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合集下载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第一篇: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时编号:备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二、评讲: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

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

“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请结合此部 2.分诗文加以分析。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唐代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象、意境等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1 诗歌背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唐朝将领封大夫在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诗人以走马川为背景,以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艰苦战斗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2.2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王之涣并称“边塞三诗人”。

他的诗歌以写边塞风光和战争题材为主,风格雄浑奔放,意象新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诗歌意象分析3.1 走马川意象走马川:一条位于西北边塞的河流,象征着艰苦和危险。

诗中走马川的意象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3.2 风雪意象风雪:边塞地区的恶劣气候,象征着艰难和挑战。

诗中风雪的意象突显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顽强拼搏和英勇斗志。

第四章:诗歌意境解析4.1 意境特点《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意境宏达壮丽,气势磅礴,展现了边塞风光的雄浑美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4.2 意境分析诗中通过走马川、风雪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英勇拼搏、忠诚报国的意境。

诗人以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为背景,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英勇斗志和无私奉献精神。

第五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5.1 韵律特点本诗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韵律豪迈奔放,节奏明快,符合边塞诗的特点。

5.2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5.3 语言特色诗的语言简练、鲜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边塞风光的壮美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优秀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优秀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优秀教案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优秀教案引导语: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本课目标:1、初步熟悉岑参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

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4、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人高逋的代表作,这一课我们学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岑参(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贫寒,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天宝三年(七四四)中进士,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后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

大历五年卒于成都。

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于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有《岑嘉州诗集》。

自天宝八载至至德二年春,岑参曾两度出塞。

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入封常清幕府,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呆了三年,经常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

九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优秀教学案例
4.倡导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壮阔景象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音乐、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边塞特色的情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描绘的战马奔腾、旌旗招展的沙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及特点,掌握《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知识,如平仄、对仗、押韵等,并能运用到诗词创作中。
3.品析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理解其意境和寓意,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以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解读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案例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小组讨论的形式也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诗歌,拓宽视野。
4.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词中表达的边塞将士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对诗词的品析,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传递正能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2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为国为民的爱国爱民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二、知识目标掌握诗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岑参: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

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

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初读课文一.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节奏划分;3.注意字音。

附节奏划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二.小组合作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诗词翻译:1、重点字词的翻译;2、诗句的翻译要与原文大意相符;3、注意语句的通畅。

附课文翻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穿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的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走马川行赠送封医生出师西征【教课目标】 1 认识边塞诗人又一代表岑参。

2领会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

【教课方法】讲解【教课课时】 1 课时【教课步骤】一、岑参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

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荣耀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勤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从军。

天宝八载(749),他弃官从戎,初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

天宝十三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

此后他到灵武,经杜甫等介绍,任右補闕(官名。

唐武后垂拱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

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

北宋时改为司谏。

南宋及元明重又设置,均随设随罢);又历起居舍人(“起居舍人”,职官名。

主修《起居注》;《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

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此后设官专修)、虢州長史(官名。

秦置。

汉相国、丞相,後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

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後汉书· 百官志一》。

此后,为郡府官,掌兵马。

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

至清,亲王府、郡王府置长史,理府事)等职。

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

次年秩满罢官,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境,是岑参一世中最存心义的壮举。

与高适同样,他是个热中于进步功名的诗人,有着激烈的入世精神。

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赢得爵赏的有名将领,这为当时的士人展现了一条封侯的捷径。

追求功业而敬羡荣华,是盛唐士人的广泛心理,也是岑参不满于在内在的卑官任上虚度时间而大方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

岑参第二次入幕的幕主封常清,是他每一次出塞时的幕友,上下和同僚的关系都很和睦。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背景和作者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翻译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提前预习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齐读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生僻词语,查找资料,理解其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写一篇关于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鉴赏心得。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表达自己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敬仰。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诗歌的朗读方法。

2.能够通过朗读诗歌,传达出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3.能够通过诗歌理解课文《走马川行》。

2.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诗歌的朗读,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中一些文化和历史典故。

3. 教学内容1.课文:《走马川行》。

2.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 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法。

2.讲解与阅读结合的方法。

5.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多媒体设备。

3.课本、笔、纸等。

6.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介绍诗人王之涣和他的诗歌创作。

2.播放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朗读视频。

第二步、学习诗歌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

3.学生小组朗读,比较不同组别的朗读效果。

第三步、理解诗歌1.小组讨论,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解释诗歌中文化和历史典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四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走马川行》,注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讲解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3.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第五步、课文理解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

2.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描写。

第六步、词语搭配1.教师将词语随机排列,让学生组合成正确的句子。

2.学生小组作为竞赛,比赛谁组成的句子最多。

第七步、课后拓展1.学生朗读其他名家诗歌。

2.学生了解诗社、诗仙等相关知识。

7. 教学评价1.督促学生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

2.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读查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解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了朗读、理解诗歌。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读,让学生加深对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在课文学习中,我对学生进行背景讲解和故事情节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eaching plan of "zoumachuan trip to send F eng doctor out of school for the western expedition"《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让学生了解岑参的诗歌艺术,进而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艺术和昂扬自信的盛唐精神。

二、主讲内容与课时安排导语(2分钟)岑参的家世,两次赴西域经历。

(3分钟)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2分钟)诗歌艺术分析:1、景色描写(6分钟)2、出征原因(3分钟)3、行军场景描写(6分钟)4、结局分析(3分钟)小结(5分钟)三、教学分析1、教学重点:岑参诗歌语言艺术和精神气质。

解决措施:(1)分析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点;(2)引导学生关注景物背后的.活跃情绪和精神;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本诗所反映的盛唐精神。

解决措施:从平常经验入手,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体验。

四、讲授内容的深化拓展岑参边塞诗与盛唐精神。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的方法实施教学。

课堂讲授从讲解边塞诗入手,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叙述边塞诗演变的历史和经典篇目;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岑参的艺术手法和诗歌内涵。

并穿插其他边塞诗歌或岑参自己的诗歌对照比较,揭示岑参边塞的奇景与奇情。

增加历史内涵,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关注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主体部分说明提示部分岑参:走马川行一、生平二、历史背景(1)、白天(2)、晚上四、小结1、景色描写→2、出征原因3、行军场景→4、结局(1)、人(风)(2)、马(寒)七、教学参考资料《大学语文》,韩德信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年《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xx年八、思考与练习1、了解岑参其他的诗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岑参忠诚报国的豪情壮志。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5. 诗歌鉴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诗歌。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4. 课堂练习的成绩。

5.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战场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历史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战争诗歌,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和作者岑参;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于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3. 通过诗歌的鉴赏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 掌握诗歌的朗读和赏析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进一步理解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课件讲解稿、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诗歌教材、笔记。

五、教学流程:Step 1:导入和课堂导览(5分钟)1. 通过提问,引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的主题和话题;2. 提醒学生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注意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2:课文解读(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2. 分段对诗歌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片段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对西征将士和边疆景色的赞美。

Step 3:诗歌赏析(25分钟)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描绘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2. 解读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注重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4:语言表达训练(25分钟)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场景,自由发挥对话和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 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Step 5:作业布置和收尾(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用一篇短文总结课堂内容,包括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理解和感受;2. 小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保持对于经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板书,包括诗歌的标题和重点笔记)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也能够更好地表达对于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文;(2)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认识岑参的诗歌风格;(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岑参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2)体会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牺牲;(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分析;(3)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指导学生翻译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韵律特点,分析诗句的节奏和韵脚;(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分析:(1)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主题等方面分析诗歌;(2)对比分析岑参的其他边塞诗,总结其诗歌风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6. 作业布置:(1)背诵《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写一篇关于岑参边塞诗的鉴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八年级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八年级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八年级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边塞诗歌的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典故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和边塞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岑参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即封常清出师西征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和情感。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如“走马川”“轮台”“金鼓”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战争场景,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风头如刀面如割”等,让学生体会到边塞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残酷。

5、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赞美和祝愿,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歌颂等。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哪些词句能够体现诗人的情感,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如“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岑参的创作背景及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岑参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岑参的创作背景及诗歌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学生课文朗读录音。

3.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诗的每一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教师进行指导。

5.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写一篇关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感想体会。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课文背诵和感想体会。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内容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讲解清晰度、学生互动情况等。

2.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如是否需要增加或改变某些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水平。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

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使学生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使学生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观念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3.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4. 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歌中古代军事术语的理解。

3. 诗歌中作者观点的提炼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意义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写作法:写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OK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 参考资料:关于岑参的生平介绍、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的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岑参的画像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背景。

2. 朗读诗歌: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法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

4. 分析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战争场景描绘,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6.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7.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和爱国情怀。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了解作者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岑参忠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岑参的写作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理解。

2.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诗歌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的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难题,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剖析诗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5.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诗中有代表性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 利用对比分析法,将《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与其他岑参的诗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写作特色。

九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创作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首以“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诗歌。
2.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评价、讨论。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创作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强调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忠诚、勇敢、担当、团结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预习新课: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作者、背景、主题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作业整洁;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3.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情感表达、意境描绘的分析与赏析。
(5)实践活动:设计相关的写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3.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及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1.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豪情壮志。

1.3.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格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了解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1.2 讲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2.2.1 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

2.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2.3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3 诗歌艺术特色鉴赏2.3.1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2.3.2 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3 评价诗人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诗歌学习。

3.1.2 简介诗歌背景和诗人。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2.2 合作探讨,分析诗歌内容。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诗歌背景、意象、情感等。

3.3.2 解析诗歌主题和思想内涵。

3.3.3 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3.4 实践与拓展3.4.1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3.4.2 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4.2.1 检查学生诗歌解析、创作或仿写作业的质量。

4.3 综合评价4.3.1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

课题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具
准备
课件展示台
五、成长阶梯。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ຫໍສະໝຸດ 四、活动广角。1、背诵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指导学生自学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等有关情况。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多种形式诵读练习
1、全班齐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
3、指名学生个别读。
五、鉴赏文本
1.生齐读,思考: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诗对唐军战士有无激励作用?从哪些地方能够鼓舞人心?
课题
⑤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岑参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导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而岑参则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诗人。
【明确】
有。“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推想
表示诗人对封常清的祝愿,表现诗人必胜的信心。对封常清及其军队产生鼓舞的力量。(在结构上、内容上,水到渠成,让人信服。若放在文开头,有“溜须拍马”之嫌。)
2.唐军此行一定会胜利,依据是什么?
【明确】
好将好兵,将士很英勇,爱国精神。
②严寒:“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A.写马的斗风傲雪,神采风扬,衬托人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B.途中草檄,表现“汉家”出战迅疾,又显出“汉家”有条不紊,镇定从容。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角度:户外→户内 武→文
条件艰苦,更显唐军将士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帮助。
板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平沙莽莽 一川碎石
将军金甲 马毛带雪
二、简介作者
岑参(约715—770)江陵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诗集》。与高适同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高岑”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安西副大都护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播仙故城在今新疆且末县内),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壮行。
(2)将士
A.“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表现敌人凶狂,不可一世,也说明唐军早有警戒),汉家大将西出师。”
敌人利用草黄马飞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为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正义的。
B.“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夜不解甲,常备不懈“金甲”将士威武的外在形象,不是“铠甲”“铁衣”。
寒风凛冽,将士和士兵的共同感受。
士兵①军旅整肃,纪律严明②夜深,风大③路途坎坷多石,刻画了冲风冒雪,黑夜行进的一队英雄的形象。
对比
敌人:进兵尘土飞腾,气势汹汹。
封常清军队:不畏艰险,威武雄壮。
六、总结
此诗通过对封常清出征情况的描绘,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在反击侵略,保卫国家战斗中,不畏艰险,挺身赴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3】
(1)反衬——恶劣环境
①风大:“平沙茫茫黄入天”(视觉上的震撼)
“轮台九月风夜吼(风猛,风大,如狮子、野兽),一川碎石大如斗(石头很多,遍布走马川的河床,“斗”写出石之大),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大,风猛,“乱”风狂暴,风向变幻莫测,没规律。)。”
角度:视觉、听觉;白天、夜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