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为学生理解诗中的琵琶声做准备。

教学活动:1.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和他的创作背景。

4.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第三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析《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琵琶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

2. 分析《琵琶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如琵琶女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对女性权益的启示。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素材和情境,要求他们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趣事引入同学们,今日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访问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美:“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简单在这都市居住进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学校课本的《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意和音乐美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音乐美。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2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5.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音乐素材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授详细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6.2 诗词解析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3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演奏家的琵琶曲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6.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加强语言记忆和诗词美感。

7.2 论文写作7.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解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名篇,作者白居易。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由唐明皇在位时期的凉州刺史韦应物引述。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琵琶音乐来概括女子艺人的生活悲剧,反映唐代低层女性的贫困、艰苦生活和弱势地位。

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旷远的“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则描写了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雄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分享了优美的诗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体会唐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要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选修一《琵琶行(并序)》的时候,老师可以介绍一下古代文艺形态——琵琶。

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也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间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琵琶行(并序)》就是绝佳的琵琶曲创作,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名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文学作品。

2. 读文本环节要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先让学生静读全篇,再指导学生重读“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经典语句,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抒写作品中的含义,找寻表达表情的语言。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琵琶行(并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抒情主旨。

在读文过程中,老师也要对重要的生词、独特的句式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背景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诗歌。

3. 文学欣赏体验环节要点:开发学生的精神直觉和想象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原文和表达艺术。

① 观看文学题材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观看曾吴演唱的《琵琶行》节选视频,此为依照白居易最著名的《琵琶行》改编的作品,演唱者虽然没有现身,但通过舞者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充分体验到白居易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情感和整个故事的传达。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及《琵琶行(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典故。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琵琶行(并序)》的译文和解析。

2. 学生用书:《琵琶行(并序)》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琵琶演奏、诗歌朗诵等。

4.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 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 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 优美动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岀了低沉、抑郁的情调, 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琵苗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eng)悯然(mng)转徙(xl)了寻阳(xun)瑟
(se)声声思(si)捻(nian)霓裳(nichdng)衣
裳(chang)红绡(xia o)钿头银龍(dianbi)谪居(zh
e)整顿衣裳(chaபைடு நூலகம்g)还独倾(hudn)间关
(jian)呕(du)哑(yd)嘲(zhao)晰(zha)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 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 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 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 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 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 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 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 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等。

2.3 文学鉴赏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长恨歌》的比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进步,鼓励优秀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并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品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发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兴趣。

2. 老师让学生先自读《琵琶行并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感觉。

3.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小节精读理解,注意描述细节和人物塑造。

2. 重点阅读“长安古意”和“凉州词二首”,领略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

3.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辨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价(40分钟)1. 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意义,并为此写一篇读后感和评论。

2. 学生通过朗读和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拓展与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琵琶行并序》,说明其书写规范和文字修饰的变化。

2. 学生研读相关资料,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展开拓展与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精神内涵。

3. 老师总结此次授课内容,强调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文学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实施与效果:本课程是按照文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思想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反复训练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达到了较高水平,认识唐代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升华本课程以《琵琶行并序》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全面认识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指导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诗人赴任江州途中,偶遇一位弹琵琶的女子,倾听她演奏的曲子和诉说她的身世。

本诗以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貌、音乐艺术和诗歌创作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感受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歌手法及其美学价值。

难点:把握唐代音乐艺术、社会风貌与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曾任江州司马、苏州刺史等职,以政治家的身份积极推动文化教育改革。

其诗作以通俗易懂、关注民生疾苦而著称。

2.2 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作者赴任江州途中,偶遇一位弹琵琶的女子。

诗人受其音乐感染,倾听她的故事,并以此题材创作了这首长诗。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琵琶行(并序)》分为三个部分:序、正诗和尾声。

序言交代了诗人与琵琶女相遇的场合和感受;正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琵琶女的演奏、身世和离别之情;尾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惋惜和自身的感慨。

3.2 诗歌意象本诗通过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形象和身世,展现了唐代音乐艺术的魅力,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以诗人的感慨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琵琶行(并序)》采用了七言古诗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4.2 表现手法本诗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琵琶女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唐代音乐艺术的特点和社会风貌。

第五章:拓展与思考5.1 文化背景拓展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对比其他时期音乐艺术的差异,深入挖掘《琵琶行(并序)》中所体现的音乐美学价值。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句,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2. 教学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产生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对诗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解决字词障碍。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诗文内容。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写一篇感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是否深入,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句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 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名篇,它以婉转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象。

其中,《琵琶行》的并序更为珍贵,即作品的导语,它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篇目,《琵琶行》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琵琶行〈并序〉》这个篇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特点,掌握《琵琶行》的主要文学艺术特征。

2.通过学习并序,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学潮流。

3.懂得欣赏珍贵文献、学会阅读文学导言。

二、教学内容1.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本节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唐朝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文艺风貌。

2.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本节部分通过和《琵琶行》的比较,了解并序文本与文章本身之间的联系,分析该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3.第三节:“《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本节重点揭示并序的文学价值,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思想,突出并序卓越的文学地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阶段通过展示古代琵琶演奏者和一些唐代男女的画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的音乐文化和人文气息。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琵琶有关的文学名篇。

它的题目是《琵琶行》,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少女的遭遇和悲惨的经历,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乐器——琵琶的美妙之声。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唐朝的故事中。

”二、讲授阶段1.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教师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唐代文学的整体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教师带领学生们深入分析并序的内容,包括文学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突出《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3)通过对比学习,了解《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3)对诗人写作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难句。

(2)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和意境创造。

5.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背诵。

(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短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通用6篇)琵琶行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语言风格。

(3)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来欣赏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指什么。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引入《琵琶行》的诗意。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琵琶行(并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4 课堂讨论(1)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

(2)探讨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并序)》。

(2)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如是否需要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讲解。

(3)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意境的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琵琶行(并序)》的题目,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琵琶行》此篇铺叙甚佳,语多情至,顿挫之法颇有。

若较子美之陡健,相去远矣。

滥觞从此始。

也是教学的名篇,以下是的《琵琶行》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三、自由读课文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1、写作动机是什么?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

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

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

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

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

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九、讨论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1、注意读音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2、听配乐朗读3、自由散读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每二课时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二、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商妇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谪官恨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