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中的“色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文化中的“色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牛贵宏尤吾兵
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色养”即是现代所谓的精神赡养,而“色难”是传统文化对“色养”问题总结的命题。“色养”之难在于内容实现之难、过程持续之难和评判标准之难三个维度。古人在探求“色养”问题时,提出以“婉容——顺颜色、察嗜好——养志”为“色养”内容格序,以敬、乐、忧、哀、严的情感贯注“色养”全过程,以“心孝”为评判“色养”的标准,很好地解决了“色难”问题。传统文化中的“色养”思想为弥合现代社会精神赡养观念的缺位、构建精神赡养理论体系以及指导精神赡养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色养;色难;精神赡养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4-0080-07
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古人提出“色养”说,也就是现代所讲的精神赡养。在传统社会中,古人认识到了精神赡养对老人的重要意义。在文化学研究向度上,孔子提出“色难”命题,可以看作是古人对精神赡养探求而形成的最早理论成果。《论语·为政》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①在对话里,孔子回答了怎么孝养亲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孝养亲人的真谛应在“色养”上。但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对于“色养”为何难问题,众说纷纭,焦点指向“色”的主词。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让亲人有愉悦的脸色比较难。经学家包咸、马融,史学家司马光等,都持此说。如包咸有:“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子辈在侍奉亲人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比较难。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如颜延之有:“夫气色和则情志通。善养亲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难也。”③朱熹也有:“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④今人如杨伯峻、任继愈等,大都持有与颜延之、朱熹相同的观点。
“色难”命题的提出以及后来对此问题的长久争论,均反映了前人非常重视养老过程中的“色养”问题,相应地,便形成了丰富的“色养”思想。当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赡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探求传统文化中的“色养”思想,吸纳和传承其中的优秀思想和实践智慧,可以助力当下精神赡养的推展。
一、传统文化中“色养”之难的维度
孝养长辈在我国一直被看作是维持家庭和睦的伦理行为,同时也被看作是家庭子辈应该遵循的一种美德,而体现孝养亲人的最高层面就是做到“色养”。对于“色养”,古人早就认识到是件很难做的事。“色养”何以难?管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其阐释主要有三个维度:“色养”的内容实现之难、“色养”的过程持续之难和“色养”的评判标准之难。
1.“色养”的内容实现之难
孔子之所以提出“色难”命题,是因为当时社会
收稿日期:2018-03-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关怀伦理视野下我国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支持系统构建研究”(15BZX112)。
作者简介:牛贵宏,男,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阜阳 236037)。
尤吾兵,男,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合肥 230038)。
存在着重“养口体”“食养”等低层面的看重从物质供给上赡养亲人的尽孝行为。孔子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批判,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⑤孔子提醒民众要从敬上着手赡养亲人,但孔子认识到这是件困难的事。至于困难的原因,孔子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这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解释空间。前文所说的关于“色难”主词指向的争论,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客观地讲,争论中的两种观点均有合理之处。在赡养父母时,父母自身如何表现出悦色,子辈做什么能让父母有悦色,其实都很困难。这可以看作是古人认为的“色养”的内容实现之难。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复杂的高级动物,人的精神愉悦很多是通过情感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把情感描述为人的本能体验,认为“情者,性之动也”⑥。在具体内容上,《礼记》有“喜、怒、哀、懼、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⑦,中医文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具有极其复杂的内容。老年人同样具有这些复杂多样的情绪、情感,因此,赡养老人时要想满足老年人的这些情绪、情感,使他们精神愉悦,确实是件难事。更为重要的是,人步入老年,性情会发生变化,会滋生很多不良情绪、情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说:“人年五十以上,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情,计授皆不称心……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瞋怒,性情变异,饮食无味,寝处不安。”⑧老年人除了易怒、多变外,还易生郁闷、悲哀、忧愁等不良情绪。宋代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有:“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⑨针对这些情况,子辈需要从精神上关怀老人。如陈直说:“全在承顺颜色,随其所欲,严戒婢使子孙,不令违背。”⑩但化解掉老年人的多种消极情绪、情感,做到“色养”老人,绝非易事。
人的精神除了含有情感因子外,还有其他更高的需求。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外,还有最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
实现,在老年人身上主要是指老年人的很多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在传统社会里,老年人的愿望主要是希望子嗣延续并能有所成就,正如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含义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把子辈帮助父母实现志愿称为“养志”。《礼记》有:“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中庸》有:“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所谓“养志”,就是子辈积极奋进不断完善自我,能够立功、立德、立言,并以此展现父母的德行,完成父母的愿望,博得父母的欢喜,如此才能真正符合“色养”的要求。但应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子辈都能做到“养志”。
2.“色养”的过程持续之难
俗语有“床头百日验孝子”。此语是说,子辈是否孝顺,可以通过子辈能否坚持赡养父母让他们晚年一直幸福快乐来检验。因为很少能有人做到,所以民间也有“床头百日无孝子”之说。这些关于孝的说法,说明人们早已看到了坚持“色养”之难。也就是说,“色养”的过程持续是困难的。
老年人情緒容易波动,子辈要想让老年人一直处于心情愉悦状态,不是件容易的事。宋代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指出:“眉寿之人……故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若天葵数穷,则精血耗竭,神气浮弱,返同小儿。”也就是说,人进入老年期后性情一般不稳定,让人很难琢磨,我们常讲“老如小”即是此意。面对父母这样的情况,子女在护理父母时短期内保持不厌烦的情绪容易,但要一直保持不发脾气、不急躁、不抱怨,以好的情绪对待父母,怕是很难有人能长久坚持下去。正如约翰·弥尔顿所说:“一个人如果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那他就胜过国王。”
还应该看到,人的衰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父母衰老全过程进行“色养”,也是困难的。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几种状况,对应“色养”,就是要关注父母的健康时期、步入暮年期、老年生病期和临终期,每个时期都要让父母幸福快乐。传统社会对子辈赡养父母过程中的行为有严格要求。《孝经》就规定:“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在父母健康时要有敬的情感来对待父母;奉养年龄大了的父母时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其快乐;在父母生病时要用心去服侍;父母去世时要怀哀痛之情;祭祀父母时要严遵礼法。显而易见,现实生活中一以贯之地做到这些,绝非易事。
3.“色养”的评判标准之难
“色养”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传统文化中有“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因为人的精神很难被直观把握和精准透视,所以描绘和评价“精神”就显得非常困难。相应地,对“色养”问题而言,是不是做到了“色养”,“色养”程度如何,其评判标准也很难确定。
“色养”在传统社会里有很多要求。管子在谈到养老时就说:“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曾子也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