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反思word版本 (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
组的第一课。
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伟人的成长。
文章写的是少年
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
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
胸襟和远大志向。
我在认真备课后,进行了这样的教学(第二课时):
【案例】
教师播放轻音乐《你的背影》。
用富有感伤的语调创设情境,渲染凄凉的气氛:同学们,这首抒情、凄凉的乐曲名字就叫《你的背影》,这首乐曲把老师的思
绪带入了1976年的长安街,那一刻:高山无语,大海无言,江河垂泪,大
地默哀。
人们都自发地来到长安街,都想再看看敬爱的总理,都要亲自来送送
亲爱的总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的人自发地来为总理送行?又是什么原
因使这么多人如此敬重和怀念周总理呢?是因为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
尚的精神品质。
因为他从小就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
那就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
学生说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中华不振!
师:你从文章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
学生:从少年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中
华不振。
)
学生:从“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
进了租借。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
警。
”──
教师:中国人走进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而外国人却在这里自由出入;
看到“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
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时,我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学生:我很悲痛。
学生:我很愤怒。
学生:我很无奈。
……
学生:从“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
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
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
女。
”──
教师:通过一“哭诉”、一“得意”的对比描写,你有什么感想?并猜测:被
轧死的人可能她的什么人?此时她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学生:我感到当时中国人很无能。
学生:我感到很痛苦。
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父母,
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孩子,
学生:被轧死的也可能是她的丈夫……
学生:她会感到生活的绝望,没法活下去了。
……
教师:一个中国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走走,看看,还得“闯进”。
因为这是外
国人在中国的“租界地”!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一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中国人却没处说理,而肇事的洋人却逍
遥法外、得意洋洋。
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看到此情此境,围观的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却没人敢怎么样,没人能
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也还是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补充:旧中国所受的
屈辱。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让人顿足捶胸的现实,当我们听到这些使人义
愤填膺的状况时,我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教师: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
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经过深思熟
虑过的远大志向。
此时此刻,少年周恩来就在我们身边,他听了魏校长的问话,他清晰又坚定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着如此胸怀和抱负,魏校长听了也不敢相信,当魏校长再次访问的时候,少年周恩来便铿锵有力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少年周恩来这个震憾了所有在场的人,同
样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是啊,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周恩来生前的一些资料。
)
教师: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
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
一样有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的经
济才得以腾飞,国家才得以繁荣!就拿我国的──
(教师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
)
教师: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
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富强而学习和读书!
学生:我们应该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的繁荣而读书!
学生:我们不光要有大的理想,还应该像周总理一样为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积极
的行动!
学生: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以自己的才能建设祖国,让中国永远强大!
……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旧中国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走进了
那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同时,我们
也共同见证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
我们又更深地理解了“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
虽然周总理离我们而去,但他那振兴中华的豪言壮
语和他那心系祖国、心怀黎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将永远和我们同在!
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课题──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共祝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教师:课下阅读关于周恩来故事的书,并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
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你学习上的收获。
【反思】
回忆整个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设计步步精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尽力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轻音乐《你的背影》和“十里长街送总理”场面的悲壮
创设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做好铺垫。
引出少年周恩来的伟
大志向后,教师提示“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师生归纳出:中华不振!紧接着教师提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
华不振”呢?待学生充分地思、读、说、议后,教师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
教师为让学生更深地体会中华不振,提示“帝国主
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拓展旧中国所受的屈辱。
待学生
说出自己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的感受后,教师再提示“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
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的远大志向。
在此,教师用激昂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之后教师又说: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学生看了周恩来工作繁重的资料后,教师又提示: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
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着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才得以腾飞!最后,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教师总结本课,播放令人振奋的歌曲《祖国,你好》布置作业。
师生课堂情绪先“抑”后“扬”,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2、教法灵活,贴近学生实际,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境由心生”,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既注重课前预设,又关注课堂生成。
在教师抛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的问题后,教师依学定教,顺学而导: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不振”。
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在学生品析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
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出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
在旧中国,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作为新世纪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当代少年应有什么理想?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就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为实现愿望而准备采取和行动。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植根现实的理想才有它永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