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2 专题6 诗歌阅读(二)含解析
高考语文(山东专)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课件:板块2 专题6 考点2 鉴赏语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该生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思路,修辞、画
运用对偶、拟人的手法,
面特点概括准确,但对这两句诗的表达
借陵园、宫殿的衰败凄凉 2
学生乙
效果“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伤感之
的景象,抒发了生不逢 分
情”的分析不准确。(短板四:不
时、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能把握诗句的表达效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 达了一种沧桑悲凉的心境。大意如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用“弱”“昏”好。“臂
弱”指手臂无力,“眼昏”指 该生既表明了态度,又阐释了“臂
眼睛昏花,表明作者虽然已 弱”“眼昏”的内容,但忽略了诗
学生甲
3分
经年老体衰,但拉弓射箭臂 人的情感。(短板一:忽
力不减,仍能驰骋疆场,杀 略情感,不明答题角度)
敌报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就使人平添许多愁绪。 想来北宋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是断壁残垣,那立在殿前的铜驼,还在昭 示着亡国的悲哀。 料想着金人的命运不会长久,派人去打听消息,得来的都是一些谣言,对 于敌情又得不到准确的消息。 伤感凄凉的旧京女,还保留着宣和时期的发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本题从炼句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 本题有以下突破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 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 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
山东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2 专题5 文言文阅读(三)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三)(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2分)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
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
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
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
君其与之。
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
赵葭谏曰:“不如与之。
”宣子曰:“诺。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
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
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臣请见韩、魏之君。
”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
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
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
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
”知伯曰:“不然。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
”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知伯因阴.结韩、魏阴:暗地里B.因舒.军而围之舒:散开C.与之期.日期:期望D .二主殆.将有变 殆:大概C [期:约定。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二节鉴赏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150分钟分值:153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野步[宋]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合滚动练24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24(建议用时:2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逛山的味道实在比游湖好。
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
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
若遇着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搅/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梦里。
也有风大的时候,________,有点像颦眉..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的西子。
可是这些变幻整个儿看见,在湖里倒不能(领受/领略)许多。
况且轮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觉得看来看去还是湖,不免腻味..。
逛山就不同,一会儿看见湖,一会儿看不见;________,不知怎么一转弯,忽然挪到右边了。
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还可看山,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迭嶂....,怎么看也不会穷尽。
山上不但可以看山,还可以看谷。
稀稀疏疏(鳞次栉比/错错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在山肚里,在山脚下。
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回....固然高雅,但一路看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痛快。
....,也未尝不淋漓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颦眉迷迷蒙蒙B.变幻重峦迭嶂C.腻味目不暇接D.淋漓流连低回B [B项,“迭”应为“叠”。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搅领略鳞次栉比B.混领受鳞次栉比C.混领略错错落落D.搅领受错错落落C [“混”,掺杂。
“搅”,搅拌;扰乱,打扰。
此处指“水”和“天”掺杂在一块儿,应用“混”。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
此处强调欣赏“变幻的光景”,应用“领略”。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错错落落”,形容分布、排列不规则,参差交错。
从“稀稀疏疏”“在山肚里,在山脚下”的语境看,应用“错错落落”。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粼粼的细纹在水上皱起本来左边是湖B.粼粼的细纹在水上皱起本来湖在左边C .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本来湖在左边 D .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 本来左边是湖C [第一个横线处,由后一句“有点像颦眉的西子”可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是“水”而不是“细纹”,据此排除A 、B 两项。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 专题9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文人聚宴[美]华盛顿·欧文那次我同伯松先生谈话之后,不过两三天他便领我去参加一个文人的聚餐会。
是艾培奈格出版公司的两位董事长设宴邀请的。
有二三十位宾客,大多数我都不认识。
伯松先生告诉我这是业务性的宴请,每年要招待在该公司出版书籍的作家两次。
平时公司也有请客的时候,但那多是请有名气的、著作经常再版的大作家,人数一般不超过三四位。
伯松先生说:“文坛上可是等级分明,只要看公司拿什么样的酒招待客人,便大致可以猜到某位作家著作的销路了。
作品再版过三次的作家就能喝到名酒了。
作品再版超过七八次的作家,便可以畅饮大香槟和白兰地了。
”“那么今天赴宴的诸位可以喝到名酒吗?”我问。
“没指望,出席这种大规模宴会的,大都是二三流的作家,作品也很少有再版的。
要是有什么名人来,我们马上就会知道的。
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集会,一种文人小宴罢了,闹个酒足饭饱倒是不成问题,至于珍馐美味,你就别奢望了。
”听完这番话,我对在座者的情况也就多少有些了解了。
公司的两位董事长各坐在餐桌的一端。
贵宾席上坐着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坐在他对面的是位道貌岸然的游记作家,写过几本书,但却很少有人看。
只是由于年龄较长,人们才把他让到上座的。
他旁边坐着的是一位身穿考究黑色西装的绅士,曾写过一本有关经济学的著作,崭露头角。
几位作品销路尚佳的作家坐在餐桌中间,再往旁边就是一些尚未出名的小诗人、翻译家和作家了。
席间的谈话是这里一伙,那里一伙的,此起彼伏,不说话的人就狠狠地抽烟。
那位诗人自觉清高不凡,甚至也没怎么把出版公司的董事长放在眼里。
他夸夸其谈,成心逗趣,身旁的董事长笑得前仰后合。
另一位董事长则始终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以其纯粹商人的神情,一心一意地吃着东西。
我的朋友告诉我,这位董事长为人严肃,这家出版公司的业务,由这两位董事长分工合作。
他说:“比方说,那位一本正经的董事长专管生意账目,满面春风的那位,则主要负责应酬寒暄。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11 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11(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魏晋以降,中原人口因大规模战争南迁,江南(逐渐/逐步)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汉族文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江淮以北,战火纷飞,“饿殍遍野....,人竟相食”;①江淮以南,名流雅士集聚兰亭,流觞曲水....,.造就一个王羲之及其旷..........世的..美学经典,.....“.线条之美,刺人心魄.........。
.”.②.到唐宋...,.江南这方....“.刺人心魄....”.的美已...是旗帜...(.高涨../.高张..).,.万众瞩目....。
颇具传奇色彩的花间词人韦庄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面对西岭初雪、③_锦江如炼....的美景...,.仍不忘填词感慨.......:.“.④.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里哪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分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说,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究竟实...指何处?似乎只能是.........“.处处皆有此景,人人皆怀此情.............”.的江南。
自然,更不会有...........人去指摘丘迟笔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描写太过矫......揉造作...,因为人们心中对江南大抵都有这么一(幅/副)图画。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丽富庶.(zh é) 饿殍遍野 B .流觞曲水 万众瞩.目(sh ú) C .颠沛流离 锦江如炼D .群莺乱飞 矫揉造作D [A 项,“庶”应读“sh ù”;B 项,“瞩”应读“zh ǔ”;C 项,“炼”应为“练”。
(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6 古代诗歌阅读 考
考点四 评价思想感情(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文本见“考点三”“例5”),回答问题。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
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灯火青荧,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寂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
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
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寂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分析诗歌思想感情“6抓”“2思考”(针对“短板一”)(一)“6抓”1.抓住诗题。
诗歌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诗歌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诗歌,诗(词)人在诗(词)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歌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徐光宪:他的世界“祖国最大”王庆环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
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
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
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
这种情怀,让徐光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衍生出应用价值,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常说,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国外的技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自己的基础研究不行,就没能力消化,更谈不上创新。
‚他这么做,完全站在‘祖国最大’的高度上,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看他,觉得他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北斗。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
徐光宪生前经常讲他年轻时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
1939年夏,徐光宪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有机会获聘成为昆明铁路局的铁路练习工程员,铁路局派来一个人,把徐光宪及其他7名同学带到上海,并安排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谁知这个人却带着8个人的路费趁着兵荒马乱跑了。
没办法,徐光宪只能投奔在上海当初中教师的哥哥,得以有机会备考上海交大。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13 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13(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也曾经有过所谓“狂飙突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
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甚至那红得像再嫁新娘的嘴唇似的花朵,不是就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①?这样的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注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
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黄黄的/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也就要漂零...的危..了,一片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得它即刻就有堕下来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片落叶轻轻地(滑/飘)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②”!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③”,这在我,年年...的了。
“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栽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
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④”。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漂零堕.(zhuì)下来B.踽踽.(jǔ) 难将息C.簌簌.(shù) 未剪栽D.单薄.(báo) 摇摆着B [A项,“堕”应读“duò”;C项,“簌”应读“sù”;“栽”应为“裁”;D项,“薄”应读“b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注视紫紫的飘B.凝视紫紫的滑C.凝视黄黄的飘D.注视黄黄的滑B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注视”指集中目光看。
“凝视”指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
从后文“有所沉思”可知这里强调专注,应用“凝视”。
前面是“红的花”,衰落时当然是变成“紫紫的”。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16 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16(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初书法家王澍在《瀚墨..指南》中说,“①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
”在此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②王羲之经典作品《兰亭序》在当时并不是被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与亲友同僚一次修禊聚会的产物,是一种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
但王羲之以他审美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诞生了这件书法杰作。
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藉....,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
它是如此精彩..而又自然,即使是王羲之本人也无法重现。
王羲之本意并不在艺术创造,不是特意追求,而是在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经意地体现出一种端庄而又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
一般看来,草书是晋人潇洒的典范,然而王羲之却在其中保持了严谨的法度,这应该就是晋人之韵的特点,在不经意的潇洒中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从而留下那种极有韵味的美,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宋人的“意”如何呢?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向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苏轼主张书法“自出新意”最重要,以其著名的《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甲____(天衣无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____乙____(变换/变幻),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等,都是____丙____(信手拈来/信马由缰),毫无做作之迹。
然而即使是这样混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太一样。
第一眼是强烈的个性,整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
如《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迭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各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风韵。
2018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详细解析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请在答题卡上答题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第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BA.羞赧.(nǎn)剖.析(pāo)——pōu同仇敌忾.(kài)B.紊.乱(wěn)炽.热(chì)垂涎.三尺(xián)C.畸.形(qí)——jī污渍.(zì)瞠.目结舌(chēng)D.箴.言(zhēn)亲.家(qìng)针砭.时弊(biǎn)——b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CA.别致绊脚石迫不急待——及B.沧桑名信片——明拔地而起C.暴躁水彩画集思广益D.寒喧——暄协奏曲彪炳史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A✂实现蓝图,需要大家时刻准备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我们应认真查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在萌芽状态。
离开多久,他对老宅怀有深深的牵挂和担忧。
A.宏伟消除无论都B.宏大消除即使也C.宏伟解除即使也D.宏大解除无论都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DA.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农舍。
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农舍。
B.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命名采用了“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句诗的意思。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命名采用了“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的意思。
C.夫妻俩正谈论着城里人喜欢什么口味的点心?哪家粮油店的面粉最便宜?夫妻俩正谈论着城里人喜欢什么口味的点心,哪家粮油店的面粉最便宜。
D.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粗手、白手、嫩手,但是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2018年全国卷II诗歌赏析
2018年全国卷II诗歌赏析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注释】1.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
2.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
《宋史·范仲淹传》:“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谓。
”3.峥嵘(zhngróng):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4.槊(shuò):长矛,古代兵器之一。
5.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6.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
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
7.须臾(xyú):片刻,一会儿。
8.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9.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
10.在:存。
11.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
12.逆虏:指金侵略者。
13.运:国运,气数。
14.行:将。
15.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三月,陆游52岁,在成都范成大幕府。
诗人精通书法,尤擅长草书,几乎出神入化。
于是由醉中作草书,联想到用兵,实为妙哉!【赏析】陆游是南宋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题型组合滚动练12 Word版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12(建议用时:8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他的诗“兼得于亦剑亦箫”之美,剑在放旷高蹈....,①沉着痛快。
唐代诗僧贯休有诗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②真是剑指灵魂,气吞山河。
箫在哀婉幽咽....,柔情似水。
如石涛诗云“玉箫欲歇湘江冷,素子离离月下逢”,有一种凄绝的美。
亦剑亦箫,化慷慨..为柔情,转凄婉为高旷。
此情此境 ,易水之滨送别荆轲,在白露萧萧....之时,作生离之死别,高渐离击筑声起,荆轲舞剑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此境有以当此。
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在那月黑风高的晚上,中军帐中,项羽抉别..虞姬,“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歌在冷月下(回荡、回响),此境有以当之。
若说到画,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最得亦剑亦箫之妙,他的画可以说是笔底项羽,画外荆轲,(幽冷、幽寂)中有剑气,放旷中有箫心。
《饮酒读骚图》画一人于案前读《离骚》,两目(横、怒)视,须髯尽竖,而无可奈何,右手酒杯在握,似要将杯捏碎,左手持卷,狠向下压,暗含击碎唾壶..之意。
《离骚》③在中国是忧愤壮烈的代名词,宋人说“痛饮读离骚,可称名士”,前人有“上马横槊....,.下马作赋,自是英雄本色;④熟读《离骚》,痛饮浊酒,(居然、果然)名士风流”的说法。
陈洪绶此画正有这种沉郁顿挫....的意思。
难怪曾珍藏此画的孔尚任在画上提跋..曰:“白发萧骚一卷书,年年归与说樵渔..。
”后来清初画家萧从云作《离骚经图》,跋文..道:“秋风秋雨,万木凋摇,每闻要妙之音,不觉涕泗之横集。
”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放旷高蹈 哀婉 幽咽.(yè) B .白露萧萧 慷慨 唾.(chuí)壶 C .上马横槊 提跋 樵.(jiāo)渔D.沉郁顿挫抉别跋.(bá)文A[B项,“唾”应读“tuò”;C项,“提”应为“题”,“樵”应读“qiáo”;D项,“抉”应为“诀”。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7题。
(共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另U 离情。
注释: 【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3分)(王昌龄《古意》) (晁补之《吴松道中》) (张耒《感春》)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郦道元《水经注》) (杜甫《秋兴八首》)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11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核心素养精讲讲义)(解析版)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核心素养精讲讲义)(解析版)【考纲解读】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诗歌鉴赏的核心素养。
考生通过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艺术技巧、思想情感等的赏析,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创造审美形象。
【考情分析】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客观选择题加上一个主观题,选择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2017年全国卷的客观选择题是5选2,而2018和2019年则变为4选1。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考查唐宋诗歌为主,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知识体系】(一)诗歌的题材分类1.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如《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2.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
2018年高考语文(山东专版)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导学号:98142039】走向海洋阿来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
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
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
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②海洋像天空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她是多么陌生啊!③当她平静的时候,我们难以忍受她的单调,当她迎风起舞时,我们又无法面对她野性的动荡。
我们在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
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
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那是大地床帏一样的漂亮的镶边。
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
直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④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外敌侵入的风险。
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孤独的辉煌。
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
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
中国在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
明代,郑和的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
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赏析翻译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和诗歌解析及翻译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阅读专题卷(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8分)
岁暮登黄鹤楼
陈恭尹①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①诗人是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其父殉难时诗人才十余岁。
1659年南明覆灭后,诗人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属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作此诗。
(1)诗歌首联描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正凋零”中,“正”指正在,“凋零”指草木的枯萎、凋落,说明这个时候是深秋季节;“杳冥”,指事物缥缈、昏暗而使人看不清楚。
【答案】诗歌首联点题并概括描写季节的变化、时间的迁移产生的环境气氛以及人的情绪等,(3分)引出下文对登临黄鹤楼见闻的描写。
(1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在意境的创造上的两个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用了崔颢《黄鹤楼》中的相关内容,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而陈诗只用了“历历高楼”,这样就表明此地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绿色,更能营造悲凉的氛围。
【答案】①化用崔颢《黄鹤楼》的意境并加入自己的情感使这首诗的意境更加深广,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
如崔诗的“历历汉阳树”,此诗只见“历历高楼”,更能体现凄凉的景色。
②善于选择意象构成意境,表达故国之思。
如诗人
用“凋零”“杳冥”与“浮浪动”“渡江青”等意象动静结合构成空茫不定的意境,达到以自然景象表现人的复杂情绪的效果。
(每点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
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黄庭坚
接淅【注】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祗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注】接淅:来不及把淘过的米煮熟。
(1)诗歌的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比如“接淅”,指来不及把淘过的米煮熟,暗示时间之紧迫;“敢违”的意思是不敢违背,表现君王命令的冷峻等。
【答案】①诗歌前两联描写了一片紧张、急迫的气氛。
②首联,写接到官府的命令,连将米煮熟都不敢,因为不敢违逆君王的命令;颔联,写连夜从江夏出发,到晚上已经到了汉阳城了,表现了舟行之急。
(每点2分)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以从后两联描写的内容分析。
颈联,写友人、邻里赶来相送的场景,“追送”一词,一方面说明邻里、故旧得到消息之晚,另一方面说明对诗人情感的真挚。
尾联,写诗人的感受,遭遇贬谪老死偏远的地方并不惧怕,但遗憾的是不能报答“故人”的友谊了。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邻里、友人送别的感激和不能报答“故人”的遗憾之情等。
②颈联,写邻里、友人赶来送行的情景,他们殷勤送别、感情真挚;
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因为此番谪居边远之地,功名前程乃至生死都不能卜知,诗人对“故人”的友谊无法报答,感觉这是终身遗憾的事情。
(每点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导学号:98142023】
秋尽
戴表元
秋尽空山无处寻,西风吹入鬓华深。
十年世事同纨扇,一夜交情到楮衾【注】。
骨警如医知冷热,诗多当历记晴阴。
无聊最苦梧桐树,搅动江湖万里心。
【注】楮衾:纸帐,即用藤纸编织的纸帐。
楮,纸的代称。
(1)诗歌颔联交代了诗人鬓发变白的哪些原因?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如“十年”代表一段漫长的岁月;“纨扇”暗示诗人久久挂念的某人某事再也无法重现;“楮衾”即纸帐,在某一夜,诗人在温暖的纸帐里做起梦来。
诗人日间遐想,夜晚梦思,都使他的“鬓”不得不“华”。
【答案】十年的世事都永远过去,就像秋天的扇子一样被深深藏入箱底,再也不能重现眼前;而夜晚做梦又想起过去的事情、过去的朋友,不禁让人悲从中来。
正是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使得诗人鬓发变白。
(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无聊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无聊”,即因思想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