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肾”生机何日恢复——呼伦湖生态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中国的天然草原面积约为40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1%。

它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气候、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利用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已经受到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恢复治理对策。

一、生态环境现状1.草原生态系统脆弱草原是由草本植物构成的植被区域,其生态系统的结构脆弱,容易受到气候、人为活动、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过度放牧、过度开发、人为破坏等因素,使得草原上的植被受到破坏,草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缺乏保护。

2.草原退化严重草原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草地植被数量、种类、质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出现物征性瘤疴和时空杂乱的过程。

草原退化严重,导致草原地区生态系统崩溃,其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质量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恢复治理对策1.加强监管,控制过度开发草原区域要加强监管,控制过度开发,防止过度草原破坏。

加强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对放牧、开采等活动进行管制,限制对草原的破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物种。

2.坚持以保护为主,采用合理的利用方式天然草原的保护与开发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

要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科学进行草原资源的利用,保证其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

实现绿色发展,引导草原民族发展集旅游、生态农牧业、生态林果业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村。

3.推行草原恢复工程草原恢复工程是解决草原恢复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种草、肥草、引入牲畜等方式,在草原上进行生态修复。

同时,在草原恢复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变相增强草场背景风貌,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提高草原保护意识在草原保护中,社会公众也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对草原保护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草原保护意识,引导大众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积极支持和参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治理。

天然草原是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保护和恢复草原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环境稳定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生态研究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生态研究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生态研究一、研究草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性草原资源是我国生态系统中天然形成的最有价值的生态屏障,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另外,它的生态功能也表现在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增肥地力、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等方面。

草原是蒙古民族生命之根,对游牧民族来说,草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生存的根本,蒙古民族关于保护爱护土地、草原的思想意识、法律法规及其贡献等都来自于蒙古民族把草原看成其生命之根的优良传统。

草原生态恢复有利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植被是五畜的食物来源,从而只有草原生态得以恢复才能为五畜提供足够的食物,草原畜牧业才得以可持续发展。

草原生态的恢复给游牧经济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作为经济基础的游牧经济的发展则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游牧文化提供和奠定了存在和发展的坚定基础。

因此可以说,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对于保护和发展蒙古民族传统游牧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由于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地势高,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再加上多年来的超载过牧,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

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的草原面积已经达到了1.35亿hm,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位下降甚至断流、湖泊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以及沙尘暴次数增加等现象。

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系统恶性循环、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使人类陷入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使草原地区及其屏障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且更直接的影响是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天然草地畜牧业是西部草原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牧区经济发展主要靠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呼伦湖的生态地位、生态现状及生态保护和修复

呼伦湖的生态地位、生态现状及生态保护和修复

呼伦 湖地 区在 动 物 地 理 区划 上 属 古 北界 、 蒙 新
区 , 东 部草 原亚 区 。地处 中温 带半 干旱 草原地 带 , 有
的生态 系统 , 该 区 的 生 物 多 样 性 居 亚 洲 中 部 草 原 的
和 新开 河 的开通 才逐 渐成 为 独立水 系 。
1 呼 伦 湖 的 生 态 地 位 呼 伦 湖 在 我 国 和 国 际 上 的 生 态 地 位 极 高 。 呼 伦
1 . 1 呼 伦 湖 具 有 极 高 的 生 态 地 位
湖 是亚 洲 中部草 原 区 的 最 大淡 水 湖 , 中 国 第 五 大 淡 水湖, 呼 伦 湖 和 其 湿 地 维 系 着 整 个 呼 伦 贝 尔 大 草 原
3 . 内蒙 古 达 赉 湖 国家 级 自然保 护 区 管 理 局 , 内蒙 古 呼伦 贝 尔
0 2 1 0 0 8 )
摘 要 : 针 对 呼 伦 湖 及 其 湿 地 面 临 的 严 重 威 胁 和 生 态 问题 , 为 了遏 制 天 然 湿 地 丧 失 , 拯救 呼伦 湖 , 提
出建立 一 个生 态功 能和 生产 力 巨大的 呼伦 湖及 湿地 生 态 系统 , 对 呼 伦 湖 及 湿 地 的 生 态 保 护 与 修 复 重 建
第 2 期 总第 3 2 4 期
呼伦 湖的生态地位、 生态现状及生态保护和修 复
杨 杰 , 田 城 , 布 特根 。 , 郝 建 玺 , 崔显 义
( 1 . 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 院 , 内蒙 古 呼 伦 贝尔 0 2 1 0 0 0 ; 2 . 中 国 满 洲 里 检 验 检 疫 局 技 术 中心 , 内蒙古 满洲里 0 2 1 4 0 0 ;
2 0 1 5年 1月

内蒙古草原生态的现状分析及保护与建设的对策研究

内蒙古草原生态的现状分析及保护与建设的对策研究

“十五” 期间, 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结果显 示, 全区草原 退化、 沙化、 盐渍化面积共 C @/? & ?.万 (= -, 占全区草原面积的 @- & #? D , 占可利用草原 面积的 /E D , 其 中, 退化 草原 占全 区草 原 面积 的 C E& @@ D 、 沙化草原占 "" & /? D 、 盐渍化草原占 E D 。 全区草原 “三化” 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分别占全 区草原 “ 三化” 面积的 C@ & #ED 和 C. & ?# D , 重度占 " -& ?- D 。 与 ? . 年 代对 比, 轻度 “三 化” 面 积增 加 . & ?# 倍, 中度 “ 三化” 面积增加 " & "@ 倍, 重度 “ 三化” 面积 增加 . & #? 倍。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及草 原化荒漠、 低地草甸退化明显, 大部分为中度退化, 其中沙地草原植被退化较重; 荒漠类、 山地草甸、 沼 泽类由 于生 长环 境较 特殊, 退化 较轻。牧区 草原 “三化” 主要分布在河流、 湖泊、 井泉、 居民点附近及 旗 ( 县) 苏木交界处, 向外延伸由重减轻。半农半牧 旗县草原由于开垦及重牧, 草原退化现象普遍。 与 ?. 年代对比 “三化” 草原草群的种类数量、 高度、 盖度、 产量普遍下降。轻度退化草原中可食牧 草产量减少 - .D F C. D , 植被覆盖度减少 -. D ; 中 度退化草原可食牧草产量减少 C .D F @ .D , 植被覆 盖度减少 -. D F #E D ; 重度退化草原可食牧草减少 @ .D 以上, 植被覆盖度减少 #E D 以上。综上 所述, 保护与治理草原生态迫在眉睫。 - ! 保护与建设草原生态的对策 截止 “十五期” 末, 人工种草、 草原改良、 飞播牧 草、 饲用灌木种植累计保留面积 @ ##& ## 万 (=- , 草 原围栏 " B/C & @/ 万 (=- , 年种植饲料作物 @ C 万 (= -。 “十五” 期间, 植被长势较差的草原面积五年间减少 了 E .D , 长势较好的草原面积增加了 EC D 。从东到 西地区间表现不同, 东部地区五年中产量上升幅度 为 # CD , 中部地区上升幅度为 "" ?D , 西部地区上升 幅度为 "B@ D 。草原沙化退化趋势得到 有效遏制, 局部草原生态得到较好恢复。

草原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现状及建议

草原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现状及建议

草原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现状及建议摘要:草原是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固碳释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的皮肤”,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阵地。

随着草原载畜量逐年提高,草原生态系统恢复速度较慢,同时草地退化面积逐渐扩大,尤其在当地人缺乏草原生态保护意识的情况下,破坏草原资源案件时有发生。

因此,必须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修复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以往的修复治理难题,促使我国草原生态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草原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现状;建议引言加强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提升示范区草原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质量,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增强草原固碳减碳功能,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力量;引领带动草原保护修复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草原高质量发展,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1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重要意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重要意义,第一,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当前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的空气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也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强化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会增加绿化面积,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能被吸收,使空气质量得到提升,净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在生态系统中,草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能够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则维系着草原的活力。

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对维护生物链稳定性乃至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存在的问题2.1监管力度不足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如质检部门、消防部门等。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还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因而出现乱砍滥伐、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且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天然草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项资源,也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共同家园。

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

当前,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草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过度利用、过度放牧等,导致草地自然更新速度无法跟上草地的自然消耗速度,因此草地的数量和面积逐渐减少,草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其次,草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

由于环境恶化,加上人类活动造成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夏季水草枯萎,氧气严重不足引起多种鱼类死亡。

再次,草地土壤质量逐渐下降。

草地环境的恶化让土壤表层土壤和根层土壤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严重减少,导致其逐渐贫瘠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

首先,限制过度放牧。

加强对牧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严格控制牧畜数量,依靠科学管理方式,防止过度放牧或草地过度利用,防止引发草地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实施草原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种培育、草坪铺设等方式,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草地生物多样性。

再次,保护和扩大草原生态系统。

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在保护区内实施自然恢复,使草原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恢复和繁荣。

最后,加强草原土壤质量管理。

通过封建措施或人工肥料等加强草地的营养物的供给,同时开展土壤微生物增殖等有利的土地修复工程,促进草地土壤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治理。

综上所述,要想保护天然草原和恢复草地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通过采取科学管理策略、生态恢复方法和保护措施等,共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自然、动物、人类带来更好的未来。

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草原是我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其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不可忽视。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了解目前草原保护情况以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草原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我们进行了本次草原保护情况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提供有关草原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草原作为调研地点,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数据收集等方法,全面了解了该草原的保护现状。

三、调研结果1. 草原面积减少:经过多次空间分析,我们发现锡林郭勒草原的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减少,草原退化现象严重。

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非法侵占土地。

2. 物种多样性下降:草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和农业化进程,许多濒危物种和草原特有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明显。

3. 沙化土地增加:由于未经合理保护,部分草原土地出现沙化现象。

沙尘暴频发,人畜饮水困难,草原生态系统运作受到严重破坏。

4. 政策执行不力:尽管有一系列草原保护政策和措施出台,但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政府官员对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不足,执法不力,在一些地方草原乱占乱建问题突出。

四、建议和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草原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提高惩罚力度,加大对非法占用和破坏草原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加强执法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草原保护的执法力度,对于非法放牧、开垦和破坏行为要严厉打击。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草原保护意识的认识,增强保护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 促进可持续利用:加强草原畜牧业的管理和生态农业的推广,鼓励农牧民采用科学的放牧旋转制度和综合种养模式,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

五、总结本次草原保护情况调研报告揭示了我国草原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草原保护,才能使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

呼伦贝尔草场现状

呼伦贝尔草场现状

气候变暖与矿产开发的博弈—呼伦贝尔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1班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畜牧业经济区。

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素有“牧草王国” 之美称,野生植物有1000多种,饲用价值较高的有250多种。

草型有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三种类型,可利用的草场有1125亿亩,主要饲养马、牛、羊三种牲畜。

这里培育了驰名的三河马、三河牛、细毛羊等优良畜种。

生产的马匹、牛、乳、皮毛产品质量优异,畅销国内外。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特别是由于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发生,势必会影响到内蒙古典型草原区。

(图为曾经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家在就在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父亲母亲也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爸爸也曾经营一所牧场,所以对牧区草原的经济发展是我一直比较关心的问题。

这次暑假回家,又一次感觉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然而在这场变化的背后,却是祖辈牧民的一次次叹息。

回到家后,我亲自前往呼伦贝尔鄂温克旗的巴彦托海苏木,独自一人去采访当地的牧民,分发问卷。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令我惊讶的场景是区区半坡的草原盖满了新经营的砖瓦房,每家用网围栏做分割,将一片好好的原生态草原划得四分五裂,再也不见小时候我放牛赶羊时候的那种空旷和辽远了。

现在的草原,好一些的就被旅游开发作为什么“旅游生态区”,其实就是接待外来游客的旅游景点,比如说阿拉坦额莫勒的金帐汗,是各单位各部门接待的必去之处。

原始的原生态的传统牧民生活状态早已经近乎消失殆尽了,另外一些多是私营业主租用草场放牧经营。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地区还拥有了草地牧民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孩子也像农村的留守儿童一样,但与此不同的是这些儿童大多是被父母送到集中看护的类似托儿所的住户里,往往一走就是三五个月,这不知道算不算得是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了。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调查与思考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调查与思考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调查与思考作者:王皓田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1期草原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增加资源量,而且还能永续利用,造福后代。

如果掠夺式地开发,必然引起草原退化,引发水土流失、草地沙漠化、自然灾害等一系列恶果。

因此,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在我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不仅有益于推进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可以有效调节利益分配格局,化解社会矛盾,使牧民彻底摆脱贫困。

一、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一)内蒙古草原天然草场退化严重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草原生态,具有巨大的生态屏障、环境维护功能,对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生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些年,由于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因素,导致我国草地资源严重退化。

根据国家环保局统计(1999),我国草原的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1.77%。

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13.2亿亩,80年代下降为11.8亿亩,90年代下降为10.37亿亩。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3.7%的速度增长。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

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2.95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67亿亩,截至2005年,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

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年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像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是令人害怕的。

本来内蒙古有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现如今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

草原生态恢复及其技术实现研究

草原生态恢复及其技术实现研究

草原生态恢复及其技术实现研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其中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草原生态系统是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地表水资源的保护、气候调节、全球碳循环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草原生态恢复及其技术实现研究显得异常必要。

草原生态系统现状分析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除一些较为细小的草原外,整个中国草原存在很高的退化和恢复和建设等各种生态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覆盖度降低、水土流失、土地退耕、畜牧业压迫等方面。

尤其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草原土地过度开发,耕地过度利用,合理开发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不足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草原生态恢复及技术实现研究的必要性草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这对于草原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草原生态恢复及其技术实现研究显得异常重要和必要。

草原生态恢复主要涉及植被恢复、水源涵养、土壤改良等方面,要达到恢复草原的目标,有必要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如引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土地改良与治理,推广草地灌草技术,合理调节水质输送,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草原生态恢复技术实现研究1. 植被恢复技术(1)选用适宜的铲、挖工具或手工盲式插植法插植,或选用高压水枪或两用挖坑机进行插植,优选土壤立地植物和草本植物,保证种子的良好发芽和成熟。

(2)引入新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减少人为破环草原动态平衡的现象,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种源、适宜的地点引种,堆积种质,创造适宜的环境,提高种子的成活率。

(3)在水源近处种植灌木,如:沙冬青等,能够将土壤保持在基本干燥状态的那个条件下保持水分,也能减少水的流失。

此外,还可以种植一些具有水来源优势的干旱灌木,如:狼尾草、鼠尾草、红岩茶等。

2. 水源涵养技术(1)采用草地控制沟坑和排水设施管理,建立和完善草原水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体系,加强草地管理制度建设,增加草地水分的利用效率。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天然草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牧业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天然草原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天然草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植被覆盖度高、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天然草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目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草地退化严重。

现有草原面积减少、植被覆盖度下降,特别是草原变成沙漠或半荒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2.生态系统失衡。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的生态系统平衡,使得动植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都发生了变化。

3.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的日益稀缺影响了牧业和农业的生产,也对人类生活造成了威胁。

4.环境污染严重。

化工厂、工业污染以及汽车尾气等都对天然草原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恢复治理对策为了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减缓草原生态系统破坏的趋势并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需要采取以下恢复治理对策:1.合理开发资源。

在草原区域开发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遵循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原则。

2.加强草原植被的保护。

严格限制牧民过度放牧,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增加当地植被的种植量,完善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机制。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对牧民和农民们进行补偿和激励,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向育草与生态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培养,增强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更好地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环境。

总之,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是人类责任与义务,只有大力推进草原实施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并注重科学监测和评估,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壮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天然草原是地球上最为原始、最为宝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进行治理。

一、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土地退化严重,草原面积减少。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导致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系统失衡。

草原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草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特有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3. 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严重。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原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正在面临严重的危机,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治理。

为了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治理: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环境。

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天然草原的保护力度,依法严格保护和管理天然草原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有物种和珍稀物种。

2. 严格控制开发活动,限制过度开垦和放牧。

加强对草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控制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的现象,减轻草原生态系统的压力,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3. 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草原水资源短缺。

加强对草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开展水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短缺现象的发生。

4. 加强科学研究,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力度,探索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对策,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工作。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省份之一,位于中国北方。

由于其广阔的土地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内蒙古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草原地区之一。

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大量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链,维持着内蒙古大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首先,内蒙古的干旱气候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

因为内蒙古缺乏充足的雨水和地下水,草地的生长和植被的覆盖度容易受到影响,进而使土地容易出现荒漠化现象。

此外,过度放牧也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内蒙古的牧民们普遍依靠放牧来维持生计,牛羊数量增加导致过度放牧,这不仅影响了植被的生长,还导致草原植物品种丧失和生态系统失衡。

因此,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是保护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

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人类对于草原的利用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带给草原生态系统更大的压力。

例如,在草原区域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方面,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因此,保护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控制过度放牧、保持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城市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

当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内蒙古草原的保护,例如推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投入大量的治沙治理费用以及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等。

但是,对于内蒙古全省来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是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和投入。

只有保护好内蒙古这片美丽的草原,才能让未来的世代继续享受草原的美好和繁荣。

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中,科技和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草原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草原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草原生态修复研究综述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和退化。

为了实现草原的生态修复,许多研究工作已经展开。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的草原生态修复研究。

草原生态修复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是保持和恢复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和结构,主要通过植被的种子散播、植物繁殖和栽培等方法进行。

土壤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在植被恢复方面,种子散播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适应生态环境的种子撒播在破坏严重的草原地区,可以实现草地植被的恢复。

植物繁殖和栽培也是常用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材料,进行繁殖和栽培,可以快速建立起健康的草地植被。

在土壤改良方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改善土壤结构也是关键的方法。

通过增加土壤通气性、调节土壤酸碱性和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除了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综合治理也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

综合治理是综合利用不同的措施和技术,进行草原生态系统的全面调控。

通过控制放牧强度、合理开展草地轮牧和封禁休耕等,可以平衡草原的植被利用和生态保护,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草原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是主要的措施,通过种子散播、植物繁殖、有机质增加和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可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综合治理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综合利用不同的措施和技术,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全面调控。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修复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及重要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生态环境现状备受关注。

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的草原遭受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程度也在逐渐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无解,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治理措施,就有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与全国生态环境整体格局息息相关。

加强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剖析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都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只有不断努力、持续改善,才能够为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内蒙古地处我国的北部边陲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内蒙古的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草原面积减少,草原质量下降,草地退化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加上人为活动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地区频繁发生水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空气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的工业排放量大增,造成空气污染加剧。

尤其是冬季取暖期间,燃煤排放导致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居民健康。

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必须看到困难和挑战,更要思考解决之道。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成因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成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几个方面。

草原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

草原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

草原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并为牧民们提供着牧草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原退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科学家和环保组织开始进行草原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

草原退化是指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草原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

草原植被退化首先表现为植物物种多样性下降和优势植物种类的改变。

在退化的草原上,原本丰富的草本植物被逐渐替代为不适应退化环境的灌木和草坪,这造成了原本优美的草原景观的破坏。

同时,退化草原上的重度土壤侵蚀也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和土壤养分的供应。

为了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法。

首先是合理的放牧管理。

合理的放牧可以避免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原退化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控制放牧的密度和时间,使得植物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并保持植被的多样性。

其次是草原的恢复种植。

草原的恢复种植是指在已经退化的草原上进行植被恢复的行为。

科学家们通过选取适应草原环境的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引导草原的恢复,并加强土壤保持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除了以上的方法,科学家们还进行了草原土壤改良研究。

土壤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其抗侵蚀性,并增加土壤养分供应。

科学家们通过添加有机物质、施加复合肥料、引入土壤微生物等方式,改善草原土壤的质地,提高植物的生长条件。

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土壤侵蚀,还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此外,科学家们还进行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研究。

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科学家们可以了解草原的面积、植被覆盖度以及土壤质量等指标,从而更好地评估草原的退化程度。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草原保护和恢复策略至关重要。

然而,草原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草原退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恢复工作变得困难,不同地区的草原退化问题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原因和解决方式。

呼伦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呼伦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呼伦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鄂云峰;孙辉成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呼伦湖(达赉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呼伦湖及其湿地被称为呼伦贝尔"草原之肾",在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气候暖干化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呼伦湖湿地退化.本论文分析呼伦湖湿地退化的成因,为保护、治理、修复呼伦湖湿地提出对策建议.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鄂云峰;孙辉成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呼伦贝尔市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白城市湿地退化成因分析及保护对策 [J], 董小辉;董小舟;王振山;
2.大中专毕业生合租问题成因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J], 宋芳;黄蓉;宗积章
3.濑溪河泸州段水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J], 杜涛;扈正权;伍丽娟;姚玉兰
4.裁定不予假释案件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以L市近年假释案件为样本 [J], 王卓炜
5.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湿地退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J], 肖红叶;房娜娜;戴慧敏;韩晓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天然草原是指在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草地生态系统。

它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煤矿开采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草原退化现象普遍。

在过度放牧的情况下,草原生物量减少,草地贤者严重。

草原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草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但是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猎杀,许多草原动物濒临灭绝。

煤矿开采对天然草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大规模的矿区开发导致了草原的土地沉降和水质污染。

城市化进程导致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城市扩张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建设,进一步削弱了草原的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

为了恢复和治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草原保护意识。

政府应加大对草原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草原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非法猎杀和破坏草原的打击力度。

合理划定草原保护区。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建立一系列的草原保护区,实施严格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加强对草原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估,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调整畜牧业发展模式。

政府应制定政策措施,引导畜牧业向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强对煤矿开采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加强对煤矿开采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加强对矿区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减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持力度,促进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参与,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只有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之肾”生机何日恢复——呼伦湖生态现状调查
2010年08月19日 13:25:52 来源:新华网
记者邹俭朴
八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作为这片草原上最知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呼伦湖再度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宾朋。

然而,游客眼里的呼伦湖,却黯然了许多。

近年来,对呼伦贝尔草原乃至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呼伦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惊人变化,“草原之肾”面临严重生态危机。

“岂止是遗憾,简直是心痛”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现存最大草原。

在这片草原深处,有一块被称为“草原之肾”的辽阔水域,它就是呼伦湖。

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千百年来,呼伦湖如同草原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

在满洲里小河口景区,记者见到了河南游客金铭一行。

金铭告诉记者,多年前他就听说过呼伦湖,在他心中,呼伦湖本应是个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北国大泽,可如今真的到了呼伦湖畔,却不免有些失望。

“水少得可怜,里面全是水藻。

早知这样,我们肯定不会特意来这里旅游。

”他说。

在呼伦湖边卖纪念品的李秀芳告诉记者,她11年前从安徽老家来到了呼伦贝尔。

“那时候的呼伦湖太美了,天热的时候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湖里玩,不过只敢往里面走几米,因为水太深了,怕被淹着。

再看现在,水又浅又脏,很少有人愿意下去了。

”李秀芳目测了一下,现在呼伦湖的水面边缘比11年前至少后退了200多米。

“遗憾啊!不知这水还能不能再涨起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也得收摊另谋出路了。

”李秀芳无奈地说。

“岂止是遗憾,简直是心痛!”呼伦湖渔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李宝林比李秀芳更有感触。

李宝林已在呼伦湖畔工作了39个年头,呼伦湖已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李宝林指着远处一个土包说,当年那里曾是湖心岛,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必须乘船才能到达岛上。

而如今,湖心岛周围能跑马,能走车,就是不能再行船了。

那些曾在水上给游人带来无数欢笑的大小船只早已成了岸上独特的风景。

更为糟糕的是,湖退沙进的情况没能避免,起风之时,湖边尘土飞扬,漫天风沙。

“呼伦湖是呼伦贝尔草原的肾,肾坏了,当然会出大事情。

呼伦贝尔草原近些年的退化和沙化与呼伦湖生态恶化有直接关系。

”呼伦贝尔市水利局工程师杨玉生说,现在呼伦湖整体水位比历史较高时期下降了4米,导致周边草原的地下水不断补充到湖中,造成草原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草原沙化和草场退化。

据气象部门的遥感卫星监测,2000年4月呼伦湖的湖面面积为2370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6月,湖面面积只剩下了1850平方公里,整整减少了520平方公里。

呼伦湖渔业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呼伦湖的PH值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8.5左右上升至9.1左右,盐、碱度分别增长了3倍和10倍,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增长了2.5倍和2倍。

生态恶化,成因多元
对于呼伦湖生态日渐恶化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

有人说,气候因素导致呼伦湖进入正常枯水期,水位下降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人为开发破坏了支撑呼伦湖的河流和地下水源。

呼伦贝尔市气象台台长姜凤友告诉记者,呼伦湖位于满洲里市和新巴尔虎右旗境内。

这两个区域内近10年的降水量一直低于历史平均值,有些年景降水量甚至少了一半。

与此同时,呼伦湖周边10年来的蒸发量却远远大于历史平均值,因此呼伦湖水位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整个呼伦贝尔草原近年来都面临干旱带来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几条注入呼伦湖的河流也出现了流量大幅减少甚至断流的现象,这更加重了呼伦湖的旱情。

据呼伦贝尔市水利局监测,呼伦湖周边的地下水位10年来平均下降2米,局部地区甚至达到了6米。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气候说”提出质疑。

在许多人看来,呼伦湖生态恶化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连年干旱,人为因素或许才是主因。

近年来,社会上质疑呼伦贝尔草原开发会破坏水资源的声音此起彼伏。

面对层出不穷的质疑,呼伦贝尔市政府部门认为,这是一种并不科学的判断,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呼伦湖生态恶化与人为开发有什么直接关系。

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副局长谭跃告诉记者:“呼伦湖是我们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整个区域之内,尤其是核心区和缓冲区,我们这些年进行了生态移民,严格管理,基本上制止了人为因素。


对于这种说法,牧民哈斯巴根等人却并不认同。

“我们在湖边的确没有看到什么厂矿企业,但是周边的地下水和几条河流都与呼伦湖相通,在这些河流附近开矿建厂,就不会对湖水产生影响吗?”哈斯巴根说。

“呼伦湖周边没有大的用水单位,就是在呼伦湖水系的几条河流上,有些矿区的疏干水也远远没有超过它的可开采量。

”呼伦贝尔市水利局水政科科长成永会认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呼伦湖生态恶化与当地厂矿企业有什么关联。

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一份《关于呼伦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的报告》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分析结果:呼伦湖水域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呼伦湖水域环境变化的因素。

按呼伦贝尔市环保局提法,人为因素基本被制止,那么《关于呼伦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的报告》上所说的人为因素指的是什么呢?成永会说:“主要是指前些年人们在湖边的过度放牧等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尚未有权威科学家对呼伦湖生态恶化的人为因素做出系统调查和分析,因此无法确切得知在呼伦湖周围多远的地方开矿建厂不会影响那里的生态,也无法计算人类活动对呼伦湖生态的破坏程度究竟有多大。

当地政府:局面能控制,未来较乐观
呼伦湖的变化近年来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呼伦贝尔市的干部群众也深刻意识到了草原生态的脆弱性。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呼伦湖的影响,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当地政府通过减少草原载畜量、引河济湖等措施,使呼伦湖水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缓。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告诉记者,呼伦贝尔这几年将草原的载畜量从600万头(只)减少到450万头(只),估计不久后将减到400万头(只)。

“草原只有维持合理的载畜量,生态压力才会真正减轻。

”曹征海说。

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副局长谭跃也认为,他们有能力控制局面,实现“双赢”。

为了解决呼伦湖的生态问题,呼伦贝尔市还启动了一系列引水工程,昔日干涸的呼伦湖自然保护区乌兰泡湿地已重现当年生机;海拉尔河引水工程于2009年秋完工后,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呼伦湖,减缓了其水位下降的态势。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的监测结果表面,2010年春夏的个别月份,呼伦湖水位出现了增长迹象。

对于呼伦湖的未来,呼伦贝尔市水利部门的工作者较为乐观。

他们认为,引河济湖工程和湖边涵养水源的措施一定可以拯救呼伦湖,在不远的将来,呼伦湖生态环境将逐渐好转,水域面积甚至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为引水工程的总工程师,杨玉生对呼伦湖的未来充满了向往:水量恢复以后,呼伦湖的水环境以及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都会好转,渔业资源、鸟类资源将逐渐增加,“草原之肾”将恢复勃勃生机。

“这对呼伦贝尔草原来说,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