备了水飞蓟素的磷脂复合物,家兔体内试验表明,复合 物增加了药物在血浆中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缩短。 8.纳米混悬剂 在表面活性剂和水等附加剂存在下直接将药物粉碎加工成纳米混 悬剂,适合于口服给药以提高吸收。纳米混悬剂的粒子表面与胃肠道壁 有很强的黏附性,延长了药物的吸收时间。 汪巍等[10]制备了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与溶液 剂相比为 164%,且半衰期显著延长,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9.固体脂质纳米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是由生物相容、体内 降解的天然材料如脂肪酸,脂肪醇及磷脂等作为载体形成的固体颗粒。 SLN 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高压乳匀法、乳化沉淀法、微乳法等。 胡连栋等[11]研制了全反式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生物利 用度与溶液剂相比为 178%。 展望 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改 进传统技术、联合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各种新剂型在口服给药途 径中的应用,难溶性药物口服给药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已逐渐 被克服。但是,新剂型如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等制剂中还存在 一些问题(如药物的泄露等稳定性问题),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深入研 究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这些困难都将会被克服,难溶性药物通 过口服给药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付静静
[摘 要]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几年来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应用于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难溶性药物 生物利用度 口服给药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难溶性成分是指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溶剂中的成分。

在制备中药液体制剂时,如果中药中含有难溶性成分,会导致其在制剂中的分布不均匀,影响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为了充分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制剂中,需要采取一些增溶方法来提高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1.研磨法:通过将中药进行粉碎或研磨,使难溶性成分的颗粒尺寸变小,增大其表面积,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2.过滤法:将研磨后的中药粉末通过滤纸或滤膜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不溶性物质,从而提高溶解度。

3.超声波法: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使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颗粒产生共振、凝聚和破裂,从而提高溶解度。

4.温度法:通过调节溶液的温度,使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产生溶解或结晶,从而提高溶解度。

化学方法:
1.离子化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使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形成可溶性的离子化合物,从而提高溶解度。

2.配伍法:将含有难溶性成分的中药与其他易溶性成分进行配伍,通过相互作用,使难溶性成分转化为易溶性形式,增加其溶解度。

3.化学修饰法:通过结构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的难溶性成分进行化学修饰,使其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增加。

以上是常用的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根据中药的具体情况和制剂的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进行组合使用。

然而需要注意,在选择和应用上述方法时,要保证增溶方法不会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产生破坏或损失,并要兼顾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在增溶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证明和质量控制,确保制得的中药液体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_李华龙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_李华龙

14 车庆明,潘丽怡,陈颖,等.灯盏花乙素苷元的药动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8):141815 Lv W L,Guo J X,Pi ng Q N,et a l.C o m parati ve phar m acok i n eti cs ofbrevis cap i ne li poso m es i n dogs,rabb its and rats.In t ernational Journ alof Phar m aceuti cs,2008,359(1-2):11816 邵云,平其能,操锋,等.灯盏花素新制剂、新剂型及其结构修饰研究进展.中国天然药物,2007,5(3):229.17 张慧颖,李学明,陈国广,等.灯盏花素包合物冻干粉针的制备及安全性初步考察.中国药学杂志,2007,42(6):45718 She Z Y,Xue K,P i ng Q N,e t a l.Preparati on of breviscap i ne n anosus p ens i on and its phar m acok i neti c behavi or i n rat s.Ch i n J N at M ed Jan,2007,5(1):5019 李卉芳,刘明星,刘清飞,等.表面修饰的灯盏花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大鼠体内药动学.中国新药杂志,2007,l6(8):61420 W angM L,Fang L,Ren C H,et al.E ffect of ion-pairi ng and enhancers on scu t ellari n s k i n p er m eab ili ty.Journa lof Ph ar m acy and Phar macology,2008,60(4):42921 L i u X B,Y e J X,Qu an L H,et al.Pu l m onary delivery of scu tell ari nsol u tion and m ucoadhesi ve parti cles i n rats.Eur J Phar m B i oph ar m, 2008,70(3):84522 Gao M,Hu ang W,L i u C Z.S eparati on of scutellari n fro m crude extracts of E ri geron b reviscapus(van t.)H and M azz by m acroporou s resi ns.J ournal ofCh ro m at ography B,2007,858(1-2):2223 崔建梅,吴松.灯盏花素的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3):25524 L i n L L,L i u A J,L i u J G,et a l.Protective eff ects of scutellari n andbrevis cap i ne on brai n and heart i sche m i a i n rats.J Card i ovasc Phar m a cology,2007,50(3):32725 C ao F,ZhangH Y,Guo J X,et al.M rp2-rel ated effl ux of scu tell ari ni n the i n t estinal ab s orpti on i n rat s.Phar m az i e,2008,63(1):7526 C ao F,Guo J X,Ping Q N,et a l.Prod rugs of sc u tell ari n:E t hy,l ben z y land N,N-d i et hylgl ycola m ide ester s ynthes i s,physicoch e m ical p roper ti es,i n t esti nalm etabolis m and oral b i oavail ab ili ty i n t h e rats.Eu rop ean Jou r n al of Phar m aceuti cal Sciences,2006,29(5):38527 裴月湖,华会明,白皎,等.新的灯盏乙素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中国:CN101220065A,2008-7-1628 周庆颂,蒋学华,李珂佳,等.不同分子量灯盏乙素-PEG酯的合成、性质及小肠吸收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2):353 29 叶海,张灿,沈文斌,等.灯盏乙素聚乙二醇前药的合成与表征.中国天然药物,2006,4(4):28330 车庆明.一种制备灯盏乙素苷元的方法[P].中国:CN1683357A,2005-10-1931 王德清,马明明,金幸辉.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广东医学,2007,28(2):30432 杨爱萍,李正安.灯盏细辛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广东医学,2007,28(7):117233 雒生国.灯盏花素治疗结节性硬红斑的临床应用.山西医药杂志,2008,37(2):11334 刘长庚,黄生高,王月辉,等.灯盏花离子导入与局部注射对兔正畸牙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中成药,2007,29(7):1077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李华龙1,尹东东2,王杏林2(1.天津市药品检验所,天津 300070; 2.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摘 要 目的:综述难溶性药物增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技术及应用。

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2

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2

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摘要】现代中药药物制剂中,如何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改善其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疗效始终是药剂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与热点。

本篇文章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在药物成分增溶技术上的应用、发展与展望,并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与制剂目前增溶技术实例分析增溶意义研究展望1总体概述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推广,世界上逐渐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也十分巨大,这也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逐渐备受重视,也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中医药的迅速发展其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药的逐渐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核心内涵是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中药。

比如中药剂型的创新,从以前单一的汤剂、丸剂、散剂等变味了现在的胶囊、口服液、片剂与中药注射剂。

中药的现代化中使中药制剂更加安全可靠、方便、效果显著。

其次就是中药的提取随着药材物质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在提取物中发现药材里无效的成分与杂质,再采用各种提取与分离技术,尽量除去中药中这些无效成分与杂质,并且将保留有效成分到最大限度将杂质降低到最低。

将得到的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提取物,再以这些提取物制成药品,这就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生产过程。

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也将会在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还有的原因就是改进先进的工艺与检测分析技术及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手段,研发机理明确、组分清晰的现代中药。

主要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入药或配伍,形成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的有效成分制剂或组分中药。

中药现代化的方向是挖掘祖国医药宝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与精髓,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国内外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中药产品。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_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中药液体制剂是将中药药材或中药配方制成的液体剂型,具有易于服用、吸收迅速等特点,是中药剂型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

然而,中药中存在着一些难溶性成分,如沉淀物、固体颗粒等,这些难溶性成分会影响制剂的药效和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增溶方法。

一、物理方法1.悬浮剂法:将难溶性成分用适量的悬浮剂悬浮在液体中,通过剧烈摇荡或超声处理,使其均匀分散在溶液中,从而增加了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

2.研磨法:将难溶性成分经过研磨处理,减小其颗粒大小,增大表面积,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3.高温溶解法:采用高温的方式将难溶性成分溶解于溶剂中,然后冷却至室温,使其重新沉淀。

经过多次高温溶解和冷却,使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得到提高。

4.真空研磨法:在真空条件下,利用高速运动的涡轮磨片将药材研磨成细粉,然后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溶液中。

二、化学方法1.酸碱法:将难溶性成分与酸性或碱性溶液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盐类,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例如,将金银花中的苦苷类成分与酸反应,形成金银花酸盐,提高其溶解度。

2.盐法:将难溶性成分与可溶性的盐类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盐,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例如,将木瓜中的木瓜酶与氯化钠反应,形成木瓜酶盐,提高其溶解度。

3.有机溶解法:将难溶性成分与有机溶剂反应,形成可溶性的化合物,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例如,将皂角中的皂素与乙醇反应,形成皂素乙醇溶液。

4.树脂吸附法:利用树脂对难溶性成分进行吸附,然后将树脂与酸碱或有机溶剂反应,将吸附物溶解出来,从而提高其溶解度。

三、生物方法1.发酵法:利用微生物对难溶性成分进行发酵,产生一些代谢产物,使难溶性成分转化为易溶性成分。

2.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力和热效应加速难溶性成分的溶解过程。

四、结合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来提高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

比如,先用悬浮剂法将难溶性成分均匀悬浮于溶液中,然后利用高温溶解法将其溶解,并经过真空研磨法使其颗粒大小均匀,最后通过酸碱法或盐法将其转化为可溶性的盐类。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生理环境下不能充分溶解或难以溶解的药物,这种药物在体内吸收程度较低,往往需要采取一些增溶技术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制剂增溶技术是指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使得其在适当的溶剂中更易溶解而形成制剂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一、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药物制剂中常见的一类,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由于难溶性药物在体内溶解度低,口服给药后药物吸收受限,生物利用度低,影响药效。

2. 药效延迟:难溶性药物常常存在口服后吸收缓慢,导致药效延迟的情况。

3. 无法制备普通剂型:由于难溶性药物的特性,常规的剂型常难以满足溶解度和吸收度的要求,无法制备普通剂型。

1. 排名前列的难溶性药物中,普鲁卡因和硝酸甘油等均为经典的难溶性药物。

其难溶性主要来自于药物结构中含有的脂溶性(不溶性)基团。

普鲁卡因是一种脂溶性的酰胺类药物,硝酸甘油也有一定的脂溶性。

2. 常见的一些中药成分,如黄芩苷、大黄酚葡硝酸酯等,也具有难溶性特点,制备过程中也需要增溶技术来提高其溶解度。

三、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1. 颗粒包衣技术:颗粒包衣技术是指通过对颗粒进行包衣,可以改善颗粒的溶解特性。

常用的包衣材料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等,可通过控制包衣层的厚度和结构,改善药物的溶解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2. 载体技术:载体技术是指将难溶性药物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系。

常见的载体有糖、聚合物、淀粉等,通过载体技术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

4. 结晶工艺技术:结晶工艺技术是指通过控制药物的结晶形态和粒径,改善药物的溶解特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溶剂结晶、反溶剂结晶、共结晶等。

5. 微球制备技术:微球是一种微小颗粒,可以将难溶性药物包裹通过微球制备技术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2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2

文章编号:100829926(2009)0520425204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张 波①②,张东娜,王洪权,窦嫒嫒(①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71;②北京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 北京 100071)摘 要: 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就近年来环糊精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纳米粒等传统技术和其他一些新方法对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 药物的溶解性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难溶性药物因在水中溶解度小,难以被机体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较差。

因此,如何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使难溶性药物实现剂型多样化,就成了药剂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对近年来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技术做一综述。

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内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

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 B 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 B1627,实验结果表明E B1627在pH7.4和pH5.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

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100mg・kg-1)或低剂量(<100mg・kg-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

Yoshi m 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作者:徐长鹏王梦雨于翠翠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难溶性药物一般是指水难溶性药物,其约占药物总量的40%。

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进入人体后在胃肠道中溶解的速率较慢,使得药物难以被机体吸收或吸收受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不能完全发挥药物作用的效果。

因此探究针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以促进药物的溶解速率及生物利用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对目前难溶性药物可用的制剂增溶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其应用,以期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难溶性药物;制剂增溶技术现阶段,经过对高通量药物的筛选而得到的活性物质,其中水难溶性的物质占有约40%[1]。

难溶性的药物经过口服使用后,在胃肠液中的溶出度较小、溶出的速率慢,吸收不完全且吸收缓慢。

而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快,易出现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使得疗效的发挥受到影响,生物利用度较低并且剂型的多样化也难以实现。

难溶性药物增容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受到较多关注。

为了对药物的水难溶性及溶解速率低等问题加以解决,相关学者已经研究出加助溶剂及增溶剂、应用混合溶剂、采用微乳剂或脂质体、微粉化及环糊精包合等众多技术方法。

部分技术方法的应用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但有些助溶剂的加入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或稳定性,对制剂的刺激性及毒性有刺激增强的作用,因此不同的药物使用增溶技术还需要根据药物的具体性质来做针对性的选择。

1 影响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因素增加水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目的是改善其在体内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期其发挥最佳的疗效。

而对影响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因素进行了解、可以对水难溶性药物增溶新技术等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及处置对药物使用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除血管给药没有吸收阶段外,通常都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发挥作用的途径是经过胃肠道生物膜的吸收,这一过程生理极其复杂,其影响的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吸收的部位、消化道的生理环境及药物剂型等[2]。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摘要】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中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制剂研究中常遇到的难题。

本文从固体分散技术、微乳液制剂技术和纳米技术三个方面探讨了难溶性药物制剂增溶技术的应用。

固体分散技术通过将药物分散在载体中提高其溶解度,微乳液制剂技术则利用微乳胶囊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纳米技术则通过调控药物粒径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未来难溶性药物制剂增溶技术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更加注重定制化和精准化,为药物疗效提供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难溶性药物、制剂增溶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乳液制剂技术、纳米技术、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发展方向、前景。

1. 引言1.1 难溶性药物的定义与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难以溶解的药物,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低。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包括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药效不稳定等。

由于难溶性药物溶解度低,给药后易造成药物在胃肠道内析出,影响药效的发挥。

难溶性药物由于生物利用度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容易导致药物浪费和药物副作用的增加。

难溶性药物的药效不稳定性也是制剂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容易受到光、热、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质量下降或失效。

针对难溶性药物的特点,研究制剂增溶技术对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确保药效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难溶性药物制剂研究的重要性难溶性药物在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位置。

许多新型药物分子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导致其难溶于水,这就导致了它们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不利于药效的发挥。

针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难溶性药物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疾病的治疗药物往往属于难溶性药物,如果能够通过制剂增溶技术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就能够大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用量,减轻患者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率。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难溶性药物是指在常温下难以溶解于水或其他溶剂中的药物。

由于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药效不佳、剂型不稳定等特点,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成为了制药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难溶性药物的问题及影响难溶性药物常常由于药效不佳、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等问题导致疗效不佳或剂量大、不良反应多等不良影响。

难溶性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存在很多挑战,比如:① 难溶性药物的稳定性差,在制备及稳定难度高;② 口服给药时,难溶性药物常常不能被有效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③ 微量的难溶性药物也许能够引起全身毒性;④难溶性药物具有剂型制备难等问题。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成为了制药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1. 物理增溶技术物理增溶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改变或处理药物的晶型,使其增加溶解度。

常见的物理增溶技术包括:① 多晶形态转换:通过溶剂结晶法、溶剂匹配晶发展法、共晶法等使多晶形态结晶获得新的吸水晶型,提高药物的表面积,增加溶解度;② 超声波增溶:超声波能够通过声波振动改变溶剂分子的运动速度和频率分布,从而利用超声波促进药物的渗透和扩散,提高溶解度。

2. 化学增溶技术化学增溶技术是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增加溶解度。

包括:① 脂溶处理:通过化学修饰、酯化或改变药物的极性、疏水性等来提高溶解度;② pH调节:调节药物的pH 值,使其形成离子型物质,增加溶解度;③ 复配增溶:通过药物与增溶剂复配配方,使两者共溶,增加溶解度;④ 添加助剂: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胶体溶剂等助剂来增加溶解度。

3. 包裹增溶技术包裹增溶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包裹在载体中,使药物释放过程中易溶于体外溶液。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高载药率、控释性好、药效稳定等优点。

常见的包裹增溶技术主要包括:① 纳米技术:通过纳米载体、纳米材料等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提高溶解度;② 微胶囊技术:通过微胶囊包裹难溶性药物,延长释放时间,提高溶解度。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研究进展

1 mg/mL PVP
1 mg/mL HPMCAS
0.98 (0.09)
1.01 (0.11)
1 mg/mL HPMC 1.00 (0.10)
研究实例
研究实例
研究实例
结论 HPMCAS在增溶非洛地平和抑制其结 晶的能力最强,PVP的能力最差。
环糊精包合技术
难溶性药物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后,药物分 子被包合于环糊精分子空腔中,由于药物分 散度的提高和包合物良好的可润湿性,药物 溶解度得以提高,其体外溶出特性和人体生 物利用度也从而得到改善。
结果:丹参总酮在SMEDDS溶液中的溶解度 是水中的10倍,胶束中的2.5倍。
结论: SMEDDS能显著增加丹参酮的溶解度 和在大鼠小肠的吸收,且SMEDDS处方中 MCT能促进丹参酮的增溶和吸收。
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是一种主要由磷脂双分子膜包裹水泡 囊性的载体,脂质体是双分子类脂组成的封 闭膜性微球,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脂质体 可以将脂溶性药物包裹在泡囊疏水基团的夹 层中,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同时,脂质体 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改变被包封药物的 体内分布,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 性。
[5] 潘俊芳,方通,王龙,等。微粉化原料药的比卡鲁胺片的溶出度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 2008,28(10):1658
[6] Hajime Konno,Tetsurou Handa,David E.Alonzo,et al.Effect of polymer type on the dissolution profile of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s containing felodipine[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2008(70):493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难溶性药物指的是在水或其他溶剂中不易溶解的药物,由于其溶解度低,造成了口服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不高等问题。

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对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技术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制剂增溶技术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有效地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为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深入研究制剂增溶技术以及其在药物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研究意义难溶性药物在药物制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溶解度低限制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寻找有效的制剂增溶技术对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剂增溶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药物在水或其他介质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还可以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

研究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经济效益。

通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减少药物的服用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质量。

2. 正文2.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难溶性药物是指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制剂设计和药物疗效上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增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生物利用度低:难溶性药物由于溶解度低,使得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遇到困难,生物利用度低,导致药效不显著。

2. 药效时间不稳定:难溶性药物难以被充分吸收,药效时间不一致,容易出现浓度波动,影响药效的稳定性。

3. 生物利用度不均匀:难溶性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有些部位药物浓度会过高,有些部位则过低,导致药效不理想。

4. 降低患者依从性:由于难溶性药物在制剂上的特殊性,需求频繁的用药搅拌等处理,增加了患者服药负担,降低了患者依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车庆明,潘丽怡,陈颖,等.灯盏花乙素苷元的药动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8):141815 Lv W L,Guo J X,Pi ng Q N,et a l.C o m parati ve phar m acok i n eti cs ofbrevis cap i ne li poso m es i n dogs,rabb its and rats.In t ernational Journ alof Phar m aceuti cs,2008,359(1-2):11816 邵云,平其能,操锋,等.灯盏花素新制剂、新剂型及其结构修饰研究进展.中国天然药物,2007,5(3):229.17 张慧颖,李学明,陈国广,等.灯盏花素包合物冻干粉针的制备及安全性初步考察.中国药学杂志,2007,42(6):45718 She Z Y,Xue K,P i ng Q N,e t a l.Preparati on of breviscap i ne n anosus p ens i on and its phar m acok i neti c behavi or i n rat s.Ch i n J N at M ed Jan,2007,5(1):5019 李卉芳,刘明星,刘清飞,等.表面修饰的灯盏花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大鼠体内药动学.中国新药杂志,2007,l6(8):61420 W angM L,Fang L,Ren C H,et al.E ffect of ion-pairi ng and enhancers on scu t ellari n s k i n p er m eab ili ty.Journa lof Ph ar m acy and Phar macology,2008,60(4):42921 L i u X B,Y e J X,Qu an L H,et al.Pu l m onary delivery of scu tell ari nsol u tion and m ucoadhesi ve parti cles i n rats.Eur J Phar m B i oph ar m, 2008,70(3):84522 Gao M,Hu ang W,L i u C Z.S eparati on of scutellari n fro m crude extracts of E ri geron b reviscapus(van t.)H and M azz by m acroporou s resi ns.J ournal ofCh ro m at ography B,2007,858(1-2):2223 崔建梅,吴松.灯盏花素的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3):25524 L i n L L,L i u A J,L i u J G,et a l.Protective eff ects of scutellari n andbrevis cap i ne on brai n and heart i sche m i a i n rats.J Card i ovasc Phar m a cology,2007,50(3):32725 C ao F,ZhangH Y,Guo J X,et al.M rp2-rel ated effl ux of scu tell ari ni n the i n t estinal ab s orpti on i n rat s.Phar m az i e,2008,63(1):7526 C ao F,Guo J X,Ping Q N,et a l.Prod rugs of sc u tell ari n:E t hy,l ben z y land N,N-d i et hylgl ycola m ide ester s ynthes i s,physicoch e m ical p roper ti es,i n t esti nalm etabolis m and oral b i oavail ab ili ty i n t h e rats.Eu rop ean Jou r n al of Phar m aceuti cal Sciences,2006,29(5):38527 裴月湖,华会明,白皎,等.新的灯盏乙素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中国:CN101220065A,2008-7-1628 周庆颂,蒋学华,李珂佳,等.不同分子量灯盏乙素-PEG酯的合成、性质及小肠吸收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2):353 29 叶海,张灿,沈文斌,等.灯盏乙素聚乙二醇前药的合成与表征.中国天然药物,2006,4(4):28330 车庆明.一种制备灯盏乙素苷元的方法[P].中国:CN1683357A,2005-10-1931 王德清,马明明,金幸辉.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广东医学,2007,28(2):30432 杨爱萍,李正安.灯盏细辛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广东医学,2007,28(7):117233 雒生国.灯盏花素治疗结节性硬红斑的临床应用.山西医药杂志,2008,37(2):11334 刘长庚,黄生高,王月辉,等.灯盏花离子导入与局部注射对兔正畸牙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中成药,2007,29(7):1077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李华龙1,尹东东2,王杏林2(1.天津市药品检验所,天津 300070; 2.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摘 要 目的:综述难溶性药物增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技术及应用。

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结果:难溶性药物随着制剂技术的改进及新剂型的应用,可通过环糊精包合或复合、固体分散体、微粉化、加增溶剂或助溶剂、成盐处理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

结论:随着药学领域中新制剂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难溶性药物的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这一限制已逐渐被克服,难溶性药物也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TQ4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5687(2010)01 0060 08Sol ub ilizing techn iques and the ir app licat i on s to water-i n sol ub le drug prepara ti on sL iH ualong1,Y i n D ongdong2,W ang X i ng li n2(1.T ianji n Instit ute for D rug Contro,l T i anji n300072;2.T ian ji n Institute o f Phar m aceutical R esearch,T i anji n300193)AB STRACT O bjective:T o rev i ew t he sloubilizi ng and bioavail ability-enhanc i ng techniques and the ir app licati ons to t he water-insolub l e drugs.M ethods:R elated literat u re w as retriev ed and ana l y zed.R esu lts:T he m eans wh i ch can i m prove the i n-v itro sol ub ility and the b i oava ilab ility o f w ater-i nso l ub l e drug s i ncl ude:cyc l odex tr i n i nc l usion o r co m plex,so lid dispersi on,m i c roniza ti on,so lub ilize r add i ng,sa lt for m i ng,e t a.l Conclusi ons:W ith t he deve l op m ent o f the nove l preparati on techno logy and the appli ca ti ons of ne w m ater i a l s,t he w ater-i nso l ub le drugs cou l d be ad m i n i strated w it h larg e d isso l ution rate and h i gh b i oava ilab ilit y.K EY W ORDS w ater-i nso l uab l e drugs,so l ubilization technique,bioava ilability60天津药学 T i anji n P harmacy 2010年 第22卷第1期*收稿日期:2009 09 29在制药领域,约有40%的药物由于水难溶性,使其在胃肠道溶解速率较慢,致使吸收受限。

为了解决药物的水难溶性和低溶解速率问题,药学研究者尝试了很多方法,如微粉化、环糊精包合、固体分散体、加助溶剂和增溶剂、采用微乳剂和脂质体等新剂型、对药物进行成盐处理等方法。

现就难溶性药物增溶和生物利用度提高常采用的制剂技术,结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报道做一综述。

1 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或复合物1 1 与环糊精或其衍生物形成包合物 难溶性药物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后,药物分子被包合于环糊精分子空腔中,由于药物分散度的提高和包合物良好的可润湿性,药物溶解度得以提高,其体外溶出特性和人体生物利用度也从而得到改善。

用 -环糊精包合的塞来昔布,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均得到提高[1]。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通常有饱和水溶液法、共研磨法、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法。

W ang等[2]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环糊精包合物的方法。

先将药物溶解于与水互溶的叔丁醇中,再将环糊精水溶液与药物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0.22 m滤膜过滤,再经冷冻干燥除去叔丁醇。

此法制得的包合物为无定形态,而且方法简单、高效、经济。

羟丙基- -环糊精(H P- -CD)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优良药用辅料,其不仅水溶性高(75g/100m l),对碱、光和热稳定,且对肾无毒,对肌肉和黏膜几乎无刺激,作为药用辅料主要用作增溶剂、稳定剂和促渗剂等。

口服降糖药格列齐特在水中几乎不溶,生物利用度低,用H P- -CD对格列齐特进行包合[3],当H P- -CD浓度为0.24m o l/L时,其溶解度为原溶解度的8.63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