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藤野先生》优秀---副本剖析
在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见所闻——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国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仙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 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 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 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 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 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
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 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 心情怎样?
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 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 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 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 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 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 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 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 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多年后,鲁迅写信给恩师藤野先生, 请你代他写一封信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怀念和感激。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 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 愧疚之情。
“伟大”? 如何理解伟大
《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 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
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 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 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 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藤野先生》 写作特点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有如下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
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藤野先生》写作特色
《藤野先生》写作特色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
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藤 野 先 生(优秀10篇)
藤野先生(优秀10篇)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10篇藤野先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藤野先生》教案篇一一。
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2、明确:(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论《藤野先生》的写作艺术
论《藤野先生》的写作艺术摘要: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会感觉文风和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鲁迅身处在封建社会刚刚解体,中国革命革命还在不断探索,政治动荡腐败,国民思想愚昧的时代。
所以鲁迅的作品在思想上会非常的深邃,深刻反映与批判现实,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鲁迅的时代处于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新文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作品的用语会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造成学生难以理解。
下面,笔者主要通过《藤野先生》一文来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关键词:鲁迅;藤野先生;形象塑造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在作品中,藤野先生被刻画为一个不拘小节,对学生一视同仁,对教学严谨认真的形象。
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藤野先生》一文与其他写人散文不同,鲁迅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描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才引出藤野先生,却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与现在学生的写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写人物时一般都是在开头描写相貌特点,接着叙述相关事件,然后抒发感情。
这样的写作方式过于固化,需要进行创新。
下面,笔者就从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上来挖掘鲁迅的写作艺术。
一、简略传神的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塑造人物时非常常用的方法。
从小学开始,学生的思维中就认为人物塑造时一定要有外貌描写,否则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于是会从头到脚将人物描写一番。
但是人物最重要的是艺术形象,而不是用人物来写说明文。
在很多经典的作品中,人物外貌的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却能够以少胜多,令人印象深刻。
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就是这样的风格:“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分别来写藤野先生的长相和声音,先让读者看到一个低矮瘦黑的外表,然后再写当同学们看到他的长相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进一步衬托藤野先生外貌的普通。
后面作者又写藤野先生穿衣很随意,差点被当做扒手的事来反衬藤野先生的相貌不佳。
这几处描写是以藤野先生黑瘦的长相为基础,然后通过外界的事例作为反衬来强化作者的“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这一句描写的。
小议《藤野先生》的写作技巧
小议《藤野先生》的写作技巧作者:袁龙琼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3期内容摘要:在初中课本中,学生们学习最多的大师作品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先生或在嬉笑怒骂中激扬文字,或在深情回忆中缅怀人物,或在风雨如晦中憧憬未来……如今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文字却仍熠熠生辉,《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经久不衰的一篇。
关键词:《藤野先生》写作技巧表达方式今天,再读他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反映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的一些生活片段。
在1902—1909年8月期间鲁迅先生怀着救国救民之心到日本公费留学,就是在这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良师益友——藤野先生,作者深情地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美文,从这篇文中可以挖掘到如下写作技巧:一.双线交织的组材方法。
本文的明线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过程(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那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
这样双线交织的组材方法,使这篇篇幅虽长的散文,读来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安排却井然有序。
二.丰富多彩的写人技巧。
1.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等,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不学无术、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鲁迅先生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2、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文中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修改“我”的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②纠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③关心解剖实习,体现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品质;④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求实、治学严谨的精神。
《藤野先生》写作特色
《藤野先生》写作特色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
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妙用“曲笔”藏深意 抽丝剥茧悟真情 ——《藤野先生》第
妙用“曲笔”藏深意抽丝剥茧悟真情——《藤野先生》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鲁迅的叙事散文在表达上善用“曲笔”,这是学生迅速提取信息、把握课文内涵的一大障碍,又恰是深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其语言精妙的着力之笔。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欣赏能力,体会鲁迅文章中的这种幽默与犀利,肯定是兴趣盎然,必是一番难得的体验,将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了解“曲笔”的概念,体会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归纳鲁迅叙事散文中“曲笔”的常见形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品味本文独特、精妙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在赏读文段的过程中,发现“曲笔”的艺术魅力,并能运用曲笔、展现表达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鲁迅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曲笔”的常用手法,发现“曲笔”的艺术魅力难点:揣摩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对《藤野先生》基本内容的梳理与把握。
第二课时:抓住典型事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了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深深感激之情。
第三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赏读,从课文中学会了用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种独特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那就是“曲笔”。
二、看微课知概念1.学生观看微课,从《唐伯虎祝寿》的故事中感受曲笔的几种形式、基本特点和表达效果。
2.老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到底什么是曲笔呢?过渡语:那么,在《藤野先生》一课,曲笔的妙用是如何体现的呢?三、探手法明真意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5段,先找找哪些语句运用了委婉表达——曲笔的写作手法。
过渡语:我想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应该找到了一些曲笔的写法,接下来我们就用下面的句式来明确几种常见的曲笔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记录员填好记录单,小组长分配任务,推荐代表发言,请发言人用以下句式明确曲笔常见形式。
《藤野先生》:鲁迅弃医从文创痛的深情抚慰
二、藤野先生:联结着鲁迅的爱与痛
• • • 1.鲁迅为什离开东京? 《藤野先生》就紧承《琐忆》,回答了鲁 迅人生追求的这一问题。 日本怎么样呢?《藤野先生》开篇无奈 而又失望地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是对《琐记》的自然衔接。 日本的学习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日本 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里甩弄着大辫子,傍 晚的房间地板咚咚地响的震天。大清国的 留学生寻欢作乐,无所事事。鲁迅感受到 国内传染的阵阵陈腐气息,所以说沉痛地 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藤野先生》所写内容是不满意东京, 就到仙台。在仙台,他受不了民族的和个人 的侮辱,于是被迫离开。这与被迫离开S城 、离开南京、离开东京,苦恼何其相似。
一、仙台体验: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一个伤痛记忆
•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厦门大 学的图书馆的楼上,且已经是被学者 们挤出集团之后”所写的,是《琐记 》写成之后过了两天所写的,这两篇 在时间上、求学历程上、空间转换 上有密切联系。 • 《琐记》里的基本内容是—— —衍太太使他在S城里呆不下去, “ 好,那么,走罢!” 到南京去。到南京江 南水师学堂也学到什么学问,那么 久转学矿路学堂,仍然失望,最后 做出决定———“到外国去”。 • 外国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一、仙台体验: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一个伤痛记忆
•
• (1)《狗猫鼠》——从小仇猫的原因 (2)《 阿长与<山海经>》——对阿长 帮助的精神震动 (3)《二十四孝图》—担心自己被埋了 ,对母亲保持警惕 (4)《五猖会》——父亲强迫背诵《鉴 略》的精神恐惧 (5)《无常》—鬼的形象给自己的好感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 求学地的变化和欢娱。 (7)《父亲的病》——给临死的父亲带 来痛苦的不安 (8)《琐记》——走异路的选择
巧解《藤野先生》双线结构
巧解《藤野先生》双线结构作者:龙意蕙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34期《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八年级下册的重点篇目。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被文章的人物感动,能被思想感染,能被艺术折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明暗双线结构的理解上出现疑难,总难理解作者为何能做到总揽如此之多的事件、情感于如此尺牍之间。
因此,在再次教授本文前作了一个深入的探究,运用缘因溯果法,使学生顺利地领会了行文构思的巧妙。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指写作的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的谋篇之法。
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藤野先生》就是采用这样明暗两条线索把赞扬藤野先生的美好精神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深刻而突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大师构思的巧妙,我采用因果关联三步法来分析文章的双线结构。
第一步:明确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在近年的教学和研究中论争热烈。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总的来说,作者着力歌颂的是藤野先生和他的美丽人性,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步:对比显善美。
学生普遍有疑问的地方在于既然文中重在表现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那为什么要写如此之多不是直接表现的事件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授课中重点作了一个对比突出中心的探究分析。
中国留学生精心打扮、矫揉造作的丑态,正是为了突出藤野先生朴素的穿着、真诚的行为所体现出的美。
1.藤野先生
第一部分:见藤野之前(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1-3段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这样”指 代什么?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与庸俗生活 在 东 京
清国留学生的庸俗生活 作者抓住了 ( 盘辫子 )、( 学跳舞 )等细节
离开东京
去
仙台
第二部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 对藤野的肖像描写是 黑瘦、八字须、戴眼 ( 镜 ) 侧面描写藤野生活简朴的一段是 “坐在后面发笑的 ( 是… ) ” 记叙了与藤野交往的哪四件事?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了解女人裹脚 可以看出藤野有哪些优秀品格? 1、生活简朴 2、治学严谨 3、热心关爱弱国留学生 匿名信事件 弃医 从文
思 考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4、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 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 关怀作陪衬。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整体理解课文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散文。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东京 ,表达对 清国留学生 的厌恶; 2.在 仙台 ,回忆与 藤野先生 的交往; 北京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感激 和 怀念 。
课文结构
(一)见藤野之前(1—3) (在东京) (1)往仙台、初到仙台(4—5)
《藤野先生》三层叙事角度的双重性
语文·学科视点《藤野先生》三层叙事角度的双重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28000)白祖铭张颖钟虹燕[摘要]《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散文内容看似平实,语言读来自然,但自然朴实的风格背后,却有着作者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法,而这独具匠心的创作安排正是这篇回忆性散文需细细品味的。
[关键词]鲁迅;《藤野先生》;叙事角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3)07-0004-03《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其远在日本东京留学的种种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写作于1926年。
当时的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身不由己南下于厦门任教。
素有“革命斗士”之称的鲁迅,其文章的风格多以讽刺、幽默、愤懑为主,而这一篇文章,却体现了少有的温情。
文章中的温情并非狂热的、直白的,而是含蓄的、内敛的,隐藏在了鲁迅独具匠心的构思之中。
首先,文章以今昔“两我”的双重叙事视角展现情感交织;以明暗双线串联全文,明线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即鲁迅的情感变化。
其次,文章以冷暖两种色调对照形成情感张力,冷色调凸显鲁迅与环境、他人的矛盾及鲁迅内心的矛盾,暖色调凸显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情。
最后,文章以双重事件排列奠定情感并蓄势,以展现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伟大。
以下便阐述《藤野先生》中叙事视角、叙事色调、事件排列的双重性。
一、双重叙事视角回忆性散文中通常都存在着今昔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
《藤野先生》中,虽所看对象都是藤野先生,但两个“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过去的“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更多的是感激,而现在的“我”回首往事,对藤野先生的情感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愈发浓烈,还在感激的基础上,多了敬重、愧疚与怀念。
可从“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四件事来品析——第一件事是“添改讲义”。
《藤野先生》的课件
鲁迅的文学观念深受日本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揭露黑暗、唤醒民众。
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语言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散文和评论都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藤野先生》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1904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化。《藤野 先生》是他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位老师藤野严九郎的文 章。
《藤野先生》的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延伸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 课后作业与自主学习建议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鲁迅生平与创作背景
生平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但后来赴日本留学,接 触到了新的思想和文化。
文章的主题思想
探讨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师生情谊、学术 精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鲁迅的写作风格
让学生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如语言运用、情感 表达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分享对藤野先生的认识和感受
0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程中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的认识和感
受,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中日语言表达方式也有差异,如文中描 述的日本学生用语规范、注重敬语,而 中国人则更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
时间观念
文中提到日本人对时间的严谨态度, 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体现 了不同文化对时间管理的重视程度。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物形象塑造比较
藤野先生形象
在日本文化背景下,藤野先生被塑造为严谨、认真、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形象;而 在中国文化中,这样的形象也备受推崇,但更加强调教师的师德和人格魅力。
藤野先生第一段赏析
藤野先生第一段赏析篇一《藤野先生》的第一段以其精湛的描绘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赏析:首先,从写作手法来看,鲁迅先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和亲切。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我”的内心变化和思想轨迹。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其次,从情感表达来看,鲁迅先生通过“我”的内心独白和情感流露,展现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真实又深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对藤野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
再次,从人物塑造来看,鲁迅先生通过“我”的视角,生动地刻画了藤野先生的形象。
他通过对藤野先生穿着、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严谨治学态度和崇高人格的形象。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不仅使得读者对藤野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
最后,从主题思想来看,鲁迅先生通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他通过描写自己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交往和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中的自我觉醒和救亡图存的精神追求。
这种主题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总之,《藤野先生》的第一段以其精湛的写作手法、细腻的情感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中国人,也激励着今天的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二藤野先生第一段赏析《藤野先生》的第一段,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樱花盛开图。
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的美妙与人文的魅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美丽场景。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藤野先生》写作特点1、形散而神聚: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即从形式上来看,十分自由,天南地北,历史地理,国内国际,驰骋自如。
但是,优秀的散文又总是不拘一格而中心突出,富于变化而主题集中,灵活多样而线索分明,纵横开合,随意驱使,都紧紧围绕一个思想。
《藤野先生》一文正是这样。
这篇散文,从所写的时间来说,自1904年在仙台医专的生活到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工作,20多年;从所写的内容来看,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情况,有医专的学生生活,有国内有国外;从写作手法来说,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真是写人则栩栩如生,记事则娓娓动听,状物则身临其境,抒情则感情奔涌,议论则尖锐泼辣。
全文三个部分,层次井然。
第一部分写“我”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无所事事,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的腐败生活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那末别的地方如何呢?文章过渡到第二部分,着重写作者在去仙台途中见闻及仙台医专的生活。
赴仙台途中,作者特地点出“日暮里”与“水户”两个地名。
这是为什么?因为“日暮里”,望文生义有日落西山暮色降临之感,与当时“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现状吻合,触景生情,记忆尤其深;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之地,朱先生文章的第三部分写作者离开仙台以后直到写作本文时的一段生活,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和鼓舞作用。
还是写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形散”是指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样性;“神聚”是说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写作的这一特点。
2、开头与结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然。
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从开头就能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其开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开门见山也好,概括集中也好,但必须与全文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说《藤野先生》的开头是包含着作者极大愤慨、失望、不满、厌恶等深沉感情的概括式开头,既总括了文章一、二两节的内容,又为下文的展开作了很好的伏笔。
解读鲁迅散文《藤野先生》
解读鲁迅散文《藤野先生》一、在分析背景、品味语言的同时解读本文的中心《藤野先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样的编排可见其作者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亦可窥见这篇散文在本单元的重要地位和此地位背后隐藏着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依次是:《藤野先生》(鲁迅)、《我的母亲》(胡适)、《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第一单元的卷首语写道:“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诉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
这段文字给整个单元奠定了“奋斗、关爱和温情”的暖色基调。
除此之外,卷首语还提出了学习要求,那就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这样明确的学习要求能指引学生怎么学并且提示了学习的重点,我想还是十分有益的。
在正文前有这样一段文字:“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
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
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的闪亮。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诉了发生在20 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这段文字绝不是无故出现在正文前的,必然有深意。
虽短小却精悍,简明却扼要,直白地说出了《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想要表达的中心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及赞赏,也引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说到解读文本,仔细研读自是最重要的,不仅要解读得正确也要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读鲁迅的文章,更是一字一句也漏不得的。
品味字词是最基本的。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 字不仅仅把作者的失望写得淋漓尽致,也交代了作者以前的求学经历。
第一段,作者把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写得相当到位,写作手法也很独特。
作者用“樱花烂熳”“富士山”等日本特色来表现中国人,有种讽刺意味儿;用“油光可鉴”“标致”来写清国留学生,似褒实贬,将其丑态刻画得相当真实。
九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苏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藤野先生》[学习目的]1、学习这篇回忆录,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浓厚的特色,了解对藤野先生赞扬、怀念的原因。
3、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简介1、课文1926年2月到11月间,鲁迅先生写了十篇追怀往事的散文。
这些散文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旧事重提》,到1927年5月编辑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拾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在这组文章里,作者饱含爱憎,以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为线索,记叙了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片段。
记叙中褒贬分明,使回忆和感想结合起来。
其中,我们学习过的及比较熟悉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个散文集开头有小引,末尾有后记。
《藤野先生》是十篇文章中的第九篇。
《藤野先生》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作者为什么去日本学医呢?他的目的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摘自《呐喊·自序》,课文21页注①也有提及)文中赞扬了日本的学者藤野先生,抒写了对他的深沉的怀念。
2、作者鲁迅(1881一1936),本名周树人,某某某某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
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二、思考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藤野先生》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4、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掌握什么写作方法?三、分析本文的结构文章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自己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来记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1、形散而神聚: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即从形式上来看,十分自由,天南地北,历史地理,国内国际,驰骋自如。
但是,优秀的散文又总是不拘一格而中心突出,富于变化而主题集中,灵活多样而线索分明,纵横开合,随意驱使,都紧紧围绕一个思想。
《藤野先生》一文正是这样。
这篇散文,从所写的时间来说,自1904年在仙台医专的生活到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工作,20多年;从所写的内容来看,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情况,有医专的学生生活,有国内有国外;从写作手法来说,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真是写人则栩栩如生,记事则娓娓动听,状物则身临其境,抒情则感情奔涌,议论则尖锐泼辣。
全文三个部分,层次井然。
第一部分写“我”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无所事事,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的腐败生活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那末别的地方如何呢?文章过渡到第二部分,着重写作者在去仙台途中见闻及仙台医专的生活。
赴仙台途中,作者特地点出“日暮里”与“水户”两个地名。
这是为什么?因为“日暮里”,望文生义有日落西山暮色降临之感,与当时“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现状吻合,触景生情,记忆尤其深;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之地,朱先生
是浙江余姚人,颇有民族气节,明亡后进行反清宣传活动,事败后长居日本讲学,这当然又对鲁迅先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鲁迅去日本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对两个地名的记忆中。
鲁迅离开东京到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医专学习,正是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作者在仙台的住宿吃饭,虽然受到优待,但毕竟十分艰苦,然而他不怕蚊虫叮咬,
不怕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坚持学习,这不也表现了作者为了寻求救国真理而发奋学习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
吗?
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藤野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作者学习的积极性。
当作者在课堂上经受了一场“参观枪毙中国人”的“盛况”之后,便当机立断,决定弃医从文了!“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呐喊·自序》)学医是为了救国,弃医从文也是为了救国!
可见,爱国思想,象一条闪光的红线,贯穿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之中,全文也正是用这条红线把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作者离开仙台以后直到写作本文时的一
段生活,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和鼓舞作用。
还是写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形散”是指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样性;“神聚”是说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写作的这一特点。
2、开头与结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然。
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从开头就能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其开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开门见山也好,概括集中也好,但必须与全文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说《藤野先生》的开头是包含着作者极大愤慨、失望、不满、厌恶等深沉感情的概括式开头,既总括了文章一、二两节的内容,又为下文的展开作了很好的伏笔。
另外,应知道《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虽然十篇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常常首尾相连,紧密贯通。
《藤野先生》是其中的第九篇,前一篇《琐记》,详细记述了作者对故乡的失望而到异地南京去求学的经过。
在南京求学几年,大失所望。
在《琐记》的末尾说:“所余的还只是一条路:到外国去。
”到哪里去呢?1902年作者到了日本,先在东京弘文学院。
那末“东京”又是怎样呢?那就是《藤野先生》一文中开头的这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两
篇文章不是首尾相连了吗?
好的结尾,或者干净利落,坚决果断,或者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或者前呼后应,首尾贯通,或者升华主题,突出重点。
《藤野先生》的结尾写道:“只有他(藤野先生──引者注)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的文字。
”
这一段结尾的文字,既起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起到画龙点睛式的突出了文章战斗作用。
我们知道,鲁迅是在1926年8月被“挤”出了“集团”之后从北京到福建的,其时的厦门大学保守势力浓厚,尊孔读经的声浪甚嚣尘上;不久,那些原先为北洋军阀效力的“现代评论”派的人物纷纷南下,来到厦大,并与厦大的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继续打击,排挤鲁迅。
鲁迅在北京曾经不遗余力地用杂文为武器,同这些“正人君子”之流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斗争,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坟》中的一部分杂文。
如今,在厦门这样一个环境中,鲁迅决心改变战斗方式,“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那时作者的心里是这么“芜杂”,情况是那么“离奇”,他只好追
忆往事,总结经验,结清旧帐,以利再战,于是“从记忆中抄出”了这十篇散文,写成《朝花夕拾》。
鲁迅以回忆性散文的形式为武器,立足现实,回忆往昔,继续作战。
所以本文的结尾含义十分深刻,既是在文章整体结构上首尾连贯一致,浑然一体,使人有严谨之感,又明白庄严地宣告:回忆往事,是为了今天的战斗。
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的作用。
怀念藤野先生,激励自己的斗志。
全篇以讽刺批判麻木不仁的清国留学生开头,以决心写文章揭露无耻的“正人君子”结束,笔力遒劲,令人深思。
3、两组人物对比:
鲁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人物,淡淡几笔,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两相对照,贬褒之中,爱憎分明。
《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两组人物对比。
一是“我”与清国留学生的鲜明的对比。
二是藤野先生与日本某些学生的对比。
在作者笔下,藤野先生外貌并非不俗,只寥寥数笔,形象逼真:“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讲话,给鲁迅也是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接着,通过留级生讲“掌故”,侧面交代了藤野先生朴素的生活:“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的;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样一位骨科教授,生活
如此简朴,令人产生敬意。
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感受最深的几件事是:一是帮助作者改正听课笔记;二是写藤野先生耐心地指出鲁迅听课笔记中的错误;三是写了藤野先生因为鲁迅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以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向鲁迅详细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四是写了作者告别藤野先生决定放弃学医时的情况,“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并将一张亲笔题有“惜别”二字的照片赠给鲁迅,“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
作者善于抓住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选择富有意义的几个细节,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写出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文中反复描写他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时时萦绕在作者耳畔,引起作者深沉的回忆。
对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日本学生,作者也只选择了几个细节,同藤野先生形成鲜明的对照。
藤野先生是日本一个教授,学者,对一个中国学生如此之关心爱护,而那所谓日本的“爱国青年”们,却妄自尊大,思想卑劣,两相对比,寄托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