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利益格局
西方文化概论-第三章6西方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
1、工业革命
进入18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分工的细化 和丰富的煤、铁资源为机器大业准备好了物质技术 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则为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 动力和巨额资金。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 过程。尤其在瓦特制成了第一台蒸汽机以后,英国工 业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工业纷纷进入“蒸汽时 代”。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生产,从而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 文明也随之诞生。
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格局,整个人类的当务之急 是考虑如何建立公正人道的国际秩序,使不同文化、 种族、国家之间不再为利益的冲突而相互杀戮,而是 展开平等友好的对话和合作。
2、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角逐
走在工业革命最前头的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经济 霸主,但是其地位快就受到迅速崛起的西欧各国和美 国的挑战。到了19世纪末,英国在世界市场已经失去 了垄断地位,许多新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与之争夺海外 市场。
3、经济角逐所导致的国际战争
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冲突的日益尖锐,第一次世 界大战终于爆发。20多年后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之后,两大政治阵营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冷战 的形式。冷战结束后,国际争端和武力冲突并未消失; 相反,在某些区域变得更为激烈。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西方分权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西方分权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叶长茂
( 广东教育学院 政法系 ,广 东 广州 5 0 1) 13 0
关 键 词 : 级 分权 ; 构 分 权 ; 能 分 权 ; 阶 机 职 良好 政 体 ; 治和 谐 政
摘
要: 西方历 史上分权思想的演进 逻辑是从 阶级分权 、 构分权发展到职能分权 。 机 古希腊 罗马的分权 思想实
一
收稿 日期 :0 6 0 — 8 20 - 3 1
作者简介 : 叶长茂 (9 2 )湖北襄樊人 , 1 7一 ,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 0. 0 4级政 治学博士生 , 广东教育学 院政法 系讲师 , 主 要研究方 向为政治学理论 、 当代 中国政治发展 。
6 0
维普资讯
的分配。 这种阶级分权思想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最早 之间对公共利益不同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阶级冲 产生的通过分权 以限制国家权力的思想 , 具有开创性 突设置 了缓冲的媒介 , 避免 了阶级之间的直接对抗 , 使 意义 。 此外 ,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 政体三机能” 理论 , 阶级利益冲突较容易实现妥协和平衡。机构分权思想 I s ] 首次按国家所承担的职能来对公共政治活动进行 区 是波利比阿为分权理论所做 的—个重要贡献 ,他明确 分, 虽然他并未按职能不同明确对不同性质的国家权 指出了 , 为了避免权力的绝对和独断 , 一定数量的分立 力进行科学 的区分 , 各种 “ 机能 ” 被赋予 的内涵是含 的政府部门不可或缺。 尽管在他那里 , 同部门在政府 不 混、 模糊的, 但仍然是一个重要 的贡献, 为后世的职能 的所有任务中都起作用 ,同一部 门同时承担了政府的 分权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诸多职能 ,如元老院与人 民大会均握有多种性质的权 力, 交叉混合, 但机构本身所代表的利益使其能够独立 地行使权力 。 这种“ 机构分立 ” 也是近代分权理论的一 个本质部分 。这种混合政体理论通过防止权力集中于 在古罗马时期 , 波利 比阿和西塞罗继续推进了分 国家的一个机构来反对专制 ,而近代分权理论出 自同 所不同的是, 近代分权理论主张把不同 权思想的发展。 波利 比阿通过对罗马政体的分析阐述 样 的理论假设。 田 了 自己的分权制衡思想 , 他在《 历史》 书中提 出, 一 罗 的国家职能配属给政府的各个部 门。 波利 比阿对分权制衡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 , 马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混合政体 , 他们将君 主制 、 贵族 他说 明了这样一种制度 ,其中的每一种 因素都具有 制和民主制 的因素相混合 , 使执政官 、 代表贵族和精 “ 自己的作用范围。 国家 中一种因素的作用范围受到其 英的元老院 以及代表 民众 的平 民大会和保 民官各掌 而且 , 在某些情况下 , 一 握一部分 国家权力 , 使这三种权力互相制约 , 不使任 他两种因素作用范围的限制 , ” 这种分权 何一种力量过于强大 ,任何一种权力都不是绝对 的, 种或其他几种因素之间的合作是必须的。昀 并相互制衡 的思想是分权理论能够在实践 中建立稳 不能凌驾于其它权力之上。 每一种权力都必须安于适 为近代宪政理论的发展提 当的位 置, 有恰 当行使 之范 围。 如果其 中一个要打破 定政体并协调运转的前提 , 与其它部分的平衡 , 追求至高无上 的或优势 的权位 , 供 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5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D
• 1991年,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与此相符的场景是 ( ) • A.东、西德统一后在同一面国旗下组队 参赛 • B.独联体国家联合组队参赛 • C.人们使用欧元购买运动会纪念品 • D.深圳市民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了解赛事
A
•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 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 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 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 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 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 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 是( ) •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 立 •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D.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一、两极(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 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 ——杜鲁门 •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 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 的情况。” ——斯大林 •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 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 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 ——丘吉尔
D
• 2012年9月上映的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 发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反美浪潮,并向其他地区扩 散,且有长期蔓延之势,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此 次事件中遇袭身亡。该事件反映出美国干涉中东 事务政策失利的事实,所谓“阿拉伯之春”正在 走向“阿拉伯之冬”。该事实说明( ) •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 B.美国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 •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利益对立 则是引发冲突的根源 •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时期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时期,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对抗。
冷战期间,世界呈现出两极格局,即东西方阵营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明显对立。
本文将探讨冷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实力迅速崛起,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区域势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
随着争夺欧洲势力范围、经济实力竞争、核武器军备竞赛等因素的加剧,冷战逐渐形成并持续了几十年。
二、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1. 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了明显的政治对抗态势。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奉行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国际上主张包括经济资本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而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奉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倡导国家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2. 军事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
双方在军事领域展开持续对抗,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3. 经济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上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苏联则通过对东欧国家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4.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西方民主自由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与东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三、冷战两极格局的特点1. 对抗性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呈现出极为强烈的特点。
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互相遏制和竞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区域势力分裂:冷战时期,世界呈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明显分裂。
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选择站队,形成了两极格局,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抗性格。
3. 战略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军备竞赛。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西方公司治理结构(West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决策过程和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安排与运作。
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始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的加速,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也日趋完善和复杂。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1. 股权结构多样化:西方公司股权分散,一般由大量股东持有股份,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
这种多样化的股权结构确保了企业的决策权不会被个别股东掌握,有效避免了股东利益的过度侵权。
2. 董事会的重要性:西方公司董事会是公司决策的主要机构,由股东选举产生,并由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负责领导。
董事会的职责包括制定企业战略、监督企业经营、决策投资和风险管理等重要事项。
董事会成员一般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以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 董事会委员会的设立:为了提高监督和决策效率,西方公司董事会往往设立多个专门的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风险委员会等。
这些委员会由董事会成员和独立董事组成,对公司的运营和决策进行专门的审议和监督。
4. 外部监管机构的存在:西方国家设立了许多独立的监管机构,如证券监管机构和公司注册机构等,负责监督和管理公司的运营活动,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外部监管机构对公司治理进行监督,确保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1. 公司决策灵活: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注重权力分散和民主决策,保障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种灵活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和经营需求,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2. 投资者保护完备: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和设立多个专门的委员会,确保公司运营和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这种完备的监管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减少投资风险。
3. 增强企业竞争力:西方公司治理结构重视公司长期发展和战略规划,坚持以股东长远利益为导向,而不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⑥美国正积极
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信息解读】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①反映了二战后世 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大改变;②反映了二战 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③表明苏联努力扩大自
己在世界上的影响;④反映了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⑤⑥
(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
为指导思想的“ 杜鲁门主义”。
雅尔塔体系
1.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 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 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美苏均势 2.基础: 3.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多极化趋势加强
西欧、日本迅速 崛起,第三世界 登上历史舞台, 社会主义阵营瓦 解,中国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冲击了两极 格局,形成了多 极化趋势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 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跨 世纪的世界格局处于新旧交 替时期,“一超多强”是当 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世 界局势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 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代的主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两极格局形成 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 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 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 主要 系破裂,“杜鲁门主义”“马 表现 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 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并相互对 峙,“冷战”局面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 代 多极化趋势出现
远影响。(2)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世界的格局
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有记录以来,世界的格局一直在不断演变。
从万物起源时最初的原始社会,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演进,也形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欧洲列强通过控制殖民地、发展工业、建立贸易帝国,统治了全球。
但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逐渐崛起,成为继欧洲之后的世界大国。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达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大国,是因为它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都在迅速增长。
其经济总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其在亚洲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日本和印度作为地区大国,且与中国都存在较大的矛盾。
中国的崛起将会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全球化也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全球化世界。
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贸易和投资正在向新兴市场转移。
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全球行动的主角,它们在各个国家的投资和生产活动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格局的演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描绘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人们通常将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
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等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
其中,亚洲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集中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正在改变它们的地位。
总的来说,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
它代表了各国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长期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关系。
未来的世界格局仍然是一个谜,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将继续变化和演变,不断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实现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全世界的国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机遇,推动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繁荣的未来。
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4) 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之比较(2007-03-23 22:49:05)转载
河北秦皇岛一中 刘连军
在近200年的国际格局中,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下简称凡—华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曾对世界局势产生过重大影响,分析比较其异同,将有益于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各阶段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④依靠力量:均有一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组织来维持这种体系所确定的秩序。
维也纳体系所依靠的是1815—1830年的“神圣同盟”,先由俄、普、奥组成,后来,英、法等大多数欧洲国家相继加入,成了维也纳体系的军事补充;1920年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下成立却被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确保了它们的既得利益,是维护凡—华体系的工具,到二战后的1946年解散;雅尔塔体系中的联合国是在打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后的1945年10月成立的,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至今仍对维护世界和平、平衡各种力量起着重要作用。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
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
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一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
“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
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妥善处置。
“天下为公”,这既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更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旨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
它既尊重和关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
可以说,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义利统一”的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
第四章 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利益集团
第四章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利益集团1、政党的概念:现代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活动分子,基于共同的意志,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共同的行动,以期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2、英、美、法、德、日五国的主要政党英国:议会中的托利党(保守党)和辉格党(自由党)是资产阶级政党的萌芽(最早创立两党制)。
工党取代自由党,形成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格局。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是两大主要政党。
法国:左翼:法国社会党、法国共产党和绿党;右翼:人民运动联盟、国民阵线。
德国:两个半政党”体制以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两大政党为主体,分别吸收其他小政党组成政党联盟轮流执政的政党体制。
日本:民主党和自民党3、“两个半政党”体制:“两个半政党”体制是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形成的政党体制,指以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两大政党为主体,分别吸收其他小政党组成政党联盟轮流执政的政党体制。
小党中,自由民主党是中间政党,不单独执政。
由于两大政党势均力敌很难第三度赢得选举,因而该党的支持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55体制”:是指经过一系列的分化改组,日本的自由党和民主党于1955年合并成立自由民主党,此后连续单独执政的政党体制。
5、政党的特征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拥有明确的政治纲领;3)有明确的政治目标;4)有相应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5)有一定的纪律约束。
6、现代政党产生的两种形式1)议会内起源的政党这种政党是由议会中的不同派别发展成的。
资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先建立了议会,在议会中由于议员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产生了不同政见,其中持相同政见的议员逐渐集结起来形成议会内的政治派别。
2)议会外起源的政党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建立后,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集团为了争夺议会席位和对政府的控制权而建立了政党,然后通过竞选进入议会,掌握政权。
7、英国现代政党的产生17世纪70年代,英国议会中的托利党(保守党)和辉格党(自由党)是资产阶级政党的萌芽。
心得体会: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新变化
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新变化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西方世界出现分裂、东西方文明冲突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交织、大国战略博弈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态势。
正确认识大国关系调整以及世界战略格局演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战略筹划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纵观近10年来国际战略形势发展,无论是国际力量格局还是全球治理体系,无论是亚太地缘战略棋局还大国博弈模式,都发生了显著、深刻、历史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国际力量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按照西方的界定,1618—1648年欧洲30年战争及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才开始形成。
500年来,国际体系在不断演变发展,但是主导力量始终是欧美等主要西方大国。
当前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与历史上相比则有明显不同:首先,就地域来说,世界力量重心正从欧美—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
从历史上看,大国的权力转移都是在西方国家内部进行的。
从最先崛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到后来陆续崛起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形成了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奥匈帝国、意大利在内的西方强国群体。
1913年,这些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占据81.5%的份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53年,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的70.7%。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西方七国”(G7,美、加、日、英、法、德、意)从2007年到2017年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54.82%下降为46.38%。
相比之下,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比较快速的群体性的梯次崛起态势。
其中,“金砖五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的经济发展虽不同程度地面临困难,但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九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和二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
目录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把握专题历史发展脉络 第二部分 重难点突破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把握专题历史发展脉络
一.欧美政治——法美共和各具特色,英德立宪亦有不同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 益。 (2)内容: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丈夫荷兰执政 威廉承袭英国国王,共同统治英国。 (3)意义: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权利法案》的颁布——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 (1)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2)内容:1689年,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 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表席位增加。 (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 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确立:1787年宪法颁布 (1)背景:独立后的美国是松散的联邦,影响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统一。 (2)内容: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 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先发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法律。 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3)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的 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完善:19世纪以后,确立两党制 (1)特点: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 政党。 (2)意义:两党制在推进美国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 重难点突破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启示 1.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的总趋势,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是一个长期、曲折与反复的过程,它 既是民主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说明 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逆转。 3.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 4.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都带有局限性,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同时分权制衡 也会影响行政效率。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浅析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浅析:伴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冷战最终拉下了帷幕,世界政治格局从原来的两极格局形式进入新旧交替的时期,朝着一超多强的态势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作出分析。
【关键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一、重构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及其深层动因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世界各国和各种力量的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分配不同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是国际关系的一种总的框架,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客观性。
“相对稳定性是指世界格局以国际上各种基本力量经过不断的比那话消长和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均势平衡为基础,只要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配置没有发生重大比那话,世界格局就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客观性是指世界格局总是由大国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看,国际关系中的各国在各种基本矛盾的经济不平衡的综合作用之下,量变总是在层级积累的,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在政治力量对比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酝酿着质变即政治格局的变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总是层级积累而且有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因而冷战后两极格局的变化已经蕴含在其发展的过程之中。
从二战结束后,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而建立起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的格局,在世界上形成了三大势力,其组合的情况如下,其一为美国,其二为苏联,其三为第三世界的力量。
在军事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远超其他各国的总和,在国际政治中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现实利益的矛盾,美苏两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建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两大阵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进行全方位的对抗,美苏矛盾在此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矛盾,也给世界带来了相对的和平,因而在这种力量均势格局被打破之前,两极化的政治格局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由于世界政治力量在动态中不断消长,因而这种稳定性在国际政治活动中不断被消磨,直到其完全走向崩溃。
历史事件中的利益与国际关系
历史事件中的利益与国际关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件如同繁星闪烁,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利益与国际关系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核心要素。
利益的追求和分配,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调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发展。
利益,是推动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国际关系中,利益可以表现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军事利益、文化利益等多个方面。
例如,经济利益常常是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的出发点。
一个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市场和财富,会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拓展经济合作领域。
这种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也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和经济冲突。
政治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国家追求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通过建立联盟、参与国际组织等方式,国家试图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
例如,在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冷战对峙。
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进行激烈竞争,形成了两极格局。
军事利益也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国家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领土完整,会加强军事力量建设,进行军事战略布局。
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往往是由于国家之间在领土、资源等方面的利益争端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而引发的。
例如,古代的帝国扩张战争,近代的殖民战争,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
文化利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家希望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
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式,国家可以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事件中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不断塑造和改变着国际关系的格局。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英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取得了巨大优势,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殖民体系,主导了当时的国际关系。
而随着其他国家的崛起和反抗,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逐渐被打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陷入了残酷的战争。
西方发达的贸易政策
西方发达的贸易政策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引言贸易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全球贸易主导者之一,其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格局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包括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主体内容一、自由贸易政策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开放的市场和自由贸易。
这种政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削减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以及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等方式,实现了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加多样化与便利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自由贸易政策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观点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可能导致贸易逆差产生,并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
一些行业可能受到低成本生产国家的竞争压力而面临困境。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贸易政策上也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
二、保护主义措施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支持自由贸易,但他们也会采取一些保护主义措施以维护自身利益。
例如,通过征收高额关税、设置贸易配额、实施反倾销措施等手段来限制进口商品的流入。
这些保护主义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维护国内就业和国家安全。
然而,保护主义政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它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不稳定。
其次,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削弱市场竞争,降低效率,限制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会在实施保护主义举措时谨慎权衡各种利益。
三、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为了推动自由贸易和加强贸易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参与签署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
这些协议旨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例如,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欧洲国家签署的欧洲联盟(EU)等贸易协定,都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合作。
贸易协议不仅有助于提升贸易规模和效率,还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变革。
国际战略格局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
冷战结束的客观后果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广阔的相对统一市场,出现了全球主要力量拥有如此广泛而坚实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状态,出现了除非其内部发生分裂否则在一二十年内不会遇到挑战者的局面,以致有人声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惟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开始了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的胜利作为终结的进程。
其次,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
对美国霸权的理解必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背景.换言之,美国只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的源泉也在于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的选择才特别值得关注。
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
地区一体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在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各主要力量力求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将于己有利的规则灌注其中以抵御区外竞争的动机.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在深度、广度和数量上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市场开放,而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也得以积累.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争锋
一、美苏两极格局 “二战后初期,由美苏两大国主导的世界政治格局 被称为美苏两极格局。”
分析下列材料,二战后初期为什么会形成由美 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1、形成原因 (1)二战使西欧国家衰落 材料一:二战前世界政治格局由西欧国家主导, 二战期间由于西欧是二战的主战场,所以经过 二战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失去了继续主导世界 政治格局的实力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美苏双方并没有立即动武, 而是尽量的保持了克制,后来美苏双方经过多轮 的协商,苏联撤离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
(1)冷战
①德国分裂 ②朝鲜分裂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50年朝鲜领袖金日成为统一朝鲜半岛,对韩国 出兵,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带领西方17个国 家出兵支援韩国,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经常将炸弹 投到中朝边境的中国地区,为了保护边境安全,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进驻朝鲜抗击美军。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1953年交战各国签订了停 战协定
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马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根本目的是什么? 歇尔,提出了一项援助西 遏制苏联的扩张 欧战后重建的经济计划“马 控制西欧 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 援助西欧各国共计130亿美 元,期中90%是无偿赠予 借助于马歇尔计划的大量资金,到1951年时西 欧各国工业、 农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 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
方便了美国控制西欧 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在经济上采取的 反击措施是什么? 1949年9月苏联联合东欧社会主义国加成立 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了与西方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相对立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1949年美国联合英、法、荷、加等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组建了一个以苏联为假想敌的军事 组织北约 苏联在军事方面采取的反击措施是什么?
中西方关于长期执政的认识差异及原因探析
中西方关于长期执政的认识差异及原因探析所谓“长期执政”,是指现代政党政治体制下,某一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这一政治现象。
而所谓长期,既可指一个连续的时间段,也具有常常、经常或反反复复的意思。
因此,究竟执政多长时间才可以被称为“长期执政”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那些自政权建立以来或自某个重要转折点以来,一直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理所当然地可以被称为长期执政的政党,如中国共产党。
而一般来说,那些经常能够成为执政党的政党,如在两党制国家中相互竞争的两个政党,尽管连续执政时间可能不会太长,但是累计执政时间很长,也属于长期执政的政党之列。
还有一些政党,尤其是在多党制国家的政党,在连续执政若干届之后政权旁落,随后又会重新获得执政权,如瑞典社会民主党、日本自民党,也理应属于长期执政的政党。
因此,长期执政是在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中都可能出现的现象,但是,不同政治体制下对长期执政现象的重视程度差异明显。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比较成熟的政党制度,无论是实行两党制还是多党制,各政党通过合法、平等的竞争而获得执政权是西方主流政党执政模式的共性。
在这种竞争性政党体制之下,由某一个政党长期执政似乎不太可能,或者说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没有充分的信心长期保持其执政地位,因为执政党无法阻止选民对其它政党的支持。
因此西方学者并不热衷于研究长期执政问题,至少从可检索的文献中看是如此。
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从理论渊源上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及其历史使命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并且通过这个政党组织力量夺取国家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又是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实现。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
从政治实践上说,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成为苏维埃国家的执政党,列宁认为俄共(布)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而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利益格局谈西方利益格局其实大家冰雪聪明往往一点就透,按照东方贴,西方总体而言是“资本控制国家”的,有资本利益、国家利益两大类:美国资本利益、欧洲资本利益;美国国家利益、欧洲国家利益。
这里就有一些基本格局与现实需要理清的,否则东方贴只能糊涂读了。
1、美国资本利益和欧洲资本利益共同构成西方资本利益,二者同源,利益分配上有大小头之分,但都沾美元本位制的光;而欧元横空出世后美国资本利益与欧洲资本利益显然就有了一些矛盾,但关键时刻仍可以调和,因为根子上是“西方主导世界金融霸权”。
2、美国国家利益与欧洲国家利益却无法构成“西方国家利益”,因为并没有类似“美元霸权”的东西将欧洲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捆绑的,反而欧元横空出世后欧美国家利益变得彻底不可调和,北约进一步虚化就是非战争状态下货币因素比军事因素对一个国家重要的多的铁证(战争状态下反过来咯,也就是现代国际斗争是时间空间上无死角的,要么金融掰腕子要么军事死磕)。
3、美国资本利益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借尸、附体、控制、利用、透支”。
如果不能体会美国是一种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资本主义国家、飞机中的战斗机,人类历史上资本控制单一国家最严重的社会形态,就根本理解不了美国、欧洲、中国诸般斗法中的无数种精微、奇诡变化可能。
美国资本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渗透体现在经济、军事、金融的一切方面,而中东石油危机后前者则全面控制、主导后者,二者在债务美元(不管是前期的强势美元还是后期的弱势美元,都是为了“借钱、印钱过好日子”这个目标)上是有最大的共同利益的。
换言之美国资本利益最终“婊子无情”弃美国这个躯壳而去,则必定是美元本位制无法维持的缘故。
4、欧洲资本利益同理与欧洲国家利益在“欧元”问题上有根本的共同利益,类比上面是不难理解的。
有人要问了“那为何欧洲资本利益不与美国资本利益决裂呢”?这是因为欧美资本仍在一个紧密联系的、且主导全球的结算平台上运作,在对“非西方利益”的各种交换中有共同利益。
而欧元(欧盟)建立的原教旨东方也说了,就是欧洲资本利益有自己的小算盘并希望终有一日能茁壮成长为大算盘继续打欧洲资本主导世界的主意。
5、上述四者构成西方基本利益格局,它们有时一致对外有时内部相互找茬有时借外力削弱对手。
“西方”不是铁板一块这个好理解,从国家形态的层面上欧盟与美国的对立就算你从前没觉着这两年的欧债危机也应该会让你有点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不好理解的其实就是在一个国家之内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美国资本把持着美国金融体系,深度涉入美国的军工体系、美国的政治体系,也就是美国“国家机器”对资本的绝对控制力比咱们实在天差地远,绝对不能拿中国为模版把美国想成铁板一块,否则越看越出错。
6、关于“防空洞”与资本的胜利大逃亡上西方资本是有经验的,二战前(期间)的欧洲资本大逃亡的前前后后本来就是一场超级历史大戏,一战战败后被极尽政治军事阉割的德国(从李斯特到俾斯麦到希特勒,德国的国家控制资本情节历史上就是浓重的),在碰上1929的超级危机,不能不说资本主义的“定期收割机制”在欧洲玩大劲了给了法西斯滋长的必然社会土壤。
而此次大逃亡的全面性、方式方法等,需要我们在当下深刻地总结。
当中国面对西方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起码先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朋友和敌人的微妙差别微妙转化等等,才谈得制定我们自己的应对计划:1、防止被西方国家利益在军事、政治层面压制、围堵;2、防止被西方资本力量(通过金融机制)控制、收买;3、打掉美国全球霸权后(美国国家霸权、美国资本霸权)防止西方资本在欧洲“再造美国”,也就是彻底地革“西方资本主导世界金融”的命,重塑全球政、经、金格局。
其中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不离毛主席的“革命的彻底性”,不是机械地将美国政治军事霸权打垮便罢,是彻底地终结“资本控制国家”,欧盟是“欧洲国家利益”,美国是“美国国家利益”,在全球层面实现“国家控制资本”,扫除全球现有不合理经济政治金融秩序(本质是生产关系)对全球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资本控制国家下的“资本全球化”永远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主动扼杀生产力的发展,届时杀奶牛、倒牛奶的一套永远会重复出现。
而国家控制资本下的资本全球化则是咱现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推广到全世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类整体的自由发展。
二者有本质不同,后者相对于前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更高级的形式,命题太宏大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这里不谈。
)东方就现下局势给出的N方主要意图以及各攻防突破口1、中东的全力破坏、或边破边立初等的——可控破局——美国国家利益从中东、中亚等力所不能及地方有序撤出,继续保有对以、阿的中东安全框架的控制,石油美元继续运行,在运行的基础上以叙、伊为突破口持续制造问题最终弄出防火墙绝对地巩固美元本位制;中等的——全面破局——终结美元霸权,斗争求团结得来的团结(中、欧、俄的国家利益合作);高等的——暴力破局——终结美元霸权,中东彻底脱离世界控制(中俄,欧、美隔绝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各玩各的,看谁先顶不住);2、可以明确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是资本寄身的平台,我们必须用“爆破”的决心去迫使欧洲国家利益、欧洲资本利益选择“全破”的结果。
因为相比于中级的“全破”,“可控破局”下的美元霸权通过“水淹”而空前增强有利西方资本总体而不利欧洲国家利益,由“可控破局”转为“全面破局”,西方资本利益整体不能承受这种结果但对欧洲国家利益却没什么干系可能还会比美元霸权空前强化好点儿,因此如果仅有“可控破局”和“全面破局”两个选择时,我们实在没法保证欧洲国家利益最终不会屈从于西方资本的威逼利诱最终选择实质参与“可控破局”,因此站在中国为首的、实力足够的南方经济面前,我们必须给欧洲国家利益可见的第三种结局就是“爆破”,有对比才有差距,奥秘在于向其严重提示:一者是我们有能力强行启动情况三,二者是启动了情况三你欧洲国家利益将吃不了兜着走,三者是我们有信心能在最后各经济体拼内功活到最后,总之你一定碰不上你YY妥协的情况一。
所以,跟着我一块儿选最终的“全面破局·情况二”吧~~~~说道这儿,这期东方都没啥新信息量,“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都说了一年多了,不就是这回事?说白了我们在“人类大义”的高度逼欧洲国家利益作选择而不是求着它,怎么逼?就得做出关键时刻绝不怕“核”谈一下的一切准备,若预设中就放弃了这选项则断无以斗争求团结最终“说服”欧洲国家利益的可能,真把自己当耶稣了?谈“最不愿见到的……排列……”情况一——可控破局——最终排列:美、欧、俄、中(因为先收买俄再围攻中,最后被围攻的死得最惨,当然这种情况下没俄罗斯啥事儿了它将和巴西一路货色,亦即:美、欧、中);情况二——全面破局——最终排列:中、俄、欧、美(后二者将成为“去资本利益化”的欧洲国家利益、美国国家利益);情况三——暴力破局——最终排列:…?…中…?…?(谁能活下来?说不准,反正咱觉着咱能,按咱的准备咱觉着自己肯定能。
)后两者对应的是西方资本利益“资本控制国家”梦想历史性的终结,虽然说全面破局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非一蹴而就,但在东方的视角下,终结300年来西方资本的霸权是历史的质变。
美国国家利益崩溃&美国资本转入欧洲平台继续运行谈这个问题还是要把握东方贴一直以来基本的结构划分技巧。
首先应该明确,可控破局下西方资本若最终“水淹”成功,美国国家利益与西方资本霸权得到空前加强,是不用谈什么美国资本向欧洲平台的大逃亡、欧美资本的欧洲大会师的。
因此和逃亡、转移有关的,一定是全面破局或暴力破局后,美国国家利益这躯壳不堪美国资本利益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里东方提出了两个版本:简单版:美国资本在美国国家利益被打回原形(金融霸权没了,军事霸权自然也就没了;产业空心化,经济霸权早就没了)后,对美国国家利益落井下石并彻底吸干,然后转入欧洲。
复杂版:西方资本作为一整体以欧洲平台在未来实现资本控制国家乃至世界的原教旨,则一切“国家利益”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是它们的敌人,需要被控制的对象。
因此,纵使到了要“转出”的那一天,也要是美国家利益与中、俄火拼两败俱伤(政、经、军),自己借欧洲平台之“尸”还魂,继而推出欧元霸权,收编火拼过后的美国、与中俄为首之南方经济。
如果西方资本预示到全面破局以上惨烈程度的破局不可避免,以上就是它的求生并为未来发展奠基的思路,而具体操作又是怎么个操作法呢~?作为伊核问题外围的叙利亚问题就是“使火拼”的核心:原因是美之国力武力解决内嵌(中俄意图的)全球新秩序的伊核问题已变得不可能,故美国资本利益操纵美国国家利益转而围攻叙利亚问题,围而不攻(能武力解决而不解决)的原因是即使对叙动了武战胜之也没用,因为解决完叙问题后立马又要面对那个武力解决不了的伊核问题,更别提期间的潜在变数。
因此对叙利亚的“围而不攻”是美国资本利益操纵美国家利益弄出如此的局面,为美国资本亲自上阵以金融霸权实打实地策动防火墙作必要准备。
美资本利益亲自上阵孤注一掷地进行防火墙准备同样是客观形式的不得不然——已到了逼得幕后老大不得不出马的时候了。
一旦亲自上站也玩砸了,首先被拆解的就是(美国国家利益、美国资本利益共同受益的)美元霸权——作为主导西方资本的美国资本接下来立马就要面对一个“逃?怎么逃?”的问题。
但复杂之转进之所以复杂,在于需要同时完成西方资本借尸欧洲平台、进一步瓦解美国国家利益、制造美国国家利益与中俄的进一步火拼、以欧洲平台为依托水淹、收编南方经济的“mission impossible”,之所以要都完成,就在于从美国的失败经验看,上述一项完不成,西方资本未来借欧洲平台实现“资本控制全球”的目的都绝对无法实现。
而复杂之转进之所以比复杂还要复杂乃至于极端复杂,还在于我们“全面破局”正式启动之前、启动之中直到不可逆转之前,美国资本利益都仍可借助美国这一平台玩:1、建防火墙,2、水淹(先蓄水QE3),3、让美国国家利益与中俄火拼,4、自己转移,5、嫁祸美国国家利益,6、边转出边瓦解美国国家利益,7、视水淹成果收编南方经济,8、完善欧洲平台(这不正在弄呢么,虽说是比较地道的欧洲大陆版的,但为未来计美国资本也不得不让其发展),还有更多要做的活儿,总之就是绝不吊死在美国这一个树上,边透支美国边瞅机会准备后事,还得吸干美国使其永无翻身之日……以上诸步骤是同时、间或启动但又绝非一定意义上的1、2、3绝对地有次序。
一旦“脱壳”不可避免,脱壳期间的美国资本主动启动全球经济硬着陆程序,则可以制造恐慌吸取美国元神、利于收编动荡的某些南方经济、制造美国家利益与中俄国家利益在经济贸易资源领域摩擦、制造美国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动荡。
“复杂版本转世”,妙是妙,而且有成功的历史经验支撑,核心难点在于收编作为南方经济之首的中国经济,否则一切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