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葛解读
《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 葛琳 )
《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葛琳一、教学背景、教学课题、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
在教学创新设计中,我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六课《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了适应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对原内容进行了改进和拓展,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习要求。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教材对学生的教学目标高度降低,只要求学生了解等量的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溶解食盐的份数,对具体溶解克数的数字并没有作要求,考虑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智力和能力上已经比四年级的学生提高了不少,所以必须对原教学要求作出必要的修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设计出适合自己操作的研究计划并探究出精确的数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2、科学探究:
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溶解教学设计
溶解教学设计
溶解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解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溶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8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食盐
20克、面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张滤纸,过滤装置。
教具准备: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
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说一说食盐和沙子的特征,并记录。
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匙食盐和一匙沙(已备好)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的教学
深入的理解,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恰当的方法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的教学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高家坳小学龙洁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高家坳小学龙洁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教科中心刘柱石
一、对教材的认识及基本教学思路
1.教学的定位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克的食盐》是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三课。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二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从内容上来看,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水》单元后,又研究了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后对水的继续研究。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有的前概念是:盐在水里能够溶解,但对一定容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却是他们所没思考过的问题。这一课正是建立在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和怎样加快溶解这两课的基础上,是对前两课的延续和深化。从方法上来看,《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据以上思考,我对本课教学的定位是:本课的课题虽然是“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但它只是教学的载体,本课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实验这一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周密的思维能力。教学目的并不在于得出食盐的溶解度的问题,而更在乎活动过程中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达成。由此,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活动上。在此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活动过程。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材分析教学背景: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
教学综述与方法: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本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而学生对这个认识的获得是依靠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猜想、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交流并修正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最终获得结论。这个探究性活动涉及了研究问题的确立、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实验操作的方法与顺序、研究方案的制定、评价与修正、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也包括了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反思与相互评价,整个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尽量体现了科学课应具有的“科学性”,在此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引发思考与假设)、实验探究法(经历过程培养能力)、教师引导与协助
教学流程: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有了自己的假设。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几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计划的制定与完善为本课教学重点,在交流与汇报中,教师要给与指导,随后各小组根据计划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探究点一
溶解度的含义
[情景展示
]
[问题探究] 你能判断上面四个烧杯内各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吗?为了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怎样规定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要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看在相同温度下,用等质量的溶剂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即引入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该物质的质量.判断一个数值是否为溶解度,需要看是否同时满足“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几个要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继续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与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无关)和温度。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
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
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
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
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
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38
将高锰酸钾放到烧杯里。要仔细的欣赏哦!
2.把你看到的高锰酸钾溶解时的情景用笔画在实
验表中。 五、 总结 板书设计 :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在水中 食盐 沙 面粉
O O O O
好几点 :
1.沙子和食盐是本课的支撑材料, 活动中出现的其 他材料都以这两者的现象为基础,而面粉是一个剖析 溶解概念的提升理解层次的结构性的材料 , 不能回避,
二‘
盐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_
_
又 /
一一_ n n一 0 足 ie '_f1 4 效学 1 一 w 设计与 x ;} W 9W .O 飞
— _
户
是明 市 官渡 区南站 小学
李
燕
教学目标 :
了的现象叫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I.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
概念;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 、
小 教 研 究 2 0 0 6 . 昆
二、 观寮活动:不同钧质溶解和不溶解现派 1.在桌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食盐、 面 沙、
粉、 葡萄糖。现在请同学们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 看看 食盐是否真的象你们刚才说的那样在水里化了,其他 的物质有没有出现和食盐一样的现象? 2.分组实验, 认真观察。 3.交流汇报。
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意在通过观察比 较食盐、 砂糖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
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
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
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
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
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
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
2.1 概念讲解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
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
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
后乐园街小学黄昕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而且不能用过滤和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就是溶解的特征。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对物质溶解现象的观察中,能够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变化过程,能用过滤的方法完成混合物的分离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加在比较中观察的活动,能够意识到只有仔细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加准确。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每组7个透明的烧杯、3个漏斗,滤纸,小勺,小棒,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食盐等试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们桌面上摆了好多的试验材料和器具,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做试验研究它们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二、新授:
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A 学生实验:将食盐和沙子倒进水里,先不搅拌,观察,看发现什么现象
B 用小棒搅拌2杯液体,边搅拌边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
师:"食盐有变化吗?沙子有变化吗?"
师:“很多同学说盐溶化了,在科学上,我们应该说盐在水里溶解了。”
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小结: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它没有沉淀变成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填写试验报告)
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A 猜测:
师:"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学生猜测结果
B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先不搅拌
溶解度教学设计
. . . . 第
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
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
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
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解读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
巴南区鱼洞二小周军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清水、过滤装置、面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溶解”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喝汤,对吗?
生:对。
师:你们的妈妈做的汤味道一定很鲜美。可是你们知道吗,汤的味道为什么会这么好?究竟里面放了什么东西?
生1:味精。
生2:盐,还有葱等调料。
师:葱我们可以看得见。但是味精和盐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
生:“溶解”到汤里面去了。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成这一说法,也有少数人说“溶化”)
师:在这里,我们把这一过程说成“溶解”恰当些。这是一个新的科学名词。(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二、引领学生探究“溶解”的秘密
活动一:食盐+水?沙子+水?
师:为了搞清楚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带来了几样东西,大家一起边观察边研究。
(出示食盐和沙子,让学生上来辨认)
生:(很快就)右边的是沙子,左边是食盐。
(板书:食盐沙子)
师:现在我要做的是把食盐和沙子分别与水混合,请你们认真观察。
(教师演示:先把杯子移至投影仪,然后分别倒入清水)
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沙子被清水冲起来,沉下去后还在底部,而盐好象变少了。
师:(接过话)它们有没有充分混合?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简要分析
小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感性体验,口头言语中的“溶化”“化了”等词汇,也包含对溶解这一现象的描述(当然不是全部和不准确的),只是没有建立起着“溶解”这一科学概念。本单元除了通过引领学生探究“溶解”这一物质变化现象,建立“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经历提出研究的问题,用不同方法和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观察和实验,获得解决问题的证据,进行必要的猜测和类比、推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建立科学概念(或认识)。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承前启后、启发学生对“溶解”的有关问题展开探究的作用。所谓“承前”,是指本课承接三年级下册“混合”单元,对“混合”的一种特殊现象——“溶解”进行深入探究。所谓“启后”,是指在本课引领探究解决了“溶解的本质问题”之后,将逐步展开对于“溶解”有关的其他有关问题的探究。所以,上好本课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和活动要求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引领学生展开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的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活动,学习运用猜测、比较实验、反证、类比推想等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学习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获得认识进行描述,从而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表达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初步运用“溶解”、“过滤”等观察和实验方法。
科学概念及其他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这一物质变化现象的本质含义,建立“溶解”的概念;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初步接受“溶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四年级《科学》的溶解单元,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把学生可能提出的,并且是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吗,怎样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分离出来吗等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意在指导学生根据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科学地研究有关的溶解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让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三、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2、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通过自主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设计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个发生在学生生活周围的小科学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起。“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成为了他们重点探究的问题。本课为新课程的一堂科学探究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提供了机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一个不完整的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进行的研究问题,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研究活动。
2、能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3、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每组50毫升清水一杯、食盐一小袋、小塑料匙一只(自己特制的)、玻璃棒一根、研究计划单一份。
教学活动过程:
1、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
(1)引入:(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科学小问题,大家说好不好?
(师)请看我这里有这么多杯水(准备几个不同大小的杯子),还有这一袋食盐,你们说这杯水(随意选一杯)里溶解这一袋食盐吗?
(师)到底能不能,还是让我们来做…(实验)
(2)师问: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入一小勺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这里教师加盐时可以分几次:一次满满一大勺;一次一小勺;再一次用尺刮一下取一平勺;)
(3)学生讨论,回答。
(在第一个环节中之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和在加盐时要分几次,而且每次加的盐都明显不一样,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隐藏的问题,能把一个不完整的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进行的研究问题,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研究活动。)
小学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案
及教学反思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片断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从生活小事入手,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逐渐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以一种探究的心理重新审视这个生活中常见但又被忽视的科学现象,也为后面的观察活动作了铺垫。】
片断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
解”概念
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
【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掌握观察方法。先静静观察再搅拌,最后停止搅拌观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深刻感受盐和沙子在水中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理解溶解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直观的表象,这也为后面进行的观察活动提供方法指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行为和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葛琳一、教学背景、教学课题、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
在教学创新设计中,我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六课《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了适应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对原内容进行了改进和拓展,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习要求。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按问题顺序编排起来。本课是在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上,已经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教材对学生的教学目标高度降低,只要求学生了解等量的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溶解食盐的份数,对具体溶解克数的数字并没有作要求,考虑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智力和能力上已经比四年级的学生提高了不少,所以必须对原教学要求作出必要的修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设计出适合自己操作的研究计划并探究出精确的数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2、科学探究:
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自主进行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
②、食盐怎样才算不能溶解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食盐、小勺、筷子、烧杯、量筒、牙签、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2、教师准备:食盐、小勺、玻璃棒、量杯、牙签、电子秤(天平)、量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对比实验:
教师准备相同量的盐(一平勺),不同量的水(一杯10毫升,另一杯20毫升),请一生和教师一起进行食盐搅拌。
<2>、观察实验结果:
全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
<3>、提出问题:
水溶解盐的本领使有限的,这个本领和什么有关?
(水的温度、水的多少、放入水中的盐的多少)
<4>、控制变量,引入课题:
水的温度设定为常温(测量结果为水温14摄氏度),水的多少设定为100毫升,盐的多少由实验小组自己控制,探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
(板书课题)
2、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1>、要求:(1)使用桌上的实验材料
(2)思考:怎么做这个实验可以研究出“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
(3)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得出精确数据。
(4)用简单的文字或简图记录在实验方案纸上
<2>、小组内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点拨指导。
(1)准备怎么做?怎么称?
(2)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得出的数据是精确的?
(3)使用天平时要注意什么?
(4)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4>、各个实验小组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案。
3、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各个实验小组根据自己修正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
4、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学生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数据,汇总制成统计表。
<3>、师生共同分析统计表,得出九个实验小组的数据平均值。
<4>、各个实验小组对比平均值,分析谁的误差大,找到数值最高和最低的小组。
<5>、展示数值最高和最低的小组的实验成果,分析误差偏大的原因。
(数值最高的小组杯底还留有大量的盐粒没有完全溶解,而数值最低的小组杯底的盐粒继续搅拌还可以溶解,还可以继续放盐。)
<6>、因为有了这几个偏小的数值,所以我们现在得出的平均值有可能偏小,精确的数值应该
是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36克盐。
5、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由此可见,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渗透饱和度的概念)
<2>、课后继续研究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味精,多少克糖?……
<3>、思考:100毫升水里能溶解的各种不同物质是不是一样多?为什么?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特别是开课的对比实验使学生了解到一定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初步感知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接着提出“那么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这一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新颖独到。
本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让学生依照一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容易禁锢学生思维,结果往往是学生多按单一方式探究。而本课却能在课堂上提供充分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结果各个实验小组的学生设计出了适合自己操作的不同的实验方案:有的是称一份食盐放一份,最后算总的放入食盐量;有的先称出一平匙盐的重量,再计算放了多少平匙食盐最后用克数乘以勺数得出一共放了多少克食盐;还有的先称出放盐之前水和烧杯的重量,再称出放盐之后盐水和烧杯的重量,两者相减得到放入食盐的重量等等,将难点变成了亮点,充分体现了教师设计上的匠心独具。
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是十分细致到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了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首先是提出了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比如怎样放盐?什么时候停止放盐,盐加到后面为什么要少量的加?如果没有完全溶解怎样计算放入的食盐量。其次是对实验操作的方法指导详细,比如使用天平称盐时,在托盘里垫一张纸,保护托盘不受腐蚀,同时提问学生:这样称出的重量是什么和什么的重量?一个小小提示可见教师的指导的细致。再比如搅拌的方法,虽然原来学生学过,但葛老师在实验时不忘再次示范和提示学生,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正是教师这种细致的指导,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成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可以说是一节真实有效的好课。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缺少了预测这一环节。面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的预测,是为大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且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的理解做铺垫的,少了这个铺垫,后面教师的总结就会显得很突兀。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来评析,就是缺少了基本问题,只有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