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现象考察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_赵氏孤儿_在法_省略_与传播_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_张秀仿
文学界的关注和好评。法国作家阿尔更斯、 的哲学观点, 以反对当时法国著名哲人卢
2 0 0 8·9( 下) 社会科学论坛 117
文学·历史
《
》
梭( 1712~1778)的 哲 学 观 点 。卢 梭 认 为 , 在 间接的联系。另外, 伏尔泰还说, 《赵氏孤
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人人都享受“自然” 儿》能在元朝创作和演出, 足以证明蒙古统
扼的话, 他们的那些文人学士又有什么用 理论, 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 有时与它在多
处呢? 他们所满载的那些荣誉又能得到什 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以翻译文学为例, 它
么结果呢? 结果不是充斥着奴隶和为非作 处于中心时, 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 不惜
歹 的人 们 吗 ? ”⑤伏 尔 泰 正 是 通 过 《中 国 孤 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处于边缘时, 则常常
多 元
的自由和平等, 道德的败坏是由于科学和 治者在元朝保护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文化艺
系 统
艺术的发展而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 术。郑振锋在《文学大纲》中评到这位法国
论 视
是 否 败 坏 或 增 进 道 德 》一 书 ( 1750年 版 ) 中 启 蒙 运 动 温 和 派 代 表 人 物 所 改 编 的 《中 国
华帝国通治》。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根 现象①。《赵世孤儿》产生的时代, 正是蒙古
据有关资料, 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剧《中国孤 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屠戮式的征服, 无顾
儿》。据考证, 伏尔泰的剧本来源是中国元 忌的 掠 夺 , 跋 息 的 统 治 , 种 族 歧 视 的 压 迫 ,
朝 戏 剧 家 纪 君 祥 《赵 氏 孤 儿 》的 法 文 译 木 , 使得被武力压迫与血腥威胁的人们, 心里
《赵氏孤儿》与“跨文化戏剧”
《赵氏孤儿》与“跨文化戏剧”作者:王晓鹰来源:《视界观·上半月》2019年第03期2018年11月18日至12月2日,希腊国家剧院上演了我导演的《赵氏孤儿》。
这个由中希艺术家共同创作、中希演员使用各自语言共同演出的中希双语版《赵氏孤儿》,是“2017中希文化交流年”框架下中国和希腊两个国家剧院的合作项目,这是中国话剧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国艺术家为外国国家剧院排演中国戏剧经典,第一次由中国导演指导西方大剧院的职业演员来讲述“中国故事”,这标志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话剧国际交流的开创之举《赵氏孤儿》在雅典首演后,新华社以《希汉双语同台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发表了通讯报道,文中描述:“希腊演员扮演的屠岸贾、韩厥大将军讲希腊语,中国演员扮演的医生程婴、程武讲汉语,双方演员各自用母语表演,但对话流畅,无缝衔接。
演出中,汉语儿歌与希腊语童谣水乳交融……18日晚,用希腊语和汉语共同演绎的中国名剧《赵氏孤儿》在希腊国家剧院举行首场演出,艳惊四座。
”《赵氏孤儿》的演出在希腊受到高度关注,希腊国家通讯社雅通社专门刊文进行介绍,希腊《每日报》称这是“中国的《哈姆雷特》来到了希腊!”希腊前文化与体育部部长利蒂娅·科妮奥尔都曾是希腊国家剧院著名的悲剧女演员,演出结束后她兴奋地向中国艺术家表达了祝贺。
她认为:“《赵氏孤儿》的演出非常精彩,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戏剧传统的艺术特点,也有很强的现代性和国际性。
无论是中国演员的表演还是舞台布景、服装和面具都非常有特色。
整个演出完美!这部《赵氏孤儿》是中国和希腊这两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戏剧艺术领域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体现出了非凡意义。
”《赵氏孤儿》中的“仇恨”与“复仇”在我的《赵氏孤儿》中,程婴所承载的人文意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肩担道义”和简单的“百姓爱忠良”,他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英雄。
程婴首先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他出于“将心比心”“由己推人”的仁爱德行不忍眼看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惨遭屠戮,他因为“诊脉断病”“救死扶伤”的善良本心做出“救孤”承诺,并为此做出极为艰难的选择,直至情势所迫、万般无奈,牺牲了亲生儿子,程婴一步步通过自我选择的悲剧之路而成为英雄。
“赵氏孤儿”传播中的三个因素——以民间文学为视域
“赵氏孤儿”传播中的三个因素——以民间文学为视域作者:王雅琨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7期王雅琨“赵氏孤儿”在中国家喻户晓,以戏剧、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文学形式传播,在传播中,虽然不断有新的因素增加,但其核心却没有改变。
通过历年来的文献记载、民间记录和田野调查,能够梳理并发掘其传播变迁的过程。
可以从“赵氏孤儿”的传播地域、传播媒介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上演”的故事模式等三方面因素来研究其传播过程。
关于“赵氏孤儿”的研究,很多学者都倾向使用研究元剧的方法,用戏剧的角度来赏析其艺术特色,较少以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待它的发展。
以民间文学角度的研究中,很多只是从单一方面去发现这一故事的价值意义。
其实,关于“赵氏孤儿”的文献记载和众多民间记录很丰富,通过研究,能够全面梳理和发掘其故事变迁的过程和意义。
笔者从“赵氏孤儿”的传播地域、传播媒介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上演”的故事模式等三方面因素来研究其传播过程。
一、地域传播所形成的双重性作为民间传说的“赵氏孤儿”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保护,但是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内容上的变幻,又使它不局限于民间传说。
民间文学视域下的民间故事不同于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中的“赵氏孤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故事的地点一直都在改变:从《史记》到《史记正义》(张守节)再到《山西通志》(雍正),“赵氏孤儿”的发生地也从河南温县辗转到山西藏山再到陕西的韩城,其在历代的流传与记载中,“奔走”了数千里。
“赵氏孤儿”作为民间传说在河南岳村乡三家庄和山西张家院(现改为孤儿院)都有着结合自己地域的表现方式,但作为民间故事,它又在多地方发生和传承。
因此,研究“赵氏孤儿”故事需要厘清民间传说与故事的关系。
万建中在《民间文学引论》中指出了传说与故事的关系,认为“传说依附于地方的某一传统,而故事则往往超越于某一地域,可以更为自由的传播”,这种看法符合赵氏孤儿故事传播中地域的双重性。
在提到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关系时,万建中引用了日本学者柳田国男的话,并指出“传说与故事可以相互转化,并借助对方的优势而张阔自己发展的空间”。
从《赵氏孤儿》的欧洲改本看中西古典戏剧结构之异
崇的孔子之道 , 当时欧洲的 “ 把 中国热”推 向了新的高度 。 墨飞的改本同样将故事后移到成吉思汗朝 , 但是剧情开始于孤J- 大成人的 2 年后 , L.  ̄ I 0 聚焦于被迫害者对异族侵略者的复仇 :2 年前 , O 成吉思汗人侵汉地 , 杀尽汉室族亲 , 留 惟
舍身忘我抵抗异族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 无论上述两种 《 中国孤J )的剧情面貌和主题宗旨与原作相比有何变化 , 5 从结构主 义的视角来看 ,第一性的 “ 语言”并未改变 ,改变的只是第二性 的 “ 言语” 。所谓语言, 是社会性 的, 是一种抽象记忆 , 是叙事文本 的深层结构。而言语是个别性的,是创造的产 物, 是一种受经验控制的线性形式 ,是叙事文本 的表层结构。具体而言 , 伏尔泰和墨飞的 改本都积极认 同了 《 赵氏孤儿 》的 “ 语言” ,即救孤 、复仇的基本故事元素。事实上, 赵 《
一
名孤儿被大臣尚德收为儿子幸免于难 。而尚德的亲生子则被送到高丽 由隐士抚养。剧情
5 0
17 , 4 4  ̄
法 固研 究( t e Fa ̄ i s Eu s rt a e) d s
3tm. 09 e i r 20
开始于 2 年后 , O 成吉思汗再次入侵、攻陷北京。回国抗击侵略者的尚德亲生子不幸被俘。 成吉思汗疑心他就是前朝遗孤 ,召来尚德盘问 ,并宣称若找不到真孤儿 ,就杀尽城中 2 O 岁的青年。尚德夫妇在经过爱子之情和忠义之心的交战后决定牺牲亲生子并双双赴死 ,而 真孤儿在高潮时冲进宫 中,最终杀死暴君成吉思汗。剧本对于 2 O年前的灭族、救孤仅作 简要追述。墨飞身为剧作家,其改编比之伏尔泰更注重舞台效果。他让长大成人的真假孤 儿同时上场 ,因为在他看来 , 牺牲一个青年的性命去拯救另一个青年更具冲突感、更富戏 剧性。同时,他的改编本在英法七年战争 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具有历史现实意义,它颂扬了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赵氏孤儿》解读
认 为这部 中国戏 曲,是远远 胜过同时代 能力 和途径将 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 。但
能起到潜移 默化的影响 ,在 目前尤其具 的其它作 品的。在伏尔泰 的眼中 ,中国 是 由于文化背景 的差 异 ,传播者对 中国 有特殊意 义 ,我们将 以更 大的热情 ,沿 这个 遥远东方 古老 国度是 近乎完美 的。 文化 的理解不可避免 地存 在着误读 的现
论 著作仍不 断出版 。1 9 7 3 年 英国学者艾 境 、文化环境 、经济环境等 。这种环境 想象 来拯救 自己的精神危 机 ,这个传播 伦著有 《 赵 氏孤儿 :五幕戏 剧 》。1 9 9 0 对于传播来说是 非常重要 的 ,提供 了必 环境促成 了 《 赵氏孤儿 》的美名远扬 。
花越剧 团携 带 《 赵 氏孤儿 ・ 夺子 》剧 目 文化想象 。同时 , 《 赵 氏孤 儿 》在西方 个传 播者在很大程度 上起着决定作 用 , 受 关乎 传播的生存 、发 展。作为一名传播 参 加 中法文化 年展演 。2 0 0 8 年 ,豫剧版 的传 播 还得 益 于 东 方文 化 与 西方 “ t 7 理不 谋而合 ,满足 了他们 的心 者 ,他们既要熟悉 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 《 程婴救孤 》在罗马演 出。正如 中国驻 众 ”的
法 国大使馆一位 官员说 : “ 经久不息 的 理 需求 。法 国启 蒙思想家伏 尔泰看到这 时须 精通中文和某种 其他语言 ,还要有 掌声说 明了法国人对艺术 的热爱 ,对艺 个 《 赵 氏孤儿 》译 本后 ,高 度赞扬 。他 不错 的文学素养 。另外 ,传播者也要 有
术交流 的热 衷。文化交 流是一座桥梁 ,
年 天津 人 民艺 术 剧 院 上演 伏 尔 泰版 的 不可缺 的活动 平台 。我们 主要从 心理环 《中国孤儿 》。2 0 0 3 年旅美 华人导演 陈 境为切入点稍 加 以分析 《 赵 氏孤儿 》在
《〈赵氏孤儿〉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
《〈赵氏孤儿〉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赵氏孤儿》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极其著名的戏剧,其影响直至今日。
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所熟知。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它早在清代早期就已经走出了国门,在欧洲各国传播并且有适应当地情况的版本出现。
故本文就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简单的介绍其再海外的发展,并分析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赵氏孤儿》与马若瑟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讲的是晋灵公时奸臣屠岸贾杀害了赵盾一家三百余人, 只剩下赵朔夫人, 即灵公的女儿, 腹怀有孕藏在宫中。
赵朔的夫人在宫中生了个儿子, 起名“赵氏孤儿”。
她托赵朔的门客程婴将孤儿带到宫外抚养, 然后自己就缢死。
屠岸贾此时把晋宫围的水泄不通, 程婴将孩子藏在草药堆中想混出宫门, 守门的韩厥明知草药中放有孩子, 但出于正义之心, 他放走了程婴, 然后自己引刀自刎。
屠岸贾得知这个消息后就下令将晋国半岁以下、一个月的小孩统统杀死。
程婴找到了当年赵盾的同僚公孙杵臼商量如何处理, 在此危机时刻这两个当年赵盾的门人都大义凛然,挺身而出。
程婴决定献出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顶替赵氏孤儿, 而公孙杵臼则主动扮演收藏赵盾后代的角色。
在剧的第三折中, 程婴告发公孙杵臼收养赵氏孤儿, 并亲自将假孤儿, 实际上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了屠岸贾。
因程婴“揭发”公孙杵臼收养赵氏孤儿有功, 就被屠岸贾留下当了门客, 其子被屠岸贾收为义子,而这恰恰就是真正的赵氏孤儿。
二年后程婴将真情告诉了赵氏孤儿, 而此时他已经名为程勃, 又因过继给了屠岸贾, 又名屠成。
赵氏孤儿在上卿魏降的帮助下杀了屠岸贾, 为父为祖报了大仇, 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均被朝廷嘉奖。
1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时, “一方面把《左传》和《史记》记载的晋灵公欲杀赵盾和晋景公诛杀赵族这两个相隔多年的事件捏合在一起, 一方面继承了《史记》中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线索, 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并赋予它强烈的复仇思想, 塑造出一批为挽救无辜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 使之成为一个壮烈的、正气浩然的悲剧。
从《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比较中西方的文化传统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从《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比较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林宇晨 四川外国语大学摘 要:《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名剧,闻名世界,在上千年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改写成符合不同民族审美的作品,背后蕴含着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中西文化[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161-01复仇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历史剧,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时期的《左传》,再到司马迁详细叙述的《史记》,直至元代纪君祥将其改编为戏剧,最终走向世界,经过了上千年。
从最初的寥寥数语到最后的历史名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流变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与文化志。
本文试从《赵氏孤儿》的故事改写,主题变化,复仇心理的刻画探究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一、从历史记载到戏剧:《赵氏孤儿》不变的精神内核自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到灵动鲜活的舞台艺术,《赵氏孤儿》始终围绕着“复仇”这一主题。
在《赵氏孤儿》上千年的故事流变中,“家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要求国人以家族为中心,视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从而导致人的个性、自由、理想、权利都被家族所束缚,这就解释了为何被仇人当作亲生儿子养育大的赵氏孤儿会一点矛盾、犹豫都没有就接受了养父与自己有灭门之仇的事实,而“以暴还暴”,使二十年前的灭族血腥再现晋国,只不过换了屠家罢了。
二、从《赵氏孤儿》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改写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引起了欧洲一系列不同的解读和反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中弄权、作难 、搜孤、救孤、除奸、报仇等剧情冗长,不符合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
因此,他只保留了“搜孤”“救孤”两个情节,并把故事压缩到一昼夜。
而《中国孤儿》发生的时间也由原作的春秋时期向后推演到元代初年:成吉思汗率兵攻入燕京杀戮了皇帝及诸皇子,发现遗孤失踪,便派兵追杀。
18世纪《赵氏孤儿》剧本在欧洲的传播-2019年精选文档
18世纪《赵氏孤儿》剧本在欧洲的传播他们在每段词的开始处都标明应根据什么曲牌唱。
例如应根据‘夜深沉’曲牌演唱。
这些曲牌的数目相当有限。
演出中经常出现中断唱段而插入一两句不唱的道白。
有些戏剧中的唱词很难听懂,尤其是对欧洲人来说更为困难,因为其中充斥着我们根本不习惯的隐喻和矫揉造作的内容。
中国人有他们自己的诗词,就如同我们也拥有自己的诗一样。
如果我们告诉中国人说有4尊美惠女神、2尊维纳斯女神和10尊缪斯女神,而实际上全部算起来也只有一尊美惠女神、一尊维纳斯女神和一尊缪斯女神,那么他们对此也根本不会懂。
我们面对他们那微妙无穷和诗词般的唱词的情况也如此。
还有其他一些唱词都相当容易听懂。
我已翻译了许多。
如果我有闲暇和雅兴,那么我将对它们都作一番诠释。
[1]马若瑟注意到戏曲的曲牌唱腔,以及说与唱的结合。
但在其翻译过程中对曲的解说很少,而主要翻译了唱词部分。
其中部分内容对原文的诗歌进行删减,直接影响了该剧的原文神韵。
马若瑟的译文虽然可圈可点,但却开启了欧洲人对中国戏曲的好奇心与研究热情。
相继马若瑟的法语《赵氏孤儿》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语言的译本。
19世纪法国汉学家斯坦尼斯拉?儒莲,英国的戴维斯等在马若瑟译本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尤其对马若瑟译本中删去的被认为难译的歌词进行翻译,并参考《史记》、《通鉴纲目》等书作了注释,保持了剧本的完整性。
《赵氏孤儿》剧本在欧洲的传播引起来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戏曲的关注。
英国评论家拜尔德认为“中国戏剧作家恪守两条规则(1)情节单纯、完整(2)情节的集中这两点在《赵氏孤儿》中全部体现出来”[2]阿尔央斯认为《赵氏孤儿》违反了西方戏剧三一律的原则,许多事情是在不同时间完成的,间隔久远,不能给观众带来快感。
最能理解中国戏曲精神的是18世纪法国大文学家伏尔泰,他认为中国戏曲艺术为西方带来一个新的道德世界。
他从《赵氏孤儿》中体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更为赞赏,并以此感受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从《赵氏孤儿》的经典化过程看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
包括 模 式 , 最 突出的 产品被 社 会保 存 下 来 。 为历 史遗 产 的一 部 其 成
分 。”在 谈论 这个 问题 之前 , 须先 弄清赵 氏孤 儿 的故事 源流 。 必 赵 氏孤 儿 的故 事发 生 在 大约 公 元 前 5 3的 春秋 时 期 的 晋 国 , 8
似 , 有民 族矛 盾 的尖锐 等 因 素 的推动 下 , 还 于是 就诞 生 了戏 剧 家纪
流文 化所 认 同 . 也正如 俄 国的文 论家 斯 克洛 夫斯 基(hlvkj 这 S kosi ) 所
认 为的那 样 : 文学 文本 的社 会 地位 由社 会 文化 因素 决 定。 他认 为 “
在 文 学里 , 些性质 被 经典 化 有些 没有被 经典化 : 谓 ‘ 有 所 经典 化 ’ 也
社会 的 重要信 息载 体 。
中 图分类 号 : 0 I 6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1 (0 2 0 - 0 80 1 7 - l l 2 1 )4- 3 - 2 0
1《 氏孤儿》 赵 的经典Fra bibliotek之前 所展示 的中国文学传 播的诞
生
所谓 的文学 经典 化就 是 一部 文学 作 品被 某个 或 多个 国家 的 主
2《 赵氏孤儿》 的经典地位确立 所显现 的中国文学传播 的
发 展
随 着历 史的 不断 向 前推移 ,到 了宋 代尤 其是 民 族矛 盾尖 锐 的 宋 金 , 蒙 时期 , 氏孤 儿 的故事 产 生了 巨大 的 影响 力 。 由于宋 朝 宋 赵 的 皇帝 姓赵 。 与赵 氏孤儿 中的赵 盾家 族 同姓 , 皇 帝便 以此为 号 宋朝 召 力号 召广 大 的民 众忠 于赵 家 , 宋朝 , 至 不惜 把故 事 中 的公 忠于 甚 孙 杵 臼和程 婴等 义 士拉 出来 建庙 封 侯作 为榜 样 。 尤其 是到 了 风雨 飘摇 的 南宋 时期 或 者是 南宋 被蒙 古 灭 亡之后 ,人们 的这 种 情绪 更 加 的高 涨 。此时 南 宋朝 廷 的处境 与 赵 氏孤 儿 中赵家 的 处境极 其 相
山西传统戏曲对外译介策略及传播路径探究——以晋剧《赵氏孤儿》为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之一,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纷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山西鲜明的地域文化,而戏曲也如灵魂般流淌在山西的血液之中,“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戏曲早已交融在百姓的生活中,深深根植在三晋大地之上。
《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达的代表,传演至今,经久不衰,被公认为中西方戏剧文化交流的起点。
山西是《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纪君祥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成为一部中国经典剧作。
自17世纪以来,该剧在欧美得到广泛的译介和传播;在国内也有诸多地方戏的改编和演出。
因其与山西的紧密联系,《赵氏孤儿》成为晋剧的重要代表剧目之一。
本文在梳理元杂剧《赵氏孤儿》海外译介和传播的基础上,以晋剧《赵氏孤儿》为例,探讨山西传统戏曲对外译介的可能策略和传播的有效途径,试图探寻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方法,搭建山西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推动山西地方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一、山西传统戏曲及“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1]P12简言之,中国戏曲是包含音乐、舞蹈、审美和文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和表演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和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
中国戏曲中的具体剧目,为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戏曲中的各种语言和唱腔都与群众的生活和感情有关,与大众的精神文化相连。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被公认为戏曲大省。
山西各剧种的剧目非常丰富,有专家学者高度概括为“三多一广”,即“戏曲文物多,戏曲剧种多,戏曲名家多;分布区域广”[1]P10这些剧目中,梆子戏占比最多,约有两千多个。
山西著名的四大梆子剧种分别是山西传统戏曲对外译介策略及传播路径探究——以晋剧《赵氏孤儿》为例■ 李言实 龙皓婕摘 要: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及其文化语境
东方艺术ORIENTAL ART从2003年开始,中国戏剧界和电影界先后出现了大量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艺术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林兆华人艺版话剧《赵氏孤儿》,田沁鑫国话版话剧《赵氏孤儿》,越剧《赵氏孤儿》,豫剧《程婴救孤》以及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直到今天还不断地有新的作品涌现出来。
林兆华、田沁鑫的《赵氏孤儿》的出现可以说是乘了中法文化年的东风应运而生,因为《赵氏孤儿》是最早经由法国流传到欧洲的中国戏剧,伏尔泰据元杂剧《赵氏孤儿》而改编的《中国孤儿》在欧洲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所以《赵氏孤儿》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某种象征也有其相当的寓意。
但随之而来的中国戏剧界、影视界对《赵氏孤儿》不同改编所引发的《赵氏孤儿》改编热潮,使其从单纯的两国文化交流中脱离出来,成为中国文化界一个颇为独特的文化现象。
《赵氏孤儿》所承载的忠义、诚信、舍生取义等传统价值观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使得各个改编版本之间呈现出迥然的精神气质,它背后所体现的是思想驳杂、暗流涌动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不同思考。
一、《赵氏孤儿》与国学热在中国文化界与《赵氏孤儿》改编热潮几乎同时进行,较之于《赵氏孤儿》更加声势浩大、如火如荼的一个文化现象就是2000年前后出现并一直持续的“国学热”。
所谓的“国学热”其实在1990年代就已经开始,那时候,知识界在政治事件和商业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失去了1980年代那种意气风发的势头,在满目萧杀的逼仄话语空间中,开始弃“思想”而搞“学问”,从热情介入现实到退入传统和古典,其影响也只限于学术界,并且在因官方对其意识形态方面的担忧而进行的打压下迅速降温。
“国学热”真正开始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2004年,以季羡林为首的国内70多位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国学,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比较中西方的文化传统
从《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比较中西方的文化传统作者:林宇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名剧,闻名世界,在上千年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改写成符合不同民族审美的作品,背后蕴含着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中西文化[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复仇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历史剧,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时期的《左传》,再到司马迁详细叙述的《史记》,直至元代纪君祥将其改编为戏剧,最终走向世界,经过了上千年。
从最初的寥寥数语到最后的历史名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流变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与文化志。
本文试从《赵氏孤儿》的故事改写,主题变化,复仇心理的刻画探究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一、从历史记载到戏剧:《赵氏孤儿》不变的精神内核自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到灵动鲜活的舞台艺术,《赵氏孤儿》始终围绕着“复仇”这一主题。
在《赵氏孤儿》上千年的故事流变中,“家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要求国人以家族为中心,视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从而导致人的个性、自由、理想、权利都被家族所束缚,这就解释了为何被仇人当作亲生儿子养育大的赵氏孤儿会一点矛盾、犹豫都没有就接受了养父与自己有灭门之仇的事实,而“以暴还暴”,使二十年前的灭族血腥再现晋国,只不过换了屠家罢了。
二、从《赵氏孤儿》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改写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引起了欧洲一系列不同的解读和反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中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除奸、报仇等剧情冗长,不符合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
因此,他只保留了“搜孤”“救孤”两个情节,并把故事压缩到一昼夜。
而《中国孤儿》发生的时间也由原作的春秋时期向后推演到元代初年:成吉思汗率兵攻入燕京杀戮了皇帝及诸皇子,发现遗孤失踪,便派兵追杀。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方传播案例解析——以《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为例
An a l y s i s o f Ch i n e s e Cl a s s i c Li t e r a r y Wo r ks i n We s t e r n Co mmu ni c a t i o n
Ta k e Zh ao ' s Or ph an a nd Th e
中 国传 统文 化源 远流 长 ,经 久不衰 ,在历 史
一
、
的长河 中漂流 了五 千多年 ,其 中经典 文学作 品可
wr i t e Zha d s Or pha n , we t e as e o ut t he c ul t u r e c o m m un i c a t i on a nd r he o l o g i c al l a w.I n or de r t o me e t r e a de r s n e e ds a n d
许 海 龙
( 郑州轻工业学院 外语系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摘
要 : 中国 文 学 源远 流 长 ,其 中经 典 文 学作 品 不 胜 枚 举 , 也 不 乏许 多优 秀作 品 为欧 美 国 家所接 受 ,并 广 为 流 传 。其
浅谈《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王乙情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摘 要: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自创作以来,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当时传入了欧洲,在欧洲社会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因此,本文首先对《赵氏孤儿》进行内容简介和评价阐述,其次,对《赵氏孤儿》传入西方世界的背景进行阐述,最后通过研究《赵氏孤儿》进行跨文化传播时的相关背景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版本,以总结出《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影响[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70-01在跨文化传播里,元杂剧《赵氏孤儿》无疑具有一定的里程碑的意义。
自70年代巴黎的《水星杂志》看灯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节选,便开启了欧洲的传播,随后英、德、饿先后出现了《赵氏孤儿》翻译版,该剧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文化。
《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
一、《赵氏孤儿》概述(一)《赵氏孤儿》内容简介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创作于我国元朝时期的历史剧,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本剧讲述的是发生于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谋害,家人惨遭杀戮,只有一名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二)《赵氏孤儿》评价从春秋笔法,到灵活的舞台艺术,《赵氏孤儿》全文贯穿“复仇”这一主题,在故事的流变中,“家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要求我们以家族为中心,把家族的利益看做第一位,从而导致了人的个性和理想以及权利等被家族说束缚。
同时,《赵氏孤儿》作为一部悲剧色彩浓重的剧作,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赵氏孤儿》与《窦娥冤》提至同样的水平,并这样评价道:“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阎建钢也曾评价说:《赵氏孤儿》是关于“道”和“义”的故事,中国人之所以对《赵氏孤儿》怀有特殊的情结,正是由于对“道”和“义”所含价值观与美学观孜孜不倦的探求。
漫谈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
漫谈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戏剧的历史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之前,其雏形就已经出现。
然而纵观戏剧发展史,在很长时间内,东西方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
直到18世纪,元代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译成法文,全文收人法国耶稣会会士杜赫尔德主编的《中国通志》(1735)才宣告了东西戏剧交流的正式开始。
这是中国戏曲在西方的首个译本,使对古老的东方怀有神秘感的欧洲人产生了兴趣。
1753至1755年,毕生从事戏剧创作的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根据《中国通志》里马若瑟的译本,从中取材并另赋新意,改编出了《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8月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
该剧的改编不但把当时欧洲的“中国热”推向新的高潮,而且在18世纪欧洲文艺界和思想界留下了重大影响。
欧洲一些国家以演出带有“中国”字样的剧目为时髦,一些名演员、名剧作家争相编演中国戏剧。
此后又有《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等近40部中国元代和明代时期的作品被翻译成法文、英文、德文流传到西方,这股华夏文化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
可惜的是,那个时期的翻译者大都只是被戏剧情节所吸引,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定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并不了解,翻译时一般都将唱段删去。
因此,这一时期的西方读者要通过译本去了解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和魅力是不大可能的。
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京剧表演的集大成者梅兰芳有意将中国京剧艺术介绍给西方观众,同时也想考察一下西方的戏曲活动。
但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偏见很深,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充满怀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兰芳的出国考察肩负着沟通中外文化的历史重任。
梅兰芳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的成功,将中国京剧艺术引人了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对于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日益频繁的东西方交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跨文化工作者们在将中国传统戏剧推向世界舞台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赵氏孤儿》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
《赵氏孤儿》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悲剧剧目,其时代背景和情节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该剧刻画出了华夏民族奋斗和抗争的励志精神,描绘了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社会现实状况,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赵氏孤儿》在传播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社会价值、传播途径及影响力等方面,为进一步推广和传承该作品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1.清晰把握《赵氏孤儿》传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深入分析《赵氏孤儿》中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3.研究《赵氏孤儿》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并探讨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4.提出推广《赵氏孤儿》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赵氏孤儿》传播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针对其中的重要思想进行分析。
2.案例分析法: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梳理《赵氏孤儿》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其重要时期和重要转折点的影响。
3.比较研究法:通过与其他与《赵氏孤儿》有关的作品和文献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四、研究内容1.《赵氏孤儿》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2.《赵氏孤儿》的文化传承与价值反映3.《赵氏孤儿》的传播渠道与方式4.《赵氏孤儿》的影响与作用五、研究意义1.开展对《赵氏孤儿》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探讨《赵氏孤儿》在传播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有益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现象。
3.通过分析《赵氏孤儿》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可以为今后相关作品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启发。
4.提出对《赵氏孤儿》的推广建议和措施,可以促进其在当代文化市场的传播和推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 元杂剧 赵 氏孤儿 》 《 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在 中外戏剧史上都产生 了较大的影
响, 并成为西方人较早 了解 中国文化的一面窗 口。 它的成功传播 主要有 以下三个原因 : 元代 的 一, 多元文化, 是作 品艺术成功的关键 , 也是西方人中国记忆的主要依据 ; 明清两代作 品思想主 旨 二, 的确立, 是西方人 中国想象 的文化基础 ; 西方的文化输 出, 三, 和与东方对话的需求, 是作 品成功传
成 的重要 因素 ,也是 《 氏孤儿 》成功 的时代机 赵
缘; 后者 ,则是西方人对 中国的早期记忆 ,是 《 赵
氏孤儿 》成功传播 的历史因缘。
元代是 中国历史上 民族融和与文化融 和比较
杂剧 。 赵 氏孤儿 》 《 刊杂剧三十种 》有录,此 《 ,元
外 还有明刊本。元 刊本 只录曲文而无科 白,今人
1 1 1
谈至 赵氏孤儿 》多依据明本。 , 从讲故事的角度看 ,
元 刊 本 交 代 的并 不 清 楚 。但 故 事 的命 意 ,我 们 还
在元代 ,中国和西方有着 比较 密切 的文化交 流。“ 蒙古的几次大规模西征和 四大汗 国的建立揭
开 了 中 国与 欧 洲 交 通 的新 篇 章 ” “ 征 也 在 客 观 。 西 上 打 通 了交 通 的道 路 ,一 大批 欧 洲人 ,包括 教 士 、
是能够通过唱词了解的。其楔子部分云 : 【 吕 】晋 灵公江 山合是休 ,屠 岸 仙
贾贼 臣权在 手 ,携 天 子令 诸 侯 ,把 俺 云
阳 中斩 首 ,兀的是 出气力 下场 头 。
使 臣、商贾和旅行 家 ,抱着各种不 同的 目的涌 向
东 方 。 ” 中 国 的对 外 关 系 ,也 由周 边 国 家 扩
【幺 】 篇 落不的身埋土一丘 , 分付 了
腮 边 雨 泪 流 ,将 别 话 不 遗 留 ,怕 孩 儿 成
人 长后 ,交与俺子 父母 抱 冤仇 。【P 1。 1 (
展 到 了- N 和欧 洲 。 : I I  ̄
当时西方人对 中国的印象 ,一是蒙古西征 时 的强悍 ,一是 《 马可波 罗游记 》所描 述 的富庶。 尤其是成吉思汗 ,成 为西方人对东方最深刻 的记 忆。但那 时 ,杂 剧作为具 有代 表性 的文 学体 裁 , 却 未见传 播 的记 载。也许 ,这 种重视 舞 台表 演 , 但却情节简单 的戏剧艺术 ,还不能代表神秘 的东
“ 义”是对主人公行为的一种道德认同。它是 传统儒家价值观念 中,与 “ ”对立 的一种人生 利 价值。孔子 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 ”( 论 语 ・ 里仁 》 )同时 ,它也是人 的生命价值在道德领 域 的一 种延伸。所 谓 “ ,我所欲也 ,义 ,亦 我 生 所欲也 ,二者不 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 ”( 孟
元 刊本 赵 氏孤 儿 四折 一 楔 子 ,是 标 准 的元 杂
剧体制。 从文本看 , 作品的思想基调主要表现在“ 取
义 ”和 “ 报冤 ”两个方 面 :
欲望。然而 ,以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为代表 的蒙 元王朝 ,却作为西方文学想象 中的历史 因素,留 在他们 的记 }深处。这也是其后《 乙 中国孤儿 》 图 和《 兰朵 》等戏剧都 以元王朝为背景的缘 由。
元代纪 君祥创作 的 《 氏孤儿 》 赵 ,经 过 明人
的 改 编 后 ,思 想 主 旨 E益 明 确 。 1 纪 初 ,作 品 t 8世
积极 的时期。蒙古贵族 在 中原建立政权 ,在制定 民族歧 视政策的 同时 ,也 积极 推动各 民族之间的
文 化 交 流 。元 杂 剧 的兴 盛 与 这 一 多元 的 历 史 文 化 背景 关 系尤 为 密 切 。学 界 多 以为 ,元 代 对 “ 士 ” 儒
供借鉴。
一
多元文化 背景与 《 氏孤 儿 》创 作 赵
、
成 为可 能 。
《 赵氏孤儿 》的作者纪君祥 , 主要生活于大都 ,
这里是北杂剧的创作和演 出中心。纪君祥根据 《 左
元代社会 的文化交 流具有两个方 面的特点 :
一
传 》 《 记 》等素材和流行 的故事元 素,创作 了 、史
国际关系 学院学 报 2 1 0 1年 第 2期
Ju a o nvr to t ai a R l i s2 1 o2 or l f i sy f ne tn l e tn ,0 1N . n U e i I r o ao n
《 氏孤儿 》跨 文化传播 现象考察 赵
莎 日娜
(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 7 ) 085
播的外部原因 赵 氏孤儿》 的成功传播, 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 了有益的借鉴。
[ 关键词 ]赵 氏孤儿 ; 传播 ; 中西文化 ; 对话 [ 中图分类号 ]G 2 1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 8(0 1 20 1—5 043 92 1) .11 4 0 0
这幕杰 出的历史悲剧 ,其 出于史而又不 囿于史 的 创作精神 ,是后世攀附经史的文人所无法 比拟的。 元人杂剧大多经明人的改编修订。现在的《 元 刊杂剧三十种 》 ,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为原始 的元代
是王朝 内部各 民族之 间的融和与文化交流 ; 二
是 中外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前 者 ,是元杂剧形
方 文 化 ,西方 人 对 中 国也 没 有 文 化 征 服 和 了解 的
从 中 仅 能推 测 作 品 的基 本 情 节 。屠 岸 贾 大 权
在手 ,蒙蔽君权 ,主人公将被斩 首,等待孩子报
仇雪 恨 。楔子 部 分 奠定 了全 文 的 “ 仇 ” 的基 调 。 报
故其正名为名作 家伏 尔泰将 其改编为 《 中 国孤儿 》 ,演出后引起轰动 ,并进一步推动了当时
欧洲 的中国文化热。本文将重点考察 《 赵氏孤儿 》
的跨文 化传播 现象 ,希望能给今天 的文化建设提
阶层 的忽视 ,使一些 知识分 子成 为职业 剧作家 , 这是元杂剧成功的主要因素。 南北统一 , 经济发展 , 则是元杂 剧发展的经济基础。此外 ,元代统治者 对传统礼教 的忽 略,亦使通俗文艺 的创作 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