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024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翻译赏析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的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轮台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翻译、评析:刘建勋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张燕瑾)
诗词鉴赏: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诗词鉴赏: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注释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dà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五花:即五花马。
连钱:一种宝马名。
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鉴赏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yàn]水凝。
虏[lǔ]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作品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文学赏析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
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
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
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上课用)
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
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
岑参的这首诗以西域风光为背景,描写了军队出征的场景,展现了边塞生活的 艰辛和壮丽,为唐代边塞诗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
拓展了边塞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豪放的语言等, 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中表达的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启示现代人应坚定理想信 念,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珍视家庭与亲情
诗歌中对亲情、友情的描绘,让现代人更加珍视家庭与亲情,关 注人际关系和谐。
05
结论
总结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描绘走马川的险峻环境和西征军队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和对英勇 将士的赞美。
具体表现
通过生动描绘走马川的恶劣自然环境和将士们的艰苦奋战,诗人展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 英勇形象,并表达了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
总结艺术成就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 自然环境与战争场景相结合,形成独特 的艺术效果。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 对比手法,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
未来研究可以将此诗与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 分析它们在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 同点,以更深入地理解边塞诗这一文学题材 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 出发,将此诗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边塞诗歌 进行比较,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诗歌解析
诗歌内容解析
描述了走马川的险要 地形和恶劣环境,突 出了军队的勇敢和顽 强。
描写了军队的行军和 战斗场面,展现了战 争的残酷和悲壮。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 如风、沙、雪等,展 现了边疆的荒凉和艰 苦。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_唐诗三百首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注释(10)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备注轮台在阜康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唐轮台应在沙漠附近并且离河谷不远,河中有大如斗的石头。
将阜康市六运古城周围环境与诗中描述相对比,结果是惊人的吻合。
在六运古城西侧约五十米就是三工河,河深三至四米,宽五至十米,河中大量鹅卵石,在河西侧并行的冰湖水库的引水渠全部由了“大如斗”的石头砌成。
周边农民家的房屋地基大部分也是使用的这些石头,因此现在大如斗的石头有但不多,岑参诗中在河川里的石头大都变为旁边的渠道了。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这里的沙漠应是指的北沙窝。
三工河出山到沙漠只有二十余公里,是天山韵译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着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鉴赏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风格: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 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 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 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 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 前人说“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察其骨韵; 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请你 就我们读过的诗歌,做点体会分析,并说说这 两类诗歌有怎样的区别?
•谢谢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
(3) 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
(4) 金山:指阿勒泰山
(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注释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 1、看看这首诗在用韵上有什么特点?
• 2、有人说,岑参的边塞诗意奇语奇,请从 文中找出例子说明。(课文问题)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 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 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 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 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 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 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 诗为他送行。
岑参的诗具有怎么样的风格?
❖ 岑参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 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 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 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历来被认为是“边 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沈德潜说:“参诗 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唐诗别裁集》)翁 方纲也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 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洲诗话》)。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⑴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⑵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⑶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⑷匈奴:泛指西域游牧民族。
⑸金山: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⑹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⑺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⑻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⑼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⑽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
这是岑参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夸张 手法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 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 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 草檄砚水凝。
将士冒着寒风夜行军的情景
风雪夜行,军容严整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具体赏析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前三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采用什么视角? 风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 “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 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远景——风色
“吼”“乱” 写了风的什么特点,怎 样进行描写?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近景——风声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一节交代了什么内容?
敌军破胆,胜利在望
思考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 扬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
主题归纳
作者运用了夸张、反 衬、细节描写等艺术 手法,通过对险恶环 境和行军过程的描写, 热情歌颂了出征将士 不畏艰苦,勇于征战 的顽强精神和爱国思 想,并对平叛充满了 必胜的信心。
前七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环 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沙尘暴
写出了走马川雪海边狂风怒卷,黄沙
飞扬,遮天蔽日,轮台九月的夜间狂
风怒吼,斗大的碎石被风吹得满地乱 滚。是一幅飞沙走石的绝域风沙图, 勾勒出了险恶的自然环境,起到烘托 大军压境,激烈战斗即将展开时的紧 张气氛,反衬唐军将士豪迈顽强的精 神面貌!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 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这部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 象有何作用?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原文及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原文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原文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挥泪辞家去。
即日东南幸远图,妾心易挥泪难挥。
故人何以言别重?思君朝与暮。
遍送青青江上去,只愿君心似我心。
丝雨帘栊动春色,和人携手长相忆。
繁华落尽成背影,凄凉江上别离时。
海阔山遥收不到,别后难寄相思诗。
古道西风瘦马,青川牧马人归去。
一谢家书虽迟到,却无言别重。
分别虽有离愁苦,思念常存于我胸。
将军青史传千古,诗篇泣血永流传。
赏析: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一首情感真挚、表达深情的送别诗。
诗中以具象而细腻的描写,诉说着离别时的心情和思念之情。
首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挥泪辞家去。
”直接点明了送别的发生背景,并通过“奉送出师西征”来突显出主题。
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节,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以“即日东南幸远图,妾心易挥泪难挥”来展示出诗人和被送别的人之间的感情对比。
表达了分别之时妻子满腔的离愁别绪,诗人内心对这段别离的感慨。
在诗的后半部分,岑参通过描述具体情境,巧妙地充实了诗歌的意境。
如“繁华落尽成背影,凄凉江上别离时”,以“背影”来暗示着人的离去,诗人通过描写凄凉的别离时刻,表达出哀愁之情。
最后两节,诗人抒发出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将军青史传千古,诗篇泣血永流传”,表达了自己将历史看作珍贵财富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将军的敬佩之情。
总体来说,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简练的语言,精练的形象描写,表达了离别之情与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细致、感人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深的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使这首诗成为以表达人情为主题的送别诗之佳作。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行的意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行的意思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行的意思是: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字如马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人的情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人的情感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的背景介绍(200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辞别诗。
诗人以委婉凄婉的笔触,表达了对好友新婚之际远行出征的情感。
诗中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展示了诗人思念友人、担忧友人安危的情绪。
二、描写友人远行的情节(200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的诗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友人远行的场景。
这是一幅壮观的图景:友人骑马奔驰于川行之间,驰骋在草原和山峦之间。
整个画面充满了壮丽和忧愁,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友人离别所带来的心情。
三、担心友人安危的情感(200字)诗人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中表达了对友人安危的担忧之情。
友人西征,面对着险阻和未知的危险。
诗人担心友人是否能够平安归来,心系着友人的安全。
诗中的情感充满了忧虑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的关怀与牵挂。
四、友情的珍贵与深厚(200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一诗,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深厚。
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诗人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情的推崇和珍惜。
友人的离开让诗人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也让友情更加显得可贵。
诗人用深情的文字赞颂了与友人的深厚友谊。
五、别后思念之情(200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的诗中,诗人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友人的离去使诗人倍感孤独,别后的思念让诗人无时不刻地思念着友人的身影。
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牵挂和关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六、对友人出征的祝福(200字)封大夫出征,背负重任远行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的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福。
诗人以温暖的文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嘱托,希望友人能够平安归来,早日凯旋。
诗人希望友人能够风雨无阻,战胜艰险,成功完成西征使命。
七、结尾总结(100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辞别诗。
通过对友人远行的描绘与思念之情的表达,诗人让读者深刻体悟到友谊和别离的忧愁,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
初中语文文言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吉木萨尔。
行:即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范畴。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
《新唐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县境,汉武帝时曾遣戍屯田于此,唐贞观年间置县。
匈奴:泛指北方游牧民族金山:指阿勒泰山,突厥语称“金”为“阿尔泰”,这里泛指塞外山脉。
烟尘飞:指战事爆发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五花:是良马的名称连钱:马身上的斑纹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虏骑:敌人的骑兵。
古代泛称北方民族为"虏"。
胆慑:恐惧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伫:等待献捷:报捷翻译: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赏析: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唐诗赏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译文赏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译文|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注释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五花:即五花马。
连钱:一种宝马名。
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君不见走马川行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 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4) 金山:指阿勒泰山(5) 汉家:唐代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 ):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备注轮台在阜康从歌中可以看出唐轮台应在沙漠附近并且离河谷不远,河中有大如斗的石头。
将阜康市六运古城周围环境与诗中描述相对比,结果是惊人的吻合。
在六运古城西侧约五十米就是三工河,河深三至四米,宽五至十米,河中大量鹅卵石,在河西侧并行的冰湖水库的引水渠全部由了大如斗的石头砌成。
周边农民家的房屋地基大部分也是使用的这些石头,因此现在大如斗的石头有但不多,岑参诗中在河川里的石头大都变为旁边的渠道了。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这里的沙漠应是指的北沙窝。
三工河出山到沙漠只有二十余公里,是天山以北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一段,沙漠边缘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北线,是唐朝北庭都护府重点守卫的对象。
出六运古城沿三工河北行到阜北古城再到丝绸之路,是一条最近的行军路线,也是岑参经常行走的线路,同时根据周边的历史古迹以及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唐轮台就应该是在阜康市222团。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篇。
它以清新明朗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即将出征的封大夫的祝福和送行之情。
该诗具有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佳作。
首先,这首诗有着简洁明了的语言,诗歌的韵律清新自然,意境淡雅,对封大夫出征西征表示祝福。
整首诗以“旌旆”、“马蹄”、“川流”等描写手法,构建了一幅壮美的描绘,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同时,王之涣还借助于天气与景色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世外桃源的境界,令人置身于诗中的情境之中。
其次,该诗反映了唐代诗歌特点与时代精神。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之一,以“自由奔放、豪放开朗”为主要内容。
在诗歌创作中,王之涣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大唐喜庆的盛世感到无比的欣喜,将这种盛世的感受深刻地融入到了这首送行诗中。
最后,这首诗在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诗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智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不朽经典,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民族智慧,是后人一直在传承与继承的。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和传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样的经典文化,以此激励我们更好地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而努力。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原文及赏析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
【评析】: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鉴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鉴赏《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鉴赏】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简介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 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观猎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王翰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 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 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 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 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 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 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 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 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 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 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 犹闻其音。《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 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 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集十 卷,今存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六)。
艺术手法:
1.运用反衬的手法,用环境的恶劣极 力渲染了人物的勇猛。 2.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又与贴切的 比喻连在一起,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注重细节的刻画。
长沙浏城桥一号墓出土的戈柄长者为303-314厘米(约 为身高的两倍),短者为9l-140厘米。但最多不超过战 士身高的三倍。柄的材料除了木 质之外,此时还采用了 “积竹”的 作法,即中间用木质作芯,外面 围裹竹蔑,并用丝布或丝线紧缠, 然后在表面傈漆,使得戈极不但 牢固而且富有弹性。河南上村岭 国墓和山西长治春秋墓中出土的 铜戈就是当时戈这类兵器的典型 代表。
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茫茫黄入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边塞诗
唐诗,是历代诗词中一抹亮丽的风 景,或婉约清丽,如诉如泣,或气壮山 河,豪气冲天。每每读来,总是令人荡 气回肠,感慨万千。今天我们阅读一首 边塞诗,追寻诗人的足迹,去感受塞外 的羌笛悠悠,大漠的孤烟缕缕,楼兰的 胡笳慢慢,蓟门的风沙茫茫,随着那昔 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去聆听、去触 摸……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 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 表现的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经典诗句赏析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
高适简介
仲武,衡水(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 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 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
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 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 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 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 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 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 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 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 明、李梦阳而立。
• 是春秋战国时的主要刺杀格斗兵器。其主要性能 是用以勾挽或啄刺敌人,因此又叫做勾兵或啄兵。 它通常由青铜戈头、柄柄末端的鐏等部分组成。 戈头中又包括援、内、胡等部分。从地下出土的 春秋时期的实物看,当时戈的形制较商、周时期 又有所改进,具体表现为:戈援比前向上扬起, 援部有脊,其上刃和下刃前伸后都作约135度的 内折而聚成前锋,呈弧形而尖锐,即所谓“圭锋” 状,更利于啄击和勾割。“胡”明显延长,上面 多有两个以上的“穿”,这样就可使麻绳绕过穿 将戈头牢固地绑缚于柄上,保证戈头不致于在实 战中脱落。戈柄长度据《考工记》当为“六尺六 寸”,其实这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车战用的柄 较长,步战用的柄较短。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 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 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 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 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 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 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歌行体
•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 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 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行”就是歌行体的一种。
边塞
诗人
高适 王维 王翰
王昌龄
岑参简介
• • • 岑参(约715~770) 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 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 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 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 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 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 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早期 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 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岑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岑参中年以后几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 切身的体会,他的诗,写大漠风烟,写荒崖古道,写 城障要塞,都来自亲身的感受,因此独创性很强。他 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可 以说一语道出了他的个性。岑参的诗,气势宏大,风 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 神。这些艺术特色,很好地体现在《走马川行奉送出 师西征》一诗中。歌行体是岑参最为擅长的诗体,这 首诗将悲壮的军旅生活描绘得流畅洒脱,意气飞扬, 英气勃勃,豪情澎湃。读之令人心快,在唐诗中也是 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声朗读这首诗,将其分为三层并概 括大意。 第一层: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 沙遮天蔽日。 第二层: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 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 严阵以待。
第三层: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 凯旋而归。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走》写的是雄奇豪壮的边塞风光;《白》写的是边地雪景。
2、你觉得这两首诗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走》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白》寄寓送别之情。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胡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两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异同?
写作背景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 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 首诗为封常清送行,并预祝征战将 士凯旋而归。
轮台在阜康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唐轮台应在沙漠附近并且离 河谷不远,河中有大如斗的石头。将阜康市六运古城周围 环境与诗中描述相对比,结果是惊人的吻合。在六运古城 西侧约五十米就是三工河,河深三至四米,宽五至十米, 河中大量鹅卵石,在河西侧并行的冰湖水库的引水渠全部 由了“大如斗”的石头砌成。周边农民家的房屋地基大部 分也是使用的这些石头,因此现在大如斗的石头有但不多, 岑参诗中在河川里的石头大都变为旁边的渠道了。“君不 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里的沙漠应 是指的北沙窝。三工河出山到沙漠只有二十余公里,是天 山以北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一段,沙漠边缘就是古 丝绸之路的北线,是唐朝北庭都护府重点守卫的对象。出 六运古城沿三工河北行到阜北古城再到丝绸之路,是一条 最近的行军路线,也是岑参经常行走的线路,同时根据周 边的历史古迹以及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唐轮台就应该是 在阜康市222团。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 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 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 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 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 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