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

合集下载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

2.“将军金甲夜不脱” 中的“金甲”可否换 成“铠甲”? • 不能。“金甲”刻画了将军威风凛凛的外 在形象。 3.“半夜行军戈相拨” 可否改为“半夜军行 车马喧”?
• 不能,“人马喧”便不能表现这支军队的 纪律严明。
小结:通过这六句诗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这 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他们于恶劣的环境中半夜行军,不畏艰险, 威武雄壮,将领身先士卒,部队纪律严明,这 样的军队定能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
军队——勇猛顽强
探究玩味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与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
西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 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 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和昂扬的战斗精神。
整体感知
由诗歌标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可知,这是将士出征前的壮行之诗,敌我尚 未交战,但在诗歌结尾,诗人已料想封大夫 此次出征定当旗开得胜。诗人对战争结果的 预测是盲目乐观还是有凭有据?
整体感知:
首先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接着写出师的原因。 然后写将士们半夜行军的 情况。 最后写诗人预祝封将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 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 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 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 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 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 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 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 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 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

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
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
岑参的这首诗以西域风光为背景,描写了军队出征的场景,展现了边塞生活的 艰辛和壮丽,为唐代边塞诗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
拓展了边塞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豪放的语言等, 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中表达的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启示现代人应坚定理想信 念,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珍视家庭与亲情
诗歌中对亲情、友情的描绘,让现代人更加珍视家庭与亲情,关 注人际关系和谐。
05
结论
总结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描绘走马川的险峻环境和西征军队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和对英勇 将士的赞美。
具体表现
通过生动描绘走马川的恶劣自然环境和将士们的艰苦奋战,诗人展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 英勇形象,并表达了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
总结艺术成就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 自然环境与战争场景相结合,形成独特 的艺术效果。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 对比手法,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
未来研究可以将此诗与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 分析它们在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 同点,以更深入地理解边塞诗这一文学题材 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 出发,将此诗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边塞诗歌 进行比较,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诗歌解析
诗歌内容解析
描述了走马川的险要 地形和恶劣环境,突 出了军队的勇敢和顽 强。
描写了军队的行军和 战斗场面,展现了战 争的残酷和悲壮。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 如风、沙、雪等,展 现了边疆的荒凉和艰 苦。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ppt课件3完美版16页PPT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ppt课件3完美版16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ppt课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件3完美版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成功。——莫扎特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教程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教程

• 教学重难点: •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岑参(cén shēn) (约715—770)江陵人, 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 嘉州,有《岑嘉州诗 集》。与高适同是盛唐 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 称“高岑” 。20岁至长 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 漫游河朔。天宝三载 (744)中进士,八载、 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军队——勇猛顽强
四、咂摸——探究玩味1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与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
西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诗人的高明之处表现在借宾定 主,用前三句反衬第四句。 环境险恶,能不怕苦?战斗频 仍,能不厌战?金甲已穿,能不思 归? 就在作好如许铺垫之后,用将 士们保卫祖国的钢铁誓言回答了人 们的悬念:“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声铿锵,豪情喷涌,这是盛唐边 塞诗的最强音。
以上几句写出征前的自然环境
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 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 色。写风沙直入天际的情景。开头 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 “色”,把风的猛烈写的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 描写的作用。
一、轻嗅——音韵之美
1-3 4-6 见 吼 边 斗 天 走
7-8
9-12






13-15 蒸
16-18 慑




您难道不曾看见—— 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 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 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 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 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击, 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 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课件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课件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 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 门的愤懑压抑。 •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 家乡亲人的思念。 • 4、边塞风光。
歌行体
•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 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 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行”就是歌行体的一种。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 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 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 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 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 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边塞
诗人
高适 王维 王翰
王昌龄
“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件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件

§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
§ 马背上的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 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8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 定心惊胆颤,不敢短兵相接,我一定 在车师西门外伫立等待大军报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6
诗歌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全诗采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战争频繁,战事惨烈 以环境的艰苦反衬将士的斗志 歌颂将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 高精神。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7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对险恶环境和行军 过程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出征 将士不畏艰苦,勇于征战的顽 强精神和爱国思想。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8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
作者简介
岑参:唐荆州江陵(现在湖北荆州江 陵区)人,唐代诗人。玄宗天宝进士, 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 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 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 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 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 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 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5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 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 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诗人抓住哪些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 敌的飒爽英姿呢?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 行细致的刻划,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 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 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 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和作者岑参;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于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3. 通过诗歌的鉴赏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 掌握诗歌的朗读和赏析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进一步理解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课件讲解稿、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诗歌教材、笔记。

五、教学流程:Step 1:导入和课堂导览(5分钟)1. 通过提问,引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的主题和话题;2. 提醒学生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注意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2:课文解读(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2. 分段对诗歌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片段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对西征将士和边疆景色的赞美。

Step 3:诗歌赏析(25分钟)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描绘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2. 解读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注重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4:语言表达训练(25分钟)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场景,自由发挥对话和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 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Step 5:作业布置和收尾(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用一篇短文总结课堂内容,包括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理解和感受;2. 小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保持对于经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板书,包括诗歌的标题和重点笔记)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也能够更好地表达对于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

2021北师大版语文选修《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word教案

2021北师大版语文选修《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word教案

2021北师大版语文选修《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word教案【课题】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授课人】莱西市城关中学解凤霞【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翻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品酒诗歌的角度和方法。

3.体会诗人慷慨激昂,充满自信的的爱国情怀。

【教学轻、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Auron新课,复习展现预习展示: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文体常识:边塞诗二、初读感知,通文意,了解内容1.齐读题目。

看看标题,你从标题念出了哪些信息?地点就是在跑马川,事件就是送来封常清出来师西征。

岑参的诗,意奇语奇,多描写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他的诗或清新俊逸,或雄浑豪壮,根据了解你觉得这首诗属于哪种风格呢?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2.同桌对读。

朗诵指导:读准字音,念不好节奏,念出感情。

3.个人换成标点、节奏标记念。

4.齐读。

5.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写出师的环境匈奴草黄马正凉,金山西见到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写下师的原因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写寒夜行军的情况虏骑著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直奔,车师西门伫献捷。

写下师的结果(虚写下)三、再读赏析,品语言,体会情感恳请同学们用豪放不羁,低沉嘹亮的语调念这首诗,找到你讨厌的句子大声略去,说道说道你从中念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挑选出一个角度予以赏析。

友情提示:品析语言可从修辞、用词、写作手法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展开。

初中语文文言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吉木萨尔。

行:即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范畴。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

《新唐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县境,汉武帝时曾遣戍屯田于此,唐贞观年间置县。

匈奴:泛指北方游牧民族金山:指阿勒泰山,突厥语称“金”为“阿尔泰”,这里泛指塞外山脉。

烟尘飞:指战事爆发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五花:是良马的名称连钱:马身上的斑纹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虏骑:敌人的骑兵。

古代泛称北方民族为"虏"。

胆慑:恐惧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伫:等待献捷:报捷翻译: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赏析: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及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1.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豪情壮志。

1.3.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格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了解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1.2 讲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2.2.1 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

2.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2.3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3 诗歌艺术特色鉴赏2.3.1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2.3.2 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3 评价诗人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诗歌学习。

3.1.2 简介诗歌背景和诗人。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2.2 合作探讨,分析诗歌内容。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诗歌背景、意象、情感等。

3.3.2 解析诗歌主题和思想内涵。

3.3.3 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3.4 实践与拓展3.4.1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3.4.2 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4.2.1 检查学生诗歌解析、创作或仿写作业的质量。

4.3 综合评价4.3.1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难题,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诗歌的主旨。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背景、作者情感态度和主旨的理解。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增强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展示诗歌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3)简介诗歌背景和作者,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诗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

(2)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解读主旨。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理解体会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4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翻译赏析
翻译/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的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轮台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翻译、评析:刘建勋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张燕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1)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4)金山:指阿勒泰山(5)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11)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意境等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1 诗歌背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唐朝将领封大夫在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诗人以走马川为背景,以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艰苦战斗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2.2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王之涣并称“边塞三诗人”。

他的诗歌以写边塞风光和战争题材为主,风格雄浑奔放,意象新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诗歌意象分析3.1 走马川意象走马川:一条位于西北边塞的河流,象征着艰苦和危险。

诗中走马川的意象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3.2 风雪意象风雪:边塞地区的恶劣气候,象征着艰难和挑战。

诗中风雪的意象突显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顽强拼搏和英勇斗志。

第四章:诗歌意境解析4.1 意境特点《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意境宏达壮丽,气势磅礴,展现了边塞风光的雄浑美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4.2 意境分析诗中通过走马川、风雪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英勇拼搏、忠诚报国的意境。

诗人以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为背景,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英勇斗志和无私奉献精神。

第五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5.1 韵律特点本诗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韵律豪迈奔放,节奏明快,符合边塞诗的特点。

5.2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5.3 语言特色诗的语言简练、鲜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边塞风光的壮美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共33页文档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共33页文档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初中语文文言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吉木萨尔。

行:即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范畴。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

《新唐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县境,汉武帝时曾遣戍屯田于此,唐贞观年间置县。

匈奴:泛指北方游牧民族金山:指阿勒泰山,突厥语称“金”为“阿尔泰”,这里泛指塞外山脉。

烟尘飞:指战事爆发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五花:是良马的名称连钱:马身上的斑纹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虏骑:敌人的骑兵。

古代泛称北方民族为"虏"。

胆慑:恐惧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伫:等待献捷:报捷翻译: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赏析: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初中语文 文言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吉木萨尔。

行:即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范畴。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

《新唐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县境,汉武帝时曾遣戍屯田于此,唐贞观年间置县。

匈奴:泛指北方游牧民族金山:指阿勒泰山,突厥语称“金”为“阿尔泰”,这里泛指塞外山脉。

烟尘飞:指战事爆发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五花:是良马的名称连钱:马身上的斑纹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虏骑:敌人的骑兵。

古代泛称北方民族为"虏"。

胆慑:恐惧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伫:等待献捷:报捷翻译: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赏析: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由1:拥有的是威武之师
理由2:进行的是正义之战
细品——局部推敲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分析“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 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征讨来犯之敌
※匈奴进犯的底气何在?
A.天时——秋天,战马草料充足 B.地利——恶劣的自然环境
细品——局部推敲 ※这是一番怎样的场景?
分析“君不见”至“随风满地石乱 走”
导入新课
同学们,盛唐时期,有两类诗比较繁盛。 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边塞诗。如果将阅 读恬静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比作一杯香茶, 那么阅读豪迈雄浑的边塞诗则如饮一杯美 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举杯,同饮《走 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瓶陈年佳酿。
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茫茫黄入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岑参简介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 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 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 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 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 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 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 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以上几句写出征前的自然环境
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莽莽”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 “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 天际的情景。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 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的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 描写的作用。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 任文京 《河北学刊》2003年3月第23卷第2期
2.“将军金甲夜不脱” 中的“金甲”可否换 成“铠甲”? • 不能。“金甲”刻画了将军威风凛凛的外 在形象。 3.“半夜行军戈相拨” 可否改为“半夜军行 车马喧”?
• 不能,“人马喧”便不能表现这支军队的 纪律严明。
小结:通过这六句诗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这 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他们于恶劣的环境中半夜行军,不畏艰险, 威武雄壮,将领身先士卒,部队纪律严明,这 样的军队定能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
• • • 岑参(约715~770) 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 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 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 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 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 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 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 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 何逊。
米斗
场景——苍凉险恶
细品——局部推敲
※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分析“将军金甲夜不脱”至“幕中草 檄砚水凝”。
以上几句写出征行军的情况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 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
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 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 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 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 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 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 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歌行体
•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 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 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行” 就是歌行体的一种。
轻嗅——音韵之美
1-3 4-6 见 吼 边 斗 天 走
7-8
9-12






13-15 蒸
16-18 慑




浅呷——整体感知
※由诗歌标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可知,这是将士出征前的壮行之诗,敌我尚 未交战,但在诗歌结尾,诗人已料想封大夫 此次出征定当旗开得胜。诗人对战争结果的 预测是盲目乐观还是有凭有据?
岑参简介
•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 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 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 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 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 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 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 歌》、《走马行川》、《轮台歌》。
相同之处: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 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 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和昂扬的战斗精神。
咂摸——探究玩味
※隋唐以前,一部分匈奴已经投降内迁定 居,另一部分匈奴则向西迁徙,因此唐代已 无匈奴威胁,那为何仍称来犯的少数民族为 “匈奴”,明明封大夫是唐朝将领,为何又 被称为“汉家大将”?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
官时写的。这期间,安西副大都护封
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
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
的体会,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
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播仙故城
在今新疆且末县内),岑参写了这首
诗为他壮行。
解题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 马川,在唐代轮台以西的著名水 道玛纳斯河,此河一到冬天就干 涸,所以诗中有“一川碎石”之 语。“奉”表敬称。“行”,古 诗的一种行裁。“出师西征”为 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感情基调。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 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 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 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 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 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 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 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 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 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军队——勇猛顽强
1、势险节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
清 沈德潜《唐诗别裁》
2、险绝怕绝,中夜读之,毛发竖起。
清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Fra bibliotek 咂摸——探究玩味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与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
西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