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基础教学提纲共35页文档
体外循环护理常规PPT课件
清洁与舒适
• 晨晚间护理: • 口腔护理 • 会阴抹洗
• 保持皮肤清洁 • Q4h翻身,观察受压部位,预防压疮。 • 床单平整、清洁无异味。
第25页/共39页
疼痛护理
• 正中切口术后疼痛发生机会低 • 疼痛的程度 • 患者耐受能力 • 使用镇痛剂的目的
第26页/共39页
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 年龄 • 体重 • 身高 • 基础血压 • 基础心率 • ABO和Rh血型,配血量
第11页/共39页
用物准备
• 约束带 • 纵膈引流管和心包引流管的标识 • 低负压吸引机
第12页/共39页
药物准备
• 多巴胺 • 硝普钠 • 速尿 • 西地兰 • 极化液
第13页/共39页
抢救仪器的准备
• 输液泵4台 • 心内及心外除颤仪 • 临时起搏器和导线(EO) • 呼吸机
评估与准备
• 环境准备 • 患者准备 • 用物准备 • 药物准备 • 抢救仪器准备 • 操作者的准备
第9页/共39页
环境准备
• 地板进行清洁以及表面消毒 • 紫外线消毒空气 • 室温保持在24-28℃,如接低温体外循环术后,不宜过高,22-24℃。 • 床单位铺麻醉床
第10页/共39页
患者准备
第37页/共39页
谢 谢!
第38页/共39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9页/共39页
第16页/共39页
术后患者观察要点
• 循环系统 • 呼吸系统 • 神经系统 • 电解质管理 • 管道的护理 •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 舒适与安全 • 医院感染
第17页/共39页
循环系统
1. 无创血压监测
2. 自主心律与起搏心律的鉴别
(整理)077章体外循环.
第77章体外循环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心内吸引(俗称左心吸引)一般以一特制导管(M)置于心腔内,通过滚压泵(C)将心内非可见血液吸至回流室,它可防止左心膨胀。
体外循环文档
体外循环构成体外循环装置(人工心肺机)由人工心(血泵)、人工肺(氧合器)、变温器、管道、滤器、操纵台及电子仪器等部分组成。
1.人工肺是血液经过机器停留时间较长,对血液产生影响较大的部分。
人工肺通过血液与气体直接接触(鼓泡式、转碟式、滚筒式及垂屏式),或通过半渗透性膜进行气体交换,使转流后的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
人工肺有鼓泡型、血膜型及膜式肺三种类型。
(1)鼓泡型氧合器血液进入经筛板、细管吹氧及二氧化碳的容器内,形成含氧血泡,进行氧合,然后血液经过不锈钢丝、塑料丝或聚氨酯海绵,由内含的硅油去泡剂清除氧合后血液中的气泡,再经过绦纶布滤网过滤后进入贮血槽,经动脉泵驱血入机体主动脉。
优点是构造简单,成本低,氧合性能好,消毒可靠,操作方便。
缺点是氧与血非生理性接触,一般转流时间不能过久。
(2)血膜型氧合器由血槽与转动的不锈钢碟片或转动的塑料圆筒,或由血槽与多个垂直直立的不锈钢丝屏幕组成。
数十至百余碟片以轴贯串,碟间相隔一定距离,轴架于血槽,碟片一半浸没血中,轴转动,血液形成膜状附于碟两面。
血槽为半圆筒状,上覆以透明塑料盖,也为半圆筒状,内通氧气及二氧化碳,使血膜进行气体交换。
转碟式、转筒式及垂屏式均属血膜型氧合器,氧合能力与血膜总面积、转动速度、血膜厚薄等因素有关。
优点是不需形成泡沫,血液破坏较少。
缺点是每项工作后需人工清洗,清除碟筒表面附着的蛋白物质,并需定期对碟片与滚筒进行硅化,以增加表面的光洁程度。
(3)膜式肺型为避免血气直接接触,以半透膜将运行的血液与氧分开,通过膜进行气体交换,近似生理状态。
半渗透性膜由硅橡胶、聚四氟乙烯或聚丙酮制成,构造可以是卷筒膜式、折叠膜式、细微管式或中空纤维管式。
膜式肺型优点为对血液有形成分、纤维蛋白原等破坏少,目前多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可转流一周,缺点是排出二氧化碳稍差。
2.人工心目前最多使用滚压式泵,系中心柱连接顺时钟转动的横轴,轴外为半圆形凹槽,凹槽内置入弹性管(泵管)。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成 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外循环的基本组成
血泵
用于将血液从体内引出并推动其在体外 循环系统中流动。
氧合器
一种特殊设计的膜肺,能够将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排出并补充氧气。
滤器
用于过滤掉血液中的杂质和微小颗粒。
管道和连接器
体外循环启动
介绍体外循环启动前准备工作,如麻醉、消毒、插管连接等。
体外循环过程
描述了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要求,如血液引流、气体交换、血液回输等。
体外循环技术出血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介绍了栓塞并发症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感染
其他并发症
描述了感染并发症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列举了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肾功能不 全、肺损伤等及相应的处理方案。
03
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01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02
在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提供无血、无二氧化碳的环境,使医生能够 清晰地看到手术视野,同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学习和掌握体外循环技术的术后处理技能,包 括血液回收、滤过与输血等。
体外循环技术的模拟训练
模拟设备训练
通过模拟设备进行训练,包括模拟体外循环设备、模拟手术室等,练习操作技能 。
模拟手术训练
通过模拟手术进行训练,包括模拟手术流程、模拟术中处理等,培养手术综合能 力。
体外循环技术的实战演练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实战演练,包括手术流程、术中处理、术 后处理等,提高技术水平。
体外循环简介PPT
手术后的护理
监测和观察
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观察生命 体征和各项指标的变化,确保患
者恢复顺利。
药物治疗
根据需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如 抗生素、抗凝剂等。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训 练计划,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01
体外循环的优缺点
优点
01
02
03
04
手术视野清晰
由于血液从体内移除,手术区 域被清晰地暴露出来,为医生
新型材料的研发
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发展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排异反应,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应用领域的拓展
扩大适应症范围
01
随着技术的进步,体外循环将有望应用于更多种类的手术,如
复杂的心脏、肺脏和肝脏手术等。
微创手术的辅助
02
体外循环技术将与微创手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微创、恢
复更快的手术方式。
血液管路通常由硅胶、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抗凝血 性能和耐受各种消毒方法的性能。
在使用过程中,血液管路必须保持清洁和无菌,以避免感染和凝血等问题的发生。
血液过滤器
血液过滤器是一种用于过滤血 液中的杂质和气体的设备。
它通常由多层滤膜组成,能够 过滤掉血液中的微粒、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物质。
血液过滤器还具有去除气体、 调节血液温度等功能,可以确 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01
体外循环的手术过 程
手术前的准备
01
02
03
患者பைடு நூலகம்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 查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 情、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
设备准备
准备体外循环所需的设备 和材料,包括氧合器、人 工心肺机、血液回收机等 。
(完整版)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心腔内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心脏表面的手术。
可以想象,在搏动并充满血液的心脏或血管内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必须提供安静无血清晰的手术野,以便于认清解剖畸形并实施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的应用即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这种条件。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滚压泵和离心泵两种。
目前仍以滚压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两种类型:①鼓泡式氧合器: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②膜式氧合器(膜肺):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人工心肺机就是由氧合器和血泵及辅助设备组成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机械装置.)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c,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c,用于体外循环中患者的体温降升和心脏停搏液的变温。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体外循环教材教学课件
提供良好手术视野
通过体外循环,可以使心脏停跳,为 手术医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便于 精细操作。
保障器官移植顺利进行
维持受体血液循环
01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维持受体的血液循环,保证
移植器官的血流灌注。
减轻受体心脏负担
02
通过体外循环辅助,可以减轻受体心脏的负担,降低手术风险。
促进移植器官功能恢复
05 体外循环教材编写思路及 特点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注重实用性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围绕体外循环过 程中的常见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编写。
结合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学员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外循环技术。
强调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具 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指南。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先进性
及时跟踪和反映体外循环领域的 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性能评价
阐述氧合器性能评价的主要指标 ,如氧合效率、血液破坏程度等 ,以及评价方法和技术。
管道与连接件
材料与选择
管道与连接件是体外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材料应具有生物相容性、耐 腐蚀性、抗疲劳性等特点,常用的材料有医用硅胶、聚氨酯等。
安装与使用
介绍管道与连接件的安装方法、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更换周期等内容,确保系统的 密封性和安全性。
02 体外循环设备与技术
人工心肺机
组成与工作原理
人工心肺机是体外循环的核心设备,由血泵、氧合器、热交换器、管道系统等 组成,模拟人体心肺功能,实现血液的氧合与循环。
操作与维护
介绍人工心肺机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日常维护与保养等内容,确保设备的 正常运行与患者安全。
氧合器
类型与特点
氧合器是体外循环中实现血液氧 合的关键部件,根据原理可分为 膜式氧合器和鼓泡式氧合器,各 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四章 体外循环的管理
第四章体外循环的管理第一节体外循环前的准备一、术前访视病人与检查(一)病史1、个人史包括劳动能力,能否胜任较重的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有无心慌气短,有无烟酒嗜好等。
2、过去史了解既往疾病史,特别注意与体外循环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慢性支气管炎、肾病、出血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有无传染性疾病,如:各型肝炎、疟疾、肺结核、性病等。
3、心外科手术史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病种及术后恢复情况。
4、治疗用药史如:降压药、强心药、利尿药、降糖药及激素类药物等。
(二)全身状况1、通过视诊,观察病人有无发育不全、营养障碍、贫血、脱水、浮肿、紫绀、发热、消瘦、过度肥胖。
2、计算体表面积,公式如下:体表面积(S)=身高(cm)×0.0061+体重(Kg)×0.0128-0.0125,然后计算出合理的灌注流量,每分钟灌注流量是心指数和体表面积的乘积,预充计划及流量计算见相关章节。
(三)器官功能术前应全面了解心、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注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尿、粪、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出凝血时间等常规检查结果,特别注意心血管方面的病变,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灌注方法,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1、体温体温高常表示体内存在炎症或代谢紊乱,施行体外循环易造成血行播散,并常导致手术失败,宜慎重。
2、血压高血压者术前应明确其原因、性质、血压波动范围及术前是否抗高血压治疗。
如果冠状动脉、主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有病变,体外循环中应保持较高的血压,否则易引起灌注不足。
对血压过低者,术前应当准备升压药,用药原则是由弱到强,由小到大。
3、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反映贫血、脱水及血容量的大致情况。
成人血红蛋白低于8g/dL,术中及术后易引起氧供不足,应在术前及术中纠正,并备一定数量的全血。
血红蛋白高于16g/dL,易引起器官栓塞,可在术前或体外循环前给予稀释性放血。
婴幼儿术前血红蛋白应超过10g/dL。
体外循环操作常规
体外循环操作常规1.体外循环的术前的准备:术前一天访视病人与检查:包括病史(过敏史),全身状况,重要脏器功能,辅助检查及病人病情的评诂等。
与手术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方案及对体外循环有无特殊要求。
计算体表面积(BAS),公式BAS=身高(cm)*+体重(kg)* 婴幼儿BAS=*体重(kg)+。
或身高+体重-60。
术前制定合理的预充计划,根据病情,体重,手术难易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氧合器,插管管道,微栓滤器等。
以及选择灌注方式,温度等。
术前一天准备好体外循环的物品及仪器设备:物品:氧合器,进口主泵管,动脉微栓滤器,台上配套,台下配套管,供血管头,冷停跳液针头,Y型接管,左房减压管,4:1血冷停跳配套管,及滤血器,ACT试纸,还有其他(单根腔静脉管,右房引流管,进口逆行灌注管,冠脏动脉灌注管,换能器,测压管,超滤器,输血皮条各种管道接头,氧气管等)。
仪器设备:a.人工心肺机:检查电源,要求电源要。
专用,牢靠,稳定并检查备用电池情况。
检查泵头运转情况,及体外循环机的备用摇把是否在原位等。
b.变温水箱:检查电源是否牢靠,是否和心肺机的专用电源分开。
开关及变温是否良好。
水箱内的水是否在运转范围之内。
c.气源:氧气中心供氧或瓶装氧气压是否充足,气体流量表是否灵敏及准确。
d.其他监测设备:如气泡监测,液平监测,ACT仪,扎带枪,扎带血管钳,无菌剪刀等。
2.体外循环前的准备:1)管道安装:氧合器,回流室动脉微栓滤器及管道等,在打开包装前应注意外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消毒是否过期。
在打开包装后应进一步检查有无损坏。
在无菌条件下按要求连接和安装管道。
在连接管道同时应注意检查管道是否完好。
注意血液的进出口标志,切勿把管道装反。
连接管道时注意各接头应光滑,呈流线型,以减少涡流对血液的破坏;各接头务必牢靠,必要是用扎带固定。
不要忘了微栓和动脉灌注管扎带固定。
未与台上连接的管道端口,应一无菌帽盖好,避免污染。
把氧合器,回流室以及整个循环管道安置在体外循环机适当位置,勿扭曲。
体外循环护理讲课件
预防
术前作充分准备 术后早期,首选芬太尼(5-10μg/(kg*h))持续镇静,
可明显降低患儿对气管内吸痰等刺激的反应。
合理调整辅助通气的参数,维持一定的碱血症状态已 降低肺循环阻力。
重症患儿经呼吸道配合吸入不超出10-20ppm的NO, 可选择性的降低肺血管阻力。
引流量及出血的监测与护理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预防
术前:纠正心功能,改善心肌收缩力
术中:注意保护心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补充血容 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使用呼吸机;应用血管 活性药物及血管扩张剂
呼吸系统的监测与护理
1.常规使用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的护理
2.停机后 改用鼻导管给氧\面罩雾化吸氧 抬高床头,利于呼吸及痰液引流 做好胸部物理治疗 预防及控制肺部感染 肺动脉高压的处理及护理 发生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及时处理
循环:多巴胺、硝酸甘油 强心剂:米力农、西地兰 镇静剂:力月西 利尿剂:呋塞米 心律失常:心律平、胺碘酮 其它:5%GS 250ml、10%kcl、10%葡萄糖酸钙
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更换药物时先关闭开关,及时快速安放 好注射器后再打开,离开前先确认微泵 工作正常,并且通道通畅。
封管时先回抽药液1-2ML,再行封管, 防止残留药液被注入导致意外发生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护理要点
生命体征及离子监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血气 及时调整酸碱平衡.
给予半卧位 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观察引流的色,质,量 补充血容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心肌收缩力↑→心排出量↑ 应用血管扩张剂时标识鲜明,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
调节药物用量.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换气及缺氧状态.
营养的平衡 5. 肾功能的监测与护理 6. 神经系统的监测与护理 7. 手术切口及管道护理 8. 增进舒适与休息 9. 尽早促进活动
建立体外循环的基本步骤及手术配合
建立体外循环的基本步骤及手术配合(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建立体外循环的基本步骤及手术配合1切皮→递23号刀,电刀一次切开真皮皮下组织肌肉。
递会阴剪剪开剑突,片拉钩分离胸骨后间隙2开胸→电动胸骨锯自剑突向上锯开胸骨,递骨蜡,电凝止血。
牵开器牵开胸骨。
3切开悬吊心包→电刀切开心包,递7×17单针牵引线悬吊4-5针。
(小体重可选用5×12 6×14 涤纶编织线)4缝主动脉插管荷包→递2-0强生6977荷包线2针(一正一反),分别套阻断管蚊式钳固定。
5缝主动脉灌注针荷包线→递2-0强生6977荷包线一针正针,套阻断管蚊式钳固定。
6游离主肺间隙→递组织剪7游离上腔静脉→递组织剪游离上腔,直角钳,血管钳带阻断带8游离下腔静脉→递组织剪游离下腔,肾缔钳,血管钳带阻断带9固定体外循环管道→递扣扣钳两把,小纱,左、右心吸引管,管道阻断钳3把,粗剪刀。
10插主动脉插管→扁桃钳,白线绳,11号刀主动脉插管。
排气连接后,2把血管钳固定。
11插上腔静脉插管→蚊式钳2把,白线绳,11号刀上腔静脉插管。
12插下腔静脉插管→递11号刀,备组织剪,下腔静脉插管。
13插灌注针头→固定灌注管递血管钳1把,蚊式钳1把,组织剪,灌注针头。
14阻断上下腔静脉→收紧套管于上下腔静脉的阻断带,血管钳固定。
15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阻断钳。
插单房管手术配合1-6同上7缝右房插管荷包线→2-0强生6977荷包线/3-0prolene,套阻断管,蚊式钳固定。
8固定体外循环管道同上9插主动脉插管同上10插右房插管→递蚊式钳1把,11号刀,白线绳,右房插管。
11插灌注针头同上12阻断升主动脉同上反针1缝主动脉荷包第二针反针2缝左心2/0亚克线(绿色)双反针带大垫片长套管长针持长镊子3缝二尖瓣瓣膜2/0双反针4缝主动脉瓣第三组双反针5缝主动脉壁第一针双反针。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基础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实践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问题与解决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培训效果评估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未来展望
01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体外循环技术是指利用人工心肺 机等设备,在手术过程中暂时替 代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维持 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
技能考核
观察学员在模拟设备或真实场景中的实际操 作,评估其技能水平。
反馈调查
向学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满意度 、收获以及对培训的建议和意见。
案例分析
分析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 案,评估其问题解决能力。
培训效果评估实践
01
02
03
04
定期评估
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内,如一个月或三个月, 对学员进行回访,了解其 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进医学研究的发展。
公共卫生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将有助于提高 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技术更新换代快,需要不断跟进和学习;新技术的应用需要 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 一步验证。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体外循环操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迎 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医学领域的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详细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以便于 后续分析和总结。
问题反馈与改进
定期培训与考核
根据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 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和技术。
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技 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体外循环技术课件知识分享
第二十七页,共50页。
根据手术病种:
一般:0.23----0.25
紫绀:0.25----0.3
DHCA: 0.2
CABG: 0.25----0.3
根据患者年龄(niánlíng) 根据转流温度 根据手术时间
第三十二页,共50页。
体外循环的外科(wàikē)操作
动静脉插管 心肌(xīnjī)保护液 灌注插管 引流装置
第三十三页,共50页。
第三十四页,共50页。Leabharlann 体外循环基本(jīběn)步骤
前平行、降温 阻断(zǔ duàn)主动脉、心脏 停跳 全转流、进行心内手术操作 心内手术 操作完成、复温、主动脉开放 心脏复跳、后 平行 停机、拔管、中和
第四十七页,共50页。
晶体(jīngtǐ)停跳液配方
成分(mmol) 电解质
缓冲物质 非渗透物质
其他 PH 渗透压
改良 St. Thomas Na+154,K+20,Ca2+2.6
Mg2+16,CL-160 - —
普鲁卡因 1 7.8 306
第四十八页,共50页。
HTK 液 Na+15,K+10 Mg2+4,CL-50 组氨酸 180 盐酸组氨酸 18 甘露醇 30 色氨酸 2 酮戊二酸 1
第三十七页,共50页。
温度(wēndù)管理
通过降温降低代谢,减少氧耗,减少血液破坏,提供无血术野鼻咽温度间接反应大脑温度,变 化(biànhuà)迅速;直肠温度反应腹腔脏器温度,变化(biànhuà)缓慢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康复指导健康宣教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康复指导健康宣教(一)体外循环的基础知识什么是体外循环?体外循环(cardiopu1monarybypass,CPB)是指利用特殊的人工装置将机体回心的静脉血引流到体外,通过人工的方法完成气体交换过程,通过温度调节和过滤,再回输到机体的动脉系统,是一项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体外循环装置由哪些部分构成?体外循环装置是由血泵、滤器、氧合器、变温器、连接管道、电子仪器等组成。
体外循环是如何实施的?(1)转流前准备工作及管路的连接。
转流前仔细检查仪器设备,确保处于功能状态,物品严格消毒,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连接各管道。
(2)预充和血液稀释。
(3)体外循环患者生理指标监测。
需要监测患者的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结果、心电图、鼻咽和直肠的温度、全血活化凝固时间等。
(4)抗凝。
体外循环中需要使用大剂量肝素进行抗凝,为了防止使用的肝素剂量过大或者抗凝不足的情况,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全血活化凝固时间,保持在480~600s0(5)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过程中重点做好心肌保护工作,减轻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再灌注损伤,这是关系手术成败以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二)体外循环术后健康教育知识体外循环术后的并发症有哪些?(1)出血。
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外科出血。
如吻合口、软组织缝合处、表皮缝合处等均是容易出血的部位。
②过量鱼精蛋白的作用。
③肝素中和不足或“肝素反跳”。
④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
⑤凝血因子缺乏。
⑥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⑦其他因素:高龄、女性或体表面积小者、术前贫血、重度心脏病(休克、左心室功能低下)或合并其他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凝血功能异常、术前药物如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氯毗格雷等。
出血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①适量输注新鲜全血、血小板、冰冻血浆等。
②遵医嘱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及其他止血药物。
③若出血较多,在动态观察中没有减少趋势或出现心包压塞、填塞现象时,尽早开胸探查。
(2)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讲课文档
第二十二页,共37页。
➢1953年Lillehei在明尼苏达医学院完成住 院医师的培训,成为一名主治医师;
➢他以年轻人“特有的敏锐”分析了当时的 形势:要使CPB手术顺利开展,首先要以安 全的方法完成几个漂亮的手术,以破除人 们关于病变心脏不能耐受手术的观念。
第二十八页,共37页。
➢随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Lillehei用交叉 循环的方法施行了世界首例房室管畸形 、右心室漏斗狭窄及法乐氏四联症矫治 术;
➢1954年3~7月这个小组在世界上孤军 奋战完成了 45例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 治术,获得巨大成功;
第二十九页,共37页。
年轻的Lillehei和他的研究小组力 挽狂澜,令人信服地向科学界证 明:
➢Lillehei指出:Gibbon的机器过于笨重复 杂,选择一种简易、有效、安全的体外循 环方法,才是斩断“Gordian 之结”的利 剑。
第二十三页,共37页。
➢在一次闲聊中,Lillehei的助手Morley 偶然提及胎儿是从胎盘获得氧合血,我 们为什么不能把另一条狗当作手术狗的 “胎盘”,向后者提供氧合血以完成心 脏手术呢?”
第十二页,共37页。
➢1934年 Gibbon成了麻省总医院的住院 医师,向他的导师Churchill提出研制人 工心肺机的正式请求;
➢Churchill 认为:这位才华横溢、前程似 锦的弟子“走火入魔、不务正业”,非常 反感,深感惋惜;
➢但是Gibbon的坚定决心,最终征得了导 师的同意;
➢Churchill给了一个动物实验室,又配了 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Mary Hopkins,后 者成了Gibbon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
体外循环技术ppt课件
一、将血液引出体外
B:肝素的使用与监测
过少的使用肝素会造成血栓的发生,过多的使用肝素又会造成术后 出血和止血困难,但肝素本身的个体差异很大,如何和正确使用和监 测呢?ACT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定)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依据:
I. 肝素化前ACT的参考范围是90-130s II. 静脉给予肝素化:标准肝素3-4mg/kg III. 静脉给药后5分钟抽取动脉血检测 IV. ACT值不低于480秒 V. 建立体外循环后每20-30分钟复测 VI. 术后鱼精蛋白中和后再次测定ACT
C:肝素化管道的使用 将管道内膜进行肝素化可以模拟血管内皮的特性,从而达到抑制凝血和 减轻体外循环副作用,以美敦力公司肝素化管道为例,其优点有: I. 与管道内表面共价结合的肝素与内皮产生的肝素硫酸盐一样可以产生
天然抗凝作用。 II. 由于硫酸盐III.聚环氧乙烷有非常强的亲水性,它可以形成一层稳定的水层来供细胞
体外循环模型
什么是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利用特殊的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①引出体外,②进
行气体交换、③调节温度和④过滤后,⑤输回体内动脉的生命支持技
术。体外循环的目的是暂时取代心肺功能,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
供应和气体交换,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无血或少血的手术视野。(外
科学第六版)
插管
储血罐
一、将血液引出体外(肝素化是前提
大血管手术,需要停循环或者低流量灌注等 复杂手术
较少采用
三、调节温度 B、温度检测的方法
正常人的温度自内而外 存在一个温度阶梯,核心温度 (36.9-37.9)通常比表层温 度高2-3度,监测时不同方式 有不同的标准:
I. 常用的鼻咽温和耳道温度 接近脑温、
II. 食管温度接近心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