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图文互动与新型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图文互动与新型教学模式
——以小学低年级段教学实践为中心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图像,小学语文则偏重于识字读文,二者的集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即通过图文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实现读图识字和因字画图的学习策略,确立起了建构主义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法,从而符合了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认知特征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文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小学低年级段一般是指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这一时间段的学生一般为七到八岁,从认知发展的特点上来说,是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阶段过渡的关键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并不意味着儿童解决问题时必须必须看到或者是接触到真实的客体,而是指问题涉及可识别的可以直接感知或想象的客体。”[1]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开始超越感知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因此,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既应该有具体形象的图像,又应该有一定篇幅的文章,通过图像与文章的互动,使学生在认字识文的基础上,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性。在信息技术视野下,所谓的图像已不仅仅指图片,还应包括视频。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图像使用就适应了学生这一特点。同样人教版小学语文也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34篇课文就配备了90幅图,配图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二百以上,从而为多媒体图像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持。那么,怎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这些精心设计的图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最终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一线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便是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
一、图文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图—文:从感知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策略
图像与文字相比,它具有视觉冲击上的先天优势,这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尤其明显。为此,我们的教学就先从图像开始,以吸引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1、观察图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知识的学习、写作的训练往往都是从观察开始。黄甫全在《小学教育学》中认为:“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在教学过程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其培养……尽可能运用语言的指导,正确借助各种直观手段,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操作。”[2]所以用多媒体的方式观察课文的插图是学习课文知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人教
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二十课《司马光》,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这就需要同学们观察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画,分别找出吓哭的小朋友、叫着喊着的小朋友和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然后对比司马光的行为:他正从砸破的水缸中救出溺水的小朋友。这样同学们自然就对司马光的聪明和冷静明白无疑,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这一描写和叙述文字的理解。因此由图到文,观察的培养更加有助于阅读和理解课文。同样,这样的教学实践对提高识字效率也有所帮助。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识字1》以四字一韵的方式排列出很多描写春天的优美短语。但是由于这些四字短语具有很强的浓缩性和抽象性,很难使低年级的学生真正的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观察配图中花、柳、莺、燕、冰、泉的特殊状态,从而理解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等短语的含义,并通过这一幅春光图最终体味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含义。
2、描述图像
在图画与文字的交融关系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更要锻炼学生看图说话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就提出学生通过教学要“能说出自己的体验。”[3]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二十七课《两只小狮子》,就可以分别截取展示课文两只小狮子不同形态的图片(见图1),
图1两只小狮子不同形态的图片
让同学们分别描绘、概括狮子哥哥和狮子弟弟的不同表现:狮子弟弟在懒洋洋的睡大觉,狮子哥哥在练习滚、扑、撕、咬。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用到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还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拓展课文内容。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下第十七课《小壁虎借尾巴》一共配备了六幅插图,分别描述了六幅场景,非常符合这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就可以让六个同学根据多媒体图画分别讲述小壁虎丢尾巴,向鱼儿、老牛、燕子借尾巴,伤心回家和长出尾巴六个故事片段,进而评选出讲述的最生动、形象的同学。因此,以图画为中心的语言表达的训练更具针对性,也更具有操作性,使课文学习更具立体性和层次性。
总之,从图画出发而落脚于课文,实际上是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学习过程。符合了知识掌握的一般规律。而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则更赋予这种训练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充分参
与到课堂的教学建构中。
(二)文—图:由知识学习到情感升华
多媒体促进了图像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启发作用,这样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在文字的学习可以通过图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也就是说,学生掌握到文字知识后,可以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功能,使语文教育上升到情感体验和动手运用的高度。
1、图片确定课文语境
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具有一定历史语境,只有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才会更好的体悟课文所具有情感内涵和主题内蕴。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三课《邓小平爷爷种树》就是讲述发生在1985年植树节的故事。但是由于时间离现在的小学生较远,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邓小平爷爷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照片,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体味到国家领导人对小朋友的关心之情。这些图片展示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进行,从而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二十三课《王二小》,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更为久远。当课文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播放视频《王二小》的歌曲,并且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和学唱,从而将知识学习上升为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对王小二的故事产生心灵的共鸣。此外,古代诗词更是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表》就提出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因此,我们可以引入传统的视频诵读遗产,在抑扬顿挫之中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情感之美。如诗歌《春晓》、《村居》,就可以以播放视频的方式教授同学朗诵古典诗歌的方法,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加深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图像拓展课外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的课后作业要求具有层次性和拓展性,如果以图片为课后作业,则丰富了课后作业的内涵。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就可以让同学课后利用多媒体寻找有关老师的手,农民伯伯的手,工人叔叔的手,等等,使同学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二十四课《画家乡》,则需要同学自己动手,用画笔在课后画出自己家乡的景色。最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在班级进行集体展示,加深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样第二课,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让同学画出自己心目中春雨的色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这种课外拓展可以变为社会实践。如人教版一年上《雪孩子》一课,老师就可以让同学在下雪天,一边劳动扫雪,一边根据雪孩子的图片,堆积雪人。这样,既强化了知识的学习,又实践了学有所用的学习过程。
因此,通过图文互动所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教学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倡:“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