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弗兰克-赫兹实验理论解释

弗兰克-赫兹实验理论解释

弗兰克-赫兹实验理论解释弗兰克-赫兹实验理论解释: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内部结构存在分立的定态能级。

这个事实直接证明了汞原子具有玻尔所设想的那种“完全确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状态”,是对玻尔的原子量子化模型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使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理论,法兰克和赫兹给予了这实验合理的解释。

当电压很低时,被加速的电子只能获得一点点能量。

他们只能与水银原子进行纯弹性碰撞。

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不允许一个原子吸收任何能量,除非碰撞能量大于将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量量子态所需的能量。

由于是纯弹性碰撞,系统内的总动能大约不变。

又因为电子的质量超小于水银原子的质量,电子能够紧紧地获取大部分的动能。

增加电压会使电场增加,刚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感受到的静电力也会加大。

电子的速度会加快,更有能量地冲向栅极。

所以,更多的电子会冲过栅极,抵达阳极。

因此安培计读到的电流也会单调递增。

水银原子的电子的最低激发能量是 4.9eV。

当加速电压升到4.9 伏特时,每一个移动至栅极的自由电子拥有至少 4.9eV动能(外加电子在那温度的静能)。

自由电子与水银原子可能会发生非弹性碰撞。

自由电子的动能可能被用来使水银原子的束缚电子从一个能量量子态跃迁至另一个能量量子态,从而增加了束缚电子的能极,称这过程为水银原子被激发。

但是,经过这非弹性碰撞,自由电子失去了 4.9eV 动能,它不再能克服栅极与阳极之间负值的电压。

大多数的自由电子会被栅极吸收。

因此,抵达阳极的电流会猛烈地降低。

假设加速电压超过 4.9 伏特,自由电子会在从阴极移动至栅极的路途中,遇到一个非弹性碰撞,失去 4.9 eV,然后继续被加速。

照着这方式,在电压超过 4.9V之后,电流重新单调递增。

当电压在 9.8 伏特时,情况又有改变。

每一个自由电子有足够的能量造成两次非弹性碰撞,失去 9.8eV 。

自由电子又无法抵达阳极。

安培计读到的电流再度会猛烈地降低。

电压每增加4.9 伏特,就会发生一次这种状况,电子累积足够能量(4.9eV 的整数倍)后,造成更多次的非弹性碰撞。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于1914年进
行的一系列实验,旨在研究气体中的原子能级和电子束的能量损失。

该实验通过在真空管中加入气体,并在管内施加电压,观察电子束在不同电压下的能量损失情况,从而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量子力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实验中,弗兰克-赫兹装置由真空管、热阴极、加速电极和收
集电极组成。

当施加一定的电压时,热阴极会发射出高速电子束,这些电子束被加速电极加速,并穿过气体分子,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

碰撞过程中,电子束会损失能量,并且在经过一定距离后,电子束的能量足够小,无法再次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

此时,收集电极上会出现一个电流峰值,用示波器可以观测到电流的变化。

通过实验,弗兰克和赫兹发现,在一定的电压下,电流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在气体分子中,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当电子束的能量刚好等于某个原子的激发能级时,电子束与原子发生共振,从而能量发生最大损失,使得电流达到峰值。

随着电压的进一步增加,电子束的能量继续增加,可以与更多的原子发生共振,电流会再次出现峰值。

因此,实验结果证明了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不连续的,符合量子力学理论的观点。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对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量子力学的提出对于解释和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夫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和恩斯特·赫兹于1914年进行的实验,他们通过这一实验首次证实了原子的量子理论。

该实验是对原子结构和能级理论的重要验证,对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

根据量子理论,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即只能取一些特定的数值,而不能取得其它数值。

在实验中,弗兰克和赫兹使用了汞蒸气管,通过加热汞蒸气,使其发射出电子。

这些电子经过加速后,撞击到一个带有正电荷的阳极上。

他们发现,当电子的动能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出现电流的急剧下降,这表明电子的动能被吸收,使得电子无法到达阳极,从而无法产生电流。

这一现象可以用量子理论来解释。

根据量子理论,原子的能级是分立的,当电子的动能达到一定数值时,会与原子的能级相匹配,从而被原子吸收。

这就导致了电流的急剧下降。

通过实验测量电子的动能和电流的变化,弗兰克和赫兹成功地验证了量子理论对原子能级的描述。

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深化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结果也证实了玻尔的原子模型,即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轨道是分立的,而且电子只能在这些轨道上运动。

这一实验的成功,标志着量子理论在物理学中的确立,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是基于量子理论的,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能级结构是离散的。

这一实验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化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结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概述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W.弗兰克和G.赫兹于1914年进行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电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通过测量电子与原子碰撞后的能量变化,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理根据量子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

相应的定态能量称为能级。

原子的能量要发生变化,必须在两个定态之间以跃迁的方式进行。

当基态原子与带一定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时,可以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态。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可由以下公式表示:E1 = E0 + eV1其中,E1为第一激发态能量,E0为基态能量,e为电子电荷,V1为电子的能量。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实验采用了一个真空管,其中充满了低压气体(如氩气或汞气)。

管中设有阴极、栅极和阳极,通过调节电压使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并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

2. 实验步骤:(1)调整阴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使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2)调整栅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压,观察输出电流的变化;(3)记录不同电压下输出电流的变化,分析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后的能量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当电子能量达到一定值时,输出电流出现明显的峰值。

这表明,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了有效的碰撞,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2.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氩原子和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实验结果显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约为4.9V,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约为13.6V。

3. 实验结果与波尔理论预测的能级结构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

五、结论1. 弗兰克-赫兹实验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实验结果与波尔理论预测的能级结构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量子理论在原子物理领域的正确性。

3. 弗兰克-赫兹实验对于理解原子结构、电子与原子相互作用以及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该实验方法为后续的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实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和恩斯特·赫兹于1914年进行的一项重要实验,通过该实验,他们观察到了原子的量子特性,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及其重要性。

在弗兰克-赫兹实验中,实验装置主要由真空管、加热丝、阴极、阳极等组成。

实验过程中,通过加热丝使阴极发射出电子,电子经过加速后撞击氩原子,然后通过测量电子的动能和氩原子的电离能来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热丝产生电子。

在实验装置中,加热丝受到加热后会发射出电子,这些电子被加速电场加速后形成电子束。

其次,电子束撞击氩原子。

电子束经过加速后会撞击氩原子,这些撞击过程中,电子会失去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用来激发氩原子内部的电子。

然后,观察电子的动能变化。

通过改变电子的加速电压,可以观察到电子束的动能发生变化,当电子束的动能等于氩原子的电离能时,会出现电流的突变现象。

最后,测量电子的动能和氩原子的电离能。

通过测量电子的动能和氩原子的电离能,可以得到氩原子内部电子的能级结构,从而揭示原子的量子特性。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该实验,人们首次观察到了原子的量子特性,验证了玻尔提出的原子能级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弗兰克-赫兹实验也为后来的原子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总之,弗兰克-赫兹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它揭示了原子的量子特性,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原子结构和性质,推动原子物理学的发展。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12页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12页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12页一、实验简介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用于研究原子中的电子能级的实验,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于1914年首次进行。

该实验基于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对气体中电子的能级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中使用汞气作为气体样品,并观察了在逐渐递增的电压下电子的能量变化以及电子在经过汞原子时的散射现象。

本实验在原子物理学以及量子力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1.能量量子化在原子中,电子所拥有的能量和它的运动状态是量子化的,因此它们只存在于特定的能量状态中。

这些能量状态被称为能级,其能量可以通过光子吸收和辐射来进行变化。

2.汞原子的能级汞原子是大型原子,其中包含80个电子,因此具有复杂的能级结构。

常见的汞原子能级包括原子的基态以及第一、第二、第三激发态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第一激发态,其能量为4.9电子伏。

3.散射现象在电子经过汞原子时,它们将与原子中的电子进行散射,影响它们的移动方向和能量。

通过观察不同电压下电子在汞蒸汽中的散射情况,可以研究电子在汞原子中的散射过程以及不同能级的存在情况。

三、实验步骤1.设备调试首先对设备进行调试,检查电源、电压计、放大器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样品处理使用灯丝对汞样品进行加热,使其升华产生汞性气体。

3.电子管与样品接触将电子管的阳极与汞样品接触,使电子通过样品并进行散射。

4.电压递增逐渐递增电压,观察电子的能量变化以及电子在经过汞原子时的散射情况。

5.测量数据通过放大器和电压计来测量电压和电流等数据,记录不同电压下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四、数据分析通过测量数据可以得到不同电压下汞蒸汽中散射电子的动能,进一步可以得知电子在不同能级中的能量情况。

例如,在电压为10伏的情况下,当电流增大时,证明散射电子的动能增加,这表明电子已经达到第一激发态能级。

当电压增加到50伏时,电流在急剧减小,这表明散射电子已经失去了能够到达下一个能级所需的能量。

从而可以推断出汞原子存在第一激发态能级。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文库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文库

一、实验背景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W.弗兰克和G.赫兹于1914年进行的,该实验旨在研究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并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实验通过测量电子与原子碰撞时的能量交换,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量子化特性。

二、实验目的1. 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2. 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3. 学习电子与原子碰撞微观过程与宏观物理量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

三、实验原理1. 原子能级理论: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只能长时间地处于一些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

原子的能量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 电子与原子碰撞:当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时,会获得动能。

当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时,会发生能量交换。

若电子传递给原子的能量恰好等于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所需的能量,则原子会被激发。

3. 激发电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发电势。

在本实验中,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

四、实验装置1. 夫兰克-赫兹管:由阴极、阳极、栅极和充有氩气的真空管组成。

阴极发射电子,阳极接收电子,栅极控制电子流。

2. 加速电压:通过调节加速电压,使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获得不同动能。

3. 电流计:测量电子流过夫兰克-赫兹管时的电流。

4.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电流与加速电压的关系。

五、实验步骤1. 将夫兰克-赫兹管接入实验电路,调整加速电压,使电子获得不同动能。

2. 测量电子流过夫兰克-赫兹管时的电流,记录数据。

3. 改变加速电压,重复步骤2,得到一系列电流与加速电压的关系曲线。

4. 分析数据,确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电流与加速电压的关系曲线呈阶梯状。

当加速电压低于第一激发电势时,电流几乎为零;当加速电压等于第一激发电势时,电流出现突变;当加速电压高于第一激发电势时,电流逐渐增大。

弗兰克赫兹实验揭示电子的运动规律

弗兰克赫兹实验揭示电子的运动规律

弗兰克赫兹实验揭示电子的运动规律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James Franck和Gustav Hertz于1914年发现的一项重要实验,通过该实验,他们揭示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装置和实验结果,以及对电子运动规律的启示。

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在真空中加入高压气体,然后通过一对电极建立电压差,使得电子能够穿过气体。

通过测量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可以得到有关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规律的信息。

实验装置弗兰克-赫兹实验通常采用一个玻璃管,管内充有气体(通常为汞蒸气),管的两端设有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电极。

其中一个电极称为阴极,用于释放电子;另一个电极称为阳极,用于收集电子。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阳极的位置,来研究电子在不同位置的行为。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当加入适当电压时,会观察到电流的变化。

弗兰克和赫兹发现,当电压较小时,电流随电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这是因为电子受到的阻力较小,能够通过气体较为容易。

当电压进一步增大时,电流突然下降,这是因为电子在经过气体分子碰撞时损失能量,无法再到达阳极。

随着电压继续增加,电流再次上升,但仍然无法恢复到最初的水平。

通过这些电流曲线,可以推断出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规律。

电子运动规律的启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表明,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电子只能在具有特定能量的状态下存在,并且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

当电子能量低于某个阈值时,无法克服气体分子的阻力到达阳极,从而导致电流下降。

这一发现支持了波尔的原子模型,并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结论弗兰克-赫兹实验是揭示电子在原子中运动规律的重要实验之一。

通过观察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方式,并且得出了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结论。

这一实验的发现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不仅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原子结构和电子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简述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简述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简述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于1914年发
现的一种实验现象。

该实验主要利用了气体分子电离与激发的特性,验证了电子在气体中的离散能级结构。

其原理如下:
在实验中,气体原子与电子束碰撞后,电子将会经历两种情况:碰撞后仅转移能量给原子,或者碰撞后电子会激发或电离原子。

当电子通过一个加速电压与气体原子碰撞时,电子的能量逐渐增加。

当电子能量达到气体原子的第一激发能级时,部分能量会被原子吸收,但电子的能量仍然较大,因此电子不会停止,继续前行。

然后电子会再次碰撞到原子,此时电子剩余的能量可能与原子的第二激发能级相匹配,此时部分能量再次被原子吸收。

此后电子可能会经历多次碰撞并且在每次碰撞中失去能量。

最终,当电子的能量减小到无法激发或电离气体原子时,电子束将不再传输到检测电路中,电流值降为零。

通过测量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电流峰,每个峰代表了一种特定能量的电子。

根据能量差值和电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气体原子的离散能级结构。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验证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为后来
的原子和分子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在相对论理论中,以弗朗茨·赫兹(Franz Hertz)为首的一组物理学家所开展的实验,是证明物质粒子的本质、光子的规性,同样也是量子力学创立过程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本文将对弗兰克赫兹实验进行详细讲解。

1. 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实验装置简单,主要由带正电荷的阳极和带负电荷的阴极构成。

阳极和阴极之间有一个几毫米长的气体管道,这个管道中充满一定压强的气体。

当气体管道被加过恰当电压时,电子释放并从阴极发射出来,流经气体管道,不同的电子通过撞击不同的气体分子产生不同的碰撞能量,从而使气体内的原子和分子获得激发和电离。

阳极的电势高于阴极(即进入气体管道的电子具有较高的能量),所以能够通过气体管道运动到阳极。

2. 实验结果在常见的气体实验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气体都可分为导电和非导电两类。

实验发现:在气体放置的电势不变时,从阴极发射的电子(称为第一次电子)经气体管道撞击后,是否能到达阳极取决于电子的初始速度,以及气体的种类和压强。

这意味着不同的电子散射非常不同,有些电子的散射轨迹完全符合经典的物理学规律,而有些电子的散射轨迹却完全不符合经典的物理学规律,导致电子无法到达阳极。

3. 实验分析这种不同的电子散射行为启示我们必须从量子角度来考虑电子的散射,这就涉及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

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运动参数(例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完全指定。

显然,这种经典的描述方式无法解释电子散射的不确定性。

根据这种不确定性,人们必须使用新的物理理论来处理物质粒子。

这个新的物理理论,即量子力学,就是应运而生。

4. 实验意义弗兰克赫兹实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电子的量子本性,从而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实验之一。

它证实了量子物理学中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含义,即物质粒子在一定条件下既行为为波动,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群具有确定运动的粒子。

同时,它也证明了在微观世界中,经典力学失去了适用性,需要借助量子力学的方法来进行精确描述。

弗兰克赫兹实验部分现象的理论解释

弗兰克赫兹实验部分现象的理论解释

数据处理
处理结果
温度T/K
433
碰撞前能量(VG2P)/eV 6.2
碰撞损失能量/eV
5.0375
(第一激发能平均值)
额外加速能量/eV
1.1625
额外加速程/mm
0.071
散射截面σ/cosθ╳10- 13.2 20m2
443 5.8 4.9625
0.8375 0.049 10.3
453 5.7Hale Waihona Puke 4.9225额外加速程/mm
0.087 0.073 0.058 0.045
散射截面σ/cosθ╳10-20m2 4.6
5.5
6.9
8.9
理论验证
σ/cosθ╳10-20m2
cosθ取合适值(0~1之 间),便可得到与文献 值吻合的散射截面
个人理解(基于文献[1])
个人理解(基于文献[1])
• 文献描述
个人理解(基于文献[1])
• [3]蔺明婕,俞颉翔,白翠琴,潘玉莲,马世红.弗兰克2 赫兹实验中温度与电子平均自由程的关系[J] 物 理实验 2009 29(3) 39~43.
特别鸣谢
• 10级光科学系 刘畅同学的ppt 对我的实验改进有诸多帮助
Thank you! Q&A
最终发生非弹性碰 撞激发,不一定是 第一激发能(高激 发能也可能参与)
剩余能量理论
• 平均自由程 • 对应一部分“额外加
速程”
单次碰撞额外加速与n有关 还与平均自由程有关
验证实验
• 测量额外加速获得能量以验证理论 • 有关量 • 平均自由程
——
• 峰位数n
改变炉温
—— 观察同一炉温下不同峰位额外 加速程

弗兰克赫兹实验总结与讨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总结与讨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总结与讨论一、引言弗兰克赫兹实验是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实验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对弗兰克赫兹实验进行总结与讨论。

二、弗兰克赫兹实验简介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威廉·弗兰克和恩斯特·沃尔夫冈·赫兹于1914年完成的。

该实验利用了气体放电管和阴极射线,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来研究气体分子中电子的行为。

三、实验过程1. 实验装置:弗兰克赫兹装置由气体放电管、高压电源、测量仪器等组成。

2. 实验步骤:首先将气体放电管内部抽空,然后加入少量惰性气体(如氦或氖)。

接着加高压使气体产生放电,在测量仪器上读取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发现在低压下,阴极射线呈现出连续的谱线,而在高压下,阴极射线呈现出离散的谱线。

这表明气体分子中存在着能量离散化的现象,即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中。

五、结论与讨论弗兰克赫兹实验结果表明了原子内部存在着能量离散化的现象,即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中。

这一结论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基础之一,对于后来量子力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该实验还为后来开展原子物理和分子物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六、实验局限性弗兰克赫兹实验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气体分子碰撞等因素影响结果。

此外,该实验只适用于惰性气体分子。

七、结语弗兰克赫兹实验是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并为后来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一种实验证明了原子存在能级结构的方法。

实验装置是由一个玻璃管组成,管中充满了一定压强的稀有气体,例如氖或汞。

管内有两个金属电极,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

一个电极通过电源提供连续可调的电压,而另一个电极则与一个电流计连接。

在实验中,当电场强度较小时,电子在气体原子与离子之间碰撞并散射,电流计的读数较低。

然而,当电场强度逐渐增大,电子能量足以克服碰撞散射并在离子之间穿越管中距离,电流计的读数会急剧增加。

这是因为电子在穿过管中时与离子碰撞,使电子失去了能量。

离子通过电子捕获过程重新获得能量,使得电子能够再次穿越管中。

实验结果显示,电流计的读数在不同电压下会出现多个峰值,这些峰值对应着不同电子能量所产生的现象。

这证明了稀有气体中存在能级结构,每个能级之间相差特定的能量。

通过测量峰值之间的电压差,可以确定离子能级的能量差。

这个实验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原子物理学的基础。

它不仅证实了能级结构的存在,也为后续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和结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和结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和结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和恩里科·赫兹于1914年共同进行的实验,它提供了关于原子结构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关于原子能级的存在。

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弗兰克-赫兹实验主要使用了一个玻璃管,其中充满了氢气或汞蒸气,这个管被分为两个电极区域。

2.电压加速电子:通过在管中施加电压,电子被加速并从一个电极移向另一个电极。

在途中,它们与气体分子碰撞。

3.测量电流:当电子通过管中的气体时,会发生多次弹性碰撞。

当电子的能量达到某个特定值时,它们会与气体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失去能量。

这一过程导致了电流的突然减小。

4.能级跃迁:当电子能量达到一定值时,它们可以克服气体分子的束缚,进入下一个能级。

这些能级的跃迁导致了电流的突然减小,因为电子被从原有的路径上移开。

实验结论:
1.能级存在:弗兰克-赫兹实验提供了关于原子内能级的首次实验证据。

实验证明,原子内存在离散的能级,而电子在这些能级之间跃迁。

2.能量量子化:实验证明了能量的量子化概念。

电子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存在,这支持了量子理论的发展。

3.波粒二象性:实验结果也支持了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电子表现出波动性和粒子性,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成功对于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奇妙世界打下了基础。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是一项著名的物理实验,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和恩斯特·赫兹在1914年进行的。

这个实验是基于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和光子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及其重要性。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光电效应和原子的量子性质。

在实验中,弗兰克和赫兹使用了一种金属表面来作为目标,然后用紫外光照射金属表面,观察光子与金属原子的相互作用。

他们发现,当紫外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引起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发射,这就是光电效应。

而且,他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同波长的光对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发射具有不同的能量。

根据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光的能量是连续的,而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却表明,光的能量是离散的,这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相矛盾。

这个发现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光的能量是以量子的形式存在的,这就是光子的概念。

而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发射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这就是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这些发现对量子力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E=hf。

其中,E代表光子的能量,h代表普朗克常数,f代表光子的频率。

这个公式表明了光的能量是与其频率有关的,而且是以量子的形式存在的。

这个公式也被称为光子能量公式,它对于描述光的能量和光子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现代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半导体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中,量子力学的理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是基于光电效应和原子的量子性质的,它揭示了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2.4-实验验证之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2.4-实验验证之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一、弗兰克—赫兹实验
在玻尔理论发表的第二年,即1914年,夫兰克和赫 兹进行了电子轰击汞原子的实验,证明了原子内部能 量的确是量子化的。可是由于这套实验装置的缺陷, 电子的动能难以超过4.9ev,这样就无法使汞原子激发 到更高的能态,而只得到汞原子的一个量子态—— 4.9ev。
1920年,弗兰克改进了原来的实验装置,把电子的 加速与碰撞分在两个区域内进行,获得了高能量的电 子,从而得到了汞原子内一系列的量子态。
态能量E2 eU1 E2 E1
当电子的加速电压U<原子第一激发电势U1 电子与原子碰撞没有发生动能与内能的交换。
为“弹性碰撞”
电子碰撞前后速率不变
当电子的加速电压U≥原子第一激发电势U1 电子与原子碰撞发生动能与内能的交换 为“非弹性碰撞”
电子碰撞后速度变慢,原子会辐射光子
K IP
G2 P
第一激发态
第一激发电离能
电离能:电子从基态激发到 电离状态所需态激发到电离状态所 需的能量。
电离电势:与电离能相对 应的加速电压。
电离能
例题:用能量为12.6ev的电子轰击基态的氢原子,试求 1、氢原子所能达到的最高能态。 2、在能级图上标出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态跃迁时可能 发出的谱线,算出波长最短的一条。 3、基态氢原子的电力电势是多少?
2、玻尔理论指出了经典理论已不适应于原子内部,并 提出了定态和量子跃迁等新概念。处于某一能态En上的 原子并不辐射电磁波,只有当原子从某一能态向另一能 态Em(En>Em)跃迁时,才辐射光子。
Em En
h
实验表明这一结论对各种原子都正确。玻尔在这里成功地 克服了经典轨道模型的困难,并把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与 普朗克---爱因斯坦量子化概念,以及表面上看似乎与此并不 相干的光谱实验规律巧妙结合起来了,把光谱规律纳入理论 体系,并推导出里德伯常数,这开创了原子物理学向前发展 的途径,推动了光谱和原子结构等方面新的实验和理论工作。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一种关于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经典实验,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在1914年发现。

实验装置为一个玻璃管内充满了一定压力的汞蒸气,两个电极分别连接电路。

加上一定电压使电子由阴极发射出来,并通过加速电场向阳极运动。

当电子经过中间的汞原子时,它们会发生碰撞并失去能量,从而减慢或停止运动。

当电压逐渐增大时,观察到在相应电压下,电流突然增大,说明电子能量达到一个量子级别,并能够将汞原子的最低激发能量激发出来。

这时电子才能穿过汞原子层,到达阳极,使得电流增大。

实验结果表明,汞原子的最低激发能量并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呈现量子化的状态,也就是说,电子通过汞原子层时,必须具有一定量的能量才能激发汞原子内部的电子跃迁。

这反映了电子能量也存在量子化现象,电子在能级间跃迁时,只能跃迁到具有特定能量的能级。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它首次证实了玻尔的量子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探究原子结构和微观世界的规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于1913年共同完成的,该实验是为了验证普朗克的光量子理论。

实验的原理是利用了电离辐射的特性,通过研究电子的运动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光的量子性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

首先,实验装置是由一个真空室、一个阴极射线管和一个收集电子的电子倍增管组成。

在真空室中,通过加热阴极,释放出高速电子,这些电子经过加速后,射到气体原子上,产生电离现象。

电子被加速后具有一定的动能,当与气体原子碰撞时,会将部分动能传递给气体原子,使得气体原子发生电离,产生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其次,实验中需要使用一定压强的气体,以确保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的次数足够多。

在实验中,气体原子的种类和压强的选择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精确的控制。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加速电压和测量电子的动能,可以得到电子的速度。

根据经典力学的理论,电子的速度应该是连续变化的,但实验结果却显示出电子的速度是分立的,只能取一些特定的数值。

这一现象与经典力学相悖,但与普朗克的光量子理论相符合。

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电子的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的动能是分立的,且与电子的速度有密切的关系,这与普朗克的光量子理论是一致的。

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光的量子性质,并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是通过研究电子的运动规律,验证了光的量子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的动能是分立的,与电子的速度有密切的关系,这与普朗克的光量子理论相符合。

弗兰克赫兹实验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兰克 D 赫兹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

G ! 谭 斌" 赵维义 " G G
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物理系 G 广东 佛山 G 华中科技大学 物理系 G 湖北 武汉 G $ " ) H ! C + + + I ! ) F # + + E F % 摘要 B 介绍了夫兰克 D 赫兹实验中炉温 J 灯丝电压等对 K 得出了这些 因 素 变 化 时 的 实 验 曲 线 变 LD N O曲线的影响 G M 解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G 并总结了减小测量误差的一些方法 P 化规律 G 关键词 B 夫兰克 D 赫兹实验 I 炉温 I 灯丝电压 中图分类号 B D # # QF 文献标识码 B R
第 +期

斌等 C 夫兰克 @ 赫兹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
* =
升高炉温时 $ 实验曲线向下移 $ 第一峰位向左移 ! " ! 当灯丝电压与反向拒斥电压不变 # 同一反向拒斥电压 % 图 ,是 表 !是在同一灯丝电压 % &’( $ )* " &’( $ +种不 同炉温 下测得 的数据 $ 依据实验数据所绘的实验曲线 表 ! 同一灯丝电压 # 同一反向拒斥电压 $ 不同炉温的实验数据表 温 峰位 /* , 01 . 2
及8 其 中 ;条 曲 线 激 发 截 面 P的 最 大 值 分 别 出 现 ( 3 <M 4" 在3 ( = 5M 3 ( @ !M 8 ( ! 5M ( 8 @M 4" 4" 4及 8 4’ 由 这一 结论可 以解析峰 间 距 逐 渐 增 大 这 一 实 验 现 象 ’ 实验中 ) 电 子 若 在 /. 之 间 的 某 一 小 . /在 增 加 的 过 程 中 " 区 域 内 获得的能 量达到 3 汞 原子 便 从 基 态 激 发 ( < =M 4 时"
第! "卷第 #期 ! + + #年 ,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 . / 0 1 ( ’ 2 3 ’ 4 5 1 060 7 8 9 / 4 7 : ;$ *1 : . / 1 ( < = 7 9 0 = 9> ? 7 : 7 ’ 0
) ! "*’ ) # &’ ( ) ! + + # < 9 @
得 出 图 ;所 NO 汉 纳 综 合 实 验 数 据 和 理 论 计 算 结 果 " & ; 示 关 于 汞 原 子 从 基 态 <B E 5跃迁到最低一组激发态 < 5 " & " !
! R 的激发截面 P 与能量的关系曲线 Q ’ 从图 ;中可以看出汞 ; ; ; 原 子 <E " <E " <E ( < =M 3 ( > @M 4" 4 5 & ! 态的 激发能分 别 为 3
" 实验原理
" U 夫 兰克 D 赫兹实验的装置原理图如图 "所示 T 夫兰克 D 赫兹管中充以被测气体 $ 如汞蒸 P 在图 "中 G 气J 氖气 J 氩气等 % 由于热阴极 O 发射电子 G 在阴极 O 与栅极 L 之间加反向拒斥电压 G 电子在加速的过 G
当加速电压值较小时 G 电子与原子只能发 生弹性 碰撞 G 当电 压值超 过或 程中与被测气体原子发生碰撞 G 达到气体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 G 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G 电子碰撞后将动能部分或全部传递给被 测气体 G 使其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G 而电子本身所剩能量就可能很小 G 以致通过 栅极后 不足 以克服 拒斥电 场G 达不到板极 LG 因而电流计中的电流就要显著降低 G 由于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 G 这样得到板的极 电流 K 如图 !所示 P 通过对 K O 之间加速电压 M M L 会随 N N O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G LD N O曲线的分析 就可以测出被测气体的第一激发电位 G 从而证实了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 P
; ; ; 时I 7&是允许的跃迁 ’ 因此受激到 < F < < J E E E 5 ! 态的原子不能通过偶极辐射形式自动退回到基态 " 5 ; ; 和< 态都是亚稳态能级 处于 态的原子则会很快通过自发辐射跃迁退激回基态 拍摄到汞的发 " <E ’ E ! & ; 射 光谱波长为 ! 即电子损失掉 3 使汞原子 8 ; ( =K ( > @M L 的谱线 " 4 能量使汞原子从基态跃迁到 <E &态’ ; 激发到 < E & 态的加速电位差称为汞的第一激发电位 ’
夫 兰 克和赫兹在研 究充汞 放 电 管的 气 体 放电 现象时 G 发现 透过 汞蒸气 的电子 流 随 电 子 的 " , " F年 G 能量的变化显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G 同年又拍摄到汞发射光谱的 ! 夫兰克及其合 H # ) E0 , ! +年 G S 谱线 P" 作者对原先的装置做了改进 G 测得了亚稳能级各较高的激发能级 G 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文章编号 B " + + C D + " E " $ ! + + # % + # D + + " E D + F
P ; ; 到< 从而在该区域中造成 < 由于受上面 E E 5态" 5 态骤增 " ; ; 所 讲 的 选 择 定 则 的 限 制" 激发到 < 而< ( < = E E 5 的 电 子 会 维 持 在 一 个 很 大 的 数 目 上" 5态的激发能为 3 因此实验中测出的前几个峰间距比理论上汞的第一激发电位 稍低 当 持续增大时 电 3 ( > @M ’ ) " M 4" 4 . /
图 ; 激发截面
与能量的曲线
子获得 的能量足够大 " 使能量达 到或超 过 3 此 时 的激 发截面 P值较 高 " 这些 电子 中的多 数使汞 ( > @M 4" ; 原子从基态激发到 <E 当然其中仍有少量电子没有失去动能 " 并继续向栅极运动 " 使能量增加到 8 ( &态"
; ; 足以将汞原子从基态激发到 < 激发到 < 因 3 <M 4 或更高 " E E !态" ! 态的那部分电子所占的比例在增大 " ; ; 此实验中测出的后几个峰间距也随之逐渐增大 ’ 当然 " 使汞原子从基态激发到 <E E & 态和 < ! 态的电子 所占的比例还与汞蒸气压 F 夫兰克 # 赫兹管的结构有关 ’
第! &卷
! 实验现象及其理论探讨
以汞气为被测气体 " 采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系研制的智能夫兰克 # 赫兹实验测量仪和 $ &型 %# 赫兹实验装置 " 通过改变炉温和灯丝电压等因素 " 结果会出现下面一些现象 ’ 夫兰克 # ! ( & 峰间距逐渐增大 从理论上看 " 汞蒸气的第一激发电位 ) 即在 + 如图 * 应为一定值 " ,-) . /曲线上峰间距应为一定值 " 所示 但在实验中却发现峰间距会逐渐增大 ! " ’ 表 &是用智能夫兰克 # 赫兹实验测量仪的 0 自动 1 档测得的一组实验数据 2 灯丝电压为 34" 炉温为 表 & 不同峰位时的峰间距 反向拒斥电压 ) & 3 56" ( 849 ’ ,.7-& 当适当改变炉温或改变灯丝电压测量 峰 峰# & :! ! :; ; :3 3 :8 8 :< < := = :> 汞 的 第 一 激 发 电 位 时" 发现所有的结果中 都会出现峰间距逐渐增大的现象 ’
; ; ; 跃迁到 < 不受选择定则的限制 C 但是当汞原子从这 ;个能级回到基态则受选择定 " < " < E E E 5 & ! 这三态 " ; & ; & ; & 则的限制 G 这两种跃迁都属于禁止的跃迁 " 只有 < < H< 7! "< H< 75 " H< E B I J E B I J E B ! 5时" 5 5时" & 5
" U 的G 从而确证了原子能级的存在 T 赫兹实验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让学生进 P 现在各高校开设的夫兰克 D
一步加深对能量量子化的理解 G 并了解电子与原子碰撞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微观图像 G 以及影响这个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至今仍有许多实 验现象 未能 得到很 好的解 的 主要物理因素 P 但由于实验因素的复杂性 G 释 P 本文就在指导学生做该实验中出现的几个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 P
4 56’ 3
度 /* , &1 2 . /* & 01 2 .
)* ! 4 56’ 3 )* !
* 0 9 86 7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0 " + <
)* !
4 56’ 3
* 0 9 86 7 0 " = * ! " ! 0 , " , 0 : " 0 , = " ! , * * "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